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了解了这个以后,首先先要介绍,先不讲他的内容,佛到了他所谓得道,你要晓得我们不讲佛的经过了,简单的说啊。他从年轻起对于生命在怀疑,人怎么样有四个(过程)?以人的为出发点,为什么会生来、会老、会生病、会死亡?生老病死这四个阶段。佛经上提到他从小都很悲观的,一个人坐在树下不喜欢玩,看到鸟吃了虫,他掉眼泪,为什么生命是互相残杀?为什么生物世界,我们活到要把别人的生命给自己吃下去才能活到?这个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他一看掉了眼泪,一点道理都没有。换一句话说,我们人,任何一个生命、一个人也好,任何一个众生了,一个生命活到是,必须要把别人杀掉了死亡,给我吃下去才可以活到,这个生命的意义太没有道理,他看到是痛苦、悲哀。再研究,这个研究下来他发现,发现人一定要生老病死。换一句话我们拿哲学,或者科学、宗教来讲,不管是你、这个生命是你另外一个力量造的,还是我本身下来的,生出来为什么要经过这样的痛苦?而一定要经过生了必须会老,必须会生病,必须会死亡,那何必多此一生呢?没有这个生命以前不是蛮好吗?这是个大问题,因此他决定了出家,是追求这个,所以放弃了王位。
你想我们照普通宗教写的传记,就没有意思了,现在我们把他拉开来,他十九岁,十七八九岁还不到二十岁,他看通了,他的学问,世间法的学问,因为他是受的宫廷教育出身,印度当时同中国一样,教育不是普及的,教育是贵族的东西啊,是高贵、只有高贵家庭才有知识的学习,才能受到好的文化的教育,普通平民老百姓做不到,我们中国当时也一样。他是受的宫廷教育,他所有的老师,学武功的、学文学的、学数学的,都是第一流世界上名师,他一学就会了、一学就会了,认为这些都不是究竟,这是普通一个知识,解决不了人生与生命与历史生命的整个的问题,很着急、很悲痛,决心抛弃了王位,来追求这个,出家,因此叫做出家。所谓出家这个意义,这个出家的意义不是佛法根本意义,这个就是逃避了家庭的亲属的束缚,跑开了,自己找一个自由自在的生活,专门研究这个问题,叫做跳出了家。出了俗世,世俗有形的一个家庭,而找了一个,为了找一个生命这个根本的问题。那么他出家以后,印度当时我们刚才看了上面,佛学里头,分析的归纳,归纳以后的分析,十六种、二十种的这种宗教哲学的学派,拜火教也有、修苦行也有、裸体修道的也有、杀生的有,各种各样,他都学了。他最后在这个里头,印度当时同我们的文化不同了,同我们春秋战国不同了。我们春秋战国所有学术家都是注重于政治哲学的理论,政治制度的研究,使人世怎么平安,然后提出一点哲学研究,所以百分之九十偏重于现实的人生与现实的社会,同政治有关联的,叫诸子百家之学,也同身心性命有密切关系。在印度当时不同,这就是……他追求的是生命的根,究竟是什么东西?各宗各派,那么有各种的方法,苦行修道都出来,跳出这个世俗范围,要想修道。
那么他在这样多的这个修行的方式里头,当然他选的最高明的老师。所以他选了两派,一派大家都晓得,有名。他十九岁出家,不管这个出家的年龄,同他出来说法的年龄,同他死亡年龄,到现在还有争论的。但是我们不管,我们现在重点追求是生命科学问题,不注重考据问题。因为注重考据问题,我们自己把它困住了,我们不谈这个,大概要知道这个问题。可是我们也注重考据这些东西,大概知道。(这个话都要放进去,毛磊啊)
那么我们晓得,他找了两个高明,第一个学的是无想定。学了三年,然后他知道这个不是生命根本问题。但是我们特别注意这个事,后来在佛学里头无想定还是占很重要的位置。假设一个人静坐定在那里,把自己的思想控制完全停止,谁能做到?自己控制自己思想停止了,不叫做没有思想哦,不叫做无想哦,因为你还在控制、还在有想,对不对?要把自己做到,譬如打坐啊,或者定在那里,或者你睡眠,自己的思想做到完全把它静止,叫做无想定。所谓定等于一个盘子在转动,你打一颗钉子把它卡住在那里不动,这个叫定了。这么一套,在印度所有、我们看了上面的十六种二十种里头,最高的一种修持方法,到无想定。结果我们看他的传记这个资料,各方面都是一样,他三年达到目的了。这个里头我们就有问题了,以他的聪明能力学识,花了三年功夫才达到无想定。我们是不是做得到?当然不一定了,你也不要轻视自己哦。这是释迦牟尼佛把经验告诉你,他的苦头吃了三年,达到无想定目的以后,做到了。他说这个不是道,什么叫不是道?这不是生命根本,生命来不是无想来的啊,你即使做到了无想,你认为得了道,这个叫什么道?那难道生命是来的都是一个一个石头一样,石头有没有思想还是问题啊,呵、树木有没有思想还是问题啊。所以他认为这个追求的不是生命根本,没有解决问题,认为这样是得了道啊,认为是盲从。这个呢在佛学里头后来叫作外道。外,就是说中心的心没有抓住,你还是在外面在转。他抛弃了。
因此另外找一个最高明的老师,这个定就难了,非想非非想定,我们看这个名字你就知道,要仔细分析、不要随便。非想就不是思想了,你要圈点圈来读就懂了,非想,不是思想来,不是用思想来。非、非想,你说它不是那个知觉的那个思想有关联的那个作用那个知觉吗?同知觉绝对有关系,可是不是普通乱七八糟那个思想来的,叫作非想。可是讲一个非想,你等于变成刚才讲的无想一样了,没有思想一样了。非、非想,你不要搞错了,不是说不知道。这个更难,比无想还要难,啊,是比那个无想定难,非想、非非想。
非想啊,非、非想,这个比无想定是麻烦了。他结果也搞了三年,达到了。那么像我们想吧,你们大家假想一下,我坐在那里身心不动,很安详,一切思想又没有,你说没有了吗?好像都知道,非想,不是思想;非非想,你认为完全没有思想了,不对哦,我还……而且一定定了几年,那么久,当然不一定是几年,你说定三天你试试看,不要说三年了,你做不到。我们又要注意,以他的学问以他的学识,以他的聪明智慧,然后你加上他的年龄,那个时候二十几岁。
那我们中间有个人做到这样,那是真赚大钱了,又是气功会啊,又是……又是出大名,又上电视,又要充教主了。他老人家不是,“知非即舍”,这个不是道。什么是道呢?这个没有找到生命究竟那个东西。换句话,这些境界,你达到最高明,即使你说今天打坐坐在这里,你会同电灯、一百支电灯一样,五百支电灯放出亮光来,也是唯物的啊,也是你有生命存在才做到,你死了呢?那这个东西是唯物的喽!换句话你打坐坐得好得定了,因为你的身体作用还有个身体了,你是个活人啊,你是个死人呢?你的肉还是烂了,你说那这个道、这修道修到了有什么用呢?这是第二段,我们做这个比方,了解了吧?好,所以他又抛弃了。
抛弃了,还再加六年时间跑到雪山,雪山就是现在的北印度尼泊尔的后面,就是我们中国的西藏的南面,雪山。他本来是这个附近的人,他又跑到雪山里头苦寒,最苦寒,没有吃,没有穿,他去修了六年的苦行。所谓苦行,坐在那里不睡觉,不躺下来睡觉,这当然很辛苦。你说普通一个人练到这样也很难,一天只吃一次,吃一次、后来当然没有东西吃,没有人招呼他了,吃一顿干果,充其量干的芒果一样的一个,干的芒果一样大,一天只吃一个。所以又饿又瘦,又没得穿的,又冷,刻苦自立,真叫作刻苦。所以中国道家古代道书上记载我们古代的先人们,神仙,我们的老前辈先人,先后那个先,先人这些神仙们,记载、我们的古书上记载,“木食涧饮”,就是吃一点树叶子,吃一点菜,菜也是木头草木,“木食,涧饮”,山溪,“木食涧饮”,就是喝一点溪水,“木食涧饮”,古代记载,也等于都是苦行。所以我们吃素这些也是苦行,只吃一点,不过现在素菜做得好。他呢,等于说超过“木食涧饮”那个境界,更苦,就搞了六年,所以记载上这都是真实,你研究他的传记。他不过三十岁,三十一二左右啊,这个时候,前面六年等于浪费了,可是他后来都没有浪费,这些都有用处的。他六年过了,这样苦行了六年,他已经变成那个瘦得那个样子啊,变成衰老,这个体能撑不住。所以佛法后来并不注重你这样做的,这样做在佛教里头是犯戒的,这是他自己经验来,生命不是这个道理。但是他也不提倡丰衣足食哦,也不对的,这个是个严重问题。
生命,我们活到是两件事,孔子也讲过,男女、饮食,孔子说“男女饮食,人之大欲存焉”。那么中国告子也讲“食色性也”,“食色性也”是告子的话,不是孔子的话,不要搞错了。孔子讲同样道理,“男女饮食,人之大欲存焉”,就是欲望、习气、习惯,大习惯,一个男女关系、一个饮食。但是修行最难断除就是两点,就这两点。所以他从这个饮食上修了这个苦行,而对自己这个身体、这个生命,这个折磨、这个磨炼,这六年当中是非常够受的。重点记载呢,讲他这六年都在苦行。那我们研究问题就不同了,这就是科学精神,哎,就要追问一下,他这六年修苦行是生活的形态了,他的精神每一段修养,他在哪里做功夫呢?因为他前面学过无想定与非想非非想定,这些本事他已经有。所以他在六年苦行里头,这个前面炼过的本事,等于我们学过一样东西,或者练过一样武功,不会丢掉的,这个基础他也打的有,这点你不能不注意啊。你现在一般研究佛经佛学的,一提这个佛说知非即舍,一提,哦!无想定是外道定。我现在讲他并不是……无想定,非非想定都是外道,可是他外道这个本事他有啊。等于我现在给大家讲的,你们一般学佛的人,讲人家气功的啊、什么东西啊都是外道,呃,说放光啦,呃,是,我说不错;可是外道都做到,你学佛法怎么做不到呢?你能够说人家不对,你把对的拿出来,他不对的我做给你看嘛,对不对?你不能够说光是一面在排斥,我的对、他的都不对,这个这个看包公案一样,你服不服?我不服,呵,对,对嘛,你说是外道、不错啊,你管你内啊外,你做到了没有?而且你这六年苦行我们不能随便看过去,他前面的这这这这怎么过的?所以他老人家用自己的生命力量,所有的经验,当然我不给你们讲宗教,他多生多世都经过那么多的磨炼痛苦累积起来告诉我们,这是他的慈悲啊。等于说叫我们、你不要再走我那些老路了,不要白冤枉吃苦,我都给你吃完了,你不要来了。他这里,然后他又离开了雪山,恢复了普通的饮食,还是注重了身体的营养,这个肉体,他这个时候还只三十一二。所以认为、又认为这个苦行不是道,所谓“知非即舍”。古书上四个字,“知非即舍”,知道错了、丢掉了。可是并不像我们哦,听人家一说错了就错了,跟到人家屁股后面跑,跟到人家嘴巴口水跑。他是不听这一套的,他的求学精神。我们今天学佛就要注意哦,不是随便听人家,你要你生命去求证。
他认为苦行非道,跑掉了。所以佛经上记载,甚至他父王、他的父亲皇帝,净饭王为了阻止,皇帝不当跑去出家,把他没办法,在同族里头要求高干子弟,贵公子,那都是地位很高的,派了五个年轻人一起跟他出家,在旁边看住他,就是侍侯他的。就是后来他变成教主的,五个大弟子是先开始的。这五个人本来很佩服他,那么修行,很佩服。后来看到他不肯苦行,还来接受那个女孩子,一个牧场里头的老板的小姐,供养他最好的上品的饮食,酥油牛奶,做的这些最好的,他吃了,这五个人离开了,完了,这个人吃……这个人不行了,不行了,世俗一般人都是这样看法,开始吃苦的时候,认为还是有道,等他享受了觉得他无道,离开了他。他一个人,其实旁边还有几个看住他,不过他们没有召唤也没有照顾,他管他自己,别人也不敢靠拢他的,只是奉命,要保护他看住他,怕出危险啊什么。
那么因此他到菩提树下以后,一个人打坐身体恢复了,这个七天里头悟道。所以菩提树下七天证果,只有七天,这个里头他才悟道。
悟了道,这个我们中国叫悟道,在梵文叫证得菩提。菩提两个是梵文的名称,我们中文不翻。不翻译的中国文字,中国文字翻译菩提就是觉悟,因为中文觉悟两个字不能代表菩提的意思。中文觉悟,譬如说你拿错了东西,我说你错了,或者你做错了一件事,你错了,你听了明白了,我觉悟了。这个觉悟了很浅,世俗智慧。换一句话,他证得菩提,他是证、了解了、开悟了,现在中文也叫开悟了,觉悟了也叫开悟,他悟得了、刚才讲四种道理,是证成道理里头证得了法尔道理,透过证成道理了解了法尔道理。他这个了解了法尔道理以后,他才出来说法,破除了一切的迷信,一切宗教、哲学、科学的问题,他来说法了。
这个就是我们生命科学,今天是第二节。(对记录的同学:我本来正讲到,要讲的时候,我看要停止,一个钟头了。你又是有七八、八九天的时候,你要正式逻辑组织一下,有时候不一定照我这个次序,你知道吗?试试你看,这一段你记好了,我当然会看。这一段里头,当时不是怪你,我这个整理的逻辑有时候不一定相同。)
因为这一次讲比较慎重,从来几十年没有正式讲的,这个东西都要把它拉出来,中间有关科学的东西太多了。好吧,我看一个钟头了,所以我,我精神是有,我只好把你切断,这样你已经一二天要辛苦了,是不是?你的经验,你讲话啊,不要不讲话。
某同学:这两天他正式做记录的时间并没有太多。
注:本书根据南师1994年香港演讲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