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讲习录》063 卷四

解脱宇宙时空与物理世间束缚的法则与原理1

天风师:昨天我们讲到这个等于说是佛回答了富楼那的几个问题,然后阿难呢也有一些他的没有领悟的一些疑惑,阿难呢提出来,提到演若达多这个头与自然性的问题,发狂的本体并不是说来源于这个自然的头,在发狂的时候还是这个头,没有发狂的时候也是这个头,如果他恢复了正常那么还是这个头。就是在上一段经文,破除了这个、为阿难破解了这个因缘和自然性的这样的一些特征。那么上一次讲到,有一个“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上次没有详细讲,要不要让老师给提一下?

南师:不需要。

天风师:不需要哈,这是个常识,十二部经大家回去可以查资料。

南师:自己要大家努力查一下。

天风师:哦!

古道师:那就往下进行呗!

天风师:那么我们就接着以上的经文,“阿难及诸大众”,大家一起来念吧。

众念:【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沉冥。出于苦海。世尊。我今虽承如是法音。知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来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刹。如来复责多闻无功。不逮修习。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以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惟愿如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诸蒙暗者。捐舍小乘。毕获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令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入佛知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在会一心。伫佛慈旨。】

南师:好。

天风师:先这到里哈。

南师:这一段你们一方面消文,一方面大家讨论一下嘛。重点,很重要。

天风师:那么就是从阿难这个下来这段经文呢……

南师:消文,务必要讨论,这一段重要,你们可以提出来的。

天风师:对,说阿难和与会的大众,这些佛弟子们,听闻了这个佛的开示、教诲,那么这些疑惑呢就消除了。

南师:杜书记回去了?

男生:在这边。

南师:哦,嚯,难得。

天风师:等于说忽然间明白了,消除嘛,消解了、清除了。叫“心悟实相”,这个内心呢,等于说领悟了佛所讲的第一义谛的不生不灭的本性的东西,和世间的有生有灭的、器世间的这些有诸有为相的区别,等于说还是弄清楚了这一段。“身意轻安”,那么这个身心就有了改变。修行嘛,就是从身心两个方面入手。“身意轻安”,身是代表生理方面的,意是心理方面的。“得未曾有”,这也是一种功德吧。说是前所未有的这种体验,他找到了。那么“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这一段就是到这里《楞严经》卷四,这次阿难的悲泪,好像是哭吧,应该是第五次了,我印象中的第五次了。

南师:嗯,你很记得这个…哭了五次了(众笑)。

天风师:到关键时候就哭。

南师:嗯。

天风师:然后又开始顶礼啊,又是表示这个决心嘛。又行持礼仪,又长跪合掌。“而白佛言”,又向佛开始说话了,说了些什么呢?说“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对佛的赞叹,“善开我心”哪,善于开导开示我们大众的,特指我阿难自己和大家,因为佛讲法是开示悟入嘛,善于开启我们这些愚顽的心啊,这些冥顽不化的心需要开启。“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沉冥”。那么佛呢也是借着这种比喻啊、因缘哪,还有各种方便的说法来引导、提携这些弟子们。“诸”就是很多了。这个“沉冥”在这里呢,有个特别的理解。一般沉是指的是在六道众生当中的这些凡夫位的,属于沉;冥指的是小乘境界的一些证果的弟子。“沉冥”呢,它是有一个相对的区分。总而言之,他是佛弟子当中的一些小乘的,还有一些初学的没有证果的。说“出于苦海”,能把这些人拨苦予乐,然后呢就又对佛说了,说,世尊,佛陀。“我今虽承如是法音。知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来十方国土”,那么这一段呢,就是阿难从佛的开示和启发当中呢,接到卷三的结尾,阿难提的发愿文,“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等等的。这是说阿难在证得了法身之后呢,他明白了这个如来藏这个不生不灭的、如如不动的,它这个有这个功能的、这么一个如来藏的妙觉明心吧。它是能够普遍于十方法界,那么“含育如来十方国土”,等于呢,阿难能领会了这个法身,也证得了法身,证得了一个初果的果位。那么他对这个佛陀的无上的妙法,究竟的、圆满的觉悟境界,已经有了领悟。但是还没有证到佛果这个一乘的境界。所以说他赞叹了佛,他知道、他懂了才会有这样的一个赞叹嘛。他说,“如来复责多闻无功。不逮修习”,那么在这个前提下呢,他又知道了,这个佛的慈悲,佛对他们的终极的要求和期望。就是“复”嘛,反过来,又责备这个阿难。虽然他是多闻第一,但是他是关键时候是不起到一个功用,不能代替修行实际的功德。光是明白了这个道理,“千日修慧,不如一日修无漏”,这样的一个说法。

【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以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惟愿如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诸蒙暗者。捐舍小乘。毕获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那么阿难已经知道自己求学的方向,这些还没有达到无学果位的,还需要求学,他现在知道了法身清净无染的奥妙,也知道了应该用功办道的修行的方向,但是呢,毕竟是漂泊已久啊,没有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也没有证得这些究竟的圆满的果位,就像在漂泊当中的一个游客、旅客,没有自己的家,找不到自己的家,那么有这样的一个机缘,“忽蒙”啊,忽然间这个天人呢,天王赐与华屋,有这么个机缘,赏赐他一个很好的豪宅……

南师:比喻……

天风师:那么有那么一个大房子呢,但是一下子好像摸不到门。知道这个房子好,也是获得了这个房子,但是不知从哪里进入这个门。也是一个比喻了,佛法大海广袤无边呐,一下子找不到门进,“惟愿如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诸蒙暗者”,就是又特别地希望、祈愿佛陀慈悲,能够进一步地开示,我和在会的这些没有真正地获得究竟果位的达到无余涅槃的这些同学们、师兄弟们,以及后来的这些求学的、学佛的、发心学佛的人,能够怎么样呢?回小向大,能够不以得少为足,能够最后毕竟获得如来的无余依涅槃。因为小乘果位的圣人呢,还是有余涅槃的。能够找到他根本的、发心的、从始到终的这样一个因缘和道路。

那么,“令有学者”,就是这些没有达到无学位的出家人或者是在家人,这里主要是指的佛弟子,相对于达到无学位的圣人来说,他们都是有学位的,还需要学习的。那么,怎么样地“从何摄伏畴昔攀缘”,怎么样地能够把无始以来的这些攀缘心呐等等这些业力,怎么样地消除?“得陀罗尼。入佛知见”,陀罗尼一般翻译为总持、坛城、道场,等等。这就是说,在这里特指呢,就是能够究竟地掌握佛法,得到一个大的总持,就是指陀罗尼。然后能够消除自己的凡夫的知见,能够入佛知见。就像刚才举例子,这个天王所赐的华屋、豪宅,那么“入佛知见”,就等于能进入这个豪宅,而不在自己的这样的一个凡夫的知见当中去揣摩佛法,而不是去证得佛果。“得陀罗尼。入佛知见”,有这样的一个祈愿。“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包括这个与会的大众,“在会一心。伫佛慈旨”,说了这些话,又开始礼佛。问话的时候呢礼佛,说完话也有这个礼数,也要礼佛,又五体投地。在与会的大众呢,都非常关注地等候着、等待着佛能够慈悲宣说法旨,能够给大家,尊称来说——旨嘛,对法王、人王的说法称为旨,圣旨的旨。

【尔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萨心。开无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难。及诸大众。】等于说,佛也就是有这样一个请法的缘起,表示佛的这样的一个慈悲的状况。“哀愍会中缘觉声闻”,这些二乘的弟子们,说他们在发菩提心,在这个究竟的修证的路上呢,并没有达到究竟,没有能够真正的自在。也包括为一些后世的,“为当来”,包括佛灭度以后,末法众生,就是从时间概念上说的,让后面这些后来的学人发菩提心,能够直接进入,就是开无上乘妙修行路。给后来的人开示一条,妙、就是《楞严经》呢经常用到的这个妙,妙如来藏啊,妙觉明心,什么什么的。能够给大家指示一条这样的上妙、最好的修行的道路,不要误入歧途,这么一个前提。然后……

然后“宣示阿难。及诸大众”,开始告诉大家这个道理,说你们,“汝等”啊,“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如果说、对大家说了,如果说你们真的是要学佛,真的是要证得无上的菩提,想去发这个无上的成就佛果的这个心,发起这个大菩提心,等于说在成佛的道路上去领会诸佛如来的妙三摩地。你看这里又用了一个妙。经文当中多次用到这个妙。三摩地,一般指的是修定嘛,修禅定嘛这个方法。也有理解成正觉正受。说在这条修证的道路上要不生疲倦,能够精进用功,“应当先明发觉初心”呐,说应当先明白一个什么道理呢?起初的发心,二决定义,这个发心当中所包含的一个重要的含义。含义是什么呢?“云何初心二决定义”, 就是怎么样……

李慈雄:那好像是到后面讲,还没有到那边啊。

南师:你刚才超过了。

李慈雄:超过了,超过了,超过了。

天风师:刚才这一段就这个过程,直接讲下来了。

南师:进入一个……啊,刚才法师已经消文了,诸位什么意见?

李慈雄:老师,这里的重点呢实际上是八个字,就是“虽获大宅。要因门入”。虽然见到法身清净,见到真空妙有、妙有真空,这里面用很多话,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等等,都在描述这个东西。但就像有人说,我们拿到这个大房子,里面真是富丽像皇宫一样,但是进不去啊,“要因门入”。所以阿难这边不能,就是要怎么样才能够真的进去呢?重点在这边。所以接下来就是后面就开始讲,就是怎么教真正的所谓修行。

南师:修行法门。

李慈雄:法门是怎么样的。

南师:这是一位,还有呢?还有呢?哎,你们都是后面有意见,当面没有了?啊,刚才这段经文等于说是重启一个序列,开头。开头,他花了,天风师花了很大的精神已经说明了,说明归说明,越听越糊涂。是不是?

那么你抓重点。这里起,是整个《楞严经》讲修持法门的开始。先由佛说,后有二十五位大小乘的菩萨亲身真修行的经验的报告,叫作二十五位圆通,都在后面。还有,关于同二十一世纪有关的科学方面、心物一元的关系,都在这一卷里头。《楞严经》最重要,还是这一卷。

那么刚才法师讲了的本文,有几个要点希望大家在中文,中国文字,与佛理都搞清楚。刚才天风师提了,这一次阿难又哭了,这是第五次哭。你只记得他的哭,他在《楞严经》挨了几次骂?这一次(是)第几次的骂?

天风师:他每一次哭都会差不多都是被骂。

南师:这个不行,还是要统计清楚。

众笑:哈哈哈。

南师:不能把他的罪名啊,你把刑法跟民法合在一起判,不行。他第五次的哭啊。等于说,第四次的挨骂。好,那么这里的文字开始,“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两个字,如果将来你去弘法,对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的读书人,中国已经没有读书人,中国字认不清楚,你就要注意,开示、教诲,讲清楚。示是示,诲是教诲。开是明白地表示,诲是言语的教诲。疑惑消除,是不是啊?

天风师:是,对。

南师:我请问你,阿难消除了哪一种疑惑了?

天风师:理上的。理上的。

南师:你说,你们说。这里要注意了。

刘宇瑞:因缘与自然,阿难这里清楚了,是因缘生法。

南师:销除了因缘生法,自然。唉,你也是个理由。还有呢?

你注意,前文跟后文要连起来。说“疑惑销除”,等于参禅有所悟了。这个同禅宗有关系的啊。《楞严经》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路。嗯,刚才刘宇瑞提出来的,疑惑消除,刘宇瑞认为消除了什么?

刘宇瑞:因缘。

南师:因缘自然。真正明心见性,非因缘所生法,也非自然。是不是这样?

刘宇瑞:是。

南师:哦,你认为是这样,他这个意见哈。实际上,《楞严经》在这里告诉你,阿难有所领悟,疑惑消除在哪里?“心悟实相。身意轻安”,三个要点哦。

阿难呢,在心地法门上,内心悟到实相。实相是什么?拿禅宗来简单答一句,实相无相。拿教理来讲,般若具备五般若,最高的是实相般若——空,彻底的空。般若具备哪五般若啊?宏忍法师啊?

宏忍师:实相般若,文字……

南师:对。

(众人):文字般若……方便般若……境界般若

南师:你们背背看,对,眷属般若,最高是实相般若。

男生:最后是实相般若。

南师:实相界,就是《金刚经》、《心经》所讲……

男生:方便……

南师:有方便般若。这个叫实相般若。好了,注意,回来。大家看了啊,都知道了。他这里叫心悟到什么?

天风师:“心悟实相”。

南师:什么实相呢?一句话。

天风师:实相无相。

南师:不着相。所以刚才刘宇瑞提的,阿难悟到了,破除了因缘自然,不着相了、(不)给名相困住了。他心悟到实相了,注意哦,心、意、识三位,是吧?心是体、意是……

天风师:相。

南师:意不是相哦,意是体的起用。

男生:用。

南师:分别是前奏,意的前奏。心意识,识有分别的作用。可是这一卷《楞严经》里不用心意识,《楞伽经》注重的是心意识。般若,这个唯识法相。《楞严经》是注重不但法身修成,报身也要修好。啊,所以,“心悟实相”。身,注意哦,不是,意,是两个方向哦。天风啊,你现在这个身体是身吧?

天风师:对。

南师:四大假合这个是身吧?

天风师:对。

南师:意呢?你现在在做什么?

天风师:写字。

南师:对。思想就是意吧?

天风师:琢磨。对。

南师:对,都在心的作用,都在一体里头,是不是?

天风师:对。

南师:修行到达了,不管你走哪个法门,譬如说,天成师每天都要打坐,他何以能够一天可以坐那么久?或者夜里可以不倒褡,至少有身轻安。四大、气脉没有调过来,腿坐不住,坐不下去,身不得轻安——不是修行,没有入门。

天风师:对。

南师:还有呢,念头要清净,意识。身心轻安,是修禅定还没有进入初禅,最重要是轻安。得轻安是修止观第一个道理、第一个成果。所以这八个字两句话,说明了阿难在这里不是白挨骂的,也不是白哭的。“心悟实相”,给他一个价签,身得轻安了;心——意也得轻安了,有所进步。嗯,所以下面有四个字,记住,“得未曾有”,这是阿难过去没有过的经验来了。功夫、见地功夫到了。得到,从来没有过,“未曾有”,三个字,翻译成白话就是,我从来没有过的。古文三个字,“未曾有”,没有有过的。因此阿难哭了,感激的哭、欢喜的哭,不是挨骂的哭。“重复悲泪。顶礼佛足”,很恭敬地,自己得了好处。说禅宗这样修持到这个境界,不叫做开悟,叫做有省。有省、反省,悟到,理上到了。理上到了不叫做有省啊。功夫到了,功夫是一方面。身得轻安、意得轻安、心得定,这就叫有省,“合掌”。那么阿难讲话了,“无上大悲。清净……”是赞叹佛了,这个可以跳过去。等于说我们常常这么说,老师啊,你了不起啊、你起不了啊……乱七八糟不管了啊。“清净宝王”,也是赞叹。“善开我心”,开佛知见,善于、赞叹佛的教育方法之高明,你善于打开我们的心地法门,打开了,“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用各种比方,你说了很多故事,比如上面说一个疯子,演若达多,说自己的头掉了,找这个(头),都是佛的方便说法。“方便提奖。引诸沉冥”,你刚才,天风师,这两个字,你刚才留意讲得很好啊。沉,一切众生学佛修行多半是头脑昏聩的——昏沉;不昏聩的,打起坐来,禅堂来打坐,自己故意上去打坐,眼睛前面黑洞洞的,心里思想停不了,充其量偶然在细昏沉里面,黑暗中莫明其妙,好像……唉,坐了一个钟头,是冥谛的境界。冥谛是印度最大的一种外道的修持。所谓外道,不是不对哦,修持的很高。就是中国禅宗的,后来到宋朝大慧杲禅师经常骂的——“默照邪禅”。打起坐来眼睛闭到,黑洞洞的,在里头思想停也停不了,不在昏沉,就在散乱,黑洞洞的坐的。你去看那些大禅堂,也坐了好多人,也有永远不下单的、不放腿的,但是都在昏沉冥昧中。这个不是真禅,不是真的定,不是真的止观。所以在这里这个要点,“方便提奖。引诸沉冥。出于苦海”啊,假使出家修行,永远沉冥里头过一辈子,昏沉、冥暗里头,打不开智慧的思想,那是白修了。是这一段要注意。

第二,“世尊”,阿难讲到这里,又提一个问题,“我今虽承如是法音”,听佛讲,知如来藏,重点来了,我就明白了,如来藏就是本体的别名,明心见性总体的别名,一切山河大地、三千大千世界,都是如来藏妙心所变化的。我们现在的科学家拼命研究物理世界,物理世界是依报,众生的心念是正报,心念是正报,都是如来藏里头包含的。他说,我听了佛现在讲“如是”,如是就是这样,就是指这次听了你的讲话,已经明白了,了知、知道,理解上知道,这个如来心、妙心、此心此性啊——妙觉明心,四个字,《楞严经》经常提到,注意。本身是非常玄妙、正觉的知见,包括了感觉,我们现在生命的感觉与知觉。妙如,而且无所不知,能够明白。如来藏就是心性的一个形容词,总体。这个总体是三个字,妙不可言。啊,能感觉知觉,无所不知,一切东西皆明白,这个东西叫做心,“妙觉明心”。但是我也晓得,这个就牵涉到现在科学了,“遍十方界。含育如来十方国土”,严重了。他说,阿难理上悟到了,我们这个心啊,是个形容词——妙,觉,明。这个心啊,“遍十方界”,包括了一切虚空。“十方界”,空间。注意啊,没有提“世”。世是时间,界是空间,包含了一切虚空、太空。“含育如来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刹”,这个严重了,你刚才把它跳过去了。为什么跳过去?自己不理解清楚。不理解清楚,以为是赞叹之词。这是功夫。这里没有注意这个,也是见地。“妙觉明心。遍十方界”,包含物理的空间,虚空。而且严重是两个字“含育”,包含,统进来,养育,“育”是培养一切十方如来的国土。严重吧?这个心有多大?譬如十方,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国土,南方宝生佛的国土,北方不空如来的国土,东方药师如来、阿閦佛的国土,中央毗卢遮那佛的国土,十方的国土啊都在这个心里头啊,心物一元,把它含育成功了。这个严重吧?这是个大科学的问题。“含育如来十方国土”,此心、多伟大一个心的体,心物一元的体,可是他又形容,这个心里头,他理念头上悟到了,“清净宝严”,四个字不是随便用的。虽然能生万有,天地万有,它本身清净如如不动的,而且是永远是一个无尽的宝藏,非常庄严。“妙觉王刹”,形容一切成佛悟道的这个心,开悟了——“妙觉”。成无上觉王之刹土,这个刹土呢不是一般十方如来的刹土,是心的刹土,是这个心的刹土。是不是对这句话要注意啊?

天风师:是,对。这个很重要。

南师:你普通就把它讲经教的,把它当成赞叹之词就过去了,以为自己看懂了,把佛法没有了。那么他讲了这一段话,他自己提出来意见,“如来复责多闻无功。不逮修习”,他说这次你老人家骂的对,骂我,你责备我,阿难以多闻第一,知识渊博、学问好、记忆力强,把所有十方如来经典都记得,这叫多闻。知识渊博,学问太好了,佛不是骂他多闻无益啊。多闻无功,同修行搭不上路,上海话:“不搭界(ga)”,搭不上。你学问再好,一念不清净,“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一念放不下来,不能清净,白修行了。你学问有什么用?“多闻无功。不逮修习”,“逮”是中文字是什么意思啊?晓得吧?“逮”是及,(“不逮”是)不及。

天风时:不无不及啊。

南师:所以我们如果法律要抓捕一个犯人,逮捕,是不是这个逮啊?

众:是,对。

南师:到你前面抓住,叫逮捕,到了。不逮,就是不及。所以法律上逮捕一个犯人,亲自给你抓住,啊,不逮。多闻,学问再好,佛理讲得最通、佛学讲得呱呱叫,没有用。“多闻无功。不逮修习”啊!不如一念放下,真做修行、练习,这是讲。他说呢,师父、世尊啊,你现在骂我,我了解,我现在“犹如旅泊之人”,嘿,你看旅泊之人,在外面漂泊,你刚才讲过。“旅”,是旅馆,“泊”是外面漂流,象水一样在流。等于我们现在人,喏,这些达官贵人每天出去旅行,好像表示有钱,现在的风气,欧洲玩了,哪里玩了,实际上都是穷人,“旅泊之人”,永远没有归家之路。他说我听了佛这次的讲话,“忽蒙天王赐于华屋”,我呢这次受了这个教训以后,等于旅泊之人归家稳坐,回到家里,好像,作个比喻,四大天王,上天、玉皇大帝给我一个漂亮的屋,他把房子给我住啊,这一条路第一号给我了,这个房子归我,可是我没有钥匙进不去啊。啊,“要因门入”啊。佛啊,你是教我啊,我懂了。可是修行,修行是怎么修啊?“要因门入”。好,你看,阿难很会耍赖,一步一步见到竿子,是一步一步抓上来。啊,得了便宜又卖乖,上面是悟了、懂了、好多了,身心轻安,这一下,你好歹给我身心轻安了,不过你还要告诉我怎么修行——“要因门入”。“惟愿如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及诸……”,他不但还会拉大众,不但我要,大众也要,在大众会…,“诸蒙暗者”,永远没有明心,蒙暗者,蒙蔽,在暗中,“捐舍小乘”,啊,不要得少为足,修一点小乘法门以为到了,把这个跳出来,“毕获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必须要求明心见性,直达直见本性成佛之路。不但如此,“使有学者”,还没有到大阿罗汉、没有明心之前,“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就是我这个心啊,妄想、攀缘心歇不下去。虽然修行打坐,一个念头连一个念头,这个攀缘之心啊,要命啊,从无始以来这个攀缘心,这妄念不肯下去。攀缘心真能下去得什么?得止了,得定了。定止的总持叫陀罗尼,就是纲要,总纲。此心定不了,一念止也止不住,尽管讲止观,念念都在跳,每个念头、每个情绪都在感觉知觉上变化,不能得定。他说怎么样使这个攀缘心能够下去?他问得好啊!我知道了,明心见性就可以成佛,心的道理也知道,小乘大乘我也知道,学理都对,就是心定不下去。怎么得个方法呢?这个房子你给我了,可是我进不了门。哈,就是这个地方是门。他要把畴昔心、攀缘心下去才到位。然后上面是开佛知见,入佛是真正证入这个里头去,进入明心见性,确实境界。不是开始讲开佛知见吗?现在是入佛知见。他会讲话,几段地要求释迦牟尼,他使释迦牟尼推不掉,不能不讲啊,他一步一步来。“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在会一心。伫佛慈旨”。站到那里等佛说话,佛才开始讲修行法门之路。是这样重要,是不是啊?

天风师:对。

南师:把文字里头意思搞清楚,有问题没有?

注:本文为太湖大学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