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耶娑问经》讲记--1.02讲


南老师1991年8月讲于香港

阿如:一九九一年八月十六号晚上八点三十分,南老师在香港坚尼地道三十六B四楼,带领大家研究《大乘显识经》、《毘耶娑问经》第一讲。

南师:好,我们开始啊。阿如啊,你这个日期报啦?

阿如:报了。

南师:今天,这是,我觉得这个本来不需要研究的,啊,挑来研究一下啊。这个是《毘耶娑问经》啊,是南北朝的时候后魏的朝代翻译的。所以我们中国历史南北朝,三国以后,南方是晋,北方是魏,后魏又是迟一点的年代啊。这个,这一本经啊,普通在佛学的经典里头,很少人去关联它、研究它,也很少人去注意它。因为属于、偏向于这一个,呃、这个形而下的讲法,啊,它是布施方法,天人道的境界,由人道到天人这个境界。那么,中国人喜欢佛法是走大乘法、走形而上道的。所以这一本经很少流传,就归到藏经里头放到去了。但是,如果要研究学术、宗教学术,这一本经典倒开始值得注意了。

这个道理就是说,世界上讲宗教,发达在几千年以上;那么,这个全世界四大古国埃及、印度、希腊、中国,四大古老的文化国家,几千年以前,就文化有了。那些欧美,现在不能谈的,那等于说以文化立场看欧美、美国根本谈不上的,现代的小孩子,刚刚生的。那么世界的文化,四大古老国家开始谈的宗教,以前的人类呢,没有特别什么学术教育,以前的教育就是在宗教里。那么宗教的来源,究竟这个人类,要研究现在新兴的学问、叫人类学,人类这个宗教的来源啊,究竟是怎么来的?这是到现在还是个问题。我们晓得到现在为止,全世界的宗教还有三百多个,有三百多个宗教,大大小小。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人,这个战争投降了以后,日本新兴的这个六七十年,有一百多个宗教。台湾最近新兴的,也有几十种,尤其台湾。我说现在新派,专门出教主,有些我的学生,有些我认得、不认得,都说是我的学生,都在当师父,都在当教主,也都在修密了,我这个老祖师还没有钱,啊,这个很可怜。这个世界上,日本如此,美国也很多了,新兴的宗教,譬如基督教,原来就有两百多个派别,现在基督教也有新兴的基督教,各种各样很多啊。

那么要研究宗教的来源,有人认为,开始的宗教,发源在印度,印度是最多的。释迦牟尼佛这个不是教,把佛称成教啊,是大家这个教徒们啊,拿佛来吃饭,骗饭吃。佛并没有创立宗教,不想当一个教主。释迦牟尼佛应该说是一个大哲学家、大教育家、大科学家,他等于孔子一样,是把印度上古的人类文化集中起来,做了一个整理,他自己不想当教主,连皇帝都不想当,哪里想当教主?不过他死了以后,大家都捧他当教主,不过。所以人死了有人捧,所以人家问我的命运怎么样?我说在生不过如此,死后有三千年大运,你们会捧我当教主,然后你们借此就可以发大财,修个黄大仙的庙子啊,修个南怀瑾的庙子啊,啊哈,那个钱就多了。啊,这个教主就给人捧出来的,释迦牟尼佛(也如此)。

不过由这一本经典,你可以看出,释迦牟尼佛以前,为什么他要出家、后来讲佛学呢?印度宗教太多了,那个时候的印度同中国战国时候一样,大大小小三百多个国家。他不过是一个国家,北印度国家里一个王国。所以老实讲,我们中国人说,释迦牟尼佛太子出家的,讲中国历史文化,不是那么讲,不过一个世子出家,太子是统一全国的那个皇帝(长子)称太子,一个诸侯之邦的只能称世子,不过也可以称太子了,他是太子出家。那么在这个时候,印度原有的宗教多得不可计数。所以真的研究释迦牟尼佛,他在生以帝王之尊出家以后,到处还给人家不欢迎,很看他不起,啊,他弘扬教法,受了很大的障碍,可是他成功了。现在所讲的,你就看到印度过去的那些所谓宗教,你也看到现时代、看到今天台湾、看到日本、看到美国,新的宗教那么兴、那么迷信,大陆有个新宗教――气功,这个特异功能那个气功,这个又是一个毛病,这是文化的一个耻辱,啊,落后,文化落后了,才有这些妖魔鬼怪特别多。所以我常说历史的经验,一个时代到了衰乱的时候、坏的时候,两样东西很发达,一个是娱乐场所,妓女院啊,酒家、饭店发达,娱乐;一个是宗教发展。为什么?人的精神苦闷,他不走这一边,就走那一边。等于我们在台北可以看到,这里也可以看到,这里有个天主教教堂,对面是个绿灯户、妓女院,嘿,天主教跟妓女院对开,两边的生意都很好,这反映一个时代的苦闷。印度当时也是如此,几百个国家,宗教是婆罗门教,像现在密宗啊什么,许多都是婆罗门教来的。婆罗门教有各种修行的方法,你像现在世界上,它是…,如果你研究宗教,就看出来了,这一本经典里头有资料。

这个,现在我们还是照老的方法,这个是古书啊,没有句点,先从句点啊,带领大家研究国文。中国书,你们年轻听到,常常,所以我昨天跟他们两位,老前辈两个讲,年轻人看到,“哎呀,这个书,我是很喜欢,不过太深了。”我就笑笑,这个是中国中文,一点都不深,只能怪你们太浅了,啊,不要怪中国文字太深了。呵,在当时翻译,都是白话,因为中国人现在太浅了,自己东西也看不懂了,所以先来学中文啊,我们句读啊,一句一句怎么读(dou4)点。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游阿踰阇强伽河岸。”这“如是我闻”,每一个经典啊,它第一句一定是这样。“如是”,翻译成白话,现在白话,就是这样,“我闻”,我听到。因为所有佛经是佛的学生们记录的,记录当时的对话,两个人,问佛问题,佛讲出来,学生记录下来表示负责任。“如是我闻”,我当时听到佛是这样说的。“一时”,“一时”,所有佛经只有这一句“一时”。“一时”是什么时?这个大家看到很滑稽哦,所以人家说,印度人两个东西,印度文化、没有两个东西,(它)缺的。印度人,好几个事情很奇怪,所以现在印度永远站不起来。他没有时间观念,印度是(这样)。印度人不讲数字观念的,或者(比方)叫多、多得很多得很,叫八万四千,开口就来。我常说,等于浙江杭州人讲话,啊,这个东西好多啊,杭州人说“木老老”,这个“木老老”究竟多少,不知道,就是“木老老”,印度人讲八万四千。什么时间?喏,就是那个时候,所谓“一时”。印度人不讲历史,所以印度人历史,靠外国人、靠我们中国人给他写出来,他自己不写。讲历史的民族,只有中国人,所以几千年以前就有历史记载。这是“一时”的道理,另一个道理,他讲“一时”也很有道理,这就是佛学最高明,世界上的时间是没有的,过去也没有,未来也没有,现在也没有。时间是相对的,宇宙的时间只有现在,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昨天也没有,明天也没有,只有现在,现在也不存在哦,暂时叫一个现在,时间、空间都是相对的。这是一个哲学问题,是个科学问题。那么这个“一时”的道理讲,如果发挥起来,研究哲学、科学问题,要讲五六个钟头了,这很麻烦了,大概这样。

“婆伽婆”,就是佛,那么现在梵文就是佛,那么英文翻音“Buddha”,就是这个意思。他在哪里?在恒河,在中印度恒河边上。“与大…”那个时候他在恒河边上,这个书讲这一部经典,这个记录时间与地点。

“与大比丘众俱”,他跟带领他的出家弟子,出家和尚,弟子称比丘,男的。女的叫比丘尼,就是女和尚。这里没有提女和尚,就是大比丘,都是他这个大弟子们。“俱”,有多少呢?一起,在一起,在…譬如《金刚经》里面、及其它的经典上讲一千二百人,这一千二百人都是随时跟着他,没有离开过的。

“彼比丘众,所作已办尽一切漏,无有障碍离有不退,勤为禅诵跏趺而坐。随何处坐,有在地处,二人相随如法语论,群行如鹅、如鸳鸯者,有在空舍,有依树根,皆悉行禅,能取如来法之光明正住威仪。”这是这一段。他带领这一批学生,一千二百多人,在一起的, 这些学生们,出家的和尚们,“所作已办”,都已经得道了,所修行、所做的已经成功了,“尽一切漏”,得无漏果了,没有渗漏,换一句话,没有缺点了,也没有障碍,心中没有烦恼痛苦的障碍。“离有不退”,跳出三有,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跳出三界。

注:本书根据南怀瑾老师1991年8月香港录音整理,定稿于2023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