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讲习录》楞严经033 卷三

十八界 耳与声音之间

众念:【阿难。又汝所明。耳声为缘。生于耳识。此识为复因耳所生。以耳为界。因声所生。以声为界。阿难。若因耳生。动静二相。既不现前。根不成知。必无所知。知尚无成。识何形貌。若取耳闻。无动静故。闻无所成。云何耳形。杂色触尘。名为识界。则耳识界。复从谁立。若生于声。识因声有。则不关闻。无闻则亡声相所在。识从声生。许声因闻而有声相。闻应闻识。不闻非界。闻则同声。识已被闻。谁知闻识。若无知者。终如草木。不应声闻杂成中界。界无中位。则内外相。复从何成。是故当知。耳声为缘。生耳识界。三处都无。则耳与声。及声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南师:对,很重要,都很重要,来消文吧,我们老规矩。

天风师:我们昨天讲过的是眼、眼根,眼睛所看到的色相,和这个眼的眼识这三者的关系,就是三界。今天我们这一段呢,经文要表述的就是耳根,和耳根所能闻到的声音,和以此而产生的耳识。从经文的原义我们理解一下,如果大家以前有看过或有修过这个观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是文殊菩萨所赞叹的,就是佛所赞叹的,号称为二十五圆通之第一圆通,这就跟这个有很密切的关系,佛就跟阿难所开示的。

“阿难。又汝所明。耳声为缘。生于耳识”,那佛就说了,这个接着前面所讲的,这个眼识这个道理讲过了,又讲呢,往下讲的就是,就像你所明了的一样,这个耳朵和耳朵能听到的声音。

南师:耳朵与声音的关系。

天风师:耳朵与声音的这个关系,产生了这个耳识的作用,那么“此识为复因耳所生。以耳为界”还是“因声所生。以声为界”呢?说你这个耳识它到底是什么原因,是因为有耳朵产生的吗?还是由于声音产生的呢?说这个耳识是在声音这一边,还是在耳朵这一边?若在这个耳朵这一边就属于耳根了,在声音这一边就属于尘了,所以说以耳为界还是以声为界,这个话是古文嘛,你把它理解了,不要一句一句的非得是,有的时候我发现这个《楞严经》的经文有好多是倒装句,也有可能是印度的文法习惯,也可能当时的文法习惯,你前后去看它这个就好理解的很顺,单靠一句话,就会被这个文字相所困,就不好理解,所以很别扭。我们看这个外国的小说,他都经常有些倒装句,和我们中国汉语的文法习惯,顺畅的描述、顺序的方式还是有些不一样的,可能这个印度的文法也是有这方面的特点。

这一段经文就是讲,这个耳识是在耳根这一边,还是在声音这一边,那么“阿难。若因耳生。动静二相。既不现前”。如果这个耳识是从耳根当中生出来的,那么这个动静——就是声音的两种极端的反应,细致的包括非常复杂的声音,不仅仅是动和静了,这个二相是个概括,在动和静这个之间。所以按照声波的说法,按照这个音频的说法,有多少分贝、多少分贝,就是静它也是声音的一种表相,并不是静就没有声音,说动就是说有声音和没有声音,声音大小,我们不能单纯的理解这个二相就是两种,是错终复杂的不同的声音状况。说如果这个耳识是在耳朵里产生的,是在耳朵中产生的,那么外面的声音,也就是耳朵产声音的声音和尘,它就不现前了,它就不起作用了。

“根不成知。必无所知”,其实这个耳根呢它是不能够直接产生这个识的,就是这个识的作用,我们讲的十八界,就是每一个根都对应一个尘、对应一个识。耳朵和声音和耳朵声音之间所产生的耳识,这三者的关系,里外都是在讲这三个,也就是十八界当中的三界,说“根不成知,必无所知”,如果耳朵自己不能产生这个声音,不能产生这个识。

南师:根不成什么?

天风师:“根不成知。必无所知。”

南师:根不成知,怎么叫根不成知呀?

天风师:就是如果没有声音的话,这个耳根它自己是不会有这个知觉的,也不会产生这个声音。

南师:嗯,你讲下去。

天风师:那再深一层讲,就是这个,耳根它本身具有这个能听的作用,就是能够知道声音这个作用。如果这个耳根没有这个作用的话,必无所知,它也就不会听到声音,它也不会辨别声音,当然就不会有这个耳识的产生了。“知尚无成。识何形貌”,说你这个能知的作用都不存在了,都不成立了,“识何形貌”,你怎么能够辨别这个声音的状况和对声音的分别作用?就是这个耳识的作用。“识何形貌”啊,识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若取耳闻。无动静故。闻无所成”,如果是用耳朵听这个声音,因为没有了声音,没有这个声音这个……

南师:动相与静相。

天风师:动相与静相,就不产生这个声音,就闻无所成,那么你这个听闻的功能也就不成立了。不是功能没有,而是这个闻,耳识的作用也就不成立了。

“云何耳形。杂色触尘。名为识界。则耳识界。复从谁立”,说怎么能去说,呃,说这个耳朵,就这么一个耳朵,耳朵这个形状,耳朵这是一个物理的或者生理的这么一个器官,杂色触尘啊,它能够接触的能够听闻的,这些声闻听到的东西,和这个意所对的法尘,这个声音所对,耳朵所对应这个声,所能够听到的这个声音,也是一种外尘,包括内脏所产生的,血流的声音啊,心跳的声音啊,这些也属于一种触法和这个尘相吧,名为识界,这个耳朵还有这个识能产生的对声音的分别作用,说名为识界。它属于这个能够可分别的,可听辨的这样一些东西。“则耳识界。复从谁立”?所以说呢这个耳识也是依靠这个耳根和这个声音,由于耳根和耳根能够听到的声音它们之间的这个关系产生的这个耳识界。所以说这个单独去说一个耳识的话,它是不能单独成立的。就是没有耳朵、没有声音这个耳识就不成立,因为这个,再换一个…

南师:不是不成立,不起作用。

天风师:不起作用,也就是这个耳识……

南师:不是不成立,不起作用两回事。

天风师:是由于耳根和声音这两者关系才产生的耳识的作用,如果没有了,这个耳识就不起作用了,就“复从谁立”。

“若生于声。识因声有。则不关闻。无闻则亡”,换一个方式说,假若这个耳识是在声音当中产生的,就是若生于声,这两个同音字,“识因声有”,如果这个耳识是从声音当中产生的,起的作用,那么“则不关闻”,它就跟耳朵能听闻的这个功能就没有关系了,就声音自己就能产生一个识,这个意思,说“无闻则亡”啊,如果没有这个能够听这个声音的这个功能,这个耳识也就不产生作用了,“无闻则亡”。

说“声相所在,识从声生”,这个声音也算是一个,这个这个声相吧,这个在这个声学当中具有声相的这个概念,就是现代这个物理学当中就有一个声谱,这个声音就是那个音箱,音箱有一种,就是它有逆向音箱,有导向音箱。说经过这个扬声器,前面产生的声波和后面产生的声波,经过音箱的一百八十度的反转作用,再同步发出来,就从这个导向管出来的声音,那个声相是第二声相,是扬声器背面产生的。所以说这个古代和现在的理念是一样的,说声音有个声相,这个相不是方向的向,是形状的意思。在不同的管道,和这个规定的范畴当中,这声音会有不同的声相。就像说在一个封闭的山洞里它有强烈的回音,是因为这个它是封闭的空间,和一个敞亮的空间,比方说在草原上,在沙滩上,发出来的声音,它是绝对不会有回声的,它就会被广阔的空间所吸纳,它就不会反射回来。所以这个声,“无闻则亡声相所在”,如果这个没有这个能闻的功能的话,这个声相也就跟着它消失了,因为你没有产生能的功能。

“识从声生。许声因闻而有声相”,如果是这个耳识的作用是从声音当中产生的,这个“许声因闻而有声相”,你必须的能够、可能假设前几个成立,这个声音它自己就能闻了,声音自己就能听到声音了,声音自己就能辨别声音的这个不同的声音了,声音自己能辨别、能听闻甚至能够去分别、判断是什么声音了。

“闻应闻识。不闻非界”,说能闻的作用,应该能够听到,能够听到这个耳识的,起到耳识这个作用了。“不闻非界。闻则同声”,这个能够听闻的声音,就和声音是变成一回事了,这个显然是说不通的。

“识已被闻。谁知闻识”,最后呢这个关系就闹错乱了,说这个耳识的作用已经被耳根听到了,“谁知闻识”,那个能知道这个声音的,能分别这个声音的,能产生这个声闻的作用的,这么一个功能就变得紊乱,“谁知闻识”,谁还能够闹清楚这个能闻作用和耳识的作用到底他们两个是怎么样一个关系呢?

“若无知者。终(始)如草木”,说如果这个功能没有这个知觉性,没有这个能知的作用,终如草木,就是它最后它就是行如草木了,变成无情物了,它没有能听闻的功能了。

“不应声闻杂成中界”,就不应当去理解这个声音,和能闻的功能,它们之间会有一个界线的关系。能闻的功能,能听的功能,听闻的功能,和所听到的声音,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比较融和的,没有一个中间的,非常明确的一个界立的东西。

“界无中位。则内外相。复从何成(立)”,这样的话,它们没有一个中间的界线,一个明确的界线,那么就分不清,就无法去判别,这个是内还是外,这样来去的关系,就不成立了。

“是故当知。耳声为缘。生耳识界”,说由以上的这些分析,正面的反面的,说明了这些道理,我们就应该明白,这个耳朵耳根和耳朵能够听到这个声音,它们之间这个发生这些关系,产生的这个耳识的作用,“生耳识界”,“三处都无。则耳与声。及声界三”,说这三个,三个方面…

南师:哪三个方面?

天风师:三处嘛,就是说耳根和声音和耳识,说这三个都不是、这个不存在的话,那么则耳与声音,及声界三。就是说耳朵就是耳根,耳根所听到的声音,包括这个耳识这个作用这个,三个方面,也是这一句是总结和概括前面所说的这些道理。“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这已经讲过十几回了,这个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发起的这段经文。

南师:你消文,文字还是消化的蛮好,你自己讲的时候很吃力吧?

天风师:呃,这是它是一个逻辑关系,变成口语,和你……

南师:除了逻辑以外,你自己体会过没有?

天风师:体会过,因为如果是,比方我自己看这个经文,我看到,我不要去消文,我看到它我会产生对这个经文的理解,那么我现在要是拿嘴巴来说出来,让大家去,好像听的容易懂,就要、就多了一个作用在里面,呵呵。

南师:没有好好去心地上用功,你们诸位还有呢,你两个呢?你两个?很重要,昨天、今天的。

古道师:就是刚才天风师这个这个大体都给讲过了,但是我觉得就是说重点的,我觉得整个讲下来感觉就是消文也很长,有的时候人就听的不容易抓到重点。我觉得这里面就有三个重点,比如说这耳识的话它到底是怎么个状况?怎么生起的?它第一个比喻就是从耳根,就是从耳朵生起的;然后第二个比喻呢,就是,问题就是,是不是从声音生起的?第三个问题那就是,是不是声音和耳朵结合起来所生起的?

那这样的话,那先从耳朵讲,耳朵、耳根里面它没有动静二相,也就是声音的生灭相是不存在的了,那它就无知啰?没有分别啰?那比如说,如果说,从声音生起来的话,那声音它是无知的,它只是一个声音相而已,那这个识那就无知啰,这个道理也是不成立的;那如果说两个合和生起来的,那这个识是一半有知、一半是无知啰,那这个知与无知之间,比如说耳根与声尘之间,它中间还有个这么个界线了,但实际上耳与声之间是空的,没有可以建立这个识的这种范围、概念的这种地方、作用,那这个识它怎么生起的?这么说合和生起的这也是不对的啰。所以这样三种,整个都分析下来以后,这个识是虚妄的。但是就是反过来说,这整个文字里面,最后就是说都不成立啊,那成立,那个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实际上这句话的意思,我觉得就是,哎呀,它这个识的生起因缘也好,也不对,但不是因缘也不对,你说它是自然的也好,那它没有这个声音和耳朵作用的时候,它又没有这个分别识,这个识的生起,耳识的生起,那这样的话等于就是说它是虚妄的。但是它有那个作用,实际上就是这个虚妄的,就是就是就是这个东西,就是空的。我理解就是这样的。

南师:你比他,禅宗讲法,他真是法师讲法,不同,天成师呢?你们禅堂四柱。

李慈雄:我说那个,我从现代科学倒过来讲哈,现代科学家会说呢,这个耳朵能够听见声音呢,事实上是很自然可以理解的,因为你有耳朵,本身呢有它功能,那耳朵声音本身呢,有时候动静,那有声波,所以触动你耳朵的细胞的感官,到后来回转到你的脑神经所以形成听觉的功能。这是从现在科学的角度去讲,这样呢,很自然的,就是,因为这样子是有因缘的,也很自然就是解释这些事情。但是就是从段经文来看呢,我就是这两个东西我串不起来,我很坦白这么说。所以就是假定我是一个学科学的,刚才这么解释,实际上没有办法说服我。

南师:是。

天风师:我来给,慈雄他说这个,我有个想法,你比方说咱们听音乐,这个音乐它有旋律,这个旋律就是识,耳根只能听到有动静的东西,那么这个音乐就是所讲的声音,那当然了,也有各种不同的音乐了,还有你喜欢听,不喜欢听的。

南师:这个都知道,这个都知道。

天风师:这都是识嘛。

南师:诶,这个怎么是识?不是识。

天风师:知道这个是什么音乐,什么声波。

南师:那个已经到意。

李慈雄:到意识,已到意了。

南师:到意识了,你牵(扯)开了。

李慈雄:到意了,不是耳识。

南师:好,我们堂主也讲了,首座呢?四柱,禅堂四柱。(众笑)

天风师:四大班首。

天成师:基本上跟他的意思差不多。

南师:跟谁?

天成师:跟古道师的意思差不多。

南师:哦。这一段啊,同昨天一段,每一段都很重要,处处可以体会成就的啊,嗯,可以明心,借用禅宗讲,可以处处体会见性成佛,直指之路。尤其这一段经文,刚才天风师也提到,《楞严经》的重点,一般讲《楞严经》的,修证圆通做功夫见性成佛之路,叫做修证圆通二十五位菩萨,小乘大乘菩萨起来做报告,每个人以自己修行之路做报告,中心是讲一盏灯,二十五条线都讲这一盏灯放的光,所以叫二十五位圆通,圆满通达,条条路都可以通罗马,哈,条条路都可以达到成佛。后世有人强调二十五位圆通,以最后一位观音菩萨的圆通为最高,这个是错误的话。二十五位圆通没有哪个高、没有哪个低,条条路通长安。古人有两句诗,我们后世讲的,条条路通罗马,一百年以内的翻译过来的,我们中国人用的,中国人唐宋时间有两句名诗,“处处绿杨堪系马”,处处的绿杨,杨柳,绿色的杨柳,都可以栓马的,“家家有路到长安”,每一条路都可以到长安,“处处绿杨堪系马”,栓住那个马,“家家有路到长安”。你们听了也要知道,不要听这些粗洋毛子,外国也没有去过,洋书读了一屁股,哎哟,家家有路通罗马,西方人讲的放狗屁,我们中国人唐宋就知道了,“处处绿杨堪系马,家家有路到长安”啊,二十五圆通不是说观音菩萨最高。

不过呢,文殊菩萨提了一句,两句话:“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楞严经》。文殊菩萨指出来这个世界上的人,我们这个世界,这些众生,喜欢听耳朵的。耳朵声音,教育靠声音来,讲话靠声音来,闹革命靠声音,吹牛造反,承思管宣传部的乱吹,吹出来大家革命天翻地覆。“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所以教学生,必须要亲自教,此方,指是这个世界,这个方所。

因此观音菩萨是观音佛,观音、观世音如来是古佛,比释迦牟尼佛还早成佛的,他走的这个法门来。所以到这个世界释迦牟尼成佛,他变成音声教化的菩萨来辅助这个教化,尤其对东方,这个观音是古佛,喜欢同情女性,更同情女人的痛苦,所以引用古人金云门(人名)清朝的一位女诗人做的两句诗,我最近也用到别人的序言上去了:神仙堕落为名士,菩萨慈悲念女身。

所以这个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在东方,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尤其在东方世界——中国,经常喜欢现女身出来度众生。我们说一句笑话,大概东方人太好女色了,(众笑),所以观音菩萨有鱼篮观音,有各种各样的观音,陕西的观音,有金锁骨的观音,哈,都是女性的,中国的故事很多。我们前天杜桂林(音)来,苏州市长来,一下讲到他祖先,是观音,中国的,哈,我们中国福建的妈祖属于观音化身,等等各地都有,都现女身的。这是顺便带到给大家介绍,佛教的,这些都额外介绍完了。

音声法门很重要,音声容易悟道。再讲禅宗祖师们因音声观音法门悟道的很多。譬如香严击竹,一片瓦片丢出来,丢到竹子“啪”一声开悟了,就是观音法门,很多很多。譬如圆悟勤的开悟,听到这个野鸡,这个鸡啊,一群山上的鸡在栏杆上,因为一跑出来,他一跑出来的时候那个鸡“咈”飞了,他说这不是声吗,这不是声吗?因此悟道,大彻大悟,大慧杲师父,这个都是很厉害的,这些都是闲话过了。

所以本节里头讲音声,你们讲了许多自然科学。自然科学,音是有音波。那么我先提一下,你们将来面对现在的时代,声音的科学,我们这个科学,大概一百年来的分类,中国人叫——声学、光学、电学、化学,四大规律。声学、光学到了现在电视,到了你们这个手机,手机,甚至手机里也可以做电视了,(这是)声学、光学的接合。至于佛学呢,就分开的,将来讲光学又是光的道理,声学是声的道理,佛学里头很科学,几千年分类了。所以讲到声音,本身是声波的关系,不管大小声过来,声波是一个路子。

譬如我们提一句古代的话,老子,《老子》这本书出来以后,道家祖师爷。我们叫他是祖师爷,老子不想当祖师爷,“大音希声”,四个字,世界上最大的声音啊,你听不见了,我们能够听见是微声,现在科学也证明,银河系统那边的声音发的很大很大,现在科学渐渐证明,有时候我们听到空中有一种特别一个声音,是银河系统过来,它是银河系统发的声音到这里,多少亿年才到达这个世界——地球,我们偶然听到一下,肉耳,科学仪器听得到,耳朵听不到,这是讲声的波,声波。譬如我也常说,在水边,海边丢一块石头下去,“咚”一声,水就起了一个圈圈,一个圈圈扩大扩大扩大,最后扩大到无形无相,无形无相那个圈圈还在圈没有?还在圈,不过肉眼看不到了,那个“咚”一声同这个圈圈同样在圈、圈、圈,这个声波圈到最后,变成大声圈不见了,听不见了,能够听见是小声,呵,不是大声。所以我们人,你看男女讲恋爱,喜欢咬到耳朵说悄悄话,他比你骂他还听的更清楚,“我爱你”就害死、一句话害死你一辈子。(众笑),呵、呵、耳朵,悄悄话被他,这是讲笑话啊,哈哈,这个声音,音波先要了解。

现在佛告诉你,自己体会啊,你们不要只看《楞严经》了,现在推开《楞严经》,体会这一段,马上,等于静坐,做功夫去体会。我讲话也是声音了,狗叫也是声音,这个声波到你耳根、耳朵,***一个声音发出来,呃,你,碰到你的耳根,耳根是什么呢?耳根要注意了,是我们有个头,整个的身体,身体头上十二对脑下皮质神经,等于我们空中装的雷达一样,收听外面。譬如我这两天眼睛不舒服,耳朵,所以到医院检查,那个医生好几个五六个,一个就赶快量我的耳朵,哟,你耳朵一点问题没有,我说什么都没有问题耳朵,最小的声音都听得见。因为耳跟眼连到,一个神(经),神经有相连,它两对不同的。耳朵这个神经,耳根神经,这就(是)佛经讲的耳根。你说聋子,耳朵聋的会不会听见声音啊?听见。他只听到里头闷闷的,他听不到外面,他的神经闭了,闭塞了,还是闻得到声音。刚才提到,天成说内部我们有声音,譬如夜里睡在枕头上,听到自己心脏跳动,里头气“咕噜,咕噜”的,大肠里头如果饿了“咕噜,咕噜”响,这个耳根接触了,所以呢佛这里分析,声音是这样来的。声波接触到你的生理神经的能闻的耳根能听的这两个接触了,你才听见。这个听见两个是这样接触过来,中间一下晓得是声音,那个是耳识的作用。这是声,耳根,耳识,这个耳识的作用。你说,哦,我晓得,听见这个是太空的声音,哎,那是意识的问题,你不要管了,这个是耳识,他现在讲这三个东西非常科学性的。

所以你现在打起坐来在禅堂,你觉得很清净,譬如我还记得好像天风师还是哪位法师告诉我,哎呀,有一天我坐在这样讲课有人告诉我,禅堂很清净,不过老师啊,你告诉他们拖地的时候啊,不应该在打坐的时候拖地,我很清净的时候,看到那个拖把拖地,好刺好乱,哦,我说我注意,马上吩咐他们打坐的时候不要去拖地了。大家坐的好好的,有个人脱了袜子轻轻走过来,那个微细声音,有时候变成扰乱。在这里顺便告诉你们啊,你们当然都没有真正得定,得初禅的时候得定,除了极清净定境,身心感觉完全清净,但是这里最怕一个、初禅的声是刺,把你圆满境界刺破了,那个气球给它一个小针一扎“㖆”漏气了。所以初禅打坐的人,有时候听到蚂蚁叫,呃,会吓得一跳呀,呵,连蚂蚁叫(的)细声,都会吓住你,初禅以声为刺。

天风师:以声为刺。

南师:但是教理上懂了,你万一你们到了初禅,不要怕,乃至老虎叫,乃至原子弹下来,粗的细的根本不要怕,声音本来空的嘛。懂了以后有这个好处,初禅以声为刺,到初禅的时候这一切音声都不同了,感受都不同,这是顺便讲到的。所以叫你们现在听课就体会这个声,他这一段告诉你,声、观音法门了,很容易成功,你打起坐来,昨天我们讲到打起坐来眼睛一闭,你觉得自己不看,实际上你在看,你已经心动念了,自己以为没有妄念,你已经看前面的黑洞洞的景相了。换一句话说普通人打坐以为自己很清净,你早在听声音了,外面。

如果打坐一念真的清净了,那个声音刺过来,不足以为刺了,破不了你的禅定。啊,但是你要再研究,大科学,为什么最高的禅定人,你叫他也出不来,什么出不来?哎,有一个东西一定要用引磬。

所以你们打坐注意,真的用功到那里,身边放个引磬。如果入定了人,你叫他动,有些不懂的,推他身体就完了,倒下去了,他整个的骨节都松软的,比那个浆糊做的还软,你把它改变了形体,当然你把它扶起正也是一样,你忘记了,一看倒了,跑走了,这样害死了他。

所以你看中国古代高僧传上一个尼姑在打坐入定,这个徒弟来叫她吃饭,徒弟不懂,师父没有理,入定去了,不是不理,没有听见,这个徒弟拉她的手“师父吃饭”,这个手就跟到他拉走了,一拉一丈多长,哈哈,所以五百罗汉有个长手观音,这个手变成面条做的一样,越拉越长,把徒弟吓死了,嘿。那么这一种情形呢,如果懂的人,赶快把他放回原位,慢慢慢慢放,因为他如果出定的人,也许给你一拉这里脱开了,他会感觉的,他再宁静一下回来了,这些都是常识啊,顺便讲到这里,都顺便告诉你。所以我们打坐随时要有引磬在旁边,有时候不要叫了,叫不醒的人用,哎,这个里头又有个科学的研究了,为什么金属的声音会使菩萨大阿罗汉出定?这稀奇吧?哈,对不对?(男生:稀奇。)你叫他不一定出定,为什么?这个问题深一层了,将来再说。

现在我们收回来,所以这一段讲的你要仔细读,大家仔细研究共同念一遍,佛告诉你,音声证道。我们怎么听见音声呢?他说声音,他就提一个问题,叫大家在参禅呢,读《楞严经》在参禅呢,在用功哦,你自己体会。譬如现在你们可以体会,因为你们用不着太用心嘛,反正坐在这里听我乱七八糟讲,放狗屁也好,讲佛经也好,你声音都听到的。这个声音到你耳根里头去,还是你的耳根听觉神经跑到我这个声音上面来,佛叫你体会这个。而这个听声音是一个物理的功能,你的听觉也是个物理的功能,不过在人体叫作生理的功能,两个接触了就听到声音,听到声音,什么叫声识啊?就是那个知性,两个声音听到一接触了,你知道,这是声音来了,那个叫耳识,知性没有起分别的哦。我说,“哦”这是宏忍师叫我,或这是马宏达叫我,哎,这个已经交给第六识了,不管后面这一段。当声音,声音无所谓,你懂了以后无所谓进来、无所谓出去,声音呢,刚才科学的声波,它在虚空中到处在转的,它一来,你得要耳识耳根,假定这个人耳根耳朵神经坏了,你再大的声音同他没有关系,它两个不接触了。他两个一搭手中间有个作用——耳识,这就是知性,就是知道声音了,他现在讲知性,见、闻、觉、知,四个字,这耳识搞清楚了吧?

某男:清楚了。

南师:哎,他讲这个耳识的知性,所以你打坐的时候,大家有时候用功起来不能完全得定,你检查检查自己,你坐起来不是被外面的耳识的声音骗了,拉走了,就是你同耳识的声音拉走了,再不然你的思想意识一念不能清净,被意识的分别拉走了。如果这样都搞清楚了,你当下可以得定,你立刻可以得神通成佛了,就那么简单,就是那么快便啊,这是生命大科学,这就是佛法。你把这个道理懂了,你看这一段就懂了。刚才里头有这几句话,佛都直接点明了给你,我们、你再念一道,慢一点念看,你们再念看,这一段经文。

众念:【阿难。又汝所明。耳声为缘。生于耳识。此识为复因耳所生。以耳为界。因声所生。以声为界。】

南师:呃,你这个是声音,哪里为(缘),声音是个界线,声音它的波长达到这里,只有这里呀,再大的波长你听不见了,他说是以哪个为界呢?他这两句都是科学啊,你要注意,念下去。

众念:【阿难。若因耳生。动静二相。既不现前。根不成知。必无所知。】

南师:所以重点在知性,耳识,这一知,根不成知,念下去。

众念:【知尚无成。识何形貌。若取耳闻。无动静故。闻无所成。云何耳形。杂色触尘。名为识界。则耳识界。复从谁立。若生于声。识因声有。则不关闻。无闻则亡声相所在。】

南师:对,他不管那个声波,你也不管耳根这个生理的能,这个听觉,你只看中间自己的这个,这个知性,能闻之性,叫你看这里,念下去啊。

众念:【识从声生。许声因闻而有声相。闻应闻识。不闻非界。闻则同声。识已被闻。谁知闻识。若无知者。终如草木。不应声闻杂成中界。界无中位。则内外相。复从何成。是故当知耳声为缘。生耳识界。三处都无。则耳与声。及声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南师: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是个什么呢?讲自性本体功能菩提之道,既不属于物质的也不属于唯心的,自性本来清净个个是佛,从生命原始以来就是存在,它有本来具备见闻觉知的多种功能,不起用,寂然不动。实际上中国文化《易经》两句话讲完了:寂然不动,本来寂灭,感而遂通,一交感就是起用。所以达摩祖师说要到中国来,中国文化有大乘气象,他早就有了,不过古文简单两句话,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既非因缘非自然性,就注解清楚了。这样明白了,这一段,是不是?

薛虎:老师,休息一下。

南师:好,问问看,等他们,可以交待。

古道师:明白了。

南师:哦,好,堂主讲的,堂主说明白了,那就可以照你的办法。“老虎”叫了,休息,呵呵。

魏承思:“老虎”叫了,哈哈。

南师:好,这一段很重要。对啊,所以讲以耳根圆通易入,很容易。所以说文殊菩萨“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然后《楞严经》给你分析用眼根来修,三分之、四分之几,只有用耳根声音来修,是观音法门,十方圆满,它到处充满是声音,下方也是声音,上方也是声音,“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啊。所以我们这个世界现在有耳机,隔到四大海洋,同太空还可以通话,“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啊。好吧,好,今天解决耳识问题。

李慈雄:老师,请问就是修这个耳识,是不是就是观音菩萨的圆通法门里面的,闻所闻尽,尽闻不住。

南师:对,对。

李慈雄:就是很自然的,并不是说好像有意把耳识放掉,是很自然的,到后来尽闻不住了。

南师:对了。

古道师:本来就是这样。

南师:无所住处。

李慈雄:是,是。

南师:他现在,你讲的对了,现在跟阿难讨论,大家声一来,住在声上了,无所住到了。

李慈雄:是,无所住,所以闻所闻尽,今天能闻跟所闻的,都那个,就是把它,就是推开了,这样子。

南师:也不要推开,能闻所闻,注意哦,你讲推开了就吃棒了,禅宗祖师打你一棒。你不要推开,能闻所闻,既非因缘,非自然性,它本来不存在,懂了吧。

李慈雄:吃棒子,吃棒了。

南师:哈哈,好吧,那就恭喜你。

古道师:老师,那实际上就是说我们拿现实的例子来比的话,比如说我们的耳朵是有那个能闻的那种功能啊。

南师:对。

古道师:耳朵是有耳识的那个功能,自然就是那么个样子的,但是它是没有帮助的,也不在耳朵,也不在声音上。但是声音,一有声音,通过耳根它就能觉察到,但是它自己本身又是,可以说也没有方所,空的。

南师:对。

古道师:但是它有这个功能,那所以它本来就是空的,无所谓你放弃不放弃,因为声音没有的时候,它也就寂静了。

南师:对,声音有的时候。

魏承思:声音有也是寂静的。

南师:当你不理它的时候,那个大声对你屁用都没有。

古道师:是。

魏承思:其实这个,慈雄刚才讲的这个自然,自然可以去解释这个听觉,跟佛讲的不矛盾。

南师:对。

魏承思:自然科学是讲了一个物理现象。

南师:对。

魏承思:就是说你这个声音,其实声波一直存在没变化,你这个耳朵的功能也没有变化。但是呢,你注意的时候,这个耳的知觉就起来了,你不注意的时候可能一点声音都没有。举个例子,你在一个房间里,无所事事的时候,可能有一个蟋蟀在叫,你会听的很清楚;如果你是一个球迷在看世界杯的时候你就听不到。

南师:没有错。

魏承思:所以不完全是物理作用,非自然性,非因缘生。

南师:这是对自己个人讲。

魏承思:个人讲话时候就是这个道理。

南师:是啊,非…非物理

魏承思:所以,老师,是不是讲这个,耳识的东西还是一个心作意?

南师:对啊,心作意,所以。

魏承思:你不作意的话就没有这个。

南师:统统八识都是一个作意来的,作意就是注意,那,八识。

古道师:五遍行里面的。

魏承思:所以要修的话就是要使这个心不作意。

南师:对——啊,呃,不作意,第六意识先空,心清净了,对了。

魏承思:这个是从花露水推过来的,呵呵。(众笑)

某女:什么花露水?

南师:啊,啊,什么?花露水。

魏承思:这是吃晚饭的时候我给你讲的那个花露水,打坐之后那个花露水的味道。

南师:啊,对,对,对。

魏承思:推过来,一样道理。

南师:一样道理,一根,从一根,从十八界任何一点悟进去了,其它一概就解脱。

李慈雄:我说,承思,我们辨论啊,譬如说呢,你刚才讲是说你不在意的时候,那个,就是不重视到,就没有这个耳识嘛,哦。

南师:不是没有耳识,有耳识不相关。

李慈雄:是、是,有耳识,但是没有形成你的意识概念,所以应该是耳识还是发生,只是你没有形成你的意识概念。

南师:不是。

魏承思:耳识都没有。

南师:耳识是这个火的火焰,火、光,同第六意识,光不点了,这个火焰都没有。

魏承思:就,你根本对这个蟋蟀叫,这个,没有一点感觉,你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你这个看球的时候,你可能一点感觉都没有。

李慈雄:这里面的差距,就是说,到底是耳识起了,只是没有形成到意识,或者是第六意识也没了。

南师:那个时候耳识就不动了,不起了,不起了。

魏承思:不是去分别这个什么声音,如果耳识起了,你再去分别这个是蟋蟀叫或者是个蚂蚱叫,这个时候就是第六意识了。

南师:那,那,第六意识,对。

魏承思:你根本不是分别,在分别前一步,就是有没有这个声音,这个就跟第六识没有关系。

古道师:实际上,实际上假如说我们到那个一个菜市场去买菜也好,干什么也好,我们眼睛在寻找自己要买东西的时候,实际上那个市场上吵吵闹闹很多声音,你也都能听到,但是跟自己没有关系的时候,你没有,第六意识没有配合上,那就没有去分别他们在说什么,实际上这个道理一样,但实际上,识是只要有声音,它就存在的,一样在。

魏承思:不一样,你要分别声音的是第六意识。

古道师:那是的,因为这跟自己没有关系嘛,人家谈谈,而且自己在寻找自己的东西。

魏承思:但是正如你讲的,可能你声音都不会去,去感觉到。

南师:好,声音,是不是,再进一步,声音感觉到同你都没有关系,已经知道了。

魏承思:对,就根本不去分别这个声音。因为感觉有声音没有声音这个是一步,然后感觉到声音,和再去细分这个是什么声音,这就是第二步事情。

南师:啊,对。

魏承思:其实这两个是不同的。

南师:没有错,然后再大家妄想再去用这个声音,越滚越远了,都很会玩。好啊,今天音声入道,应该打一下大钟,“咚”,好,嗯,好啊,音声。

古道师:好啊,音声。

南师:呵呵,音声。古道就被音声所害啊。

古道师:哦,嘿嘿嘿。

南师:对不对?古道在崆峒山修道好好的,结果是害在一个音声。好啊,这一下天风进入一个情况。

古道师:这个《楞严宗通》里面,用了一个这个典故,就是“世尊常在尼俱律树下坐次”,哎,坐的时候,“因二商人问世尊,见车过否”,看到车路过没有?

南师:他没有看见。

古道师:他说不见,“又问,还闻否”,他说不闻。

南师:没有听到。

古道师:“商人,莫禅定否”,难道你入定了吗,入禅定了吗?他说不禅定,那你“莫睡眠否”,那你是不是睡着了?他说没有睡眠。

南师:对。

古道师:“商人乃叹曰,善哉善哉,世尊觉而不见。”

南师:对。

古道师:然后就供养世尊。

南师:对,这个大商人,大菩萨。

古道师:“觉而不见”,那这个大商人了不起。

南师:对。

古道师:好像比佛好像还更高。

南师:大商人,好几个都是大彻大悟,嗯。

注:本文为太湖大学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