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讲习录》045 卷三

识大种性的透视 偈赞发愿

南师:好啊,开始吧。

天风师:老师安排,昨天让我们这个回去以后,大家去思惟、研究一下这个昨天讲过的七大当中的第七大,就是识大。不知道大家就是有什么感想,有什么新的发现和领悟,我特别希望能听到大家的开示啊。这算开场白了,要不然等下老师点名了,你就被动了啊,大家踊跃发言。堂主带头。

南师:嗯。

古道师:我刚才入瞌睡定,出了定吃东西真好吃。

李慈雄:有没有喝酒啦,是啊。

古道师:哎,没有没有。

李慈雄:哈哈,喝酒就有胆子了。

古道师:哎呀,罪过。

李慈雄:哎,我来吧。报告老师和各位同学,这个四大呢,这里面呢,一直在参究,同时昨天回去,虽然很晚了,我把《楞伽经》啊,《楞伽大义今释》重新又翻出来,又反省,包括自己,检验自己的身心。这个识呢,这个四大呢,就说我们假定呢分析来讲,第一个是现识,第二个是分别事识,第三个是真识。这样怎么体(会)?因为要认识这个识呢,事实上对我们学佛来讲是很关键的。怎么体会这个识呢?就像说我们,吕纯阳里面讲的有一个叫“对境无心莫问禅”,对境无心,事实上这个无心,此时是没有起分别意识。但是呢你对境你是知道,就像镜子呢——照,只是那时候还没有起加工的作用。这时候呢是所谓的现识。这样我们所谓的前五识呢,事实上都是现识的作用。这样等到剎那之同时,分别事识也就起来了,也就说我们所谓的这个就是呢那个第六意识。这样我这里面再进一步呢,审思,譬如说晚上睡着了,做梦的时候,那时候以为自己是没有分别意识的,那时候所谓独影意识起来。但是我再仔细审思呢,事实上独影意识是自己迷了之后,起了一种分别意识没有知觉之下的作用。再倒过来讲,我在想,我们自己人身在这个所谓的宇宙之间,自从出娘胎之后或在娘胎之前,讲穿了,没有真正觉悟之前,就像睡着一样,也都是在独影意识的境界里面,自以为是有分别意识的。这样呢我们修证呢,假定能够把这个分别意识能够彻底地把它净除,也就是我们所谓的一念清净,那时候现识呢,自然会呈现,才会反而悟到真正的真识。所以昨天老师有跟我们说,在修证上呢,用什么,就是有谁是用唯识的方法来修证的。在二十五圆通里面呢弥勒菩萨,他的实际上修证的这个经历就是这样子。就是他把这个就是,宇宙身心呢事实上都是我们唯识的现量境所现,从这边倒过来反复、返回来去观照,然后把就是平常的妄想执着放掉了,才有办法回到所谓的真识的作用,很自然地就证入无生法忍了。谢谢老师。

南师:嗯。

女生:我有个问题,有很多的疑问。

李慈雄:你说吧。讨论吧。

南师:嗯?

李慈雄:她有问题。

女生:我补充一下你刚刚讲的,你说从现识,这是现识然后分别再一个真识。

南师:听不见,刚才你讲话。

女生:我说那个慈雄刚刚讲说,怎么在识里面有个现识对不对?然后再一个分别识,然后再一个真识。那要把这个分别的去掉,才能到现识里面去。我的理解是这样子,其实你的现识跟分别,它都是一剎那间就是几乎没有区别,它就在一般里面就呈现了。只是你那个分别的话,分成两块,一个是昏沉的,一个是散乱的分别,那假定是说你要去认识,你这个,就是在真识里面同时它也知道这是什么东西,是清清楚楚的、明明朗朗的,它没有排除分别,也没有排除现识,这是它同时就是一体的。你要认识这个时候,我认为才是透到识里面去理解,不过它是为了方便里面,才告诉我们有个现识,有一个分别,有一个真识,其实这个是随时在每个众生里面,随时每剎那都在呈现的,那么你怎么去认识,这就是在真识里面,或是我们只是用一般来给它分别,有一个现识、分别,跟一个真识,是为了让我们更清楚,事实上假如说我们把它切得一块一块的话,根本都没有办法去理解这个事情,是我……

李慈雄:完全同意,可能我表达没有清楚,谢谢。

古道师:有个感觉,我觉得有必要,把老师在《楞伽经》里面的那个,大家一起念一下,上次好像都发过。

天成师:没有发,没发。

古道师:没有发是吧?

李慈雄:你念吧。

女生:有讲义哦。

古道师:这是也是关于识的,识到底是什么东西。

宏忍师:你是说那个《楞严经》的?

古道师:楞伽!

宏忍师:楞伽的。

古道师:对。

天成师:楞伽就那次是……

南师:有吗?

天成师:有,上次印了有。

南师:哟,奇怪,谁搞的?

天成师:宏忍师。

南师:嗯?我现在现识看到是糖哎。

李慈雄:哈哈,现识看到糖。

宏忍师:你们要不用的话……

天成师:我今天没带……

古道师:大家念一下,我觉得,关于现识的问题等等,上面老师都有详细的讲述……我们大家一起念。

天风师:哦,好啊。

古道师:您老人家来吧。

天风师:尔时,从这开始哈。

众念: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佛告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思量所知。诸识有二种生。谓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种住。谓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种灭。谓流注灭及相灭。(《楞伽经》原文)

古道师:继续往下念呗,这个老师讲解的这个。

天风师:哦。

(注:《楞伽大义今释》原文:■ 什么是识)

众念:这时大慧大士再问佛说:“所有的识有几种‘生’(生起)、‘住’(存在)、‘灭’(消逝)的作用呢?”佛说:“所有的识有两种‘生’、‘住’、‘灭’的作用,都不是思量推测所能够明了的。什么是所有识的两种‘生’呢?就是所谓流注生及相生。如川流不息、生生不已,名为流注生。因此而发生所有相续不断现象,名为相生。什么是识的两种‘住’呢?就是所谓流注住及相住。如瀑布流注般的宛然相续,才有一切现象界的存在。什么是识的两种‘灭’呢?就是所谓流注灭及相灭,即是相续存在的力量同时不断的消逝,和现象的消灭。”

(佛法所谓的识,相同于一般所说的精神。但依唯识的精义而言,通常所谓精神,还是唯识的变相作用,所以不能完全依普通知识称它为精神。佛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乃是指宇宙万有的全体大机大用,只是识的变化。以上答大慧大士的问题,是说明宇宙万有识变的过程,不外生起、存在和消逝的三大阶段。而这识变的三大过程,归纳起来,又只如川流不息地相续与相互依存的力量,却由它发生现象(相、用)的两种作用。但是一般人,都只能在理论上去推测,去了解它,却不能亲身体验它的究竟。)

(《楞伽经》原文)大慧。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大慧,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及分别事识。大慧,譬如明镜,持诸色像。现识处现,亦复如是。

(《楞伽大义今释》原文 ■ 识的现象)

佛又说:“一切识有三种现象。一是转相,乃是辗转变化的现象,称之谓转识。二是业相,乃是业力的现象,称之谓业识。三是真相,乃是圣智的现象,称之谓正智,或名真相。”又说:“如果广泛的说有八个识。简略来说,只有三种识:一是真识。乃是真相之识,称之谓真识(又名为如来藏识)。二是现识。乃是对境所显的现量识,称之谓现识。三是分别事识。乃是能分别一切事物的分别识,称之为分别事识。如何才能明了现识所显示的现量境的作用呢?举譬喻来说:犹如明镜照物,能够摄照任何现象,相来不拒,相去不留。现识的作用也同这个情形一样。”

(人们要了解唯识,首先就要认清什么是识;要想认清什么是识,第一步就先要知道现量境中的现识。所以佛先举出现识,再用明镜照物来做譬喻。至于引用譬喻,本来是因明的一种方法,但是因明和逻辑(Logic)的论理,它的法则有时也有所穷,并不见得完全可以表达真义。从古至今,人类的语言文字,并不足以完全表达心中的意思。所以还需要动作和表情,以及符号和譬喻等等的帮助,才能够收到理解的效果。但是这个方法也有偏差,就是容易使人把指月的指头当作月亮来看。所以先要注意譬喻这件事只是譬喻,它并不就是所喻的本身。人们面对世间一切事物、最先的接触---不是第一观念---还没有意识分别的生起,这个时候,就是现识的现量境的作用。不过现识和分别意识的交变过程,其间是不容毫发的。刹那之间,立刻就会生起意识分别的作用,所以不能把握现量境,也就无法认清现识的面目。如果能认清了现识的作用,就可体验到所说的唯心唯识的究竟道理了。有人把直觉当作现识,那是不对的。直觉只是意识的率尔而起的分别心,并不是现识的现量境,因为有了直觉,便非现量境了。)

大慧,现识及分别事识,此二坏不坏,相辗转因。大慧,不思议熏,及不思议变,是现识因。大慧,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熏,是分别事识因。(《楞伽经》原文)

(■ 现识与分别事识的互相因果关系)

佛又说:“现识与分别事识,这两种作用,会不会冲突呢?从表面看来,好像这个现行识的现量境完了,才生起分别事识。其实,它两个是互相辗转发生作用,互为因果的。当接触外界的现象时,接受不可思议的熏染,和产生不可思议的变化,这就是现识的因。吸收内外种种的六根六尘现象,和受无始以来习惯性的妄想熏染,就形成分别事识的因。”

(《楞伽经》原文)大慧,若覆彼真识,种种不实诸虚妄灭,则一切根识灭。是名相灭。

大慧,相续灭者。相续所因灭,则相续灭。所从灭,及所缘灭,则相续灭。大慧,所以者何。是其所依故。依者谓无始妄想熏。缘者谓自心见等识境妄想。大慧,譬如泥团微尘,非异非不异。金庄严具,亦复如是。大慧,若泥团微尘异者,非彼所成,而实彼成,是故不异。若不异者,则泥团微尘,应无分别。如是大慧,转识藏识真相若异者,藏识非因。若不异者,转识灭,藏识亦应灭。而自真相实不灭。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识灭,但业相灭。若自真相识灭者,藏识则灭。大慧,藏识灭者,不异外道断见论议。

( 《楞伽大义今释》原文■ 如何恢复真识)

佛又说:“如果要恢复本来真识的自相(如来藏识的真相)。只要先消除能接受习气熏染的虚妄分别事识的作用,那一切身心的根识自然消除,这样就是灭了识相。”

(故知要不着相,首先就须消灭分别事识的作用,也就是说:首先须灭掉思惟分别的意识,这正是其他经典所谓的“空此一念”的道理。但勿误解没有了分别意识,就等于木石的无知,须知分别意识,只是由真识转相的第八阿赖耶识中间的一种作用。分别意识灭了,才能见得到如来藏包含宇宙万有之机的真面目。下文就是佛对“识灭”作进一步的指示。)

佛又说:“只要把生起相续作用的生因消灭了就可以啦。因为把所以生起相续作用的‘因’灭了,自‘因’相继而生的‘缘’也就自然消灭,那么,相续的作用也自然无法存在。这里所说的相续的因和缘又是什么呢?所谓‘因’者,乃是基于现量而显的现识转相作用,它依于无始以来的妄想熏染习气而生。所谓缘呢?就是依他而起,从心识中,引起见分分别的境界。譬如泥团和微尘,泥团不一定就算是微尘,微尘累积才构成了泥团。如果说它是两物,但泥团其实就是微尘累积而成。如果说它是一物,但它们却是两个形体。所以泥团与微尘本质上虽然相同,现象上却有差别。又譬如金子做成了任何器皿,器皿的作用性质不同,而并不失去金子原来的性能。由这个譬喻,你可以了解现识所起的现量境,一转而引起分别事识等的作用,都是如来藏识(阿赖耶识)真相转变的转识所形成的。如果如来藏识和转识等的形成作用,根本是两回事,那么,就不应该认为如来藏识就是转识等的因了。如果认为不是相异的,那么转识等所形成作用的现象灭了时,如来藏识也就跟着灭了。事实上,转识之间,有变化坏灭的迹象,但如来藏识的自相,却是不灭的。要知道所谓诸识灭者,不是如来藏识的自相消灭了,只是转识业相的流注现象灭了。如果如来藏识自相也会灭的话,那么如来藏也便是有生灭的了。果真是如此,那就等于外道们的断见理论了。”

(上述佛所讲的唯识法相的话,是说明凡夫众生心识的现状,都是从如来藏识的业力流注为因。由无始时来的我执和法尘的遍计所执,和现行的业力互相辗转熏习,生起人我的八种心识现象的作用,所以名为八识。如果能够灭掉一切诸识的妄缘熏习,不起遍计所执和依他而起的作用,就能顿断业识妄想之流,转识成智,得到真如性净的如来境界。但灭除业识之流,并非如世间的断灭见解,灭了就是什么都没有了。灭是灭了一切业识之流的流注相,转了幻有妄想种子的熏习,而圆成净智的光明。所谓无生与不生也就是这个道理。过去未来现在三世时间所具的种性,和无边虚空的种性,都如换旧更新,由此转了污染熏习的业力而成为净智,阿赖耶识转为真如,乃是即此用,离此用;离此用,即此用。但依体而立义,便说为毕竟空,因为真如自相,的确已经空了一切业识流注之相。唯依用而立义,便说为胜义有,因为真如的体相本身不生不灭,常乐我净的。奈何学者都由这个道理而兴起理念上的争端,实在是没有圆融贯通吾佛一大藏教全体的宗旨。如果真能证到‘善能分别一切法,于第一义而不动’境界,自当释疑息诤了。)

南师:哟,读完啦,很了不起啊!

古道师:还有一点,还有一点。

天风师:先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了。

古道师:已经说清了吧?你真正想明白识的作用,还是把第六意识妄想分别流注的业力先断掉。

南师:我现在在听你们念这个我的流注现象,很有意思。好像听……

古道师:前尘影事,遥远的前尘影事。

南师:哦,对对,哦,古人,什么人写得那么清楚啊?(众笑)

李慈难:那个人姓南吶。

古道师:好像是……

南师:那我又回想到,写这个书的时候,最穷、最苦、最烦恼的时候。统统把它写好,一字一抠,抠的。

天风师:中国的《史记》有句古话叫,“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这是我感觉,是吧。“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南师:那么你们念了这一篇,你也昨天读了这个,现在对于昨天《楞严经》所讲的呢?综合结论了?对不对?大家念了,你们听了,如果拿佛法来讲还有句严重的话,这一段,古文与白话,今天的文字,都听了,不管你有心得、没有心得,以佛法来讲,一入耳根……

大众:永为道种。

南师:永为未来大彻大悟成佛的种子了。一进去就爬不出来,功德无量了。当然你当场理解到了更好,不理解到,听一道都很难得。听完了,能够信受奉行,每一本经典最后的结论四个字,相信、接受了,这个不是普通的接受,自己身心投进去,啊,佛的受,所受的也到了,信受奉行,很了不起的。那我们回转来讨论《楞严经》昨天这个识呢,你们引出来,这段谁想出来,叫你们印的啊?今天?

古道师:“五祖宏忍”。

南师:哦,五祖宏忍干的是吧?(众笑)

宏忍师:因为老师说的嘛。

南师:啊?刘老师说的?

宏忍师:您说的,你上次讲了一句,现识,上次……

南师:哦,我有叫你们参考这一段。那慈雄是昨天夜里翻了书的,还没有翻完。

李慈雄:是,没有没有,昨天想到。

南师:这一段,关于七大,空、空不管了,觉与识,参考了这段很清楚。那么我们回转来,归《楞严经》了,楞严归楞严,楞伽还楞伽。大楞子是楞伽,二楞子是楞严了啊,老大老二。那么在对于楞伽的,楞严的这个觉识问题,有所了解了,对不对?

大众:对。有。

南师:那就不讨论,接下去喽。接下去大问题来了啊,接下去吧,你们念楞严的原文。这一段接下去念好这个偈子,这一切……

天风师:这个昨天是到了卷三的二十页的最后第三行。

众念:【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身心荡然。得无挂碍。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礼佛合掌。得未曾有。于如来前。说偈赞佛。

妙湛总持不动尊……】

南师:好,这个由宏忍法师带领唱一下看,念一下。这个偈子很严重的,本来你们出家的每天早晨都要念的。对不对?

古道师:是。

南师:现在你们这几位出家人每年到头都不念了。

古道师:那不会。

南师:有吗?每天早课都要念的啊。这一段是……

古道师:他们都能背下来的。

南师:都能背。那么唱念一下,领头。妙……来。

宏忍师:唱《叩钟偈》那个是吧。

南师:好。 

众唱: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师:哎,下面几句念了?

宏忍师:唱完啦。

古道师:完啦。

天风师:《大佛首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三 竟。

南师:好,那么消文吧,很重要啊!

天风师:好,对。那么接着这个上一段,等于说就已经把这七大讲完了,地火水风空觉识,那么等于呢,刚才呢,大家也是做了一个讨论,念了一遍那个《楞伽经》的这一段经文,经文写得非常好,翻译得非常好,是吧?大家都明白。然后呢接着上面这个状况呢,是佛有这么一个机缘给这个阿难及与会大众讲了这么多非常精彩的法要。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这就不用讲了。“蒙佛如来。微妙开示。身心荡然”哪,心开意解嘛,身心荡然,飘飘然,非常的轻松,是吧?一下子都没有包袱了,一个个的没穿衣服都上天了,都轻快了,“得无挂碍”嘛,衣服拉的。

“是诸大众。各各自知”,这个自知,“各各”就是每个人啦,“自知”呢,就是了然自知。说知道什么呢?知道了“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这是一个比喻,其实也是一种境界,就相当于说是道理明白了,就是“理须顿悟,乘悟并销”,这起码达到这个程度了,道理明白了,内心是明明了了啊,知悉诸法实相,知道这个真空妙有的奥妙,是吧?也知道了诸法都是幻有的,就等于说呢,这时候的心界也打开了嘛。“心遍十方”,见这个十方啊、四面八方啊、上下,印度的一个比喻,其实就是无所不在的意思。十方空,像这么大的虚空,无边无际的,就像看手中拿着一片树叶一样。那么同时引申下去,就明白了一个道理,什么道理呢?就是“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那么这里有“一切世间”的这么一个名相,这一切世间呢,等于说呢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三种世间的理解,一种是四种世间的理解,但都不外乎一个是器世间,叫器物世间,这就是讲这些物质啊,物质世界、物理世界自然存在的一些东西,当然了它特指的是物质、物质境界、物质范畴的吧。那么还有一个就是有情世间,就是这些动物啊、生物类的,相当于是一些有灵的这样一个状况。就是有情世间,然后再有一个就是国土(dù)世间,土(dù)就是土啦,国土世间,一般是理解成是这个国家、那个国家的,这样的一些划分。当时印度分成五国呀、六国呀,这都是这样的、那么这样的一些国土世间。还有一种说法就叫做定解世间,特指一些诸佛国土,能达到……

宏忍师:圣贤。

天风师:定解,圣解嘛,这有不同的翻译。反正就是说诸佛菩萨的国土了,属于这样一个圣人的、圣贤的所居住的世间。就像《楞严经》一开首,说是佛要宣示法要了,那些十方诸佛的国土都打开了,都是可以像看电视一样,不用出门,都能开启了他们的门户,敞开他们的国土,然后诸佛菩萨都能听到这个释迦牟尼佛的一个开示。所以说等于说我们《楞严经》讲到这儿,卷三也就到这里。

那么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讲的这一切法要,我们每个人都打开了心灵,打开了这个六根,在这儿接收,等于诸佛菩萨也在他们的国土也是用、在接收和聆听、领会这个释迦佛的教诲和对阿难、对现场的与会大众的开示。他也是无碍的、遍及十方,有这样的一个含义,那么就等于说是让大家明白了,所显示的、所显现的一切的这些现象、这些妙用、这些状况,这些心物一元的归总起来,就达到一个“心精遍圆。含裹十方”,都是这样的一些体相用一体不二的,也可以说一体不三的,反过来说三位一体的,不过是一体两面、一体多面的作用,是吧?那么“含裹十方”呢,就说在任何器世间,还是有情世间、国土世间,还是圣解、定解世间,这一切的境界里面,都会……这个真理都是通行无碍的,都是这样的一种状况,无二无别的。

那么下面就有一个新、另外的一个转折,或者说的、说明问题的一种方法了。“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我们先来解这段经文,这个“反观”呢,当然啦这个经文里用的是文字相的反观,实际上在、以我所知道的不多的几种修法当中,这个反观的都是在……其实所谓的观,都跟反观有关,就是“一念回光”,也称为般若正观,入佛知见的前提,才有那样的正观的作用嘛。就是说反观就是观照我们父母所生的身体啊,就这么一个色身嘛,也是一个看起来是有情世间的这么一种现象,事实上也是器世间的一种感受了。就像是在这个广妙无边的虚空当中,这么一粒微尘哪,呃,飘飘乎乎的、若存若亡,好像能看见,也好像看不太清,是吧?就是我们去看到阳光下的灰尘的时候,觉得这是非常小的灰尘,但是如果不在阳光下,在灯光下,在一般的灯光下,你甚至都看不到这个灰尘。事实上我们这个空间当中是遍布着灰尘和尘埃、细菌之类的,还有些很多很多的微小的生物体。其实我们自己的身体呢也是这么一个状况,不过是因为这个执着于“我”的存在嘛。说正所谓这个“法我两忘现真空”嘛,说有我在、有法在,都现不到真正的空性,就这个道理。就这个先要破我执的话,就是父母所生之身吶,佛的开示就是让大家能看到这么一个真实的状况,就是一个微尘。

那么就像当时佛跎跋跎罗尊者开示这个道生法师一样,他就不明白,什么叫“一微尘即一切微尘,一切微尘即一微尘”,说的就是这个微尘。其实我们这个一个微尘的道理,明白了我们自身这个父母所生的这个身体,其实就是一个微尘。那么这个器世间的、有情世间的、国土世间的、一切世间的比喻都在这里——我们自己是微尘,一切一切都是这样的一个微尘。那包括这个地球,包括这个太阳,乃至于太阳系,乃至于银河系,在这宇宙的大空间当中,都是微尘。所以说这就是从微观的剖析来说,剖到最后都是微尘。就像前文我们有讲过,邻微,就像比微尘还小的微尘,再剖析再剖析,经过七次的解构,经过七分的解构,它最后还是一个若存若亡这么一个东西。所以说我们的生命也是短暂的,说这个一百、百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啊,一晃而过。这是中国的比喻说法,说白驹过隙,像你在这个一个缝隙当中,“唰——”这个一匹白马跑过去了,那就是短得不得了,人的一生也就是这样,从时间概念上说。就像说一弹指间是六十个剎那,说一剎那里还有九百六十种念头,所以这都是很可怕的事情啊。如果在空性的境界里,就能观到这些东西的了了分明的这样一个状况。就像这个“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沤”,就像在这个广阔无边的、纯清、纯净清洁的这个大海,大海或者波流当中那么一个小小的泡沫,随时都会消亡、随时都会泯灭,呃,这个不可执着。

那么这个结论就叫“起灭无从”啊,这个起灭无从,在根本就没有,从哪里来的,起嘛就来处嘛,灭嘛就去处,也就等于像在这个般若部的经典里,在《心经》里就有这个不生不灭的、起灭无从啊,就是不垢不净的、不增不减的。《金刚经》里所讲的,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也是这个起灭无从啊。然后是“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这就是一个很大的功德了,达到这种境界是吧

南师:嗯。

天风师:那么所谓的“了然自知”呢?就是内心明明了了,这个就像刚才我们读过这个经文当中所讲的,知道什么是什么,知道这个八识当中分成三种,这是我们前文所讲过的七大,这里面没有说八识啦,这七大也包含在八识当中了。那么就是说前面五识,说“了然自知”当然要知道这个了,不知道这个怎么叫“了然自知”呢?前五识等于说是前五根啦、起的作用,跟前五大也是相关的。说地水火风嘛,也是它依于空嘛,等于说是器世间的,就刚才说一切世间当中有一个器世间,说地水火风离不开这个空嘛,地水火风离不开这个空,诶,所以说呢,它确定是这个三分之一当中的相分。那么这个见闻觉知呢,它这个是属于叫见分,它依于识,但是它也用这个根身这五大性,它也离不开这五个,虽然它叫见分,但是它还是离不开前面这个地水火风啊,眼耳鼻舌啊、身吶。那么第六识和第七识,就可以理解为,因为第七识是第六识的意根嘛,它的根的,它的相连贯的,那么所以说第六识、第七识是属于见分,前五识就属于相分。自然呢,这个阿赖耶识——所谓的如来藏识,它就划分为一个特殊的叫证分,后来到了中国就变成了、增加了一个自证分,还有的唯识学家又加了一个证自证分,就是一个不同学派、不同的理论体系产生的不同的这个名相,就增加了一些这个结构。它呢就是,所以说这一段呢老师也提醒我们很重要,虽然这段经文很短,后面就是一个偈子。那么这一段等于就是对于我们……

南师:偈子、你停了,不要讲了。

天风师:哦,就是,基本上这个,消文就先讲到这。

南师:好,你这一段消文讲得含含糊糊的啊,你好像还在北大某个学校上课,这个学校里头讨论的,四个字,严格地批评,“言不及意”。讲了许多道理都对,出去弘法做法师很闹热,听了不受用。很重要!这一段很受用,这经文。你们两个讨论好了,我们来给再给你讨论偈子。看看有谁补充一下?

李慈雄:老师我来补充。

南师:你补充?你可以离开经文补充几句。

李慈雄:老师,这一段呢,事实上在相当时间之前呢,我从这一段有所受用,反过来讲也因为这一段而受了困住。怎么说呢?前两段时间之前,很容易观照自身就像一个浮沤——在宇宙大海之中的水泡,或乃至在念安那般那时,就像一个透明的水母在做呼吸法。一直到最近,才发觉自己怎么这么笨呢?为什么还去执着于这个浮沤?为什么还去执着于这个所谓的呼吸的那个形象?在那时候把这个东西放开了,剎那之间发觉自己才真正体会了,这里所谓的“了然自知。获本妙心”。虽然就是只是一个小小的转变,但是自己感觉呢,事实上是很重要,此其一。第二个呢,这个过程里面,事实上呢也在观照,我们这个宇宙万有,不止自己的身心,事实上都是自心的现量境的变化所呈现。所以我们讲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事实上是一个修证的功夫,不是一个理论,就感觉呢,这里面事实上是很受用、很受用的,这样,报告结束。

南师:你这个补充的,也对于这一段,也不相干。这一段经文,都摆在这里,大家都看到,大概还可以,都差不多。再有谁啊?古道堂主来试试看。

古道师:啊?这样子啊。太突然,我忘了接话。

南师:等于说我们《楞严经》讲到这里,期中的考试啊。

古道师:依文解义了哦,这样。我觉得这是一大段的这个总结,实际上从文字面上来看,就是大体的意思就是,比如说大家,一直《楞严经》讲到这里为止,讲到识,讲到七大这样讲下来以后,也就是整体地描述这个会场的与会的大众以及阿难等,明白了,经佛陀的开示以后,明白了自己的这个内心,明白了外面的一切世间都是自己妙明如来藏、妙明真心中的东西。然后呢欢喜踊跃,并且明白了这个心呢,是这个如来藏的这个妙明圆心呢,它是遍布于十方的,它无所不在,也可以说含裹整个十方世界,这样子。可以说你说这个虚空吧,他说这个虚空也都涵盖着他的信息,他的这个如来藏识里面,本心里面,是这样子。并且现量地证到了这样子,并且这个时候也感觉到自己身体啊,哎呀真渺小,啊,若存若亡,就跟浮沤,无非是这个宇宙间的一个那种微小的浮尘一样的感觉,现量地证到,不是自己凭空想象出来或者去观想到,他是直接就证到,这现量就证到这种境界,这样。我觉得这段意思、就是他们证悟的那种境界,描述这么一段过程。报告完毕。

南师:嗯。

刘宇瑞:我来。

南师:好,你来。

刘宇瑞:我给大家报告一下我的这个看法。我觉得这里这个,前面这个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这套全部讲好以后,这里是对前面的,是听了前面这个佛的开示以后,阿难为代表的大家当时的,其实应该说是阿难为主的、他的体会。那么这里体会我觉得他很重要的一点,就说他这里指的这个心就是本体——本体心。这个本体心是包括了宇宙间的一切的,包括虚空,就精神跟物理都包括在内,所以这个心是非常大。这样一来的话,就是反过来看自己这个身体就觉得很渺小,他这里是谈的是这个事情。但是我觉得这个东西跟前面这个佛开始谈这个五阴开始的这套东西的时候,前面有个、佛有个话,他是说,他的身体的身,“身涵无尽虚空”,其实这个里面的话,我觉得这个阿难也只是讲了一半,他这个身体达到就是、身体也是无量大,包括了所有的世界,就是身体的身,这是我的看法,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刚才听了就是《楞伽经》关于这个心是识的这一部分,那么他这里提到,就是说从这个现识到分别事识到真识,这个里面转化的、寻求真识的过程里面,提到分别事识的,这个其实是个转变,它这里也是用了一个灭,灭的话其实不是灭,是个转变,我的看法。那么这个里面跟前面谈到的,这个第七大,地、火、水、风、空、觉、识,就第七大的这个识,它里面所阐述的关系,我觉得这个里面有个要点。开始佛对这个四大的阐述的时候,不是,开始对这个识阐述的时候,说这个识从哪里来呢?就谈了很多,分析给大家听,那么其实也就说,譬如说我们眼识,一般的起作用的时候,都是各方面的缘来和合的,譬如说有光明啊、有空气啊、有物像啊,就生起这个识的作用,所以在凡夫里面,都是这样子的,这个里面分别生起分别事识的作用。但是这个经文在这里做结论的时候,佛就提出来,这个识是本无所从的,本来就在,并且也是“含裹十方”的,所以这个里面谈到的识也就是那个分别事识转为如来藏识的,它里面的一转,是指这个东西,并不是没有、并不是分别没有了,其实是分别更大了,就是你这个从一般凡夫的识,我们凡夫的识就变成了你无所不知的、其实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分别的这个识,就转变在这个地方,他这个他的表述是在这个地方,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就是前几天,我觉得、我坦白我不知道对不对啊,这是我的观点,所以请大家批评指正。所以我觉得从这个《楞严经》的这部分来看,因为这个七大、十八界、五阴,它本来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的,都是充满十方的、都在的,所以的话就是得道的圣人,其实他对这个东西的起用,他要动就可以产生这个作用。从这个经文的分析来看,应该有这个功能,并且当时我也说,我说如果变不出来的话,那就是有所没有到。那么我现在是想讲的什么呢?我是觉得我讲的这个东西,就我的看法我觉得还是没有错,那么这个里面我就想,有个东西是值得注意的,就是我们也知道,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他也并不是说自己变出来东西的,他自己去化缘,有时一天化下来没有什么东西好吃的,很差的东西,是马的食物化缘到了,他也就拿过来吃一吃,算一天的食物也就过去了。那么这个里面就有个问题了,那么释迦牟尼佛他自己有没有这个本领呢?那所以我是说,佛在很多的经典里面已经讲到,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不妄语者。所以我相信佛是到了,他是到达这个境界的,那他为什么不变出来?这个里面就有问题了。所以我觉得这是个什么问题呢?因为佛是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一个人,他这时变成一个以人的身份、来度我们这些人。所以他也是随缘度日,就跟我们一般的显示出一样的作用,那么其实这个就是他的悲心和愿力的。因为是这个关系,所以他不发起这个神通的作用给我们看。

那么这个里面我觉得其实是就有很多的例子来做证明的,譬如说那个《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都提到,什么呢?他里面提到最多的他有讲,呃,供养地藏菩萨会得什么什么功德,塑造地藏菩萨的像会得什么什么功德,他这个功德不仅仅是说一般意义上,有的东西就会变出来的。譬如说你贫穷,你求他,你就会得到那个富贵的,会有的。那么这个里面,就是这个里面,我分析的话,就两层意思,一个地藏菩萨他就有这个本领,他东西给你、就有这个本领,没有的话他怎么给你呢?这是第一。第二,那为什么人你要供养菩萨他才给你呢?所以这个从理论上来说的话,也可以说,诸法是个缘起,因为你求,所以菩萨给你,这是一个观点。第二个观点的话,其实是什么,我们人本身最大的问题我们就是贪,贪在哪里,所以你能够供养菩萨这本身就是你自己心念的一个转变,所以他这里面有相应的作用在里面。这个是我的看法,报告完毕。

南师:啊!你这段话分两截,上半截还有点象样,下半截是“一行白鹭上青天”——越说越远了。那么还是在大学里讨论论文一样,读书一样,不管是这一段……诶?我发现,你们研究《楞严经》,听这些佛经,自己没有投入到经文里头去,这是一个。同时也没有把佛经汇到自己心身上来,这是个严重问题。你们解释经文都不错,讲经说法出去唬人,当然我是教辅仁大学教过,你们虽然不是辅仁(唬人)大学学生,看起来都蛮唬人的,哈哈,这个这是讲笑话,这个头头是道,没有实用。大家是不是累了?先休息一下。

注:本文为太湖大学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