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讲习录》074 卷五

修证自性解脱的总纲2

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
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
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
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
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
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
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
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
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
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
陀那微细识,习气成瀑流;
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
幻法云何立?是名妙莲华,
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
弹指超无学。此阿毗达磨,
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南师:那么,天成讲吧。

天风师:好啊。

南师:天成吧。

天成师:还是天风讲。

南师:天成推给天风,天风对你耳朵吹到哪边去了?嗯。

天风师:还是老师您直接讲。

南师:呃,大家都去看过没有?

天风师:看过。

南师:啊,很重要的啊,好,天风师来讲一下。

天风师:好,那我就按我的,看过的……

南师:你的理解。

天风师:就是,实际上,首先这个偈子呢,它是古代的一个文体,一般是四句或六句为一颂,但是,经典上是按照四句为一颂,就是看它……

南师:有时候不一定,要看文气。

天风师:对,它这个有的时候这个格式的就清楚,有的时候就变化一些,有的时候你看那些经书有一千颂、两千颂,以这样的方式来说明它有多少文字。那么这个,这一段的偈子呢,属于在这个佛学当中叫做重颂,重颂就是为了强调前一段经文所讲过的经义的重要的含义。

南师:嗯。

天风师:用一个简明扼要的韵文的方式把它颂读出来,实际上在梵文当中是有腔有调的。

南师:是。

天风师:是非常好的,像我们的歌词一样。

南师:要唱起来。

天风师:像唐诗宋词一样。

南师:对。

天风师:可以谱曲,可以唱的,大家听到,又好记诵,又好背诵,又好理解,好指导修行,这么个。那么翻译成汉字呢,就变成中文的这种格式,又不太讲究韵法了,也没法讲究,按照梵文那个标准,前后的意思、逻辑关系就不能按照这个韵文的方式来翻译,就翻译成中国式的这样的偈子,说有的是五个字的,有的是七个字的,有的四六句的,一般的有点像律诗,它又没有那么压韵,就像一般的五言诗这样的吧。那么,实际上佛从第五卷开始,包括接着第四卷所讲的内容,和为了强调这些讲过的重要的经义,和修行的方法,就说了这个偈子。说“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那么就是要把前面重要的含义来概括一下。

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这自性真如的本体是无为法、是空性、是不生不灭的,他不同于有为法,有为法是有生灭的。他说这个,虽然是五个字一句、五个字一句,里面含义很多。那么“缘生故如幻”,这个,就是因缘所生法啦,事实上呢还是前文所讲过的,相对于那个非因缘生,他是自性的变态所显现的现象,所以叫“缘生故如幻”,那么这些有生灭的法都是如梦如幻的、不真实的。那么“无为无起灭”,而无为法呢,毕竟的空性,它是没有生灭的,就是无起灭,就是生灭的含义,不生不灭的。而有为法呢,就是两面对着说,“不实如空华”,就是它是不真实的,像虚空中的花一样,就像那个“瞪发劳相”,看出那个花,它不真实的,所以看这个偈子不能说一句扣一句这样说,那就解释不通了,它有的时候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在,但是文字上它不是那么像白话那么连贯。那么“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就是为了,什么叫言妄呢?就是说这些虚妄的话,说这些假设的话、比喻的话、不究竟的语言,就是“言妄”。“显诸真”,是为了说明这个真如自性、妙真如性它的含义,就必须的用这些的话来说,这些话是没有真实含义的,就像前文所讲的“但有言说,都皆无实义”,没有什么……不能当究竟说,还是怎么说都是戏论,但是呢为了说明这个真理、真如自性的道理,给大家说明白,那么就“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说这个妄想、妄心、妄念和这个真如自性,那么在这个真正的开悟的境界里这个真如自性这个也是个虚妄的东西,所以说,真实的东西和虚妄的都是相同的,一体不二的,都如果硬说出是两个来,这两个都是虚妄的,就是“妄真同二妄”这样理解的。“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那么,但是还要,你还不能说他是真的,你也不能说他不是真的,就是“犹非真非真”。说能、所“真非真”,这里面,偈子里面,就把这个,偈子里面也有个断句的比较就是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汇怎么去连贯,如果是说,把它解释成“犹”、“非真”、“非真”,那就是这两个“非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应该是“犹非”、“真非真”,因为后文还有一个,关于“真非真”,因为看咱们下一页就有一个“习气成瀑流,真非真恐迷”,所以说我是结合前文后文的连贯,来看待这个经文的含义,《楞严经》也是经常这样的前文解后文,后文解前义,他是这样连贯的,前面看不懂,看看后面,里面有前面的,哦,原来都是一会事,就懂了。说,还不能说他不是真的,不是真如自性,也不能说强调、执着于真如自性,因为在真正的空性当中,连这个空性都要破掉,连破掉都要破掉,所以说这个,他从究竟的含义上说,也不能说他是真的,也不能说他不是真的,“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又怎么有一个能见和所见呢?啊,说这个,说在这个修行当中,说,我这个能见的功能,打坐时候看到这个境界、看到那个境界,又是光啊、气脉啊,这些东西都是有为法、有生灭的。在真正的真理层面上说,在这个涅槃寂静的境界里这个见和所见,一切的光影门头、六根的显现、六尘的作用都是这样的啊,怎么还有这个能见和所见的存在吗?“ 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 ”,那么,他这个能见和所见,这个根和尘,这个妄想和真如,这个之间,这个中,没有一个真实的东西,没有一个可触摸的东西,就是“中间无实性”,就包括我们说的明暗啊、通啊塞啊,这个动啊静啊,这些相这个两极的东西,包括这里面所讲到的妄想和真如,这个中间也并没有一个真实的东西。“是故若交芦”,这个“交芦”呢是、就是一种这个很大的芦苇,它们搭起的架子,用三棵就能站住,就像搭那个三角架,茅篷,这一端用三根棍子或三根竹竿,然后在上面给它绑在一起,这三点就是稳定的,前文老师也有讲过,像这个、咱们这个摄像机,摄像机用三角架,它就有一个、从物理学的,它就有一个稳定性的支撑点,缺一不可。

南师:好,你先讲到这。

天风师:好。

南师:看看大家的意见,天风师父讲过了。你们都听得怎么样?你们有不同的,或不是不同,深入浅出的,各有各的讲、理解,还有人提出来要补充或者有许多觉得天风……

天风师:或者是觉得没有讲清楚的地方,是吧?

南师:耶,补充,不要客气的,这是自己要求啊,有没有?同时你们要练习啊,学了那么久的啊,将来出去你们年纪大了,或者目前就要去讲给人家听的,自己都要弄清楚哦。有没有?

天成师:老师,我讲。

南师:哦,你有意见,天成师父。

天成师:就第二个偈颂,就是“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 ”这个的话,我的理解就是说,“言妄”就是说我们讲提出一个讲各种现象是虚妄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个真如,但是这个真如和这个前面两个现象虚妄,它两个都……提出真如,为了让人家明白这现象是虚妄的,所以说这是真妄的真,提这个、提这个、提这个真的时候,它同样也是个虚妄,所以后面讲的犹是真也非是真,再说云何见所见,我讲这些。

南师:很好,你的意思就是说,佛自己说的啊,这个偈子,佛自己做结论。

天风师:重颂,对。

南师:“言妄显诸真”,进一步说,我们讲一切妄想、妄心把我们障碍了,所以不能见道,见道有个名称叫见到真如,是不是?(答:是。)“言妄显诸真”,讲一个妄想,其实妄想上面讲的。“真性有为空”,都是空的啊,“妄”相对“真”来讲,所以去掉妄心以后,见到真如自性,这个“真如”也是一个名称而已,也是人为的妄想产生的一个名称,对不对?(答:是。)“言妄显诸真”,如果认为去掉妄心,可以得到一个真如自性,认为有个真如自性可得、可见的,那这个真如也是一个妄想,是不是这样?(答:是这样。)

天风师:就是强说这个假名,是吧。

南师:啊,“言妄显诸真”,那么,妄想果然是妄、虚华,说真如也是一个名称,不要抓住一个真如可证可得,那就错了,是不是这样?(答:对,是的。)所以说,又,刚才天风师特别强调“真非真”三个字,注意,他说又“非真”“非真”,所谓真如,并没有真正有个真如东西可见可拿的。不然,你说我证到真如就成佛了,你是大妄想,是不是啊?那么因此呢,同我们这个眼睛能够见物一样、见东西一样,“云何”怎么说?有个能见所见,能见所见本来是虚华,我们看到一切,能见的东西本身也是空的,没有个能见所见,啊,是不是啊?

天成师:嗯,这个天风都讲了,能见、所见都是空的。

南师:啊,都是空的,天风也讲过了。那么“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怎么解说呢?刚才天风师父也讲过了,为什么提出来三角架的道理呢?

天成师:他这是针对上面这个偈颂的延续。

南师:延续,做结论。就是说解结,我们修行的,啊。

天风师:他还有一个,就是说能够连贯到更多的这个修行的和一些佛教的真理层面的含义,就是他因为他三个点,他也是三缘和合的概念,就像人的生命一样。

南师:哪三缘和合?

天风师:就是这个精卵加上这个还有第三者的介入。

南师:还有根尘相对起作用,中间有个识、心意识这个三点,根尘相对,中间识,所以告诉你《楞严经》,刚刚讲过,佛是做总结论。现在,我正想一个问题,考考大家,考啊。啊……六根的解脱,六根的解脱在《楞严经》上有个相对的名称,啊,六根解脱,眼、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意识,他叫我们注意,两个相对的解脱了,可以证道。这六根的解脱是什么?我提一下第一个啊,我这样问,我想你们都答不出来,因为你们没有用心,回去也没有看,也没有真留意。眼睛是给明暗骗了,一个光明一个黑暗,对不对?

众答:是。

南师:还有呢?

众答:耳朵是动静,鼻子是通塞(香臭)。

南师:鼻子是通塞。

众答:舌头是恬淡,恬变。

南师:恬淡与变化,恬变。身体呢?感觉呢?

众答:合离,意识是生灭。

南师:好,注意哦!你们要修行更要注意啰,自己要体会哦!呃,离开了,你看啊,六根啊,是相对的,离开了现象的明暗,你能见的在哪里?刚才讲“云何见所见”。声音离开动静两个现象以外,你那个闻性是怎么样?就刚才提到“交芦”。鼻子呼吸除了通塞以外,你那个能呼能吸在哪里?舌头吃东西,本来舌性、口水是恬淡,没有味道的,东西一进来,它马上起化学作用,叫做“恬变”,嘴里所谓味道一切是物质的变化而来,你那个知味的知性在哪里?身体触受,是分、没有触,不相对,不安拢来,没有感觉,包括你的身体内部,我们身体内部,今天觉到肚子不舒服,可见肠胃里头有个东西不对了,啊,假使把肠胃清了、分离了,那个不对排走了,没有关系了。触受,身体内外都是这样,这是更难,离合两个作用。意识就是念头的生灭作用。这六个东西起来,明暗中间,知明暗的是什么啊?(答:识。)心识。啊?(答:是。)你讲对了,对了。这三样合拢来,动静声音能够听见初步是耳识,对不对?(答:对。)所以唯识中讲,六识、七识、八识,就是意、念头,就是妄念,这要搞清楚哦!所以我叫天风师讲到来停一下,也叫天风师、天成师注意,你们要注意,不是光听人家。本来我想抽签,抽到哪个,哪个讲,下次做个签吧,抽到的讲不出来,交签费,讲不出来交一百块钱、交两百块钱,交拢来多了以后,大家包饺子啊,买什么东西吃,啊哈,呵,我们将来慢慢建立这个制度,啊,你还准备、准备钱,没有钱不要学法啦。呵,呵,哈,呃。在刚才讲到这个偈子,说“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啊,那么下面再请天风师讲下去,这一点特别重要啊,这个方式,我叫到“停”,就要问你们大家的问题,不是问天风师个人啦,嗯。

天风师:下文就是“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 ”,那么这个结,这两个结、结解,这两个字刚好就是“冤家宜解不宜结”,这两个结,但是后面这个解,前面已经反过来,第一个结呢,是把它打成扣子,打成结的结,第二个解呢,是把那个前面那个结解开,这两个不同的含义。

南师:三样东西“交芦”,把它解开了,你就悟道,就成功了。

天风师:就是这是用功的细微审视的这样的一个奥妙在里面,那么就是说“同所因”,他都是一个道理,这样一个同样的一个原因,根本的问题在那里面。那么,这个是已得到了真如自性,领悟了佛法的真如自性,这个还是没有开悟的人、凡夫,这个圣凡就是这样理解的。啊,“无二路”,人物在本体上说他并不是两样的,也没有什么不同,这就“无二路”理解,那么“汝观交中性”。

南师:不止在本体,在作用上也是一样,譬如圣人已经解开了结了,请问,佛、菩萨来说法的时候,是不是同凡夫作用一样?(答:一样,对,一样的东西。)所以“圣凡无二路”,还是这个东西,悟道不悟道,同一个东西,这要深刻一点了解啊。

天风师:就是,都要,每人都要讲人话,是吧,啊。

南师:嗯,嗯。

天风师:这“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那就是你来仔细地观察刚才讲这个“交芦”,包括这个“中间无实性”,这句,和这个“交芦”这个交和中,这里面都是接着这个前面这个偈颂来说的,说你看这个,啊,用这个“交芦”来比喻,啊,这个上一句的“中间无实性”,说你去观察,用这个“交芦”作的比喻,刚才老师给开示的,这根尘识,这三缘相合,生命也是这样形成的三缘。包括这个修行,是吧,这个眼睛通过这个外境的明暗,中间产生这个眼识,见精的作用,这三者,才构成了这个妄想,才构成了这个作用,啊,都可以这样说。啊,那当然啦,这个作用、这个妄想,也是自性所变、变态出来的,都是一体不二、自性。那么,这样就,让你去观察中间的本性,就是说“汝观交中性”,这里面的奥妙。

南师:拿三只筷子,拿个橡皮筋,呵,拿个实际来实验啊。圣凡无二路,你讲下去。

天风师:对,所以说讲这里,要讲起空有呢,二俱非,如果你单去说一个空有,这空有是从这个四句偈里来引申出来呢,四句偈就是空是一句、有又是一句、即空即有也是一句、非空非有也是一句,那么这里他说“空有二俱非”,这去强说一个空也是不对的,去专门谈一个有也是不对的,所以这个“空有二俱非”啊,这还是强调这个三缘和合的这个作用。

南师:嗯。

天风师:说“迷晦即无明”啊,说这个在昏昧的状态里不明白这个道理、看不清楚,那当然就算是无明的境界,相对来说“发明便解脱”,说这个领会了这个诸法实相的奥妙,前文,我们从一卷讲到第四卷,开始第五卷,一直在讲这些东西,啊,就关于这个所谓的“发明”,也就是直指人心、明心见性的这样的含义,所以说包括前文。

(宏忍师:去拿,去拿绳,去拿。)

天风师:包括这个前面这个偈子所讲的,说“真妄无二”嘛,说“妄真同二妄”,什么前提呢,就是这样的见性成佛的这个这样的一个境界,刚才说的,说“发明”啦,不是现在搞科技发明的发明,是心地发明啦,直指人心,然后你心地发明啦。

南师:开发自己的自性的光,智慧的光明。

天风师:对,这个就是密宗所讲的明体,是吧,就是自性清净,自性本自清净这个东西被你找到了,被你认识到了,但是不是自然的光学的那个光明啊。那么在这个时候得到了解脱。那么这个“迷晦”呢,相当于在这个阴境界里迷茫、迷闷,啊,这个阴晦的这个状态里的统称为无明,虽然这无明也就是这一念妄动就是一个无明。

(南师:不要等,给我,给我。)

南师:嗯,好,你讲,你讲下去,你不管。

天风师:那么,这里提出了这些问题,提出了这些现象,下面就是一个更详细的一个结使啊,那么“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那么在这个实际用功的状态当中呢,你要把这个结子这个结子是拿手把它打上这个结子,你如果把它解开,把它解脱出来,把这个结子给打开,还是要有一个工夫,这个次第就是有为的工夫。

南师:好,好。

天风师:来修来证啊,一步一步走过来。

南师:好。现在再看一下这个桌子上有个三根筷子。

天风师:这是“交芦”嘛。

南师:这是“交芦”啊,佛从物理学讲用功的。你看这三根筷子啊,“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这三根筷子,你看这一架到,上面当然靠一点东西啰,我们现在是用一个橡皮圈给它架着,很稳当,象那个摄影机三角架,它三个的力量,是哪个是中心?(天风师:没有中心。)对,中心是个空的,抽掉任何一个,这两个架不住,啊,中心在哪一个筷子上面?都没有,空的力量会架起来,做了一个作用,啊,“汝观交中性”,交合拢来形成这个力量,所以也反省自己这个念头、这个身体上的感觉、功夫怎么不上路?自己给什么粘住了?自己为什么用功学佛不上路?我经常告诉你,学佛是智慧的解脱,不是功夫,他是眼睛给明暗骗了,耳朵给动静骗了,鼻子给什么骗了啊?(答:通塞。)哦,舌头呢?(答:恬淡、恬变。)恬变,恬跟变啊,变化了,化学作用。身体?(答:离合。)离合。意识呢?(答:生灭。)这六个相对的现象,中间就有这个心识加上作用,就是这样一个三角架,你要参透,“汝观”,“观”就是禅宗讲“参”,自己回转来,自己参透,“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你说在眼睛上能够看见,还是在光上能够看见,啊,要参通“空”,说空也不对、有也不对,空的,三角架,可是它这个力量架起来就有,站不住如果是两个,对不起来,中间没有一个实性,不会起生命的作用。所以这是很科学的,所以我说光讲三角架,拿个筷子来一搭,“交芦”,在农业社会就是芦苇拔过来三支一搭拢来。啊,这是这样现实告诉你,自己要体会自己,反过来身体,譬如你打坐,每天在打坐做功夫,哎呀,这里那里,你统统在里头搞迷糊了。啊,假定不理,譬如身上那个难过,假定你不理,把它观空了,你把它空的道理搞清楚,它马上不痛了,马上那个快感也不快感了,都在这个巧妙,在中间,很重要。所以密宗教你修观想,啊,显教般若教你,《心经》“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观,其实,观自在,然后“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困住了,念念在无明,那我们这个道理懂了,自己修行念念在无明中、在乱玩,叫做修行,没有发明自己本身的心地,得不了解脱。下面两句呢,“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佛已经讲过了,把六根的解脱,这几句《楞严经》怎么讲的?大家背一下呢。

众念:“随拨一根,脱粘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

南师:对,要记住了,所以“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嗯。好,那么,法师再讲下去。

天风师:“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陀那微细识,习气成瀑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那么,这个就是又讲这个六根,这个根,六根互用啊,六根的妙用,前文都讲过很多,这个佛一再,一而再,再而三,实际上这个根从六入就开始讲,或者从这个“七处征心,八还辨见”,(南师:对。)一直都在讲这个根,不过是从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机缘下去讲,包括这个六根,这六入就是六根的作用,再加上这十二处,就是六根的对境,再加上十八界,就增加了这个根尘之间的这个作用,就产生了。是吧。不同的人呢,前文佛也讲过这个六根细变的这个功德和六根的这些奥妙,至于六根这些体性都分析得很透彻,那么,每个人,根据每个人不同的优势、不同的特长,去选择哪一根作为入手,那么,能达到这个圆通这个境界,修成正果,这个圆通指的修成正果了,圆满通达无碍,那么这个时候,找对了,就比较容易修成正果了,就是“入流成正觉”,那么这个“入流”呢,就跟那个,大家都知道这个观音法门有一个“入流亡所”吧,这个“流”指的是这个正法、真如自性的。

南师:法性之流,形容词。

天风师:法性之流,对,概括地说就是法性之流,就是这个,很容易进去这个归结到法性之流当中,反面就是说是被妄想之流所牵引的,东倒西颠的。那么入了这个正流,当然就能成了这个正觉,在法性之流当中,啊,就是能够归到这个法海当中了,这正觉就能够成立了。

南师:“正觉”是什么?

天风师:无上正等正觉嘛。

南师:啊,菩提。

天风师:啊,菩提自性。说这个“陀那微细识,习气成瀑流 ”,在这个《解深密经》里就有讲,但是这里面语言比较简练嘛,就是阿那陀识。(南师:阿陀那识。)阿陀那识,对,阿陀那识是这个阿赖耶识的那个一体两面的作用,如,他这里形容呢,这个《解深密经》讲得更详细啦,这里就是他的“习气成瀑流”,说一切习气如瀑流啊,就是象那个瀑布一样,这个字不念bao,就是Pu字,和瀑布的三点水那个字通的,(南师:对。) 那么就是一切习气如瀑流啊,一切种子如瀑流,这个习气、念头、妄想都像这个瀑布一样哗啦哗啦,就很难去、去把它截断,这是从天而降,这个作用非常的大,这是无始来所形成的这个作用,那么,这个也是一种行阴的力量。这习气,按照我们现在的理解可以叫做,习性啊、或者习惯啊、脾气啊、性格这一类的,观察呢观察出来,也说出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的,它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就是这个东西是最难把握的,也是修行的,就是这个生灭的东西都跟它有绝对的关系,同时也跟那前五根、前五识都发生作用啊。那么就照修行这、这里面,就是特别的重要,所以说阿陀那识微细,阿陀那识就是最简写的就是陀那,这个微细的这个意识作用,这个习气成瀑流,是这样的一个。

南师:这个第七识的意识的根。

天风师:哦,意识根。

南师:阿陀那识代表八识到七识意识的根,习气,很难很难办,很难。《楞严经》也提到过,佛学告诉你,理论是要什么解脱啊?见所断。

天风师:见所断惑。

南师:习气呢?

天风师:修所断。

南师:啊,修所断,《楞严经》前面讲,所以讲到“根选择圆通”,所以大家要用功,要上师、师父眼光清楚、法眼清明,要自己法眼也要搞清楚,你想六根门头,古人用功,从哪个法门进来容易,六根选择,证入圆通法门,都证到这个中心,哪个容易?只要拿到一个法门,刚才背过了,“随拔一根,脱黏内伏”,“脱黏内伏”是入流了,啊,“伏”就是什么啊?

众答:“归元真”。

南师:啊?“随拔一根,脱黏内伏”。

众念:“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

南师:呃,成正觉了,四句话,啊,入流,就是你自己要选定一个法门深入,然后,“发本明耀”,无明变成明了,明白了,明心见性了,明心见性以后呢,可以修了,修是什么啊?断一切习气。所以说陀那、阿陀那识微细的习气,“陀那微细识”,习气是从瀑布流水一样,这威力非常大,像黄河发水、长江发水,你谁都挡不住的,习气来,成瀑流,所以这个意识、心意识起的作用力量大的很,习气这股力量,行阴刚才,天风师也讲过了,行阴的力量,所以修行在这里了,这个就是众生皆有我见,就是这一点习气,这个我、意识根切断,《楞严经》讲谁切断了呢?前面讲过,还记得吗?

众答:迦叶。

南师:啊?

天风师:久灭意根。

南师:对,“久灭意根”,切断了,啊。“久灭意根”以后他如何啊?(答:圆明了知。)不因心念,啊,“不因心念”,随时就一切清楚了,啊,他解了,所以这个东西,他是阿……,佛在《解深密经》上说,我不敢说,说了第七识这个习气,有些人认错了,认为这个心念意识,这个就是我,就是觉得。在中国后来,心意识这个识,第七识、第八识也叫做神识,宏忍师要写,神、精气神这个神。譬如大家打起坐来眼睛闭到,自己清净,他修行好的时候,打坐好的,自己内在觉到有个我,已经给神识骗走了,这个正是第七识、第八阿赖耶识的根,所以禅宗祖师,古人有个偈子,啊,什么啊?

宏忍师:“学道之人不认……”

南师:那你就写啰,“学道之人不识真”,“不认”,啊,不认识真如自性,明心见性那个心性,“只为从来认识神”,所以禅宗,临济宗人痛骂曹洞宗闭目养神,啊,这个这个,认为自己眼睛闭到,什么都不想,清静,这个就是,这个正是第七识的意识的作用,“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来认识神”,把识认为是生命根本了,这个是习气的根根。“无量劫来生死本”啊,这一点就是无量劫来轮回生死的根,“痴人认作本来人”,搞不清的人,认为这个是元神,所以到死的时候,一口气不来,这个神都昏迷了,就害怕了,以为自己没有了,活的时候有一口气,习气,气就是习气,活的人叫业气,这口气来,这个神识给你配合的。所以“陀那识微细,习气成瀑流”,真、一般人认为这个是真神了,错了,“真非真恐迷”,佛在《解深密经》不敢讲这个第七识、第八识这个,我平常不大说,说了以后,他一般人啊认为这个阿陀那识,这个神识,以为就是真的我了,生命的我。在这里也重复,《楞严经》“我常不开演”,所以我平常不大多讲,唯识方面,啊,在《解深密经》方面,不是唯识,提了这个东西。所以这个,我在给天风师补充,以后抽签喏,你们都要准备功课哦,不是光听的啊,不要说我们在这里听《楞严经》,那给你太轻松了,还给你吃饱了饭来听,听完了去睡觉,听卡拉OK一样,我才不干呢,我唱卡拉OK,天天唱,你们天天听、好玩,犯罪的啊。要你们自己准备哦,以后来抽签,抽到啦来讲,讲不出来,就上来“啊哇啊哇啊哇啊哇”,打这个“哇哇”,哈哈,呵,(众笑),好吧,好,再讲下去,“我常不开演”,讲到这里。

天风师:然后下面就是“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

南师:好,到这里。

天风师:这段这个就比较深了啊,大家看看,那么多“幻”。“自心取自心”呢,这个就是禅宗的,用这个,就“头上安头”啊,“心上安心”那,就这样的,这个,很多的这样的言教,很多。就是,本来你这个自心是清净明了的,还要到处去找一个自心,不管是在心外求法的,呃,心外。

南师:还有,别的经典,你没有看《大藏经》,很多经,佛告诉你,“心不见心,识不见识”,你看不见,呵,自心的,等于我们自己的面孔看不到自己的面孔,自己的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眼,嗯,“自心取自心”,一般。

天风师:对,就是这个,一般有一种理解就是起心动念嘛,起即是妄想嘛,就是这个是魔境嘛、阴境界,那么就是等于“自心取自心”,实际上都是,都是虚妄的作用,包括那个,你像那演若达多,啊,看那自己的镜子里的自己,也会发疯,那都是这个心外求法的这一些不同的显现,不同的方式。那么“非幻成幻法”,就是并不是说你用一个你这样的妄想,这是幻境嘛,是梦幻空花呀,就演若达多这个“无状狂走”啊,都是跟这个幻化的作用有关,就产生了大妄想、幻境,说并不是一个幻境,啊,那么,你用这个幻境再去成就一个,那个虚幻的,这个等于有虚幻的含义,所谓的这个法,啊,那么刚才讲过的,这个第六意识的根,啊,这个神识、这个阿陀那识的作用,习气的作用,那么,同样是这样的一种理解,你不可以用一个幻有的、虚幻的理念和虚幻的妄想再去成就一个所谓的法,那这个法也是虚幻的,也是不成立的,那就是,以妄想再去成就妄想的法,包括前文又讲过,这个、一个例子,就是说,还要有的更虚幻的想法呢,是希望这个空花,还能结出一个空果来,就是这个,一个妄想叠加一个妄想,最后还要成就一个东西,其实也是一个有为法的作用,也是一个生灭法的显现,这里就用幻法,这样的一个名相来说明。那么“不取无非幻”,这就是,就是转变过来说,“不取”是达到了这个无为法的境界,不生灭,不取,不来不去啊,不去执着,不去抓取,那么当然啦,就能够认识到,方才知道一切无非是虚幻的。这五个字,啊,我琢磨了很长时间,如果你就只按照五个字理解,就理解不了,你要前后文连贯的去理解。说,达到了无为的境界,啊,不起生灭的境界,就是前面两个字“不取”,那么下面“无非幻”,你达到了这样的境界,你才能知道一切都是虚幻的、都是不可执着的,才能破除这个有为法、这个生灭法,不管是念头的起与不起,统统都是幻起幻落,都是不真实的,啊。“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就是不是幻,“非幻”就是不是幻的,不是幻想、虚幻的,是真实的,其实这个真实的东西,如果在究竟实相上、在本性上去讲呢,它也是没有生灭的,那么,何况这个幻法呢,这个虚幻的东西,虚妄的所谓的法,“云何立”呢,就怎么能够再建立起来这个虚幻的法呢?又怎么成立呢?这个,这个,古佛这个,有一个偈子,就是那个,啊,贤劫七佛的一个佛,当中就有一个,说“法本法无法”,说,法都是根源于无法,无生灭而产生的,当然这个法,也是安立的一个名相,这样说下去,就是这个“幻法云何立”,真实的东西都不建立起来,都不能够成立,那么这个虚幻的东西又怎么可能成立呢?说“是名妙莲华”。

南师:这个下面,我给你解吧。

天风师:好。

南师:刚才讲到,自心什么啊?

众答:“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南师:“非幻成幻法”,再讨论讨论看,天风师父讲了,你们都同意吗?天成,成不成啊?哼。

天成师:他这“非幻”是随指自性的清净、本来面目。

南师:嗯?

天成师:我说,他这“非幻成幻法”,本来我们清净的,(以后),就是执着是,因为“自心取自心”了,就成了幻法,头上安头了。

南师:嗯。好,幻跟真两个,你说幻是真还是假呢?幻法。

天风师:也是真、真性的变态的作用。

南师:好,这要把它讲清楚。

天风师:对。

南师:譬如我们现在在研究《楞严经》,这个场面、这个境界是真的还是幻的啊?

天风师:幻的。

南师:幻的。

天风师:也是真的。

南师:耶……这要把它讲清楚啦。啊,真幻不二,重点在取与不取,取着了抓住了,真也变成魔了、也是幻了,不取呢?

某女:“无非幻”。

天风师:就勘,就是。

南师:哦。

天风师:就勘破了,不取。

南师:幻也是真了,你说,我们现在真不真啊?吃了饭在这里。

某人:真。

南师:真,一切是梦幻空花,梦幻空花吗?真的,这只有时间,刹那,只有一刹那,只有一时,所有佛经都告诉你,一时,这一时也幻,没有,即真即幻。你懂了这个法门以后耶,就是真正的佛教的精神“妙莲华”,莲花有什么好处啊?

天风师:花果同开。

南师:出污泥而不染,在幻中不给幻骗了,在真中也不给真骗住了。对、花果同时,啊。所以《妙法莲华经》是佛经里头一部最大,只有一乘道,没有三乘,没有声闻、缘觉、菩萨,只有一个真理,那也就是密宗里“金刚王宝觉”,真正大彻大悟,也有个名称佛学名,叫做“如梦如幻三摩提”。定、大定。“弹指超无学”,如果你真懂了以后啊,不需要再学了,悟了,悟了自己慢慢、呃,看你要来也好、不来也好,“弹指超无学”。无学位,无学位在缘觉里头,声闻缘觉、大阿罗汉,到家的人,不需要再学了。弹指之间,一弹指,超过了无学位。“此阿毗达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就是这个法门,《楞严经》上面结论,到这里为止,佛做一个总结的这个偈颂,这个最高的论法“阿毗达磨”,非常伟大的,反复讨论、追寻、参究的达磨这部论,仔细地研究、讨论与结果的。“十方薄伽梵 ”,一切如来,十方成佛的别名,啊,一切成佛,只有这个法门,到家了,只有这一路,没有第二路,不二法门,“一路涅槃门”。

天风师:就是这个“唯汝六根”啊。

南师:对,这个偈子就完了,今天到这里。

注:本文为太湖大学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