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风师:接下来,是吧。“佛言。六根解除。亦复如是。”那么就依照上文的含义,这个佛说啦,说六根解脱的这个修行的方法,啊,获得解脱,和这个打这个结的道理,啊,是一个道理。那么,六个结就和一个结不同,但是、一二三四五六的关系,包括更细微的关系,啊,昨天都已经详细地剖析、解释过,老师也给我们做了很详尽的开示。那么,【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啊,这一段。那么佛呢,把这个,打完这六个结这个道理,和六根的解脱的这个道理,啊,后文的“一六亡义”,包括这个“一根脱拔”这个含义,都讲得很透彻。那么,这里又进行了概括,或者说做了一个非常直接的总结,或者是从理上开始说啦,原来是做比喻,现在直接就说到正题啦,这个为、为什么说要先得人空啊?就是,等于说这个小乘的修法的次第,啊,先证得这个人无我,然后才进入法无我。那么,这个人空,又有两层含义,一个是我空,是吧,从我空,啊,在我空之前还有身、身体、色身,身空啦、然后我空啦,然后才是人空,在这里面只是用了一个人空,呃,还有一个次第在里面。之后呢,呃,“空性圆明”,这个身体空啊、我空啊、人也空啦,那么,达到了这个空性的自在和坚固,这里的“圆明”啊,也可以理解成是圆明广大,就是实际证得了这个空性的这样的一个境界。再接着下来呢,啊,才能够成就法的解脱,从人无我进入到更高的次第法无我。实质上这虽然只有这两三句,但是这里面的含义很多,一下子把这个修行的次第都包涵在里面。“法解脱”,他说“解脱法已”,啊,到时候已经达到了人无我、法无我,啊,说“解脱法已”。说“俱空不生”,啊,那最后这个人空、法空、我空,就所有这些空,最后连空都不需要啦,也不执着于一个空了。这个时候呢,啊,“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啊,这个时候才能进入这个回小向大的大乘境界,才能叫作菩萨,这个“是名”就是被称作菩萨,进入这个菩萨大乘境界的修行次第。那么这个菩萨呢,也还是要是从这个“三摩地”,这“三摩地”也是在这个梵文翻译成中文当中呢,用了很多名相,啊,一般理解为“三昧”啊,啊,无上正等正觉啊,正受啊,这样的翻译很多,这里(引)用这个“三摩地”,前后文也叫“三摩提”的。那么,从这个大乘菩萨的这种心地法门,来证得这个三摩地,当然这个三摩地也是一个过程,或者是,还是一个修行的方法,等于并不是究竟的目的,还是个像工具一样。
南师:境界。
天风师:或者是一种这样说法这个境、境界。最后达到“得无生忍”,这个叫“无生法忍”,这个“无生法忍”可以解释成很多,后、后面呢《楞严经》有更详细的深入这个全面的解释,大概的意思就是找到了心不生一切法的境界。
南师:好,啊,法师已经把这个消文,这段文字讲了。再接昨天的话。六结、提到这个结,所谓结,在佛经里头小乘多半用、加一个字叫结使。结,还有个使用。一切结,六结,昨天我们讨论过,我告诉大家,要注意《入胎经》,同这个我所讲的生死问题,随便哪本书上常提到的,现在有本小书叫做《生命起点与终站》。三缘和合六结,打成(结)是身体的。经典所谓结使,小乘讲的结使是《阿含经》包括后世的舍利弗舍利子同目犍连等等的这些尊者的著作,这个结使讲唯心的。譬如唯识法相后来,一切有部发展成后世的、后期的佛学唯识法相,这个结使讲唯心的,尤其从第六意识讲起。嗯,我们起心动念的习气就是一个结,使你……像我们每一个人生来个性不同、思想不同、情绪不同,结使的问题,偏重在那里,唯识法相。那么,唯识法相是讲心理意识的结使,特别偏重是唯心方面。《楞严经》这里讲结使,不止偏重于心理的,身心两面的。你看《楞严经》先后,心物同元,这个是第四卷开始富楼那问的,自心本来清净圆明忽然怎么变出了世界、变出了众生?用这个问题一路下来,我们的自性本来清净怎么变出身、心两方面的作用?身、心。那么,昨天我特别给大家提出来这六结,我们现在六结多半打在身体上、这个头上最重要,眼耳鼻舌身,尤其从入胎起。所以佛在这里讲你用功“随拔一根”,用眼根来修、耳根来修,譬如做安那般那呼吸系统来修,鼻根来修,舌根来修,拿身体来修,像西藏密宗同印度的瑜伽,专注重把意念配合的鼻根与身体来修,所以先修气,先了解气,风大,然后由风大转变了脉,地水火,地水两个,因为火大同心意识连到的,是唯识法相告诉你暖顶忍火大连到的,这个里头很深。所以这一段,昨天比方叫你先解脱身根,唯物方面、生理方面,六结,你解除了,一根清净了,五根慢慢地清净,从身根来、身体方面来。所谓小乘的修法,声闻缘觉多半从唯心来,也从唯物观点出发的,这个里头就是《楞严经》里头的秘密了,有大小乘秘密在这里。所以这里讲佛答复“六根解除。亦复如是”归到上文。
问题在下面,“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再得法解脱,再得法空。唯识法相不叫人空、法空,叫人无我、法无我。啊,把那个世俗所讲的我相解除了,刚才天风法师也讲过了。解脱人空,先去我空,我空,还有身空,这个身空六根解除。所以先修,小乘的修法,一切小乘的法门,譬如白骨观,譬如不净观,譬如安那般那,这都是释迦牟尼佛亲口当时传的,声闻大阿罗汉都从这几个法门入手,四个东西啊,不净观、白骨观、安那般那、十二因缘观,小乘法门从、归纳起来四个步骤,主要从身体上开始修,转过来。所以六根里头把身根先解除了以后,所以才得到我空,这是身先空了,有空的境界,这个空的境界,我们生理构成的是,注意!佛学里我讲,给你们讲,《达摩禅经》的注意叫你“十一切入”,十种一切,这十种什么时间什么空间,你限制不了,都在你这个生命里头穿来穿去,透过来,进来,当然进来也会出去了,无常的,“十一切入”是什么?大家还记得吗?
众答: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识。
南师:对,十种,青黄赤白是色,由哪里来的青黄赤白?唯物变化的,地水火风空变的,这是九个,加一个,识,唯识这个识。啊,十种在你的生命、在我们现在活到的身体在穿来穿去,包括脑部,包括一切,穿来穿去,十种一切处入。三界天人,无,色界天、无色界、欲界,无所不透过的,这是唯物关系,所以修行是初步是破除唯物的障碍。说“此根初解”是讲身根哦,这一条毛巾上打的佛同表示为六个结,把这个六根,他问这是六根嘛,没有讲心的、心意识的根哦,对不对?(众答:是。)啊,注意这一点,都是讲有的,六根,我们生命,眼睛给什么骗住了?(众答:明暗。)耳朵给动静,鼻子给通塞,舌头给恬变,啊,身体给离合,意识?(众答:生灭。)生灭,骗住了。这六根是讲唯物的,从唯物入手修,“此根初解。(是)先得人空”。当然,刚才天风师提到,人空以前先要身空,身空是四大皆空,那么四大皆空以后才到得是空的境界,这个空是什么空啊?物理的空,地水火风空的空。所以你真正修禅定,用气脉入手、安那般那入手,修到最后,男女饮食都清净了,饮食也可以免了,这个时候,身体整个得人空,以西藏修密法偏重于这个,西藏密法什么那么骗人,他就是这个玩意。那么,随时打坐,这个身体障碍没有了,没有酸痛胀麻痒、冷热,这是初的哦,我给你们讲是三十七种,这种障碍没有了,完全这个有相的空的境界,这叫人空,就是身空。身、代表个人,人、代表所有人这个身体,真正的空了。在道家呢,修法差不多,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粉(碎)就是,还虚、就是得人空,啊,这是实际的功夫。这一段,我提起大家注意!
证得人空境界以后,轻松得很了,然后,有相的空的境界里,几乎只剩是物理的空,人会坐在那里跟虚空一样,我讲坐在那里,这个坐字已经错了,行住坐卧都在空,“空性圆明”,“圆明”是智慧发起了,把物理空透过了,圆满明白了心物一元的道理,“成法解脱”,有相的空的境界也没有了,是意念上的空了,那个空不是物理世界地水火风的空了,意念上的空,得解脱了,跳出了生理、物理的受障碍的范围。“解脱法已”,这个理解工夫到达这里,见地与工夫到达,“俱空不生”,空也不空,不空了你以为就是有吗?不是有,就是空也不空,不要再追问了,你一追问,你又加上意识了。到这里,就到不思议境了,不是你意识理论、世间言语可以推想。那么,这时,转入菩萨大乘道,得无生法忍。无生法忍等于回转来前面、佛提过的迦叶尊者意根怎么了的啊?再背一下。
众念:“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
南师:对,这是无生法忍境界,这是禅宗祖师迦叶尊者意根灭除境界,不需要意根,可是无所不知、无所不通了,“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来的,这才无生法忍,生也不生,所谓无生,不是不动哦,一切知见、一切所有法门都通、无所不通、没有动过心念,就是,就是你们再背一下,摩诃迦叶尊者,佛怎么说啊?
众念:“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
南师:无生法忍,到达这个境界。所以这一点,必须要给大家补,理论上补足、补讲清楚。啊,下面,法师再来消文吧,以文解义。
天风师:好。
南师:我再回转来,到你那里,你的工作。
天风师:经过上一段经文呢,等于说佛做了这样的开示以后,下面这段是一个叙述,叙述一段文字。【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开示。慧觉圆通。得无疑惑。一时合掌。顶礼双足。而白佛言】,这下面一段语言,这也就是等于说这个顶礼、就感谢佛、还有这个表示感恩,表示礼敬。那么,这里表明了大众的心情,经过这个“蒙佛开示”,经过佛的这样的慈悲开示呢,大众当中包括阿难呐,这个智慧和觉悟都有所增长,对这个佛所讲的道理是“慧觉圆通”,并不是彻底明白,而是从理上明白了。“得无疑惑”,等于说原先不明白的这一部分,关于六根、结使这一部分的一些详细的内容了解了很多,在这一方面得到了、解除了疑惑,这个不能说大彻大悟这个意思。那么,说这个“一时合掌。顶礼双足。而白佛言”,下面就发表一番感慨,给佛汇报这个心情和感受,“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无碍”,那么经过佛的开示以后,阿难就说我还有这个,“等”啊,就是复数形式,有很多很多人,啊,与会大众,今天呢这个身心两方面,说“身心皎然”。
南师:痛快。
天风师:啊,对对,生理和心理,啊,就是说这个有点啊,这个皎然是一般形容这个清明皎洁,是吧,就是一下子透亮、明快、明亮。啊,“快得无碍”,非常爽快的感受到了,得到了一种啊,内心通达,啊,身心爽快的这样的一种感受,就是等于说解除了疑惑,就是觉得心里亮敞啦,啊,这么个含义。但是呢,这里面又有往下呢又有新的说法了。“虽复悟知一六亡义”,啊,这个,可是呢虽然是经过佛的再三的开示,这个“悟知”就是等于说是了解吧,或者是知道了一些,并不等于说是大彻大悟了,就是了知、了解、明白了,哦,原来修行的次第是这样的,啊,这么复杂,又这么细致,啊,原来还有这么多啊,以前不知道的奥妙啊,所以说,这个时候从一二三四卷到第五卷这里,讲了这么多,从道理上的、从实证上的、从用功上的、从细微处的等等等等的这么多道理,最近,刚讲过的就是这个根结啊、这个根尘识这个问题,那么这个“一六”,这已经讲过很多次了,这一条毛巾,或者一个根,啊,“一根脱拔”,这个呃,这个诸根啊恢复这样的含义,那么这个一根六根用这个解结来表示,他们这个都能够达到这个包括灭意根那,啊,眼耳鼻舌身意,怎么样的去把它销亡掉?怎么把它解脱出来?这个“一六亡义”等于说四个字概括了前段经文所讲的所有的内容,就了知这么一个基本的。
南师:一解六(亦)亡。
天风师:对,是个基本的原理,啊,这修行的详细的次第和用功的方法,包括这些窍门啊,这个里里外外的、仔仔细细的这个都含在这个“一六亡义”的四个字里面。那么这里的“义”就是里面的含义和这个过程啊都在这当中。可是呢,“然犹未达圆通本根”,即使是这样呢,还是没有达到这个说这个,一根解脱六根随之解脱,但是呢,道理是明白了,啊,这个细致的过程也清楚了,但真正的圆满通达,从根本上证得这个作用和受用到,这肯定还没有到。
南师:啊,包括心物一元,嗯。
天风师:对,还没有达到,对,心物一元那就是《楞严经》的主旨啦,这个,物理啊心理整个的把它,这个包括六根互用这些,虽然明白了道理,但是还做不到,所以不能“然犹未达圆通本根”这个含义。然后,阿难又叫了一声佛,【世尊。我辈飘零。积劫孤露。何心何虑。预佛天伦。如失乳儿。忽遇慈母。若复因此际会道成。所得密言。还同本悟。】这段就相对他又表明了他另一种心态和想法:佛你看,像我、我辈啊,就是我们这些学佛的人,这些想求解脱的人,啊,我们这些在、在会的这些大菩萨弟子们。这,飘零啊,指的就是这无依无靠形容这个,啊,没有依持,没有这个依从的老师或者是上师、那这种心情的感觉,就像是这个流落江湖的一个人、孤苦无依的感觉啦。(南师:是。)是吧,叫飘零。“积劫孤露”,这就跟那上面这一句话是一样,说累生累世以来,无数劫以来,都是这样的感觉,没有得到解脱嘛,就有孤单、恐惧啊等等,就像在这个啊、在流落街头啊、流落、流浪生死啊,这个“积劫孤露”。“何心何虑。预佛天伦”,啊,那么,这样的心情,这样的思考,这样的状态,但是呢,咱们这个有这个福报因缘嘛,等于说和佛有亲情、是佛的堂弟,啊,这“天伦”嘛,就是有这种血缘关系啦。
南师:他说,我是莫名其妙撞来做了你的堂兄弟,呵,“何心何虑”,嗯。
天风师:对,就是说这一辈子还是有福报的啊,跟佛呢带上亲带上故啦。
南师:嗯。
天风师:“如失乳儿。忽遇慈母”,就像一个、一个这个襁褓中的婴儿,说没有奶吃,这个母亲不知道哪里哪里去了,这个忽然间就找到这个慈祥的母亲啦,就有奶吃啦,这下很高兴啦,这小孩子就觉得有安全感、有依托了。那么这样的话就是一种心情的表露。“若复因此际会道成”,如果是,既然是这样的又得到了佛这么多的开示教导,那跟同佛来出家,啊,这个“际会”就指的是有这个因缘,啊,这边际的际,啊,接触的意思,风云际会的那个际就是这样两个字,有这样的因缘,有这样的际会,有这样的福报,啊,能够亲近佛陀,那么,当然就有这个机缘听法,啊,闻到,当然也有机会吧,修成正果,是吧,得“道成”。“所得密言,还同本悟”,那么,佛讲来讲去的是咱们这个《楞严经》就是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这里又出来一个密字啊。佛讲了这么多道理、开示。
南师:你把这些修行的秘密的原理都告诉我们了。
天风师:对,就是该说的,也差不多都说啦,都很慈悲,也没有什么保留。这个,现在我们都听到了这些言教,是吧,这些珍贵的、宝贵的,所以原先我们觉得神秘的,现在也就破除了很多,道理上也都明白了,“还同本悟”啊。“则与未闻无有差别”,就是这个道理呢,这个都从根本上还是基本上明白了。啊,那么,他虽然是明白这个这个道理,却没有彻底地证悟,这个,没得到这个修证、修成正果吧,没有得到这个真实的受用。那么,如果是这样呢,就和没有听过这个佛法的、没有听过佛的开示的,差不了太多,就是不过是我都知道了道理,还是没有这个超凡成圣啊,还是没有真正得解脱,这道理明白啦,佛都说得很透彻啦,但是呢,还没有、没有修成正果,没有从根本上证悟,啊,证实这些工夫的境界和这个身心,从果位上说,是没有达到的,从这个因地上说有这样一个很好的因了。那么,这种状况呢和那些没有修行、没有闻法的人,就是这个外观上看,也是区别不是很大的,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差别。所以说呢,特别地恳请佛陀呢再、再这个大慈大悲啊,再这个惠赐给我们,真正的这个“惠我秘严。成就如来最后开示”,就是等于是这个秘、那个秘密啊,或者是。
南师:很庄严的秘密法门。
天风师:啊,就是这“严”呢,它一般在古代就当作庄严,这个形容他的神秘感,或者这个威严,啊,正直,这感觉。佛把这个最重要的、能够达成这样的、能够让我们都像佛一样的,啊,修成正果,这样的一些正法啊,或者是特别渴望佛把这些方法教导给我们,我们也能做到跟佛一样,“成就如来最后开示”。那么,就是这“成就如来”等于说也就是如来就是佛的一个称号吧,达到这个最高的这样的一个境界,最后修成正果。“作是语已。五体投地”,这又是说完这些话又开始拜佛,“五体投地”表示对佛的恭敬,对求法者的这样的恭敬心都来进行、是用“五体投地”来进行表达。然后就是这“退藏密机。冀佛冥授”,啊,这八个字就是含义很多。这个“退藏密机”呢,就是中国早先道家的语言,这个《易经》里有这个叫“洗心退藏于密”,那么这里这个早先的佛教、佛经翻译的文字呢,都是引用了很多道家和这个中国儒家的这个名词,说明还没有,说明这个中国汉字和这个印度的梵文、巴利文这个他们不好直接的接轨,就用了很多道家的名相,啊,那时候在佛学界称为叫“格义佛教”,就是用道家的名相来解释佛法。啊,这个时候呢,那是早期,那翻译这本经的唐代的就这个语言、就相对的佛经语言相对成熟啦,但是还有很多道家的名相在里面。说“退藏于密”,啊,但是这里面就没有洗心这个概念,实质上就是等于阿难基本上这个道理明白了,心地法门已经清楚了,所以说用这“洗心”这个道理、这个文辞来说明呢,就是他的心、心境已经很透彻啦,和前文所讲的“身心皎然”,就是他已经道理上都明白了。那么,就把这些话说完,对佛的恭敬也表达完了,他就这个心里比较安然了、比较清净了,就回来坐到座位上,啊,心里也感觉到这好像有所期冀的、又能够得到佛陀的这个慈悲的,他相信佛最终都会倾囊而授的嘛,不过用什么方法、在什么时候领悟,这叫“冥授”啊,就是,并不是说就像“拈花微笑”一样,他并不是这个东西交到你手上,才算是授。那么,这个学问呢,这个悟道的因缘是、有的时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他用了一个冥授啊,这个冀就是希冀啦,在这里等着佛来给他这样的大彻大悟的机会。他也知道这里面是需要次第的,啊,所以说呢,他就也现在也知道了这个也不是急得来的事情。“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那么,这句话也是个叙述语言啦,这个时候呢,这个机缘到了这个时候,阿难已经很恭敬地在求法、在请求佛的,来告诉大家这个修行的这个进一步的实证的功夫的一些因缘啊、方法。“尔时”就这个、这个时候啦,到了机缘,就应机说法吧。“世尊,普告众中”,这等于说,“普告”呢,就是没有单独对谁说的,这个方法是适用于所有人的,跟,所有人都可以去从中受益。那么就“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那么,当时的法会当中呢,有好多像文殊菩萨,啊,还有后面会提到的观音菩萨,等于这些跟随在佛的身边的大成就的弟子们,这个能达到大乘菩萨的这个境地啊,修大乘心地法门的菩萨们,这都是高一级的法王子啊。那么,“及诸漏尽大阿罗汉”,那么还有这个很多,“诸”是很多,能够证得、已经证得漏尽通和达到无学位的、已经证得大罗汉、阿罗汉果的这样的一些弟子们。对这些弟子们说,啊,【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得成无学。吾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这个,佛呢,这段等于说就是佛的一番语言、一番话,这段话呢等于说就连起了或者引起了、发起了这个后文的二十五圆通,就是因为这句话,当然前因呢是因为阿难的请法,还有大家需要知道这些佛弟子们的这些成道的因缘、还有他们所用功的方法,啊,一门深入啊,“圆拔一根,诸根解脱”的话,每一个成就的弟子证得阿罗汉果的、达到无学位的、还有这些大菩萨这个果位的,他们都是用什么办法,在哪一根上去深入而证得了这个圆通、而证得了这个正觉、达到的这个解脱。那么,佛就说了,“吾今问汝”,佛呢,这个时候呢,他一直在解答包括阿难也好、包括富楼那也好等等的这法会当中,佛从第一卷说到现在第五卷中间,已经说了这么长时间,那个,佛就把话、话头一转,是吧,就是等于说是给这些大成就的弟子们,让他们汇报一下修行的这些成就的因缘和采用的什么法门。那就是,“吾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好,现在就说,“吾今”,你们都是当初啊,这个二决定义当中就是一个初发心,你们是怎么去发菩提心的?然后呢,怎么去修证的?怎么去领悟,这十八界其实是六根的、以六根为起所变化出来的相和用,就叫十八界,咱们之前有讲过啦,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对应的色声香味触法和它这个六根六尘之间所关联的这个六识,啊,眼识啊,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啊,六根、六尘、六识,这统称为十八界,那么这十八界并不是我们用字面的理解,像世界的界、界定的界、国界、边界线,这个界仅仅是个概念,这十八个名相当中并没有明显的界限,但是呢又有,确实又有不同的区别,从概念上是不同的,当然从物理上呢,你不能说它有一个、有一层纸的隔挡、或有一堵墙的隔挡,并不是这样的界,或者是国家之间有个界碑,它就没有这样的一个实物可以见得到,但实际上呢,就是这十八个,呃,方面,这些相互的关系,统称为十八界。啊,那么你们最初发心去成就道果、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们是怎么领悟的,十八界这里面的奥妙?因为前面讲的六根、六结、还有这个“一六亡义”都离不开这个,都包涵在十八界当中,就是佛就用了十八界这个名相,啊,这也包括,这十八界当然包括这个心理的、生理的、修为的,包括这个《楞严经》这个所倡导的这个“心物一元”,这样的一体不二的这个道理。那么,但是这一些解释起来就非常多了,可能就这十八界就写几本书也写不完。那么,这大家知道了,是从《楞严经》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到第五卷,啊,都没有离开讲这个内容,都没有离开十八界,所以说佛专门用这个说,你们怎么去领悟?怎么样在十八界里面,啊,“谁为圆通”?你们,啊,这十八界是大家都可以用的方法,那么,每个人你们怎么是靠什么?“谁为圆通”啊?哪一个门路让你进入的?“从何方便”,就是,这个方便,就是古代所讲的,就是现在话的用什么方法,啊,依从什么,啊,“从何方便”就是用什么方法?依从什么方法,合适的方法,是这个道理,你们这个怎么领悟的十八界的这个道理?怎么样去、用什么方法领悟这个圆通?用什么办法找到这个门径、啊这个门路、进入的这个“三摩地”,进入这样的一个正受的境界?等于说,从,下文还有就是通过这个境界修成了无学位也好、修成了阿罗汉果也好、还是达到了几地几地的菩萨的这个果位也好,你们是用什么方法?那现在呢,请大家来说一下,这段话就基本这个意思。往下呢就是,从“憍陈那五比丘”开始,这就进入了二十五圆通的这个。
南师:开场。
天风师:报告过程。
南师:啊,讲得好,法师很平,越来越平实,讲得越、越清楚了,那么,啊,现在开始,最有名的《楞严经》的中心要点二十五个圆通,二十五位大小乘的大阿罗汉菩萨,刚才,在本经里头刚才讲过的文字已经点题了,点了什么?佛指名要大菩萨跟阿罗汉、已经有成就人出来做报告,不是叫没有成就的人。都是大阿罗汉、大菩萨,所以构成了二十五位菩萨圆通。那么开始是,这些故事,哪位来补充?憍陈那五个比丘,这五位,啊,是佛最初成道的、第一次出来说法度的五个弟子、出家的弟子,五比丘。这个故事大家都知道啊。(答:知道。)都是佛出来、离开宫廷,自己个人离家出走、逃出去修行。他的父亲不放心,父王不放心,派了五位高级的高干子弟、大乘的弟子们,叫他们跟在、悄悄地跟在佛的后面,也去修行,奉命修行,不得已的啊。呵,这五个人都遥远的看到佛,看他怎么修。那么佛在雪山里头呢,等于这个十多年的苦行,他们都看着了。啊,等到佛离开了雪山,所谓修无想定三年,啊,很辛苦的,这些辛苦的经过在哪里?在戒律方面看到,经本上比较少,律本上多,尤其一切根本有部的戒律,同塞戒、塞戒律等等,才看得着。过去阅藏经有个规定,和尚阅藏,像我们当年去阅藏,那就是不可能,居士不准看经,其实书都是居士编的,呵,禁忌的,虽然皇宫禁忌,皇宫大臣都是居士,可是后来变成宗教式了,居士不准看。即使出家的和尚要看大藏经,要几十年的功劳,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也有疲劳,呵,出了几十年家,勉勉强强,他申请可以阅藏,很难,尤其是戒律部分,居士不准看,呵,这是宗教性的,现在一般信佛也不敢看。
我是主张世界上研究法律的人,从中国的儒家的礼仪先开始读,由读礼仪,再研究大陆法、海洋法、各种法律,再去读了戒律,可以讲法学家了,啊,才可以讲法律的问题。戒律很重要,就是法,僧团管理、行为管理、大众的管理、身心的管理,很多的古书。
所以憍陈那当时他们五个比丘跟到佛,看佛三年修无想定不成,转修非想非非想定三年,修成了,无想定佛修成了。你要注意哦,佛是三年才学成无想定,呵,我们现在出家多少年,一个妄念都按不下去,呵。无想定对与不对是另一个问题,可是佛做到了,人怎么会达到没有,你说想想看,人没有思想不是变成死人了,可是活到的,怎么叫无想定?这就是个大问题。啊,虽然说是无想定它属于外道,是最高的外道。所以你要,要你们研究佛学的《三界天人表》,无想定是色界天很高层、最高层的定境,了不起的,不要轻视它。你想佛,释迦牟尼佛都用功三年才做到哦,呵,啊,但是做到呢,无想定不是变死人了?不会啊,这个中间关键在哪里?这就是个问题,参话头。因此佛丢开了无想定,修成了,四个字,经典上记载,尤其禅宗记载四个字,“知非即舍”。啊,佛认为这个不是究竟的道,是道,不是究竟。但是,整个后来佛法再三提到无想定,尤其你们研究唯识的,你看,无想定在弥勒菩萨的所著的,或者是世亲无著所讲的,无想定位置很高了,很高很高,色界天的最上层,了不起的。无想定人,这个身体完了可以生无想天的天人,色界天顶上。佛认为丢掉这个再去学非想非非想,注意这个名称哦,不是思想,不用我们现在这个思想,但是什么都知道,这是什么东西?非想、不是思想;非非想、不是什么不知道耶,都知道的,这个什么法门?耶,以释迦牟尼佛的智慧与功德,修了六年,啊三年,才修成,修成了以后,你注意他,修成了,他觉得这个不是道,不是究竟道,丢掉,放弃了,不是丢掉,放弃了。那么,你可想佛这些都会了。但是他智慧晓得,这个不是究竟,不是了生死的道理,就把它丢掉。因此再到雪山苦行去,修苦行,修苦行在后面哦,说这两个定力功夫都做到了,这个两个师父的,有在戒律经典上有记载的,释迦牟尼佛这两、这两个师父的名字也有。(天风师:仙人。)大师,他把他摆在一边了,自己修。那个苦行真苦,所以一天吃一个水果一样的,干的水果,六年,啊,自己变成老头子了,佝腰驼背,那个身体比天风想当年的身体还要坏,啊,摸到肚皮,摸摸肚皮,摸到背脊骨了,瘦的,啊哈,变成老头子了。啊,然后,放弃了苦行,佛感觉到苦行非道,在修苦行的时候做什么功夫呢?做气功,简单话,专门做气功,炼身体。这个在戒律上看得很清楚,所以佛在《四阿含经》,或者是在戒本上,极力反对修呼吸法、气功,他当年修气功修得啊,那个头痛得发胀,人发胀,头痛得头四分五裂难过,神经了,完全神经了。他呢,他自己讲,完全神经了,啊,为了身体修气、练功夫。那当然你现在做瑜伽、太极拳什么这些都会,他这个在宫廷已经会了。最苦是吃的、断去饮食男女关系,专做这个功夫,六年苦行,这个时候五比丘是在后面看到是非常佩服,很佩服。然后六年的雪山苦行,“苦行非道”啊,最后,自己得了结论,苦行不一定成道。把一切苦行、你看我现在,我的文章书上也讲,我们现在有许多师父,哎呀!烧了指头供佛,刺了血写经典也是苦行,老实讲,我也当年对这些师父讲,我说你这个,我不赞成,佛也说过“苦行非道”,我说我是要修富贵成道的。(众笑),哈哈,呵呵,我说,我做不到,宁可不成佛。啊,苦行很难。那么,所以他下山了,接受这个牧牛女的供养,啊,喝牛奶,喝营养,当然很高的供养。这五比丘走开了,“完了,太子完了,太子败道”,中国人讲败、失败了,叫做败道,退心了,败道。五个人单独去修行,坐在鹿野苑中。所以当佛菩提树下成道以后,不肯度人,准备涅槃,那么天人境界来请求,那另一段公案。
最后他既然发心入世要传法、度人,就想到这五位,呵,小老弟够可怜的,陪我十二年,呵,可是他们还在专修。在印度的当时认为,现在印度一样修苦行的是很多,很多现在还长住山上,啊,乡下、山上都有,要深入印度才知道,现在并没有减少。那么,他先来、去找憍陈那等五比丘,啊,这个时候,他来的时候一白二胖的,还是三十一二岁的少年,身体已经恢复了。这五个人看到他是不理他,认为太子已经败道了,“切,他又来了,”大家瞧,心里瞎猜,可是他到底是太子啊,他是奉命派出来看他,勉强接待。佛给他第一次说法,这是小乘的开始,所以小乘基本三十七菩提道品是,是四个什么啊?四谛,四个要点,谛,要点的要点,精要的精要,四个观点。佛法的开始,叫“苦、集、灭、道”四个字。他们,你赶快报告啊,我们现在看一看,这里头值得讨论了。
“㤭陈那五比丘。即从座起”,他先听话,站起报告经过。“顶礼佛足。而白佛言”,这个不谈了,都看懂了。“我在鹿(野)苑”,我们五个人在鹿野苑,因为佛不修苦行下山以后,他们住在鹿野苑,这个地点现在印度还有。(众答:鹿野苑。)啊?现在还有,很闹热,大家观光都去的,佛第一次说法在这里。“及于鸡园。观见如来最初成道。于佛音声。悟明四谛。”他说,我们一路跟到你,后来你来度我们,啊,看你在菩提树下最初成道来找我们、度我们,他说没有别的啊,我只听佛说法就懂了,叫声闻众。自己没有什么,就相信你,听你这样讲,我就这样信得过了,就得阿罗汉,闻音声而悟道,你看注意哦!二十五圆通,第一个是闻音声而悟道,最后一个观世音菩萨讲出音声入道的法门,前后对出来,注意啊!啊,那么他们的报告很简单,没有方法,这个方法在哪里?“悟明四谛。佛问比丘”,你现在问出家弟子,他们四个是最前辈。【我初称解。如来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圆。我于音声。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音声为上。】就这么几句,这个文字都懂了,大家研究一下,他为什么听了这个道理?他这一点上很平凡呢,苦集灭道,啊,苦集灭道大家研究过的吧?
注:本文为太湖大学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