南师:好,都准备好了吗?
众答:好了。
南师:准备好了,准备好了,还是古道起来报告一下,我们这一次停留了,因事故间断了。
天风师:十三天。
南师:十三天了,十三天以前的大要的结论讲到哪里?讨论到哪里?尽量随便作个报告,大家听一下,以及你们的研究,放任地讲,没有关系的,这是主要是法师们的课。
古道师:对,这次很抱歉,因为家里孩子的事情呢,这个耽误了十多天的这个大家学习《楞严经》的时间,向大家道歉。我们从这个,也就,讲这个《楞严经》的话我们大概进行了一个半月吧,大概已经进行了一个半月,那才开始讲到这个《楞严经》的卷三,那前面呢,从第一卷的七处征心,还有这个第二卷的八还辨见,这么一路讲下来,实际上佛一直在给阿难以及给大众开示这个能见的自性,以及能觉的这个知,也就是自己的觉性,它不在内不在外,但是遇缘起有这个作用,并且无所不在。所以他接下来再从这个第三卷开始,从五入处开始讲,眼耳鼻舌身从五根一直到身这样开始讲下来,现在呢,就是我们最后一次是讲到这个身也就是触,讲到这个部分,这样子,我大概就把这个过程这么叙述一下。
南师:他呢?补充,天风师,天风法师补充啊,天风法师补充。
天风师:因为老师的慈悲,带领大家共同来学习《楞严经》,这一晃现在已经过去有一个半多月了,我统计了一下,我们一共进行了二十五次的讲课了,在这一个半月当中进行了二十五次的讲课。这个《楞严经》呢,我们从经题讲起,这个“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这个经题十九个字我们早先也讲过三天,说晚到的这个老参和新参的同学们,还有前辈们都没有听到。有这个机缘我也给大家汇报一下,刚才古道师说了个梗概,非常重要的,这些明白的就基本上明心见性成佛了。但是呢,这个佛法不是那么好找得到的,那么就我再按照我这段时间,包括以前学习和研究《楞严经》的一个体会和心得,给各位老参新参们做一个汇报。
那么这个《楞严经》的起因呢,我们现在虽然只讲到卷三,但是他的因缘就是一个跟……俗话说叫饮食男女,就是因为一个供斋,应供,这个波斯匿王请佛应供,当时阿难因故离席,就没有参加这次应供,就单独去另外一个地方了,去托钵,他倒是想这个威仪庄严地去托钵,按照佛制定的规则,按照次第去托钵,结果呢这个发心很好,但是由于特殊的因缘,这个遭遇了一次劫难。然后这个佛呢,就示现了一个头顶放光的这样一个,头顶上化现出一个千叶宝莲,这个宝莲上又端坐着跏趺坐的一个化身佛,送出了一个咒子,嘱托文殊菩萨去把阿难给救过来。文殊菩萨就奉佛的旨意,就把阿难和摩登伽女就提将佛所,提、给他两个带回来,到了这个精舍,当时佛所在的这个道场,像这个大学堂一样,有很多人在,很多佛弟子在,因为当时波斯匿王和一些城中的长老居士也是在供斋,吃完饭了匆匆就赶回来了,所以说当时波斯匿王还有与会的大众,还有一些供斋的斋主,都跟随着佛来到了这个大学堂,来到了这个精舍。由于这个机缘佛就为了开示阿难,也没有责怪他什么,就引起了一个七处征心的这样一段经文,七处征心都是说一来二去的说了七个方向的、七个方面的这个心性之所在,最后阿难也没有找到这个心性之所在。
无奈之下佛又引申了一个八辨还见,哦八还辨见,这样的一个,也有的把它说成十番显见了,反正我们就把它当做八还辨见来去理解,这样讲解都没有错。这其中就会引发出很多重要的意义和经义,和佛法的这个教义在里面,就说这个见是见地的见,见解的见,还是能见、所见。包括这个所谓的心,所体现的心和意和识,心性本体的体性上的作用和相,简称咱们叫——一般俗称为体、相、用,也有叫性、相、用的,这样一些引申的一些佛学概念。当然了这个《楞严经》不仅仅是讲佛学的,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个佛学的这些思想、经义来指导大家作为修证上的、修行上的实际用功上的一些指导。从这个心性上的指导,从用功实际修证上的指导,会产生这样一些具体的作用,而不是仅仅局限在佛学上。
如果是把《楞严经》做为一个佛学去研究也未尝不可,但实际上也就是说它失去了它更根本的意义,就是指导我们去领悟佛法的甚深的妙义,也就是经题所讲的如来密因诸菩萨万行,如果我们没有把这些东西归根结底地在修证了义上起作用,作为佛学、作为一个知识去了解,那这个,我个人理解这样的学习《楞严经》,它的意义就不是很大了。那么之后呢,佛也在这个七处征心、八还辨见的过程当中,也对阿难进行了很多,当然也包括与会的大众,针对所讲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直指人心禅宗式的教育和开示,包括直接指出来——无始以来的众生的这个攀缘心,颠倒生死,最后是不能够明了这个“识精元明”本自具足的那个“缘所遗者”的东西。一直到后来还是讲了这么多内容以后,与会大众包括阿难本人都没有真正明白佛要宣示的法旨。
无奈之下,我个人理解的,佛也没办法再往下说,说很简单的事情就可以明白的真理,没有明白,那就等于一句说不明白变两句话说,两句话说不明白变四句话说,最后一句话的事情变成八句话,或者变的很多。一直到后来引发出来这个五蕴,五蕴在佛学名词上也有叫五阴。五蕴、蕴藏的蕴,那个五蕴。还有阴,这个就是在古汉语当中翻译的不同,实际上意义是一样的,宏忍师这有板书,大家可以(去看),这两个五阴和五蕴它是一回事。这个五蕴也讲过了,还是大众没有彻底地明了,佛又开始从六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讲起,之后又开始讲十二入,十二处,这十二处就是由六入——眼耳鼻舌身意所产生的、所能够形成的作用——色声香味触法,也是它的对境;之后就会有十八界,在这个六入,十二处,再加上这个六识,就是这个心,这个眼识、耳识、鼻识,鼻、舌,眼耳鼻舌身意的识,产生了十八界。我们现在就刚好讲到十二处,在这一个部分,我们所讲过的二十五讲,大体就讲了这么些内容,我就汇报到这里,谢谢大家。
南师:有意见没有?
戴卫东:没有。
南师:哎,古道师父讲了,天风师父讲了,补充的都好,都很好。那我们讲了一个多月《楞严经》,大家的探讨,刚才也讲了七处征心、八还辨见,有没有大家正式研究,这就是一个话头?《楞严经》就是禅宗所讲一个话头。话头是古代唐朝的俗语,拿现在话就是个问题,古人找话头,话的头头,凡事有个思想、有个说话有个头,这个头是什么啊?思想,言语文字思想就代表一个问题。
所以整个的前面讨论就是佛说的一个话头,这个话头佛在《楞严经》上提出来,你们诸位都讲到的,你们大家也、心跟眼的问题,七处征心,心在哪里?心是个什么东西?不止心在哪里,不止心在外、在内、在中间,或者是像前天登琨艳答无所在、无所不在,我马上批驳了,不管,这些都不对。他并不是七处征心不在内外中间,就问你心在哪里?心的作用是个什么?什么是个心?就问这个问题。心的一个前提的作用就是见地。这个见,看见的见,见地,心起作用第一个作用就是眼见,眼睛看见的见。一切众生,除了有些特别的众生,业报不同,不用眼,眼睛是盲的看不见,有眼睛,生出来有眼睛,这个眼睛是装饰品看不见的,靠感觉,譬如蝙蝠,蝙蝠的眼睛很大,你看过蝙蝠吗,大家?
众答:看过。
南师:它眼睛很大,蝙蝠的大便是治眼睛的,叫夜明砂,医学上蝙蝠的大便,可以治瞎眼睛,眼科最好的药。可是蝙蝠呢,眼睛看不见的,奇怪吧?那蝙蝠用什么做眼睛?感觉,蝙蝠的飞行是感觉做眼睛,它那个感觉等于我们的眼睛。所以《楞严经》提到心,跟到就提到见,有眼见。其实这个见呢,已经不是眼睛之见的见,就是心中的眼,我们现在讲观点、意见,譬如我们开会讲你有没有意见呀?对不对?
众答:是的,对。
南师:意怎么有这个见呢,就是这个心见,所以叫八还辨见,心见两个问题,心与见的问题。(诶,巧克力,有蚊子,先盖起来,吃的东西先盖一下。古道对的,转动、转动盖一下桌子。)对,刚才苍蝇一飞,古道看到了,赶快盖上,这也是见的关系,眼睛见到了,他意见来了,有蚊、苍蝇蚊子,怕受污染就盖了,心的作用,哎,这是现成。七处征心、八还辨见,所以讲到八还辨见,佛作了一个结论,八还辨见里,有四句话最重要的叫大家背来,见是哪,背背看。
众答:“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南师:对!并不是讲眼睛的见了,但是眼睛看见的见同它是密切关联的。所以见见之时,能够知道一切事情,能知能觉,所以学佛呢,要注意了,小乘的佛法,普通佛学的归类,由戒、守戒,修定,守戒第一步;修定第二步;发慧(第三步),做功夫方面,求证方面这个步骤;发了慧以后啊,第四步是知见,才知道能知能见的是个什么东西,第四步;第五步是解脱知见,才解脱了物质世界一切束缚而证得阿罗汉果,小乘归纳,所以戒、定、慧、知见、解脱知见。
大乘呢,配合行为了,就是前天天风师提出来发菩提心。什么是发菩提心?因为前天我们讨论,我讲的前天,老话,世界上的学佛,我今年九十二,从我个人说年青接触(学佛的)到现在,我前天跟天风师跟你们讲,我可以讲一句,我没有看到过一个人真发了菩提心的人,包括出家在家,当时天风师有一点不服气,不过他态度很好,没有表示,很多出家包括他自已(说)都发了菩提心,我说不是的。后来讨论了,他也明白了,但是前天因为环境,这里环境机会没有讲完,菩提心,前天讲到,古道知道密宗四加行,四瑜伽的修法,现在都简单地跳过去了,那天风师说明白了,哎,这个真是菩提心发起。
那今天讲到由求佛知见以外,菩提心,到无修无证明心见性,是一面,不是全体。菩提心,修行靠行阴开始。修行、修行第一步,四个句子这个基础,慈悲喜舍,菩提心。当真的慈悲心发起没有?譬如学佛的人口口声声讲慈悲,我的个人经验代表了,看了九十多年没有人真发菩提心,也没有真发大慈悲心,小慈悲多的很,不算数的。譬如佛菩萨的发的菩提心,大慈悲,包括慈悲喜舍,又浓缩下来两方面,什么是菩萨行?万行,《楞严经》万行庄严,什么是诸佛菩萨的行?一切佛一切,两句话,“智不住三有,悲不住涅槃”,菩提心,叫智悲双运,两个轮子。“智不住三有”,由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跳出来证得大阿罗汉,可以立刻进入灭尽定,灰身灭智,四个字,智不住三有。“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就跳出了三界。如果是这样做呢,这样的修行还是小乘的极果,没有进入菩萨万行,万行庄严楞严,“悲不入涅槃”,大慈悲。由这个理,修行正式认识这个目标,回转来讨论七处征心,八还辨见,完了。
这是《楞严经》你们研究到第一卷、第二卷,对吧?为什么又转过来讲五阴?又讲到十二根尘十八界?这是个问题,我在问你,话头,要注意的。而讲到这里最奇妙的是,佛推翻了自己所有的佛法,推翻的重点很严重的哦,推翻了什么?
李慈雄:因缘。
南师:哎,这个事情,成佛之道,换句话采用中国文化禅宗的话,明心见性之路,在中国是成佛之路,既非因缘又非自然性,把佛说的因缘法统统自己推翻了。因缘生法是佛法的基础,大小乘,诸法皆从缘生,一切法皆从缘生的,是不是佛说的?
众答:是、是的。
南师:而且佛有最好的偈子,立刻皈依,“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是不是这样?
众答:是的。
南师:龙树菩萨在《中论》也特别提倡,明明讲因缘所生,而诸法不离缘起。但是《楞严经》在这个时候深入研究话题讨论推翻了因缘,既非因缘,第二层呢?
李慈雄:又非自然。
南师:推翻了因缘,你以为是,本来个个成佛自然就有吗?哎,又非自然,他两面都推翻。换一句话正面的否定,反面也否定,一切皆否定,连否定也否定,这是个什么东西?此其一;
第二,注意,因缘所生法又是佛法的基础,尤其是今天二十一世纪,你要了解佛法,弘扬佛教两个,非深入因缘法不可。不懂因缘生法,不懂自然科学,而自然科学达到形而…,由自然科学证到形而上的道,又非推翻了因缘法不可,这个问题是那么严重。你们要注意的,我们大学堂研究佛法不像同外面,所以外面不管他出家名气多高,牛皮吹的多大,在这里一概这个牛来就吃掉了,呵,这里吃牛肉的,不管你大牛、小牛、牛逼、牛耳朵、牛尾巴到这里都吃干净,呵,这个道理要搞清楚。然后才可以讨论下去了。你们一个半月的研究啊,刚才天风报告,受十三天的耽误,这个中间的话头的要点,我特别提出来你们做研究,这个把握问题重点没有抓到,又白搞了,对不对呀?
天风师:对。
南师:现在我提了,重新提出这个注意了,那么今天开始起是第几卷第几行?还在非因缘非自然里头在转。
天风师:已经到了卷三。
南师:卷三。
天风师:卷三的第四页第三行。
南师:第三行。
古道师:对,第三行下面的第一个字开始。
南师:阿难了,好,那么请哪位法师演讲,请天风吧。
古道师:天风师继续,对。
南师:大家找到了本文没有?
天风师:有了正在找,卷三,讲到意入,对。
南师:对,你们熟悉的要站起来帮忙不熟悉人找,这就是慈悲喜舍,不要老是盘腿了,这个时候不是盘腿了,这要。
古道师:非因缘非自然性这里,第三行的最下面,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南师:好了,都找到了,找不到起来问啊,不要一声不响,那么笨啊。
天风师:那么我们都找到了,我们大家开始一块念一遍吧,先念一下经文。
南师:你念一下,你消文,你发挥。
众念:【阿难。譬如有人。劳倦则眠。睡熟便寤。览尘斯忆。失忆为忘。是其颠倒生住异灭。吸习中归。不相逾越。称意知根。兼意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生灭。二种妄尘。集知居中。吸撮内尘。见闻逆流。流不及地。名觉知性。此觉知性。离彼寤寐生灭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觉知之根。非寤寐来。非生灭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何以故。若从寤来。寐即随灭。将何为寐。必生时有。灭即同无。令谁受灭。若从灭有。生即灭无。谁知生者。若从根出。寤寐二相。随身开合。离斯二体。此觉知者。同于空华。毕竟无性。若从空生。自是空知。何关汝入。是故当知。意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南师:好,这一段请法师消文发挥讲给大家听。
天风师:这一段,刚才念的这一段就是我们……
南师:很重要啊!
天风师:非常重要,讲到这个六入。所谓六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我们之前已经讲过眼耳鼻舌身,它对修行,对理解佛法,对我们认知生命,认知自我的重要。那么眼耳鼻舌身好像还比较容易把握,能摸到一个眼睛,能摸到身体的触觉,能够舌头来尝味,耳朵听声音,知道冷暖,但是这个现在讲到第六入的,六入的,第六入就是意,这个意入,就是比较难。
南师:你先把意发挥一下,思想心意识配合。
天风师:那么这个意呢,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意识,第六意识,这个八识当中的第六识这个意识,人的思辨,思维,思考,分别。
南师:包括第七识的意。
天风师:哦,就是这个意入,那么这段经文呢,我们接着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这个,上一段讲的是身,现在讲的意入。从我们刚才念的这段经文,就是佛又进一步给阿难来和与会的大众来讲这个意入的涵义。说“譬如有人”呢,比方说,一直用这个打比方的方法来讲这个佛法,“劳倦则眠,睡熟便寤”,就是人困倦了,他就会……。
南师:这是很现实的啊。
天风师:人这个困倦了、劳累了自然就想睡觉,这个眠就指睡眠了,当睡足了睡醒了,他也就不想睡了,他就会清醒过来,“览尘斯忆”啊,这个览就是…。
南师:这个,这两句话你提起注意,所以大家一般人以为睡觉,疲劳应该睡,睡够了,休息够了醒来,是一般人认为当然的现象,是不是呀?
众答:是。
南师:你看这里佛先提出来,人的睡眠与清醒是意识的作用,不完全归到生理作用了,不完全归到物理作用,在这里佛《楞严经》特别提出来,刚才两句话是什么的呀?
众答:“劳倦则眠,睡熟便寤。”
南师:对,这是意的境界,这是一个科学问题,跟现在医学,跟物理科学、生理学有个大辩论,这地方,特别要注意,不要轻易过去了。这个讲完了,佛所以,这是第一问题,意 ;第二个问题才提,什么?原文?
众答:“览尘斯忆,失忆为忘。”
南师:我们看了一切现象,读了书会记得,会引起来思想,“览尘斯忆”,譬如去过外国的地方,去过,我们这里很多国际上跑来跑去,譬如慈雄这几天美国才回来,美国现象很清晰。譬如马宏达这两天是他的家乡黑龙江,俄国边境回来,那边现象,“览尘斯忆”,变成意识境界很清晰在里面,这是第二个心理问题,也属于——现在医学属于脑神经的影像问题,“览尘斯忆”什么?
众答:“失忆为忘”。
南师:久了,就把这个现象忘记了。譬如我们大家在座的,起码都四五十岁,最年轻也过三十岁了吧,三十年前的事情那些境界意识忘记了,回想不起来,即使回忆起来也不真实,这是意的作用,这都很科学的。古文是几个字,你将来二十一世纪出去弘法,这四个字、八个字就是一篇大论文啊,一篇科学论文,所以我提起你们注意,再下文呢?
众答:“是其颠倒,生住异灭。”
南师:这句话怎么讲,天风?啊?你们讲一下,你说,法师,尽管说。
天风师:这个就是,这第三句的就是接,刚才老师提醒我们要加深理解的,前两段话的是接着那个来的。
南师:对。
天风师:“是其颠倒”,这个“其”这个代词指的是刚才讲的过的两件事,清醒与不清醒。
南师:睡眠与清醒。
天风师:记忆与忘记两个。
南师:失忆的。
天风师:“是其颠倒,生住异灭。”生,就是生住异灭也有讲成住坏空,这个就是佛学的一个、一个理念吧,在人的生命当中就讲的生老病死,生住异灭有一个相同的所比。生就是产生、形成,住就是存在,过程当中的。
南师:不科学,你对以后的,刚才讲的这是都根据《楞严经》啊,都是佛前面的话,我们代表他研究啊。面对释迦,我们的本师在这里,他告诉你,譬如人睡着了与清醒,这是两个大现象,你一天到黑生活在这里嘛,所以禅宗参禅问你,“无梦无想主人公何在?”啊?“生从何处来、死向何处去”都是这个;第二,意识的记忆、思想同失忆,譬如我们人类有个惯性,什么事情很容易忘记,你们出家在家的都在内,每一个人自己本身的经历,过去的亲情、爱、恋爱、友爱、父母之爱都忘了,大家想得起来吗?有个影像而已啊,都失忆的啊!他说,这个里头是个认知科学、生命科学,有生、住、异、灭变化在里头。这个变化的现象,要你注意,你不能这样用佛学跳过去了,对今后二十一世纪弘扬佛法是问题呀,对不对?
天风师:对,生住异灭。
南师:呃,他已经在这里点题了,你看他老人家在两三千年前那么清楚地,现在科学话给你点出来。你天天睡觉天天醒来,你每一天每一秒经过多少生住异灭,而且严格讲,我们睡觉刚睡着同睡醒,不管你睡四个钟头、六个钟头、八个钟头,这个睡眠当中他也有生,生的境界是什么?睡嘛!你八个钟头好像住在睡里头,不一定住哦,他有梦境、有一切变化,有变异哦。而睡醒了以后,那个睡的已经灭了,这个生住异灭都在变化,要这样深入去讨论。知道吗?厉害吗?
天风师:厉害,厉害。
南师:嘿嘿!否则你们文学很好听,都给文字骗了。
李慈雄:那这里为什么用“颠倒“两个字呢?
南师:这个都是众生自我颠倒,不颠倒大彻大悟了,成佛了,他明白了的就不颠倒,不明白都在颠倒状态,被生住异灭骗走了,你看再接下去。
众念:“吸习中归,不相逾越,称意知根。”
南师:好,注意“吸习中归”,每一个情况经过都是外……,这叫什么?十二入是吧?
众答:是,六入。
南师:诶,它都是进来的,都是你吸引进来的,自己意念吸引进来,没有放掉,才构成的现象,这个入特别注意哦!所以十二因缘,六入,十二根尘,十二入,根尘是两个现象,它起作用都是“入”,这两个,所以我们自然科学一切的,万有的引力,你生命也是万有引力,都是,万有,都是入,都是吸进来,没有放开,是不是这样?你仔细研究文。
天风师:是这样。
南师:然后再说,下文呢?
天风师:“称意知根,兼意与劳。”啊!
南师:他说,这样吸进来的现象你抓的牢牢的,然后颠倒,不晓得生住异灭的变化,你落入颠倒中了。譬如我们落入颠倒,那譬如我们众生喽,认为是晚上疲劳了睡眠是应该的,睡一觉一定醒是应该的,很自然的,他已经落入什么,刚才一句话?
天风师:“吸习中归,不相逾越,称意知根。”
南师:对,这就是“意知根”。你的知识、你的习惯,这个变成意的作用了,“兼意与劳”,由这个“意知根”上,然后发出来的习惯——思想一切学问,就是尘劳烦恼,被外境抓住了。
天风师:“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南师:对,都是病态。都是自己本来元明清净心性的上面,这个习性的起用,是菩提、菩提是本来清净圆明的菩提,“瞪发劳相”,变成、换句话说,生命就是病态活着,知见错误,是不是这样?
众答:是。
南师:我没有强调吧?
戴卫东:没有。
南师:啊?你要看出来哦,这都是科学入手的。好,然后呢?下去。
众念:“因于生灭二种妄尘,集知居中,吸撮内尘。”
南师:对,你抓住了,吸进来了,累积起来。
众念:“吸撮内尘,见闻逆流,流不及地,名觉知性。”
南师:是不是啊?你说,我是帮你的啊,我不是主讲,主讲是你。
天风师:因为这个都是,“兼意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接下来,“因于生灭二种妄尘”,这里这个生灭也是指的这个,我们不要忘了我们讲这一段就是意入,所以说这个生灭也指的是这个意识的产生和消失,俗话说这个就是念头的生灭生灭,剎那剎那,说因于生灭二种妄尘,这些生起和生生灭灭的念头,这些意识的产生和消失在这里面称为二种,二种妄尘嘛,都是妄想的尘劳,就接上一句所谓的“菩提瞪发劳相”。“集知居中,吸撮内尘”这八个字,集就是积累了,这个知,这第二个知当作知见了,集知居中。
南师:知性。
天风师:知性。
南师:因为知道,所以我们知道,什么事情一来就知道,这个意的作用。
天风师:嗯,“集知居中,吸撮内尘”啊,这个吸撮就相当于我们现在话的累积、积累,内尘最后就形成了知见。这个内尘,刚才我们第一个知是指集知,后面这个内尘也是知,也是当知来讲,因为都是两种妄尘嘛,所以第一个知也是妄尘,第二个叫内尘,相对于外境来说,“吸撮内尘”,累积到进入到自己的意识当中,形成了内在的观点啊知见哪,就成为内尘。
南师:个性,乃至生命带来的每个个性不同,都是这样吸进来。
天风师:然后就是“见闻逆流,流不及地,名觉知性。”
南师:重要了,对。好,重要了,怎么叫“见闻逆流”?怎么叫“流不及地,名觉知性。”?
天风师:这个重要的老师来讲吧,我讲不好了。
南师:宏忍师来发挥一下看,宏忍、宏达二宏,你们两个抽签吧,看哪个。
天风师:就是从这个经文的意义上理解呢,这个见闻觉知,虽然这一次用了见闻,没有用觉知,也就是一个代表了。
南师:对。
天风师:用见闻来代表普遍的觉受,它这个逆流,它本身,因为这里面所讲的都是妄尘啊颠倒啊,这里用了一个“逆”,“流不及地”,这种意识的流动和习气是达不到究竟的见地,这是我的理解啊。
南师:你的文字理解,这叫消文。
李慈雄:应该说回转不受这个见闻觉知这种自然的作用,返回过来,然后完了之后呢,然后呢,这个地呢,有一点算是尘的味道,就是说解脱这个境界的束缚,那时候有一个明明了了的这个就叫做觉知性。“此觉知性,离彼寤寐生灭二尘”,离开了睡、眠,记、忘,生、灭这些外尘的东西,毕竟无体,没有一个实体的东西,“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觉知之根”,并不是在寤寐来,也并不是生灭有。
南师:比较好一点,你在文字上。
天风师:这就是你说清醒和睡眠是两种。
古道师:实际上……
天风师:意识的昏沉和清醒。
南师:你们啊!
古道师:实际上是这样,“见闻逆流,流不及地”,我觉得就是说,这个也就是《楞严经》后面也有那些说“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他是不要向外去抓取,而是向内反观,达到,就是流不及地,然后这种反观达到,就是已经不可穷尽,就是达到那种极致的境地的时候,那个东西名字叫做觉知性,那个东西是最深层次的那种意识的东西,但那个东西呢,跟睡啊、醒啊,以及颠倒、记忆等等这个东西都没有关系的,跟外尘这些颠倒二相没有关系的。但是那个东西,你说有那个东西吧,没有那个东西,你找不到,但是那个东西有那个作用,但毕竟无体,是找不到,所谓空也好,什么也好,有很多,佛性也好、知性也好,就是那么个东西,但是有那个作用,但是你想找个实体,就像那天、前天大家讨论的时候,就是好像登先生说的,要有那个东西建筑的形象或者一种楼什么东西,确实能看得见摸得到的东西放到那边,但这种东西只能感受到,但是摸不到、看不见,就是这么个东西,但是它有那个作用,那个就叫做名觉知性。能知能觉的那个东西,就是那么个东西,哈哈,但我不知道这个对不对。
南师:你们大家呢?
戴卫东:好像也不对。
古道师:好。
南师:好。
古道师:来说说。
南师:哎呀。
戴卫东:我觉得没有古道师说的那么高,这个觉知性啊,我觉得这个地方,意译的他说这个“名觉知性”啊,我觉得这个“流不及地”这个“地”应该就是那个心地啊、意地啊那些地,地的那个概念。
古道师:也当作一个、某种境界,或者境界来讲。
戴卫东:对,他只是讲这个意,他回转来空空洞洞的没有个东西,就讲这个,这个现象,那个觉性,但没有到那个那么高的一个,就不朝那个讲呐。
南师:唔?
戴卫东:就不朝那一路讲了,就讲意入嘛!我觉得,我也不会讲清楚,就这个意思。
天风师:您的意思就是说这个“见闻逆流,流不及地,名觉知性”,还局限于在这个六入这个意识这个范畴里讲。
戴卫东:是。
天风师:不引申到这个。
戴卫东:不引申到那个见的……
天风师:背后老板。
戴卫东:背后,不到达老板那里,它本身就是意入,是空空洞洞的,如果意你对一个尘而言,清清楚楚好像很清楚,但如果你去打坐的时候,比如说,一念回收了,收进来,但是呢,“见闻逆流”嘛,但是呢“流不及地”,并没有一个,就没一个着处嘛,我这样的意思,我是。
南师:不错啊,强生的老板,好像蛮强生的啊!他难得回来,回来以后他常常听你们讲佛法,常常有一种不服气的啊,戴卫东个性习气,有他道理,还有没有?
魏老师:老师我来试试看啊。
南师:嗯,哎,你也在,我以为你溜了。
魏老师:因为实际上,这一段分析六入,每一入都是要说明一个道理,就是它是虚妄的,六入都是虚妄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如果抓住了这一点,再倒过来理解这一句话,我想相对就是比较容易理解了。就是这个意入这个东西,它本身是因,就是靠住生灭的这两种妄尘而起的,那么怎么会靠着这二种妄尘,生灭这二种妄尘起的呢?他就是因为这两种妄尘,然后把这个所谓的知,就知性啊,集在那里,居中啊,那么然后呢就是,有了这样一种知性,其实这种知性是一个虚妄的东西,不是一个实体的东西,那么它这一种,这一种因妄尘而产生的这种知性啊,它倒过来再去感觉外面的这些外境的东西所以就是逆流了,又从里出去了,所以叫做“见闻逆性”,那么实际上这一种逆流呢,这种见闻的这逆流呢,它不是一种真正的见地,所以叫“流不及地”,不是一种真正的及地,不是一种究竟的东西,我们叫它是“觉知性”。这个觉知性呢,是无体的,它所以我们看上去就有一种觉知性,像有一种什么东西在,只不过是因为它有寤寐、生灭二尘,如果没有这个寤寐、生灭二尘的话,这个觉知性其实是没有的、是空的,是不是这样子?
南师:也对,你两位,戴卫东跟你两位杀起来,都杀人两大刀,都砍得非常好。都对,你们诸位。对,但是我告诉你们,不够细密。他现在告诉你,《楞严经》讲到这里,佛指导亲自指出来很科学性,讲到意根。意、心意识这个意怎么形成。我们普通凡夫的生命都在心意识这个意中在用,这个意的表面,浮尘,它的尘面,拿唯识把它分成两个,两个部分,意是第七识。它的表面浮尘——第六分别意识,能够跟到分别了,这是拿来做参考,把唯识拿来。这几句话呢,就是说明这个意,心意。我们人的,意、他第一步,佛很科学讲到意识,他从一个身,睡觉与清醒,这个实际的人生命的现象讲起,是不是?
古道师:是。
南师:睡眠与清醒。然后第二个呢?
古道师:记忆和忘记。
南师:呃,记忆与忘记,一切,我们一切学问,能够背书、能够写文章、能够画画、读书都是这两个,都很实际的。他说这个两个呢,其实这种作用,只举了两方面哦。这里科学分析起来,这一段就是可以写几十万言的心理科学的书了,发挥起来很多啊,他是归纳的,不作发挥的。由这两个入手,你两个意,他这里有两句话,今天我们讨论是哪两句,什么逆流啊?
众答:“见闻逆流,流不及地。”
南师:呃,就刚才首先提到这个意的作用,本身随时起四个方向,见,看到外面了解,闻,听到声音了解,感觉、知觉四个东西。这四个东西,我们这个生命的意识,就可以吸住了,变成一个意了,所以我们每个人个性都是主观的意识形成了,要不要再做参考呢?做参考,你们会背玄奘法师的第七识的意根怎么说啊?有一句话会背吗?
众背:“带质有覆通情本,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
南师:第一个偈子,第一个偈子。
众背:“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
南师:四个、四个,所以见闻觉知这个一来,他就告诉你,佛在《楞严经》上不是讲唯识了,唯识他后来,后来弥勒菩萨再分析。这个东西一来啊,意识一进入来,见闻一来就吸住了,形成,其实他在中间是生灭,生住异灭变化很大。可是一吸住了以后,贪、嗔、我见、我贪、我嗔、我痴,唯识的分析,有四方面。贪嗔我见,慢,我慢,自己的意见很顽固的。贪痴我见慢相随,引起很多烦恼,这是意识境界,唯识分析这个心理,认为一方面,用逻辑去分析很清楚,现在我们懂了啊,唯识这一面懂了,这几句岔过来的把它丢开,啊。
我们回过来讲自己《楞严经》,拿来,在这里给你不过透视一下,做个清楚,他现在怎么讲呢?刚才讲两句八个字什么?
众答:“见闻逆流,流不及地。”
南师:你由见闻觉知四个,进入了吸收来形成这个意识以后,它逆流而转,这是非常形象的,讲唯识更形象,它等流,一个水变成行阴了,你的意识永远是那么个习气在转动。而且转动呢,由自己的主观的意识,还倒转来看外面,“见闻逆流”,顺流进来抓住。
天风师:入了还能出来。
南师:对,再发出去。
天风师:太厉害了。
南师:那么科学,然后告诉你如何认清意识本来清明空的,“流不及地”,见闻觉知一切不用,放掉,空了,那个如如不动本来清明没有意见的,“啪”(师拍桌声),那个地方你注意意识,顺流逆流见闻四大,生住起灭都达不到的那个境界,所以禅宗祖师一下“哗(‘啪’师拍桌声)”,哦!原来是这个!见、破了,有这样严重,八个字,“见闻逆流,流不及地”,流就是行阴,你这个习气在里头就等流。譬如一个文学家一个思想家,那一首诗、那个文章、那一篇画艺术家没有画好,他睡都睡不着的,他那个见闻逆流在里头转。流不及地,行阴不动了呵,禅宗的就是一切放下,所以禅宗,那个张拙秀才悟道偈子有一句什么?哦“一念不生……”
古道师:全体现。
南师:(‘啪’师拍桌声)“流不及地。”
古道师: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
南师:这个流不及地的地方,你认识了意识了,下面是什么?
众答:“名觉知性。”
南师:念下去啊。
众念:“此觉知性,离彼寤寐生灭二尘,毕竟无体。”
南师:对了,他统统给你破完了,这个意念清净的,这个是意地。所以禅宗真讲的破参开悟在这里,这几句念下去。
众念:“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觉知之根,非寤寐来,非生灭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何以故,若从寤来,寐即随灭。”
南师:下面就分析给你听,现实的分析,注意。
众念:“将何为寐,必生时有,灭即同无,令谁受灭,若从灭有,生即灭无,谁知生者,若从根出,寤寐二相随身开合,离斯二体。”
南师:所以叫你们用功随时注意观心法门,三际托空,前念已灭,后念不生,当体即空,是“流不及地”,认识意识了,呃,这一段有如此重要,你看里头很多的科学性吧?这不能讲不是科学,分析给你清清楚楚,道理是见闻逆流,是不是这样?
古道师:是,明白了。
南师:好,这一段,所以这个东西呢,最后告诉你非因缘非自然性了,是不是这样?大家去研究一下。
古道师:是。
南师:今天可以先到这里吗?很重要。这一段你们能够真正去上座修行体会,进去了以后,可以入门了,可以修持入门了。很重要很重要!从头再念一下,这一段文字,文字又好,今天开始的,阿难。
众念:【阿难。譬如有人。劳倦则眠。睡熟便寤。览尘斯忆。失忆为忘。是其颠倒。生住异灭。吸习中归。不相逾越。称意知根。兼意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生灭。二种妄尘。集知居中。吸撮内尘。见闻逆流。流不及地,名觉知性。此觉知性,离彼寤寐。生灭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觉知之根,非寤寐来,非生灭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何以故。若从寤来。寐即随灭。将何为寐。必生时有。灭即同无。令谁受灭。若从灭有。生即灭无。谁知生者。若从根出。寤寐二相。随身开合。离斯二体。此觉知者。同于空华。毕竟无性。若从空生。自是空知。何关汝入。是故当知。意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南师:好,这一段好好用功参一下,正式可以入佛门了,啊,从意根入手。
薛虎:老师,休息一下。
南师:休息,好了,到了。
注:本文为太湖大学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