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2004七都君庐珍贵开示


第6讲 末那识 阿赖耶识 上

学生:老师给我讲了一个大秘密,那么当时是玄奘的徒弟所请,他的徒弟叫窥基法师,很多人都知道的,所谓三车和尚,一车经卷、 一车酒肉、一车美女,传说啊,但是他后来的佛法是很高的。后来他就问老师,这个法相宗、唯识这些东西太复杂了,你能不能给我们写个东西,结果玄奘就写了一个《八识规矩颂》,就是玄奘写了整个唯识论的总纲,所以一定要把这个东西给它搞清楚。老师课下的时候就跟我讲:你要在这个上面下功夫。他把唯识最基本的东西、最核心的东西都讲出来了。

末那识、阿赖耶识(上)

今天好像是第四天吧,大家来的第四天,我们今天必须把“八识规矩颂”的第七识大概要介绍完,至少文字上要了解了它,明天讲第八阿赖耶识同生死问题,生死问题来了啊,真的生死问题,跟着继续下去是如何修证,这是后面的课的重点了,所以大家注意啊。但是这个佛法讲有缘无缘的,只好看因缘了。

末那识,第七识,其实就是意识、意根。第六识叫分别意识,意识起来分别思想,普通叫做第六意识。意识起来分别的,八识的中心、中枢是第六意识,叫分别意识,也叫做思量意识,能够思想、能够思维的都是它。第七识不思量的、不分别的,它永远存在的,叫意识的根根,在中国的道家有个名称,中国儒家后来把它变了,叫“真意”,真假的真。可是在唯识学呢,为了翻译印度文,释迦牟尼佛文化过来,为翻译准确的,它都不加上中文的意义,存在用它原文的发音叫“末那识”,“末那”的意思很难解释了,有“俱生我执”的意思,与生命种子同时来,只要有生命就有这个意识,就有“我”,也叫做“俱生我执”,执着那个执,与生命同时来就有这个“我”。比如一个胎儿、一个婴儿已经知道有“我”了,这个“我”不是思想,不会思量分别,没有思量分别用,天生有“我”,一个婴儿生下来就知道有“我”,我饿了,不会讲,但晓得哭;我不舒服了,他会动,会有表情。不是思量意识来的,是俱生的,意的根。

那么在唯识学、唯识法相,讲这个东西,变成用文字言语逻辑性的表达,所谓唯识法相学,是讲不出来那个东西,把它变成文字言语逻辑性的表达出来,叫做法相唯识学,是弥勒菩萨讲佛法的这个学系、这个系统。文殊菩萨、龙树菩萨讲般若系统比较多了,直截了当讲那个智慧。这个是从科学性的、从人世间普通的一步一步带领,分析、研究、分析、研究,最后归纳,这就是法相唯识。

所以第七识,玄奘法师把它归纳三首诗、偈子。第一首,“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第一首是这样子,第七识这个意识,他这四句话把它说的很清楚,详细的内容你看下面的注解。第六意识思量、分别,并非带质境哦。第六意识什么境啊?刚才听了,什么境啊?李慈雄?三境三量都有了。三境三量通三性嘛,哎唷,本子在你手上。但是第七识呢,不是了。不是独影境,也不是性境,是带质境。所以第一句话:带质,带质境来的,带本质来的,带过去的多生累劫业识的种子,带过来变成“我”,所以每一个生命生出来,个性、思想、遭遇教育、命运,统统不同。

比如陈修如教授,一个了不起的飞行员,是空军的将领,现在变成大艺术家,他就是拼命的爱好艺术,而爱好艺术爱好的怪,什么都……偏要塑佛像,偏要做罗汉,你不可以做美女啊?哎,他才不干,他的本质带来的。任何一个人都具备这么一个本质性,带质来的,所以第七识是“带质境”来的,“有覆的”盖住了,因为有“我见”,把本来光明清净的自性盖住了。“覆”,这个茶杯盖起来,叫做“覆”,有覆,盖住了。有“我相”把那个光明清净的自性、如来藏性盖住了,因为有“我见”、“我相”来的。所以“带质有覆通情本”,一切众生有情,我们有喜怒哀乐,有思量不断,有“剪不断理还乱,是情(离愁)”,这个是情,剪不下去。“通情本”一切有情众生,每个众生都单独有个固体的“我”,这个“我”是第七意识,叫末那识,有些人念“monomoro识”,照古音念“monomoro识”,就是末那识。

这个不是思想意识哦,它本身不大去用思想的哦,这个意识其实有我的意见,我思、我想,比如说西洋哲学家笛卡尔讲“我思故我存”,因为有思想所以知道有我,西洋哲学家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存”如果我们来分析它,不对的。他只懂得第六意识,不懂得第七识。

关于第七识的我执、末那识,它是修持于菩萨修行的境界,由第六识开始,所以叫大家记住六祖所讲的,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所说的:“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开始就从第六识入手,到了第六识平静,就是菩萨登初地,第一步。初地叫做欢喜地,自己身心就非常高兴,证到第六意识的空性,这个时候第七意识跟着受影响,所以第一句话:“极喜初心平等性”心念空了,一念不起的时候,“一念不生全体现”的时候,是菩萨登初地。这个时候“我见——有我的观念”归到平等了,平等就是可以做到“无人相,无我相”,所以叫做“极喜初心……”初地菩萨境界,初心,刚刚发心,发什么心?发起菩提心、大悲心。分别妄念清净了,是极喜地、欢喜地,是刚初发心,初见到我见、我相平等。但是还没有达到真正的“人无我,法无我”,接近于“人无我,法无我”,真正要达到“无我”境界,菩萨要修持到第八地。有十个程序啊,第八地是第八不动地,如如不动,行住坐卧,一切的变乱都对他没有妨碍。这个时候“无功用行”,不需要用功的,自然而然,如如不动了。所以第八地以上的菩萨,真正可以达到无我。

“无我”究竟了没有?没有。所以刚才我讲,我当年在台湾,跟三个大学的同学们联合起来演讲一个题目:我与无我之间。真达到了完全“无我”没有?究竟了没有?还没有究竟。真达到了我与无我之间,要佛的境界了。十地菩萨,超过十地,十地菩萨修到了,还没有完全成佛哦,最后还要超过“等妙二觉”,等觉菩萨与妙觉菩萨,妙觉就是文殊菩萨境界,等觉就是普贤菩萨境界,大愿大智,完全成就了,这才达到成佛,归到如来自性的本来。

“如来现起他受用”,成佛以后,刚才讲成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化身。除了报化以外,还有两个身:自受用身,他受用身。自己有自己的变化自在,自受用身。他受用身,为了一切众生的需要,为了度众生的需要,佛菩萨随时可以变成猪啊、狗啊、牛啊、马啊,变成动物,变成动物是为了“他受用”,要度一切其他的低等动物里的众生,你不变成它的色身,你不会懂它的语言,不会懂它的思想,不会懂它的感觉,你还度不了它呢。这个只有佛菩萨做得到,“如来现起他受用”,“无我”当中起“有我”,个体我的作用,“十地菩萨所被机”这种境界,这个现象,不是一般普通人、凡夫所能够了解的,只有十地菩萨以上的才懂得“我”与“无我”之间的应用。

讲这个第七识,“我执”变成“无我”,“我”与“无我”之间怎么起有我的作用。最后一个偈子,玄奘法师对于八识,分四组,前五识三个偈子,每三个偈子里最后一个偈子偏重于用功的、证道方面的,前面两个偈子大部分是说明道理的,最后又怎么样修行,由凡夫修持成佛的道理,最后的偈子,这个我们大概都了解了啊。

现在回到刚才我们讲的第一个问题,把一心分成八个部分来解释,八个识,什么叫识?心的火花。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我们开始已经讲过了,《华严经》这几句话要注意,八识,唯心,它的作用是唯识,心是本体。所以《华严经》两句话记住:“一切皆从法界流,一切还归于法界。”已经讲过的,重新提出来。所以我们出家同学们早晚做功课,上面有引用《华严经》的话:“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个唯心的道理是本体论,一切皆从法界流,一切还归于法界,非常重要。

注:本书根据南怀瑾老师2007年7月录音整理,定稿于202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