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讲习录》035 卷三

十八界 舌与味性之间 身体与感触之间

众念:【阿难。又汝所明。舌味为缘。生于舌识。此识为复因舌所生。以舌为界。因味所生。以味为界。阿难。若因舌生。则诸世间。甘蔗。乌梅。黄连。石盐。细辛。姜桂。都无有味。汝自尝舌。为甜为苦。若舌性苦。谁来尝舌。舌不自尝。孰为知觉。舌性非苦。味自不生。云何立界。若因味生。识自为味。同于舌根。应不自尝。云何识知是味非味。又一切味。非一物生。味既多生。识应多体。识体若一。体必味生。咸淡甘辛。和合俱生。诸变异相。同为一味。应无分别。分别既无。则不名识。云何复名舌味识界。不应虚空。生汝心识。舌味和合。即于是中元无自性。云何界生。是故当知。舌味为缘。生舌识界。三处都无。则舌与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天风师:好,我们先来这个熟悉和了解一下这个经文,文字相上所表达的这个意思,再接着上回来说呢,佛又接下去,对大众和阿难进行了对舌根,由舌和这个味觉之间这个因缘关系所产生的舌识,即由这样一个范畴,来进行了一个深入的详细的相对全面的这样一个分析,在分析当中呢,就把有些事情说清楚,把有些这个道理给大家讲明白。

首先呢,就是“舌味为缘。生于舌识。此识为复因舌所生。以舌为界。”还是“因味所生。以味为界。”实际这里面有四个问号,因为这古汉语当中,连句号逗号都没有的,都是靠这个语气和这个文法的习惯来感受和认知这个标点。这个标点是后来加的,所以这个、现在这个经文尤其这个线装书只是加了一个句号,把它做了一个分句,并没有加这个明确的标点符号,所以这里面读经的时候也是一个反问。

说“此识为复因舌所生”?啊,“以舌为界”?还是“因味所生”呢?还是“以味为界”呢?诶,你这样理解就对了。所以以后读经的时候,要看这里面是设问的、反问的。经文的意思就是说,如果这个舌头和味觉之间这个关系产生的这个舌识,它是在舌头这一边呢?它属于舌头产生的呢?那就是“以舌为界”。

南师:你这里有个重点,你说这个味觉的来源在哪一边?

天风师:对对对,就是咱们俗话说的这个舌识,也就说味觉了,老师这样一说,更好听的懂,这个识啊,是一个佛学的名相,所以说这个有的时候一下说起来挺绕嘴的。那么这个味觉是在舌头这边产生的呢?它属于舌头呢?还是味觉本身、在味觉这边就产生的?在味道这一边,啊,比方说我们吃的苹果,这个味道是在苹果里产生的苹果的味道呢?还是在舌头上产生的这个味道呢?好,那么这个舌识,这个味觉从哪里产生,这两个方面。

好,佛往下来进行开示就是:“阿难,若因舌生。则诸世间。甘蔗。乌梅。黄连。食盐。细辛。姜桂。都无有味。”如果这个舌头自己就能产生味觉,这是比方了,那么世上的这些,这甘蔗是甜的,乌梅是酸的,黄连是苦的,食盐是咸的,这个细辛是辣的,姜桂是有香有辣这种复杂的味道,那么这些能产生味道的食品都没有味道,因为你舌头自己就能产生味道了,啊,舌头自己就能产生酸甜苦辣咸。

南师:假定你自己舌头,有个假设。

天风师:对,那么这些用来吃的、有味道的东西它就不需要有什么味道了,舌头自己就能产生味道了。那么结果是什么呢?“汝自尝舌。为甜为苦。若舌性苦。谁来尝舌。舌不自尝。熟为知觉。舌性非苦。味自不生。云何立界。”

好,这一段,往下引申来说,如果你自己尝你自己的舌头,为甜为苦,是甜的呢还是苦的呢?好,再一个假设,说假若舌性苦,假若舌头它能产生的性质——味觉是苦的,好,它产生味道了,它变成味源了——味觉之源,那么“谁来尝舌”呢?“舌不自尝”,舌头自己是不能尝自己的,就像眼睛不能看自己的眼睛一样。我们上文说到这个鼻子不能闻自己,鼻子也不能闻鼻,现在是舌头不能尝自己,那么“孰为知觉。舌性非苦。味不自生。云何立界。”说这个假设,仅仅是假设了,结论不能成立了。那么最后,这个能知道味道的东西又是什么呢?

南师:这个味觉,味觉啊。

天风师:味觉,知道这个味觉,能知道味觉的这个东西是谁啊?当然舌头这是不成立的。说“舌性非苦”,说舌头它的味性它并不是真的是苦的,说“味不自生”,味道自己也不能产生自己,“云何立界”?这个也是不成立的。

实际上呢,如果是从佛在这个经文的深一层的含义来说呢,就是舌头它是个舌根,在六根当中属于能尝味觉的这个身根,舌根,(身根)的一根。好,实质上在这一段经文里,已经把这个舌头的这种,对舌头的执着,就是味觉是由自己产生的、舌头自己产生的,这个自生的理念给破除了,大家记住这个重要的理念。

那么下一段经文所讲的,就是味道自己也不产生味道,也不能识别自己的味道。

南师:讲对方了。

天风师:啊?

南师:舌头的对方。

天风师:对,舌头的对境,就是舌头所产生,舌头和这个对境——根尘识当中这个尘境,也就是这个味道,舌头能尝的味道。那么和所知道的这个味道,味道本身是不能产生味道,也不能知道味道,这就是一个它方的因素,是为了破除自它两面的,舌头的自己属于自,舌头的对境就是这个味道。

接下一段经文是来破除它生的理念和执着,这段经文就是“若因味生。识自为味。同于舌根。应不自尝。云何识知是味非味。又一切味。非一物生。味既多生。识应多体。识体若一。体必味生。咸淡甘辛。和合俱生。诸变异相。同为一味。应无分别。分别既无。则不名识。”这已经是两段经文了。说,已经破掉了,说这个识——能够产生味道的、这个识别的这个作用,这个舌识,它本身他也并不能够去识别自己。难道它是、下面又来说了,说“云何复名舌味识界。不应虚空。生汝心识。舌味和合。即于是中元无自性。云何界生。”那么又作了一个比喻,就像我们的思想意识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当然也不是了,说“不应虚空。生汝心识”,同样我们的这个舌识,这个味觉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虚空中、从虚无中所产生的,那么这个在修证的理念上,佛提的理念上,叫无因生,就是没有任何道理的就产生的,(比如)从天上掉下来的,虚空中冒出来的,自然而然发生的,当然也不是。如果你没有舌头,没有其它的这些,它也不会、虚空也不会产生一个味觉,所以这又破除了无因生这样的一个执着。

这里面的,如果大家有不懂的,我们来这里面提出来再探讨,大体上的意思呢,我先把它概括性地说一遍,说“是故当知舌味为缘。生舌识界。三处都无。则舌与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这个、这样的语句,我们之前也讲了好几遍,眼耳鼻舌,这个眼耳鼻我们前文都讲过了,现在讲的是舌,包括后面的讲的身、讲的意,都是这样一个模式。最后一个总结,也就等于说能够产生这个味觉,能够尝、辨别味道的这个舌根,和舌根所能辨别味道的这个味道,乃至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所产生的舌识,也就是味觉,包括它、更展开一步说,它的一些外缘,比方说空间的概念是吧,虚空的概念,它都不是它能够找寻的地方。那么就是如果舌头自己产生的味觉,那叫自生;如果是味道自己味道本身食物那边又产生的一个味觉,这叫他生;如果是这个因缘和合所生的,叫和合生;那么如果是这个虚空中产生的,无形中产生的,自然产生的,那叫无因生。说这个都是不成立的,在这段经文里,佛告诉我们都要把这些执著破掉。这一段经文呢,当然还有从这个舌识本身,它的味觉本身还能够引发出很多的理解,暂时先消文到这里。下一步大家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和不同的理解,不明白的地方,我们再探讨。

南师:法师讲完了,堂主?教讲完了,宗呢?

古道师:哦,那我只能提问了。就是说,我们从这个这一段文字的这个理解来,比如说,这个能分辨的这个觉知,它是到底哪里生出来的?又不是舌,又不是味,又不是空,又不是两个和合生的,它是到最后一句话,“本非因缘非自然”,是,这个道理明白了以后,对我们修行有什么好处?呃,请法师讲解。

天风师:这个我就根据首座和尚给我的开示,加上我的理解给你讲一下。

南师:哦,首座讲话。

天风师:我是说我替首座和尚讲,他教我的嘛!实际上这段经文呢,像古道师刚才这样引发的一个……,其实古道师比我们大家都更明白。

古道师:不明白。

天风师:他是菩萨发心,然后替大家来问这个问题。很多人他连提问题的能力都没有,所以古道师的慈悲,那是不可思议的。

古道师:哎哟!别戴高帽子了,赶快回答问题,哈哈!(众笑)

天风师:我们首先感恩古道师。(众笑)

古道师:哎哟,阿弥陀佛。

天风师:事实上这段经文说到最后,那么他的潜台词他没有说,那么既然破了自生,不是舌头产生的味觉;也不是他生,不是气味和食物产生的,这个舌识这个味觉;也不是虚空中产生的。这哪儿都不是、哪哪哪都不是,最后实际上佛是在告诉我们舌根本自清净。诶!它和妙明真心是一体的,它不过是一个体相用之间的作用,你回复到一念清净,你舌根清净,它就是它的菩提自性。我不知道这样讲大家听懂了没有?

南师:你说这个是首座讲的啊?

天风师:这是首座给我开示的,昨天晚上告诉我的。

南师:是吧?

天成师:没有,我是告诉他,是前面那一段。我们从这个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的时候,引缘起、总的一个头上面,“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当处灭尽”,就是我们要在这上面用心,这是他的、那后面是他的体会。

南师:他的发挥。好,诸位,慈雄不在,有戴柱在这里,禅堂四柱少了一柱,那个在家人,现在你来了,正好接一柱。

宏忍师:顶代一下,哈哈!

马宏达:戴卫东来。

南师:有何意见?这一段,有意见就说有,没有就说没有。

戴卫东:没有意见。

南师:没有意见,诸位?其他呢?没有意见啊?这一段经文,今天晚上,法师讲的啊,教下的法师,研究经教,比过去讲的不同。但是这位法师讲的这一段经文,讲这一段,好像看了《中论》。

天成师:宗通。

南师:啊,宗通,看了《中论》,“诸法不自生,也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名为无生)”,又掺进了这个。

天风师:我是想起来,我前些年看的《中论》。

南师:蛮好,对不对?

天风师:给它联系起来。

南师:我一听,你扯上中论,讲的还不错。那么堂主对于宗下,因吃东西开悟的,没有找?没有找出来。

古道师:没有。

南师:对,首座的意思嘛,座主,法师就是座主了,这个法座的座主替你宣传了,他是给你戴帽子说你昨天告诉他是这样。

这一段重点讲舌头尝味觉,吃东西,六根,如果要证得菩提,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中间,任何一个地方可以使你证得菩提自性。舌根这一段是比较难讲,而且听来,座主法师与这个禅堂堂主——宗师,好像对这一段经文,其实啊,以我的经验下来,大家没有多大兴趣,不过佛既然说了,跟到舌啊舌啊,味道味道跟到这样讲,很少有人在这里真正体会的,是不是啊?

古道师:是。

南师:这个话很公平,啊,是这样的,所以讲修持很难。大家也没有读过普通的书,譬如儒家的书。那么今天有人提出来讲孔子学说,孔孟学说,譬如《论语》,四书里头,很简单,孔子也讲过、告诉你,“心不在焉”,这个人心不注意一件事情,“食不知其味”,吃东西也不晓得吃东西。譬如我们心里想到一件别的事,想发财,或者要杀人,或者讲恋爱的时候,一边在吃东西,一边吃些什么都不知道。尤其你们看小说多了《红楼梦》啊、《西厢记》啊,讲爱情的时候,那就是男女年青人讲爱情、想到对方的时候,心里头的秘密,茶里也是他,碗里饭里也是他,饭是什么味道,茶是什么味道,菜是什么味道,都不知道了。所以孔子说,“心不在焉,食而不知其味”,吃东西不晓得味道,一切唯心,这一段讲舌头。

那么禅宗的公案,你们也没有注意,宋代鼎鼎大名圆悟勤的大弟子,就是南宋在杭州径山,就是现在杭州临安,径山这个庙子还在,大庙子大丛林,大慧杲、大慧杲作徒弟跟圆悟勤参禅的时候,这个故事很值得参考了。他本来是学问很好,那比天风、比天风还高了,学问好样样通,什么都会——不可一世的人。所以圆悟勤呢,他没有开悟以前请他做书记,所以共产党的书记这个名称是禅宗里头学来的,书记就是秘书长,等于马宏达这一角做书记,做书记地位很高了,大和尚旁边秘书长,现在共产党那里主席也没有,书记就是第一位,书记是禅宗里头书记两个字地位很高的,年青人,学问好。

有一天,大慧杲在旁边,圆悟勤师父坐在那,“慧杲啊”,叫他名字,看他指甲长得很长,“慧杲啊,好像厕所的事情你都没有管啊”,看他指甲长得长长的,那个衣服穿得漂漂亮亮,白面书生,指甲长得长,就是意思骂他出家享受、劳动工作没有做,东司的事,就是厕所你都没有去洗一洗啊?劳动工作没有……大慧杲一听了,马上把指甲剪了,就赶快去做劳动工作了,比方啊,他这个人。

后来圆悟勤把他改派了,不做书记,做知客——外交部长。知客师是丛林下的外交部长,他来参话头,用功、参禅了,现在人叫参话头,他真的在用功。有一天陪、会客人吃饭,拿起筷子来夹菜,“啊,请吧”,自己也拿起筷子来夹菜,筷子伸到菜的上面停住了,就那么停在那儿,你看他多用功!虽然客人应酬、吃饭的时候都在用功,二六时中没有一分钟、一秒钟空过,这就是真用功了。圆悟勤师父一看到,“哈哈!慧杲啊,你参禅参的黄杨木的禅,用功用的黄杨木一样”,黄杨木是个树,据说两年长一寸,啊,三年又退一寸,嘿嘿嘿,长一寸以后又矮一寸,慢慢长一寸以后又矮一寸,你倒退了。啊,他拿到筷子夹菜,筷子不会夹菜了,其实什么,“心不在焉”,也不在吃饭,用心统统在用功上。所以师父讲“慧杲啊,看你修行参禅,参的黄杨木的禅”,这一下他听到了,他说“师父啊,到这个时候,用功到这个时候”,他作了个比方“好比‘狗舔热油锅’”,狗啊,看到热的油锅那个香啊,想去舔它,那个舌头口水滴的长长的,挨拢去怕烫,不舔嘛实在受不了那个香味,那个舌头长、口水尽滴,大慧杲这个比方,比方的好,他说我这个时候用功啊,停也停不下来,真不……悟也悟不了,所以陪人家吃饭就讲舌味,饮食的时候都在用功了,“师父啊,这个时候我好像狗舔热油锅啊”,圆悟勤听了一笑,啊,晓得他很用功。

他这一段讲的,我们这个、所以还有,宗门下,教跟宗俩配合起来讲,赵州和尚大彻大悟的人了,当然祖师了,“云门饼”“赵州禅”,“赵州八十犹行脚”,自己到了八十岁还到处参访,看看有人比他高,有高明的人,他到处访问,就是现在云居山有赵州关,所以我觉得很好笑啊,赵州,赵州的、赵州关,赵州提倡一句话,僧问,就是和尚问,“狗有佛性没有?”赵州说“无(mó)”,无,台湾话无,就是广东说无(mó),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怎么说狗无佛性?这是个话头,所以赵州关这个话头是“无(wú)”,南无阿弥陀佛这个,有无(wú)之无,无。

这是关于饮食方面,赵州是怎么饮食?他老僧,我啊,老和尚讲自己,八十岁了,八十年来除二时粥饭以外,大概早晨吃一点稀饭,中午吃一餐饭,过午不食。八十年中,除两个吃饭时间以外,无别用心处,专门在用功,没有杂用心处。不过我当年年轻,看了赵州这句话,我还批评他,那你还不够专一。哈哈!对不对啊?(众笑)二时粥饭,可见还贪嘴的很嘞!哈哈,这是讲笑话啊,但是也是真话,这是关于饮食男女,此中可以开悟。

所以刚才你讲舌头为界,味道为界,这都牵涉到现代科学,都牵涉到现在科学,同日常生活有关系。其实我们出家的修行人,在家修行自己,我们大家都活了几十年,请问世界上大家自己经验,我现在讲大家反省一下,假定你是三十岁,啊,中间都超过三十,有五十六十的人,你说你吃了六十年的饭,一天吃三餐,还加点心不算了,你有多少时间知道自己在吃饭?是不是一个话头啊?

古道师:是。

南师:戴卫东?

戴卫东:是。

南师:譬如尤其大家,你们做生意的,一大堆好的菜,客人喝酒应酬,你喝了一辈子酒,你晓得哪个时间自己在喝酒啊?都没有合意的,是不是啊?

戴卫东:是,宝贝,赚的都是。

南师:对啊,吃了几十年饭,不知其味,究竟味道在哪里?不知道。现在佛法提出来讲到舌,依身体力行,这一句老话,“身体力行”,四个字,成语、中国字中文,身体是什么叫身体呢?不是这个身体,我们讲你身体上这个,错了。这里古文借用的,身,身子亲自来经验叫身体;力行、譬如讲做好事,每天做好事一件,做一件好事,你有没有努力每天做到一件好事?都做到了,中文四个字叫“身体力行”。

譬如说参禅要打坐,你每天坐几次坐,或者坐八个钟头,是身体,拿身子来体验;力行,努力做到了这个行为,这叫身体力行。所以有时候我们看古文四个字,身体力行,一看就懂,其实你就没有进到意识里头去,第六意识分别就没有清楚,身体力行四个字那么深刻的,要亲身才去经验、体验,体字加个经验叫体验,力行,努力达到那个行为的结果,叫身体力行。

那么为什么我们讲到这里?譬如佛提到这一段,吃东西,我们有这个舌头,譬如现在我们陆医(师)、陆大老师在这里,医生,医生看病一定看你舌苔,天风师也是,号称当代的一大光头名医。哈哈,我给他封号,号称是现代光头一大名医了,是吧?真正的舌头,舌苔看病的,也有关联,看舌苔同五脏六腑。五脏六腑,这是等于里头是个蒸笼,舌头是蒸笼上面一个标记,蒸笼内部五脏六腑的吃的东西蒸发上面,上面放一个东西,什么颜色、什么病态都看出来,这是舌的现象。舌头的味觉,我们所知道现在生理学,在佛学里头啊,现在生理学这一点我们仔细没有研究啊,舌头的味觉只到这里,舌根这里为止。味觉,佛经在别的经典说到舌头的知觉、味觉的很狭隘,不像眼睛、不像耳朵、不像身体的感觉,它很狭隘,它等于四分之三、之二多一点,只管舌头味觉,我们所有的东西吃进来味觉只到这里为止。等到舌根咽到这个咽喉——食道管的口子了,“咕”一吞,这里就不晓得味道是什么了,咸甜苦辣酸都不知道,一直到食道管。我们前天也讲,上一次提到过,食道管一直到胃上,辣椒太辣,“哟,胃好难受”,刺激得难受,但是不知道味道,所以味道的感觉只有舌头这一段,那么佛也提了。你看他二三千年前,你仔细看这一段经文,佛提的非常科学,舌头的本身,味……舌头知道味觉的本身以什么为界线?到哪里为停止?啊,这是讲……

天风师:老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按照阴阳五行中医的舌头的理念吧。

南师:嗯。

天风师:就是人的舌头呢,它有一个分布区,就是舌头,老师讲的舌根靠咽喉,小舌头那一部分到舌中间这是尝苦味的,舌尖是能够分辨甜味的,舌两边呢是能够分辨酸味的,所以人一发酸的时候是两边出来的那个津液,甜的时候舌下、舌尖出津液,苦的时候是舌中间靠后这里出,而咸味是遍布整个舌面的,而辣味不是味道,所以很多人不知道辣是痛觉,只有辣不是味道,辣是痛觉,就像针扎的是一样的,只有酸甜苦咸是味觉,辣不是味觉,这个是一个误区。

那么这个,刚才老师讲的,舌诊看舌面,它舌头有不同的,它这个刚才说的是五味,五味对应的是五色,那么舌面上体现出五种颜色,其实多于五种了,五种是概括。这个五色呢又对应了它五种病,对应了五种器脏,五脏六腑,它都有相关联的。那么,实际上在脸面上、在耳朵上、在声音上,声音还有五音,它都是相对应的,所以说会看病的也可以从声音听病,一个人说话的声音,这个五音,从反应出来它的五脏六腑的反应,从舌根上看出它味觉的反应,也能看出它五脏六腑的反应。那么从它舌面的颜色,从五色的角度也能看出它五脏六腑的反应,这是……老师,我插一段,给大家一个参考。

南师:插的很好,那光头的医学大师,啊,这是大法师的,也是医学大师补充的很好,这是讲舌头的味觉。

佛,但是你看,我们看佛经,仔细一看,当然对释迦牟尼佛肃然更起敬了。他在两千几百年前,对于舌头的跟味觉的关系,他提出来,翻成中文文学化,那么简单,内涵的科学那么多,啊,医学道理那么多。刚才天风师的作的报告。这里提出来,天风师作了报告以后,他说舌头这个作用是这样,所有的味觉是完全靠舌头知道吗?刚才天风师给大家报告,我们大医师和尚大医师,讲舌头咸甜苦辣酸哪里感觉哪一部分,讲神经生理的作用,那是活到的活人的舌头,死人那个舌头也在啊,你咸甜苦辣酸堆在上面它也不知道,神经死亡了,可见知道味性的不是舌头,所以他提出叫你注意,舌头知道以舌头为界线吗?如刚才我们讨论的,已经替佛讲了,否定了,不是以舌头为界线,这是一部分。你看他在二千多年前讲的话那么科学。

反过来,这是一面。反过来,讲味道的来源,咸甜苦辣酸,摆在我们圆桌面上的水果,每一样味道咸甜苦辣酸都有,它的本身譬如这个荔枝,啊,譬如这个糖,它的本身没有味道的,不是没有味道,它味道在它这个实体的里头,不加上舌头的尝试,它发不了作用,糖粘多了也不晓得甜不甜,咸一大堆堆了半桌子也不晓得咸不咸,因为它是物质的。啊,物质的本身有这个咸甜苦辣酸的味的功能,可是没有碰到人的这个神经,舌的这个感觉状态两个不相对的时候,这个咸甜苦辣酸的物质的功能不起作用,所以不能以它为界了,不能以味为界,这是两点。他刚才用了《中论》讲法,啊,自生他生,你就要发挥清楚,对以后这些。

那么我们吃东西,所以碰到扒开荔枝,扒了放到嘴里,“哟,还带一点酸味,甜带酸”,这是两个接触共生的——因缘所生,这个味道知道,“哦,这有酸有甜有辣,哟,蛮好吃的!”现在参禅就要参,知道甜酸苦辣这个味道那一点感觉是舌识所生,交给意识、交给心了,不在舌头上这个味觉,也不在吃的东西,也不在物质上,知道咸甜苦辣酸这个味觉、这个觉性的本身不在生理的舌头,也不在物质的味性上,可是两个一结合就发生刺激作用,产生舌识,舌识交给意识——我们知道好吃不好吃,因此他说味觉的知性、自性非因缘所生,“既非因缘”啊也“非自然”,是不是这样?

天风师:对。

南师:这样不是讲的很清楚了吗?

天风师:对。

南师:比较清楚了吧?

天风师:对。

南师:今后的社会对大众三根普被讲,你还要发挥得更清楚,千万不要套在经文上讲,法尘啊什么这些佛学的名词,越讲群众越听越糊涂了。啊,这叫、这种教学方法你要注意,四个字——“深入浅出”。啊,最深的学理,到了一个好的法师、教师嘴里变成非常普通的土话,叫作深入浅出,是不是这样?

天风师:对。

南师:好,这一段先交待了一下,只能说交待一下哦,还不是全部。

古道师:还有问题在。

南师:对,哈哈!

戴卫东:还有问题。

天风师:而且问题很严重。

南师:对,不能认为说这样听懂了,就已经全部懂了啊。

天风师:老师说的有道理,这个古道师就说了,说那天,我给他模拟地讲了一下经文,他一听,哎呀,更糊涂了,说这要佛如果听了佛就变成众生了。(众笑)

南师:哈哈!这是禅宗堂主的讲法。

天风师:把佛讲成众生了。

南师:对,好。

薛虎:老师,休息一下。

南师:啊,只讲一个啊?

天风师:没到时间嘛!

南师:再来一段吧?色声香味,讲身识这一段讨论完了可以休息了,好吧?念个、先念原文吧,身就是感觉状态了,这一段严重了,尤其对于参禅用功修行的最严重的来了,嗯?啊?要不要?

古道师:要啊!

南师:我看你俩个,他们两个思想交涉,也许……

众念:【阿难。又汝所明。身触为缘。生于身识。此识为复因身所生。以身为界。因触所生。以触为界。阿难。若因身生。必无合离二觉观缘。身何所识。若因触生。必无汝身。谁有非身。知合离者。阿难。物不触知。身知有触。知身即触。知触即身。即触非身。即身非触。身触二相。元无处所。合身即为身自体性。离身即是虚空等相。内外不成。中云何立。中不复立。内外性空。则汝识生。从谁立界。是故当知。身触为缘。生身识界。三处都无。则身与触。及身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南师:这一段很重要哦!所以我说注意这一段,这正是尤其大家出家或者在家修行打坐用功体验的非常非常重要,看到很简单。来了,请座主法师先消文吧,老规矩了。

天风师:那么这一段就是讲的是身根,和身根所能够产生的作用就是触觉,再加上由身根和触之间的关系,所发生的这个触识。

古道师:身识。

天风法师:身识身识,对,身触所产生的这个身识。那么这就等于说是眼耳鼻舌身意,这讲到了第五了,第五识。其实这里第五识从唯识的角度讲呢,我们可以多讲一句呢,大家更好理解。就是前五识它比较接近,或者是同前五识属于一个基本范畴,它和第六识就有区别,有很大的区别,所谓的我们讲的六根、六尘、六识,那么我们现在讲的身根属于第五识,包括前面那四识,它属于一个基本的范畴,第六识呢,意根的作用和前面这个五根的作用还是有区别的。

那我们来理解一下,熟悉一下这段经文,说阿难“又汝所明。”就像你所知道的这个简单的道理,说“身触为缘。”说因为身根,和这个身的产生的触法的、触觉的作用。

南师:身体跟外界的接触。

天风师:哦,身体跟外界的接触。

南师:触就是接触。

天风师:一个因缘关系,这个产生了这个身识,产生了这个触觉的作用,就是身识。

南师:感觉的作用。

天风师:感觉的作用。

南师:你就现在用感觉好了。

天风师:感觉,说“此识为复因身所生。以身为界”?还是“因触所生。以触为界”呢?那么现在这个感觉作用,这个“此识为复因身所生。”这个感觉的作用是从身体里产生的呢?属于身体这一边的呢?身根这一边的呢?还是“因触所生。以触为界。”还是这个感觉作用是在这个触觉当中就能产生这个感受呢?

说阿难,这是从两个方面,佛又进一步来剖析了,说假若因身,因为身体身根就能产生这个感受的作用,就“必无合离二觉观缘。身何所识。”说那就如果身体能产生这个东西,你就不用,合离是一个触觉的基本作用了,拿手摸桌子,你不摸就没有对这个桌子的触觉反应嘛,就没有这个感受了,就没有这个摸桌子的感觉是冷热还是软硬,感觉就不存在了。说“身何所识”,如果离开了这个合离,合离就是分开与接触这样的一个作用——因缘关系吧,“身何所识”,这个身体怎么能够产生这个感觉呢?你坐这一动不动你能感觉到这个桌子的软硬吗?这样来破掉这也是一个自生的理念。

说“若因触生。必无汝身。谁有非身。知合离者。” 说假设从他方面的第二个角度说,从另个角度说,从对境上去说,如果这个感觉的作用是触法所产生的,“必无汝身。”那么你就不需要你的身体了,你就自己就能感觉到这个,自己就能找到这个感觉,不需要身体,这个也不成立。说“谁有非身。知合离者。”那么这样反过来再一讲呢,哪有一个人不用身体就能感受到这个接触呢?就能感受到这个离开了还是接触了呢?不需要身体?

再往下说,“阿难。物不触知。身知有触。知身即触。知触即身。即触非身。即身非触。身触二相。元无处所。”你看,这里里外外、前前后后,你看到这个颠来倒去的,其实也没有什么难的啊!就是你身体知道这个、有知道这个触觉的作用,有能知道的作用和所知道的作用,里里外外,如果它是身,它就不是触,如果它是触觉的感受,它就不是身体、自身的作用,说“身触二相。元无处所。”就是身体,就是身根——我们的身体,和它的触受的作用,这两种都是相,都没有一个固定的,非得属于哪一方面的才能产生的这个感觉。

说“合身即为身自体性。”说那么我们这个身体,四大和合的这个身体,啊,它能够有自己这样一个体性,首先它是有这样一个存在的、一个这个身根嘛。说“离身即是虚空等相。”但是如果呢你没有这个身体,离开这个身体、离开这个身根,那么就跟虚空一样了,身体就没有了,没有触觉,也没有这个眼耳鼻,也没有手脚,也没有这个四大和合物,这身体就变成虚空了,隐形了看不到了。说“内外不成”,说你身体等同于虚空的话,这没有里、没有外了,“中云何立”,这个当中还能和合产生一个感受,“中不复立”,这个是不成立的。

“内外性空”,说里里外外、里面外面,都……它的体性都等同于虚空了,这不就是胡来、胡闹了吗?这个,说“则汝识生。从谁立界”,就等于讲你、这个相当于说,我们以前所讲过,这个人的意识的产生,佛又增加了一个比喻,说“从谁立界”,你这个能够知道这个触觉的作用在哪里呢?它也找不到,也不在这里、也不在那里,也不在和合当中,也不可能是虚空中产生的,你没法去界定它在哪里。“是故当知。身触为缘。生身识界”,说由以上所分辨的道理,我们知道,由身体的和身体的感受作用,他们之间这个关系产生了这个身识,这个界,这里面的“界”,就指的是这个识。说“三处都无。则身与触。及身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那么好,这个身体,这个身体能够知道这个触觉的这个作用,和所能够感受到的这个触觉所发生的这个感受,包括这个就是意识,这三者,其实还里面还暗含着说是虚空产生的,还是因缘和合产生的,这些都不成立,就是概括地说就是非因缘所生,非自然而然所生。

诶,讲起来经文这样理解,并没有说讲到这里就等于我们就把它讲透了啊,这仅仅是消文的一个过程,这里面能引发的身根和身识,包括这个触觉的这里面的复杂的关系和作用,当然在修行当中说,“诶,身体没有了”,你打坐“我觉得这个脑袋没有了”,脑袋真的没有了吗?其实不是,是这个脑袋这一部分、这个触受的作用暂时关闭了。有的时候就强求地用第六意识说“我把身体空掉”,那能空掉吗?也有能空掉的,也有不能空掉的,就看这个意识的作用用得好与不好。在什么时候用、怎么用,那这里非常复杂的、它有个配合的其它意识的作用。比如有的人他打坐的时候真的胳膊没有了,他吓了一跳,胳膊没有还得了吗?他回头再找胳膊,那么这就又加进来一个意识。就像我们在第二卷当中所讲的这个“见闻逆流”啊,他就产生了一个执著的作用,当然了这个身体,啊,这个身根、身识,这个触法这个作用非常非常的复杂,不是我这个一般的法师能讲的,也不是我能讲的,这个一般都是首座来讲这个比较合适。(众笑)那我先讲到这,老师。

南师:哦,座主讲到这里,首座?

古道师:首座。

天风师:首座装作入定了。(众笑)

南师:堂主呢?

天风师:也不是一般的堂主能讲的。(众笑)

南师:没有意见?

古道师:实际上这个身体是很复杂的啊!比如说,你说这里面当然比的是,比如说身体与外触的问题是吧?实际上我们身体里面自己还有触呢,你说坐在那里这儿不通、那儿不通、腿酸干什么,这难道不都是触受的生起吗?那自己还自己跟自己触呢,你说这个触是从外面来的吗?当然了,这一切,就是我们从唯识那个分析看的话,身体也俱七缘嘛,七种嘛,根,尘,是吧?然后是作意吧?啊,然后是这个这个这个分别依嘛,

南师:根本依。

古道师:分别依,是吧,染净依,然后是根本依,是吧,最后是种子依。实际上这个东西有的时候就我们被这个文字所困住,佛只拿这三样东西来比喻地说,我们就被这三样东西所局限了。比如说触跟外界接触,好,外界,然后身体,好,有这个接触了才生起这个感觉,就是。那实际上这种感觉背面后面还有还有这个这个,比如说最初的发起作意,你注意到了它了才知道,那有的时候腿碰伤了还不知道呢,正忙着搬东西干什么腿碰青了都不知道,晚上你一看这里是咋碰的,一看怎么腿碰青了,那个时候没注意,作意没配合上,那当然就分别心就没跟上咯!所以我说这个不是纯粹地说,从身体上产生的呢?还是从外面产生的呢?还是从虚空产生的呢?实际上说了半天,最后,他就是不说后面的东西。诶,所以这里面呢,就本身这个经文里面呢让人看了以后很容易糊涂,然后特别是受这些经文的所拘束,佛只举了这种三种例子,那后面唯识方面这后面的东西——这些后台老板他都没有讲出来、没有拉出来。

诶!所以就很难理解,那有的时候明明我们身体,你说“行,你不碰我,我能有感觉吗?”但实际上还是碰我了,“哦,你碰我了、碰到了”,那火车站那么多人碰你、你咋就没有感觉呢?挤火车的时候,对不对?因为你急着上火车没注意这些嘛!是你没有注意,然后分别心没配合上,分别依没配合上,实际这些都是综合来的。所以说你在一个里面有这种触觉想找它的时候它是没有的,所以说它是非自然的,也就是非因缘的,报告完毕。

天风师:讲得好。

南师:补充的好!啊,好,讲到这一段经文啊,我们看到一个现象,要求过多了、太过分了啊,但是看到。譬如说每天晚上我们,最近因为我身体啊眼睛不好,你们大家都原谅了我,讲一段一个钟头薛虎就叫了,休息了啊,他是放我的假。

现在多一段,大家这几天的习惯只晓得一段可以对付过去了,准备一段,下一段没有准备,现场就抓住了啊!

嘿,刚才下一段座主法师,堂主补的还不错,首座也不讲话了,因为没有准备,所以这一段讲得不清楚、不太清楚。拿禅宗,我做国文老师来批,古代的啊,书也……你这一番话记录下来,我就……这一篇文章我给你批了两句诗,啊,“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不够清楚,“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的诗,你们都知道,法师讲这一段无力,“东风无力百花残”呐。好啊,我们这个前提偶然,谈笑之间,这就是禅宗,啊,叫玄谈,玄明粉(中药名)的玄,玄谈,随便谈好了,过去了。

触受,在我们修行,生命活到,我常给你们提,我们打坐用功就是两个东西,一个知觉,一个感觉,用现在话讲很简单。譬如大家修行打坐,不管你修净土念佛、修密宗念咒子、观想、参话头或者做种种的法门,修瑜伽,都是玩两个东西,一个知觉、一个感觉。你打起坐来在那里,这一堂坐的不错,比较清净,实际上当然跟明心见性还谈不上,哈,比较清净很高兴,嗯,是知觉状态的清净。感觉状态呢?清净,酸痛胀麻痒,粗的,比较少一点,所以感觉清净,如此而已,都是感觉状态。

所以这个触、受两个东西,触跟受,尤其讲十二因缘,佛经开始用的,这个翻译真难,我也非常佩服,印度文字翻成中文是(翻触)翻受,原始翻的什么?你晓得吧?你看汉代的经典翻成痛,这个受翻成痛,其实汉代初出翻译对的,痛是最明显的,翻成痛,后来翻成五阴,叫做受了,受的前面有个触。触是什么?触,讲句难听的话,中国人他妈的,肏(cào)你,就是这个肏(cào),没有错,讲讲中文字就是这个音,就是这个字。或者触也不好,是交感的意思,交感,可以翻成感,可是感呢?没有触明显,触字以后必须加受,有感觉,受,所以触受两个很难分别,这要将来分析得很清楚。

那么我现在的观念认为翻,如果把中文佛经翻成英文呢?你触受怎么翻?当年在纽约他们大觉寺把《楞严经》也翻成英文,他们也来问过,我说有些你很难翻,譬如触受只能翻成交感的意思。譬如有一个中国人,讲佛经有这个境界,“老师啊,英文境界怎么翻?没有这个字啊!”“对啊”,我说“英文绝对没有。你还是用佛经翻译中文的办法,只在这个文字里头有,这个民族的语文里头有,这个民族语文没有,翻音,你只能说境界。境界呢?你告诉他有个注解,譬如我们翻般若,啊,譬如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完全保留原音,只能加注解的。因为梵文里头有、中文没有”,我说“你也只是能翻这样”,触受也是这样很难翻,这个交感、这个触,所以你看到经文里头提到触受的界限呢?是什么?刚才《楞严经》佛……啊?

众答:合离。

南师:对了(师两手拍掌示范),这样子合拢来两手一摩擦有触,分开、离开了有空间——没有触受,触受有界限——合与离,啊,思想也有界限——记忆跟忘记,忆与忘,《楞严经》后面里头有,这都是很科学的,所以触受这个触讲清楚。

所以我今天晚上继续叫你们讨论这一段,同你们用功,大家懂了这个道理,你想你的用功一天到黑,你的功夫用了几十年功夫说有进步、有心得,有些认为自己很有修行,很有把握、有功夫、有心得,对后面的年轻修行人还不太肯理呢!慢慢用功吧,不好告诉慢慢懂。把自己那个触受的心得累积起来以为是功夫——是骗了自己,都在触受中,注意修行。离开了触受、离开了意识思量分别,再谈佛学的用功。其实大家都在欺骗自己,都在触受中、都在感觉状态里头以为在做功……是功夫了,感觉状态很多的。譬如我们陆老师在这边她是针灸大师,扎进去痛不痛?譬如昨天她还给我扎过针,老师啊,痛不痛?胀不胀?我说没有感觉,她再动一下,诶,我说胀了,她就笑了,我在使坏啊,她把针动一下啊,我说胀了胀了啊,这是触受,此其一,这是内心的触受。所以你懂了针灸的医学、你也懂得用功,打起坐来普通告诉你有八触啊,任何做功夫的,酸痛胀麻痒,还有什么?

宏忍师:冷暖粗轻重。

天风师:冷暖涩滑,轻重。

南师:其实触受只是有八种感觉吗?不止。所以我给你们讲《达摩多罗禅经》上分成三十几种触受啊,都有境界的。我这个话就引起你们注意,大家落在触受中以为自己在修道。实际上呢?以佛学来讲修的是外道——心外求法。那么佛在《楞严经》这一段的触受里头带出一个字告诉你了,触受什么?知性来的,这一知,知道触受。这个感受,知性不属于触受上,是不是啊?这一经文带出来没有?

天成师:没有。

南师:有!你看,再念一道看,呵,座主不留意,所以佛经不要白敲木鱼读过去了,这里头放进重点在里头——知性。没有讲知性,一个知带进去。所以翻译经典,古人翻译经典每个字用过心思、锻练过的,很重要啊,这个知性。

好,触,那么我今天给你讲,等于讲在《楞严经》又发挥给你听,这个触受。譬如刚才天风师提到,譬如我们打起坐来有人经验,“哟,这个膀子不见了,空了,这一面没有感觉”,有时候提……天风师自己有经验,有时候坐整个身体没有了,啊,或者头没有了,整个身体都没有,整个身体没有了,你知性知道整个,这个就是触受,触之一,触到了空性,空了,也有感觉的,啊,触,这个里头深入呢?啊,触法——触受身法。尤其修禅定四禅八定,你们注意《(达摩多罗)禅经》哦!禅经上怎么告诉你一句话呢?你们都不留意,今天特别提出来,你们几个人,跟过我的要注意,禅经上说,初步用功参禅做功夫修行没有触受,你跟本不要谈修持了,你翻开书。

古道师:“触受之所获”。

南师:啊?

古道师:“触受之所获”,都是从触受里面这样分出来的。

南师:对了,触受来的。

天风师:在住分第六里就讲这个触受了。

南师:所以给你讲,先我批驳了触受的东西,再告诉你触受的重要,然后离合之间是靠知性分开,走到唯心之路了,这一点重要的地方,希望注意,好不好?

天风师:好。

南师:那么薛虎说叫我休息了,薛虎又给……哈哈,好,现在听命令,休息了,两段,这一段很重要啊。

天风师:这个禅经里讲的那个触受,是修行安那般那的一个、一个最重要的一个次第,是有为法阶段,生灭法。

南师:这触受到最后还不是完全生灭法,啊,这个里头深了,这个就《楞严经》所谓大佛顶,还有如来密因在内,我现在讲的还是显的这一面,还没有讲密的一面,啊,触受非常重要。

天风师:老师,可不可以理解《(达摩多罗)禅经》所讲这个触受的重要是有为法的一面,这个《楞严经》讲这个触受和分别意识这个是无为法的角度去看。

南师:不是,《楞严经》。

古道师:既然有触受哪是无为法呢?都是有为法。

南师:对,就是叫你触受注意进去用功以后,然后舍之、舍掉,见空性,然后空性再起用,那不同了,后面的事,现在你们程度还不到。

注:本文为太湖大学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