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风师:就是讲耳与声音这一段,我们上一节刚讲过的是十二处的眼与色相。
南师:色空问题。
天风师:对,色空。
南师:啊?是这里吧?
古道师:第几页?
南师:这里吧?
古道师:哦哦。
天风师:第五页。
古道师:对对对对,第五页,嗯,数数。四是香……哦,对对对,这边对,对,非自然性,非自然性,“阿难,汝更听此……”
众念:【阿难。汝更听此祇陀园中。食办击鼓。众集撞钟。钟鼓音声。前后相续。于意云何。此等为是。声来耳边。耳往声处。阿难。若复此声。来于耳边。如我乞食室罗筏城。在祇陀林。则无有我。此声必来阿难耳处。目连迦叶。应不俱闻。何况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门。一闻钟声。同来食处。若复汝耳。往彼声边。如我归住祇陀林中。在室罗城。则无有我。汝闻鼓声。其耳已往。击鼓之处。钟声齐出。应不俱闻。何况其中象马牛羊。种种音响。若无来往。亦复无闻。是故当知。听与音声。俱无处所。即听与声。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南师:好,你先来消文吧。
天风师:这一段呢是所讲的是十二处当中的第二个部分,就是耳与声音的这样的一个说明,经文的意思也是比较容易理解,佛所讲的就是,“哎,阿难呐”。
南师:你、你应该讲经文文字的意思比较容易理解。
天风师:对,阿难呐,你听这个精舍当中,就是祇陀园中啊,食办击鼓就指的是做好了饭。
南师:等于我们这里,吃饭时候是敲钟。
天风师:开饭了,对,他这个当时在这个印度的规则呢是用来打鼓,啊。现在有的寺院是敲梆子。啊,我们这个大学堂是敲钟,做好了饭一敲钟,啊。如果是有什么事情召集大众,叫“众集撞钟”,那就是来撞钟,这是当时这个丛林的一个号令的方式。那么接着说呢,说“钟鼓音声。前后相续。于意云何”,说你听到了这前前后后,有这个击鼓的声音、有撞钟的声音,那么他有的时候是先敲这个,先打着鼓、然后再敲着钟,还有这个相续的次序,你看你怎么去理解这件事情?“于意云何”。“此等为是声来耳边。耳往声处”,说这个呢,这个现象呢,是声音跑到耳朵里来的呢、跑到耳朵这边来的呢?还是,诶,这耳朵听声音,耳朵跑到声音那个地方去了呢?说“阿难。若复此声。来于耳边”,假若,啊,这个声音呢,跑到我这个耳边来了,“来于耳边”,“如我乞食室罗筏城。在祇陀林。则无有我”,佛又给打了个比喻,就比方说我现在去这个城里面去托钵、托钵乞食,啊,化缘化斋,那么我进了城了,进入这个室罗筏城以后,这个祇陀林当中呢,我就不在这了,这里就没有我了,我就离开了这个道场到城里了。那么“此声必来阿难耳处”,诶,那么如果是这样的话,这声音就跑到你阿难的耳朵里来了。这当然这是假设了啊,我们知道这一段是在做比喻。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目犍连啊、大迦叶啊,还有其他的这些在道场里的这些很多很多人啊,包括这个佛的常随弟子,有一千二百五十沙门,这沙门也就指的是出家的修行人。这沙门有一个解释叫勤息,用印度话,勤劳的勤,安息的息,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这个沙门是特指的这个修行人吧,很用功的、很有正念的,这样的比较合格的修行人了,能走上正道的。所以说呢,那么如果这个声音都跑到你阿难耳朵里来了,只有你阿难的耳朵能听到,那么其它这些师兄弟们还有这些修行人呢,就听不到了,因为这声音跑你耳朵里了。
说“一闻钟声。同来食处”,说一听到这个敲钟的声音都来这个吃饭的地方来到食堂,来到餐厅。“若复汝耳。往彼声边”,啊,假若说你的耳朵,你的耳朵是来听声音的了,如果你的耳朵就跑到,彼嘛,彼是对、对过啊,彼此彼此嘛,由彼及此,由此及彼,彼相当于是对面——另一个处所,“往彼声边”,你耳朵跑到那边,跑到声音那边去了,就比方说我回到这个祇陀林这个道场里,哦我不是、我归住在祇陀林这个道场当中,就是回来嘛,那么在这个,原先在这个室罗筏城里托钵的这个我呢,就没有了,我都已经换了地方了,回到这个道场了。
“汝闻鼓声。其耳已往击鼓之处”,那么你能够听到这个敲鼓的声音,你的耳朵已经跑到那个打鼓的地方去了,哪里打鼓你就、耳朵就跑到那儿去了,那么在这个前提下呢,“钟声齐出。应不俱闻”,你的耳朵既然跑到这个打鼓、跑到鼓那边去了,如果再敲个钟呢?同时再敲一下钟?那你这耳朵就跑不到钟那边去了,啊,就等于听不到这个钟声了。这样是一个比喻的方法。
还有呢,“何况其中象马牛羊。种种音响。若无来往。亦复无闻”,还有那么多的啊这个印度大象啊、马匹啊、牛羊啊,等等的,人喊马叫的,啊,很多声音,自然界的种种复杂的声音,如果你的耳朵不往那儿跑,声音也不往你耳朵里跑,那你就都听不见了,叫“亦复无闻”,你都没有这个听、听觉的功能了,听闻的功能。
“是故当知听与音声。俱无处所”,因此由以上这些来回的讲解和分析,你应当知道了,这个能听的功能,这个耳朵、能听声音的耳朵,与所听到的这个音声啊——声音,“俱无处所”,它们都没有一个固定的位置,一个、这个处所也可以理解成方所、方位,就是它们都没有一个固定的处所,“俱无处所”。“即听与声。二处虚妄”,也就等于说是能听的功能、能听的功能——耳朵啊、这个耳根,与所听到的声音,这两处都是虚妄无实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啊,就是它们都不是因缘所生,也不是,呃,一个自然的属性。这一段呢就这么一个大概的经文的意思。
南师:好,你消文,把文字的、这个文字的表面已经讲了,也讲得比较清楚了,很好。内容呢,讨论,推开文字了解这一段,很重要,而且这些耳朵牵扯、牵涉到唯心唯物、心物一元同体的,同这个自然的科学、现在二十一世纪偏重于自然科学的唯物的观点,都有个密切的关联,其他人听了刚才天风法师讲了以后,讲内容的意见。诶?古道跑了?谁呢?
男生:打电话,打电话去了。
南师:你们诸位哪位发表意见,有没有?这样,内容刚才法师讲了,文字内容就是这样,登大师呢?登琨艳呢?
登琨艳:最后,并不明白,这个“是故当知听与音声。俱无处所”,请老师能不能再给出一些指点?
南师:你对于他讲的音声的作用?
登琨艳:我就是因为听不懂这两个互相之间的这个“俱无处所”,相互的关系。
天风师:哦,就是“是故当知听与音声。俱无处所”对吧?
登琨艳:对。
天风师:你是说这一句?
登琨艳:对对。
天风师:其实这一句,他这个...
南师:不是,文字内容他也懂啊。
天风师:对。
南师:嗯,他是讲真正意义。
天风师:那么你知道这一句是总结前面那个所讲的一切的,所讲的这一段当中,这一句是一个概括。
南师:这个他懂啊。
登琨艳:这个意思我懂,可是我觉得我自己不明白,这样的意思到底在说一个什么,在说什么?
天风师:我明白你的意思了啊,那就等于说...
登琨艳:因为这两个是对应的,他又说“俱无处所”。
天风师:俱,就是都没有了。
南师:是,你不要在文字上,你意义告诉他是什么意思啊?
天风师:呃,意义呢,就是你看,刚才佛有个举例说佛去城中拖钵了,那么他就不在这个道场对吧?
登琨艳:对。
天风师:那么他听不到这个声音,这声音跑到阿难耳朵里了,那么你这个声音,你自己就可以判断这个声音不是跑到阿难耳朵里来,因为佛这里面也有做了分析,如果这个声音就跑到你阿难耳朵里来了,那些道场里的一千二百五十比丘还有其它的人都听不到了。
南师:不对,这个都晓得了,你还在文字上,他现在问题不是文字上,你所了解的、推开文字,你...
天风师:哦,再换一个方式说吧,那就说你现在坐这儿在听课对吧?
登琨艳:对。
天风师:好,那这个话是我在说对吧?
登琨艳:对。
天风师:那耳朵是你在听,那么我现在如果到院子里说话呢?这个声音、发出声音这个地方不就变化了吗?它不是固定的,就包括你也是,你不单是能在这里听大家讲话,你也可以去外面听啊,你可以早晨去河边、湖边听这个鸟叫啊。
李素美:他意思说啊,他意思说啊。
南师:不对了,你这个扯远了。
李素美:你现在听东西对不对?听啊你现在听啊,听了,已经听了就听了,又另外一个听入了,不是听永远、听这一句话永远留在你耳朵里面,这个声音也没有固定的存在,你能听的,也不是只能听到“唉,唉,唉,就是唉”,还有听其它声音。也就是他在告诉你,说我们那个知性啊,听的这个性啊,它没有固定,不是、他主要在阐述背后要让我们明白那个见性跟那个用闻见……
天风师:闻性。
李素美:还有闻性,后面那个知性啊,是存在的,因为它永远不变,永远不生不灭。所以就是在外面这些声音的变化、跟你能听的、在耳根耳识啊,它是、它是短暂的,它是这样子、没有连续的。那个能够知道你这样子,你把它变成一个声音也好、或者是一个句子也好,其实是每个音声短暂的一个结合,是一个虚的。所谓虚的就是它不是、不是延续的,也不是说不存在,比如说你“do、re、mi、fa、sol”对不对?你是do是do、re是re、mi是mi、fa是fa、但是你要变do、re、mi、fa、sol,你就以为是一个声音,他这里在阐述的话,就是说你do、re、mi、fa、sol跟你耳朵听的,也可以听我讲话,也可以听声音,也可以听他这样,它那个知性能听的那个是永远是存在的,跟这个音声能听的变化,它是没有固定的,它叫虚妄。
登琨艳:所以也就是说这个音跟声就是必须借由这个知性才能够成为……?
李素美:因为你的知性,然后你要把它要变成遍计所执,就是你以为是这样的话,那,比如说我讲的“哦,好啊”,“有”跟“你好吗?”其实是一个音声而已,可是你是听中文的话,你就知道说“你好吗?”对一个人的话它是没有意义的事情,那也就是表达说每个音声每个上是、它不是一个连续性的东西,也是虚妄的,当时是这样子,可是、是、就是,嘿嘿,我讲得可能还不太清楚,你……。
南师:三个人……
登琨艳:我比较明白了。
南师:三个人都没有明白。(众笑)
男生:宏忍师要发言。
南师:啊,宏忍师发言。
宏忍师:我想就是提醒一下,就是,因为前提是在从五阴、六入,它第一句话是最关键的,就是说,是本如来藏的妙真如性,这一句话是所有我们现在探讨的总纲,这是我认为的。所以这一切,声音也好,比如说是你的六根也好,还有六尘也好,它都是本如来藏妙真如性的呈现出来的现象,那在前面六入这里又提到,这一切也就是我们的菩提的瞪发劳相,这是我讲的,我贡献再、贡献你再、就是说再参究一下。
李素美:她……宏忍师在提,你不懂就为什么在讲什么声音啊、听啊,我本来又知道,讲也是白讲的,你意思说,“哦,当然在这里我听到,我走到教室外面当然不听到这些声音”,她是,宏忍师就提醒我们就是真正地他在阐述的,我们今天来上课就在讲的就是那个如来明亮真如那种、那个性,他是怎么样表达它是、是存在的东西用这个声音来讲。
登琨艳:我比较不明白的是说,这个当然这个能知道的东西是不会动的,可是怎么样这三个会发生关系?那么、这个、这个结果会发生的事情是说,这一屋子的人所有听到的、听到的耳朵跟声音、跟这个能知道的,可能每个人都不一样的。
李素美:对。
登琨艳:也就是说同样讲一句话,天风师讲的一句话,我们为什么会判断是不一样?
南师:是啊!
登琨艳:为什么会判断是不一样?同样一句话。
李素美:因为,因为这个就,你这个问题就太,太……
南师:你又扯开,哎,也对也对,这个话。
李素美:也是,就是啊,就像刚才,我讲英文、讲法文的话,有人懂、有人不懂,因为你学过你就懂嘛,那个就是一个、就是、就是、对啊,也是一个分别、一个学习、也是……
南师:那个音声跟意识配搭起分别作用的一个问题了,你牵扯到那个问题了。
李素美:所以肯定你还不知道我们今天在讨论的是什么,所以你……
南师:好吧,你们四位五位差不多。哎?古道刚才打电话去了?
李素美:对,因为古道师来……
南师:他又去跟英雄吃酒去了。
天成师:老师,我讲一下。
南师:你讲。
天成师:这一段经文的意思,就是,第一个观念就是说,提了一个就是,是耳朵这个钟声来到你耳边,第一个现象就是它分析这一种现象,这个现象的话就是说,如果这个音声是真的来到你阿难一个人的耳边的话,别人就闻不到。如果是说音声来到你耳边,那佛陀在室罗筏城他乞食,应该也到,音声到了室罗筏城,他第一个现象呢就是说讲这个,这个现象就是,但是事实上不是光、音声光来阿难一个人的耳边,而是一千二百五十沙门全部闻到,但是它音声这个时候,佛陀在这个城内是没有闻到,但是他在一定的范围。第二个情况呢,就是说是耳朵去音声边上的话,这个现象呢,就是如果是耳朵到了这个鼓声这一边,那你如果是耳朵到了鼓的这一边了,那你敲钟的时候,那你就不应该闻到钟声,但是事实上也不是这样子,同时闻到鼓声和钟声,牛、马、车、羊的音声也同样闻到,是这两种现象就是讲这个因缘和合的,但是大家闻到了。但是我们能闻到的这个现象的时候,但后面讲这些现象是虚妄,但本非因缘了,它不是这个因缘,这种因缘当然说跟我们能闻自、从自性里来讲的时候,就是前面七处征心的时候就提到,阿难就问到他,就是为什么佛陀讲的时候从因缘、四种缘合和产生这个法,它——我们自性的话它这不是因缘能够概括的。
南师:好啊,天风师我好像那么久第一次听他讲话。
宏忍师:天成师。
南师:天成师,非常好,精彩!大家都很有进步,很用心在研究啊,可是呢,都没有一刀杀到中心去,嘿,切菜一样,开西瓜一样,一刀,切入的,啊。现在他前、前一个题目,佛的引导——他的教育引导方式,引导阿难、引导我们大众,以我们的本身、这个生命的本身,由身体——由眼睛能够看、耳朵能够听、鼻子能够呼吸闻香臭、嘴巴能够吃味道、身体能够感觉、脑子能够思想,他从六根、六尘、六识,给人生的一个现象领导进入见心物一元的本性,这个心物一元本性呢,我们现在讲的话,就是宏忍师提出来,是菩提自性——一切众生本来有这个菩提自性的功能,这是第一点,必须,这个原则把握了。
这一段经文佛就用几个比方、举例子,也可以说是比方啊,他用到耳闻,耳朵听声音的道理,来做比方,不是,举个例子引导,使你能够见自性,这个、一个方法啊,佛在讲。那么这个引导当中,牵扯到,注意“牵扯”两个字啊,这一段经文,他是两千八百年前,两三千年前讲,跟现在人讲起来,没有现在自然科学逻辑那么美妙,但是他的逻辑非常美妙,他的也是真科学的一个引导方法,这是牵扯到的啊,第三点。
第四点,中间牵涉到音声作用,音声的自己本身——声音,本身的体相用,同我们的耳朵,譬如我昨天还正检查、他们医生检查我耳朵,哈,耳朵毫无问题,我听觉还很灵敏,哈,同这个关系,同耳朵的关系。然后这四五个要点以最后的结论同前面一样,“能听之性”,我们生命能闻能听之性,啊,我们所谓讲声音是所听的作用,能听之性,这个前提要注意啊,能听之性,《楞严经》前面已经有,到观音菩萨用这个方法修持更讲得清楚。我们耳根听声音,有声音是听声音,这叫做逻辑上叫听到声音的“动相”,当一切声音没有的时候我们耳朵能不能在、能听吗?能听,听到声音的“静相”。听一切声音都没有的时候,我们耳朵也听到,这是静相。他这里引用的都是动相啊,动静两个现象,这个作用,你那个能闻的自性“无所在无所不在”,他刚才讲,没有固定的方位,那个是非因缘非自然性,要这样去了解,此其一。
第二、第二个呢,你看他原本的古文,两三千年前佛的讲话多科学、多逻辑,尤其翻成中文,当唐代翻译成中国文化那么美妙的文学表达了这个自然科学同形而上,这个逻辑是太美,你注意啊,这一段。
我们现在回转来又讨论本书这一段。他说阿难,这个声音的作用啊,能听——耳朵跟声音的关系,譬如说我们今天,是佛当时讲现场室罗筏城,地点定了,他那个祇陀林,就是祇孤独园尊者布施出来建筑的,一个很、等于太湖大学堂,这几百亩地几千亩地这个一个教堂,他说你这个声音,譬如比丘,我们吃饭的时候打钟声,有时候鼓声钟声都可以了,就是这个声音发动,我们听到鼓声呢,拿阿难个人来讲,他说你那个听声音是打钟,譬如我们吃晚饭打钟声,是天成师去打,还是古道打,“咚”这一声钟声,声音到你耳朵这里来,还是耳朵的神经听觉跑到钟的那边去?他是作这个比方,很平常很切实的,叫他注意这个不是重点,可是重点。啊。
而且他说,比方,那个经文都有嘛!假定……他中间又分析了,就是怕人家、怕阿难搞错了,如果你认为是打钟的“咚”这一声声音,古道在禅堂那边打,我们坐在主楼前面听到,“唷,古道打钟了,吃饭了”,所以听声音跑过来,还是我耳朵听觉神经到了鼓那里去了、钟那里去了?那么这个里头他又分析了,如果声音能够跑动的话,它跑到我的耳朵来,譬如你在庙港,声音就不会跑到你庙港去跟你耳朵里头去了,嘿,如果这个声音跑到庙港你的耳朵去了,诶就不会跑到我太湖大学堂我的耳朵来了,这个他是讲得很细、巧妙的引用,啊。
他说你想想看,那个声音钟一打动了以后,他那个讲堂里吃饭的钟,钟鼓一打动了以后,诶,你们的同学一千二百多人的这个团体,每一个都听到,这个里头他还没有讲,这个声音像粉丝一样、钢丝一样散开的作用吗?把每个耳朵里穿过去吗?还是每个人的耳朵听觉都会集中到钟那边去吗?等于是这样说。古文翻译得很美妙,还没有说清楚,我们了解这个,这一段是讲佛的、我现在讲代表佛的这个教育,他的教学方法,他分析得很科学、很逻辑。
这个里头牵涉到,我所以叫你们三位法师们,出家四五位要注意。你们面对的不是我,我年纪大了,从年龄讲随时会走路、要死掉了。你们面对二十一世纪讲自然科学,音声的,尤其现在啊,最近,所以这个美国人那个歪个头残废的,我们,对不起,很不恭敬,叫他残废,他蛮、是个残废人、是个大科学家,他说弦论,这个声音这个弦的振动,啊。那么这个你要牵扯到研究,譬如说无线电话,我们在这里一拔,无线电话一拿起,通过这个电的作用,美国马上接,“喂”,两个通到了,声音振动,不过通到这个技术,这个里头还牵涉到这些科技呢。他、你看到只说耳声音跑过来,譬如我们接无线电话,诶,假设李素美如果在纽约,我现在拔去,素美一接到给我来通电话,而她的声音跑在电话线上到我的耳朵里头来,还是我的耳朵跟到电话线到纽约去呢?就是这个那么精细的问题。这里头牵涉,我这一段提起你们注意,你们二十一世纪出去讲佛法,看我们这些孩子的小朋友,这些知识他很渊博诶,嘿,算不定他就要来问到这个问题啊。他这里头有啊,他告诉你声音的来去,对不对?不是我强调的哦!提起你们注意哦!你研究佛学,他是个很科学的引导性。这些,他等于作了这些比喻,最后,刚才讲的登琨艳提出哪两句啊?
天风师:他是,“是故当知听与音声。俱无处所”。
南师:对,能听的,再回转来啊,讲总的。我前面还是讲代表这个里头的内涵有那么多,叫你们注意,不要把那么多的内涵轻易放过去了哦。前面讲这个,现在讲结论,到一切众生能听的那个作用、这个功能,啊,同发生、能发这个声音的功能——那个自性之体,并无处所,超越空间、超越时间,没有个固定地方,既非因缘非自然性。那么,如果我所了解的过去晓得讲自然却是音声的作用,现在话自然科学,现在还没有到这个程度。譬如我们站在太湖边上,拿一块石头,手里抓一个瓶子,“砰”,把它丢下去。这一声,那个弦上,丢下去起一个水泡,回旋,很小的,一个回旋一个回旋慢慢扩大,这个回旋没有了,瓶子丢下去,那“砰”的这个声音呢?也在回旋这个宇宙之间,还是存在的。可是呢,既非因缘非自然性,没有方所的。现在科学,但是它不敢做这个结论,有知道哦,我所看到的科学是这样哦,所以讲这个音声的道理那么深刻。
我现在讲,并没有怪你四五位,都有心得都有,都有见解,很高兴,都有进步。但是总的内涵,希望大家注意,这一段是,同前天讲的色空,啊、大家没有看到过真的虚空,虚空是什么?根本都看不见。我们看的虚空是色相,并不是真空,真空看不见的,同一个道理。所以真的能闻之性,达到了,所以在后面《楞严经》上观音菩萨讲的,依耳根修的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四个字!也是刚才登琨艳所提的注意,我们能听的都是动相,当我们爬到太空里头一点声音都没有,你耳朵在听没有?在听!那个听的静相,还是声音。那自性在哪里呢?自性,我们生命的自性,不在这个动静二相物理的上面,可是能知道物理作用,动静啊了然——清清楚楚、没有动过,所以了然不生,那是观音法门了,是这样一个道理。
李素美:动静二相,了然不生,那是到那时候你还是知道,有个动相,还是、还是知道有动,还是知道有静,但是你不受动静影响的……
南师:对,对,是了然的,是了然,明明了了。
李素美:对,还是知道的。
南师:啊,并不是不知道,如果把这两句重要的经文,修证搞错了,以为观音菩萨到最高境界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什么都听不见了,那错了,那不是的,那是他修法的、观音修法的初步。啊,了然不生,所以观音菩萨的成就,他“循声救苦”,他一念不生的时候,把一切众生喊“天啊,我痛苦哪个来救我”,他都知道。
李素美:那个了然不生就是,就是你到后面就是说更灵敏了,你有些千、什么千里眼哪,什么……。
南师:对对。
李素美:神通又起来了,它神通会起来了,就是他证到那个本体,他把握住那个动静是清清楚楚的,但是他不为动静牵扯到他起分别心,这样的话,也是……
南师:因此他发的大慈悲心不是叫做分别,那个是菩提心,是这样。
李素美:不过我觉得,我总觉得用这个比喻,像释迦牟尼比喻用这个声音在这里,我是觉得很难让人家懂进去。
南师:是,非常难懂,所以这一段。
李素美:因为太、这个、这个声音因为太平常了,你已经是自然的一个习惯,你听声音到哪里,这个大家都懂得,你这里要切进去了解那个,我觉得这个是太困难了。
南师:太困难,没有错,所以提起大家注意。好吧?这一段过去了,下来第二段了。啊?还有问题没有?刚才听,我讲完了。啊啊啊,宋军在后面举手,宋大爷,你过来讲啊!
宋军:有个问题。
南师:啊?
宋军:我提问题。
南师:是啊,你讲吧。
宋军:非自然,非因缘,非自然性,这个因缘和自然性我还不懂。
南师:哦,这个你是中间插过来的,《楞严经》开始(就)讨论这个问题啊。一切法都讲因缘所生,啊,现在你问这个问题,为你宋大爷重新倒转来,他们在陪你了,他们懂,我也假说的啊,他们也不一定懂啊,假说他们懂。这个就回转来讲到后世的佛学分析、逻辑,譬如讲眼睛、耳朵啊,鼻子、嘴巴、身体的感觉,同意识的思维,这些功能作用一切起的作用都是因缘所生。因缘,很科学的、很逻辑的条件。譬如眼睛见东西,在唯识学上,宏忍师要帮忙他写了,你老哥子坐在那看不到,你老兄要到前面来。
宋军:看得到。
南师:眼睛看东西有九个缘,因缘之缘,要眼根,眼根就是眼睛,生理上这个眼睛的工具,要面对外面的境,外面的现象,物理世界的现象,要空,中间有个距离,眼睛假设不距离看不到了,要空,啊,还有什么?宏忍师?
宏忍师:明。
众人:明。
南师:大家替我报,我省一点力气。
众报:作意、种子依、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
南师:好,前面四个,宋军你容易懂对不对?眼根懂了吧?
宋军:懂,懂,懂。
南师:境懂了吧?
宋军:懂。
南师:空懂了吧?
宋军:懂。
古道师:明。
南师:明,有光明懂了吧?这四个是物理现象哦,眼睛,啊,这四个了。第五个是什么?作意。眼睛不会、只看东西,它没有思想意识分别的,眼睛一看到东西已经交待给第六识这个作意了,作意就是注意,哎呦,这是个什么东西啊?它是第几个条件了?
众答:第五个了。
南师:作意,这后面深了,我们这个意识一起作用,看到东西的后面,后面这个是什么?
众答:分别依。
南师:诶,分别依。喔,眼睛一看东西,这是什么?诶,意识,嘿,这个东西是蛋糕,我们晓得,不晓得好不好吃,这是分别依了。啊,作意一晓得看到眼睛,跟到注意了以后就有分别依了,分别依后面是什么?
众答:染净依。
南师:嘿嘿,我是出家人不吃蛋的,染净依,染就是恶法,净就是善法,染有个代号叫做黑法,净就是白法,善恶的观念来了。染净依后面还有个作用,什么作用啊?
众答:根本依。
南师:根本依你不能懂了。这个眼睛看到东西意识,我们就看这么一个蛋糕,这一剎那有这样的这个因缘,眼睛看到,根本依,习气,从娘胎乃至前生带来的习气。现在讲同我们本身现在气脉的呼吸、生理都有关联,这是根本依。所以根本依唯识学叫,什么是根本依?就是习气。习气是哪里带来?前生带来的,阿赖耶识的带质境来的,啊。所以,这个习气的前面还有个什么呢?叫种子依,前生带来的种子,所以你的个性同天风的个性同我个性各人不同,就前面带来种子依的习气统统不同,这是讲眼睛九个缘,听到了没有?宋军?
宋军:听到了。
南师:好,刚才释迦牟尼《楞严经》讨论耳朵,耳朵告诉你只有、没有九个缘,只有八个缘,因为耳朵不需要光明的,所以去了一个缘了,只有八个,这样听懂了吧?
宋军:懂。懂。懂。
南师:眼,鼻子知道臭味香味,同舌头吃东西,觉得身体,连距离都不要,耳朵虽然不要光明,但是要有距离耶,没有距离你把耳朵蒙到听不到嘞。
宋军:老师,这个因缘我懂了,但是这个自然性呢?这个自然性?
南师:好,那你因缘懂了,你早告诉我,免得浪费我放了那么多狗屁,哈哈!我放狗屁不是你哦(笑)。自然性呢、是印度的哲学,自然物理,我们现在中国人讲自然科学,已经有一个观念意识上认为有一个东西叫做自然,是不是啊?
宋军:是。
南师:是不是啊宋军?
宋军:是的。是的。
南师:诶,他这个自然,同自然科学印度的也是这样,并没有一个东西,所以叫做非自然性,就这样啊。
宋军:明白。
南师:明白了?
宋军;明白了,谢谢。
南师:哎呀,你害的我放了好多狗屁,哈哈!我是老狗诶(笑),好啊。
天风师:那么我们再开始进行下一段。
南师:下一段。
天风师:好,那大家一起念一下。
众念:【阿难。汝又嗅此炉中栴檀。此香若复然于一铢。室罗筏城四十里内。同时闻气。于意云何。此香为复生栴檀木。生于汝鼻。为生于空。阿难。若复此香。生于汝鼻。称鼻所生。当从鼻出。鼻非栴檀。云何鼻中有栴檀气。称汝闻香。当于鼻入。鼻中出香。说闻非义。若生于空。空性常恒。香应常在。何籍炉中。爇此枯木。若生于木。则此香质。因爇成烟。若鼻得闻。合蒙烟气。其烟腾空。未及遥远。四十里内。云何已闻。是故当知。香鼻与闻。俱无处所。即嗅与香。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南师:这一段,我们要了解了色空、音声,这叫做香与空,已经理解了,我想不要再重复了,可以过去吧?大家通过吧?
众答:通过。
南师:通过,再念一段。
众念:【阿难。汝常二时。众中持钵。其间或遇酥酪醍醐。名为上味。于意云何。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食中。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只有一舌。其舌尔时已成酥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若不变移。不名知味。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自知。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若生于空。汝啖虚空。当作何味。必其虚空。若作咸味。既咸汝舌。亦咸汝面。则此界人。同于海鱼。既常受咸。了不知淡。若不识淡。亦不觉咸。必无所知。云何名味。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即尝与味。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南师:好,这一段我给大家补充一下。讲到舌味了,舌,他讲了,色,声,香,刚才鼻子的香味讲了,讲到舌头。我们人生的知道味道的,不是嘴巴,这个很惊讶啊,提出来,佛的科学性、医学性,现在医学知道了。可是他在两三千年前,味道吃东西,我们说嘴里好吃,是大家凡夫随便、普通人随便讲,好吃不好吃是舌头。所以前天讨论舌知根,舌头,意知根,还有舌知根。
所以我们中医呢,望闻问切,特别喜欢叫你,你舌头我看一看,看五脏六腑的消化,呵。这个舌头的上面,我们身体的感觉、神经感觉是非常敏感的,可是舌头的感觉不像脑神经、不像身体哦,它只对五脏六腑一部分的。所以佛经上也告诉你,舌根是有缺点的哦,其实它是三(寸)、譬如他说佛说,在《楞严经》后面分,眼睛是看这样方向,看这样多,只有耳朵是十方,没有阻碍,眼睛有妨碍的,看前面左右边边上,后面看不见的,都有缺点。舌头的缺点更厉害哦。鼻子的缺点——香味到了鼻孔,嗅觉神经知道了才晓得香臭。如果到了鼻孔,这个人鼻子的嗅觉神经、鼻窦里嗅觉神经失灵了,不知道香臭的啊!尤其舌头,一个有病的这个舌知根,咸甜苦辣分不清楚,尤其这个舌头啊,我们觉得好吃不好吃,我们说,古书上讲,这些谋士啊、有智慧的人啊,苏秦、张仪啊,诸葛亮啊,管仲“凭三寸不烂之舌”,舌头只有二寸哦,三寸是吊死鬼拉出来那个根根这里是三寸哦,整个只有那么长。我们吃过猪舌头,你看舌头就到这里,我们的喉咙这个骨头上面这儿,这个根,到这里到舌尖三寸不烂之舌。所有味觉,你东西好吃,酸甜苦辣咸,到这里啊,到这里送过喉骨这里,嗯,咽下去,什么味道都不知道了。这个食道管同胃不知道味道的,它没有知性的,可是食道管有感性的哦,你太辣了,哎哟,他胃难过了,这个不是知性哦,是感性。所以学佛是那么科学,要分清楚,尤其你们针对是二十一世纪。所以舌性,现在讲味知根,舌头这一节,我是补充给大家讲一下,好吧?啊,舌最后,啊,先到舌头吧?身根留到吧?
古道师:好。
南师:明天,眼耳鼻舌身意吧?好。
古道师:是。
南师:是不是?
大众:是。
古道师:色声香味触法。
南师:嗯,触。
古道师:对,下一个是触。
南师:触了,感受了。
古道师:对,然后是法。
南师:还是留明天吗?触。
古道师:是。
南师:触到明天咯?
古道师:对,明天再感受吧。
注:本文为太湖大学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