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讲习录》027 卷三 二释意知根


南师:关于昨天一段很重要,你们再反复讨论一下看,报告一下看,意识这一段,“意知根”,怎么叫意知根?首先要注意的:什么叫意知根?。哎,这不是他们这几位只出家的事啊,在家大家参与听的都要问到的啊!不要等我点名问到就严重了。自己讲什么叫意知根?

昨天讲过的啊,昨天再三讲这一段很重要了,更重要,其实每一段都很重要,这里更重要,怎么叫“意知根”?因为你们现在都在,不管是真修行、假修行在参这个东西嘛,找这个东西。

首先我提一个问题,看哪个答复啊!心、意、识,这是佛法的总纲。心不谈了,都讲过的啊,意跟识怎么的差别?讲楞严以前也讲过,尤其将来研究唯识的更重要,一般佛法,所以佛法在“万法唯心,一切唯识”。万法唯心,姑且摆在一边——由形而下到形而上本体论。本体就是借用心,这一百多年来所翻译的哲学,所谓本体不本体,这是个假名啊。“万法唯心”,它起的作用,是意跟识两个怎么一个差别?这是第一点。由意、识的差别,现在《楞严经》提到这一段,提到由七处征心,八还辨见,由色声香味触到意,啊,怎么叫意知根?这个不在经典上了,除了经典名称以外,自己大家都在用功、都在打坐,不管你学密宗、禅宗,什么念,净土宗,意知根是个什么东西?

张尚德:老师啊,我是不是作综合的报告?

南师:啊?

张尚德:我是不是需要,跟老师几十年,要作综合性的报告,是不是需要?

南师:是刚才问的意知根吗?

张尚德:对,整个的这个问题。

南师:就是意知根,意知根哦。

张尚德:意知根,我想心、意、识一起来报告。行不行啊?

南师:你作报告吧。

张尚德:好,OK。

天风师:欢迎。

张尚德:报告的目的是希望老师打棒子的。错了的。佛法的整个问题,不敢说佛法了,就是多大的法,西方东方自古以来,它就是要解决一个大问题,就是一切的存在,包括我们自己的存在,我们内在的是什么?和外在的关系又是什么?那么他整个地分成两部分:一个是形而上的,一个是形而下的。那么在印度的唯识哲学或者在佛法的这个系统里面,特别是唯识,它一个系列的解释,就是把我们这个形而上和形而下分成两部分来解释。形而上的这一部分它是叫做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同时它有很多的名词,譬如真如、实相、非相、涅槃等等很多的名词,那么它都是说我们这个形而上的这个部分。那么形而下的这个部分,那么就唯识来讲,从百法(《百法明门论》)来看它是分成五十一个心所,百法里面去掉六无为法以外,其它的都是属于现象的——就是形而下的这一部分,但是在形而下的这一部分里面来实现或者成就无为法,也是在形而下的这一部分来成就的,所以释迦牟尼佛这些唯识的这一部分……

南师:啊,你讲你的。

张尚德:就从,首先只有一点《楞严经》作例子,就在我们这个六根、六识、六尘来做解释,那么慢慢地慢慢地一步一步地那么就涉及到特别是《楞伽经》涉及到我们的心,我们的心是什么?我们的意是什么?我们的这个识是什么?因此就牵扯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问题,那么这两者心和识究竟有什么差别?或者不同在什么地方呢?心是讲我们的,内涵就是我们,那么它心也是包括我们(前)过去、现在、未来的起始、轮转和在六道轮回中的那种归结的问题,这是心。那么,那么佛法讲三界唯心,怎么又讲觅心不可得,三界唯心是讲它的存在,我们存在的内容来讲的,我们存在的这个性状。而识呢?它是外延,外延就是用逻辑来讲,就是整个的这个算不到、一切一切的存在里面,它的外延比心大,而心的内涵比唯识大,这是我了解的啊,一个共同的分别。那么就昨天这一段报告的这个非常非常重要的,我搞了快二十年后来才懂,就是说我怎么搞了二十年呢?不能说后来才懂了,就是对自己做一种了解,这个就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为假名,亦为中道义”,最后又在这个《楞严经》里面是否定了这个因缘所生法——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我搞了二十年不懂,我怎么实验我也不,他讲什么?我喝一口水好吗,老师?

南师:是,应该的,你不要客气了。

张尚德:那么我搞了二十年才懂是怎么一回事,后来我讲,我就很放肆地给各位报告,它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它是涉及到形而上的本体,我是在老师在四十八岁以后,“瞎猫碰到死老鼠”好像对这个问题了解一点,报告完毕。(众人鼓掌)

李慈雄:好,老师,我来吧。

南师:对啊。

李慈雄:这个意呢,跟识呢是有差别的。一般来讲意呢,是叫做意根,也就是叫俱生我执。这里面呢,含贪嗔痴慢疑,就是我们这个意呢还没有形成分别意识之前的、那种叫做知觉或者是心理的这种状态。然后这里面呢,反应出的作用又包含呢是不是睡眠或醒来,或者是记着、或者是那个就是呢那个就忘记,这就是呢意根的这个就是作用。

这里呢,识的话是已经在这之上起的分别作用了。譬如说我们看到这个杯子,哦,这是纸杯,这叫做那个玻璃杯,这时候是已经是在意根之前,就是之后才反应的所谓的这个就是另外一层投影的作用,这就是我认识的意跟识的差别。

南师:嗯?你最后一句是什么?这是你认识的意…?

李慈雄:意跟识的差别。

南师:来啊,也鼓个掌吧,哈哈!那么不鼓掌的就都要说话喽,鼓掌的还可以不说话喽!

魏承思:意知根,是不是就是眼耳鼻舌这四根,抓这个外尘外境,拼命往里抓,抓了以后产生的一种颠倒妄想,然后再去看外面形成自己一种叫什么,这个这个固定的一种知觉的、感知的东西就是意知根。

南师:还有呢?

张尚德:老师要骂我,没事,但是我喜欢讲话,各位,谈到意根的问题,你就必须想到佛法以及唯识所说的根根的问题,根根的问题。那么前五识有五根,第六识有六根,第七识有意根,第八识有没有根根呢?很难说。那么这个在唯识里面有所谓命根,命根。命根属于不相应行法,什么叫做不相应行法?就是我们自己没有成大菩萨以前,我们的投胎没有办法自己作主,怎么去判断投胎?看到自己的依照自己的业力与习气而投胎的,这个佛法的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佛说入胎经》,还有其它的一些经典都说得清清楚楚,那么这个根又肯定涉及到所谓佛法所说的胜义根。

南师:嗯?

张尚德:胜义根,胜义就是,胜利的胜,道义的义。

南师:对啊,对啊。

张尚德:我说胜义根,那么涉及到浮尘根、净色根,这个浮尘根很容易了解,浮尘根——浮在我们脸上的。这个净色根就比较难一点了,明朝的广益大师非常有成就的,唯识非常有成就的广益大师,他说净色根就是胜义根、就是胜义有,我说他错了,我这么说对么?我一是要请示老师。

南师:这个他错了。

张尚德:他错了,就净色根,胜义根是属于胜义有的,而胜义有从唯识来讲就是转识成智以后的、这个所谓这个跟佛的境界是一样的,叫做胜义有。那么佛的境界是什么呢?我的理解,我的理解,没有证道,是在经典和文字上能够理解的,佛在常寂光中“常乐我净”,所以刚才老师问我们大家的问题说这个根,最后把它往前推,心、意、识,其实这三个问题是一而三、三而一,它是属于形而上的、形而下的问题,不在这个形而上的上面,不过虽然是属于形而下的问题,不在这个形而上的上面,那你必须了解形而下、才能了解形而上,所以六祖说这个“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不离世间觉”是个倒装句,就是说你要了解佛法,还是要从现象界去作理解的,又报告完毕,老师。

南师:啊,我说你们还有人意见吗?

古道师:这个。

张尚德:我结束了,大家没有鼓掌。

古道师:刚才,我来就报告一下我的理解啊,刚才老师问的就是问题主要是意知根的问题。

南师:对。

古道师:什么是意识的根根?对,那实际上我们把这个所谓的人类的这个在佛学上把这个我们人的思想活动范围分成三种来讲,心、意、识,这么来说。

那心呢,所谓的按唯识来讲的话应该就是第六意识的范畴,实际上我们每天的日常的这个思维活动、思想活动的中心呢,实际上就是第六意识的作用,也就是分别妄想执着什么等等的东西,但是在这个后面有一个,比如说因为它第六意识它有阶段性的,它有的时候比如说睡觉了它就忘了,所以说这个刚讲到这个意的时候他也讲到比如说睡觉啊,醒来怎么就有了,睡觉就不知道了呢?但是你睡觉的时候,你、有人喊你的名字,或者你把闹钟对好了,闹钟一响你就会起来,嗯,那个那个的作用就是很…,就是一直在你这个意识、第六意识后面一直在那边静静地起作用的东西,应该就是意,也就是第七意识,也就是恒审、能够恒审思量的那个东西,它有那个作用,实际上这个就是意知根。(只有)心意识中,只有意它是就是“恒审”,就是一直在那起作用,并且它也有这种好像类似于思维一样执著的一种东西,它执著于什么呢?它执著于第七意识,是第八意识,它是把第八意识——阿赖耶识、藏识当作染净依的,那这样它错误地理解为有一个永恒的、或者有一个单独的、或者无处不在的那么一个东西存在,所以说它是贪嗔痴这个就是一直永远,它狠狠地抓住一个东西执著为我,实际上也就是真正这个我们修行过程中第、就是前、就是六根——意识停止掉后不起分别的时侯显现出来的那个东西。但是这个东西呢,又实际上不是我们的本来面貌,但是它永远那么、就是永远那么抓取一个东西,它是永远在那边工作的,因为第八意识它是没有什么分别啊、分析啊等等,就跟我们仓库一样,它就存在那么个东西,诶,一切种子一切万物的根本就是从这边来的,但是你认识确实有,第七意识错误地执著为——确实有一个能生万法、能生有的东西,但是那个东西是什么东西呢?啊,也就佛法里面空有啊、什么也好,所以我觉得老师刚才提问什么是意知根的话,我觉得就是这个第七意识,恒生,就是“恒审思量”就是“执为我”的那么个东西,报告完毕。

南师:都很好。还有没有?你看,这第一问,你们诸位都发挥了“我见”。(众笑)

古道师:是。

李慈雄:这都是我见。

南师:诶,这个“我见”是一个名称了,发挥每一个人心得见解,非常了不起。每个出去的,今天的学术界,讲学、讲佛学、讲这些道理,都很了不起,我这个话不是随便讲的哦!我今年九十二岁,在七十年前二十几岁,听那些佛学的法师、大师、密宗的活佛们、这些大居士们讲佛学,差不多也是你们这个程度了,啊,可惜呢,没有场地、没有机会,这个时代不同,你们每个出去都很…,这是第一点,对于你们刚才几位的报告的评论。

唯一缺陷的,现在我回转来讲我的,都没有真正地做功夫去求证,都没有反观——走禅定到般若路线去求证,比较可惜。但是你们也有,不能说完全没有,这个价钱还的也不公正,你们也有一点静的、静定的功夫,没有很好地体会。

譬如我答应张尚德,答应了几十年还没有兑现,这个支票开了,我说尚德啊,你年纪大一点,你好好来,我要花一段时间给你讲真正的唯识,从《楞伽经》、《解深密经》到《瑜伽师地论》,我叫他专门研究《瑜伽师地论》,几十年,他没有给我提出来成绩,《瑜伽师地论》他全部没有进去。到现在我还没有把开给他的支票还没有兑现,他也没有机会,我们各人福德因缘也没有机会兑现,现在年纪也八十几了,胡子也白了,头发也白了。

张尚德:一直在等你来,补充资料。

南师:资料归资料,还在搞哲学学术理论呢,没有求证。你们诸位也一样,啊,这是一段啊。我讲的话,对于刚才提意知根的这个话,提出来问问题,听你们各人的“我见”,我的心得——各人都很了不起,做第一段的结论。

现在我讲为什么今天提这个问题?你们要注意,研究《楞严经》以前,譬如我们都知道,民国以来、推翻满清以来,杨仁山居士办了金陵印经处,然后发展的弟子,欧阳竟无讲唯识,谁都不在眼里,由欧阳竟无下面产生的熊十力,哈,又创“新唯识论”,那不谈,由熊十力以下什么牟宗三等等很多了,那都不讲。这些都是顺便提一下,不是这里主题啊,你们又不要听岔开了,欧阳竟无先生跟他一辈子的大徒弟是吕澄,吕秋逸,这个人我很佩服他,佩服他是苦行,跟欧阳竟无先生几十年,吃苦耐劳,一辈子不求功名富贵,专搞佛学,其行为比苦行僧还苦。欧阳竟无先生那里没有经费呀,每天吃的酸豆腐稀饭,很可怜。吕秋逸不但通中文,外文好几国文字也通。当年我见欧阳竟无先生的时候,见两次面就不见了。很佩服吕秋逸(在)做学问方面,后来大陆整个地变色,我们在台湾,吕秋逸先生这位老兄,被中国共产党党校——中央党校请去讲佛学,有些的演讲记录一部分我也看了,先(前)我还没有看到这个书,后来魏承思告诉我有,我赶快找来看,噢,翻开对《楞严经》提了一百条的,一百条哦,肯定证明是个伪经,假的,不是佛学,哈,第一条我翻开已经很好笑了,讲阿难出来化缘,刚刚结夏安居以后马上出来,这个他说已经假造不对了。因为结夏安居以后还要根据戒律还要制造一个新的衣服,怎么样怎么样等等。哎哟,我就很为这位先生感叹,又没有出家、又没有研究过戒律,都没有,庙子也没有住过,你晓得结夏安居怎么样、制造新衣都不懂,戒律也没有(研究),由其印度的僧人结夏安居以后,一件一块布哎,就披上了,不是缝的啊。第一条看了就文不对题中间,哎哟,很替欧阳竟无先生弟子、师徒们可惜啊,搞了几十年,所以欧阳竟无临、据人家告诉我的,临死的时候忏悔,说搞一辈子佛学没有用,抵不住生死,劝大家不如念“南无阿弥陀佛”——我是听来的啊,查无实据。吕秋逸先生,我很想坐下来答复他一百条的,可是真懒得答复,我觉得浪费,搞这些干什么?你说伪经就伪经吧,是哪个人伪造,印度的祖师们伪造、还是中国的祖师们伪造,什么祖师伪造,这还不止他开始,宋朝已经有和尚提出来,后来加上梁启超等等,嘿,讲《楞严经》伪经,梁启超这个讲得更浅薄了。《楞严经》中间还提到十种神仙,印度哪里有十种仙?我就哈哈大笑——他完全不懂印度文化,印度婆罗门教讲仙道非常兴盛的。哈,密宗的说法都是仙道来的,这些都不讲。最后也是没有几年在上海发现一本经典,一个和尚做的——批驳吕秋逸一百条,一条一条再来批驳,“哦,呵,我很佩服这个和尚”,没有时间多看了,至少有这个勇气。佛教你看末法时代还是有人,这本书叫什么?锦扬不晓得知道不知道?我一下记不得了,放在图书馆里,有这么一个书,是一个和尚,你们知道啊,后来据说在香港圆寂掉了,你们知道吗?都不知道哦,真是。

马宏达、宏忍师:叫愍生法师。

马宏达:怜愍的愍,那个生、众生的生,已经走了。

南师:走了。

马宏达:如果活着也差不多是九十多岁,书名叫做《辨破楞严百伪》。

南师:对,这是顺便讲了,我为什么提这个呢?其实释迦牟尼佛讲《楞伽经》,在楞严以前,我告诉你们、就我的研究啊,《楞伽》是《楞严》以前,唯识学他们由小乘转到《楞伽经》、《(大乘)密严(经)》抽出来《解深密经》发展了唯识学——后期的佛学。你们没有注意,我的第一本书《禅海蠡测》就提到,包括禅、唯识、法相、密宗——后期的佛学,所谓后期的佛学,释迦牟尼佛过后一千、一千多年的佛学,也是一千多年佛法,中间主要的传承,心法的传承,西天二十八祖、二十七祖到中国的——禅,等于中国隋唐之间,就梁武帝这个阶段开始,印度佛学,禅也兴起,唯识也兴起,密宗也兴起——后期的佛学,都求修证的,都求修行证果的,很了不起。《楞严经》应该说是佛最后讲的,在晚年,实际上《楞严经》里处处在解释唯识,很多地方处处解释唯识——心意识作用。而《楞严经》是注重求证的,注重禅修的六波罗密,禅、般若配合,求证的。所以经题自称大佛顶如来密因,每一段每一段都有最高的秘密、最高的密法——真正的密宗,所以他叫“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注意,要想即生成就,“修证”是了义、彻底,然后加一个最重要“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你配合鸠摩罗什翻的有一部《首楞严经》,楞严这个境界,所谓后世,唐宋以后解释《楞严经》叫楞严大定,我说多余这个定加上,加坏了,楞严无所谓,本来就在定。这个道理大家要彻底地了解,《楞严经》对唯识的关系,所以我平生有个外号,自己吹自己叫“二楞子”,北方话叫笨蛋,北方人叫很笨的人,是不是啊?

古道师:对,有点楞头楞脑那种。

南师:所以叫二楞子,对,笨的透顶,喏,因为今生翻译《楞严》、翻译《楞伽》,最后是二楞子,这个意思大家也不容易懂,我也不需要人懂。有这个道理,这是第二段。因此到昨天晚上修学,这个课程在这里主要对上他们三位法师是,如果拿佛法来讲自己吹吧,对他们三位,想出家真的有修证、求证用的,开始讨论这个课,还没有讨论到《楞伽》、到唯识,他们在这里修禅,真修假修不管嘛,号称吧。因此昨天正好碰上讲到,佛七处征心、八还辨见,这个秘密,我说这个里头有秘密哦,告诉你们,你要反转文字来追究哦!你们到现在没有答复我,我也没有讲,因为你们没有答复,也没有资格听这个真正秘密,是不是啊?我是没有讲吧?只是有这个问号吧,是不是啊?

古道师:是。

南师:跟到这个完了以后,佛又详细地分析,啊,他是直指的,直指这个密因,见心性的法门,可以偈了,所以阿难最后在第三卷第四卷上就讲啊,他总算悟到了法身的道理,啊,阿难那个结论是不是?你们会唱吗?

众唱:妙湛总持不动尊。

南师:妙湛总持不动尊,念下去。

众唱:首楞严王世希有,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南师:不历僧祇获法身,是真话,还有呢?

众念:【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身心奉尘剎,是则为名报佛恩。(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是于此取泥洹,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令我早证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师:虽然悟道了,微细惑还不懂。

天成师:是则为报佛恩。

南师:对,这是讲法身道理,本体,证得法身,明心见性。证得法身,严格讲修证秘密,证得法身以后,报身还没有圆满,法报二身证得了以后再谈化身,“三身成就,成佛之路”,这是真正的秘密,现在我们讨论还在法身境界,可是有报身的作用在内了,这是个秘密,我再三提起你们三位这个秘密。

尤其讲到昨天,跟到下来七处征心、八还辨见以外,提到什么?讲到意知根啊,讲什么?

天风师、古道师:六入,意入。

南师:六入,哪六入啊?

天风师:眼耳鼻舌身意。

南师:对,到意入,这个平常跟你讲禅定,真的古道也跟我很多年,我说你注意哦,普通讲佛学,讲六根、六尘相对来讲,六根、六尘中间,这都是逻辑、科学逻辑的分析讲法,所谓六根六尘——科学的,这是刚才(讲)张尚德讲对现象的——形而下的,用张尚德的话,那么中间又分十八界……

张尚德:老师……

南师:但是,诶,现在不是你插话的时候,你也做老师的应该知道,我话还没有完,胡子白了还不懂规矩。这个里头你要静心地听了,拿一点本钱走路啊,不要再进医院开刀的时候叫老师啊,不要再叫了,哈,老师不会再替你开刀了。

这个时候你就要注意了,可是在正统用的时候他讲六入、十二入,这是修证功夫来了,根尘所吸收的都是进入了,我们一切众生生命是吸进来,进入了,所以在这里,譬如十二因缘,他不用六根、六尘,六入,六入以后,“无明缘行,行缘识”,唯识是八识,唯识学在第三步识抽出来讲,“识缘名色”,变成生命了,“名色缘六入”,进入了,物理世界也加进来,所以十种一切入,叫“十一切入”,地水火风空识六种,青黄赤白,十种,“十一切入”,变成六入,都是进入加入。“六入(就)缘触,触缘受”,这个生命构成了,都是吸进来。所谓解脱,修禅定,怎么把六入进来凝结住变成习气的固定打结使了,打结了,在里头这个生命,这是生命的科学了,打结了,怎么把它解开叫做解脱,解开,脱开,所以十六……

李慈雄:特胜。

南师:特胜,叫你观出散,观解脱,心作喜、心作摄、心作解脱,要在这个地方留意。因此提到,回转来,讲到昨天晚上一直,六入在当中,六入哦,不要忘记了这个“入”噢,佛就再给你解释,第六入,昨天是意入吧?

古道师:是。

南师:意入,变成意知根,是不是这样?是不是这样?

众答:是。

南师:想想看,我讲的有错没有?“意知根”这个意,就包括第六意识还不算,第六意识分别作用是表面——属于识的范围,浮面的一层,不谈。就是第七识,意有知性,意知的根根是什么?所以我今天给你们提“意知根”,在这里这个名字提出来的重要,科学性的,求证性的,如来密因都在这里表达了,“意知根”的这个意有知性,譬如我们,唯识是把心体分成八个部分怎么讲怎么讲,那么也分成九个识,又讲到十一个识了,真讲法相唯识,讲到,玄奘法师这一部分的唯识是归到八识里头了,从天亲菩萨这个系统下来,其它的印度的唯识家到现在分析到九个识、十个识、十一个识了,这个暂时不谈,只是一个知识面使你知道。

现在回转来意知根,这个意本身就有知性,这个知性包括什么?四个台柱,四个基础,见、闻、觉、知,意知根的根本。能见,前面讲七处征心、八还辨见,后来讲,能见,能听,所谓观音法门也从这里来——闻;觉,受阴,感觉,就是十二因缘的识缘名色,名色缘触、受,感觉;见、闻、觉,知——知性,自己知道。所以问你们注意到了没有,意知的根是什么?他说这个根非因缘非自然性。

好,佛的秘密又来了,佛没有给你做结论噢,他秘密讲既非因缘非自然性,它是个什么东西?喏?传进来到这里他不给你下一个结论,由你去参悟了,这个参悟了,证得菩提。这要注意,研究佛学是这样细密的事,对不对?是不是这样?昨天的?不要扯开了,你们学问都很多,哲学啊、道理、佛学都一大堆,不要扯开,这个范围针对这个范围来走,那么昨天讲到意知根,讲到意开始,佛作了两个什么比方啊?

众答:那个睡觉和醒来。

南师:对。

众答:忘记和记忆。

南师:对,你看到那么简单,包括内容很多,生命,我们的生命很简单,佛经这些都推开了,到《楞严经》里都推开了,人总要睡觉嘛,身体疲劳了睡觉,他昨天也讲你身体疲劳了睡觉,不过这个是佛也保留了一手,在别的佛经,哪一本经?大藏经里有,经名我一下记不起来了。有人问佛“为什么睡觉?”,两种关系,一个是生理疲劳——四大,生理就是四大的功能作用物理的,物理的作用——机器,这个机器我们现在用自然机械科学,晓得机械科学有个新的翻译名字叫什么?这个机器有一个什么?功能疲,哦不是,好像一个功能有疲劳,机器,任何一个机器永远转动这个电力就要转动,它有疲劳,生理(的);有一类睡眠是心理的疲劳,这个是讲到唯识以后再分析了。现在《楞严经》他告诉你,他只提了这个秘密的,你要认识这个意,你先从睡眠、清醒这个阶段去认识,很实际。睡眠了,他为什么人的习惯,由娘胎里头开始生来,习惯,睡眠是个习惯,到时间会一定醒,这个醒来是意识的一个规律吗?还是生理的四大的规律啊?是不是?

古道师:是。

南师:惯性。他说由这个中间你去体会,这是第一个体会。第二个体会佛举的什么秘密?都很简单、很平凡。

众答:记忆和忘记。

南师:所谓记忆你知道,你们一听就马马虎虎过去,譬如刚才我们的张尚德八十岁了,讲了多少学问啊,书也读很多,由年青这些都记忆来的,第六意识记忆的,你们也讲了很多学问对不对?佛学,都是记忆来,是不是?

众答:是。

南师:有没有记不住的事?

众答:有。

南师:太多了,比记住的还要...

男生:还要多。

南师:还要多,失忆的,所以你从记忆、从失忆它两方面很实际。在这个中间,这两个重点叫你体会,体会了以后什么,昨天有几句名言,宏忍师晚上还在背。

宏忍师:“见闻逆流,流不及地。”

南师:这些东西睡眠与清醒、记忆与失忆中间都从见闻觉知来,你看书看来的、听道理懂得的、听老师讲的,啊,电视上看来知识,都是见闻觉知吸收过来的变成意识——自我的意识,因此形成一个“我”,这个我在里头这个习气如瀑流,瀑布的流水,所以《解深密经》告诉你,“一切种子如瀑流”,变成种子了,是不是,啊?

男生:是。

南师:是这样吧?然后在《楞严经》这里给你提四句话,“见闻逆流”,自己吸进来以后又发挥出去,张尚德的学问的意见、李慈雄学问的意见、天风师古道学问的意见,或者是修道的意见,“逆流”,一股流转来,又倒流出去,“洪波”,所以《楞伽经》告诉你,“洪波鼓冥壑”,是不是这样?

李慈雄:回,刚才,老师您最后一句话,回……

南师:回过来又回出去,流出去又发挥出去嘛,你翻开原经,“见闻逆流”,翻开。

李慈雄:“流不及地”。

南师:两方面流进流出都讲了。“流不及地”,一切波浪不兴的时候,一念清净的时候,这个时候见闻觉知四个柱头方向清清楚楚,他怎么讲?

李慈雄、宏忍师:是觉知性,“名觉知性”。

南师:对呀,你看看嘛,现在不是我脸上有诶,是书上有诶,为什么看我脸呢?你怎么不看书呢?这样重要的,再念一道,这个…。

众念:此觉知性。离彼寤寐生灭二尘。毕竟无体。

南师:对,然后呢?

众念:【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觉知之根。非寤寐来。非生灭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何以故。若从寤来。寐即随灭。将何为寐。必生时有。灭即同无】。

南师:我希望你们此时此刻反复读三次,懂了没有?他讲的非常科学了,很明白给你指出来,是不是这样?啊?

众答:是。

南师:据我所了解的,这一段《楞严经》,所以讲“意知根”是这样东西。至于起来的现象到了唯识呢,这个起来了,好,你们讲唯识这个意,所以我叫你们背,你们讲唯识的背来吗?第一个偈子是什么?第七识?

众答: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八大遍行别境慧。

南师:“四惑八大相应起”。

宏忍师:那个是第二偈。

南师:哦,第二,对了,对。

众答: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

南师:要想修行还是第六意识入手,分别不起了,一念清净了,认得意识了,再慢慢明心见性,“六转呼为染净依”,变成净依了,啊,这些。那那个,我知道了,时间到了,薛虎管时间。那么这一段,我叫你们再三再四的注意。

魏承思:老师,这一段还有不懂的,想问你。

南师:啊?

魏承思:还有不懂的,想问你,这个“意知根”后面的“觉知之根”是不是两回事?

南师:一回事。

魏承思:是一回事吗?

南师:一回事,用处文字不同,嗯。

魏承思:行,我看一下,然后……

南师:对,一回事,喏,你念一下,念一下原文。

魏承思:他那个觉知根是?

南师:不,你念一下经典原文。

魏承思:念,我就说把两个,两个的原文都念出来吗?

南师:对。

魏承思:觉(意)知根的原文是说,“是其颠倒生住异灭,吸习中归,不相逾越,称意知根。”

南师:对。

魏承思:那么觉知之根呢,他是讲,“见闻逆流,流不及地,名觉知性。”

南师:嗯。

魏承思:“此觉知性,离彼寤寐生灭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觉知之根。”

南师:对,这是个,一个作用两个方面,一个是讲清净面,就是唯识所讲染净依,一个是染污一面是这样,一个是净面是这样,都告诉你了。

魏承思:所以这两个都是“菩提瞪发劳相”了?

南师:对,都是病态,依菩提来讲都是病态。

张尚德:老师啊,我也刚才有个问题,对不起岔进来,就是老师在说的时候,说六根六尘分开。

南师:没有说。

张尚德:有刚才这么一句话,所以我插进来了,老师说六根六尘分开,有六识进来,我想不是这么,老师不是这么说,是应该的六根、六尘分开来讨论以后,就它把六识一起来讨论。

南师:你完全糊涂,我刚才说,你们听到我这么讲吗?

张尚德:六根六尘,有这么一句话,六根六尘分开。

南师:我说解释给你们听,普通教理讲,讲六根、六尘相对立的啊,听懂吗?

张尚德:哦,分开是相对立。

天风师:教理上说的也就是对立的意思。

南师:教理上刚才解释教理,只讲六根六尘,然后中间还有个十八界,这都是教理上对一般人用逻辑分析给你讲的,是这样讲,录音都还在。

张尚德:老师,这里我是误解,不是,我刚才听的是六根、六尘分开,没有识进来,老师是……

南师:不是这样讲,录音都还在,不要再谈了。

张尚德:这个问题不谈了,还有个问题啊,就是不知道对不对啊?谈意根。

南师:我刚才问你,你现在六根的事情,你讲我分开,后来为什么讲到六入呢?

张尚德:就是第六识,老师,不是六识。

南师:六入,哎哟,你的、你这个湘潭人到底跟浙江人死对头,(众笑),湘潭人。

张尚德:老师啊,这个谈到意知的问题,是不是它的源头,要从,我知道老师讲这个课这样讲的目的和……

南师:啊,你不要放了。

张尚德:不是,不是。

南师:你不要讲了!

张尙德:要从六根……

南师:现在叫你注意《楞严经》这一段,不是我讲,你也不注意经典这一段。

张尚德:我要搞懂……

南师:哎呀,你几十年永远是这样,所以急啊,替你急啊,到了生死来头就不行了。现在叫你注意《楞严经》这一段,好用啊,你用起功来才好用啊,你偏要在那个学理上去翻呐!

古道师:要不大家一起把这段再念一遍?好吧。

南师:对啊。

古道师:好,念一遍,对。

南师:很重要,好好对付这一段,吸收进去,了解。

古道师:一起来嘛,一起来嘛。

众念:【阿难。譬如有人。劳倦则眠。睡熟便寤。览尘斯忆。失忆为忘。是其颠倒生住异灭。吸习中归。不相逾越。称意知根。兼意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生灭。二种妄尘。集知居中。吸撮内尘。见闻逆流。流不及地。名觉知性。此觉知性。离彼寤寐生灭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觉知之根。非寤寐来。非生灭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何以故。若从寤来。寐即随灭。将何为寐。必生时有。灭即同无。令谁受灭。若从灭有。生即灭无。谁知生者。若从根出。寤寐二相。随身开合。离斯二体。此觉知者。同于空华。毕竟无性。若从空生。自是空知。何关汝入。是故当知。意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南师:好!这里我还要,忘记了,补充答复这个魏承思一句话,他刚才讲意知性,意知根。

宏忍师:觉知之根。

南师:啊,觉知性,承思问的对,他这里讲觉知性,这个性是同本性的性没有关系啊,只讲那个性能,意知的这个性能的意思,承思啊?

魏承思:哦。

南师:此觉知性,那么它形成了那个习气,那个是意知根,这个名称的两个差别在这里,是一个作用,两个差别。好吧,他说到时间了。这一段是用功最好的一段,要好好去体会,所以再来昨天晚上就想到,要你们特别特别反复注意这一段,要下手用功在这里。

注:本文为太湖大学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