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现在《楞严经》是讲到……
天风师:卷三。
南师:卷三。
天风师:结尾处。
南师:结尾偈子没有讲。
天风师:对。
南师:那么三位,你们三位,四、这个禅堂四柱为主啊,四根柱子,先你们做一个报告,总的由开始讲《楞严经》到这里一个总结。下面的偈子,阿难的总结暂时留到,先慢一点讨论。你们的总结到卷三,由开头开始到现在,总的心得报告一下,有理无理天成师讲起。有理无理,当然有理讲得更好,无理也胡闹,可以。
天风师:把书合上。
南师:把书给他参考,整个的,这就是《楞严经》所谓号称如来的密因在哪里?
天成师:总的就是我个人的学习,学习到这个程度,就是说,对这个根和这个尘的话,就是有一定的认识。
南师:你对于根与尘有一定的认识了?
天成师:对,但是我总的来讲,这段是我……
南师:嗯?
天成师:我的体验就是说,眼根对这个色尘,就是自己根尘的话,就是外相的色,但是眼根的话,它就是有摄入的作用。识的话,就是到这起分别。到意根的话就是,我们意对这个色相,就是一起分别的时候,或者是看到红啊、黄的,那意决定这个是红啊黄的话,那就是进入识这个阶段。这总的来讲,就是下来这些的话,我就是体会的话,这方面自己觉得已经认识清楚了。
所谓这密因的话,所有这些现象——根尘识,或眼耳鼻舌身意,都是我们自性如来藏的这一些显现的一切用,而再打一个比喻来说的话,就是说,一头大象来讲的话,它是就是大象的鼻子或者是说它象牙或者耳朵,大象的肚子或者是它的腿、或者是它的尾巴,如果是说他一般,他懂得了密因,就是说,一般我们就所谓的就在凡夫的时候,流露的时候,主要就是说,在眼的时候,被色相所迷;在这个触的时候,被触迷惑;在舌头的时候,被舌头味的味觉骗走了,在执着的这个上面。如果这些执着全部都放下的时候,当下就是说心念就是自然而然地返本归元。所谓如来的密因就是要认识这些现象,同时的时候你彻底地放下,当下的时候就能返本归元。总的来讲的话,前面这段下来,我认为就是说,所有的现象都在你显现的时候,当处它本来就是密因。如果是说你当处被它这个牵着鼻子走了,那就是当处就是轮转;如果是说当处的时候,灭尽的时候,自然而然,就是“当处出生,当处灭尽”的时候,当下就是清净。所谓的密因就是说认识这些现象,同时这些现象,都是我们这个自性所显现。拿刚才的比喻讲,就是说、就是一个比喻,众盲摸象的时候,当时是某一个盲人,把大象的一部分认为就是大象,但是是说,这些现象,他盲人摸到的他不是,也不是说它不是大象,但是它是大象的一部分,但是总的来讲,就不要被这个一部分,就是说摸到的这一部分的大象的位置就是大象,总的来讲,眼耳鼻舌几个合起来,总的才是我们真正的如来藏,这个全体的体和用,这个现象。报告完毕。
南师:很好,来来。法师,主讲法师。
天风师:有这么一个非常殊胜的因缘,老师带领我们来学习《楞严经》,我觉得是我们最深切的感受,就是包括我本人、包括大家,我个人认为是一个非常殊胜的机缘。这个我个人感受最重的,第一就是通过学习《楞严经》这么长时间,卷三也就剩了这么一个尾,我觉得让我知道了什么叫感恩,非常地感恩老师,还有这个同学们,大家有这样一个机缘能共同在一起,能够去研习这个如来的经教,来指导我们的修行。这个是我觉得第一点重要的。
第二呢,通过这次来,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楞严经》呢,从这个整个卷三的内容呢,从一开始的七处征心、八还辨见,一直到后来的所讲到的这个两种妄见,还有这个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一直到后面我们马上就要结束的,或者已经结束的七大。这个三卷的内容呢,我个人觉得通过老师对我们的开示和讲解,结合着《楞严经》的这个文本,那么从教理上,让我们更多地掌握了能够指导修行的、能够和修行相关联的,比方说这个地水火风空见识和修行的一些具体的关联,包括这个眼、耳、鼻、舌、身、意,它所对应的色声香味触法,这些具体的部位和对应我们的身心两方面所能起的作用,因为这个修行也无非是一个身心的转变,就是让我们放弃个人的、以往的积习当中的这些妄见,那么来入佛的知见。经过这个差不多有两个月时间,应该到今天刚好有、连续时间已经有两个月,六十多天这个过程,我觉得我的收获还是很大的,起码呢,对以往没有那么透彻了解的经义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就包括对这个空间时间,啊,对心性的本体的认知。以前的认知、从哲学上的认知、从文字相上的认知,那么现在进入到用佛的、在佛的知见下,佛所讲的开示当中,我们去体悟这个本性,这个性、相、用的关系,这心、意、识的关系,和它们之间的心物一元、不相分离的一体两面,一些功能和作用,包括这个能所之间的关系。从概念上,我们应该是比以前就更加的厘清了,就包括尤其重要的是对一些在实际在修证当中所能起到的指导作用,不管是我们从宏观上说对宇宙四大的认识,包括对我们自身——色身,五大四大的认知,都更加地确切和深入。那么在学习《楞严经》的整个过程当中,也能够让我们在身心的转变上,又能够发现一些新鲜的、崭新的,以前没有领悟到的、没有体会到的这样的新的作用和指导价值。
如果讲到更具体的觉受和受用,往往都是在每次讲经的当下,或者是在讲经的同时,讲经的那一天,那一个时候,它都会有不同的觉受。有些觉受呢,它既然来了就要走了,这个知道了也就是了。那么对我们以后的修行,以后的用功办道都有长远的价值和意义。就包括这个一些微妙的觉受,那么你看到了经文,你的身心可能当下就有一些直接的作用,这些东西有时候也不好用语言描述,那么我能理解的,这个经题所讲的这个如来密因和修证了义、和诸菩萨万行,它也是一体不二的,也是不可分离的。那你不了解这个密因,也就不存在修证了义,也就不存在……你不了解这个密因和修证了义的含义,你也当然就不可能有诸菩萨万行这个功能和作用,所以说呢,它不管是心意识,还是体相用,乃至于这个密因,还是修证了义,还是菩萨万行,我觉得都是相关不二的,也都是紧扣着《楞严经》的主旨,也就是心物一元。
那么涉及到最具体的用功修行上呢,就是不管是哪一个法门,不管是从哪一个角度入手,不管是什么样的入手处,什么样的门径、路线,都是为了转变身心。有的是人的因缘机缘、根性的不同,有的人是从身某一个部位入手,有的人是从心性上入手,那么心性上就涉及到这个,跟这个好像是不可触摸的东西,但是也能感受的。那么另外的还都是离不开身根——眼耳鼻舌身,那么在这意,也就是这个第六意识、第七意识,也都离不开这些内容。那么是你心性转变了,色身也会跟着转变,也很快。那么身体上转变了,同时说明心性上已经在转变。它们身心两方面是互为认证、互相促进,或者是互相起作用的,也可以说就是一体不二的。就比方说我们可以依此,学过这个《楞严经》卷三到现在,我们就可以把握到,在指导修行的具体实践上呢,就说,“诶,说我这用功用了十年,怎么就这个色身就没有转变呢?”你就可以知道他心性没有转变,我相信他可以互为认证的。如果说这个人的心性转变得特别好,他的身体我相信这个是自然会跟着转变的,或者是说他的身转变得特别好,他的心情自然也就会好一些。它不可能没有相关的作用,这个人这个脾气非常暴躁,一直都很暴躁,从来没有看见他有所转变,那么你说他的身体能转变,起码我是不相信,从原理上说不通,从道理上也不成立。所以说身心不二,心物一元,这是从学到这个卷三,我能感受到的,这个从修证了义上说,我觉得身心是不二的,只要在一方面、一个地方用上功,真的得了受用,那就是一切都得到受用,一切都会转变。然后把这些学到的、体悟到的去进行实际的修证,然后获得的这个不管是大或小的成就和进步,在这个基础上呢,然后去体现众生的疾苦,然后去发心、去……不敢说我们去度化众生,去起码来说去帮助他人,你就更有说服力。还有呢,你自己在了义的基础上才可能去帮助别人,否则的话那就害了别人。我的感受呢大体就这么多。(众人鼓掌)
南师:很好,好啊。
天风师:师兄接着发言。
古道师:哦,这样子啊。因为《楞严经》呢,这……这本经自古以来都受宗门下的特别重视,以前呢也都看过几种版本的,呃,这个注释的书也都看过。但这本书,通过这次这样这个很认真地逐句地这样啃下来,感觉以前的读得不甚了解。以前觉得直接这么读经的时候,感觉自己好像读明白了,就这么读过去了。但这次这么逐句地讲解的时候,真的要把它变成现在的白话,去给它用白话阐述的时候,还真难呢!这次天风师这样带领下,这样等于重新这样学一遍,有的时候也把他,也确实不容易。这要我讲的话恐怕也讲不好。
其实,我觉得对这次学习感受呢,它是所谓密因呢,它直指我们见闻觉知的那个不生灭性来讲的。所以从最初的这个七处征心、八还辨见一直下来,乃至看那个恒河水的变化,以及那个见性的不灭性,虽然人有老去,这个见的功能呢,这个比如说看不清也好、眼花了也好等等,但是能看见的那个见性是不灭的。它从自始至终,我们到现在一直读到三卷为止,一直在直指那个不生灭性。那这么的话,我们通过这样学习下来以后呢,既然一切都是宇宙万有以及自己身心以及外面的山河大地、一切四类万生等等虚空大地,都是如来藏、心的体用所显现出的这种万象。那这样的话,最后再讲到这个识的时候呢,我有感受是比较深,什么呢?因为前面的这些识,就跟六根对六尘产生的这些六识,它是跟见的功能,比如说用眼根来比喻的话,它眼睛有见的那个功能,然后有这种色尘,然后再起了分别心,所谓的眼识,以及再配上第六意识的分别心,有的时候视而不见,那是率尔,就视而不见,它是没有配合上分别心,那分别心它是无处不在,这个东西你要说从哪里产生,佛刚开始也一直……你说它在色尘吗、虚空吗?还是在眼根吗?等等。不是,它宁有个方所呢,实际上最后剖析来去,没有这个方所。所以说,六根、六尘,六根产生这个六识,它是虚妄的,也就是我们虚妄的分别心。但是我们为什么这么执着于分别以及妄想种种、产生出虚妄的妄想烦恼,就是这个的作用。
后来讲到这个六识的时候,又拿出老师曾经注释过的《楞伽大义今释》,从那边讲解的时候,我又更深入地了解到,我们也就是、我觉得就是对于这种关于初见这个空性这个含义,实际上就是第六意识不起现行的状态、不起分别心的状态,就这样子。
所以我又联想到种种的法门,为什么要修定?也就是专注一念的功夫。但有没有顿见空性的方法呢?有,很多。比如说像禅宗宗门下的,老师曾经跟我们讲过的这个“椎击三要”,以及那时“三际托空”的那种状态。老师在讲安那般那的过程中,也随时心息配合起来以后,一念呼吸出去,然后入息还没有来之间,你既然你的心念和息,出入息密切配合的状态下,它出去以后停止的状态,如果真的是“心息合一”的状态的话,那一段时间是应该能找到那种“前念已去,后念未来”的那种空灵的东西。所谓三际托空也好,所谓证到空性也好,实际上,我觉得这个要配合功夫去体验的。当然大家,可能上根利器的人,当下可能明白也……但是我觉得按我这种根器,以及我这么多年来熏习佛法的自己的这个经历、这种知见来认识的时候,我觉得修行离不开定。
南师:嗯?
古道师:离不开定。
南师:嗯!
古道师:定,禅定的功夫,所以四禅八定。所以佛法里面也是戒定慧三学,号称“三无漏学”,这是大乘与小乘都是公认的,这样子。那戒是一种行为的规范,这个戒弄不好,想去修定是不可能的。实际上,很多我们认真去观察这些祖师们的、过去的几十年的这种,每一个祖师那样过几十年的那种修行经历看的话,哪怕参一个话头,像洞山禅师一参就是四十年,到底无情说法,什么是无情说法?公案,他一参就是四十年。很多人参“念佛是谁”也好等等,禅宗祖师们都这样,实际上他一念疑情提起,开始专注实际上就是定,但是指他不是用、他直接不用前面的这些自己身体来的,他直接从意根上下功夫的,是这样子的。那比如说安那般那也好、念佛法门、耳根圆通等等,就是听声音也好,眼睛观什么,月轮观也好等等,很多是都是跟色相这些有关系的,它是属于是比较有形有相、有可以抓得到的东西,所以一个人下功夫的时候,除非是你自己心念系的紧、系的什么东西,就是所谓的如来密因。相信自己有一个妙真如性,这个东西不是我们编的。
所以几十年,就是祖师们的那些公案等等,历史、他们传记看的时候,都是几十年刻苦用功,实际上就是在定,然后才有那顿悟的一瞬。啊,你说杯子打破也好、竹片击到竹子上听到声音悟也好,因为为什么呢?实际上这个原理就是这样子,我觉得就是第六意识高度专注于一个问题上、一件事物上,然后机缘成熟、瓜熟蒂落的时候,就是某一种因缘——或磕着碰着或者爆破一声,浑身变作一个疑团、一个疑情,最后这个疑情都破掉时候,你还有个什么东西?实际上第六意识,意根顿断的那种,然后证到空性,也就是这次佛这样开示以后,阿难所说的见到了、与会大众都见到了这个空性——如来藏识,这个妙明真心,菩提真性,实际上就是初见空性。在第六意识上呢,就是初见这个、发起初心欢喜地吧,诶,就是我觉得第六意识、讲第六识的,就是证到了初见空性。应该说这个里面的,这个第三部分结束,说与会大众啊,也就承佛微、这个如来微妙开示啊(“蒙佛如来。微妙开示”),“身心荡然”,空了,实际上就是初见,应该是初见本性,就是这么我觉得。
所以我是这样子,从这个《楞严经》整个下来,以及配合这样理解的话,我觉得自己就是说更有信心,就是这个东西,绝对有这么个东西,有这么个佛果可尝。然后呢,这个呢一定要配合定来、把第六意识牢牢地变成一个东西,实际上让它变成一个坚固、非常坚固的一个妄想,有一天佛祖、机缘到了,打破这个东西,也就是祖师们说的打破这个漆桶啊,黑漆桶,“桶底落脱”。实际上那么就,我觉得实际上就是顿见空性了,我觉得。所以我觉得戒定慧三学,当然我们现在学的这些教理呢,都是属于慧方面的,属于文字上的般若,以及配合自己思想上树立一个这么个见地,没这个过程也不行,这样应该是学修并重这样。所以我觉得对修定等等,我觉得更有信心,那样,相信这个事情是应该是可以成就的,可以成就的。我的体会就这么多,报告完毕。(众人鼓掌)
南师:不错,很好。
李慈雄:这段时间呢,重新研读《楞严经》,同时呢也回顾自己这二、三十年的学习过程,那主要的心得如下:
第一个呢,对真空妙有、妙有真空,透过观察七大、根、尘、识的作用变化,透过深度地观察心、意、识所起的现象及作用,最终再归到毕竟空、胜义有,有很深的体会。同时也深入地相信“宇宙的万有,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皆无实义”。这段时间虽然不见得天天打坐,不是说现在没有整天打坐,但事实上自己身心的变化,自己心里是有数的。事实上还是回到三十年前,老师教的“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当时似懂非懂,但是透过这两个月的研读,是更深深地体会,也叩谢老师。
南师:好,其他呢?诸位自动地,有没有?你们光吃,不吐不行的,吃了饭要还个饭账,听了也还个听账啊!有没有还账的?呃,以后我们要重新转个方向,听了那么久都讲不出来,没有还账的,慢慢就要不准听了。哈,这个……
女生:老师,我报告一下。
南师:哦。
李慈雄:赶快还账,哈哈。
女生:进票、进门的票,呵呵。呃,这次借着这殊胜的机缘,重新再研读《楞严经》,然后再认真阅读老师的这个《楞严大义今释》,以前也都自己都看过,都忘掉了。那借助这次的研读,对一个佛学是思维修智慧成就这方面有更深的认识。那,呃,到第三卷这边,我觉得佛、如来一直是从透过许多的名相,希望大家能认识到如来妙真如性。那这个就是在他的这个经书的这个经题上有,说如来妙用大佛顶修证了义,我觉得关键是这个如来妙真如性,要对这个有认识。那自己在能所方面呢也加深了认识,当然能所皆忘肯定还要再通过时间在事理上磨炼。那最大的收获是,过去呢,自己在修行上不管用什么方法都是在生灭法上,自己觉得是偏重生灭法,自己的习性吧,偏重于生灭法。那现在呢,就是了知这个如来妙真如性,呃,应该说以后修行的方向是在这上面多去体认。那就这事,我也请、我在这个学习报告上也有请教老师,向老师请求开示,我说讲到这儿已经是第三卷了,已经是说如来妙真如性已经是几番的已经论证过了,为什么后边还有要从第三卷到第十卷,后边这么多的文字?我自己看这后边的许多文字,还是对前面的不断地解释、不断地补充,带着我们大家的疑惑,就是说你真证到了,那么你的智慧得显现出来啊。那就是我们既然,就我个人来讲,你没有这个智慧的这个成就,那就是你只是说自己在知上有一点点这个认识而已。那后边的老师提示是说前边是顿悟,讲顿悟,你真的从理上入了,你就顿悟了,如果悟不了后面是渐修。这是老师的开示,我报告给大家,作个参考,谢谢。
南师:不错,不错,总算还了账哦。还有没有?哎,这样啊,《楞严经》现在讲到第三卷——如来密因啊,我现在代表你们大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啊,其实没有什么另一个角度,就是一个角度。
《楞严经》开始,佛经里头有两本经,三四本经很特别啊。第一本,《金刚经》,这个你们都看过我(的)《金刚经说什么》。释迦牟尼佛表示的佛法非常平实,肚子饿了出去化缘——饮食来的。化缘以后,吃饱了洗个脚,可见脚也走得很脏了,佛也没有什么特别,也没有说跟泥巴啦大便啦,脚上都有。洗了,自己去洗。啊,洗完了,佛大概、然后自己来,敷座而坐,把位子铺好了打坐,饭吃完了,正好上座、休息。
在这里给你们岔一个故事。嘿嘿,我喜欢给你们岔。不是岔哦,你晓得有一个人有两句好诗,出家人,考考你们,哪个答得出来,有赏——十块钱,不是一百块。
“饭罢垂垂浑入定”,饭吃饱了,打起坐,吃饱了昏沉一点挂下来,浑浑噩噩,三点水一个军字旁,军人的军。“饭罢垂垂浑入定”,古道师讲定啊,“满天潭影”,前面这个水潭,“落疏钟”,听到庙子里头钟楼一声“咚”钟响。“饭罢垂垂浑入定,满天潭影……”,日月潭的潭,影子的影,落,落下来,疏,疏远。很远地方一声钟响。好不好,这个境界?
古道师:落疏钟,钟,钟声,钟,传来的。
南师:打钟啊。好不好?
天风师:好!情景交融啊。
南师:饭罢,好像《金刚经》啊。现在这两句诗抄了,谁的啊?我是考你们,答复出来十块钱。答复不出来,你们连十块钱都不值,太惨了!(众笑)。要懂得正面,也要懂得反面,我的话,对不对?
李慈雄:是,太惨。
天风师:是栯堂禅师的诗吗?
南师:不是,你都想不到,苏曼殊的。
天风师:苏曼殊,哎!
南师:“饭罢垂垂浑入定,满天潭影落疏钟。”呃,是好。
住西湖白云禅院
【作者】苏曼殊 【朝代】近代
白云深处拥雷峰,几树寒梅带雪红。
斋罢垂垂浑入定,庵前潭影落疏钟。
李慈雄:真的,我们十块钱不值啊!
南师:你们光听到,答复出来有赏,十块钱。但是想想反面的,答不出来、你们连十块钱都不值,考不出来吧?好了,笑话讲过了,也是真话。
这个《金刚经》,佛洗了脚吃了饭,敷座而坐,正好要“饭罢垂垂浑入定”。第二点,你看到,很多佛经,佛长期的说法,跟我差不多,哈,对不起,我学他,不是跟我差不多。每天下午,晡时,日字旁边一个杜甫那个“甫”,晡时是什么时间啊?
宏忍师:三点到五点。
南师:对了。晚饭边上,这个时候是佛说法的时候。啊,他老人家上午也不动,我在学他。然后,哈,反正也是夜里也没有睡好觉,大概还正在打坐。中午出去化缘,化缘完了,脚洗了,自己坐下打坐休息一下,等一下有人起来讲,答问题。《金刚经》是在这个时候,当然他休息了打了坐,须菩提起来问,也是打过坐以后的事,差不多也是晡时。这是一个——很平凡,把释迦牟尼,没有什么发神通啊、放光动地啊、头上冒了很多光啊,什么他方世界的菩萨来啊,没有。这是一本、奇怪。
第二本经《楞严经》,不同了,饮食加上男女。诶,他这个……你们叫什么,戒律叫……结夏安居以后,阿难出去为了肚子饿了去化缘,碰到摩登伽女,有男女爱情的勾引了,这样开始很有意思吧?佛法不离世间法,两本经了。
第三本,什么呢?维摩居士生病了,你看佛厉害吧?这个佛法里头秘密,你讲密因。其实当时释迦牟尼佛出家佛,维摩居士代表在家佛,他两个没有经常见面啊。他也晓得他生病了,生病,佛去看他就是,再不然叫个徒弟去看。他不,他老人家在那里打坐,叫大家,“维摩诘老兄生病了,你们派代表去看他”。这个也不敢去,那个也不敢去,所有十大弟子、诸大罗汉都不敢去,每一个说我不敢不敢,我挨过他的骂,每一个说挨了他的骂。佛没有办法,叫大菩萨的领袖文殊菩萨代表,带领大小乘的弟子全体去,他老人家在那里打坐。有意思吧?
李慈雄:有意思。
南师:嗯,《金刚经》代表饮食,《楞严经》饮食男女,《维摩经》代表生老病,最后一部经《大涅槃经》,生老病死,佛要临死的时候讲。这四部经典,特别特别啊,是不是?
众人:是。
南师:有意思吧?给你们点出来,叫你们想到,也许九十年以后,你们好好活,活到我那个年龄也许想到。万一你们活得不好、早走了,就想不出来。想出来你也没有办法来告诉人。四部经,有趣吧?
好了,《楞严经》从饮食男女关系开始,把阿难一救回来,佛也没有讲他不对。但阿难把那个女的也带回来,带回来的,戒律的根本经典来记录,摩登伽女立刻出家了,做尼姑了。诶,佛没有,两个没有讲他们不对,也没有说他对,就不提了,奇怪吧?这个里头有个秘密,这个问号。你们慢慢……古道讲得对,宗门,这是个大话头,对不对啊?
然后佛就开始跟阿难讨论讲《楞严经》,“阿难,你当时为什么跟我出家的?”他说我看到佛怎么怎么样,一来就谈两个字,你怎么看到?佛说用什么看?眼睛啊。我们的生命——心跟眼,所以普通一些文学家,中国人写文学,眼睛是灵魂之窗,这一句话,不晓得哪个开始有白话文,不晓得哪一部小说开始,了不起!所以世间一切法都有佛法在,这是民国初年一些写白话……就问,见开始,由见就讲到心,对不对?
李慈雄:是的。
南师:所以《楞严经》有七处征心、八还辨见,八个还,就是借来钱还给他,还给他,这个还。一般讲教的,就讲十番显见。十——十次,反复地,明显告诉他,看见这个见。其实加上佛问那个波斯匿王,你几时看到恒河的水,加上这两点,叫“十番显见”,这是研究教理的人讲,研究佛学的道理,也对,不过呢,意义就差远了,十番显见——呈现看见的作用。中国的文字差别。原始是,普通我们讲宗门下禅宗祖师用,不管你十番九番,那两番不算数的,那是两旁擦边的,打球叫做擦边球,啊,重点是七处征心、八还辨见。好了,你把《楞严经》这个要点抓一抓,这也是密因的,密因的不密哦,你们看不出来,变成密了。我现在把普通的密因给你先翻一翻。这是密吧?
然后讲心,七处征心,七个地方,但是七处征心用的什么?眼睛看什么,这个比喻啊,你们注意哦!所以我叫胡子,胡子是天风啦,这个大胡子、这个小胡子俩个,大胡子是大土匪,小胡子是小土匪,哈哈。二十一世纪,这个七处有许多引用的比喻是……一般人听了不喜欢,觉得佛这个比喻得太落伍。现在同样的有很好的比喻,你比如说用录音机啊、电视机,你看我们这两天玩的人体光学,都可以做比喻啊。你们将来说法,除了佛经上所讲的七处引用的比喻以外,要擅于用现代的科技发明的东西。人一听了就信了,更信佛法,这个意思懂了吧?不要死板板地,认为我是剃了光头的和尚,我要讲佛的话,那你就奇笨无比啊,佛法是圆融无碍的。七处征心,哪七处啊?心,问一问,哪个答出来?这个没有讲的啊,心不在内,不在中间……
众答: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不在无着处,也不在明,也不在暗,不在根……
南师:对,大家要记住哦!啊,你们都是零零碎碎,七处,要记一下。这个是知识了,学问靠记忆来,因为你们将来是大法师,出去二十一世纪,这个担子一定会落在你们年轻的出家的身上。男众、女众出来说法,有没有不知道啦!嗯,七处征心。这个征是中国字征求哦,这个征字怎么写啊?
众答:双人旁。
南师:现在叫征求的征,就是研究心在哪里,叫做征心,八还辨见那个辨是哪个辨啊?
大众:辩论的辩。
南师:中间不是言字哦,一点一撇哦。
大众:辨别的辨。
南师:把它分析得很清楚,所以叫八还辨见。好了,我现在问你们一个密因,佛说七处征心,佛把阿难驳得一塌糊涂,阿难答话没有一次对的,啊,你说佛公平不公平啊?啊?佛一点都不公平。
古道师:我觉得他老是挖个坑,然后让阿难往里跳,跳完了以后,把他弄晕了。
南师:弄晕了,这是一大……佛的一个花样。第二个花样,七处征心都不是,都是的——这个心、这个密因,懂了吧?!
李慈雄:懂。
南师:好,这下懂了,古道,只好摸到鼻子笑了。参通了吧?其实都是心,心可以在内,也可以在外,也可以在中间,也可以在根,这下明白了啊?嗯?
李慈雄:是。
南师:那你们应该悟进去喽!你看佛法的教育,同禅宗大禅师教育手法,明明对的,他就手一挥把你迷糊了。同我这两天眼睛一样,谁啊,那是戴卫东吗?看得不清楚,就把你迷糊在那。现在明白了?密因。
然后回来,看见这个见,心就是见嘛——灵魂之窗,起了作用,先用眼睛来讲,当然也可以用耳朵讲,但是眼睛是代表心的最前面东西,等于我们拿个手电筒一按,一定亮光嘛,亮光,心的光明就是眼。对不对?譬如我们这两天的人体光学机器,一按,你的身体光就出来了,这叫见,这个秘密了解了吗?心眼分不开的啊。八还辨见,他说空间还给空间,光明还给光明,黑暗还给黑暗,有一个还不掉的那个是什么?
天风师:还是心嘛。
南师:(拍桌子)就在这,所以你看经典的文字之好啊,你记住哦,这两句话背来,在哪一段?“不汝还者”。
古道师:“非汝而谁”。
南师:你没有办法还,没有办法归位,你也还不掉,它本来在你这里,非汝谁,那个不是你自性是什么?不是你自性是什么啊?你看已经经典上佛都告诉你,你看不懂,八个字记得吗?天成?背给我听。
天成师:忘记了。
南师:诶?我现在讲了,你又忘记了,你在干什么?!你在听不在听啊,啊?
众:“不汝还者,非汝而谁”。
南师:记得哦,现在问你,哪八个字啊?
天成师:不汝还者,非汝是谁。
南师:对,不要每天放下妄念,不用思维。那不是禅。你记得了以后不要思维的,它就记得了,是自性的功能。你以为用思维记得的?因为你心不明,不擦亮,就记不得。擦亮了心“不汝还者,非汝是(而)谁”啊?(拍桌子多次)是不是佛说的啊?!!!
众:是。
南师:他已经给你指明了,你不懂,那个见与心在哪里啊?天成?
天成师:在我这里。(小声说)
南师:你怎么那么窝囊?你问我,照我的口音问我。
天风师:那个心在哪里?(大声问)哈哈。
南师:就在我这里!!!(声音高亢地回答)。也可以说就在你那里。
天风师:无处不在。
南师:对不对?天成?不要窝囊囊的,一个男子汉大丈夫,挑担也可以挑个八十斤,讲话就没有力气。是不是啊?
天成师:是。
宏忍:还可以说在你那里。
南师:对啊。七处征心,八还辨见。他,佛都给你讲了,不汝还者,非汝是谁啊?所以那个,喏,你问古道——宗门归他,教理归天风师,打岔的归天成啊(众笑)。两边岔。所以那个在浙江的义乌的那个禅师悟了道,“不汝还者更是谁”啊,“残红落满钓鱼矶”啊。你看春天那个花——漂亮,眼前的风景。“日斜风动无人扫,燕子衔将水际飞”,一切都很自然,本来如此,这两个密因告诉你懂了吧?
天风师:懂了。
南师:懂啦?跟到下来,佛大慈大悲,然后问阿难,阿难那个问法,其实阿难懂了没有?阿难本来就懂,他是故意装傻。阿难,真正的佛法的大慈悲只有一个人——阿难。所有的尼姑、所有的女人要感谢阿难,假使阿难不跟佛俩个争,佛是不许女人出家的,阿难争下来。所以真的尼姑里头庙子,拜的是拜阿难,不是拜释迦牟尼佛。诶,才把佛说动了,“你的姨妈”,佛的妈妈死了,姨妈就是另外一个妃子嘛,把佛带大的,她要出家,“你要报恩啊,你不能不让她出家,还有你的太太,你的妃子要出家”,这是阿难硬把他说动。所以真正的佛教的规矩,尼姑庙子拜阿难为主,可是现在一般尼姑庙不知道。啊,诶?为什么讲到这里啊?啊?
众人:讲阿难慈悲。
南师:慈悲得不得了。他现在七处征心、八还辨见,阿难你以为那么笨啊?看起来的,这《楞严经》照文字看来,阿难很可笑的,很笨,死来活去。呵,七处征心、八还辨见,点得那么明白,他又要问,什么六根啊、六尘啊、十二根尘啊、十八界啊……
李慈雄:五阴啊,七大…
南师:五阴啊……嚯哟,挖根挖得,阿难的慈悲,替我们问,代表我们这些笨蛋众生问,佛一点一点都给他解答。解答完了以后,你看现在第三卷,我考问你们,你们一定答不出来。两个地方,点出来告诉你,反观父母所生这个生命是一微尘,那个身是无边无际的广大,最近就在现在、目前这一段里,前面的那一段,明天给我找出来,两处提到哦。你们是听了三卷,天风师说很感谢、感谢,我一考,咦?答不出来打零分,在哪一段里头。两三段告诉你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等等啊,这个等一下,你记住明天答复。你们都要找出来,你才不冤枉研究《楞严经》。
然后佛把这些通通讲完了,一切讲完了以后,最后告诉你,你看我们快要叫阿难作结论,反观父母所生之身,我们这个,四个字他悟到了,你们假使懂了、真放下——立刻到达。真的哦!就是古道讲,功夫见地,定就到达,“若存若亡”四个字。好像有,我们父母所生身,我们是有感觉——一切都有。有吗?好像没有,立刻到,这就是大定——楞严定。在哪一段?哪一点?“反观父母所生之身。若存若亡”,如海上一个泡泡一样,虽然一个泡泡,是空吗?是有,此所谓胜义有、毕竟空。有吗?泡泡很容易散掉。
薛虎:老师啊,休息一下。
南师:诶,这个不能休息,时间还没有到,这个泡泡不能散。(敲桌子)懂了没有?密因。然后到了这里,他告诉你,一切的一切,阿难所问的,五阴、六尘、六根、十二根尘、十八界,一切——“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你们都是空话!然后你们拼命去研究佛学,都是空话!所以永嘉说,讲这个研究佛学教理的人,“分别名相不知休”啊,“入海算沙徒自困”。那佛在骂了没有?佛当场就骂了“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一切宗教、佛学,佛学哦、佛经哦,哲学、科学的知识,都是计度来,计度现在叫什么?知性与数据,就是计度。现在生命是计度两个字,知性,说科学搞这个,都是空,一切都否认完了。否认完了,有个肯定没有?肯定,心本来在这里。这里懂了以后,(拍桌子)这个法身,这个明白了、悟了,空性没有个空,就是“即空即有,非有……”,这个是法身。
所以那阿难站起来代表我们,“妙湛总持不动尊”,“我懂了,佛啊!”嗨,此心此性,妙不可言的啊,第一个妙;湛,本来清清净净的啊。诸法一切唯心,是总持法门啊,本来也没有生、也没有死,也没有来、也没有去,所以叫如来啊。本来也没有生、也没有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所以龙树菩萨“八不”,它本来没有动过,这是法身自体、此心。这个懂了以后,你当下这就是定,还没有个定境。有个境界定,已经是第六、古道讲的第六意识分别妄心,或者第七识。这个都没有,都放掉。这个无处不在的定,也无处不在定,也无处不定。“首楞严王世希有”,这个时候,阿难悟了,是理悟。
“销我亿劫颠倒想”啊,无始以来,万亿、千生万亿年,想佛法怎么样啊,又想打坐、又想念佛、又想修密宗去求它,都是颠倒妄想,本来就在佛中,修、“不历僧祇(获法身)”,不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当下就是,言下顿悟,没有那个三大阿僧(祇)劫数,修来再成佛的,“不历僧祇获法身”,四句话,说完了。阿难悟到法身,本来,这个法身的空,法身的空有个空相吗?没有空相。所以曹洞宗的夹山说,人家问:什么是法身?法身无相。什么是法眼?法眼无瑕。你就明白了,阿难到这里一样。“不历僧祇……我今得果成宝王”啊。悟到了法身,哪怕你没有悟到,听过《楞严经》,我们这里这样一讲,耳朵一经过,你死后都不会堕落。听过这一闻的功德已经不堕落。“我今得果成宝王”,因此我要发心,把这个佛法传到后世,“还度如是恒沙众”,后面不懂的要成佛,太多太多,我要发心度人。呃,下面一句是什么?
众:“将此身心奉尘剎。是则名为报佛恩。”
南师:阿难的发愿,这个愿力比普贤王的十大愿、比文殊……所有,比阿弥陀佛的愿,一样的伟大,可以说更伟大,这是阿难的愿力,所以他是成佛的。“将此身心”,一切都丢开,我的身心交给世界上一切众生,啊,“将此身心奉(尘剎)”,这才是真的学佛,什么报恩,是弘法、自修、自证,自己成佛,使众生成佛,这叫报佛恩。还有呢?
众人:“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南师:你看阿难的大愿,比这些菩萨的大愿都大,比地藏王菩萨大愿一样大,还要大。地藏王菩萨是发愿是到地狱救人,很痛苦。这个世界是五浊恶世,地狱是这个世界的阴面,这个世界阳面比地狱更痛苦,这叫五浊恶世,我永远再来度人,你看这是他的愿力,你听听看。所以你们庙子早晚要念,白念了,什么都不懂。有口无心念,有罪的。
古道师:还是懂一点。
南师:啊?
古道师:还是懂一点的。
南师:哈哈哈,嗯,好。
众人:“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南师:刚才艾德(音)讲他就是最后一个,他说如果他不成佛,他叫我不要做阎王。这是艾德刚才讲的啊。哦,还有呢?
众人:“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南师:呃,但是这里很重要,法身悟到了,我现在也给你点明了、明白了,本来如此,但是功夫没有到,习气的去不了。呃,佛啊,后面是修持之路,《楞严经》后面带的都是后面修证之路。啊,好。
众人:“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南师:啊,到处成佛,使我大彻大悟,证得法身,还要修证报身、成就化身,使我早早成佛,十方世界无所不在。你们好好合个掌、念一下这个偈子,诚恳地。大家共同一起。
众念:
【妙湛总持不动尊 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 不历僧祇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 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 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 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 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 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 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 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师:好了,下面两句都懂吗?
天风师:懂。
南师:嗯。好啊,那么今天第三卷圆满。
天风师:圆满。阿弥陀佛!“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师:啊?对。
古道师:有这个信心就可以了。
南师:好啊。
古道师:虚空有尽啊,我愿无穷,嘿嘿。
南师:不错啊,不错啊!然后下面还有严重问题来了,法身讲了,报身圆满,回去实际怎么修?
男生:下次再开始啊。
注:本文为太湖大学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