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同学说希望再解释上一次所讲的“无所由而常生者,道也”这一段,因为还不太了解。这一段是说明生与死之间的道理,也说明了整个宇宙万物生死的道理,与出世修道以及人世都有关系。
“无所由而常生者,道也”,就是说这个宇宙万有同我们个人的生命,找不出原因的,找不出来由,为什么会生生不已?这是道,是形而上通形而下必然之道,自然之道。这个生生不已是一个大现象。
接下来“由生而生”,由生而生就是生生不已,一个种子生出果子,果子又生种子,种子又生果子,由生到生,生生不已。“故虽终而不亡”,虽然看到有生灭死亡,果子没有了,终结了,但是这个果子又有新的生命生出,并没有断绝,就是“常也”。也就是说这个道,在宇宙之间的生命力量生生不已,永远恒常存在。在生生不已的过程中,现象有断续,断了又生。譬如人死了又有后代,后代又有后代,这个生命永远地连续下去,这是常道。“由生而亡,不幸也”,生命的道理,本来可以永远长生不死,而在长生不死中间自己没有把握好而死,死了就不能再来了,这是很不幸的事。
相对的第二个道理,“有所由而常死者,亦道也”,就是说有了生命以后,有生必有死,但是这个结果不叫做死亡。一个种子种下去,开花结果,果实会落地,但果子的生命还是存在的,这是“有所由”。表面上看到结的果落地,都没有了,这是自然的一个法则,是形而下的道。
因此“由死而死”,上面这一段讲到生生不已,这个功能永远相续存在,看到一代一代生,又一代一代死亡了。“故虽未终而自亡者,亦常”,现象界看到的,昨天过了是今天,今天过了又是明天,这是一个现象,看到的是结束的样子,并未终了。所以天亮了又黑了,但是又天亮了,在一般的现象界看来也是常道,也是当然的。我们东方文化和西方表达不同,始终站在早晨这一边看,永远生生不已;如果站在死亡这一头看,是悲哀的。好像天黑了,今天要终结了。“由死而生,幸也”,现象界有断续,本来应该死的,但能把握到常生、常在,就是你的幸运,也是你的本事了。
下面说“故无用而生谓之道”,讲到修道,道家由老子开始,乃至列子、庄子等等,都主张要想使我们生命常在,必须心中无事,因为无用之用是为大用。如果整天思想情绪不停,生理心理因而劳痒而亡,那是不幸。“故无用而生”,懂得生命的本来,效法自然,无用之用是为大用,才可以长生而生,这是合于道,常道。“用道得终谓之常”,生命本来有无比恒常存在的价值,最后还是结束了,这是普通人的常道。佛法的名词,称普通的道谓之常道,常道就是凡夫境界。“无所由而常生者”之道,是得道的人、圣人的境界。
“有所用而死者,亦谓之道”,普通人、凡夫的境界,生下来自己忘记了生命的本来,有所为而为,消耗完了而寿终正寝也是常道。但是,死有所谓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死得有没有价值?自己有没有把握?关系重大。譬如道家所讲修道的人,走的时候都很干脆,很清净,自己很有把握。“用道而得死者亦谓之常”,这是凡夫常道的修法,也是一种好处,也是属于常道。
郑之圃泽多贤,东里多才。圃泽之役有伯丰子者,行过东里,遇邓析。邓析顾其徒而笑曰:“为若舞,彼来者奚若?”其徒曰:“所愿知也。”邓析谓伯丰子曰:“汝知养养之义乎?受人养而不能自养者,犬豕之类也;养物而物为我用者,人之力也。使汝之徒食而饱,衣而息,执政之功也。长幼群聚而为牢藉庖厨之物,奚异犬豕之类乎?”伯丰子不应。伯丰子之从者越次而进曰:“大夫不闻齐鲁之多机乎?有善治土木者,有善治金革者,有善治声乐者,有善治书数者,有善治军旅者,有善治宗庙者,群才备也。而无相位者,无能相使者,而位之者无知,使之者无能,而知之与能为之使焉。执政者,乃吾之所使,子奚矜焉?”邓析无以应,目其徒而退。
接着前面的生死问题,就讲到入世的应用方面。“郑之圃泽多贤”,春秋战国时,在郑国圃泽这个地方,有很多有道德的贤人。“东里多才”,东里这个地方,能干有才艺的人很多。“圃泽之役有伯丰子者,行过东里,遇邓析”,圃泽有个公务员,名叫伯丰子,有一天出差,经过东里碰到邓析。邓析是春秋战国时一位哲学家、逻辑学家。
“邓析顾其徒而笑曰”,邓析就回头看看自己一班学生,笑着讲,“为若舞”,他说我逗他玩玩,舞并不是跳舞。“彼来者奚若”,你们看这个来的人是干什么的?我逗逗他。“其徒曰”,邓析的学生说,“所愿知也”,我们很希望知道,要看热闹。
“邓析谓伯丰子曰:汝知养养之义乎”,邓析对伯丰子说,你懂不懂“养养”的道理?我们人生下来,一定要养才活得下来。上面的“养”是养人,下面的“养”是受人养,就是说有人出钱给我们吃住,让我们活着,这是“养养”。人本来生命应该自己养活自己,结果我们都靠别人养我们。小的时候靠父母养,大了以后靠社会养,乃至靠政府靠国家养。邓析说你懂不懂这个养养的意义?“受人养而不能自养者,犬豕之类也”,靠人家养,自己站不起来,没有自立的本事,那是猪狗一样。
“养物而物为我用者,人之力也”,人的价值在哪里?作为一个人,在世界上,应该有能力养别人才是。像唐代的诗人杜甫就有这个想法,“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希望自己发财,有很多的房子,给社会上这些寒士朋友住。在《论语》里,孔子的学生子路也有这种类似的思想。在孔子学生里,子路素来有豪侠之气,所以当孔子叫学生报告自己的理想与志愿时,就看到子路的气派,“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完全是武侠小说里写的那个味道。他说我希望很有钱,凡是我的朋友都送一匹最好的马,每人都送狐皮袍子,有吃的玩的一切都与朋友共享,用完了拉倒。这是子路当时向孔子报告的话。这里讲,没有办法的人受人养是可怜的。一个人不但应该能够自养,还能养人、养一切万物才好,而这些物,当然听我指挥为我所用,“人之力也”,这就是人的价值。邓析是骂伯丰子吃人家的饭,受人养。
“使汝之徒食而饱,衣而息,执政之功也”,他说你们这一班人当个小公务员,吃得饱,穿得暖,每个月靠薪水吃饭,那是上面执政者把国家社会治理得好,你们才能生活。上面有了不起的人养你们,结果你们还自认为自己了不起,“长幼群聚而为牢藉庖厨之物”,自己划个圈圈,三个人一派,四个人一派,五个人又一派,一圈一圈,就如厨房中关牛羊的牢一样。藉就是竹子插的栏杆,做个标签一样把自己围起来。“奚异犬豕之类乎”,等于猪狗一样,老板把你养得肥肥的,等到哪一天不高兴了,宰了你。中国古人吃狗肉是老规矩,秦汉以后才不吃。
“伯丰子不应”,听了邓析这个话,伯丰子不回应,他挨这一顿骂,不讲话,并不是答不出来,而是不愿意响应。任他嘲笑也好,骂也好,反正不理,这是道家的态度。“伯丰子之从者”,但是伯丰子带的随从忍不住了,有个人“越次而进曰”,他也不等主管的吩咐,就跑到前面答话。不过,他很客气地说,“大夫不闻齐鲁多机乎”,战国时齐鲁的文化最高,郑国跟齐国为邻,都是山东地带。他说你没有听过齐鲁“多机”吗?齐鲁这个地区机会多,人才更多。这就说明社会的一个形态。“有善治土木者”,有人专长做土木工程,或者建筑师、工程师。“有善治金革者”,有人专长化学工程,有能够炼金的,能做皮鞋、皮衣的。“有善治声乐者”,有人专长的学问是音乐,弹琴、弹古筝的也有。“有善治书数者”,有些人的长处是会计、统计。“有善治军旅者”,有人适合当军人,未来的将军。“有善治宗庙者”,也有人善于政治,管理国家社会,宗庙是代表国家。“群才备也”,我们有各种人才,是一个群体社会,各种才能都具备,团结一致才有力量。这个社会不能单一,如果这个社会全体变成土木工程师,结果一间房子都没有办法盖了;现在计算机流行,全体都学计算机,饭都吃不上,学计算机也没有用了。
“而无相位者”,虽然人才多了,但是没有适当的位置给他们。“无能相使者”,人才虽多,但领导的人才很难有,找不到人能领导这一些人才。“而位之者无知”,结果在位的人不是能干的人,能干的人又不肯干。“使之者无能”,领导的人有权力,没有能力。“而知之与能为之使焉”,有智慧有才能的人构成了好的社会,凡是有才能的人,并不一定靠人吃饭,而是对社会付出以养自己,并不是猪羊一样靠人养。“执政者,乃吾之所使,子奚矜焉”,他说你骂我们靠别人养,表面上看是靠人家吃饭,实际上大家是吃自己的,每个人都有独立的贡献,你有什么好傲慢的!听了伯丰子部下的话,“邓析无以应”,没有话讲,“目其徒而退”,眼睛看看自己一班学生,就离开了。
邓析是战国时非常有名的逻辑学家,辩才很好。这个问题在《列子》里突显出人类社会生存的问题,涉及社会发展以及社会上的人力资源问题。这是正反两面的道理,《列子》这里不作结论,因为结论在读者自身。如果你作了结论,是一方面的主观,每人应该有多方面的看法,可以作多方面的结论。
所以我们发现,读古书可以启发人的智慧,因为容许我们有多方面的思想;现在的书太死板,脑筋越读越笨。尤其在考试的时候,你的答案不照规定地答,一定考不取;换句话说,你不需要思想,别人已经替你想好了。所以一代一代下来就变成没有思想了,这就违反了学问是启发人思想的原则。
尤其我们在座的年轻同学要注意,这一段《列子》举例说明了人生价值,人活在世界上有四个字,“人贵自立”,自己如何站起来,总有一点所长嘛!最近二三十年我发现,我们社会上的青年都是躺着的,依赖性太重,没有独立的意识。大学毕业,靠履历表,靠人帮忙,可怜兮兮找个工作,办事的能力也不好,没有站起来,很严重。所以读古书,还要了解现在社会的一切状况。
公仪伯以力闻诸侯,堂溪公言之于周宣王,王备礼以聘之。公仪伯至,观形,懦夫也。宣王心惑而疑曰:“女之力何如?”公仪伯曰:“臣之力能折春螽之股,堪秋蜱之翼。”王作色曰:“吾之力者能裂犀兕之革,曳九牛之尾,犹憾其弱;女折春螽之股,堪秋蝉之翼,而力闻天下,何也?”
这一段非常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故事。“公仪伯以力闻诸侯”,春秋战国时期,中央政权的力量已无法控制地方诸侯了。公仪伯是周朝中央政权的人,各诸侯都听说公仪伯是个大力士。“堂溪公言之于周宣王”,他的朋友堂溪公把他推荐给周宣王,周宣王是周朝一个好的皇帝,周朝在宣王以后才慢慢开始变乱。宣王一听有这样一个勇士,“王备礼以聘之”,就以重金和最高的礼节聘请他来。
“公仪伯至”,公仪伯到了以后,皇帝一看请来的这位大力士,弯个腰,驼个背,大概比我还要瘦吧!“观形,懦夫也”,外形看来像个懦夫。“宣王心惑而疑曰”,周宣王一看心里怀疑了,怎么是这个样子啊?就问他,“女之力何如”,古书里“女”就是“汝”,通用字。我有一个学生国文系毕业,写信给我,喜欢用古字,写你也用这个“汝”,我说你是班门弄斧。其实不管古文、白话,写通了就对,我所批评的是看完了信还不晓得你要讲什么,这就要了命了。“汝”、“女”、“尔”,都是“你”字的代表。
古代为什么有那么多不同的字?因为在秦汉以前,有很多的诸侯国,文字没有统一。有一次哈佛大学一位社会学教授来访,他说研究中国的历史,很奇怪的,好几个时代,譬如南北朝、五代、元、清,应该亡了,可是你们不但不亡,每经过一次灾难,反而越来越兴盛,原因在哪里?我说只有一个原因,就是“统一”。因为文字、语言、文化的统一,所以维持几千年而不亡,尤其是文化的力量,比什么都强,那是无形的。我说我们这个民族像一条大龙一样,只要口一张,空中飞的、地上爬的、有毒无毒的统统吸进去了,变成它的营养。文字统一了,思想感情就沟通了嘛,所以不怕衰败,因为文化力量之故。
周宣王问公仪伯,听说你是大力士,你的力量究竟多大?“公仪伯曰:臣之力能折春螽之股”,这个公仪伯答复得很妙,他说我的力量可以折断春天的螽斯虫的腿。螽斯虫,类似蝗虫、螳螂、蛛猛的小虫。“堪秋蝉之翼”,秋天的知了快要死了,那个翅膀更薄,我也可以把它掐断。这个大力士讲的是真话哦!
我这里插一个常讲的故事。我们当年抗战在四川时,喜欢看川戏,四川文人很多,所以有些戏的辞句真好,有哲学的味道。有一出川戏出来两个山大王,大花脸,很威风,一看就晓得是英雄。第一个山大王出来了,口白报告,“小子的力量大如天,纸糊的灯笼打得穿”,第三句,“开箱的豆腐打得烂”,“打不烂……”这半句后,咚咚咚,锣鼓喧天,“除非是豆腐干”。然后这个英雄就进去了,你看这个多讽刺啊!古今中外,世界上的英雄,什么叫做力量大、权力大?都是纸老虎,也不过如此,这是第一个。第二个英雄,等一等,休息一会儿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