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阿难。汝常晨朝以手摩头。于意云何。此摩所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若头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一体。若一体者。触则无成。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应虚空与汝成触。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天风师:这一段呢,诶,所讲的身体的触受,这两者的关系。那么这个经文呢,文字上呢看起来也比较容易理解,我们大家先这样了解一下这个经义、经文的,啊,这个字面上的意义。说“阿难。汝常晨朝以手摩顶(头)”,这个一般指的是在印度的时候出家人有个习惯,呃,等于说每天早上起来,或者是清晨的时候,用手摸一摸这个、这个头顶啊,知道自己是出家人,啊,是这个要,啊,这个勤学这个戒定慧了,息灭贪嗔痴了,知道自己与这个普通的在家人的不同,知道自己是个出家人,拿手摸摸头,这是个习惯。那么由这个习惯呢,呃,佛用这种最简单的最平常的这样的一个日常的一个动作行为,来开示阿难和这个与会的大众。呃,“于意云何”,就是你看看这里面,呃,是“此摩所知”,你这个拿手摸头这个、这个行为,“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你用手摸头的时候,是谁发生的这个触觉呢?这个触受是从哪儿发生的呢?是在手呢?还是在被你手摸的这个头顶呢?假若,诶,“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假若这个触受只在手上,在手这一端,那么,你摸到头、头不知道你手在摸头啊!说“云何成触”,这个触受就不成立了。“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如果头顶自己就有这个触受,你手就不需要摸它了,手摸的动作就没有意义了,手的触觉、触受也就不存在了,呃,那么这个也就达、够不成这个手和头的这个触受。“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
南师:叫锦扬开开呀(空调)。
谢锦扬:开了。
南师:开就对了。
天风师:说另外一种假设呢,说假若,就“各各有”指的是手有手的触觉,头有头的触觉,他们是分离的,啊。那么你阿难有两个触觉,那你就是应该有两个身体了。说“若头与手一处所生。则手与头。当为一体。若一体者。触则无成。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呢?所以说呢,如果这个头,或者手来摸头这个动作,他们俩是一体的,就像你手摸自己的手一样,眼睛看自己的眼睛一样,也是不成立的。 这个触觉它需要一个,啊,等于说我们昨天讲过的眼睛有九缘,啊,耳、耳朵的听有八缘,等等这样的一些,呃,深入的解释就是这样的。
南师:这两句不对。
天风师:啊。
南师:手归手,这个体你不要指身体来讲,是一体,是同一个本体、同一个作用。
天风师:哦,对,就是说,这等于说这同一只手他自己是不能摸这只手的,所以他摸了头产生了这个作用,如果这个触受是一体的,那么这个触受本身也不成立。说“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这个能呢,就是能触的作用,和所触的作用,如果这个作用呢,是在能触这一方面,它就不会在所触的这一面。所以如果它在所触的这一面,那么它能触的作用又在哪里呢?说“不应虚空。与汝成触”,也不可能说你、你坐在这里一动不动,这个虚空当中就会产生这个触觉,它必须借助于拿手摸头这个动作来产生这个触觉,并不是虚空本身就有这个触觉。“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由以上所分析的道理,呃,我们要知道这个觉触的功能和身体“俱无处所”,它都没有一个固定的所在,既不在头上,也不在手上,呃,这个能触的作用,也不在这一边也不在那一边。“俱身与触”,也就等于说身体和身体所能产生的触受的这个作用,“二俱虚妄”,哎,他们在这个虚空的存在当中是虚无的、不实的,啊。“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本自具足的妙明真心,啊,包括这个,呃,能产生这个作用而已,这些作用呢,呃,并不是由因缘所生,也不是有自然而然那种、自然的属性,自然、非自然性这个自然, 我们在前文也讲过很多次,就是大家也知道这个自然的涵义,这段的经文的字面的意思呢,讲到这里。
南师:天风法师这个消文啊,消化的消啊,如果用繁体文字,不用、不用三点水这个“消”,金字旁边那个“销”,把文字给销化,他是那么讲法,太守旧了。每一次我都提醒你们,现在二十一世纪,你啊、你们这几位法师将来出去面对的,现在未来的时代,弘法,念旧的消文以后,发挥它的真正内涵的经义,是如来密因的一点。他讲的都对,始终还困在消文,在文字上打转。而文字上,譬如佛用手啊,摸、手摸头啊,在身体上搞,他作了个比喻,这个比喻重点是身与触,就感觉,你用现在话——身体同一切的感觉,这不是触吗?感觉所发生的受、触受,触是因、受是果。这是所以讲,昨天就告诉你们,这一段非常重要。你们这个除了天风法师以外,你们两位有没有补充呢?这一段?没有,也同他的意见一样?
天成师、古道师:没有。是,是。
南师:那你们三个人都不对了,不是不对,都对,都没有搞清楚。在禅宗祖师骂你,两个人,“一个棺材两个死汉”,呵!禅宗祖师骂徒弟就是这一句话了,哼,呵呵。那么现在一个棺材三个死汉,装不下来了。他都对,你讲的。那么现在告诉你们,所以昨天提醒这一段起更要注意了,其实前面都应该注意,在每一个,啊,眼、耳、鼻、舌、身,任何一点上都可以悟道的——证得菩提,在这一点上更重要,尤其你们用功。这一段经文,你们文字看清楚哦,讲身与触受。这个身体,前面分析了眼睛啊、耳朵啊、舌头啊、鼻子啊,眼耳鼻舌嘛,而且都偏向于头上的、上面的,都分析了,其实贯全身的。现在第五个下来了,全身了,是身体,所以触受了。就是慈雄晚边问我,十二因缘的识跟触受的关系。我们入胎、出胎变成人,今天活在这里,每一分秒钟没有逃开触受。今天现在坐在、气候大家舒服不舒服啊?
众答:不舒服。
南师:不舒服,触受。这个空气啊,这个虚空里头地、水、火、风,就地球的温度、水造成太湖旁边我们这个湿气。其实不在太湖旁边也有湿气啊。火、温度,你看现在风不动,所以我们那么闷,是不是啊?身体?
大众:是。
南师:触受。所以我们感觉并不舒服,都是触受嘛!你们每一天打坐觉得自己今天,前一堂前半个钟头坐得好,下半个钟头坐得不好,触受嘛。昨天夜里睡得好、睡不好,都是触受啊。我们给朋友两人来了,刚才杜书记啊,客人来了,“哎~拉个手”,有感觉是触受啊,两个手碰在一起。佛拿小的给你、小的给你比喻,啊,这一段。所以他叫阿难,第一个比喻叫你认识触受,你手摸自己的头有感觉,换一句话是按摩嘛。你叫个按摩师来,给你身上随便哪个穴道拿个指头按摩一下,你就有感觉。你的手自己按那个穴道也有感觉,手跟身体俩接触就有触受。那么先就给你讲你手摸头,这个发生感觉不是手上,手没有感觉,手如果不摸头,头没有、身体也没有感觉,一碰到头,一个指头一碰就有感觉来了,就讲这个,身体跟手俩同一个道理。
(你热啊!那开一下冷气嘛!嗯?大家都很热,你们就晓得调整一个嘛,我来,只要开一个,边上的那一个开一个,通个风,不要开冷气,会吧?啊,在边上通个风,空气就舒服了,不然很闷的。对,这样一来,有风动了就舒服了嘛!嗯。不要、不要冷气哦,就是空气对流,有一点点就行了,你看,马上舒服了嘛。)
这就是触受!喏,这个触受是冷气来的啊?还是我们发的?啊哈!这个就是一样啊,同手摸头道理,就在这里头用功啊,触受这一段是非常重要!
所以每一个修行人打坐,不管你学什么宗派,只要你盘腿打坐,心静下来一定就是认识触受。其实不打坐你触受有没有?一样有,不过你粗心大意认不得,静下来才认得。是讲这一段!所以在这一段上都可以悟道的,触受。他最后的结论,触跟受,最后两句结论什么?
古道师:“二俱虚妄”。
女生:“本非因缘”。
南师:不是,不是哦,那个都是老套,这个前面有两句。
天成师:“在能非所。在所非能”。
南师:嗯?
古道师:“在能非所。在所非能”。
南师:对了!能所道理嘛!你要参这个呀!譬如手摸头,拿能所来讲,你有感觉,这个感觉,假设把手当成所,所摸的,头,是能受的,是头上有感觉啊还是手上有感觉啊?能所的道理。再进一步是能所啊,感觉的东西、能生的……你心感觉。如果摸死人的头,死人有感觉吗?
天风师:没有。
大众:没有。
南师:对了!触受是唯心的道理啊。要在这里参啊!不要给经文看过去,经文解释都对了,那对《楞严经》没有关系。如来密因,没有密因,他告诉你明显的你不懂,就变成密了。触受。所以这一段触受的重要,换一句男女性交——触受嘛,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哈。也不在女方、也不在男方,这个触受自性空的。你说这个都可以悟进去,你何必要,呃,坐破七个蒲团,你坐破三十个蒲团也是触受问题啊。要在这里悟,悟进去。不然你白看了,充其量你注解的好,哎呀,不过二楞子以外,你是个三楞子的法师而已,哼,对不对?
天风师:是。
南师:要这样去研究。所以他最后给你点,能所俩。嗯。譬如我们去按摩,给人家,那个按摩人给你按得舒服很轻的,花两百块钱,一个、两个钟头,按摩得很舒服。唷,那个地方真好,按摩得不错,舒服啊。回来早都没有舒服了,那个触受当场没有了,跟到两百块钱与那个按摩师的手、同你的感觉早就没有了,非因缘非自然性的。换一句话你打坐也一样啊,三十年的用功,坐那如如不动,呵,不过如如而已啊。呵,你听听,“哎呀,这个人啊做功夫几十年,坐在那儿如如不动,好不好?”
古道师:呃,很不容易啊!
南师:哦,不容易。三十年动了呢?没有如如了吧?(众笑)。嘿嘿!你听听?这一句话。禅师一听,哦,你三十年如如不动,痛棒一下,“出去”。他一出去不是否定你诶,是提起你注意参悟诶,可是大家不懂,挨了打还不懂,他那个棒是无比的慈悲。哦,如如不动就对了?呵,那动又如如是如何呢?你就不懂了,是不是?触受问题。这一下懂了没?再读一读原文看,所以不要头跟手、手跟头,摸了半天,摸了没有用。
众念:【阿难。汝常晨朝以手摩头。于意云何。此摩所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若头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一体。若一体者。触则无成。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应虚空与汝成触。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南师:好,这一段读完了。你看刚才啊,我们摸一下啊。刚才大家读的这一段,读的时候,这个我们饭堂上很闷吧?我马上叫,锦扬啊,那边空气通了没有?锦扬说通与不通搞了半天,后来我看还是不对,所以叫这一边,“喏,不会开一下通风啊?”好啊,这边开了,现在舒服一点吗?这就是触受问题啊!用功就要这样参究。修行、用功,以为只在庙子禅堂里、蒲团上找用功,影子都没有!现成就在参究,这是生命的科学了,所以叫他是个大科学。你现在就可以体会,你看这个空气一调整了,这个舒服是身体来的吗?当然了,没有身体怎么晓得舒服啊?是吗?不是。冷气来的吗?不是。其触与受,能所两方面在哪里?没有,自身的。换一句话,一动一静之间,冷气一开,空气一调整,动相来了。刚才那个不开冷气是静相,那个机器的死相,呵,生灭往来活了,这个空气就舒服了。但是在这里头就体会悟道,身触的关系。同时因此也可以懂得做医生,生理作用,也可以晓得用功了。
所以讲,我不是昨天晚上提醒你们,我的话里头都有话,你们听了没有注意,“下一段留到明天啊,明天这个很重要啊!”你们“是、是、是”,笑了,赶快回去睡觉了,回去了。这一段,触受,这一下明白吧?清楚了吗?啊,就是这一段。所以触受这一段,身触更重要。好吧?那就下一步吧,来吧,呵。
天风师:下一段,刚才后面这一页第一行下半部。
众念:【阿难。汝常意中。所缘善恶。无记三性。生成法则。此法为复即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阿难。若即心者。法则非尘。非心所缘。云何成处。若离于心。别有方所。则法自性。为知非知。知则名心。异汝非尘。同他心量。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若非知者。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今于色空。都无表示。不应人间。更有空外。心非所缘。处从谁立。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则意与法。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南师:对,这一段你更要注意,等一下除了法师消文以外,更要注意了,就是你参禅悟道,学密宗啊、学禅哪、学一切,重要的心性之学,他是归纳讲法,演绎起来不得了。这一段你可以拿现在白话文写心理与生理的关系,写两三百万字的书,都很重要,啊,好吗?
天风师:知道这一段呢也非常重要,今天下午,我们也在禅堂那边进行了讨论和研究,是吧?但是研究到最后,觉得,呃,也是觉得……我们是说来说去也是勉强为说,啊,知道这个这个意啊,和意所产生的思想,啊,这里面所讲的心哪,意啊……呃……尘哪。
南师:对啊,内容很多很多。
天风师:还有所缘哪,这个太复杂了。所以说就是,就按照望文生义的理解,是非常难理解的,这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啊。后来我跟古道师就商量了,我们就推举天成禅师来讲解这一段。(众笑)
天成师:我也不清楚。(众笑)
宏忍师:今天因为登大师不在。忽然间轮到他。(众笑)
古道师:没有,开玩笑,当时让他讲他不讲,所以我们呢,就,你不讲就晚上你讲。
天风师:我们也只能勉强为之,啊。所以佛在这段所讲的就是,阿难,在你“汝常意中”嘛,在你这个所形成的这个意识当中啊,“所缘善恶。无记三性。生成法则”,呃,一般是离不开这样的“善”、“恶”还有“无记”这三种,啊。
南师:他是,这里你要提起注意,免得我再讲。意识,就是我们心里头的思想意识、思维、感觉与知觉啊,每个人大家都有,还活到的。不但我们,譬如一个小狗、一个蚊子、一个苍蝇,它都有意识在里头动的。意识心理状态的变化动得很厉害,佛法归纳起来,归纳的又归纳,不过三个东西。所有的好的思想、感觉归到叫做善念,善。我们起心动念、感觉作用,坏的叫做恶。善、恶两方面,相对的。这是归纳又归纳,把心理、情绪的状态都归纳,这是两性的。这个性呢,不是明心见性,这个性质、这个性能,心理的这个,啊,状态,叫做性。嗯。
天风师:因为有这样的一些三、三性啊。
南师:没有,我现在只讲了两性了。
天风师:哦。
古道师:急什么?又不明、又不明白,嘿嘿。
南师:还有,呃,刚才叫法师一讲,四个性了,还有个急性在里头。(众笑)。
李慈雄:哈哈哈哈,急性在里面。
南师:佛归纳三性,两性。最难懂是无记性,你们看文字以为无记是什么不知道。这个无记太妙了,啊,非常妙。譬如我们一个最聪明思想的人,比如宋军,这个聪明灵光,一天六千字文字一下写下来。你说他每天坐在太湖大学堂,写个六七千文字的文章,他中间这个思想用的啊,只有六千个字吗?你不要摇头,你开口啊。
李慈雄:不止。
南师:对,有多少?起码一亿多,一亿还不止,那些用过了当场都是无记。譬如我们每天起来,早晨起来到晚上,每天你们在禅堂坐到打坐用功,你不晓得,所以佛法告诉你修禅定,一念之间有,一剎那、一呼一吸之间、一念之间有九百六十个转,都是无记过去了。所以真讲修定,记忆力,有功夫的人,什么叫有功夫呢?真得定了,修行,他到老至死不衰退,不但是无记越来越少,他每一(个)很微细的起心动念他都清楚,那才叫定,是圆明清净的,圆满的、明白的、都清楚。现在我们解释这,佛在这里归纳,他说你的意识归纳起来,善、恶、无记这三性,啊,他是归纳法。所以你看文字被这个一骗了,只解释这个文字,已经这个,依禅宗祖师骂人,“嗨哟,你的鼻子已经给人家牵走了!”鼻子给人家牵走是什么?
天风师:牛。
南师:笨牛!不止牛,呵。如果你刚看了在无记三方面讲,你早已经这个鼻子给人了,他说了一个总的法则。他说心理状态归纳起来善、恶、无记,这个三性,啊,就产生你,法则是什么法则?你意识有思维、有情绪,所以佛经讲法啊法,我经常给你们提,佛法这个法字,包括思维的总的一切法则。意识相对是法则,就是思维,思维有逻辑、有它的法则,啊,是生成法则。对不对啊?
众答:是。是。是的。
南师:我眼睛花的,我看到花的字看对了没有?
众答:看对了。
南师:啊,他说你这些念头一动,意识就形成一个法则、一个思维,“此法为复即心所”什么?
众答:“所生”。
南师:“所生”,啊,还有下一句呢?
众答:“为当离心。别有方所。”
南师:对了。你受外界的影响,包括自己内在这个思想起来,这个意识作用,意识的后面,总体叫做心,这个心里头有善恶无记的、有百千万种变化的作用,啊。他说这个作用啊,“为当离心”,为、为当,这个就是你的心吗?现在我讲话,你们听话,是不是你的心呢?当然你的心,但是、是心的作用,不是心的体哦。啊,所以你认为“即心所生”,你认为这个就是心起的所生吗?他就提出一个反面的问题,或者你认为是“离心别有方所”,我们这个思想、思维、法则、这个情绪,离开意识作用以外,另外有个东西呢?有个方所、方向,有个所以然。
天风师:有个处所。
南师:啊,处所是处所,方所是方所,啊,方所是方向,空间啊。有个东西吗?啊,下面怎么说啊?什么字?
众念:“阿难。若即心者。法则非尘。非心所缘。云何成处。”
南师:对啊,这三个点、要点,有这个什么?“若即心者。法则非尘”,注意这个尘字,啊,“非心所”什么?
众答:“所缘”。
南师:“所缘”,你看一个缘。
古道师:“云何成处”。
南师:“云何成处”呢?三个要点,你每个字都要搞清楚啊!这怎么讲法这三句?我提出来哦,你们明天作答复哦,给你们去研究研究哦!这就是佛法,这就是科学,二十一世纪科学你拿这个是最高的前面的标志,啊。下面“若离于心。别有方所”,假设离开心理作用,是另外一个作用,啊。
众念:“则法自性。为知非知。知则名心。”
南师:对,啊。
古道师:“异汝非尘,同他心量。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有二汝(二于汝)。”
南师:对啊,这一段,还是你们现在讨论一下看,人多嘛,不是毛泽东讲人多好办事嘛?哈,哈,人多好捣乱,哈,对吧。你看,中文字,你说《楞严经》美吧?很美,文字。好懂吗?太科学了。
天风师:对,这这段可以理解成就是,“若离于心。别有方所”,就是假设说,呃,这个观念,刚才说讲这个法则。
南师:不,法则上面有三个咯,一个是尘,一个是缘,一个是处。
古道师:对。
天风师:尘就是客尘吗?外尘吗?
南师:尘不一定,心上也有尘啊。意是法尘诶,意上有法尘诶,你把尘当成外面了,你已经手心要吃一百板了。所以意里头,我们没有悟道以前,统统意根身上都是尘劳烦恼哎,不是外呀,外尘内尘有差别,呵,对不对?
众答:对,是。
天风师:都是瞪发劳相嘛!
南师:啊,缘,处,你看三个中文字,所代表的,可是它多逻辑啊,嗯,都科学的啊。这一段,就是《楞严经》,哪一段进去了都可以证得菩提,佛告诉你。嗯,休息一下吗?
注:本文为太湖大学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