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讲习录》028 卷三

三释意知根 十二处 眼与色

南师:开始吧。

天风师:昨天我们讲到了这个六入的第六入就是意入,老师也讲了很多,大家也踊跃发言了很多,那今天我们下午大家坐那议论了一下,好像大家还不是特别明白。

南师:好。

天风师:这么重要的事情不弄明白,好像不太合适是吧?

南师:那就再检讨,好啊。

天风师:因为这个我觉很重要,就是等一下子十二处,如果这个意入不领会了,再往下学,好像都没有用了。

南师:好啊!

天风师:所以大家看有什么要提出来的,再提一下我觉得更好。

南师:好啊,你讲得好啊!你问大家,或者你先来翻哪。

天风师:就像我们昨天重点探讨的这个“意知根”的问题,还有“知觉性”的问题,今天大家又讨论了一下,好像那个说起来呢也不是特别地透彻,怎么样?天成师发表发表意见?

天成师:我觉得我一直搞不清楚。

天风师:不是,你是哪里搞不清楚?大家要知道一下哪里搞不清楚,人家都搞清楚了,就你不搞清楚了还得了啊?赶快,哪里没搞清楚?

天成师:我好像都不,搞不清,没搞清楚。

天风师:说说说,说说哪里没搞清楚?

天成师:老师,天风师他对这个“流不及地”他还是有一点疑问,下午在讨论的时候,我也对这个上面有一点不明白。

南师:“流不及地”,你讲啊,疑问在哪里嘛?

天风师:疑问在哪里?

天成师:就是从这个字义上面,“流不及地”这个流它是属于代表所有这个尘相、生灭啊,“不及地”就是,它这个流是这些现象,如果是我们顺着这些现象走了以后,那就是回不到这个根、这个知,回不到意知根上面,就是这个地方不怎么清楚。

南师:怎么?就是这样不清楚?

天成师:对。

南师:你们其它的同学们呢?在家的、出家的都可以发表意见,你的……再提一下原文嘛,这几句。

天风师:卷三第四页。

南师:你这样讲,他们有些在旁边听的,他也不晓得原文在哪里诶。

天风师:在这个金陵刻经处这个版本的卷三第四页最后两行,“见闻逆流。流不及地。名觉知性”,这一段。

古道师:实际上,这个还是要从,譬如说要从这面开始,譬如说“同是菩提这个瞪发劳相”后面这里。

南师:对啊。

古道师:“因于生灭二种妄尘。集知居中。吸撮内尘。”

南师:对。

古道师:然后,“见闻逆流。流不及地。是名觉知性。此觉知性。离彼寤寐生灭二尘。毕竟无体。如是……”,这后面实际上整个一段下来。

南师:那他现在重点是怎么?他问题是“流不及地”,是不是?

古道师:是。“见闻逆流。流不及地。”

南师:刚才古道师讲的对啊,从从头来,刚才,从头。要大家也注意一下,看大家意见,喏,刚才古道师再从头,喏。

古道师:对,就是因,就是因为前面有讲过,这个比如说睡眠与醒来,以及这个失忆,以及就是忆忘啊哈,记忆与忘记这个这个,都实际上都是颠倒,“是其颠倒。生住异灭”,都是一种变化的过程,这样,然后这边,后面下来这里,“因于生灭”,就是生灭这二种指的就是前面的这个,比如说这个睡啊、醒啊,以及忘啊、这个忆啊,这种,只是用两种事情来做比喻了,但实际上很多很多,说起真正比喻可能列起来很多很多,但一般就是他只是这样代表性地拿这种两种现象来比喻。但是这里面又提到了,就是说,“是其颠倒,生住异灭”,这种变化的过程,但是呢,“吸习中归。不相逾越”,实际上今天下午我们讨论的时候,“不相逾越”这个观点也有不同的看法。

南师:什么看法?

古道师:我觉得呢,我当时我的理解是这样子,“不相逾越”,实际上它好像看着很有规矩,就好像中间有一个分界线一样,比如说睡的时候肯定不是清醒的,那清醒的时候肯定已经离开了睡眠了,那记起来就是说想起来的时候那肯定不是忘失咯,但是忘失的东西有的时候也能会想起来,但是它俩肯定忘记和记忆两个肯定不是同时的,所以它“不相逾越”,实际上我觉得它还是,虽然两个现象不同,但是中间确实界线是很明显、很清楚的。

南师:你解释得很好。

古道师:但是呢,但是这个“不相逾越”的这个东西里面有个东西,称之为意知根,但实际上离开这两种现象,但是又能起这种两种现象后面的那个东西叫做意知根,称意知根。“兼意与劳。同是……”,实际上是这种前面发生的这些变化也好,以及这些现象也好,实际上都是一种“瞪发劳相”,实际上就是一种、一种错误的一种幻觉一样的东西,然后接下来才是“因于生灭二种妄尘”,实际上就是前面的这种,比如说醒也好、梦也好是吧,睡也好对吧,记忆忘失也好等等,这些。但是呢它根据这个、就是自己的这个对于六尘境界,对这种现象呢“集知居中”,把这些东西呢,种种事物以及这些妄尘境界给它集居过来,然后再配合内在的种种这种自己的知见啊,以及观点啊,思想配合起来叫“吸撮内尘”。“见闻逆流”,然后这实际上到这面以后,这个应该是“见闻逆流”,它从这里开始应该意识是转过来了,转过来,他说如果这个见闻觉知的这个,向外这种见闻觉知的这个性,让它反观回来,但是这个流是它就是一种——这个奔逸以及这个行阴,以及无始以来形成的往外这种奔逸的这种作用,但是为什么叫“逆流”呢?让它返回来,返回来返到离开见闻觉知,达到那种离开不流及地,实际上就是,我的理解是就是离开了这个见闻觉知也就是这种分别,对外的分别执取以及这些妄想,把那个东西停止掉,然后达到那个境地以后,又有一个能知能觉的东西,那个应该名觉知性,这样。但是这觉知性呢,但是这个东西又离开了前面这些以及分别呀,以及观察这些的作用以外呢,它又没有个什么实体可得,但是它有那么个作用,我觉得我是这么理解的,啊,报告完毕。

南师:那古道师所讲的很清楚啊,比较清楚啊,天成师同意吗?

天成师:我是同意。

南师:什么同意?同意哪一点?

天成师:他,古道师的意思就是说能见,见闻,但是能知道的见闻它在构成这种现象,它就逆流反观,就是回归当下一念清净。

南师:如果那么讲那就没有问题咯?

天成师:我没有问题了,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问题。

南师:你有问题吗?

天风师:我觉得呢,我的理解在这个经文的理解呢跟古道师刚才讲的略有不同,古道师刚才整体上这样理顺下来这个经文的意思,我都是赞同的,就是这个“见闻逆流”。

南师:啊,你是赞同还是不赞同?

天风师:这一句我还是不是很赞同,就这当中的一句,前面这些过程我都是赞同的,那么这个接着上文那个“吸撮内尘”,把那些积累下来的知见,这里叫内尘了,那么这个“见闻逆流”,像刚才古道师的理解和讲述就是他是说,去反观这些见闻,但是我看这个经文的理解的涵义呢,说“见闻逆流”,这个按照以往的,因为我们这个章节这一段讲的是六入当中的意入,它首先在意入的前提下呢,这个见闻指的是,见闻觉知当中从心意识能够吸入的东西,包括这个见闻了,所产生的心和意识的作用,意识和思想的作用形成了一个知见,在意识当中形成了这么一个,也可以叫意识形态,叫观念,我们在佛学上通常叫知见。那么这个东西呢它形成了以后,它具有一种反作用力,就是我们所受的教育、我们所接纳的理念,和我们所受到的熏陶、教育都会产生这样的作用,形成这样的知见,那么这个形成了以后,它就会对新发生的现象和事物也就是世间万法它会产生一个判断,一个反作用力。

南师:你是只讲叫“见闻逆流”?

天风师:对,我这样理解的。

南师:很好啊。

古道师:“流不及地”呢?

天风师:“流不及地”这个我还没有参透,不敢乱讲。(众笑)

南师:古道师讲“流不及地”,对了,好,你们这样用功,我很赞叹,也很佩服,了不起,不是白吃饭的啊!“佛门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你们有资格吃佛门的饭了,哈,这个大如须弥山都消化了,了不起,真的噢,我不是开玩笑。你们盯住这一节好好的讨论,可见你们几位真的在用功,发起菩提心的求知见了,真了不起。

现在啊,大家对这一段经文,这两三个晚上都在反复地讨论,更见到大家的真实的发心在用功,并没有、每天都没有空过,非常了不起。

好,为了……我现在发表一点点帮助大家了解,推开经文啊,我讲推开经文,你们不要离开经文哦!我这里给你推开经文,现在佛在指明心、意、识这个意,意就是心啊,这个心,心意识三个东西。心、《楞严经》上面七处征心、八还辨见都讲心的体相用,尤其注重叫你认识心之体,它的相与用。到这里专讲意根,意知根,其实我们平常讲心——“万法唯心”这个心,譬如大家现在坐在这里吃饱了饭,心吃饭,对不对?

众答:是。

南师:啊,心要吃饭,饭也吃饱了,现在为了,吃饱了饭,心在这里,说研究佛经,这个都是意的作用,意就是心,现有生命的心就是这个意,这个意就是我们现在讲意识,啊。意识两个,大家要了解中国人、了解中国人普通一句话“你这个人好不够意思啊!”,对不对?

古道师:是。

南师:嘿嘿!中国文化就那么深刻。一句土话里头是最高的科学与哲学,最高的宗教哲学,最高的三昧,“你这个人好不够意思”,“哈哈,这个事情够意思!”是不是啊?

古道师:是。

南师:意思嘛,就是这个心。这个意识,现在佛讲这个意识,我们白天清醒——能够做一切事,乃至我们生病痛苦叫哎哟,也是意识,乃至我们最后到了断气了——意识昏迷了、不知道了,最后一口气一呼“啊”走了,这个意识昏迷了,这是意识死亡,意识进入了死亡的境界——闷绝地。我们研究佛学讲,所以有,佛学告诉我们无心地有几个啊?

众答:五种。

南师:你讲大声一点嘛,薛虎,老虎讲都叫。

薛虎:五种。

南师:你讲大声给大家,哪五种?报啊。

众答:闷绝,睡眠,无想定,无想天,灭尽定。

南师:灭尽定,灭尽定大阿罗汉最后修行证果最后境界,用功的境界;这个,无想天,无想定、无想天你们还没有用功过,还没有达到,偶然碰到有昏沉,完全把思想切断了,做功夫做到无想定,修无想定的人,他所得的果报,这个肉体、这个生命死后升无想天,很高的噢!色界天里头天人很高的,啊,很高的位置,这个三样拿开。

他这样两样,我们可以了解。一个闷绝,昏过去,死亡是闷绝了,譬如脑给人家打一棍子,头上打一拳脑震荡死亡了,好像脑震荡昏沉了、昏迷了,也是小闷绝、闷过去了,中文叫“闷”,那个气都闭住了,脑筋停住了;绝,呼吸也停了,死亡。

还有一个呢,睡眠,真正睡着了。睡眠这个大家要这样,这是个就是生命科学,我们每一天大家的习惯睡几个钟头,起码大家是六个钟头以上吧,有些用功人你们少睡或者三个钟头、一个钟头,例外,是不是啊?

众答:是。

南师:六个钟头睡眠,真正的睡眠有多少时间?你们没有研究,也没有去参究,真正的睡眠不到半个钟头,是真睡着了,那个是睡眠。平常我们五六个钟头睡眠拿现在科学讲,左脑、右脑、前脑、后脑是分开休息,啊,有时候在做梦,迷迷糊糊在梦中境界。有时候呢,我们睡着了,一个蚊子来晓得赶一下,嗯,这个脑这一部分作用还知道,啊,有时候也晓得“哎哟!我睡的好累。这个腰好酸!”还在睡,是不是啊?

众答:是。

南师:这个都不算睡着的,真睡着就是睡眠。睡眠、闷绝是无心地,什么没有心呢?没有意识心,意知根没有、不起作用,不是讲没有,这句话我讲错了,以逻辑来讲不能讲没有,真睡着了与死亡,意知根在闷绝地——在睡眠境界,这要认识这个意。我们现在清醒,大家的意是不是很清醒啊?

古道师:是。

南师:意识很明白嘛。

古道师:是。

南师:意识,这都是意识。那么我们,譬如你们,我年纪比你们大,你们年纪比我轻,从年青出来的家庭、父母、社会、学校、教育思想乃至现在学佛,这些知识都是吸进来的对不对?

众答:是。

南师:《楞严经》里刚才讲都是吸进来的。

古道师:是,“吸习中归”。

南师:诶,对咯!四个字叫“吸习中归”,你都集中了,这意识,是不是啊?

古道师:是。

南师:但是有时候问到你说,“哎哟,想不起来”,不过把吸进来的失忆了嘛!这个档转了一下找不到了,啊,一下问你到“古道,这个道理”,“诶,哦,那是我当年在崆峒山……”他这个里头档转马上反应给你,是不是这样?

古道师:是。

南师:这个意识。所以佛给你切实很科学的他是叫你认识意识,做两个重点给你讲,啊,你们刚才都念。佛说这个意啊,你先要认识,一个是睡眠的时候同清醒(时候),啊。

宏忍师:好像睡眠里面还有发梦,也是它的作用。

南师:哦,发梦,发梦是那个意识的独影作用了,那深一层了啊。意识就是刚才讲过没有睡着的嘛,属于那一部分。啊,当然你要详细地分析这个发梦,或者是打坐起来你觉得念头空了,还有很多境界出来同那个发梦一样,这是独影意识,这样不要深刻了,讲到唯识再慢慢分析,这一分析你岔过来把前面的题都把它这个画面岔掉了,嗯,就越搞越糊涂了,先不要加进来糊涂。诶?刚才我讲到哪?

古道师:“吸习中归”。

南师:啊,对呀,这都是吸进来。就是白天你清醒的这个意、这个清醒,晚上睡眠——这个意不清醒了,睡眠,无心地了嘛,所谓无心地,没有意识心了,这是意知根了。那白天清醒的作用呢?分析起来太多太多,它归纳起来四个方向啊:见,看得见,本身是我们大家看见,看书本就知道了;听,知道了,见闻;觉,身上的感觉、心理的感觉,生理的;知,最后一个知,知道自己看见,知道自己听见,知道自己这个这个,啊,(众答:做什么)感觉知觉,这个知,所以叫意知的根根在那里。

在现在的科学医学,现在啊,大家认为这个意识是脑的作用,现在的医学科学,在我们佛学里头讲,依佛——脑的作用这一部分还是意识清醒这一部分,完全睡着了,譬如死亡过去、闷绝了,脑不起作用,这个道理搞清楚了吧?所谓意知根,清楚了你这一段就给你讲明,佛所以作了两个(比喻)叫你注意这个意知、意知根:第一个,拿睡眠同清醒;第二个,把你平常吸进来的都到意识里头,意识一个仓库一样聚藏那里。所以“见闻逆流”,到那个时候你反映出来,“哎呀,据我所知……”,譬如人家给你谈话,谈一个道理、讲一个影像,“唉,天风啊,终南山是不是那个样子的?”“嘿嘿,”你说,“不是的了。”因为你意识里很清楚终南山,你就反应过来了,它在里头流荡——水流一样,所以一切种子在里头如瀑流水一样在转动,我们认为这个意知、这个意知根是这样,还是行阴,永远在动的,除了清净。至于有些人,譬如说白天也活到,它的根性里头喜欢或者前生修行喜欢清净、喜欢断念惯了,有时候觉得楞楞的,像我们做孩子读书,读这个书读了半天,楞住了,有没有?

众答:有。

南师:这个楞,楞住也是意知噢,他是习性喜欢拿清净这一面,搞惯了,他认为这个是习惯、休息,他习惯无知了,变成无记性了,失忆了,也是意知一部分。他把这些,你看用最好的中文的文句堆积拢来,这样懂了吧?啊?那么你刚才讲的,他说,这些都是吸收,刚才古道讲及什么啊?

古道师:“吸习中归”。

南师:是,都是这样变成意,所以你有个心,活到的——“有心地”。反出去作用,这个心里头的等于放仓库里头很多的能量、很多知识里,碰到外境又反到外面去用,是不是?有一句,他四句文字。

宏忍师:“见闻逆流。流不及地。”

南师:啊,“见闻逆流”。诶,有一个,其实你每一个意识在这样都是生灭法,他告诉你,每一个意识的启动,每一点思想、每一点感觉、每一点见闻觉知,任何一个启动它有四个变化:生、住、异、灭。念头一起,或者猛然停留,或者一下就没有了,一生起就空了,生住异灭讲它流动的现象、内外,这个是了解了吧?

古道师:是。

南师:不起生灭呢?“流不及地”那个时候是什么?

宏忍师:“名觉知性”。

南师:哈,对,这个是觉知性的根,觉知性。所以一念不生,当下放下,念念清净,你那个能见、能知、能觉的寂然不动都在这里,这是觉知性。

天风师:那就是这个“流不及”当作的一个……

南师:流,所达不到的。我们水利局长在这里嘛,哈,这个流忽然断流了,这一断,清净,黄河断流,等于这个流水,两段切开了很干净,这个在功夫上叫“干慧地”。

宏忍师:干慧。

南师:嗯,干慧地。你不敢起心动念,很多修行到这里是“见道位”,不算成道啊,是干慧地,还没有定水的滋润。如果是一股清流还在流,你看,你到青海,啊,那个天山的山顶上,或者到我们浙江这个青田下来到温州,嚯,住在山顶上看那个清流啊,那是个流水之清啊,下面一颗小石子、一颗沙子、一条小虾子都看得很清楚,流还在流,它是清净的,那是定,不是干慧了,那定慧等持——见闻觉知都在。这样讲清楚了吗?所以“流不及地”,所以因此后面给你分析自性本空、非因缘非自然性。我这样给你们提供补充清楚了没有?

天风师:清楚了。

南师:比较清楚理解了吧?所以再用功起步,见道,那么在这个见闻觉知四个角呢?你还有呢?你们忘记了,佛在前面,八还辨见已经告诉你了,能见之时,光明还给光明看到,黑暗还给……一切都还完了,你那个还是能够理解的、心里还明了的那个是见,无可还的,还不出来,既不还于生理也不还于心理,也不是脑神经,也不是什么,就很本来清楚,那么佛怎么说呢?在《楞严经》上四句话,“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呀,记得吗?

众答:记得。

南师:你们怎么都没有用呢?这几天讨论,自己忘了,又失忆了。那么转过来就是什么?听呢?“闻闻之时,闻非是闻,闻所不闻,非闻所及”了,一样的,感觉的觉也是一样。

男生:觉觉之时,觉非是觉……

南师:对,我说《楞严经》的经文本身就有个秘密,你们怎么不反过来看?我现在都给你们反过来,诶,你们到底是个嫩姜,我是老姜,老姜比你辣一点就是了。

天风师:那老师,如果在那个修证上说呢,这个意入就跟这个睡眠和清醒有关就很重要,跟记忆和忘却有关。

南师:对哦!

天风师:那么假设说呢,这个不睡觉呢?

南师:不止这四方面有关。

天风师:对。

南师:不睡觉就是清醒啊。

天风师:对,这个是举例子了,他说的几个极端的比喻,这个睡着了清醒了,就是它其实是非常复杂的,无穷复杂的,这个意嘛,那就是说如果保持一个长期的清醒状态……

南师:保持清醒状态也是清醒啊。

天风师:也是意。

南师:对啊!

宏忍师:是它的作用。

南师:对啊,你不过你讲了嘛,你自己在打自己嘴巴,如果是长期清醒呢?那不叫做清醒啊?大便拉的那么长同拉一砣是不是大便啊?(众笑)哦,不过那个是长大便,这个是短大便而已,是不是啊?所以要懂逻辑,不要自语相违,长期清醒还是这个。

好,要真正谈到明心见性呢?那个清醒也不管,昏沉睡眠也不管,能使你清醒、能使你…那个是什么东西?你见性了,明心了。所以他告诉你,下面告诉你,也不是空也不是有,非因缘,既非因缘非自然性,是不是啊?这样搞懂了没有?

天风师:懂了。

南师:懂了,休息一下,哟,好吃力哦,没有人供养我,我自己点支香供养吧。(众笑)

南师:是不是啊?明白了吧?这一下搞清楚一点吧?所以他文字也好,“流不及地”下一句是什么?

众答:“名觉知性”。

南师:再念下去呢?你看。

众念:“此觉知性。离彼寤寐生灭二尘。毕竟无体。”

南师:对了,他都明白告诉你,毕竟无体嘛!然后你们这几天讨论,拼命在体上去找了,哈哈!毕竟无体,来念下去啊,这个。

众念:【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觉知之根。非寤寐来。非生灭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何以故。若从寤来。寐即随灭。将何为寐。】

南师:这个讨论是,对,讨论意知心性的本体了,好嘛,念下去啊。

众念:【必生时有。灭即同无。令谁受灭。若从灭有。生即灭无。谁知生者。若从根出。寤寐二相。随身开合。离斯二体。此觉知者。同于空华。毕竟无性。若从空生。自是空知。何关汝入。是故当知。意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南师:它虚妄哦,并不是说没有哦,有啊,有是虚妄之有,你说空嘛,并非是断见的空哦,它能够起用的,就是这样,这一段清楚了吧?

宏忍师:我请问古道?

古道师:哦,你问我啊?

宏忍师:对。它这里面,“若从根出。寤寐二相。随身开合”,这几句怎么讲?

古道师:啊,问我呀,别问我呀,我这糊里糊涂的,你问……

宏忍师:因为你们讨论过嘛,因为我没参加讨论。

古道师:人家讲主在这儿呢,讲主讲,哈哈,

天风师:这个是因缘嘛,人家是请法。

古道师:这样子,“若从根出”是吧?

天风师:吃饭我可以替你吃。

古道师:实际上这个“若从根出”,这个根指的就是我们的身根,就是我们的身体,如果说从我们这个身体生出来的,啊,那么这个睡觉和醒来啊,这种两种不同的这种状态,应该也是在你身体里面有结合和分离的功能,就是开合,啊,但是呢?离开了这个能够醒来睡去的以及自己的身体,那这个觉知者那就找不到了没有了,等于空花一样,空花一样,毕竟无性,找不到的。但是它又确实有那个作用,但是下面具体讲,如果说从空来,从空生,那应该是跟你没有关系啊,只有空知道诶,啊,就是这个意思。

宏忍师:好,谢谢。

古道师:不知道讲清楚了没有。

南师:好啊。

古道师:嘿嘿,我这种是第一糊涂,哈哈!

南师:讲得好!

宏忍师:古道,再挑一下,譬如,这个身,这个身的话,会不会偏于讲说就是心,因为一般人会把这个,以为心就在这个肉团心上或者是脑,这样子,假如说这个身根来讲的话,因为假如说色声香味触我们前面那个,眼耳鼻舌身嘛,那这个身的话就是身根咯,是不是?那这里的话,在此这个意根它要是再讲身根那就等于有重复了,是不是?所以……

古道师:我觉得这里面的这个根是指的整体的我们身体,不一定,就是说。

南师:刚刚的古道师讲对了。

古道师:整体的这个身体来讲的,就是我们整个在这个色身之内吗?它是属于我们色身之内里原有带来的吗?对不对,那么这样的话那我们睡觉和这样说它也跟着也分成两段咯,这样,实际上是这个意思,所以说随身开合。那如果“离斯二体”,如果离开了这个身体,以及离开了生灭,就说这种睡眠或醒来这种两种状态的话,那这个东西是找不到的呀,没有的呀,所以说“若同空花”,这个空里面虚幻产生,但是它有那么个作用。

南师:古道师解释够了,你是佛学多了一点,常常拿佛学多了,你再岔过来。

宏忍师:谢谢。

南师:那好啊,那好啊,今天可以跳开意知根下去喽。

天风师:那么往下进行,就是到十二处开始了。

南师:好。

男生:休息一下。

南师:休息一下,好好好,休息,有道理。

男生:没有供养。

南师:点一支香供养你。

天风师:听,听累了。

古道师:会听累的,听明白不累。

南师:现在吃点东西,我们乡下人种地讲,嘴动动,嘴巴动一动有三分力,所以吃点东西啊。好啊,吃点东西,大家有吗?你们那里有吃的吗?

宏忍师:都有,都有。

女生:今天有没有辣花生吃了?老师?今天有没有辣的?

南师:有。你端的是……

女生:怕老师没有花生吃。

南师:有,你端过去吧。

(课间休息 42:30——43:45)

古道师:实际上是不是离开这个见闻觉知再求个什么空性,也不可能?

南师:不可能。

古道师:所以我又想起那个。

南师:见闻觉知本性就是空。

古道师:所以我又想起祖师们那些话,他说“离世求菩提,恰如觅兔角。”

南师:没有错啊!

古道师:实际上都是一个道理。

南师:对,然后你认识这个理清楚了,一念,一念定下去——见闻觉知更清净了。所以到了功夫深了,佛菩萨境界、三界大千世界,当一念之间,见闻觉知,一概知道,就是这个道理。

古道师:我又想起那个,当时达摩祖师跟他师父的那个对话一样,“佛性在哪?”“佛性在作用。”

南师:对啊!

古道师:那怎么知道呢?他说“在手抓捉……”

南师:对啊,对啊。

古道师:“在足奔波,在耳能闻,是在嘴能言,在鼻能闻”的。

(注:波罗提即说偈曰:“在胎为身,处世为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 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唤作精魂。”)

南师:就是这样,就是这样,对,完全对。

古道师:离开这个你就找不到佛性了。

南师:你另外去找都是冤枉的。

古道师:那就跟在兔子身上找角一样。

南师:但是历代祖师中国祖师拼命叫你去找,你不找还让你找,给你头上安头,你昏了头不要了,“悬崖撒手,自肯承当”啊!悬崖里头撒手,下去没有命了,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啊!

古道师:“绝后再苏,欺君不得。”

南师:你必须要大死一番,你现在正是……

古道师:理明白了还是要那么,那么去执著一下。

南师:假使明白了,也不要执着,你知道这个事了,已经是“觉后再苏”了,“欺君不得”,现在再到崆峒山挑水,两旁一百人比赛做那个事,你看你……哎呀,也蛮好玩的。

古道师:看着好无聊了,哈哈哈!

南师:哈,就没有事了。好,就是这样。所以你本来会了,你自己不肯承当,一承当——了事了,就是一路,一路去,更无二事。说,你说“我信不过”,“参!”叫你再参,这样。信的过——当下就是。

天成师:那老师,这就是再一念下去的话,色身转变都在里面了?

南师:我不知道哎,你看呢?哎,我这个话不是推托,答复你你懂不懂?

天成师:我认为是都在里面。

南师:我不知道,你看呢?

天风师:这就成为转变的因地嘛。

南师:我告诉你就是,是我的,不是你的;我告诉你不是,也是我答复你的,也不是你的,“悬崖撒手,自肯承当”啊,“绝后再苏,欺君不得”啊!懂了吧?你还问老师,就是这样是不是呢?而且还不敢大声地问,凭这个气派就不可以。哈,是不是啊?好啊,还来不来啊?

众答:继续啊,继续啊!

南师:不来就停止,结束了。开始了!好啊!

天风师:好,我们现在开始接着《楞严经》第三卷讲到,六入已经讲过了,现在开始讲十二处,我们在金陵刻经处这个版本的卷三第四页背面,我们刚刚讲过这个意入,接着往下来,大家一起念。

众念:【复次阿难。云何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阿难。汝且观此祇陀树林。及诸泉池。于意云何。此等为是色生眼见。眼生色相。阿难。若复眼根。生色相者。见空非色。色性应销。销则显发。一切都无。色相既无。谁明空质。空亦如是。若复色尘。生眼见者。观空非色。见即销亡。亡则都无。谁明空色。是故当知。见与色空。俱无处所。即色与见。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天风师:这一段呢,等于说是十二处的开始第一段,十二处呢其实跟我们刚讲过的六入是有直接的关系,这个六入呢就指的是六根的能入的功能,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六种入。那么这十二处呢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所对应的色声香味触法,就形成了十二个方所。这个方所呢,也是用现在话可以理解成是位置,或者是居所空间的含义,它就是俗话说有那么一个地方,这十二处简单地理解可以说是十二个地方,那么这是眼耳鼻舌身意所对应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我们刚才这里念这一段,就是十二处当中的前两处,也就是眼睛,啊,和色相,眼与色相。那么这一段的经文呢,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佛举了一个例子,就是说第一句是延续以前的《楞严经》一直的文法习惯,说“云何十二处。本来如藏妙真如性”,为什么说、怎么样讲这个十二处也是这个妙明真心当中,如来藏、妙真如性所显发的功能啊?

那么佛又举例子了,看这个树林当中,我们这个场道有这个很多这个水池子和喷泉,你看你怎么理解这里面的色,就是色相,看到的一切统称为色相,这个色相是因为,色相产生的眼睛能见的功能呢?还是眼睛能见的这个功能产生的色相?就这两者关系的一个阐述和说明。那么佛就给阿难和大众开示了,如果说是眼根生的色相,那么眼睛看见了虚空,虚空就没有色相了,色相是不是、色相的性质是不是就销亡了?就是“色性应销。销则显发一切都无”。

那么依此类推按照这个逻辑你看这虚空,这个看不到了,什么也没有,那么这世界一切思想都没有了,连物质、连存在就变成一片虚空了,或者是连虚空都没有了,这个就很荒唐,这个逻辑上也不成立了,说“色相既无。谁明空质”,色相都没有了,什么也看不见了,虚空它也不存在了,所以说也就没有把它闹清楚这个虚空到底怎么回事。说“空亦如是”,这虚空也是同样的道理,“若复色尘。生眼见者。观空非色。见即销亡”,反过来说呢,如果这个色尘——外面的这些现象,它产生了能见的功能,眼睛能见的功能是这个色相产生的,那么你去看虚空它也不是色相,那么这个能见的功能也跟着销亡了,说“亡则都无。谁明空色”,这一亡这些东西都不见了,说连虚空的色相都没有了,“是故当知见与色空。俱无处所”,这样反过来、复过来的把这个眼睛能见的功能和色相和虚空这三者关系进行了这样的一个说明,那么他们等于说都没有一个自己独立的、固定的、属于他们自己的方所、处所,就是说俗话说他们都没有自己的家,可以这样理解。得出的结论呢,就是“即色与见”,就是外在的色相、世间万物这些物质的东西,能看见的这些色相与眼睛能见的这个功能,“二处虚妄”。说这两处也都是没有,都是虚妄的、无实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这个眼与色相的,这个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大家因为以前讲过这个八还辨见,包括这个六入当中的第一个就是眼入,这个不过是增加了一个外面色相的对境,眼睛和色相这么一个大体的关系,和在十二处当中所显现的这两处,告诉我们都是虚妄无实的,也不是因缘所生,也不是符合自然的属性。大家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和需要探讨的,可以提出来。

南师:嗯?你这一段完了吗?

天风师:噢,这一段就讲到这,就是眼见这一块的,眼睛与色相。

南师:没有完吧?

天风师:眼见这一段就是这么多。

古道师:对,色与眼这面讲完了。

天风师:眼与色相这一段,再往下就是耳与声音这一段了。

南师:你跟着再念一下。

古道师:“复次阿难”,这里开始吧?是吧?

南师:哪里?哦是这,后面啊?

某:您这是卷二老师,我们是卷三。

南师:哦,这里啊。

古道师:十二处,从那面,那前面第三行,后面第三行,前面那里。

天风师:第四页对面。

女生:由“即色与见。二处虚妄”到“非因缘……”这边,到这里了。

南师:哦哦哦,好。

女生:下面是听了。

南师:好,大家有意见没有?

众人:没有。

南师:啊?没有意见?我觉得有很多意见。

刘宇瑞:听不懂。

南师:刘宇瑞,听不懂啊?

古道师:我觉得刚才就是把两句话没有、没有消……。

南师:刘宇瑞听不懂,先,等一等,你等一下,刘宇瑞听不懂,看得懂吗?

刘宇瑞:也看不懂。

南师:也看不懂,也听不懂,哦,那慢慢来啊,那好,那你大彻大悟,哈哈!听懂、看懂了麻烦,好,现在古道师说。

古道师:刚才这个天风师你讲的时候,有两个问,就是消文的时候,就是念过去了,但是没有解释,比如说这个第五页的第二行下来这面第二行,就是“销则显发一切都无。色相既无。谁明空质”,这个“谁明空质”这里一个问话,这个一句没有解释。然后再下来,一二三四,第四行的上面这面,就是第三行下来,“见即销亡。亡则都无。谁明空色”,这又是一个问句,在这一句“谁明空色”,这一句也没有解释就直接过去了。

南师:“谁明空质”啊!

古道师:对,空质,“谁明空质”,那这些都没有的话,那谁能知道这个这些东西都没有呢?然后后面也是一样,“谁明空色”呢?这个实际上,空与,没有与有,等于说空与有,到底是谁在分别呢?这实际上还是指这个不是眼、不是色,那还有个东西能分别的东西,应该是在、还是在指这个问题,实际上在这里提问没有直接说这样子,我觉得所以这个提问还是挺重要的。

南师:很重要,你看它简单。还有吗?还有别人有没有问题?

宏忍师:那请问空质跟空色什么意思?

南师:不同意?

宏忍师:“谁明空质”,“谁明空色”,空质就是空色吗?还是?

南师:你说啊?

宏忍师:我不懂。

南师:哦,你不懂,请问了。

宏忍师:请问。

天风师:我理解的这个质和色,这个色大家都知道,就是色受想行识啊,眼耳鼻舌身意对色声香味触法,这个色是指能看见的色相,它还不同于那个质。

南师:不是,他这里提到有质哦。

天风师:所以说刚才宏忍师讲的就是空色和空质。哦,这……

南师:很重要噢。

天风师:这个空的本质和本体的,空本身也是一种存在方式,或者是说空本身也是一种存在,只是我们,因为它无色无味,好像是没有实体的,实际上它是有实体的,这就是指是那个质,而这个色呢,是相,色相有的是看得见的,有的是看不见的。比方说我们看见这个桌子就是色相,我们眼睛看见了,但是外面刮的风它也是色相,我们眼睛看不见,它跟虚空有点像,但是不等于这个风没有质量、不是物质。这是我的理解啊。

宏忍师:不同意。

南师:对,你说,不是,要宏忍师说,不同意她先说明嘛,你等一等,对的,我讲对的,不是说……

宏忍师:我说啊,因为这里在辩论这个空和色,空和色,只不过文字上,我认为这个因为他说既然是你这个眼根,假如说眼根能够生色相的话,那么你看到的这个空,空不是色相嘛,那么这个色性就没有了,就是等于空替代了这个色相,所以呢,那么这个一切那就是都没有这个色相了,所以色相这一切既然没有,因为空和色相、和物质它是一个对比,既然没有空的没有色相对比,哪里有空的存在?所以我认为这个空质就是指物质,就是其实就是色法、就是物质、那么后面其实是文字上的一个巧妙的运用,后面这里也是一样,他说这个色尘,假如是这个色尘能够生起眼睛看的这个作用,那么当你看到空的时候,不是这个色相,那么那你这个能够看的这个功能也就销亡了,这个见就销亡,既然这两句没有这个空色,同时其实意义也一样,空色既然没有了对比,那么谁来知道有个色法?空和色法,其实是一样,所以我认为这个空质、空色其实就是一样的,报告完毕。

南师:嗯,都对,讲的好!还有呢,戴卫东是同意她,附议吗?

宏忍师:附议吗?

戴卫东:我倒是最后一点点,宏忍师我觉得讲的是很清楚,但是我觉得其实他是前面有那个,它前面那个色和空啊,其实是一个层的两个方面,他其实一开始上来讲啊,是色生眼见呢,还是眼生色相?是从这里开始讲吧,所以宏忍师一路讲下来我都觉得对,但是呢“谁明空质”和“谁明空色”,我觉得还是不同,结论上我觉得还是有一点点不同,就其实到最后一句,“谁明空色”的意思是,就是说如果说是这个色尘啊和这个空相都是眼睛所生出来的,好,如果我看到了一个空——没有东西嘛,就不是色嘛!我看到这个空,“见即销亡”,就没有个东西,然后呢,那我的这个见本身啊也就没有了,所以谁来明这个空和色呢?

南师:你同意宏忍师的意见,不过你觉得她后面两句她还没有,她表达不……

戴卫东:最后两句有一点点不同,空色和空质还是有一点点不同。

南师:对,她说一样,你说不一样,啊。

戴卫东:对。

南师:对,好啊!还有没有?好了,这一段看到很短、很简单,很深刻,尤其大家注意你们现在面对的是二十一世纪,自然科学昌明的时代,谈到空的道理,空色之间,第一点,我这一句话希望大家注意,现在的自然科学我常说的,啊,譬如朱校长前一阵在这里他专门……最高的科学就是那个霍金讲的弦论,大家还记得吧?

众答:记得。

南师:弦论,但是我也提醒朱校长你们科学家注意,今天全世界科学家,弦论已经很高了,你看我们科学的精密,科技发展到这个程度,但是还没有个科学家研究空,都不敢碰,真空是个什么东西?今天的科学有这个哦,这是我讲的第二点,大家要注意。第三点,回转来有一个资料,不晓得你们还记得没有?我们有位祖师、对我们很亲切的祖师,同我们密切关系,我最近、最近好多年都提倡大家修这个安那般那、十六特胜,著禅经的这位大师,叫什么呐?

众答:佛陀跋陀罗。

南师:对,要记得哦,祖师名字哦,了不起一位大菩萨,也是大阿罗汉。他当时在中国没有写禅经以前,他有《华严经》是他翻译,哪一部经是?李慈雄特别要,看过的。

李慈雄:《观佛三昧海经》。

南师:他翻译了很多大乘经,不止禅修的这个小乘功夫方面。当时鸠摩罗什的名望很大,晓得他来了,达摩祖师还没有到,差几年到,鸠摩罗什请他(到)关中见面,两个人谈,鸠摩罗什很多解决不了的问题都问他的,他都给鸠摩罗什一一解答了,但是谈到一个重要问题“色空不二”问题,就是这里,你看这一小段,讲中国文化、哲学、科学尤其是佛教的“色空不二”问题,鸠摩罗什法师向他请教,他说你连这个都没有懂啊?呵!啊,最后我们在历史的文献留下来,当然他们辩论,他严重地训、训这个鸠摩罗什几句话,教训他,“一微空即众微空”,一微。

古道师:微尘的微。

南师:这个微尘是什么?现在讲物理科学,讲物质科学最高,不是夸克,啊,是什么?夸克了,夸克,最后到夸克,夸克以前,前几年讲什么?

李慈雄:没有,现在是讲弦论,以前讲夸克。

古道师:夸克,在那个之前是粒子、分子,粒子、原子。

南师:不是,物理世界最高是到夸克,弦论是另外一个作用,这两个不搭界的了,不是合在一起的,这个夸克是讲微子,夸克以前有个名字叫什么?

古道师:原子。

天风师:电子啊,什么的。

宏忍师:量子,质子。

南师:不是不是,不管了,就这样,连夸克也空的,一微空是达到这个程度啊,我是第三点提出你们注意。现在这一段,回转来讲《楞严》这一段,刚才所报告的,佛说啊,这个眼观世界,他说,他作了一个比喻,看到很、很容易懂,文字看了你们就懂,就了解过去,一个很深用功的或者懂得科学,懂得一切的,那就看了很认真了,要特别了。他说佛怎么说啊?这原文意思是说,阿难你看看,等于我们坐在这里白天讲话啊,我们现在在开灯,这个灯关了你看看外面的禅堂,我们那个太极图、草林,乃至整个的世界,这里都是色相嘛,这些都是色相、都是现象了,这个现象你看到真的空了没有?我们看天空,天空也是个相哦,没有真看到空哦!这个注意哦,这个里头包含的,喏,你再看《楞严经》,你就看这一切都是相哦,都是色法,没有看到空诶!所以刚才宏忍师提到空质,那个真的空质是没有色相的,地水火风空有五大。那个空大的空是…,譬如刚才你讲的风,风是无色无形的,无色相、无形相、无作用的。无色有对,有感觉的,你碰到就有感觉就有风嘛。风已经到这个程度,风的后面是空,空根本无质的,空质,可是有个空,那个是空质。这一段是这样哦,叫“色空不二”哦。啊,色法与空法这个内涵是那么多啊,叫色空不二。然后他把这个万有现象,我们看到这一切风景——喜玛拉雅山那么高,海洋那么深,北极的冰山那么,这个地球我们看太空照来都是色相,太空照来的色相,并没有照出来虚空哦。我们看到太空照来的色相以外这个地球,整个月亮,外面一片青或者黑的,那是空色哦,不是空质哦。刚才宏忍师提的这个注意哦。所以佛法是个大科学啊,“色空不二”,也是“心物一元”,心物不二的东西,它都是菩提瞪发劳相,物理世界的。色空有差别,但是它的根本是不二——是一个原因。那么色空同心法不同,同精神世界,诶,可是也是一体的,都是“菩提瞪发劳相”,这个是心物一元的最高的道理,是个大科学。这一段大家注意再去研究一下,明天、后天讨论,跟到下来都是这个严重问题来了。

所以今天我就所以告诉你二十一世纪,你们都有志向弘扬佛教、恢复佛教。恢复佛教的庄严,弘扬佛法的经义,非懂科学不可,配合,重要的道理。所以空质,空色是空尘,这个里头用的名称,好像是一样,仿佛你一看过去是一样,如果研究一般佛学的看过去是一样,没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文字很优美,嘿!这个里头不是文字哦,不是文学哦,是大科学,心物一元的道理,所以你究竟见到空没有?好,这还讲物理的空哦,这是对刚才我晚上给你们结论,第四点。

第五点,是般若的空,还不是物理的空,更要清楚了,但是它归纳都是“菩提瞪发劳相”,都是自己自性本觉里头起的作用,“心物一元”道理在这里。

那今天回去再做研究讨论,很深刻这一段,非常非常深刻,是不是啊?

众答:是。

南师:啊,没有刁难吧?不是故意给你们刁难吧?(众笑),点出你们重要啊!所以说,我说今后你要宏扬这个佛法,非懂科学不可,嗯,它是个大科学。

薛虎:老师休息一下。

南师:休息。

注:本文为太湖大学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