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声杂语言。但伊名句味。
一非含一切。云何获圆通。
香以合中知。离则元无有。
不恒其所觉。云何获圆通。
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时有。
其觉不恒一。云何获圆通。
触以所触明。无所不明触。
合离性非定。云何获圆通。】
南师:二十五圆通啊,这个我直接来,免得你多一道麻烦了。二十五圆通一个偈子批评、评论做功夫的方法,求证的方法,一味,嗯。那么,我们晓得,第一个,色,声色两个字。这个生命的作用,第一个是眼睛所看的光色啊,唯物的、物理的这个色相,色跟空两个关系,这个过去了,不要讨论。现在讲声音,“音声杂语言。但伊名句味。一非含一切。云何获圆通。”就是讲这个五比丘啊,大家还记得喔?(众答:记得。)啊,这样吧,啊。五比丘听这个佛说的四谛法门,就是用耳朵听来道理,叫声闻众。听佛的指导,相信了这个道理,加以修持,而证得阿罗汉的果位,求证到。
那么,这个是世间的音声,我们一切学者、宗教家与哲学家、科学家、人类一切话,中文、外文、各种言语文字,音声就包括言语文字、文字的双方。实际上讲中国的音韵学,音是音、声是声。所以我们讲话、狗叫、鸡叫、猫叫,这个是声,声里头分别出来,长声、短声、声音的变化、加上意识的观念,这个出来叫做音。所以音跟声有差别的,啊,同样一个中国字或者一个英文,同一个声音,意识加以变化,音就不同了。我们经常象以前学英文“Yes”,现在美国人讲“Yea”,呵,或是中国人讲“是”,都是差不多,呵,尤其我们温州话,有个讲东西有没有“喏”,那就是“No”,耶,可是,温州人讲的“喏”同外国人讲的“No”,音有差别,声是一样。所以音声的研究起来,这个音同时又有韵,加一个口字、一个宝贝的贝叫韵(韻),所以中国的写文章,古文,诗词歌赋必须要配韵,现在不讲究这个了。所以文字变化很大,音韵学没有人研究了,文字学也没有人研究了,这是很深的一个文化基础。
所以音配上有韵,譬如说,刚才我们跟陈董事长大家谈到昆曲啊、京戏啊,好的言语,乃至一个人讲话,啊,会善于言辞的,他自然会押韵。尤其你看那说相声的,说得大家又发笑,但是你仔细听,他几句话会押韵,配那个韵脚。再看,你看英文,莎士比亚的戏曲啊,为什么那么叫座?他的英文有韵在里头,这个就是音韵之学,所以音跟声有差别。
那么他现在,他批判五比丘当时听佛讲了人生佛法的道理,开悟了,得道了,啊。是不是啊?(众答:是。)这个大家都知道啊,二十五圆通。但是文殊菩萨加以严厉分析,叫大家注意,音声加言语,人类的语言,乃至一切众生有语言,我们听到狗在叫、鸡在叫,实际上它在说话,只是我们不懂得它的音声的音韵,所以不懂它的意思了。
所以古人说,象孔子有个学生,啊,就会懂禽兽的语言,公冶长,所以孔子把侄女嫁给他,这是很有名的。我们小的时候说,公冶长懂得鸟兽、禽兽的声音,啊,那为什么犯罪呢?他跟鸟两个开了玩笑,犯了过错了,变成冤枉坐牢,所以在孔门弟子的记载,孔子非常感叹,“公冶长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他真的是冤枉坐牢的,呵,因为他跟、跟鸟两个开玩笑,哈,鸟呢,经常跟他讲话,说“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头羊,你吃肉,我吃肠”。嗯哼,我们小的时候读书听来的,哈,千古相传。鸟告诉公冶长,南山有头羊,不晓得给人家打死,还是自己死,你去抓来,你去找来,肉归你吃,肠子归我吃。公冶长把羊找来,连肠子都吃掉,羊的内脏都没有给鸟。呵,鸟生气了,后来骗他一骗,就变成犯罪偷盗了,所以公冶长坐牢了。孔子说,“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他没有错,因此把侄女嫁给他,啊,可见他道德修养,有神通的,这是顺便讲到。
所以这个音声的道理,人的讲话,言语就是文学,言语来听一个人讲话好听,有没有好不好听,有没有条理,这是关于人的一生。这言语,过去所谓领导人的人,都很注重这个。昨天也讲到,曾国藩看相,所以要问条理都在言语中,言语关于音声有关、文字有关,啊。所以我们常常批评一个人,耶,这个人出口不凡那,啊,他讲话,没有学问,会讲话,很动听。所以孔子门下分四科,啊,第一科是语言,很重要,这个人讲话合不合逻辑,声音好不好听等等。这个人,第二个是德行,道德、行为,孔子门下四科,当时就分科了,啊,分类。第三是政治,政治摆在第三位,他的政治不是现在做官,就包括了做官,叫敬事,事情的事,不是政治,敬事——正己、正人,政治的大原则。这个敬,就是恭敬的敬,先修正自己,自己影响别人的修正,正己正人为之正;事,处理人世间人情世故,会处理。所以孔子门下分四科:言语、德行、敬事、文学,文学放在最后。孔门分四科,教弟子的教育目标分六艺,六种技术:礼——文化;乐——音乐、诗歌;礼、乐,射——练武功,啊,可以上马打仗、下马做文人;礼、乐、射,御——驾车、骑马,驾车骑马能够驾马车;礼、乐、射、御,书——文字,文学写得好,字写得好;礼、乐、射、御、书,数——要数通、要慬数学,懂数学包括天文,要懂科学。啊,孔子门下教育分六艺,实际上呢,人品的分类是四科,这要搞清楚,大家讲儒家的学问,以为是《大学》《中庸》,嘿……,我就笑你们根本不懂,呵,孔子的教育,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当时已经分类了,啊,同现在一样,他这个分类。可是呢,虽然分科分类,每一个士子、一个学生样样都要会。最后一句话,“一事不知,儒者之耻”,一个,孔子门下教人,一个读书人、知识分子,有一样不懂,是个耻辱,就无所不通,这叫通才之学。那么,学问跟做官、跟职业是分开,啊,他并不叫学生出来,有了学问、读书了,非要做官不可,耶,这是违反教育原则的。这个问题很多,现在讲到音声牵涉到这个道理,我东拉西扯拉过来。
文殊菩萨的评论也是一样,这个音声之学,“杂”,言语有个“杂”字。音声,人为什么有声音?世界上,你看各种语言的音声不同,其实声都是一样,不同是音、同韵,所以人类言语分了那么多。音声啊,同文字一样,它的幕后的代表是言语,言语的后面是什么?思想意识,所以“音声杂言语”,这一句话内容包含那么多。他是“音声杂言语”,这个是一切道的相、现象与作用。“但、伊、名、句、味”,三个原则,所有言语、文字、声音代表了什么?“伊”,它,“伊”就是它,这个“它”是指代言语、音声、文字的作用,是代表什么?“名”,什么叫名呢?逻辑,中国的古代有没有逻辑呢?春秋战国已经有了,啊。在印度叫因明,中国叫名学,大家所以读中国文化,自己不懂,孔子是需要说“正名否”,“正名”所以说,一个人思想逻辑头脑都不清楚,不要谈事了,是正名的道理。当然,思想、言语逻辑清楚,表达得清楚先要正名。所以言语、文字、音声“但伊名、句”,把一个文字言语啊,组织好变成一个段落,构成句子。譬如中国字方块字,几个字兜拢来变成一句,代表了很多意义,换一句话,中国字方块字啊,一个字就是一句,呃,中国字一个方块字有六种意义,看,懂得这个,研究了音声的道理、文字的道理,只晓得它的句味代表的逻辑的精神在哪里。“名句、味”,“味”就是音韵了,很有韵味。
呃,你看有些人讲话,譬如我们陈董事长陈晓讲话,我们大家都高兴喜欢听,会笑,逗人笑,啊,他有“味”。有些人讲了半天是,叫他讲个笑话,我们听了会哭,啊,难过的。啊,这里有个故事,你们都听我讲过,有个人唱歌,呃,唱戏,把人家听死了,因此听了还是好几个人听死了,犯了罪,判死刑,进了死囚牢。那些犯人问他,“耶,老兄,你杀人啊干什么,怎么死刑?”“哎哟,我真冤枉,我唱歌把人听死了,所以犯了罪,判死刑,那这个,明天要杀头的死刑。”“真的啊?”“是啊。”都给他跪下,“老兄,我们明天要砍头,很痛苦耶,你现在唱,把我们唱、听死了,很高兴。”“喔嚯”,他说,“不行,我已经听死好几个。”“耶,反正多一个没有关系啊,你也反正是死人。”这下逼得他,“那我唱啰。”等他开口一唱,这几个要杀头,跪下来,“老兄,不要唱,我宁可去砍头。”(众笑)这是这个没有“味”,呵,这是代表,呵,哈,这是“音声杂语言”,“但伊”,他所包含的“名”,逻辑,文学的句子,再加上言语文字要有韵味,没有韵味的话,不好听。有些人讲话,你叫他说个笑话,真的听了以后,会把你气死了。呵,的确有这样的人,你们去体会啊,啊,所以言语文字讲话得体的人很少。
“一非含一切”,所以音声、言语、文字,一个字不能够包含了一切东西,它一个字、一句话只代表一个观念,某几个观念或者一个字、一句话里头,不是包含全体的。那么,他批评五比丘听了佛讲的小乘法门基本,苦、集、灭、道,这四个字,对不对?(某男答:是。)你们学佛基本是这个四个字喔,苦集灭道,你看这四个字翻译成中国文字,只有四个字耶,它内涵的意义有多少?怎么叫做苦?怎么叫做集?怎么叫做灭?怎么叫做道?啊,这个里头就有“名”,有逻辑,有文句,有它的韵味。所以苦集灭道四个字,智慧高的人一听,不要四个字,道,他已经懂了修道了,大彻大悟了。不懂的人,你讲死了也不懂,尤其佛学传到唐代到禅宗,有说那“一指禅”,有人来问这个师父,“什么是佛?”这个(用手一指),他就悟了,他悟了,所以“一指禅”很有名的,悟了,啊。那么,这个徒弟,小徒弟,跟到师父很多年,看到师父,人家问“什么是佛”,(一指禅)对方是大彻大悟。有一天师父不在,有人来问,找师父问道,徒弟说,“不在,你干什么?”“我要问道。”他说,“那你问我。”他想这个小沙弥,跟这个师父很多年,“什么是道?”这个(指小徒弟用手一指),那个人也悟了,(众笑)也悟了,悟了走了。师父回来,这个徒弟很高兴,就告诉师父,“今天有个人来,问我。”他说,“我给他讲了,悟道了。”他,“你怎么使他悟道?”“他问什么是佛,我同你一样一指。”师父一听,不响,进去了,手背在后面出来了,“你刚才怎么讲的?”“有个人来问道,他说我使他开悟了。”“怎么开悟呢?”“因为我用,同你一样,这个。”“是。”他这一比,师父手一动,一把刀“咵”把指头砍了,流血了。指头砍了,“喔哟”,他也悟了。(众笑)这个徒弟指头被师父砍掉了,这是“一指禅”,嗯呵。
这代表音声含一切,所以这个故事还发展了很多啊。有个人学了“一指禅”,他是和尚,每一个和尚有神通,啊。有三个人,去考功名,高考,来找这个和尚,晓得他有预知之能,啊,知道过去、未来。“师父啊,我们三个人,考试怎么样?”老和尚不讲话,(用手指一指),三个人都懂了,说大概三个里头有一个说,考取了以后,实际上后来三个人都对,考取一个,他也对,考取两个,他也对,三个都考不取,也对,呵,一个都没有,所以这一指包含考取一个也对、考取两个也对、三个人全中也对、三个人统统考不取也对。你看这一指,你想想看,这一指是这样厉害,呵,啊。
形象比言语啊,所以我们人讲话,音声言语,你学问再好,别人不懂,佛也告诉我们,言语文字不能表达意识、心意识的内涵。所以我们讲话必须要比手势,还要动眼睛,还要看到你,还要笑,或者要哭,他对方才懂,言语文字不是在言语文字。这里文殊菩萨做了这个说明的批评,所以,这个他总结很难,都很简单,“一”,一个文字、一个语言,不能包含一切的道理。“云何获圆通”,他到处、每一个偈子最后一句,“云何”,不是否定喔,他叫你懂了这个道理,你自己要研究、参究,在言语音声上,读了佛经,光是研究佛经上的文字注解、哲学的道理,你同修行、成佛一点关系都没有,你给文字言语骗了,佛经也骗了你,你必须在文字言语、通过文字言语背后,求证到他的真理,你才得到圆满、通达,所以“云何”两个字翻成白话是“怎么样”,才可以得到真正圆满通达。所以你们注意,文殊菩萨在这里每一个后面的批评都加“云何”两个字“怎么样”,他“怎么样”不是否定喔,是提出你注意,不要迷信在言句、文学、字面的理论,以为懂了道理,通过学科学也好一样,学宗教也好、哲学也好,给文字言语困住了,不能透过这个,你都不是,啊。所以“云何获圆通”,他把五比丘的评论了。
第三个是什么?第三个是香严童子。“香以合中知。离则元无有。不恒其所觉。云何获圆通。”香严童子的修行是闻到香味,我们也提到过。譬如宋代的黄山谷,苏东坡好朋友,就也是王安石的好朋友,啊,黄山谷、王安石都是江西人,啊,欧阳修这些都是江西,苏东坡是四川人,可是苏东坡、王安石不是一派。啊,跟这个王、王安石都是好朋友,感情上、文学都是好朋友,政治上意见完全相反,这是宋代很有趣的。黄山谷的悟道是“闻木樨香否”,听这个晦堂禅师的指示,一闻桂花香味而悟道的。香严童子同一个理由,看到香味悟道,这个故事大家都听过了,对不对?(众答:是。)现在文殊菩萨的批评,由鼻子闻香味而悟道,“香以合中知”,一切气味是经过鼻子的嗅觉、感觉,香、气、鼻子的神经的嗅觉,三样因缘和合才有知性,才知道这个是香、这个是臭、这个不香不臭,它是因缘和合,一半是物理、生理的作用,一半是气的作用,一半是知性精神的作用,三缘和合才有知性,晓得香味。“离则元无有”,假使三缘分开,香气归香气,神经嗅觉归嗅觉,知性归知性,三缘不配合,你鼻子不会闻到什么味道,它是空的,没有香味的感觉,此其一。
第二,“不恒其所觉”,我们知觉之性知道鼻子闻到香味,因为这个香味透过这个鼻子,跟嗅觉神经配合了,啊,再加上意识的分别,“嗯,好香,好臭”,这是三缘和合,它不永恒的,三个一配搭就分开了,知道了已经分了,“不恒”,不是永恒存在的,它变化的。“不恒其所觉”,“所觉”是香味,香与味,啊,他说它不是永恒存在的。所以你修行打坐,前面点根香,闻到香味,现在还有专门做这个生意的,噢,很贵哟,闻一次香味,在上海也有、台湾也有,好几千块喔,很多富、有钱的太太、小姐走这个路线,买香的,很多啊,外面,不晓得你们不知道,我们这里很保守的,我是在外面乱跑,都知道了,哈哈。“不恒其所觉”,“所觉”是香,所以以香味修证、以鼻子闻,这个作用,求证生命的本体,香严童子做到了。我们再走这个法门、重走这个老路,你要小心,它有变化的,啊,要合了才知道,不合不知道。
“云何获圆通”,在这个中间,你要仔细研究、参究,不要认为学佛、拜佛一定要点个香。等于我们当年在大陆,年轻的时候,到湖北,经过湖北、湖南庙子上,烧香,不象现在乱七八糟,那个时候还有规矩。我们还问庙子上,为什么这些人拜拜你都打个钟、敲个磬,然后求签,拿签子。他湖北一个和尚告诉我,“你不知道啊?”我说,不知道。“我们湖北人讲的,‘烧香不敲磬,菩萨不相信;烧香不放炮,菩萨不知道’啊。”呵,所以一边烧香,一边外面的鞭炮“啪啪啪”。他说,烧香一定要放炮,“烧香不放炮,菩萨不知道”,啊,“烧香不敲磬,菩萨不相信”。和尚们做生意,这个口号,啊,弄来钱,很好。所以这里告诉你香与嗅觉的这个法门修持了,它是一个方法,可是你假使迷信,“点个香,拜了菩萨,我就得道、得感应”,你完全是迷信,啊。所以,“云何获”这个中间什么原因,你会证到圆满、通达,香严童子可以做到,你照修这个方法,你就完了,你就没有懂这个原理,不知道的话。好,这是第三位吧?(众答:是。)
第四位,是哪个?(答:药王、药上菩萨。)啊,药王、药上菩萨。“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时有。其觉不恒一。云何获圆通。”口腔上味道,药王、药上管医生,叫“神农氏尝百草”,啊,用口舌的味道分别了古代的科学研究,完全靠人体。“神农尝百草”,发明了中国的医药,可是到现在是几千万年,他的实验、口腔味道的实验,到现在依然,科学那么会药物的化学分类,还没有及古人,确实。这个里头大问题,但是我们只是提醒注意。譬如神农尝百草,药王、药上两位菩萨以研究医药、自己所尝过百草的味道而悟道的。他说,这个是很要紧一个法门,“要以味时有”,必须要吃一个东西,草木、药物到嘴里靠舌头的味觉神经来尝试。那么,在前面已经批评过,释迦牟尼佛说,我们眼睛的看是三分、四分之几,耳朵听声音是十方的,味道,尤其舌头的味觉尝食品,是十分之几,大家还记得吗?你们都听过了。(答:味觉是一千二。)啊,一千二。这四分之几,他有个分类的,大家听了都忘了,所以白听了啊,呵。而且,尤其是我们整个的神经的味觉,释迦牟尼佛在几千年(前)已经告诉我们了,现在研究神经科学已经知道,它不象脑子,不象眼睛,不象耳朵。味觉神经这个舌头四圈才有,中间还欠缺,正反有欠缺,味觉神经的反应有欠缺的,啊。但是,这里告诉你,文殊菩萨,“要以味时有”,一定药物到嘴里的是,味觉神经,味觉神经它是到这里,到了这块骨头,我们男性很明白的,到了这个骨头,咽下去以后,什么味道都没有用了,它没有味了,下面不管味,味觉神经舌头只透到这里,透到淋巴腺,啊,透到淋巴,透到这个甲状腺,这些有关连,只到这一部分,“要以味”,有味才有产生味觉。“其觉不恒一”,而且呢,同样的,我们咸甜苦辣酸,咸、甜、苦、辣、酸五味,把五味合在一起,你吃到舌头里,这个舌头的味觉同时分别出来咸、甜、苦、辣、酸,它中间没有一个定性,定于一点上,它是变化的,它同时知道咸甜苦辣酸,不是有五个感觉吗?那你就错了,感觉只有一个。可是它能分别那么多出来,所以它“不恒一”,不经常固定在一点上。因此以这个法门来修持证得明心见性而成佛,很严重,你要注意了,啊。
“云何获圆通”,这个是个科学的问题,啊,参究、求证、成佛,实际上是一个科学的求证,以科学以后推翻了科学,啊,由科学的方法而推翻了科学的原则,才能够求证到。如果你相信味觉,走香严童子这个路,啊,你还拼命吃药而悟道,我们中国明朝、唐朝好几个皇帝,都因为吃丹药死的,乃至研究清朝的,有人怀疑雍正最后还是吃丹药死的。我们中国的诗人有两句话,“服药出神仙”,吃药出神仙,啊,现在中、美国人喜欢吃药出神仙的,维他命、维你命、维我命、维他妈的命非常多,啊,呃,越吃多了越危险,“服药出神仙,反被药所误”,吃药吃坏了,啊,服药。
所以我常常讲,有一个道家神仙写一首诗,扶鸾里头出来,我很佩服他,啊,“三英八石法空空”啊,道家这些炼药的,啊,尤其我们天风师父也是药师佛的这个同门的啊,啊,“三英八石”,五金八石炼丹,求长生不老,吃维他命一样,“三英八石”。“乞活何须草木中”,这位神仙,他反对用药,吃药,要想长生不老,那还靠药吗?靠草木吗?啊,靠化学的成份吗?所以“三英八石法空空”啊,都骗人耶,药物也骗人,“乞活何须草木中”,自己有个长生不死之药,在我们生命本身里头有,岂能够靠草木、靠外面的药吗?“我自炼心还炼骨,心头热血比丹红”啊,耶,这位神仙的诗很英气,很有英雄的气概啊。他说,我呢,大概修白骨观啊、不净观啦、炼气,“我自炼心还炼骨,心头热血比丹红”,一切唯心,啊,他否定了一切药。当时我,这些诗看了,峨眉山,文人对我们评论,这是神仙界偶作、偶然作游戏之语,不必不信,也不必全信,可是确有道理,啊。“三英八石法空空,乞活何须草木中。我自炼心还炼骨,心头热血比丹红。'”所以太注重药物、医药的,注意!“服药求神仙,反被药所误。”这个是讲药上、药师的两位菩萨的修证的法门,文殊菩萨没有说不对喔,都是对,“云何获圆通”,不是否定喔,我再提啊,是要叫你们参究,佛法不是迷信,修行不是迷信,你要参究,你要研究透彻,怎么样才能够获得了圆满通达?啊。
那么,第五位吧?(答:是,五位。)啊?(答:触。跋陀婆罗。)身体的感受。“触以所触明。无所不明触。合离性非定。云何获圆通。”譬如我们打起坐来,两腿一盘,腿痛,肩膀酸,啊,或者这些都过了,这些关口都过了,你感觉坐得非常舒服,你的舒服感觉,乐感与快感,所以禅定的境界离不开两个字――喜、乐。喜,心里的高兴;乐,身体的快感。喜、乐,在这个生命作用,触受来的,触就是接触、交感,啊,内外的交感、身心的交感所发生身体上的感触。假设我们有病,所以以中医、医药的道理,身体感觉哪里不舒服,就是不通嘛,啊,痛则不通,不舒服就是痛,痛、就是气血不通;通则不痛,啊,到盘腿打坐、身体没有感觉了,才可以修禅了。这个感触呢,“触以所触明”,“所”不是能触,能触的是心,能感觉、感应,所触是现象,是作用。身体上有感觉的,酸痛胀麻痒等等的感觉,是所触。能触,知道有感触的,那个能是心,唯心的。“触以所触明。无所不明触”,假设身体是完全在喜乐境界健康、无病也无痛,身心一点都没有障碍,这个已经半仙半道,已经得佛快要成功了,啊,但是我们都被生理肉体的痛触所障碍住。这个触有所、有要点的,所触,能触在心。
“无所不明触”,假设身体上一点障碍没有,我们没有别的感受,无苦也无乐,不苦不乐,念念清净。所以触受的作用,感觉是合离,要身体不健康,地水火风调拔合拢来,堆积起来叫结使,结块了。所以我们中国人讲,“耶,这个家伙脸歪了,半边不动了,中风了。”风是气喔,生命的气,所以《黄帝内经》讲呢,风就是气,生命的气为百病之首,气不通了,打结了。打结了、你说这里麻痹了,西医讲自律神经失调,其实是中风。中风、气已经不通了,打结在那里,就变成东西了,不是气了。但是气是空的,流通的,通则不痛,不通则痛。啊,是合拢来,就有感受,结块了,打结了,结使打开了,所以得道,这叫你心跟身两个分开,身心结使离开了,啊,那就是舒服,在无苦无乐的状态。所以一合一离,他的感觉的状态,他的性能不一定的。今天你身体健康一点,无病无痛,气也流通,就没有痛苦了,离开了,假设打结合拢来,就有感触。在这个中间,完全是生理作用,也是物理作用,“云何获圆通”,他的法门是对的,可是你修这个法门的时候,你先把原理找清楚。在这个中间,怎么样能够圆满通达、大彻大悟、啊、明心见性而成佛?差不多了吧?
薛虎:差不多了。
南师:好,那讲了几个了?每天痛则…(答:五个。)我们痛则不通嘛,先通了一点点,好,嗯,呵呵。
古道师:通一点是一点吧。
南师:好,通一点是一点,对对。“云何获圆通”,二十五位他都批评了,啊文殊菩萨也好,嗯,他不是否定喔,叫你仔细学,一个法门尽量要参究,不研究到底,你不能修。理跟事两个配合为一。
某人:老师,那“名不正,言不顺”,是又指的是逻辑不对、说话不清楚。
南师:对了。
某人:还是名份,没有名份。
南师:也包括名份,名份就是逻辑作用。
某人:我们以为他这个没有这个名份是乱讲。
南师:啊,不是完全。
某人:是逻辑不对,所以这个……。
南师:啊,逻辑不对,这名份不能成立了。
某人:哦,本义还是逻辑的问题。
南师:当然逻辑问题。
某人:那过去就说中国没有逻辑。
南师:啊哈,逻辑逻辑,我们上古也有,名学,名学是很严谨,诸子百家有名家嘛,名家就是逻辑家,嗯。“白马非白,坚石非坚”,就是逻辑的论辩,嗯。“白马非白”,讲一匹白马,是代表这匹马,还是代表白,你要搞清楚喔,嗯呵,白马不是白。“坚石”,“坚”不是一个东西,物理的作用,石头是石头,你不能说,石头就是坚固,坚固就是石头,逻辑不合,嗯呵,这是,春秋战国以前就有名学嘛。
注:本文为太湖大学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