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讲习录》042 卷三

七大种性的剖析空大

众念:【阿难。空性无形。因色显发。如室罗城。去河遥处。诸刹利种。及婆罗门。毗舍。首陀兼颇罗堕。旃陀罗等。新立安居。凿井求水。出土一尺。于中则有一尺虚空。如是乃至出土一丈。中间还得一丈虚空。虚空浅深。随出多少。此空为当因土所出。因凿所有。无因自生。阿难。若复此空。无因自生。未凿土前。何不无碍。唯见大地。迥无通达。若因土出。则土出时。应见空入。若土先出。无空入者。云何虚空因土而出。若无出入。则应空土元无异因。无异则同。则土出时。空何不出。若因凿出。则凿出空。应非出土。不因凿出。凿自出土。云何见空。汝更审谛。谛审谛观。凿从人手。随方运转。土因地移。如是虚空。因何所出。凿空虚实。不相为用。非和非合。不应虚空。无从自出。若此虚空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现前地水火风。均名五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阿难。汝心昏迷。不悟四大。元如来藏。当观虚空。为出为入。为非出入。汝全不知如来藏中。性觉真空。性空真觉。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阿难。如一井空。空生一井。十方虚空。亦复如是。圆满十方。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天风师:这个空大……

古道师:“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你还说什么?我不敢胡说八道。

天风师:唐僧取来的无字真经大家看不懂哦。只能看这些有字的经了,咱们先消文一下,熟悉一下经文。“阿难。空性无形。因色显发。”。佛陀跟阿难举了个例子。后面这些印度的大的阶级种姓 ,实际上也不止这么几种啊,“空性无形”这虚空的体性是没有形体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色显发”,因为这个色相的关系 ,这个色相是物质,或者是对象的东西。

南师:色,(这里)就是青、黄、赤、白嘛。

天风师:对,这样就能显发出虚空的样子来,它自己是没法看到的。 比如呢,就像这个室罗筏城里面,往恒河边,往那些岸边的遥远处 ,这里面住了很多不同种姓的人群,有刹帝利,这是印度的第二大种性,像婆罗门,这是印度的第一大种姓,这个毗舍、首陀 ,也有翻成首陀螺的,还有颇罗坠、旃陀罗等等…最代表性的四个种性,这里举了五个。这些不同种姓的人,有的做官的,有的做修行人的,做宗教工作的,有的是做商业的,有的是傻瓜、贱民等等流浪汉。他们这些地方住了各种各样的人,有的刚建了新房子,安居嘛,“新立安居”,新搬过来的或者是找的新处所,他们需要取水用嘛,“凿井取水”,在挖井的时候会挖出土来,挖土才能凿成一个空井。

那么,这就是佛用这个方法来比喻说,挖出一尺的土来,好像呢,就看见一尺的空间,一尺的虚空。“如是乃至出土一丈。中间还得一丈虚空。虚空浅深。随出多少。此空为当因土所出。因凿所有。无因自生。阿难。若复此空。无因自生”,这就用这个文法模式,又提出了这三个问题,说挖了半天挖出一个井来,那么这个井呢,也是一个空间了,这个空间是因为把土挖出来才有的呢?还是因为这一大群人在这里凿呢?开凿的作用才有的呢?还是什么道理什么原因都没有,它是自生的呢?“阿难。若复此空。无因自生。未凿土前。何不无碍?”如果假设说,这第一个可能――说是无因自生的,那么没有开凿这个井,没有挖土之前,它为什么没有这个井呢?“何不无碍?”自然就有一个井不是吗?怎么我们只看见大地呀!“迥无通达”-----并没有这个井嘛!对吧,通达和臃塞是相对对比的,这两个不同的名相和概念。“若因土出。则土出时。应见空入。若土先出。无空入者。云何虚空因土而出。若无出入。则应空土元无异因”;好,那么、再假设说,这个虚空是因为土挖出来了,就成了这个井,那么,没有看见这个虚空进入啊!

南师:你讲你的先。

天风师:嗯。“若土先出。无空入者。”如果这个土出来了没有一个虚空进去,那么“云何虚空因土而出”呢?你看不见这个土挖出了,这个虚空跑进去了,你怎么说这个虚空是因为这个土而产生的呢?“若无出入。则应空土元无异因”,再比方说,他没有看见这个出入嘛,那么就应该是,这个虚空和挖井挖出来的这些土吧,本来就没有什么不同嘛,“元无异因”,开始就没有什么不同,它们是一体的,是一样的。“无异则同”,如果是没有不同,就是同嘛。“则土出时。空何不出?”如果它是一样的,你挖井出土的时候,是不是挖出虚空来了吗?把虚空也挖出来了。这是一个正反两个方面,从逻辑上推演出这个道理。“若因凿出。则凿出空。应非出土。”如果是这个虚空是凿出来的,那你就直接凿出个虚空好了,干嘛要凿土干嘛呢?还要挖这一大堆土呢。“不因凿出。 凿自出土。云河见空。”所以如果不是因为凿出的虚空,那么凿本身就能出土来了,“云和见空”啊?“汝更审谛。谛审谛观。”说阿难啊!你再仔细的去审视,仔细的琢磨,而且还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去详细的审视谛观,琢磨关照。

凿从人手。随方运转。土因地移。如是虚空。因何所出。凿空虚实。不相为用。”说你仔细仔细的非常认真的看一下。凿呢,凿这个动作和行为呢,是从人手产生的。“随方运转”,他并不是说这个固定的,这个这些人在哪里挖在那里就能挖出来,“土因地移,如是虚空,因何所出?”土呢,是因为挖了这个地,这个从地里面挖出来的。“如是虚空,因何所出?”让阿难仔细琢磨,这个虚空到底从哪里来,说你“凿”,这个动作和这个虚空的体性,它们之间有一个虚的,有一个实的,凿这个土是实的,那么虚空是虚的,“不相为用〞,他两个不能替代的,他的作用是有各自的作用,既不是合在一起的,也并不是没有关系的。“不应虚空。无从自出”,这就是我们以前的经文里面多次出现的概念,不因他生,不自生不他生,里面,也不自出,这是无从自出啊!是没有任何道理,虚空就是自己产生的虚空。就把这个大体的几层关系给破解掉了。下面也指出了一个——再有个假设,“若此虚空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现前地水火风。均名五大。性真圆融。”就是用虚空这个不好描述的无形无相的这么一个体性,把这个道理演化到,这个和五大的同等的属性,这个五大是地水火风空,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这个五轮塔,就代表地水火风空这么一个顺序。那么这个虚空是“性圆周遍”,这个体性圆融无碍,周遍十方,“本不动摇”。那么“当知现前地水火风”,那么你现在要应当知道,我们眼前能看到的这个地水火风,能够容易感受到的这个前面这四大加上这个虚空,这个空,地、水、火、风、空,它们统称为“五大〞。它们的体性也是“性真圆融”啊,它们从本体上说,从性上说,性、相、用的性,从本性上说,这都是妙真如性,圆融无碍。

“皆如来藏。本无生灭”,都是这个妙真如性,如来藏的体性所显现出的妙用,“本无生灭”,它们的体性来说,也都是不生不灭的,并不是从相上说,这要分清。“阿难。汝心昏迷。不悟四大。元如来藏。当观虚空。为出为入。为非出入。”就说阿难呢,你那个内心呢昏庸迷惘,沉迷啊,这个迷是相对于悟嘛,迷者为众生,悟则为佛。“不悟四大”,你就不领悟这个四大的本性啊,也是这个如来藏的妙真如性之所用、所显现。你再去观察、观照这个虚空啊,它是出呢?还是入呢?还是没有出入?等于说这个出和入就跟那个生和灭,来和去有相关的。“为非出入”,还是,这个“非”——当没有、不是,还是没有出入呢?

汝全不知如来藏中。性觉真空。性空真觉。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再一次,就第三次说到这个本“如来藏”,说你就根本不了解嘛,这个如来藏中“性觉真空,性空真觉”,这八个字是讲的“空大”的一个点睛之笔啊,最重要的八个字,说这个本性——本自具足,明心见性那个性,或者是这个五大所讲的体性的性,如果领悟了它的体性,四大也好、世间万物也好,了解了这个空性的道理,那么这就是真正的觉悟,就是性觉真空啊!能真正能够认知到虚空的体性,就算是觉悟的。反过来说,能觉悟的人也就等于说是能够证得或者是能够体悟到这个虚空的妙,和不可言表的妙明真心,或者是真如自性都是在这里面……空大也好,前四大也好,点睛之笔所讲的“性觉真空,性空真觉”。“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讲这个地水火风也是这样讲的,尽虚空遍法界,都是这样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随到众生所认知的程度,所能够知量的状况吧,知道的这么一个知识量。这(时),佛又给他往下引申了一下,“阿难。如一井空。空生一井。十方虚空。亦复如是”啊,就像我们挖一个井,挖出一个虚空,并不是挖出来的啊,说这个虚空呢体现出来一个井的状况,和“十方虚空,亦复如是”,十方八维上下这些虚空体性都是一样的。“圆满十方。宁有方所。循业发现”,说这种体性、这种状况都是一样的,“亦复如是”。没有一个固定的所在,随着众生的因缘,行阴的作用,表现出他的状况和性相来。世间人啊,不了解当中的真相,“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错误的把它理解成是因缘之所生,或者是自然的属性,这都是错误的。都是什么呢?都是分别意识、思量、计度,各种各样的想法,妄想颠倒、执着等等这些作用,道理都在这里面,这个就是它主要的原因。“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所以怎么样的用语言去描述它,都不能够显发出这个真理的实相,都没有实际的意义。这段经文大体上就是这么一个文字相上的含义,然后我们、大家在这个经文的理解的前提下,引申发挥它里面更多的文字背后的如来密因,先讲到这里。

南师:嗯,好哇。

天风师:哈哈。

南师:法师讲完了。堂主呢?首座呢?来。

古道师:你……没啥讲的,你没有感受是吧?有感受没有?有感受你就讲感受。不要总是摇头啊。

天风师:你还真别说,他感受很强烈。

古道师:哦,对呀,你要跟天风师讲的时候,开示起来,是让天风师如雷贯耳,你这一上桌子就光摇头,这个问题很严重啊,再摇头讲经时就用棒子把头绑起来。

南师:对呀,堂主讲话了,老板讲话了。

古道师:不是、不是,哪敢!

南师:堂主是老板嘛。

古道师:我没做老大已经很久了!老师!你饶了我吧。(众笑)

天成师:没有。

南师:怎么没有?你讲呀?

天成师:没有啦。

古道师:这么严肃的问题你说没有啥说的,可见你没思议。可是可议的东西,但真理不可思议。都说连说话都没有办法去阐述这个如来藏的真实含义,但老魏又说了,三藏十二部这么多东西,有的说,我们读到这些,比如说“但有言说都无实义”的时候,就感觉很懵然。为什么佛这么说呢?是呀,既然言说表达不清楚,你老人家说49年法,说了这么多年,你又把自己都给推翻了,这到底是什么道理?比如说这个空性,这一节谈了空性的问题。比如说“空”,是呀,我们认为我们感受的、知道的,能够从生理来长这么大,能够感受到的所谓“虚空”,他就是那个样子,通过随着自身知识的增长,我们一切宇宙万有都在虚无中包含,但是《楞严经》前面又说,哎呀,“不知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啊,都是在你的这个“妙明真心中物”,等于就说,自觉外洎的这些一切宇宙万有的东西,都是你“如来藏识”的显现,那好!如果这么认为的话,你这个如来藏识如何忽起山河大地?如何忽起海洋?如何刮起飓风?到底什么道理?生出来的种种生命,又个个不同,有披毛带角的、能飞的、能潜水的。人有黑的、白的,眼睛颜色都不同,这到底什么道理?是你的意识分别生出来“他是个黑人”,人家变成黑人了吗?有的时候这些问题让人挺困惑的,是,如果按佛经来说,哦,是,别人都是他的生命业力(所)显现成的那个样子的,但前提又是一切万有都是你的如来藏识中的东西。既然你心里包含的东西,并且不是你心里装出来的,因为你把握不了。你让天下人都是黄种人可以吗?你做不到。你不要让它有雪山高原,它们都是平川草泽陆湖,不是挺好的吗?也不用修铁路,也不用挖隧道了,对吧?费那么大力,对吧?还要跨过海洋,还有不用坐飞机了,咱们……你当如来藏中显现的时候,你中间留一个陆地连着不是挺好了,高速通过去挺方便的嘛,为什么不变成这样?这个我不懂,是不是,所以说可能是说“至可怜悯者”,像我这样是至可怜悯者……这个我不懂。然后我不知道我自己的如来藏心,到底是不是我的如来藏心?跟佛的如来藏心还是大家每个人的如来藏心,这个藏识各有不同呢?还是咱们大家的藏识里面,后面还是有一个统一的老板呢?我觉得这些种种问题挺困惑的。当然虚空,就这里比喻的,你挖一个井,挖一尺,多了一尺的虚空。但这种比喻就是很简单了,当然古代的时候,这种很浅显的来这么比喻。就是这里面在前面都已经谈过,比如一个人到另外一个国家去,拿一个瓶子把这个国家的虚空装一点儿,送去给人家做礼物,送到另一个国家去,那是不是另外一个国家的虚空多了一点?这个国家的虚空少了一点呢?既然是这一切万物都是这个虚空所包含的,本身从这个虚空中生产的,变现出来的东西,根本就也没有多也没有少。比如说卫东兄去上海开发房地产,在天津建了那么多房子,是不是天津的虚空就少了一点呢? 

戴卫东:少了。

男生:哈哈。

古道师:是不是?是!可能把阳光会遮住一些,但是它虚空本身来说,它没有多或少。因为本身那个土、那些砖瓦等等,本身就是天津土里面挖出来的,生产出来,所以它根本就没有少,就跟挖井一样,根本没有少。但是这个虚空怎么产生的呢?我觉得它本来就是那个样子。好像这么一说就成了自然外道了,按佛法来讲,是不是呀?(男生:是呀)哦,那佛又说“本非自然,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所以我有这么多的困惑,哪位知道的话请慈悲给我开示一下,啊,这么多这个师兄弟们,甭管谁啦,哪位有什么高见等等,为这个苦恼的古道,开示一下,让我解脱这种困惑,啊,慈悲慈悲,啊,求教了,阿弥陀佛啊。(众笑)

男生:古道师今天酒喝得还不够,还有困惑的。

南师:对呀,好啊。

古道师:我本来要坐大众部的,你们……老大一样逼我坐这。

男生:酒喝得不够,还那么清醒。

南师:对。

古道师:没有,我已经我不知道在哪了。

南师:啊,好啊好啊,好了,还有宋大爷啊,戴卫东啊。诸位补充。

男生:戴卫东,戴卫东天天都来,应该讲讲嘛。

戴卫东:呵呵,讲讲,老师啊,我都有问题啊,谁敢回答古道的问题啊,古道的问题我回答不了。我没有问题,我就很机械,老师啊,翻前面的话,前面叫“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然后后面讲火,然后讲水、讲风啊,都是这个格式。按道理啊,这样应该讲到这里空性啊,这个空是一个虚妄嘛,火是暖性,风是动性,水是湿性,空是虚妄。好,到这里按道理应该是叫“性空真空,性空真空”啊。哎,他这里为什么要换一个说法?我就不明白了,他是“性觉真空,性空真觉,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

南师:对啊。

戴卫东:这个问题我觉得不懂了,它这里这样讲的,它的意思啊,所以也是挺……

南师:你也“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啊。

古道师:可能是排版错误。(众笑)

男生:这不是老古出的嘛。

古道师:这是金陵出的。

戴卫东:为什么佛经当时翻译的时候他这样讲?他就是这样翻那个格式,就“性空真空”。

南师:你挑的好啊。

古道师:可能是佛是那样说的,后来人翻译错了。

戴卫东:是是是,然后……

某男:谈谈我的知见啊,这个…都是书上看的,并不是自己的。

南师:好! 好! 好! 今天拿来踊跃讨论,好啊!

某男:我觉得那个卫东兄刚才讲的那个事情啊,我注意到了二十五圆通里面的最后,文殊菩萨的结论。他是说那个,一下子背不出来。

南师:你讲意思。

某男:觉海性成圆,他从这里开始,形而上……开始讲的时候,他这个句子的意思,就是说这个灵明的本体,它生出来的作用,首先是生出一个虚空出来,然后空生出来以后,才有那个地、水、火、风, 这个东西再生出来,所以这样一来的话就说,所以它地、水、火、风,这个老佛爷讲的时候跟空进行对应。这个跟文殊菩萨句子的结论,我觉得是一致的。因为这个地、水、火、风是“空”里面生,它是这样的。说这个空的时候,为什么可以是觉相对…,因为它这个本体是,觉海性成圆嘛,它这个里面就是说,这个就是觉了,就是个这个东西了。(众笑)

古道师:你说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东西?你说清楚,咱们不知道。

某男:那就是没有证到,所以这个东西我说不清楚,我只能说从理念上来说是这么一个思路。这里面最妙的是——文殊菩萨的句子说“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这个虚空这么大,我们太阳系、银河系统、整个宇宙,它在这个大觉来说,不过是太平洋里面的一个水泡。所以这样讲的话,我就觉得《六祖坛经》里面,六祖开始的时候就说“本来无一物”,他就悟到这个东西了。我觉得六祖当时就把这个虚空给打破了,他证到了形而上的那个空,所以他说什么都没有啊,我觉得他“觉”的就是这个东西。

天风师:有道理!

南师:讲得好,讲得好!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平常不讲话,好啊,还有啊?宋大爷有没有?

宋军:没有。

马宏达:宋大爷上次还问我们第七识的问题呢,把我们问得哑口无言。

南师:啊?

马宏达:宋大爷上回在参末那识的问题,到底什么是末那识?

南师:哦,那是两个问题,那个问题、那个档案先另归一个档案。

薛虎:老师,我有个问题。

古道师:薛虎有问题都是比较严重的。

南师:“老虎”叫了。

薛虎:因为平常听老师讲的这个空啊,经常讲,一个方面是物理方面的这个空,虚空的空,另外一个方面讲的是般若真空那个空,它这两个“空”,以前都是听老师讲的,就说,从虚空、物理世界这个“空”啊,老师以前经常讲,空劫刚开始,先是空劫开始的,空劫慢慢转动,然后形成了风,然后又形成了下面的地、水、火、风。另外是从人的生命形式来讲的,老师也讲从十二因缘开始,无名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它这个名色这个地方,一个是理念的,名和色一个是理念的,一个是物质的,这个地方形成了人的生命的四大,这是物质的方面。但是,物质这方面呢,就是地、水、火、风,但是以前老师也经常讲过,《达摩禅经》里头讲的这个安那般那风大的这个作用。风大的作用是从行阴,行阴这个作用里动能也是风大的作用。我现在这个地方串不起来,不好理解这个地方。还有就是今天讲到“空”了,前面那两个师兄讲的问题我也心里有这个问题。另外一个问题是:现在我们讲到“性觉真空”了,后面这个空,这个“般若空”和这个“物理世界的空”到底它的联系在什么地方?因为以前老师曾经讲过一个问题就是――物质世界的这些物质东西也是不灭的,这都是以前听老师讲过的,讲过一个,那个佛陀拔陀罗和鸠摩罗什尊者两个探讨的一个问题“一微空故众微空”,这个空呢,讲的是般若的空还是物理世界的空?这两个方面老师又说物理世界这个空是不灭的。这个地方……

南师:物理世界空,同五大不灭,刚才《楞严经》上面佛结论也有啊,提到过两句话,大家还记得吗?本文里头怎么讲啊?

宏忍师:就是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南师:对啊,地水火风空。

宏忍师:地水火风空就是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南师:好,你讲下去,我提你们注意。

薛虎:就是这个,它们之间的这个联系啊,然后从自己个人自身体会,转回来,一转念,不是说大的,从自身来说,应该怎么去体会。

南师:很好!你,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啊!平常不说话,对,这样讨论好啊!希望每天大家都这样讨论,互相……成,进步成长,知见会打开了,好啊,还有没有?其他呢?你讲完了?

薛虎:我讲完了。

天风师:宏达要讲。

马宏达:刚才喝酒喝多了,不负责任哈,古道师清醒了,我可不清醒。

古道:不是,这话该我说。

马宏达:这个,个人感触啊,就是《楞严经》从开头,七处征心,八还辩见乃至到后来,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现在到七大这一部分。整个的我个人感觉就是说,不负责任随便说了,不怕因果的,就是说,整个的在一、二、三卷里面,运用了是印度的因明逻辑的说法,佛教逻辑,因明吧,比逻辑还丰富一点。他的方法和结论其实都是一样的,都是非因缘非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这一块。方法也是这样,唐代当时翻译《楞严经》文字很好,尽管很好,但我文字不好,所以觉得还是,四字一句、四字一句这样很简约,有的地方晦涩……我自己觉得文字不好,因为从小文字功夫不行,所以看上去有些费劲。前后看来其实他用到的方法是一样的,不管从前到后到现在,前三卷乃至到后面第四卷以后,方法是一样因明和逻辑,他每破一个东西,七处征心和八还辨见也好,还是,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它前头有个总纲。

开头前,七处征心、八还辩见没有了,从五阴开始,有一个总的纲要,最开始的一句话都是这个“皆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它的作用。最后结尾是一个结论“非因缘非自然,皆是识心,分别计度”,都是众生妄心计度,这样。抛开了经文,我们讲我们自己的现实的用功,我们现实的用功就说是我们的眼前、我们耳朵听到眼前看到的一切现实,经文,释迦牟尼佛说的离我们已经很远了,已经2500年前的事情。相信他也好、不相信他也好,是你自己的愿意,你喜欢相信他,你就相信他,不相信他就不相信他,我宁愿相信现实,我们现实的问题:我们眼前看到的所有一切或者闭上眼睛跟你没有关系或者你听到的一切,我讲话的声音也好,这一切所有东西,眼睛看到的色相还是虚空相,还是耳朵听到声音的动相、静相,还是嘴巴传出来的东西,这一切的东西,我们的习惯思维是什么东西?我们的习惯思维是先把它当成一个可以攀缘的东西,《楞严经》用“攀缘”两个字,就是可以抓的东西,可以抓的一个境界。但是每一种东西、每一种我们所抓的东西,它首先不是他的个体,他首先是整体,整体环境里面的一个东西,包括我们自己的身体,我们身体首先是整个天地之间整个这一个整体,这一个身体,又是一个独立的身体,所谓独立就有界限,所谓独立就是自己跟外界是有界限的、有处所的,安处在哪个地方?处在一楼还是二楼?还是行政楼还是禅堂?还是哪里?有处所的。所谓六入,也是有处所的,因为有处所才有入,才会有方位空间移动的问题。

这十八界也是一样有个“界”,有个界限,界限是什么?我们现在所有的人所处在当下的这一切,薛虎你坐在这里,也是整体中的整个天地之间整体中的你自己?还是单独的你自己?如果真的你是个独立的话,我们不可能彼此相见,独立就是独立,不能发生什么“和合”啊、什么“入”啊、什么“处”啊?有处所的话就不可能移动,从逻辑上来讲,我们只谈逻辑,真有处所的话,任何一个东西有处所的,它有它的处所,它在一楼、它在二楼。移动了还叫“处所”吗?有入的话就是说明没有界限,有“界限”就没有“入”,有独立的话,彼此就不可能发生关系,我们彼此各自独立的话,谁会知道老师?老师也不可能知道我们,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首先是整体中的一切,天地之间整体里面的太阳月亮,乃至其他所有的星系、天上的银河系,那是天地之间宇宙整体中的东西,首先是有整体,我们当下眼前呈现的一切、耳朵听到的一切、身体感受的一切、我们知性所感知的一切,当下呈现的,唯识学叫它现识,也就是阿赖耶识当下呈现的一切,在没有起分别以前,没有界限,没有处所,没有出,没有入,没有什么生灭,没有我没有人、没有众生、没有寿者——所谓寿者就是时间,也没有空间、没有界限。一起了分别 ,当下一念起了分别,就有了这些所有的相。所以说实相无相,为什么《金刚经》说:“所有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所谓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非一合相,一合相是什么东西?是当下呈现的整体。你所说的个体,你、我、人,众生、佛也好、菩萨也好、众生也好、地狱也好、天人也好,那是在现量境,现实境中起的分别,因所知量,循业发现的一个状态,一个作用而已,并不是独立的一个个体,没有个体,真的有个体的话,个体跟我有界限的,真有界限的话彼此不可能知道,我们彼此真的独立的话,彼此能知道吗?真的独立不可能有出入的,彼此会发生关系吗?所有世间法的一切学问包括科学、包括文学,包括任何一个理论,包括世间普通老百姓的任何一个观念,首先是倒因为果,先是把认定,认为一个现象当成是一个真的现象,一个独立的现象,然后,他们彼此之间发生了什么关系?一个男的和一个女的生了一个孩子,这个男的其实首先是整体中的一个现象一个作用,这个女的也是,天地之间整体之中的一个作用。我们没有隔离开周围的环境,我们的呼吸、我们的一切东西都跟周围连在一起,没有任何一点是独立的,没有独立,没有所谓的“我和你”。只有一合相,天地之间是一体的,所以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无寿者。

《楞严经》前面三卷的逻辑他用的方法跟《金刚经》中用的是一样的方法。所以最后说非因缘,所谓缘起,因是独立的,所谓因,它有一个原因,你假设它是独立的,所谓缘也一样,你假设它是独立的,然后他们两个发生关系生一个孩子,变成了什么什么什么……氢分子跟氧分子在一起,变成了H2O啊,变成了水分子,全是假设。我们第七识“末那识”起来的时候“恒审思量执为我”这个“量为非”的这一块。楞严经后面有一句叫“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整个天地之间是一体的。地、水、火、风、空、觉、识不过是它的作用而已,只是这么分别,你换个方法可以分别成八大、九大,……不见得非得这么分。地大是固性,可见的指土地,水大指湿润性,火大是指温度、暖性,还有其它的都是指它代表一个的东西,用人们熟悉的东西代表它的性,跟五行一样,并不是指一个具体的东西,那么这个觉海性澄圆,天地之间整个本来是一体的,天然有这个觉性,知道一切,不为一切所沾,能觉(生)万缘,缘所遗者,一切都知道,但是一切都无所挂碍的东西。也可以说这只是指它的一个作用,指它知性的作用,其他方面所知的东西也是它的作用,“能、所”一体的,并没有分界。所以讲“能、所”的问题也是一个说法的方便,没有分界的,有分界就彼此都不知道了。圆澄觉元妙的时候,因为自己这个状态之中,《楞严经》第四卷会讲到这个问题,为什么山河大地,十二类众生怎么起来?因果是什么?我九四年看《楞严经》的时候,最困难的一段也是在这里,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的问题。圆澄觉元妙,你整个是一体的东西,你怎么就起来了,圆澄觉元妙,你非要搞清楚自己是谁。

第七识这个有个俱生我执的名字,其实也是无明,也叫无明,你要觉察自己是谁,我们自己觉察自己的起心动念,自己用功去考察,你要搞清楚当下是谁?我们现在说困惑,学佛呀学道呀什么世间任何的事情啊,一大堆的困惑,这所有的困惑都是谁在困惑?是我在困惑,是自己在困惑。那第七识也一样,他首先要搞清楚,搞清楚是怎么回事,哎,为什么?首先要搞清楚它的依据是什么东西?它为什么来判断?凭什么来判断?它要有一个依据的,依据就要有一个对立的东西,有一个对待的根据。首先就有主客体的问题,必然你要做判断,要做一个分辨,必然有主客体的问题,谁来分辨、谁来判断?你判断的对象是谁?在判断的对象没有确立之前,你首先要确定主体,谁在判断?是我在判断,俱生我执。打个比方来讲,就像照相机一样,摄像机摄影机也一样,我们到处去在寻找拍摄目标的时候,还没有确定拍摄目标的时候,这个过程在寻找的过程,这个是第七识的作用。我们平时心不安,二祖找达摩祖师求心安,心不安,那么多的学问,那么好的功夫,他的功夫也很好,心不安。心、恒审思量,随时在不安,随时在找、在追求、在思量、在伺察,有寻有伺。这就是第七识的作用,在伺察的同时它有一个主体,谁在伺察?它无形中立了一个我,我们中国话叫“我”,外文、英文叫“I”,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它是一个主体,动物可能有它动物自己的东西,它是一个主体。但是,它没有明确客体之前,这就是“恒审思量,俱生我执”这一块的作用。比如说做工夫用功的时候,其实都有体会,此心不安,随时在找、随时在攀缘,随时在不安、随时在觉察,这是第七识的作用。

那么当你照相机选定了一个目标,聚焦的时候,就是第六识的作用,所谓第六意识,就是说,开始分别、明确的分别,这是谁?然后“咔嚓”的一下拍了一个照片,这就是记忆,第六识的分别加上“遍计所执”,执着的作用,分别本身还没有多大问题,它是中性的东西。如果不计较,不把分别的结果当真的话,它是“妙观察”,如果当真的话,那就是第六意识,执着起来之后变成照片,盲人摸象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所有的记忆都是拍照片,包括佛菩萨的记忆,我没有成佛,但是我认为是这样,记忆仅仅是一个片段。所谓意,意根、意识,“意”者“忆”也。记忆的忆和意识的意就差了一个竖心旁(以繁体字来说),什么是意?它只不过“咔嚓”拍了一个照片,录像机只不过是很多个照片连着而已。我们物理学上、生理学上把这个“眼睛看东西”也有一个物理学的名词叫“视觉暂留”,就是眼识的这个染的作用,配上意识,咔嚓一下,分别出来,然后执着起来,这个是记忆呀。所以说佛经里用了一个名词叫“前尘影事”,影子而已,并不是真实的,记忆就是影子而已,每个人的影子都是不一样的,我们今天坐在这里讲课,听课、发言,每个人的印象都是不一样的,影子而已,个人的分别计度,计就是计算,度就是度量,分别就是分开,整体的现量中,现量境中是一体的,你能分别吗?你分别看看?当下就拿虚空做比方,把当下眼前的虚空,你拿刀划一下,分出左右东南西北,有用吗?那是你自己想象的,虚空并没有改变,现量就是现量,现量是随时随地在这里,没有离开过我们。比量和非量,所谓非量我觉得就是把比量的东西信以为真,就是非量。

南师:讲得好。

马宏达:我是魔说啊,这个离经一字允为魔说啊!经典上我没有查到这种说法,这乱说的,借用它的名词,这个整个,我们现量境中去分别,这个所有的分别、比量加上你认以为真的非量,比量和非量不是随时存在的,不是当下就是这样的,是让你起心动念去分别,去执着才有的,它是生灭法,而且是间断的,现象上来讲是间断的,只有现量,随时在这里。所有众生注定要觉悟的,因为现量随时在这里,现量随时给我们机会,注定大家都要大彻大悟,都要觉悟,本来圆满。比量和非量是短暂的,是间断的、是生灭的。它的机会比现量给我们的机会要少得多得多,所以所有一切众生一定会觉悟的。

那么至于说整个的物理世界怎么来的?至少从现实来看,我们从感知的现实来看,从小到大,我们学佛也好,没学佛也好,有理论也好,没理论也好,你出家也好,在家也好,还是地位如何,还是个人的命运际遇如何,遭遇如何。所有的一切生生灭灭的东西过去了,心也好、物也好,有生有灭的东西,所有的境界都过去了。那么在你感知这一切境界的时候,虽然它过去了,我们小时候虽然它过去了,但是我们不管是凭记忆也好,还是当下也好,我们跟它都是整体、一体的,所以我们才能感知到它,能知、所知是一体的,所以才能感知到它,所以才能分别、所以才能启用、所以才能变成佛菩萨、才能变成众生、才能变成地狱,所以我斗胆说一句:佛菩萨众生,包括地狱众生也是平等的,没有什么,都是本体的作用而已,都是生灭法,佛教也是生灭法,不是说佛法,佛法讲的是本来的东西,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它是整体中的东西,一体的东西,一真法界东西,自他不二的。你说二,有人、有我、有众生、有寿者,已经是比量里面的东西,你真的相信有一个我人、众生、寿者,你已经在非量境界里面。现量境中就是整体,“一真法界,自他不二”,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没有时间空间、没有生老病死,没有什么佛菩萨、什么众生,通通没有,这些只是自己的分别,当你说生病了,要打针什么、怎么样呀,为什么不能不生病?为什么说不能用功夫把它自己治疗好?因为我想,这是大家自己的妄想。通过比量来想象出一个理想的境界,我们所谓的理想,通过比量来的理想而已,我们想象的,不是我们……现实它是什么就是什么。

至于说未来证到后面讲的这种五阴解脱的境界,一步一步啊,“汝坐道场,销落诸念”一路下去,到最后证到什么什么,转来转化这个所有的,等于说把所有的妄想澄清了,到最后没有妄想了,这样,最后的境界是什么? 我不知道,我没有证到我不能乱说,但是我觉得从开始我相信这个,我体会到这个东西,至于后来的事情,不管他。我觉得前面佛经,翻译的问题,对不起!我大胆对古人做翻译家的这些人,提一个这个,他们已经很可怜了,他们翻译佛经的时候,已经使了吃奶的劲儿了,换了我们未必比他们翻译的好。但是他讲了,从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逻辑很清楚,他从开始总纲,“一切皆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只有这一个东西,其他所有的东西都是“瞪发劳相”,都是你眼睛花了,自己看不清楚,最后结论,其实中间的方法跟结论也是一样的,都是一句话“非因缘非自然”,所谓非因缘,因和缘本身是脱离了整体,所谓的独立并不存在,只有整体,你说整体也是相对于一个个体来的说法,在整体之上,没有注意到整体,我们说古道师坐在这里,他就是古道师,我不承认,古道师是整体天地之间,宇宙中间的古道师,他不是古道师本人,他是整体中的,跟周围又是连带的,不是连带的,这个话说错了,应该先是一体,后有什么,所谓连带,所谓什么彼此交通是因为先独立,然后彼此再连带,这个完全是错误的逻辑,自相矛盾的,倒因为果,所以说非因缘。因和缘的说法是方便说法,没有办法,勉强说,因为无法说,根本就没有什么因和缘,那自然更不用说了,先天存在那里,哪有不*的自然?本来一体的,哪有另外搞出一个本来存在的东西?没有,你分界了,也是你自己的妄想分别。六祖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既可以说它是“本体心”的动,当然是本体心的动。同时也是自己的分别计度,一样的,攀缘心就是这样。当你用功的时候,你体会到了时候,真的相信法界一体自他不二的话,那当下第七识就转成平等性智,自己也是法界的作用,也是一体的作用。所以我也好、身体也好、你起用也好、不起用也好,它不过是作用之一,众生平等,我大胆说一句,佛菩萨也是众生,也不过是本体中生灭的作用而已,仅仅是作用而已,等于我们身体的手脚,它仅仅是作用,并没有独立存在,没有什么。我的话讲完了,大放厥词,对不起了,哈哈。

南师:好!(众鼓掌)还有没有?

某男:我也讲几句。

古道师:哎哟,我酒醒了,我没法说了。

某男:我觉得,坦率的说,我是很少看经文,也很少听经文,只有到这个地方才跟着大家一起去看,我觉得,我个人的感觉,我们把很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今天说的这个“空”,我想这个空,一般指是两个,一个“形而下的空”,一个“形而上的空”。我们所有的今天看到这些文字,都是用形而下的空去讲解形而上的空,实质上形而上的空一定包含形而下的空,这个空,真正空的含义或者它的本质,是针对于什么而言的,是对我们的心,当你的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这个性,真的是如如不动的时候,那个空自然而来,就体现在这个地方,它是对应的。比如是宏达说的,可能是宏达说的是整体的这一块,当你心没有达到如如不动,思念纷飞,各种因素都有的,用这种方法来解释空,永远越解释越糊涂。所以我说,可以把中间的解释的所有东西都抛除掉,真的是找到、感觉到你的心如如不动的时候,那个空是什么,它就在里面了,所以经文中就说“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我是这么去理解的,没有了。(大众:好,鼓掌)

南师:好,还有吗?

女生:我这有。

南师:她呢,还有,哎,好啊,今天生意好!(众笑)

王爱华:刚刚听大家在探讨的这些观念和内容,其实在第六卷这篇,就是文殊师利法王子在二十五圆通法门说完以后,有一段偈子,都有很好的阐述,这段:

【觉海性澄圆 圆海觉元妙。
元明照生所 所立照性亡。
迷茫有虚空 依空立世界,
想澄成国土 知觉乃众生。
空生大觉中 如海一沤发,
有漏微尘国 皆依空所生。
沤灭空本无 况复诸三有】

是不是可以参着,前后参着来讲……

南师:很好。

古道师:还是从虚空生的嘛,这还是有一个虚空嘛,先有个空嘛。

南师:好,还有没有?讲得好。刚才讲话是王爱华是吗?

男生:对。

南师:好,不错。呃……

马宏达:我补充一句啊。就是说,从起心动念、用功上来讲,这个,自己可以觉察到的,但凡有一点点执着或者紧张,就已经落在一个相对法上,已经落在比量、非量上了,已经落在一个对立的对待的东西,我和对方,一个对待的东西,境界上面这么一个东西,就是有一点点执着就已经落在上面了,已经不是一真法界了,全是比量和非量的境界,好呢。

南师:唔,都补充的好,都对。

刘宇瑞:我这里还有一个东西,我也……

南师:好!

刘宇瑞:我想我们在吃这个荔枝啊!这个东西是不是也可以说它是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南师说:没有错)所以他这个讲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我的理解是,就是这个荔枝为什么会生出这个荔枝来?从我们现象观察这个东西来说的话,荔枝树啊什么很多的条件加起来,等于这个东西生出来,所以这个是个因缘,但是,为什么这么多的因素加进来会生出这个荔枝来?这个东西用因缘就没有办法解释了。所以它这个东西是本如来藏妙真如性。这个妙真如性里面本身有这个功能,它可生起这个荔枝的作用。我对这个事,我是这样理解,因为是这样理解,所以我就觉得,它那个,最后证到这个本如来藏妙真如性的,其实它就可以生出荔枝的作用。它这个意念一动,一个荔枝就可以出来,那才叫做真正就是说是到达如来的那个地位,所以这里面所有的一切还是有区别的。

男生:这个是想象。

刘宇瑞:不是想象,是根据他这个理论来的嘛。

男生:这个是破了龙树菩萨的叫“无出无入”,他说这里有出入。

古道师:不是呀,这听了半天呢,这个如来藏性,大慈大悲,如来藏性,造出一个南师,然后又造出一个我们大家,然后听老师来给我们讲述这个如来藏性,然后呢,如来藏性也造出来一个刘宇瑞,经常从温州带着海鲜来给我们吃,呵呵。这个如来藏性比观音菩萨还慈悲呀!哎呀,我糊涂了。

男生:……那个酒还剩一点点呢。

古道师:哦,这样子呀,那以后我继续吃。

刘宇瑞:这个是我自己的想不出的,对不对呀?向大家请教。

南师:有道理!你们今天很精彩。还有没有?听了我们今天的精彩,看来我们一班同学们在这里并没有虚度光阴,也没有浪费了十方众生给我们慈悲米粮,都有所——了不起的,相当程度的成就。如果不在这里,把大家散之于十方,每一个都出去独立称王,呵,真的哦,不敢说你们每一位出去打遍天下无敌手,至少是武林高手了,是佛林的高手,哈,了不起,真的了不起。不过呢,你们都讲到形(而)上、形(而)下,最后的都讲了,最后的大家都一样,你们全体都是,都承认这个“妙真如自性,如来藏性”,就是有个东西,的确可以成就、成佛,是言语文字只好这样表达,这一点大家都很有了解。

其次呢,讲到今天提的七大里头的“空大”,注意!这个空是讲物理的空啊,我们用现在知识给它下个范围,是讲物理的空性。刚才薛虎也提到,不是讲到般若的空啊,同《大般若经》六百卷所谈的空是两回事,讲物理的空,但是,它同物理的空,同大般若的空、本体的空,一个作用,也是一个作用,都是《楞严经》上只用一句话,都是妙真如性所发生的现象,这是本体了,这一点需要了解。那么,讲到物理的空性,注意啊!这个空关系很大,尤其你们还年轻,修行求证,倒是真要首先体会的,这个七大里头,地水火风空的物理的空,同生理,生理跟物理,生理就是个物理作用,有形、有相、有现象,有——都离不开物理的作用,也跳不出物质的形成,所以这个空还是要注意它。

那么我们扼要简单的前两天有人讨论过,我们引用谭峭的《化书》,前天还是宏忍师、还是哪位提出来的?两句话,团块、要写一下,“团空为块”,把虚空,因缘生法,变成结块了,形成了这个世界,形成了这个地球、形成了月亮,形成了太阳,“团空为块”。我们人、众生,“见块而不见空”,只看到一个实体,“粉块为空”,把这个实体的固体的把它打破了,返回虚空的空,物理世界的,大家是“见空而不见块”,这是谭峭,唐朝的一个神仙,年轻人,他的父亲是国立——等于现在说唯一的国立大学的校长,一个儿子出家了,修道去了,叫谭峭。他的大著作就是一部书,叫做《化书》,宇宙万物都在变化,自性空的,道是空的,中间精彩的话很多,这两句话对于这个空的了解。如果刚才你们也提到、宏达也提到,翻译问题,中文八个字,呵,不用佛那么辛苦,讲打井啊露出了空。啊,我们挖地下室挖出了空,我们修铁路、修公路,把山洞凿出来一个空,打出来一个空,空跟实体有什么关系?实体里头就有空,空里头有实体。任何一个固定乃至最坚固的金刚钻,里头与科学物理的作用,里头分子还是有空的,没有个固体,固体里头都有空;换一句话,空里头就有固体,而且空里头包含了,《楞严经》这一段也告诉你,包括了地、水、火、风、空这五位,离不开,都是因缘所生法,都是因缘生法,离不开、有独立性的。比如,现在用到实际这一方面,是讲实际的啊,五大,现在讲五大,后面两个还没讲呢,地、水、火、风、空,这是五个了,后面觉和识,讲到心性跟物理的关系了,都是如来藏性的东西所发生的。

那么现在讲到做实证的功夫,大家都在用功打坐修行,不管你修什么方法,哎,先要了解这个空,很重要!非要了解。譬如现在大家闭到眼睛,或者七支坐法盘起来坐在那里,你觉得很清净的那个境界,是有相、无相虚空所呈现的一点,一点的“现量”,啊,这个了解了。譬如我们人、生命都在空中走来走去,譬如薛虎坐在我对面,我坐在薛虎对面,现在我是坐在空上,可是空也坐在薛虎与我的身上,这是用功去求证的。所以这里提,是后面有秘密告诉你,这个空性必须要了解,这个空的当中是物理的空喽,我们用现代话来讲,它里头也包含了地水火风。可是这五个东西呢,四大、五大,五大性离。在古文,在《圆觉经》、在别的经典上提到,四大性离,这五大性离,地水火风各有自性,分开来讲,四大各有自己的自性,但是,这自性,空也有自性,空是个——现在我们讲的空是有形有相的空,这一段里头《楞严经》,包括了三千大千世界这个空。那么,刚才有一两位同学,好像刘宇瑞还是戴卫东,还有王爱华都引用到,都已经把后面拉到前面来——文殊菩萨所作的结论。那么我们一边讲,你们手边一边翻起来很困难,宏忍师帮忙写呀,或者你们自己翻。

宏忍师:在卷六。

男生:不在这一本。

南师:下一本,他们没有带,你就快写一下给他们。“觉海性澄圆”,这是讲如来藏性了、本体;“圆澄觉元妙”,这个跳过去啊,将来会补充的,“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好,这四句把他跳过去,将来补充,牵扯到明心见性,证得菩提的本体,这四句跳过去了以后说。“迷妄有虚空”,有相的这个虚空,物理虚空,是因如来藏性菩提本体,一个妄念所生、形成,“迷妄有虚空”,妄念升起来了以后,先生出空,先起来一个空的现象。“依空立世界”,有了这个空,就有三千大千无量无边的世界,形成各种星球物理。“迷妄…依空立世界”。那两句,文殊菩萨,这两句内容就很多了,“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三千大千世界物理形成,先有虚空,有相的虚空,这个虚空里头又起作用,起了众生有思想,这个思想来啊,“元明照生所”的思想,第三重的这个攀缘、执着的作用,构成了物理世界地、水、火、风、空,“想澄成国土”,从众生的妄念,所以《楞严经》把“色、空”两个,再后来五阴解脱,叫做坚固妄想,想澄成世界,想澄成世界了,世界以后呢?

天风师:知觉乃众生。

南师:呃,慢一点啊,“想澄成(国土)”,想澄成世界以后,啊,这个呢,就叫做什么?“劫浊”,这个世界是不清净、不干净了,不是本来,本来是“觉海性澄圆”。想澄成世界这个里头活动的思想精神作用了,总述,这一节就是刚才宏达所讲的,有我啊,有分别作用,你们带着大家,这些都讨论到了,“知觉乃众生”,文殊菩萨很简单几句话提一提,内容就很多。“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你们不是听了这几句,(只是)背来不行哦,你自己用功就要去参究体会,你功夫就会进步了,禅定啊、般若你就会打开了,这个偈子一念,这个偈子是总纲,总纲你一打开了,你的功夫智慧进步很快地就打开了。“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然后,它又转,“空生大觉中”,整个的物理虚空三千大千,虚空,现在我们科学晓得,虚空是无比大,无量无边,不断在扩大,扩到多大?不知道!银河系统那一边还有银河系统,银河系统那边还有一个银河系统,无量无边…这样大的虚空在自性,在如来藏性,“如海一沤发”,这个物理世界不过一个水泡而已,是水上一个水泡,啊,那么,况且我们是水泡里头一个小众生,小点小点的小灰尘,所以《楞严经》首先也提到:外洎山河大地乃至身心,不过是妙明真心的什么?所现的一点东西作用而已,所以他告诉你: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如果一念空了,一念彻底空,我们普通讲一念,打起坐来一念空,身心皆空了,认得真正的空了以后,啊,空生……沤灭空本无……

宏忍师:“有漏微尘国”。

南师:哦,还有,他说这个水泡里头啊,想澄……知觉……“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微尘国是三千大(千世)界,多得不得了,每个世界来假定都有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他说都是依空而建立,“有漏微尘国”,都在这个水泡里头。“沤灭空本无 况复诸三有”,“三有”就是三界,欲界、欲有、色有、无色有,况复诸三有,文殊菩萨开示,不但宇宙,也是这一段通通讲了。哎,下面就马上接到给你讲用功了,所以要二十五位圆通连到的个人的经验起来作报告。他说(众念):归元性无二 方便有多门。归元,佛法那么多,千千万万的修行方法归到一念之间,一念空!你认得自性本来的话,归元无二是一个东西,等于这个圆桌面上找这个中心轴,“方便有多门”。你学密宗、他念佛、他走净土、他做yoga,各人入道不同,最后中心是一个,“方便有多门,归元性无二”。还有下面两个……

众念:“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

南师:不管你走哪一条修行之路,最后找对自己本性菩提开悟成佛。“圣性无不通……,(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至于说……哎,“顺逆皆方便”,魔道也好外道也好,乱七八糟的每个方法,是方法而已,不要给方法骗住了,找那个中心,哎!那么……

众念:“初心入三昧”。

南师:对,你开始修行慢慢来,不要急了。

众念:“迟速不同伦”。

南师:哎,算不定言下顿悟,一下成佛;算不定,你三大阿僧祇劫悟不了;算不定,这个人修了几辈子才悟道;算不定有人不修就悟了,哈! “迟速不同伦”,不一定,这个就是讲到根器问题了。下面就文殊菩萨一路批下去,批评了,把二十五位菩萨报告每个打了分数,每个告诉你,这个方法对某一种人有利,这个方法对某一种众生有利,是这么一个东西。

现在,今天讲物理世界的空性,这个空性还非常重要!我们体会这个空非常重要,啊,这个空性借用的名词。你问修密宗的人,所以见到空性成、就是初步,你见的哪个空?譬如说,我们打坐,你们大家经验,有时候大家都有这个经验,我想在座的瞎猫撞到死老鼠,忽然这一套做到思想妄念清净了,很好!咦!以为见到空了,这个是不是呢?也是,第六意识偶然清净面的空,那么这个“空”,同物理的空有没有关系?有关系!呃,你忽然乱七八糟妄念一下清净了,偶然撞到了,我讲过你们是瞎猫撞到死老鼠啊!撞来的。所以我在讲《金刚经》的时候告诉大家:你们找空吗?哎哟!不要去找了,空本来找你,你还找个什么空啊?你讲话,一天做人,譬如刚才大家发表了高论,滔滔大论,哎,空了,空来找你,不是你去找空,空也没有找你,本空嘛!所以自性本空,同物理空也一样,在这个里头体会出来,你进去了就快了,物理的空见到了,那自性的空慢慢彻底了解了。啊,所以这一段很重要!一切地、水、火、风,水陆空行,皆在空。所以下面《楞严经》这一段,什么?空觉什么?啊?你们手边有书,我眼睛不好啊。

男生:哦,对。

男生:“性觉真空。性空真觉。”

南师:对啊!

男生:“清静本然。周遍法界。”

南师:所以在,这空、觉,就是下面提到“觉”了,同如来的大觉、大彻大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哎,“性觉真空,性空真觉,清净本然”,有时候你去空啊,空不了呢,你只要不求空,自然空下来,啊。“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好不好。

注:本文为太湖大学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