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讲习录》031卷三

十二处 意与法

众念:【阿难。 汝常意中。 所缘善恶无记三性。生成法则。 此法为复即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 阿难。 若即心者。法则非尘。 非心所缘。云何成处。 若离于心。别有方所。则法自性。为知非知。 知则名心。异汝非尘。同他心量。 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 若非知者。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 今于色空。都无表示。不应人间。更有空外。 心非所缘。处从谁立。 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 则意与法。二俱虚妄。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南师:对,你大义再重复要讨论的,今天你们研究的结果。姑且先报告一下,昨天因为特别慎重叫你们暂停在那里。

天风师:古道师先。

古道师:你来。

南师:随便,你们不要客气了,我们研究自己的。

天风师:我理解的这段经文呢,在我们以前,前文所讲过的五阴、六入,这是十二处。之后还有这个十八界,这个里里外外都离不开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意所产生的六尘,就是色声香味触法,那么现在我们所进行的讲解的这个心,眼耳鼻舌身意,这个意,就是我们的心意识当中的这个意识的这一块,那么意识所产生的尘呢就是法,也称为法尘嘛,法尘分别影事这个法尘 。那么这一段经文就是让我们要,佛通过这一段对阿难和大众的讲解,让我们明白这个法,在这个当中举这个例子,那么这个法是人与生俱来就有的呢?这个意识是它莫明其妙自己就产生的呢?还是离开这个意识这个思相观念也就是这个法在另外一个地方还存在的呢?它是分别的对立的呢?还是统一的呢?如果这个心或者说这个意识,这里的心指的是这个意识,这个意识, 就是第六意识它就是法的话,那么它就这也说不通了,就是心自己产生的心,不就变成两个心了吗?如果这个意识所产生这个法,这个法则,也就是我们俗常理解的思想观念。如果它是独立存在的,它是有自性的,它是有自己的一个存在的方式,那么这个思想观念自己是不是,它又能产生自己的思想观念呢?这显然也是不成立的。如果这个思想观念还能产生思想观念,那么它的功能就变成了新的功能,它就不是外尘和法尘了。而是它就变成了心,那么同样一个人像阿难来说,如果有两个这样的心的作用,那么这个人就变成两个人了,这显然也是不成立的了。也就像我们,我们所生存的人间山河大地,我们去认识这个虚空去明心见性,去找到一个般若的空,物理的空,那么我们离开这个世间的存在,离开我们所居住的山河大地,还能去另外找到一个虚空吗?这显然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从常识我们已知的佛学理念去理解,就是色空不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有经文翻译成,“心即是汝,汝即是心”,这个汝也就当空来讲,那么这里所讲的是空性的概念,所以说这里面的对立还是统一?是分别存在的还是单独存在的?还是像第二个月亮一样?还是像我们前文所讲过的“见闻逆流,流不及地”?这都是有这个相关的含义,就包括我们在修行实证用功夫的时候,怎么样的去把握这个第六意识?怎么样去这个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是由这个意根来统摄起来的话,它的重要性就是非常的明显。也就是我们所修行的,所要证悟的东西,就跟这个六扇门有关,这个六根、六尘、六识,就好像六扇大门一样,它的开合、它的关闭、它的掩映、它的半开半合都是我们在修行用功上,需要微妙把握的,分清楚、闹细致的,要不把这个东西把握好,修行也就无从用功,就不好入道,就像达摩祖师的这个所讲的“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外息诸缘,内心无喘”,这个“心如墙壁、可以入道”,这个心如墙壁,也是跟这个有直接的关系,那就是好容易步入修行的大门,也就俗话说有点上道了,能够用上功夫了。否则的话都是白修嘛,都是在那个法尘影事当中,六根门头做文章,最后也找不到一个自性的所在。越修越迷,越迷越远,离开这个修行的本怀,当然也离开了佛陀的本怀,我的理解大体就是这样的。

南师:你们三个人小组,你代表就是这样是吧?

古道师:是,我很赞同。

天风师:天成禅师还有他的理解。

南师:你投同意票?

古道师:对。

南师:嗯,天成?

天成师:这一段经文的话,意思,此法的为复,就是,意识就是善恶无记,生成的这个三性。生成法则,此法如复就是这个法就是说“从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就是一个问题。问的是,是心产生的?还是离开心以外别有表示?“阿难,若即心者,法则非尘”,就是法的话就不是这外面这些尘劳,就是色声香味触法,我们这个形成的法则,是对境起心,而产生就是说经过思维分别,而产生的形成这个法则,善恶无记,这个法则的话,如果是没有对境起心,非心所缘的话,那就不存在这个法则,也就没有显现,没有境的时候呢现象就不见。“云何成处”,那就没有处的成立。如果“若离于心,别有方所”的话,如果是这个法则离开这个心以外还有方所的话,那这个法就有没有自性?有自性了,为知非知的话, 就是说你如果是有自性的话那就即名心,就是,“异汝非尘”,就是讲阿难的心,它不是外面的尘劳,“同他心量”,那就是说、这段下来也就是讲法则也是心哦,你一个心,那你就有两个,两个心了,事实上面阿难的心就一个,而不是两个。“若非知者。此尘既非色声香味。(触法)离合冷暖及(乃至于)虚空相。当于何在。”这一段意思就是说,离此尘的话,那就是这个尘是代表这个法则,离开这些现象的话,那你这个,还是这个接着上面这个意思就是说,这个法则离开这个,我们的法则是依对境,这个仗缘方生的时候,没有和尘接合、和心的话,没有加入的话,就不形成这个法则,今就是色空这些现象都没有表示,不应在这个人间,我们这个人间,色声香味,这些现象以外,跟空以外,跟空以外,如果是说有这些现象,那就是它方世界的色声香,这个世界色声香味触法,离合冷暖,那现前的话,和你这心、跟它不相应,心非所缘,没有和你相应,那触也没有什么地方成立了,“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意法二者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老师,我这…

南师:好诶,啊,很高兴。

李慈雄:老师我可以补充一点吗?

南师:是。

李慈雄:我今天在禅堂,事实上这一段经文呢自己也念了好几次,倒过来呢,在打坐的时候,尚在观察这个念头,或思想观念的来去。但是发觉这思想观念呢,实际上本身是,可以讲基本上是无记的,自己呢有时候特别一念头说是起善念或是恶念呢,那观察那实际上是比较或是加上去的,第二个就是本身呢,一个念头跟一个念头之间本身事实上中间是有间隙的,然后这个佛陀在这里呢他事实上在分析就是,我们心所起这个作用,就刚讲这些思想观念的念头往来,这本身呢,它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第一个到底这些心所起的作用思想观念就是你的心呢就即心所生?或者是离开你的心还有另外一个处所,那从这边呢就是很逻辑的去分析辩证,事实上都是找不到真正根本的处所的,所以呢就是倒过来就是一个结论,也很自然的,就是我们所谓观心的三际托空,或者就是那个就是证入的那个就是呢叫做中阴身的这个,就是呢,念的空隙、念头之间的空隙,很自然的就会进去了,这是从今天的念这个参究这个经文呢,倒过来用在功夫上的一个报告。

南师:好,很高兴,你们真在研究用心了,真的用功了。第一点,天风法师所代表古道师你们两位,同意的,讲的都很对,但是有一点没有注意我的话,你们还在佛学的范围,释迦牟尼佛所讲经典名相的范围困住了,在讲这个,给名相困住了。我始终叫你们了解古代的佛学的名相,会之于心,会到心上用功来,现代话二十一世纪弘扬这个,如何表达?还没有配合这个,这点好像欠缺一点,已经讲的很好,不是不好。第二个,天成师第一次开口,我看到他讲佛法,在我的观点上,我听到第一次,引用古书儒家,“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这几个字你们会吗? 因为你们《四书》《论语》孔孟之学也没有学,“夫人不言”,这个“夫人”不是女人啊,不是你的夫人,你的太太叫夫人,上面这个夫字,哎,是个形容词。人、这个人平常不肯讲话的,“夫人不言”,这个人平常不说一句话,“言必有中”。他不说话则已,一说话很中肯的一刀杀进来,打到中心了。所以我今天第一次听到天成师开口,我心里已经找了一个评语,很高兴。“夫人不言,言必有中”。了不起,这是对于天成师的,比你们两位讲的表达观点不同,意思一样,可是你们困在做法师的佛学名相上。第四个,慈雄他是学科学的,现代人,而且是人文科学大博士,他是斯坦福博士,可是他做事业的,他走现代路线,干脆直接用心意识用功方法来讲,很踏实,非常踏实,这个是对的。但是理解上对这一段经文还是没有、不够仔细,并不是错误。这对于你们四位今天的心得做了一个总评。是,我现在讲话第一段。

第二段,注意这个经文,我们重新回转来,佛提到,你们研究这一段,现在在依佛经,《楞严经》完全照经文翻译的中文。依佛学依佛经所讲的这些名相的学问,两个依了。第三,依求证,自已心意识怎么明心见性?求这个东西,去证入去,这是三个要点。研究这段重要。那么我今天再帮忙大家重新来过。首先解决两个大重要问题,第一个是法尘这个名词,法尘、宏忍师帮忙写黑板。你把椅子拿过来,黑板边上来。常常我们叫学佛学佛学佛法,什么叫做法?不是中文所讲法律的法,也不是普通所讲逻辑上的方法的法。学佛法,譬如学密宗的人我在学密法,也是用这个法。那是指的学密宗的那一套方法,那一种方式的法。这个法字,色声香味触法,我们看佛经经常看到这个法字。还有呢,社会上一提到佛法有个法,是迷信观念的法,好像有一种特殊的功能,使你证到某一种成就。这把法已经用的一蹋糊涂。所以在这里原文有个名相,看到“法”,第二行,“法则”,对不对?

众答:是的。

南师:《楞严经》上有这个字吗?

众答:有。

南师:后来我们中国文化翻译西方的逻辑这个法则、这个原则,有没有用这个字?

众答:有。

南师:对吧,还有你们学法律的,法律上面第几条法则、第几条法则,有没有这个?

众答:有。

南师:哈,都是佛经里头来的,拿这个名词套用出来,这个需要了解。所以这里讲法则是什么?思维方法,我们人有思想、有感觉、有感情,在心理头自己有一套,我们现在讲有一套观念,我们自己有一套观念,譬如坐在我左右旁边一个二个老板,我右边是何晨光、左边是陈峰。他两个老板做两行不同的生意,他的情绪思想要,心理头各有各一套法则,何晨光做的什么,神州通信,想的都是他那一套,陈峰做的航空,收购这一些,想的那一套,心理有一套法则,这是观念,这个也叫观念,也叫观点。在逻辑上后来用到叫做思维法则。这是意,心意识,我们思想意识所发生。学理上的名称,惯性的一个习惯的思想叫法则。惯性的情感。譬如有一个人情绪喜欢很悲观的,看什么都想掉眼泪,他的意识的法则在悲观法则上。这样懂了这个法则的意思,也懂了佛法的意思。佛法这个、这个法是代表,所以我经常说什么叫做佛法的法?代表一切事,一切的事哦,一切的理、道理逻辑,事跟理的总和叫做法。简单明了就是意识思想的习惯,这样懂了吧?

古道师:明白了。

南师:这个叫思维意识、思维法则,这懂了啊? 都懂了吧?

众答:懂了。

南师:那么佛学所以第六意识部分重要的,心理部分。那么这个心理部分,我们的情绪思想发展起来叫做行为。所以修行修行、修正我们自己的行为。这个行为呢包括两种,重要第一是心理行为,你心理这些思想法则情绪动了都是心动、意动。所以常常说你不是看到禅宗六祖,两个和尚看到风吹树、幡动。一个说是风动,一个说幡动。六祖听告诉他也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仁者心动,就是这个心理意识动。心动就是意识,不是外表,这是心理行为,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起心动念,任何一个思想加以修正,是心理行为的修正,所以叫修行。

外表的修行呢,发之于外面,在内在是心里的思维法则上,发出来的行为呢,是动作了。譬如我发脾气就要打人,譬如何晨光讲有个人喝酒,刚才何老板讲的啊,酒喝醉了就会咬人,这个人前生是动物变来,畜牲道再来投胎的,野兽的心、兽心很重。会杀人、会咬人、会吃人,平常不知道,酒喝醉了,昏迷了,兽性出来了。他的意根的行为法则发出来,这属于恶法。所以你看,我们看一个人学佛的人,这个人讲话喜欢摇摇摆摆的,搔首弄姿有些男人、有些女人,这个人前生女人没有做够再来的,或者这一生来生做女的去了。有些人喜欢,注意哦,是这样来的,人一定很漂亮、一定风流潇洒,晓得他女人前生女人业报还没有完,还有些男人(注:师在示范),一看这个家伙是什么来的,六道轮回转生一看一望而知,所以发出行为来,归纳三点,叫做自性本性带来的习气,善法、恶法。刚才李慈雄特别强调第三性,也不是善、也不是恶,无记。经常昏昏迷迷忘记了,昨天给大家也讲到,你们修行第一认识自己的无记,同样我跟你们都是一个人,为什么我读了书都会背来记得?乃至嘴里讲出来,你们听了好几道当场都会背,第二天一早又忘了,是不是?

众答:是,

南师:无记。无记的果报,动物来的,所以大家修行打起坐来都想没有念头,我说你这样修行来生会变猪啊。以为没有思想、没有念头,哟,好清净,这是佛,这是变成无记性的。好的果报变成无想定,不好的果报就堕落变猪了,加上你的行为不对。猪跟牛,你看那个牛,你们看过牛吧,那个劳动以后吊在树底下吃了草,瞪起眼睛,里头喂饭吃咬咬草,眼睛瞪到动都不动。它很定啊,比我们禅堂打坐的禅师们都定啊。(众笑)真的哦,你要体会,可是它在什么定?无记定,变畜牲了。修行注意哦,善、恶、无记三性,所以佛在讲到意识这一面,特别给阿难指出来。意识,归纳的。我们思想意识的行为,现在不是普通到处吹、外国的大学心理学,心理学是还不到八九十年起来的。我就笑,西方文化,你们懂得心理学医学?中国的唯识佛学不懂,你还懂得心理学?西方讲心理学,现在还有心理医生呢。谈话一谈都几千块钱收费,统统骗人。那个心理医生本身就是神经病,他又不懂心理。我叫他是心态学,哪里懂得心理学啊?现在佛正式给你讲心理学归纳,意识形态那么多,是思维性归纳三种。经典怎么说:“阿难。汝常意中”,你帮我念,我没有戴眼镜,“所缘善恶无记三性。生成法则”,先到这里,你看佛给你讲的,佛经也记得,阿难呐,你以后法师就要这样讲经,把它翻成白话。佛就讲阿难呐,你平常的心理意识中,你的思想意识当中,“所缘”两个字讲清楚,你心里头像个绳子一样在转,攀缘嘛,攀缘就是轱辘、那个轱辘一条绳子,一个圈子一个圈子圆吗,攀缘、佛学有个名词,两个字叫攀、就是手去抓,一个抓一个,爬楼梯一样上去叫做缘,我们的思想在里头都在攀缘,这个念头完了、那个念头来了。你的心里头意识的,所缘的,心里头这个思想、那个思想,感情也好,思想也好,所缘,不外乎归纳起来三种:善的、譬如何晨光今天来给我讲在法门寺把舍利子亲自送进去供养,他站在舍利子前面,真的,只有他看到的,那些旁边都是地方官员包围到。他说和尚们都一万多都跪在外面看不见的,他手还没有戴手套,舍利子,他站到念《金刚经》就觉得身体忘了——无我,善法发现。譬如说啊,所缘善的,恶的呢、我们心里头有时候想这个家伙讨厌。这个生意,譬如你们去谈生意,老板给你谈了半天,是是不错很好,我回去派个人来给你们研究一下,嘴里那么讲,肚子里“他妈的,快一点滚蛋,耽误我的时间”,会不会啊?经常有,哈!这个念头是恶法。除了善恶以外就是无记,楞头楞脑。你想想,刚才李慈雄特别注意这个,昨天到今天,我们一天二十四个钟头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昏昏迷迷过、在无记中过。无记是什么?就是我们讲无意之间做了。譬如一方面看书,一方面摸摸头,一方面身上抓抓痒,这两个东西无记的。注意力呢在看书诶,这个动作是无记来的,摸头啊、摸胡子啊、抓背上啊、摸脚啊,也有业报,无记有无记的业报。所以人家问我无记有什么果报?我说无记果报很多诶。譬如小的讲,走到马路上过,忽然楼上有个人倒水,倒到你身上来。他并不是害你,他也没有,非善非恶,可是恰恰就碰到你,这是无记果报来。譬如我们世界上发生,他们做航空的,在台湾啊,我们抗战反正,明明家里坐到很好,飞机来别的都不炸,就把你家里一家炸掉到了。他的果报是无记,无记有无记的果报,这是心意识起的归纳。他告诉、你的意识中间常常所起的这些心理作用不是善的、就是恶的,或是无记。三性、生成法则,这三个惯性就每个人个性了。譬如喜欢写文章的人,起来就是写文章,心里都是写文章,喜欢搞艺术的人不一定听你两个老板讲发财。你讲你发财用了几千亿,同他屁都不相干。他想的是那幅山水画画的好不好。个人生成善恶无记生成内在的法则,这样听懂了吗?这样讲明白了没有?

众答:明白了。

南师:这就不是在佛学名词上了,佛学名词给他解释,他的作用在哪里?佛经是个科学,这样讲清楚了吗?

众答:清楚了。

南师:清楚了,跟着说“此法为复即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他说你想想看,你回想一下,观察一下自己,我们起心动念的习惯,乃至身体的动作,思想的动作,乃至做梦的习惯,都落在善恶无记三性里头。这个习惯,“即心所生”,是你自己起来呢?心动念了起念头,换一句话说,当你睡觉刚睡醒眼睛没有张开第一个念头怎么来的?晓得不晓得?还是心有意生出来?还是第一个念头起来自己有没有办法把握啊?

何晨光:不晓得。

南师:对,何晨光答复不晓得,没有把握,对了。你的心所生的? 还是无心而来的吗?还是说有个原因来的?有一个固定地方来?方所。西医会给你解释,现在心理学给你解释,当你睡醒眼睛没有张开,因为你脑动了,脑波一动你有思想了,他会给你解释的,是不是啊?

古道师:是。

南师:现在一定这样解释,你们就信了,笨蛋,迷信,西医他自己也搞不清楚,不过是这样,请问这个脑波?

李慈雄:为什么动?

南师:啊?

李慈雄:为什么动?

南师:为什么动?

李慈雄:对。

南师:而且医学上现在脑有时候切了一半他还是有思想,他哪里来?不是脑来的,是不是?

李慈雄:是。

南师:这个,所缘是这个,“此法为复即心所生(缘)。”

天风师:“为当离心。别有方所。”

南师:对了,你就帮忙了我了,“为当离心。别有方所”呢? 还是说离开了心理作用,他是唯物的,好像另外一个东西念头给你打进来,这个第一个思想念头哪里来的?你打坐坐的好好,陈峰每天很用功,打坐,嗡嗡嗡,念了半天,等一下,下个念头怎么起来你也不知道,哪里来的?这个没有清楚,学佛是白学了。“别有方所”,方---方位,来处,所---必定有个所以然,中文两个字搞清楚,光是看了方所两个字,读了中国书,都认得,以为自己懂得中文懂得佛经,所以我看你们直笑,我那个笑不安好心的,是恶法。笑你们这一批笨蛋,还研究佛法,你说我多坏。(众笑)

李慈雄:是恶法。 (众笑)

古道师:善意的。

南师:所以你以后留意我的笑,对你一笑,老师不怀好意啊。

李慈雄:天成也差不多这么笑。

南师:对,天成也这样,你看他傻了瓜几的留个胡子,你问他,他就嘿嘿一笑,不怀好意。(众笑) 好,我们讲回来啊,“别有方所”,“阿难”,再叫一声,你看这是对话嘛,他先叫“阿难”,先讲了这个原则,他说你回、你自己检查一下,你的意识里头所起的作用,不是善就是恶再不然就是无记,这个三个作用以外,这个性不是明心见性的性,三样心理的性质以外。你看看,这个每个念头三样概括了嘛,这个心呢有所缘而来呢,还是唯物还是唯心,还是外面进来还是里面出来?还是说离开唯心以外另外有个作用呢?讲到这里,你看佛的慈悲,你把它演成电影看,他又叫“阿难啊”,这一次第二个“阿难”,很慈悲恳切的吩咐自己的弟子,也是他的弟弟,“阿难啊,你要注意,”

众念:“若即心者。法则非尘。非心所缘。云何成处。”

南师:好,很重要,第二步,你再研究,“阿难啊,若即心者。法则非尘”,如果你说你的思想情绪这些念头莫名其妙来的,阿难, 若是我心动的,你刚才六祖讲不是风,就是幡动,是心动的,“法则非尘”了,那么你意识里头的习惯性,就不是一个东西了,是不是?这一句话很难懂吧?

古道师:是。

南师:难懂啊,再来一道。“阿难啊,若即心者”,你认为起心动念不管善的恶的或者无记,或者一切念头一动是我心动,“法则非尘”,那意识这个、第六意识这个程序就不成立不存在了,你心动嘛,心不是第六意识,你心动嘛,心不是第六意识啊,是不是?这样听懂了吗? “法则非尘”,所以叫做法尘是意识上有个、法尘就是意识有个惯性的,那你的惯性就不会存在了。

李慈雄:请问老师,这里的法则非尘,这里的尘是什么意思?

南师:法尘,第六意识的相对的,是意识相对就是尘。

李慈雄:是。

天风师:就像眼睛对着色相一样。

南师:不,这个尘啊很深,一半是唯物的,一半是唯心的,你问的好。

古道师:就是尔焰,尔焰。

南师:尔焰,对了,古道师答复的对,《楞伽经》有个名称叫做尔焰,灯光的影子一样,蜡烛一点,有亮,但是亮外面有一圈光影,就是尔焰,唯心所生。那光焰,这个法尘就不存在了,你问的好,很难懂进去。法尘,刚才解释了这一句。

阿难啊,怎么,“若即心者。法则非尘。非心所缘”,那么你注意哦,你平常思想习惯那个个性,并不是心的作用啊。有时候譬如我们陈老板陈峰,跟我两个多少年老朋友,他年青认识我的时候生意做的很好,爱骂人的,一边跟我学佛。人家跟我说,陈峰在公司里头做老板,盘一个腿拿个念佛珠,“南无飒哆喃,三藐三菩陀”,看到人家做错,“你这个混蛋狗屎,你乱七八糟混蛋,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这个样子。我们拿陈峰来讲,他那个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飒哆喃是诚恳在念,他那个骂人说你这个混蛋狗屎那个是法尘意识,有所缘的,这样懂了吧?是两个作用,对不对?不是一个作用,所以他就听懂了。“法则非尘。非心所缘”,法尘就是不是、同心没有关系,两个东西了,这样听懂吗?

古道师:明白了。

南师:“非心所缘。云何成处”,它既然不是你心动的嘛,它不会永远存在,在胸口蹲到意识或者在脑子里存在,他起心动念有啊,譬如陈峰一样,等他学念经的时候很用功啊,他很专一,不是假的,也有境界哦。也有菩萨哦,写字的时候也很严格,可是发起脾气“他妈的你给我滚蛋”,那个也是真的,对不对? 所以他说,“云何成处”,它没有固定存在那里,这是解释,解释什么?

李慈雄:解释“即心者”。

南师:“即心者”,解释这一面,反过来他解释什么?

李慈雄:“若离于心。别有方所。则法自性。为知非知。”

南师:好,还没有完,他说刚才解释了这一面,佛解释的非常清楚,很科学很逻辑,反过来给你讲,这个“若离于心”你说这个意识思想这个东西,不是唯心的作用,“别有方所”,是唯物它另外一个东西,有个地方来的,还是脑来还是肾脏发生的?哈,密宗讲修气脉,难道是海底冲上来的吗?有个方所吧?“则法自性。为知非知”那么意识这个思想本身,哦这一层深了,我们在讲话,你们现在在听话,譬如陈峰、晨光两个坐在我身边,一边听话。你一边听话的时候,一边有没有晓得,嗯,这个我懂了,这个我不懂,有没有这个作用啊?你当然有个知性在啊。对不对?你说离心以外你起的作用,你那个起来的,“为知”本来知道,还“非知”或者是不知道呢?问两个,一个问题又带出两个逻辑来。

众念:【知则名心。异汝非尘。同他心量。 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

南师:对,你说,当我这个意识一动的时候,任何人就晓得,我们意识一动,晨光啊,这个吃不吃?

何晨光:我不想吃。

南师:我不想吃,因为你那个知性觉得我现在不想吃,这两个作用了,你晓得吧。

何晨光:“为知非知。”

南师:啊,“(为知非知)”了。

天风师:“为知非知。”

何晨光:“为知非知。”

南师:啊,对了,他说你那个知性跟心意识不是有两个东西吗?所以学佛是那么仔细,你们都说在家里看佛经,都看懂了,你看我很坏吧,很高兴啊你很有进步啊,都骗人。所以我告诉你,我是骗子,我不那么讲怎么说呢?好,很有进步,陈峰啊最近很厉害,哦没有进步,好的很,都骗你。你们都看懂?南怀瑾不能玩了!呵、是不是啊?要经我这样用心给你讲,你这样进去是学佛了。你觉得都看懂了,所以他说变成二知了,譬如说我前两天给你讲,提到一个心字,宏忍法师写给你看,心、有刹那心,有伺察心,有六个吗?有随伺察心,还有呢?

宏忍师:等流心。

南师:还有呢?

李慈雄:决断心。

南师:你应该记得,对,这个作用,就是说,你的思想起心动念,这个意识这个东西,这个叫做心起来,有率尔心,这个我念率[suò]尔,你们现在念什么?[lǜ] 念错了,率[shuài]尔,率尔心,突然,一个念头,没有想到,你坐在这里忽然想到海南有个事,率尔心,起来作用以后,第二个是什么?伺察心。哎哟,我怎么刚刚跟老师讲话,怎么起了这个念头?你知道不知道?那个是伺察心,观察自己有个监督的人在旁边一样,还有呢,伺察心起了,还有个随伺察心,你会想想一边跟老师还在报告讲话,一边想到海南的事,一边想到他妈的我在这个时候跟老师讲话怎么动这个念头?有感应有什么事吧?随伺察心。然后忽然想老师我有事先走了,决定心,是不是? 还有一个什么心?

众答:断除心。

南师:或者,算了,回旅馆再讲,不要去想,现在跟老师讲话,切断了,佛学告诉你这个心的作用,就是这个意法境界里头有那么多,他这里归纳,知非知,用这个给你讲了,不然你变成二知了,二个知性在斗争了,矛盾了,下面呢? “异汝”。

众念:【异汝非尘。同他心量。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

南师:“知则名心。异汝非尘”,如果有个特别的东西,你说我意识里头起的作用,这个不是我,有个其他的,你也不是神经,那除非神经病说,有些人给鬼迷了,哎呀,不是我要想的,他要我做的,那是精神分裂了,那个异汝非尘,不是异尘,“同他心量。即汝即心”,如果你说,好,现在讲心、逻辑问题,心有心量,这个量是逻辑范围,心是没有心量的哦,佛法告诉你无量无边,这里为什么?你一看,有智慧人读佛经,读到这里会笑的,嘿,怎么搞的?佛不是说无量无边吗?怎么这里加一个心量呢?这个心量是讲起心动念有为作用逻辑的范围,给你加一个量,就是心量了。“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你有个心量,有个作用,你后天的心同原来本来的心,不是两个心了吗?究竟哪一个心是你的本命呢?就是这样,这样解释清楚了吧?

众答:清楚了。

南师:下面我累了,我累了没有第三心了,休息一下。

李慈雄:休息一下,一个小时了。

南师:这样叫做学佛,叫做参究,你以为你那一套在搞就行吗?是打他一棒,打陈峰头上,痛打三棒。

古道师:都被打三棒。

南师:啊?

古道师:都被打三棒。

李慈雄:老师,我们全部被打三棒。(众笑)

南师:最好陈峰来挨板子。

李慈雄:谁叫他坐在旁边嘛。(陈峰笑)

南师:要这样,每一段经文都可以使你明心见性开悟。

注:本文为太湖大学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