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这一本书,现在留下来的一共八篇,究竟是不是列子本人所作,在考据学上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一般学者的看法,认为这是后人的伪造。所谓后人,当然不是指现在的人。考据的问题是很难分辨的,不过,认为不完全是列子本人所著,这个观念是成立的。现在人考据,认为《列子》是魏晋时代的作品,因为里面有些文字是魏晋时代才有的。但是,假使是魏晋时代发现了残缺的《列子》而做了修订呢?所以我们现在不讲考据,不管作者、编者是谁,《列子》的内容很重要,这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中国文化历史上,每当天下大乱、拨乱反正的时候,都是道家的人物以道家的思想来救这个社会,救这个世界;等到天下太平了,道家的人物正如《老子》所说的“功成,名遂,身退”,自己都隐去了。所以在历史上所谓建立功业的,多半归到儒家的人物,庄子、列子的思想,更能代表道家,与一切的政治、军事都有关系,与谋略学更有绝对的关系。
道家的思想,在历史上的评论,尤其庄、列的思想,素来被认为是阴谋的鼻祖。实际上所谓阴谋、阳谋,本来是一个很难讲的问题,都属于谋略方面;讲到真正的谋略,与《老子》、《庄子》、《列子》的思想是脱离不开的。所以我们看《列子》所引用的故事同它的理论,就可以发现,很多内容在人生应用上,不但与《庄子》有相同之处,而且与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之中的内容也有许多相同之处。
我们今天开始研究《列子》,为了易于了解、深入,我们采用倒过来开始的方法。请诸位翻到《列子》最后第八卷《说符》,我们先从这一篇开始,因为如果从第一篇开始,就先牵涉到宇宙从哪里来,天地万物从哪里生,这些问题就很麻烦了。
中国文化法家的著作《韩非子》,其中有一篇《说难》,意思是讲说话非常困难。尤其是古代的帝王时代,一个好的建议或者一个批评,讲的时候就要准备有被杀头的后果。话讲对了,也许只是“片言”,却可能立刻晋入卿相之位;拿现在讲,几句话就可以入阁,甚至当部长以上的官,所以说话很难。
非常奇妙的是,《列子》这一篇《说符》,显示了说话与思想观念是同时的。从哲学的立场讲,言语在没有表达以前,这个内在的叫做思想,思想表达出来就是言语,把言语记录下来就是文字了。所以言语文字就是思想,而这个思想言语文字要怎么样能够相符合呢?拿现在观念来讲,就是把话说对了。如何才是对?内容的意义包括很多,必须把《说符》全篇了解后,才可以得一个结论。
历史上这种事情很多,我们举一个故事为例。唐代有一位诗人叫做温庭筠,学问好,诗也好,名气也大,当时出入于宰相令狐绚的书馆,待遇也好。有一天宰相问他一个问题,他回答说:宰相啊!你大概事情太忙,但公务之暇也要翻一下古书啊,你问的就是《庄子》第二篇里的一句话啊!宰相听了很不高兴。温庭筠同现在年轻人一样,不会说话,假使他学过道家,一定会答复宰相说,这个不知道是不是《庄子》里的一句话?我也记不得了。再不然就装作不知道,再偷偷地给他递一个条子,宰相一看自己就知道了,那更好,大概会给他升官子。可是他不会说话啊!直言那是《庄子》里的话,好像你身为宰相,连一二三加起来等于多少你都答不出来,这不是让宰相难堪吗!从此前途没有了。后来温庭筠有两句诗形容,“因知此恨人多积,悔读南华第二篇”,人生这样不好的遭遇,很多人都有经验,他后悔自己读书,尤其更不该读《庄子》第二篇。
现在青年同学们出去做事,看到这里不对,那里不对,动辄上报告,上万言书,恐怕将来也会“悔读南华第二篇”,这就是《说难》,说话之难。人生的境界,善于说话,善于处理事,就是个艺术,并不是光学滑头哦!等于现在的教育,很多青年看不起父母,因为自己以为大学毕业,拿到硕士、博士了,爸爸妈妈好像大字只认识七八个,所以对父母看不起,那是非常混账的。我们千万要注意这些道理,然后才可以了解《列子》中《说符》的精神。
还有一个交代,我们说《老子》、《庄子》、《列子》是道家的基本三经,属于诸子百家之言,也就是“子书”。到了唐朝李世民当了皇帝,必须找个本家来捧场,就找到姓李的老子,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所以唐朝的国教是道教。到了唐玄宗的时候,更把道家的学术系统宗教化,把《老子》称为《道德经》,《庄子》称为《南华经》,《列子》叫做《冲虚经》。
子列子学于壶丘子林。壶丘子林曰:“子知持后,则可言持身矣。”列子曰:“愿闻持后。”曰:“顾若影,则知之。”列子顾而观影,形枉则影曲,形直则影正。然则枉直随形而不在影,屈伸任物而不在我。此之谓持后而处先。
“子列子学于壶丘子林”,我们看古文,“子列子”,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我们文化中的“子”是尊称,等于我们称人家先生,称老师。现在我们普遍流行叫老师了,像我们小的时候读书,对老师要称先生,非常恭敬,比现在教育叫老师恭敬多了。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儒家的传统习惯称老师为夫子,普通称一般前辈也是称“子”。所以孔子那个“子”是尊敬的意思,“子”就是一个尊称。这里“子列子”则是特别的称呼,凡是特别有成就的先辈、先生老师们,在名字前统统先称子,这个“子”包含有特称的意思。
“壶丘子林曰”,壶丘子林是列子的老师,他是道家的一个高士,得道的高人。这位老师告诉他一个原则,“子知持后则可言持身矣”。我们先注意“持身”,持是保持,儒家的观念就是“诚意正心”。持身是如何保持自己的身心;换句话说,如何建立你的生命,如何爱惜你的生命。同时也有第三个意义,就是中国文化经常提到的四个字“立身处世”。我们一个人活在世界上,自己如何站起来,其实我们谁也没有躺着。所谓站起来,是一个人在社会上,自己要有所建树。不管你学问的成就如何,官做到多大,财发到多么多,一切功名富贵都不是事业,那只是职业问题。
什么叫做事业呢?我们文化里有个定义,就是孔子在《易经》里下的定义,“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一个人一生的作为,能够影响到社会国家天下,这个叫事业。至于上当皇帝,或者下做乞丐,只是职业不同。我们普通把职业跟事业两个观念混淆了,搞错了,问你做什么事业,实际上是问他做什么职业。真正的事业并不是钱多少,地位多高,而是对历史的贡献,对社会的影响力。有事业的人,才叫做站起来的人,那叫做“立身”,是顶天立地,站在天地之间,不冤枉做一个人,对历史时代有贡献,有影响。“处世”两个字的意思,就是我们怎么活得有价值,活得很合适,受人的重视爱护。所以“立身处世”就包含《列子》这里提出来的“持身”这个观念。
列子是从学于壶丘子林的,这位老师告诉他“子知持后”这句话,照文字看来,似乎容易懂,好像是保持后面,就可以保持到身体了。实际上真正的意思是告诉他,一个人讲一句话,做任何一件事,都要晓得后果。譬如你今天去买股票,就要晓得后果,也许赚大钱,也许蚀本,这叫做知道“持后”,后果是非好坏,事先已经很清楚了。所以要这样高度智慧的人,才可以言“持身”,才懂得人生,懂得人生就可以了解“立身处世”了。我们看这一句话非常简单,也许要到了年龄相当的时候,回想自己半辈子做事的经验,才知道有许多事情事先太不聪明,所以人生大部分都在后悔当中,或者是机会过后又后悔,详细的申论我们看下文。
“列子曰:愿闻持后。”当老师壶丘子林告诉列子以后,列子还是不懂,他说我愿听“持后”这个名词的观念和含义,希望你告诉我。我们曾经讲过,许多古文上写“敢问”、“愿闻”,那都是谦虚之称,在前辈面前表示不敢随便问问题,但是不得已只好请教了,所以“敢问”。这是一个文化礼貌的说法。现在这里是“愿闻”,很直接的,愿意听一听怎么叫“持后”。
“曰:顾若影,则知之”,“愿闻”之后,这个壶丘子林告诉他说,你不要问这个问题了,你回头看看你的影子就知道了。这个很妙,我们如果研究教育,这是很好的教育法。一个名词或一个高深的哲理,不须讲理论,他说你回头看看你的影子就知道了。
“列子顾而观影”,于是列子就回头看自己的影子。这就是古文,我们现在一看,不通,没有交代清楚,应该文字里头说那一天正好天晴,列子站在太阳底下,所以看到影子。后人的文章就要来这一套,不然不合逻辑,东一逻,西一逻,把文章那个味道逻得没有了。古文写法这个不须交代,管他站在蜡烛光里或日光下面,反正他回头看影子。
“形枉则影曲,形直则影正”,列子回头一看自己的影子,就知道了。所谓“形”就是这个身体,身体“枉”,枉就是弯起来,形体一弯,自己的影子也弯了,枉跟曲是同一意义,用法不同。身体站直了,后面的影子也正了。“然则枉直随形而不在影”,所以这个影子是跟着身体走,影子的本身没有作用,它的作用完全在于身体的变动。“屈伸”,屈是弯下来,伸就是伸直了,“任物”,都跟着物质体而变化,我们做不了主。懂了这个道理才懂得“持后”。
懂了“持后”之后“而处先”,这个结论引出了道家的祖师爷老子的思想,“后其身而身先”。老子告诉我们一个原则,道家的思想认为人毕竟是自私的,不自私不叫做人,好像天生万物,人的自私是应该的。不过人要完全自私,必须先要大公,尤其《老子》这一句话。譬如军事哲学上,做领袖的人、带兵的人,乃至当家长、班长都要懂“后其身而身先”。利益先给别人,自己放在最后,最后的成功才会是你。如果碰到利益、机会自己先抓,最后不但失败,恐怕这一条命也会丢掉。所以,真正的道理“后其身而身先”,就是危险事自己先冲锋,尤其一个好的带兵官,什么艰苦都是自己来,你一上前,后面就统统跟着上了,如果你叫别人去打,自己向后面倒退,你早完了。
这个思想观念,在我们文化里,也有范仲淹的千古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示应该如此立志,才是知识分子的气度。自己挑起来天下一切的痛苦,眼光远大,帮助社会国家,天下安定了,大家都得到了安乐,然后自己才敢求安乐。
千古名言是不错,范仲淹这是偷老子“后其身而身先”的观念。不过写文章不怕偷,偷得巧妙就是好文章。偷来当然要改头换面,要装扮一番,那就是好句子了。我们晓得,列子所说的“持后而处先”,也是由老子的观念来的,不过中间他提到,一个人回头看影子就懂得人生了,影子的变化,是因为身体的变化而形成的。
一个人做一件事情、讲一句话,就像是自己的第二生命,因为大家都看到他的影像了。事情做错了,中国的社会习惯,不大喜欢当面说穿,背后一定批评,这个就是你的影子。所以我们做任何的事情,都要顾到后影如何。所谓历史上万世留名,名就是个影子,这个影子究竟好不好?在你做的时候就先要考虑,这也就是自己的“持身”。
第二个观念呢?所谓“枉直随形而不在影”,枉就是弯,这个影子是弯是直,是随形体而变。这也告诉我们,人生想要完成一件了不起的事业时,暂时别管一切难堪与批评,因为一般人只看最后的结果。譬如要建一个伟大的建筑,必须先破坏很多东西,当时一定遭遇许多困难,万人唾骂;等到建筑完成了,大家说你很伟大,尤其后来的人,会说我们祖先多伟大。所以我们晓得,做一件大事,立一件大功,所遭遇的这些都是影子,如果要顾全影子的弯曲,就不能做事了,从生下来就躺在床上睡觉,睡到殡仪馆为止,那绝不会遭遇做事的痛苦。所以我们想有所作为,就不要受影子的影响。
“屈伸任物而不在我”,这个第二句话我们可以写在案头,做人生的修养之用。人们对你的好与坏,长官及父母对你的不了解,当时的确是委屈,但是,人要有独立的人格,要建立一个非常之事功,就要记住这一句话--“屈伸任物而不在我”。外面的环境是外物,我,始终要独立而不遗,顶天立地站住。壶子说你懂了这个道理,你就可以知道“持后”,也就进一步了解道家老子“后其身而身先”的道理,才可以建立一个事功,做一番事业。
这一段,已经提出《说符》的精神,可是他没有明说。这是壶丘子林告诉列子的话,符合一个最高的原理,人生最高哲学的原则。这是一段故事。我们晓得“子书”里内容丰富,《列子》、《庄子》都走这个路线,一段一段的故事摆在那里,兜起来则是一篇完整的文章。像现在最高的艺术,把很多的线条兜拢来构成了一个图案,把它拆开了,每个线条、每个图案,都单独地成立。
关尹谓子列子曰:“言美则响美,言恶则响恶;身长则影长,身短则影短。名也者,响也;身也者,影也。故曰:‘慎尔言,将有和之;慎尔行,将有随之。’是故圣人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此其所以先知之理也。”
“关尹谓子列子曰”,关尹子是老子的徒弟,老子传给关尹子,关尹子传给壶子,壶子传给列子,列子传给庄子,这样一路下来的,这是道家,道教的说法。关尹子告诉列子,一个人说话或者写一篇文章,“言美则响美”,好的话影响很大很好,“言恶则响恶”,这两个“恶”字有两样读法,“言恶[è]则响恶[wù]”,讲了坏的话,这个影响也是很令人讨厌的。“身长[cháng]则影长[zhǎng]”,我们现在的国语,反正涨也是长,长也是涨,一个人身体长,站在太阳底下影子也长。“身短则影短”,身体短,影子当然也很短。这是当然的道理,看起来很简单,他引用这个比喻说明一个哲学道理,所以“名也者,响也”,名是一种影响。我们中国文化流传到日本去了,日本明治维新的宰相伊藤博文有两句名言,我经常引用告诉青年人:“计利应计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这是中国文化,到他手里气派很大,他自我勉励,求利不是为个人打算,要赚天下的大利,赚一个国家天下,才算本事。求名是求万世之名,流芳千古,他做到了。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成为强国,是他一手造成的。
我到日本时,听那里一些老教授说,“这是我们东方文化”,我就笑一笑,什么东方文化!这是中国文化,你们日本哪里有文化,你们的文化本来就是中国的嘛!从明治维新起统统是中国文化。日本这些学者谈到伊藤博文、东方文化、仁义之道,他们那个摇头摆尾啊!非常得意。那一年我去日本正好是秋天,看到黄菊花很好看,我有无限感叹,那是黄花的文化,黄种人的文化,虽然非常美,可惜快要凋零。这是说到东方文化的这个道理。
讲到“名也者,响也”,名是客位的、客观的东西,主观是你的本身,你本身有所成就,那个名就是真的;你本身无所成就,那个名就是假的。很多人在社会上有知名度,但很快就下去了,我经常问年轻同学们,我说这一千多年来你们数得出来几个状元?能背出来十五个宰相的名字吗?很难吧!关键并不在于你做过皇帝,做过宰相,考过状元,而是留万世之名非常难。
倒是有一个人---小说家创造的孙悟空,天下人都知道。另外小说捧出来关公、诸葛亮、赵子龙、张飞,谁都知道。孔子嘛!乡下人不一定知道。还有我们上有老子,中间有儿子(倪子),下有孙子---作《孙子兵法》嘛,这三个子,恐怕乡下老太太也不知道。
由此看来,一个人所谓名,真的名,价值何在?“名也者,响也;身也者,影也。”这就严重了,我们这个身体还不是自己真的生命,是真生命的一个影子。我们先让影子休息一下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