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意识境界,啊,对不对?
天风师:对。
南师:你们没有看禅宗,关于这个意识境界,佛那么详细的,比较啊,比较详细的,佛在《楞严经》给我们分析,你看看中国的宗通,禅宗《永嘉大师证道歌》几句话,宏忍师在写,你看看啊,“心是根,法是尘”,第六意识都是法尘,“两种犹如镜上痕,痕垢尽除光始现,心法双亡性即真”,清清楚楚几句话,讲完了,把这些佛学、佛经佛学,一概消融,变中国禅宗文学,《永嘉大师的证道歌》里头…昨天给你们,我累了,讲到这里,后来,回去以后忘记了,提醒你注意。所以就想到《宗通》,今天再给天成交待,你主管这本,没有了,这个书不要随便散、散失了。
天风师:你说那一本,你是交给我的。
南师:对啊,我交给你三人小组里头。
天风师:哦对对,在我那里。
南师:我现在移交给天成主管,要看的是请出来,不看放在我那个讲台抽屉里头。
天成师:好。
南师:心是根,《永嘉大师证道歌》上,你看,你看看,对一下这一段你就搞清楚了,“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的痕”。我们起心动念,见闻觉知,镜子所照,一切就来了,就留痕迹了,变成法尘了。痕垢,中国文化,呃,中国文学的,“痕垢尽除光始现”,心光就明心了,心光出现了,“人法双亡性即真”。
宏忍师:心法。
南师:“心法双亡性即真”,清清楚楚,就对这一段,所以叫楞严,宗通里头有没有采用这一段我不知道。
天成师:没有。
南师:没有,你翻过?
天成师:嗯,它是另外一个禅师上面,那个心法上面。
南师:哦,最好是永嘉大师这几句,简单明了,清楚了,关于这两三天的研究,“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
天风师:“痕垢尽除光始现”。写得好
南师:“痕垢尽除光始现,心法双亡性即真”,这一段就解决了。这是管禅的,古道管禅,禅的诗啊,禅的体系,禅宗的,他比较熟。天成是喜欢,也喜欢禅入手,这个要参考《楞严经》,所以法华、楞严抱本参禅。有了这个,给昨天到这里做个结论,今天可以继续下去了,这个意根,意,意跟法尘这一段可以过去了。
古道师:下来十八界。
南师:啊?
古道师:下来是十八界。
南师:那就等大家抄完了,要背来,不要光靠电脑,光靠笔记不行。像我当年背过的,现在讲到这里自己就出现了,不是无记。所以,什么是无记,可见你们读了书,随时学佛随时在无记中,白学了。无记就是昏沉,昏沉就是愚痴,愚痴的果报(某男:猪、畜牲)(众笑),咱们讲到这里它自己出现,不要去想它,这就是,你看到小孩子们背书,背来是一辈子的功夫了。平常没有去管他,他到那个时候记忆一触动,他砰,就爆发了。
“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啊,第三句,第四句我忘了,哎!什么,后来一想出来了,我经常考问宏忍师,我说你记得,宏忍师也记一半吧,还满三分之一,我就讲她都是无记,我说你去查,实际上我有一半也是卖、卖乖,呵。
“痕垢尽除光始现,心法双亡性即真”,都讲完了,几句话,五句话,这就是中国的禅宗,这是学禅。《永嘉禅师证道歌》最喜欢背,唱起来背,古道应该会唱,打个板。
古道师:以前也背过。
众念:“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五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若将妄语诳众生,甘(自)招拔舌尘沙劫。”
南师:你就打板响一点嘛,你两个妈妈做的肉给你拍的嘛。
古道师:哈哈,对,关键完全背不下来。
南师:你妈妈做的肉不拍得响(众笑)。这个见到一个清官就打你,有个清官出门,这个官很有学问很清,碰到下雨天,看到一个书生在前面走过来,这个官坐在轿子上,这个书生人品很好,把一双新的布鞋,下雨了,脱了,袜子脱了,布鞋夹在窝里头,淋雨,光脚走路,这个清官一看,嗯,这个年轻读书人很有出息,停轿,叫来,(问)“干什么?哪个书院哪个学堂的?”“我是书生读书的”,“哦,很好啊,下雨天,还能够珍惜,光脚走路,把鞋子夹到”,“是”,“怎么想到把鞋子脱了夹在腋窝里,因为这是我新讨来的老婆亲手给我做的”,这官一听,“打屁股!”“清天大老爷我有何罪?”“有罪,不孝,妈妈给你做的这一双光脚的鞋子下雨天乱穿,老婆给你做的……,不孝,不孝之子,打屁股”。所以我叫宏忍师,拍板子拍的,妈妈做的也不打的响(众笑)。好吧,再来啊,下去了,第六意识讲完了。
天风师:讲十八界了。
南师:哈,不是猪八戒。
某男:哈,差不多。(众笑)
天风师:从这个,卷三,第八页的第一行开始。
众念:【复次阿难。云何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如汝所明。眼色为缘。生于眼识。此识为复因眼所生。以眼为界。因色所生。以色为界。阿难。若因眼生。既无色空。无可分别。纵有汝识欲将何用。汝见又非青黄赤白。无所表示。从何立界。若因色生。空无色时。汝识应灭。云何识知是虚空性。若色变时。汝亦识其色相迁变。汝识不迁。界从何立。从变则变。界相自无。不变则恒。既从色生。应不识知虚空所在。若兼二种。眼色共生。合则中离。离则两合。体性杂乱。云何成界。是故当知眼色为缘。生眼识界。三处都无。则眼与色。及色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南师:这一段十八界,注意十八界,佛学的名称。好啊,主讲法师开始。
天风师:我们这个之前讲过了六根六入,六根的六入作用,再加上这个十二处,十二处是六根和六尘的相互的关系,十二处。现在呢进行到了十八界,十八界加了一个六根六尘相对这个之间所产生这个六识。这个刚才念过这一段,就是讲的,眼根,眼尘,色尘和眼识,这样的三者关系,就是经文所讲的意思,“云何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和前文六入,十二处,每一段都有这句话,就是这个十八界也是这个,本自清净妙明真如的如来藏所显现的作用。
“阿难。如汝所明。眼色为缘。生于眼识。此识为复因眼所生。以眼为界。因色所生。以色为界。”这一段也跟前文,这样的文法很接近的一个模式,或者说基本相同的模式。就像,哎,像你所明白的那个道理一样,这阿难已经前面都讲过了,眼睛和色相它两个的之间俱足了这样一个缘起的话,就会产生一个眼识。就是光有眼睛,眼睛没有这个对境,他就看不见什么东西,光有外面的色相眼睛不看,它也够不成这个识别的眼睛识别的作用,所以产生这个眼识、眼识作用。
“此识为复因眼所生。以眼为界。因色所生。以色为界。”这同时把这个十八界当中这一个眼根、眼尘和眼识,色尘,这三者又变成了一个三界的关系。那么佛就提示阿难要从中识别,这个眼识这一层作用是在眼睛里产生的呢、还是由外在的色相所产生的呢?他是不是这个眼识的作用,在——划分在色相这一边呢,产生的一个界线,一个作用的界线,还是属于眼根这边的,在眼根这一范畴里面,这个界,可以理解成这个范畴吧,当然这也是一个方便的说法了,这一段所讲的,就是眼根和眼根所看到的色相,这个由于眼识的识别作用,这三者的关系。说眼识是在色相里边呢,还是在眼根这一边呢?这就是和前文所讲的眼根和眼尘,这个又多了一层关系,就是加上一个眼识。
再接着往下说,“阿难。若因眼生。既无色空。无可分别。纵有汝识欲将何用”,说阿难呢,如果这个眼识是因为眼睛产生的,既无色空,也就没有了这个色相,这个色相和空、虚空,它这一个相对的关系,那么就没有这个色相,和没有色相这个空也可以理解成是没有色相这样一个,和空一个相反的概念。这里也是方便说了,实际按照这个色空不二,心物一元的原理,这也是一个特殊的一个说法,说道理上来说的,也是假名的一个说法。如果这个眼识是在眼根中产生的,好了,那么,你就没有办法去分别有色相是没色相,这个是虚空的体性了,还是这个一个色相的,有可见的色相,还是不可见的虚空,你就没有办法分别了,缺少了一个对境。说“纵有汝识欲将何用”,说即使你有了这个眼识的识别的分辨的功能,“欲将何用”,它也产生不了作用。因为这个眼识仅仅是在眼睛这一边,这个对虚空,虚幻的虚空和实有的色相之间,你已经没法分辨,看不清楚了,那么你这个识别的作用也就没有了。事实上强调这三者是同时存在的一个三角的关系。三界、这个不是别的三界,这是特定的局限在眼根和色相包括这个眼识这三者的关系。
“汝见又非青黄赤白。无所表示。从何立界。”这里的汝见,那么前文讲过很多种见,有见地,有见识,还有这个能见的功能、所见的事物,这里面的见讲得很多,现在这里的见就当这个眼识来讲,说你的眼识,眼识本身它又不是青黄赤白的各种色相,这里青黄赤白是指的颜色,代表一个色相,说你的眼识又不是青黄赤白,它本身又没有青黄赤白什么什么样的颜色,它又不产生个颜色,说“无所表示。从何立界”,说那你说这个眼识,它是青的呢、是黄的呢、是红的呢、还是白的呢?都应该不是的,它不能把它确定在一个方面,说“从何立界”,从哪里能去确定它一个界线呢?或者一个方面呢?
“若因色生。空无色时。汝识应灭”,这个前文也用了很多这样的文法和语句来说明这些道理,说如果这个眼识是在色相这一边,是由色相而产生的眼识作用,好,那么,在这个虚空状态里没有色相时,这虚空是无色无味无相的,那么“汝识应灭”,你这个眼识不就随即消灭了吗,消失了。有色相的时候你的眼识有作用,知道这是什么什么东西,是桌子、是杯子,那这些东西统统都没有了,一片空灵的时候呢,在虚空境界状态里,你这个识不就没有了吗?“云何识知是虚空性”,那么这个识既然消失了,你就对虚空的辨别能力也就失去了,你就不知道虚空是什么样子了,虚空是没有色相的状态,所以这个道理也就不成立了。
“若色变时。汝亦识其色相迁变。汝识不迁。界从何立。”再往下引申再说一层深刻一层的道理,就是假若这个色相它变迁了、变异了、变化了,车子一开走这个景色都随着变化,就是一切都是千变万化的,那么你的这个能够识别这个色相的这个眼识的呢,是不是它也在迁变?没有,因为这个识的作用一直是存在的,不管外在怎么变,它都没有变,说“汝识不迁”,这个原来僧肇大师有一个《物不迁论》也就跟这个很接近,“汝识不迁”你的这个眼识能识别的功能它是没有变的,说“界从何立”看,你说这个,它又不是青黄赤白的,也不是浮光流影的变化的东西,它没有一个地方去安立它,你说它是水库、是太湖,都不是,一转眼变成这个城市了,变成上海了,变成立交桥了,所以说这个眼识是无从安立的,它没有一个确定的说非得是在哪里,一个指向性的东西。
“从变则变。界相自无”啊,说随着,跟从着这个变化去变化,就像哲学所讲的这个里面,说只有变化是不变化的,就是变化和变异它是永恒的,这个比较抽象,哲学家所讲的,就是只有变化是不变化的,其它的世间万物没有不变的,只有变化是不变化的,所以界相自无啊,那么你去把它确定一个界线,确定一个固定的形象,这个是不成立的。“不变则恒”,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变化是永恒的,(师:嗯?)所以这个,就像西方哲学的理念就是只有变化是不变化的,不变则恒。
说“既从色生,应不识知虚空所在”,其实是和前面这个意思是有所重复的,呃,就是这个识别的作用,这个眼识是从色相中产生的,那么它就不能够反过来再去识别这个虚空是什么样子,它没法自己去辨别自己了,因为这虚空本身也是色相。
“若兼二种。眼色共生。合则中离。离则两合”,如果这个眼识的作用它在眼根这边也有也存在着,在色相这边也存在着,或者说它两个方面眼根和眼尘,眼根和色相的共同产生这个么一个眼识的话,合则中离,那么就是说这个眼识的是在它们两中间了,有这么一个东西。那么这两个东西如果离开了,说眼睛色相,眼睛闭上了,这个色相和眼睛这关系就断了,那么是不是就产生两个眼识呢?“离则两合”,这眼识就变成两个了,就乱套了,就“体性杂乱”,这就不成章法了,“云何成界”,说它更没有一个固定的所在,固定的界线。
“是故当知眼色为缘。生眼识界。三处都无”啊,说由以上所分辨、分析的道理,应当了知,应当了解和知道,这个眼睛和色相它们之间,是吧,包括它们之间所产生的眼识的这个作用,说“三处都无”啊,它们都是没有自性的,都没有一个具体的所在。
“则眼与色。及色界三”,那么就是等于同理可证,往下概括一点说,眼睛,眼根,与色相,就是眼睛所看到的东西,色相,眼睛与眼睛所看到的东西,有色相,包括这个眼识的作用,分辨作用,这三者都是“本非因缘”,它们在这个上面总结出来,都不是因缘所生,也不是属于自然属性的。
南师:自然物理。
天风师:哎,不属于自然的、物理的东西。接下请老师给指点。
南师:主讲法师讲完了,消文,你三人小组外搭一个居士有何意见?
李慈雄:老师,我说这个一直在念十八界哦,我仔细回顾呢,我发觉我不懂十八界。
南师:哦,有道理。
李慈雄:就说呢,在眼界,色界,眼识界,这个十八界到底是在讲什么东西?我包括念《心经》念了几十年了,我到后来发觉不懂了,它这个界是什么概念?所以刚才在看这个文呢,包括我们天风师讲的很精彩,但是我真是有听没有懂,老师这个界到底是什么概念?根本上我体会不了。
南师:是,然后呢?你们四条台柱。
李慈雄:哈哈,你们能解释一下,啊?
古道师:我觉得这个界也就是一个范围,或一个就是归属性,一个界限一样的,这么个,就是概念性的东西,不一定它,毕竟是,不像咱们买房子多大平方这么准确的,它只是一个范围的,就是整个一种范围的一种抽象性的一个概念,我觉得,所以属于什么样子的属性等等的这个方面来讲的,我觉得这一段呢,就是实际上这一段文字也挺长的,但实际上就是围绕着眼以及,比如说,眼睛,眼根,对着这个色相,就是所谓为缘,眼色为缘,这个眼睛看到外面的物质世界,和有色相的这些东西的时候,一切万物了,睁开眼睛去看到的时候,这个生起的这个识别的作用,也就是眼识。
那他这边又分析到,如果说从眼这个色相里面生出来的话,那外面这个世界都是不断变迁变化的,比如说一朵花开花落,之后没有,那你的这个识如果是从这个色里面生出来的话,那它也是不断变化的,那它也应该有变化的,跟着凋与结果,那这样的话你也就不应该知道这个虚空啊等等。
如果是从眼里生出来的话,也是这个不对的,那样的话就不该知道这个虚空啊等等这些所在,如果说,诶,那分析下来如果是两个一起,“若兼二种”,两个一起共同产生的,这里面有一句话比较难理解,“合则中离。离则两合”,这句话我们当时,我研究的时候把这也反反复复弄了好几次,我们几个人可能,我们三个人理解的可能也都有一些差别。那么我当时理解是这样的,如果说眼和色,眼和色相就是接合的时候产生作用的时候,生起了这么个能分别的眼识,能够了知外面这些感受的这种意识产生了。那那样的话“合则中离”,那这个东西呢,它应该眼和色,都接合,那中间应该是,因为眼和色是它是相对的(两个)东西,那这个应该中间有个沟啊,有个界线啊,这个离不是说离开的离,我觉得这边应该有个界线,那么这个这个,既然有界线的话,“离则两合”,它就是两个都合着,那就等于有了两个识啰,那这样的说起来,它的这个体性不是很杂乱了吗,又在这边又在那边。所以说这样的话那它的这个体性,就是说这个能够眼识的体性就没办法成立了,“云何成界”,它就没办法成立,一个概念,它的归属范围没有办法独自成立一个东西。所以的话,是故当知眼色为缘,生眼识界,三处都无,那这样分析起来以后你看,也不在眼识里,眼睛生起的,也不是从色相上生起的,那就这么生起这么意识,能够识别的眼识,能够识别,能够看到的,这种作用生起,实际上分析起来的话,这三种东西也都是,也都是找不到的,找不到它的范围的,所以我又想起来《心经》里面“无眼耳鼻舌身意”,等等,最后分析下来就剩下些什么东西。如果这里面再深层讲,就刚才前面讲这个法入,法与意的时候,因为本身也都谈到过,就实际上我们生起前五识的这些种种分别,如果没有配合上第六意识的作用下,它是不可能,不可能生起分辨的作用的。
但是这里面还有一个,就是说昨天老师也讲到,就是这个心,我们这个第六意识这个心,它有一个这个,随时伺察心,这种作用。所以我们眼睛有的时候视而不见呢,有的时候对面走过来你没有注意,你的意识没配合上的时候,你对面过去了,虽然是很熟悉的人,因为你的眼睛,虽然看个人过来,你没有意识配合上去的时候,你就没有认识他,就跟没看到一样。所以有的时候会有个误会,哎,这个人怎么这么牛,在这见面你怎么不理我啊?“呃,对,对,对,对不起”。没有用心去分别的时候,意识没有搭配的时候,他是真是视而不见,你说那个时候这个眼识没生起吗?不是,我觉得是意识这个,这个,等于它的这种分辨的作用没有起现用,等于说眼识它是有作用走路,但是对某种事物、对这个人、或者等等,你没有起这个识别的作用,就这样,呃,我的理解就是这样。
南师:都很好。
某男:这个界可能不是范围的意思,可能眼识界这个界就是分别作用的意思,是不是,老师?
南师:不是。
某男:分别的功能?
南师:不是,有个作用,有个界。
某男:对,这个界是个问题。
天风师:它这个界,我觉得就刚才没有深入的讲啊,这个界呢如果从物理的意义上说,这个界最好理解,国界的那个界,界线,边界。那么在这个我们现在讲的十二处也好,六入也好,十八界也好,其实这个界和处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就是一个,应该是一个抽象的范畴。
李慈雄:那请问你,这十八界,这个十八界是里面的眼界,色界,还有眼识界是不是?
天风师:对,是,也就是你看,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然后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然后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那么这统称为十八界,实际上它就没有离开这个脑袋,哈哈!
李慈雄:没有,眼识不在这脑袋上。
某男:为什么要用这个界?我也搞不懂哈,老师。
南师:好。
天风师:如果从根上说都在脑袋上。
李慈雄:眼识不在这脑袋上。
某男:这个十八样东西,既然用个共同的界,说明它们有共同之处了。
南师:好,等一下,好啊,还有没有?再讲哦,我讲好,不是阻止大家啊。
古道师:言必有中(zhòng)。(众笑)
南师:哈,言必有中(zhòng)的,你今天中(zhòng)不中(zhòng)啊?
某男:不中(zhōng),不中(zhòng)。
南师:不中(zhòng)。好,这样啊,我们自己关门,自己讨论。换一句话我们这个,这样讨论的目的,重要的有两个:一、在大家既然到我们这里来,坐在禅堂,自己对自己要发菩提心,真心求证这个——成果的啊,实际的;第二、也为了这个时代文化,尤其佛法都很末落了,真的到末法了,什么都没有,要挑起这个担子,为未来的这个时代众生开寻修行之路,所以自己必须要教也通,经教,就佛学也通,宗也通,求证方面功夫也到达。这两个是已经很难了,还要懂现代话表达出来,这两个目的,因此我们才有这种讨论的方式。
这个讲《楞严经》啊,讲佛经,据我几十年的经验,我们这个方式你们大家自己本身在这个范围不知道,如果像这个近八、九十年当中,不管佛家、儒家、道家或者一切学术,像我们这样的切实讨论,没有第二家有的,而且很轻松,大家一边吃点心、一边喝茶、一边乱七八糟,妈的娘的东方、西方极乐世界、地狱都出来的,很少,啊,很值得珍贵。这是这个前提,那么今天听了你们三位主体讲,我先加一个评论啊。
天风法师这样一讲,每一次他消文消的很好。如果依这种你习惯性的这样讲法,教佛学院,在一个大学里教哲学或者教佛学还蛮叫座的,看起来很有学问,讲的很清楚,可是讲了半天呢,纪晓岚批评弟子的文章,这个故事你们都听我说了几百遍,我再说一道,纪晓岚学问很好,他考试起来这些都是大学者、进士,有一位进士写了一篇文章,想拿给老师纪晓岚看,不敢,纪晓岚素来很幽默、很喜欢批评人、骂人,很幽默的嘛。找一个同学,他不敢拿给纪晓岚看,这个同学“好啊,拿给纪晓岚”,“你给我拿去给他看”,这个同学拿给纪晓岚看,看完了,纪晓岚在文章上批了两句话,两句古人的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古人的两句诗多好,批了,这个同学拿回来,两个人看了,诶,老师这个批的话是什么?好像不晓得不懂啊,他说你再去问他,这个同学拿去问,纪老师啊,你这样批,譬如说天成师的这遍文章你这样批是什么?不是讲完了吗?两句诗上都有了,这诗知道啊,你这个什么意思啊?两个黄鹂两个鸟在树上“唧唧唧唧”一天“唧唧”叫到黑,你晓得它说些什么?一行白鹭上青天,越说越远了。(众笑) 所以,我说这个这篇文章,天风法师说的很好,都对,现在书院去教很叫座的,很有学问,听得大家,结果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古道师的说法有一点象禅,这个宗下之徒,禅宗的一种说法,倒比较单刀直入恳切明了,好一点,不同。但也是加一评语:谈禅而已,说的好,如果照禅宗说法还不是这样说。
只有我们天成师,真的,夫人不言,言必有中,他不中了,不说了。
宏忍师:言语道断。
南师:不说也,诶,那不能加上(众笑),只是不中(zhòng)而已,不打枪(搭腔)了,中(zhòng)不中(zhòng),不知道。慈雄也说了。好,刚才识啊、界啊,十八界这个问题,魏老师提出来,魏承思,十八界,譬如说佛学借用,这都是佛学的基本啊。六根、六尘两个合起来叫十二根尘,叫十二处,有些经典上叫十二处,处所的处,有个点的,处所。这个要横写,宏忍师啊,眼耳鼻舌身,上面一行,下面一行,色声香味触,两个了;中间,不要一条横线,你就是一条绳子抖动的抖过来,这个中间,十二根尘的中间叫十八界,是根与尘相对中间十八界,有个界线,所以叫十八界。
李慈雄:它眼识界不在这里面?
南师:在,在,在。
天风师:都在里面。
李慈雄:不在这里,眼识界?
南师:对。
李慈雄:上面是眼耳鼻舌身意。
南师:色声香味触法嘛。
李慈雄:是,这十二嘛。
南师:眼识在中间,十八界中间这个眼识,六识嘛。
李慈雄:哦,六识。
南师:六识,这一条线是抖动的。
天风师:宏忍师,后面就不用写了,老师的意思是在那两行字之间划一条线那个就是了。
南师:哎,这个线是抖动的线,抖动的线。
天风师:波浪线。
南师:抖动,琴弦了,琴弦,弹琴那个弦,这个就是六识了,六识这样相对,中间是六识,三六叫做十八界。
李慈雄:哦,是。
南师:这个界线,表面上看起是逻辑问题,承思啊?
魏承思:我还没搞懂呢,老师啊,什么叫三六十八界?
宏忍师:六识,在中间……
南师:六根。
某男:六尘。
魏承思:六根。
南师:对啊,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我叫她横写嘛,啊,色声香味触法,还有个法。
魏承思:对啊,这个是十二嘛。
南师:中间,这条横线相对的,就是这样,这是界线,不是直下来的,横的。
魏承思:这个界线也没有十八根啊?
宏忍师:六识,加上六识。
南师:中间就是六识。
魏承思:对啊,六识,这个也算进去,十八界,不是光是指中间。
南师:这样,你这个不要画啦。
魏承思:就是六根六尘(六识)都在里面。
南师:六识,这一条线啊,抖动这一条线,就是现在科学上、弦论,弦论啊,琴弦一样抖动。
男生:如果拿笔写就是眼识、耳识、鼻识……
南师:呃,这个不要写那个,写了又是佛学院的了,你又来了。
天风师:这个线好,这个线好。
南师:这样就是十八界啊,看到啊,十八界弄清楚了吧,这个名称啊。
古道师:名称清楚了。
南师:清楚了。看起来佛学好啰嗦,经常提,它一点都不啰嗦,实际的。眼看色中间有,看色有界线,耳听声音有界线,这是很科学啰。拿现代,拿科学来讲啊,真正学科学的,我讲真正懂科学的啊,我上面有两个字“真正”懂科学,现在学科学家是不是真正懂科学,我不知道,呵呵。因为我不懂,我不懂科学啊,好像真正懂科学的很少,有这个界线,没有错,你讲这个机器来实验都有,这叫十八界。所以这个先把名称解决了啊,好吧,名称解决了嘛,是不是啊魏老师啊?
宏忍师:这个界线,比如我理解,譬如说眼睛。
魏承思:这个界定义是什么?为什么……
宏忍师:界线这样子嘛,你眼睛不会去听声音嘛,一般人,有它的界线嘛,也不会…是不是?这样也是可以理解的。
南师:不是的,你讲的是一个很普通的佛学理论是这样,眼睛看东西。譬如我们眼睛看这个灯,看这个灯中间有个界线,这个有个界线,无形中有股力量的。
天风师:这里面也会产生一个意识。
南师:哎,都不要加上了,不要来了。
魏承思:老师懂了。
南师:懂了,这样,你说法要使大家,三根普被,上最高的智慧,中等的,下等的,明白,不要再加,示范,这个懂了嘛,十八界懂了。好,此其一。第二,我们现在不是,在这里是,不是外边喽,我们讲实修实证,你们打坐的时候,大家不管你用什么法门,眼睛开到也好闭到也好,这样打坐对不对?
众答:是。
南师:打坐的时候你有没有觉得眼睛前面还有光影啊?
众答:有。
南师:呃,那个光影就是色法。譬如你打起坐来,你没有注意看了,可是光影有的吧?
众答:有。
南师:黑有黑的影子吧,亮有亮的,白天有亮的,色跟眼根两个相对,你中间知道这个光影,这个中间有个作用,那个就是眼识,认识的识。同样的你打起坐来,听到声音,譬如你在禅堂打坐,很宁静的时候,听到静的声音。譬如有一个人突然光脚走过来,你有个轻微声音感觉(到),耳识中间有个听到,耳识的作用,有个界线的,这样了解吗?
古道师:是,明白了。
南师:是有个界线的啊,这个就是六识在中间作界线,这个就没有办法用现代物理科学那个机器来表达,实际上有这个真正很科学的作用。
李慈雄:报告老师,这样可以这么认知吗?就是说眼跟色呢中间的起作用的时候,也就是眼识形成,这个界线也就自然形成了。
南师:这些它本来……
魏承思:本来就存在的。
南师:本来,对了。
李慈雄:本来就存在的,是。
南师:魏老师讲的对了,本来就存在这三个东西,但是这三个东西本来存在是作用哦,相跟用上,这个现象,相就是现象,这个作用。所以你自己平常就要体会,譬如我们再严重讲,有一个很明白容易懂的,我们打坐啊,盘腿,大家自己现在要跟到这样来呀,自己做体会,不要光听,呐,也同我一样,你就觉得禅堂腿盘好在打坐,你身体坐起来,腿盘好坐在这里,这个身体有没有感觉啊?
众答:有。
南师:当然有,这是身,就是眼耳鼻舌身,呃,你意识知道,身体坐在这里,对不对?
众答:是的。
南师:身相对是受嘛,这个中间有个知道的这个就是界线,这是身识,这样懂了吧?要切实从这里体会。我讲体会是客气话,要认识到,所以我们,六根六识,你天天打坐用功,都在六根六识十八界里头转。那么你坐得很舒服,开始上坐,譬如腰,勾腰,驼背,慢慢觉得身体舒服了,气脉通了,坐得很端正,还是存在,是不是呀?
众答:是。
南师:诶,这个十八界认识了。这个识,六识也认识了。他告诉你这个识阴,空与有的作用,在这个,重点在这里。这要分清楚了,这样理解了吧?所以眼识,眼对我们光,还是境界,中间有个识,所以叫做十八界,那么这里头分析得很清楚。那,佛呢,这里头大家有个,有个学佛的有个错误观念,既然讲空,怎么讲那么多呢?因为你还没有证到空诶。佛在现象上,实际的生活,生命现象给你带领,一层一层带过来,他非常科学,最后给你证到空,是这样来的,这样搞清楚了没有?
某男:明白。
天风师:清楚了。
南师:清楚,那我们看他原文就是了,这是根据他这个分析啊,看佛的带领我们,他怎么教育,同时你也学会了佛的教育法,他就那么仔细,由逻辑、由现象把你带领到见到自性本空,他的了不起的伟大高明啊。呃,第几行开始啊?我眼睛……你们带领我一下。
古道师:第一行,八页前面的,第一行最下面,复次。
南师:对对对,阿难。
众念:【阿难。云何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如汝所明。眼色为缘。生于眼识。】
南师:好,注意两句啊,我们眼睛看东西的时候,一看到东西,知道这个东西,这是眼识的作用,好,呐,眼睛看到前面的东西,你随便,每个人前面有个东西,刹那之间一接触那个是眼识,知道是什么东西,眼识交给第六意识,啊,这个里头啊,只讲眼识,“眼色为缘。生于眼识。”此识,现在不讲第六意识,就眼睛一看东西这个里头有界线我们搞清楚了,啊,这个界线已经阻挡不住了,眼睛面对是色相,生出来眼识这个就是界线。他现在分析这个中间这个波动的这个界线,这个界线是波动的、变化的、靠不住的,生灭法,这个要了解,“此识为复因眼所生”,诶,“以眼为界”吗?他说这个眼识的作用,是因为眼睛起来的作用吗?还是因对方的色相起来的作用?“以色为界”,他提出来两个问题去引导,这是很实际的科学了。他就讲到这里,这两句是他提问题啊,当场假定,跟阿难对话的问题。
跟到他讲,阿难,你要了解,提起阿难注意。阿难,说因眼所生,以眼为界,若为因眼而生,是眼睛生的这个界线,“既无色空。无可分别。纵有汝。欲将何用”。假定、阿难你注意啊,假设你认为眼睛看东西中间这个眼识起的作用,如果因为眼睛来的话,啊,哎,若因眼生,对方没有色相,也没有空间,无可分别,没有相对作用,起不来这个识,这个识起来相对,一定是相对作用,引发中间的,没有相对的引发你眼识根本不会起作用嘛。这样,纵有汝识,你有眼识,没有用处,没有对象,有对象才有用。
“汝见又非青黄赤白。无所表示。从何立界”,况且你眼睛看色相的时候,一看,这眼识起来,这个中间,眼识是中间的界相,你才晓得这个灯光是黄色的,“啪”(这时南师拍桌声音),这个是巾纸的盒子是绿色的,这个这个这个是白色的,他说况且你的能见的功能上面,它本来不是物理的作用,没有青黄赤白的,所以没有界线。因有相对理出来,才分出来这个是青黄赤白,这个花生米当中还有辣椒红的,你这一分,一眼就清楚了,这个中间是有界线的。如果没有这个,也没有界线成立。
众念:“从(云)何立界。若因色生”,反过来讲,“空无色时。汝识应灭。云何识知是虚空性。”
南师:好吧,不要我讲了,你们都看懂,一段一段他分析的当场现成,带领你分析的指示得非常明白,他的教育法。这是佛的教育法,带领你进来,他进来叫你求证自性那个空,是这样的。(天风师:对对对)不要照佛学院那个讲法,讲了半天在搞文字,同我屁不相干,我们求证的人就要从这里,自身本身,你对到经文,一点一点,所以每句经文,他都是一个针一样扎你的眼睛,扎你的脑子要进入,那么清楚,是不是啊?(男生:是)因为我没有,今天眼睛不对头啊,我看文字很吃力,所以花花的看不(清)。
天风师:老师你这是不是白内障?
南师:呃,你不管,现在是黑内障、白内障我一概不分,我不立界了,哈哈,等到慢慢再看,好吧?你说白内障他又讲药,等一下提你的一点药,呵呵,好不好,我知道他的意思,第二个,等一下讨论你的药,就是这样一个道理,这样搞清楚了吗?
众答:清楚了。
南师:这一段,所以你再一看,大家仔细看文字,你或者是古道带到念一下。
众念:【若因色生。空无色时。汝识应灭。云何识知是虚空性。若色变时。汝亦识其色相迁变。】
南师:对啊,色相是变迁的刚才你讲过,我们眼睛一看前面这个灯光亮,它随时变化走了是无常的啊,色相是变迁的,好了,念下去。
众念:【汝识不迁。界从何立。】
南师:他说色相是变迁,现相变动的,你那个能看见的那个东西你没有变过啊,眼识没有变过。
众念:【从变则变,界相自无。】
南师:哎,对,一切的变化,自然变去了,你那个能见的那个东西,除非你眼——没有眼睛没有,或者没有看见的作用,只要有见中间这个没有变动过的。
众念:【不变则恒。既从色生。应不识知虚空所在。若兼二种。眼色共生。合则中离。离则两合。体性杂乱。云何成界。是故当知眼色为缘。生眼识界。三处都无。则眼与色。及色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南师:这是用眼睛带领你见这个空性。好,那我们回转来,大家在禅堂打坐,虽然你没有做眼睛的功夫,告诉你,像修、我们显教是只参话头,念佛留下来这一点点法门啦。现在我叫你们修安那般那和白骨观,都是意、意识境界上面的修。密教的修法呢,其实密教也就是显教,显教别的经典佛传下来有,观空修定,瞪开眼睛,尤其高山上,张开眼睛,对眼睛,不看,眼睛不闭,这个色相都很明白,一片空,中间你对空色之间去求证。而这种法门修法,你们不要随便学哦,眼睛容易修坏哟,如果修的好,马上得眼通,得天眼通,而会忘掉身体,跟虚空合一哦。他里头是很科学很实际的,见这个空性。最后等空见到了以后,你就体会,你们现在我们在禅堂,我在书上讲的有,我不主张现在人,张开眼睛看、修,不主张。因为现代人,尤其是十九世纪太劳苦了这个眼睛,书也看得,尤其到现在电脑电视容易、很容易眼睛坏掉,像我这个眼睛,所以前天跟医生来讲,我用了九十多年我很感谢它,眼睛耳朵没有坏,啊,太疲劳了。所以你现在我都叫你们闭到眼睛打坐,其实你闭到眼睛打坐一样观空诶,现在顺便教你们观空的方法了。你打起坐来,你眼睛看到前面是什么?
天风师:眼皮。
南师:不是。
古道师:黑中微微有光。
南师:对,你在黑的里头前面黑,一定看到东西的嘛。
古道师:微微有光。
南师:黑中有光,哎,光中还有黑呢,一定有色相的,这个色相的时候,除了你心中转回来,我现在要念佛,或者念咒子,才不管前面嘛,是不是?
古道师:是。
众答:是。
南师:假设我不念咒子,稍稍注意一下,眼睛前面一定有的嘛,除非你昏沉、睡着了,是不是?
众答:是。
南师:这个中间你就去体会,然后我忘记了,懂这一段经文,这个看到的蒙蒙的这些现象都是色法,我们能够看见,意念不动能够看见,这是眼识的作用,眼识也空,你信念把它、自己看成作眼识没有用,本来空,我没有去看它嘛,可是色相到你前面来自然就有这个色相,对不对?
天风师:是。
南师:你把色跟眼识两个空,再把它彻底地放弃用了,你见空性了。要这样去用功,很快体会到,要这样来的。所以经典就是个法门,就是密因。你看到都在讲文字,在佛学院里讲逻辑去了,实际上他传的法,密因都在这里头,可是大家呢自己不找自己这个秘密,这个功能秘密自己不去求证。哎,结果坐起来坐了几个钟头也不过轻度的睡觉而已,虽然坐六个钟头盘腿,不过睡了六个钟头觉,一点都没有用心,所以没有成就,是不是啊?
古道师:是。
南师:这一段,这样交待清楚了吗?
众:清楚了。
南师:要这里体会。
魏承思:就是这两句话,刚才那个古道师讲的,我听了似懂非懂,好像对,好像又不是很明白。
古道师:因为我也没有明白,所以讲不清楚。
天成师念:【合则中离。离则两合。体性杂乱。云何成界。】
南师:呃,对,你把这两边一放,你自然清净了,放下。那么你把眼睛这里入手以后呢,现在引导你们同时用功求证这个楞严道理。那么你上坐以后,除了眼睛领到以外,你不管眼睛,光管身体的感受同意识的关系,同样的道理,把两边一拿掉了,你试试看,马上进步就不同了,就是这样,才是正式研究经典,这是显宗、显教明显的有经文的教育,里头就含秘密的法门,所以有密因在里头,是了义的,啊,这样懂了没有?
古道师:明白了。
南师:要这样深入了解,好吧。
古道师:明白了,谢谢。
南师:好,这一段懂了以后,我们再念下去,你看,啊,跟声两个差不多了。
薛虎:老师呀,休息一下吧。
南师:哦休息呀,呵,“老虎”叫了,哈哈,“老虎”叫了,休息休息。老虎,庐山上,慧远大师在庐山送客,不过那个虎溪,那条溪水,后来叫虎溪,有一只老虎,他送客人送到边上,两边讲话,算不定就过桥了,要、快要过桥老虎“嗷”一叫,慧远大师知道了,不过桥不过桥回来,不过虎溪啊。
由十八界,那现在这个界线的问题,是个自然科学研究,就是这个弦论,就是霍金讲的这个弦论,非常有道理,自然科学,啊。
李慈雄:老师讲的把眼、色,包括眼识——就是所谓知性都放下来,一下就空性了?
南师:放下来,有一个放下,已经不是空性了。
李慈雄:呵呵,是,哈哈。
古道师:实际上识,就是那个心里面那个率尔心,那个一样的东西,是不是?比方说眼识的话,突然碰出来一个东西,眼睛一下看到了,那个率尔心当下一下知道一个“呃”东西,但是然后再第二念配合上这个分别心,就“哎”,这到底什么东西,这已经不是识了。
南师:哦,对。
古道师:不是眼识了,只是当下一下知道什么一个东西跳出来了,眼睛当时发现这个东西的时候,实际那个是眼识的作用。
南师:是。
古道师:然后接下来呢就是分别心,就给第六意识。
南师:第六意识在起作用了。
古道师:当下那个就是跟率尔心一样。
南师:其实前面那个境界早就跑掉了。
古道师:是。
南师:就变去了。
李慈雄;这很科学哟。
南师:嗯,然后留下来都是你意识的根尘了,所以刚才引用永嘉大师说: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痕垢尽除光始现,心法双亡性即真,就完了。这是禅宗,啊,到中国的文化把这些那么深密的科学性的佛学都把它推开了,通过文学表达,到底了,清楚了。
注:本文为太湖大学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