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既终,成王幼弱,周公摄天子之政。邵公不悦,四国流言。居东三年,诛兄放弟,仅免其身,戚戚然以至于死:此天人之危惧者也。”
刚才讲到大禹,这是杨朱的看法,也代表了道家隐士派的看法。现在跟着讲周公了。
“武王既终,成王幼弱,周公摄天子之政”,周文王及武王姓姬,周公名叫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不过我们考据发现,周公相貌并不髙明,身材也不高明,但他是大圣人,头脑之好,学问、道德之好,历史上描写他不得了的好。在孔子以前,中国文化称圣人是指周公;到了秦汉以后,圣人是以孔子做代表。由于周公是孔子以前的圣人代表,所以孔子常常做梦会梦到他。
武王死后,他的儿子成王只有六七岁,不成器,又顽皮。周公因为这个侄子小皇帝不成器,他是叔叔,就把成王废了,关起来,好好地教育,自己则担任摄政王。所以摄政这个名称,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来源就是周公。现在我们看历史上的记述很简单,不了解周公当时痛苦的心情。历史上很多后人仿照他的做法,但多半是假的。曹操也自称摄政,汉代的霍光、满清的多尔衮都是摄政王。所以我们顺便插过来,提到白居易的诗,也是历史哲学的名言:
周公恐惧流言日 王莽谦恭下士时
向使当时身便死 一生真伪复谁知
原诗八句,最有名的是其中这四句。“周公恐惧流言日”,流言就是谣言。据说文王有一百个儿子,原来是九十九个,《封神榜》里加了一个,是石头里崩出来的雷震子,后来就是雷公,长两个翅膀,凑成了一百个儿子。所以周公当时兄弟有百个之多。自古以来帝王的宫廷,父子、母子、兄弟姊妹遇到权力之争,就没有亲情,只有仇杀。所以帝王的宫廷,古今中外没有一个是闹得清楚的。以周文王、武王的家庭而言,本是教育最好的家庭,结果还是闹不清楚。当周公摄政时,兄弟们如邵公等等好几位,故意造谣,说他有意当皇帝,这个侄子将来会被弄死,政权永远归于周公自己。这是古代宗法社会一个有关传统正统的问题。在这个谣言当中,周公痛苦无比,所以说“周公恐惧流言日”。
另外汉朝的王莽,在他没有篡位以前,人很谦虚,上至中央,下至全国老百姓,没有讲他不好的,历史上对他当时的描写是对人也好,对部下也好,什么地方都好,结果就达到他篡位的目的了,这是指“王莽谦恭下士时”。
所以人生啊,是非善恶很难断定,假使当时他们半路就死掉,一生的真与假就没有人知道了。还好周公他活得长,后来成王长大,也改过了,周公把权位又交给成王。我们现在下的象棋是周公发明的,当时的目的是教成王修心,那个时候要他打坐也坐不住,那就教他下棋吧!围棋是尧发明的,为了教他的儿子丹朱收心。
所以周公摄政,“邵公不悦”,他的兄弟不同情他,三四个兄弟联合起来要拱掉他。“四国流言”,所以周公只好避位,另外再来一个办公厅,这是一个形容,“居东三年”,到洛阳办公,不在长安。最后这些兄弟闹得太不成话了,“诛兄放弟”,所谓“周公诛管放蔡”,周公只好把管公杀了,把蔡公流放。“仅免其身”,到了晚年他的心事大白于天下,他并没有想当皇帝,还是交还给成王。杨朱说这样的人生多么痛苦,少年开始帮哥哥武王打天下,起来革命,推翻了纣王而建立周朝的天下。等到哥哥死了以后,哥哥的儿子又那么幼小,所以他一生都在痛苦中度过,但是他建立了中国文化的制度,制礼作乐,中国政治的体制也是由他建立的。
我们的《礼记》一共是三部书,一是《礼记》。二是《周礼》,就是后代帝王政治的政府组织,等于中国三千年来最高的宪法;其实到我们现在的宪法,所谓大同思想,还是在这个《周礼》的范围里面。三是《仪礼》,建立社会人伦的制度。三部书合拢来叫《礼记》。所以《周礼》、《仪礼》、《礼记》共称三礼之学,现在我们研究中国文化,了解三礼的人大概不多,甚至可以说没有。你们年轻人真要研究中国文化的根基,三礼是必须要研究的。这个文化的基础是周公建立的。孔子后来所谓删诗书、订礼乐,是弘扬周朝的文化,中国文化的大成都集中在周公的手里。
所以这样一个人,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教育集中于一身,也痛苦一生。也是这句话,“戚戚然以至于死:此天人之危惧者也”,做人到这个程度,在我们看起来是了不起啊!父亲是皇帝,哥哥也是皇帝,周公封于鲁国,儿子还是国王,这个人生已经够威风了,谁知道他永远在痛苦中!随时在危险忧患中!杨朱说这有什么好啊!
“孔子明帝王之道,应时君之聘,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受屈于季氏,见辱于阳虎,戚戚然以至于死。此天民之遑遽者也。”
现在讲到孔子的一生,杨朱描写得真透彻,真是这样,都是不好的。孔子就是学问道德高,“明帝王之道”,古今中外都通,上古三皇五帝的帝道,下至王道,再下来到春秋时的霸道,孔子皆十分通达。我们三千年来的文化是讲王道,事实上统统是霸道。秦汉唐宋元明淸,都是霸道,只是以王道做标榜而已。他说孔子明帝王之道,“应时君之聘”,周游列国,国际上到处跑,当时每个国家的君主都聘请他,欢迎他,很光荣。可是他在宋国,“伐树于宋”,他不是去砍树哦!是树立的敌人太多了,反对派太多,宋国的一个权臣桓魆带兵来讨伐他,结果没有把他杀掉,后来他就离开了宋国。
“削迹于卫”,他在周游列国的时候,自己本国不能住,最受恭维是在卫国,卫国的妃子,我的同宗南子也恭维他,宰相蘧伯玉又是好朋友,所以他在卫国最久。可是卫国也有反对党反对他,最后还是住不下去,只好离开了。“穷于商周”,他周游列国到了周朝的殷商之地,却被赶出来了。“围于陈蔡”,孔子绝粮于陈蔡,好几天饿着肚子,还在唱歌弹琴,带学生舞蹈,只有子路等人跟着跳啊跳的。“受屈于季氏”,鲁国是季家当权,孔子在自己的国家也遭到种种的侮辱,所以离开了本国。
“见辱于阳虎”,鲁国有个政治上的浪人阳虎,日本的观念叫浪人,就是政治流氓,有权力,好像又有帮会。阳虎相貌跟孔子一样,所以后来孔子在陈蔡之间饿饭是冤枉的,因为别人把他认作了阳虎,要把他杀掉。阳虎想拉拢孔子,所以来见孔子,孔子不见,要学生告诉他不在家。但是他有回礼给阳虎,后来阳虎跟他在路上碰面,狠狠说了他一顿,所以说孔子“见辱于阳虎”。
总而言之,这些都是孔子的事实,我们算算孔子有几次灾难,“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受屈于季氏,见辱于阳虎”,一共六次。释迦牟尼一辈子弘扬佛法有九次灾难,所以圣人都会遭遇很大的灾难和痛苦,不然就不叫做圣人。孔子还不止这六次,大小加上有十几次,所以这个人生“戚戚然以至于死”,一生痛苦直到去世,“此天民之遑遽者也”,一辈子栖栖遑遑,如丧家之犬,《论语》里那个看门的人是这样批评他。
“凡彼四圣者,生无一日之欢,死有万世之名。名者,固非实之所取也。虽称之弗知;虽赏之不知,与株块无以异矣。”
这是杨朱的结论。这一篇从杨朱第一句话开始,一直是批驳名利富贵,讲人的可怜,看不通,为了一个虚名。譬如“南怀瑾”这三个字,同我毫不相干,因为讲这三个字,知道的人蛮多,我这个人向来不出去交际应酬,认识人不多,所以人家问贵姓,我当然不好说我姓贵,只好说姓南,南……哪个“南”字也讲不清楚。万一知道,你就是南怀瑾啊?因为他记的是南怀瑾,不是我,那三个字同我毫不相干。所以有一次在火车上,有个人看我的书,看得津津有味,一路看到高雄。我跟他坐同一排位子,快到高雄了,我说你看什么书?他说这部书是……大吹一番,你看过没有?我说好像听到过,你认识这个人吗?我听说过,没有见过面。好,好,再见,就走了,那同我毫不相干嘛!为什么被名骗?恭维你是名,骂你也是名,都没有相干。
“凡彼四圣者”,所以他说像这四个人,“生无一日之欢,死有万世之名”,活着时没有一天快活,可是了不起啊,死后留万世之名。名有什么用啊?“名者,固非实之所取也”,名与实际不同,因为现实是一辈子在痛苦中,有什么用?孔子死了以后,我们天天去拜,“虽称之弗知”,孔子啊!你就是上帝,全靠你了。万世师表同他有什么关系?他也不知道。而且“虽赏之不知”,孔子在的时候那么可怜,死后封“大成至圣文宣王”。从汉高祖拜了他开始,历代都封他,真正“大成至圣”的封号,一般学者研究还是元朝封的。所以人一死了,这个名有什么用?“与株块无以异矣”,人死了同一棵树、一团泥巴有什么两样?这个名有什么用呢?
“桀藉累世之资,居南面之尊,智足以距群下,威足以震海内;恣耳目之所娱,穷意虑之所为,熙熙然以至于死:此天民之逸荡者也。纣亦藉累世之资,居南面之尊;威无不行,志无不从;肆情于倾宫,纵欲于长夜;不以礼义自苦,熙熙然以至于诛:此天民之放纵者也。”
对桀纣的历史评论,恐怕只有《列子》这一段最正确。我们看历史、看桀纣啊,有一点你们青年同学要知道,历史上不管中外,凡是被称暴君的人,都有相同之点,就是特别聪明,特别的个性,身体强壮,样样都会,样样都好。所以构成暴君的条件并不容易,因为他的聪明无人可比,他自然看不起人,自然脾气坏,这是一个典型。除掉皇帝之外,历史上的人才,如果是世家公子出身的,大多都很聪明,都很能干,大毛病就是不能成功。三国时的袁绍就是世家公子的代表,而且世家公子出身的,良心多数蛮好,项羽也是世家公子。做朋友宁可跟项羽,不喜欢跟刘邦,项羽很仁慈的,你不如他时,他爱护你得很呀!你比他好,他非发脾气杀了你不可,他是这样一个人。至于桀纣的故事,《列子》的评论都很真实。
第一句话要注意,“桀藉累世之资”,这一句话我们就做不到了,桀纣之所以当皇帝,八字好,这是命好啊!上代的资源给他,天生就是皇帝。藉就是依赖,靠上代,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帝王的权力,他有这个资本。所以后世评论起来,;I像刘邦、朱元璋啊,那真不容易,一点没有依靠的;桀这一些人有依靠,“居南面之尊”,天生是个皇帝。古代皇帝一定坐北朝南,西边是师位,左边是客位。你说桀纣当暴君,
“智足以距群下”,学问聪明第一等,所有的部下及大臣没有一个学问知识超过他们的。部下的意见提到他们前面来,被他们一辩,永远是不行,就是不及他们。“威足以震海内”,武功又高,力气又大,精神又好,威力使天下都怕,天生的能力就强,有用不完的精力,所以拼命要玩弄天下。“恣耳目之所娱,穷意虑之所为”,非常任性,因为没有一个人比他们高明,他们也看不起任何人,想要怎么做就怎么做。虽然后来亡国了,“熙熙然以至于死”,但是没有亡国以前活得很快活。“此天民之逸荡者也”,杨朱说这是人类天生的、逸荡的浪漫主义,一辈子在浪漫中度过。所以说,凡是浪漫主义的人,他有天才,像西方的歌德也好,乃至德国的宰相俾斯麦也是一样,不过他很幸运。这些带有浪漫色彩的人,都有特殊的头脑和精力。
讲到纣王,“纣亦藉累世之资,居南面之尊;威无不行”,桀纣两个人都是暴君,两人个性不同,我们研究心理学,这里很严格地定了一个范围,夏桀是“逸荡”,个性有点浪漫,先天性浪漫;纣王是先天性的“放纵”,也就是任性之极。但是照历史上看纣王,也不得了哦!手裂虎豹,那个武功之高,老虎被他一抓就撕开了,那个力气多大!像我这种身体,他大概抓都不要抓,撕都不要撕,就裂掉了。他拉弓射箭样样好,文字也非常好。
后世研究纣王,他因好奇而解剖孕妇,所以我们这个穴道针灸的道理,是从他那个时候开始的,他用活人来解剖,以判定穴道的位置。后来到王莽时,又拿犯人来解剖,之后是元朝的宰相耶律楚材造了四个铜人图,把三百多个穴道搞清楚。不过现在研究,穴道又增加了,这都是中国历史文化。
纣王“志无不从”,他的思想意志必须要达到冃的,“肆情于倾宫”,肆情就是放纵,他好色,天下的美女都要;“纵欲于长夜”,有个人的精力,烟酒赌嫖,样样都来,从夜里到白天。他文化思想样样都懂,聪明绝顶,“不以礼义自苦”,他不用礼义限制自己,因此任性、放纵了一生。“熙熙然以至于诛”,最后被武王、姜太公杀掉,“此天民之放纵者也”,这是历史上一个大坏蛋放纵的典型。
“彼二凶也,生有从欲之欢,死被愚暴之名,实者,固非名之所与也。虽毁之不知;虽称之弗知,此与株块奚以异矣。彼四圣虽美之所归,苦以至终,同归于死矣。彼二凶虽恶之所归,乐以至终,亦同归于死矣。”
“彼二凶也,生有从欲之欢,死被愚暴之名”,杨朱说不错啊,他们这两个暴君也活了一辈子,讲究现实的放逸、纵欲。死后历史上留个愚痴、暴虐的罪名,但与他们又有什么关系?“实者,固非名之所与也”,事实上他们是坏蛋,但是后来你讲他们坏也好,暴虐也好,这个历史上的虚名同他们有什么关系?“虽毁之不知,虽称之弗知”,你就是骂他们、毁他们到极点,他们也不知道,你恭维他们到极点,他们也不知道,“此与株块奚以异矣”,因为死掉就死掉了,同木头、石头一样。这是道家的正反两面的思想,对于善恶是非的看法。
“彼四圣虽美之所归,苦以至终,同归于死矣”,他说舜、禹、周公、孔子四个圣人,天下的好话、恭维都归到他们身上,但是痛苦一生,最后的结果也是死。“彼二凶虽恶之所归,乐以至终,亦同归于死矣”,桀纣两个人,历史上坏蛋的代表,但是他们二人快活了一辈子,最后的结果也是死。人生到死这个时候,所谓是非善恶,是人为观念建立的一件事,在道体上,跟这个肉体的人身毫不相干。这是道家有一派的看法,是有关唯物的思想;另一派唯心思想的讲法又不同了。这一个故事到这里为止,下面另起一段。
杨朱见梁王,言治天下如运诸掌。梁王曰:“先生有一妻一妾而不能治,三亩之园而不能芸;而言治天下如运诸掌,何也?”对曰:“君见其牧羊者乎?百羊而群,使五尺童子荷箠而随之,欲东而东,欲西而西。使尧牵一羊,舜荷箠而随之,则不能前矣。且臣闻之:呑舟之鱼,不游枝流;鸿鹄高飞,不集污池。何则?其极远也。黄钟大吕,不可从烦奏之舞。何则?其音疏也。将治大者不治细,成大功者不成小,此之谓矣。”
这是杨朱自己的故事,“杨朱见梁王,言治天下如运诸掌”,杨朱有一天去看梁王,这个不是孟子见的梁惠王,是另外一个梁王。杨朱就对这个梁王说,如果能听他的意见,政治上就可以做到天下太平,“如运诸掌”,就像拿毛巾在手掌上玩一样的简单。这不是佛经上的“如观诸掌”,如观,是静态地看;“如运诸掌”,是动态的,所以同样的字要注意。
“梁王曰:先生有一妻一妾而不能治”,这个梁王也很聪明,他说杨先生啊,你家里有一妻一妾,家里生活都不够,“三亩之园而不能芸”,只有三亩田地,还不是好田,不晓得种红薯还是种洋芋的,你都种不好。结果你对我讲,可以把天下国家在手里玩玩,马上就弄好了,“何也”?他说杨先生啊,你不要开这个玩笑了,这是什么意思啊?这个梁王讲的道理也对啊,你自己都弄不好,你还吹个什么牛呢?
“对曰:君见其牧羊者乎?百羊而群,使五尺童子荷箠而随之,欲东而东,欲西而西”,一百头羊叫做一群,两百头也是一群。杨朱就对梁王讲,你有没有看过放羊的人?一群羊在一起,五尺高的童子,就是十几岁的小孩,拿个竹竿鞭子后面赶一赶,一群羊就走动了,要它们东就东,要它们西就西。“使堯牵一羊,舜荷箠而随之,则不能前矣”,如果叫尧来拉一只羊,舜在后面拿个箠子在羊屁股上打,恐怕这只羊一步都不肯走了,前面拉不动,后面赶不动。这个是哲学道理,这个里头有政治上的行动哲学,涉及行动性的社会群众心理学,很多很多道理都在内。这个故事,你去想想看,不能跟你们讲完,讲完了你们脑筋会生锈的,你们要加一点油,去研究一下其中的道理。
“且臣闻之”,他继续说,据我所知,“吞舟之鱼,不游枝流”,海里头可以把船吞到肚子里的鱼,绝不会在小河中游的。“鸿鹄高飞,不集污池”,大鹏鸟要飞到大海,那个小水池看都不看,“何则?其远也”,为什么?眼光远大,目标远大,气派也大。“黄钟大吕,不可从烦奏之舞,何则?其音疏也”,黄钟大吕的庙堂音乐不伴奏烦杂的歌舞,为什么?因为黄钟大吕的音质疏通条畅。“将治大者不治细”,所以他说一个有大目标、大智能、大才具的人,小事情不愿意干,注意啊!是不愿意干,不是不能干啊!他要做起来也是很能干啊!不过不愿意而已。但是如果连小事情也做不好,那就是不能,不是不愿意,这个中间有差别。“成大功者不成小”,要成大功立大业的人,小的成就是看不起的,并不是办不到啊!“此之谓矣”,就是这个道理。换句话说,你不要看我家庭生产都弄不好,生活都不能安定,因为我志在天下。
可是话说回来,这也不一定,你看历史上成功的人物,大小都弄得好,中国的名人如此,外国的名人也如此。我们这里有同学在研究俾斯麦,这两天就困在俾斯麦里头,德国的这个铁血宰相,此人少年也是放浪,吊儿郎当,又任性,又浪漫,又悲观,很复杂的一个性格。父亲给他财产他没有败完,整理得井井有条,能大者就能小。在中国来讲,诸葛亮未出隆中时种田,农业搞得很好,最后留下的遗嘱,告诉刘备的儿子后主,不要给我家属什么钱,成都我有桑树五百株,有个农场,够我家里人吃饭了,什么都不要了。所以能治大的,小的也能治啊!这个要注意。下面连下去今天讲不完了,杨朱的演说还没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