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研究》第47讲


六妙门 还到哪里去

那么这一段我就介绍给你们,所谓天台宗的三止三观简化的道理。那么提到六妙门呢,譬如上一次讲过六个字了,它为什么叫做由呼吸

安那般那入手呢,就是一呼一吸入手呢?所以一数二随三止,这是讲由呼吸法入手,安那般那入手阶段,然后这个四,第四个是观,第五个是还,第六个是净,净土的净,这六个步骤,不能叫步骤,六个规范,所以叫做六妙门,很妙的一个法门。

那么天台宗为什么采用了这个呢?这是有绝对的道理。他采用了禅定的《达摩禅经》这个修法,佛也在《阿含经》上告诉罗睺罗,告诉好几个弟子,修这个出入息安那般那法门而达到止。

为什么呢,因为你刚才讲了止观,我们人要真的修止,要把心念完全系紧在一个念上,是不可能做到的,普通人不可能做到。那么佛告诉你最好,当然最好是利用白骨观了,用观达到止了。可是你做不到,反过来用止达到观,那么你怎么样能够止呢,就靠这个生理上身体上物理作用的四大,风大,利用呼吸法出气与入气,利用安那般那。

因为我们现有的生命这个肉体,构成在这里是四大与五大综合构成这个生命肉体,地水火风四大最重要,当然加一个空,这个空是物理的空了,地水火风空重点是。那么这个生命我们现在活到真正地水火风,譬如骨头属于地大,我们骨架子属于地大,譬如我们身上的这个体温属于火大,我们身上的血液、口水、同各种荷尔蒙的液体,所谓内分泌这些属于水大。水大跟骨架子内分泌等等,几乎是接近很接近的一组,因为这个水兜拢来凝结了它变成固体就变成骨节,甚至一个血凝固了不动就会变成癌了,变成一个结晶体了,结晶体软一点就是瘤,硬一点就是癌,再硬一点癌就变成化石了,这个是一组,这是佛没有说,我是告诉你们是这样。

风大跟火大几乎是一体,呼吸往来靠这个空气,我们生命活到,一切万物生命在这个世间靠三样东西,日光,空气,水,缺一不可,有一个少了就不能活。尤其是气,气体这个很重要,那么气体的在四大里头更重要,血液能够流也是风在吹动的,散了也靠风吹散,凝聚起来也靠风力的。火力,风力大了这个也可以使你体温增高,生命火力增高,也可以用风力使你火力消灭了。譬如点起火来风大了一口就把你吹熄了,所以风大的重要,尤其佛也讲这个从这里开始修起。

因此他告诉你第一步骤,由安那般那修数息,为什么加一个数息要计数呢?计数当然有方法我们都讲过了,计出数入数这个前面都讲过,不再说了,你们假设说听过了或者看过了都忘掉,那就很可笑了,可笑是客气话了,不能再讲了。

那么因为你的心很乱、拴不住,所以利用这个呼吸做一条绳子一样把你拴住。而这一条是无形的绳子,而呼吸本身是不停留,所以进出叫你数。这个数是心的作用是观的作用。因为你散乱了、忘记了,这个观就没有了,心就散开了,所以慢慢用这个心念拴这个气。换一句用气来拉住这个心念。所以气定了,在安那般那定了,你心念思想向外跳跃的作用就比较减轻了。所以后来从西方文化接受了这些,慢慢医学各方面也接受了,拿它来变成催眠术,拿它来教病人的安眠啊,只用这一点作用,医学只利用这一点,他不晓得再深一层。那么所以用这个数息。

叫你数到一个相当阶段,这就是观了,靠智慧了。所以我常说大家修打坐的专门搞呼吸,坐在那里数一千息一万息尽数下去,那个不是道诶,那是叫你把心拴拢来一种方法。你知道自己,所以修行四个字最重要,任何大小乘的法门,知时知量,吃东西一样自己晓得时间晓得量,我们吃饭晓得我今天很饱吃半碗就够了,你就知量,不能说好吃的,永远吃下去,当场就吃死了,任何修持方法不离这个原则了。这个你不要问老师,所以经常有许多人学佛做什么,常常问老师这个怎么办?我听到很烦,凭你这种脑筋你还来跟我学什么东西呢?自己都不晓得知时知量,等于说你吃饭吃饱了没有,问老师我吃饱了没有?你说这个人,天下还有人比这样笨的人吗?那就不要谈早应该赶出去了。一个动物都晓得自己知时知量,何况一个人,这是拿吃饭来做比方。

所以讲,你知道自己数到某一个阶段,心念比较减轻了,每一个呼吸往来都、止观都很清净了,就不去要数了。不要数了,那就要随息,随是什么意思?你的思想心念跟安那般那已经黏在一起、配在一起、追随在一起了,你念动了息动,息动了念动,随时清楚啊。如果念不动息也不动,息不动念也不动了,这两个是随到。追随,像亲爱的男女亲爱的夫妇,或者是同命的鸳鸯一样它活在一起的,这叫做随息。随息的道理已经比数息呢,算不算进一步?也可以算进一步,也不可算进一步,实际上你数息的时候已经跟到息在数那个,已经在追随了。这都靠自己智慧明白,自己没有智慧,那修的都是外道啊,佛法是讲智慧的成就。

好,这个随息就是佛经上佛告诉弟子们的,“息长知长”。你慢慢心静了,呼吸长了,长是什么呢?不是说炼气功一样,哦,拚命吸很久一口气,那不是这个意思,就是说你呼吸进来心平气和,好像不要呼吸了,宁定住了,这个时间长就是“息长”。“息短”,息入息出,你完全知道,这一步就到了六妙门的“随”的境界。

其实我们,我给你们讲过《达摩禅经》,都讲得很详细,可是大家听了也白听啊。所以要修福德要智慧,一个人为什么脑筋没有智慧是福报不够啊。你不要看有功名富贵发财、官做得大,不算福报哦,智慧才是大福报。因为智慧不是聪明,不是学问,他不是钱能够买得来,不是你地位能够达得到的。

那么你到达随这个境界了,已经心里有数了。有数你也自己、身心,至于这个中间的身体上起的变化都不谈了,多得很啊。身体变化平常也给你们讲过,这一次也讲过,甚至于数息随息阶段呢,酸啊胀啊麻啊痒啊,这些都有了,都有了,变化很大的,身心变化,他这里佛法不给你谈生理变化,认为这是小事一件,因为大事你求的是道,形而上这个道,这些身体的变化说了半天,今天怎么变化、明天头痛、后天屁股大那都不相干的,就是四大中间的变化,就不理了。一般普通的笨人呢,就拿这个叫做功夫。拿这个骗自己骗人,那都是外道。

所以我听到讲气功讲特异功能,你看我听到,有时候客气一点微笑一下,不客气笑都懒得笑,这些算什么?你有特异功能有神通哪个不死的?佛都死了,不要说你!一个聪明人一听这就走掉了,玩玩可以了,等于抽烟一样打火机玩玩可以,说真的那就理都不理了。

好,你到达随,到达了这一步,第三个程序就是止了。止,如果走安那般那的这个境界,止息,息就不呼不吸,几乎到达了没有呼吸那个息的境界,其实那个就是弥勒佛在《瑜伽师地论》讲,就是中间息那个停留那个境界。不呼不吸,这个时候你的杂念思想也是停留,没有杂念思想。可是你们注意哦,杂念思想没有、你知不知呢?当然知,这个是观,这个是慧。就不是杂念思想,也不是大脑的脑筋了。这是止的境界。所以止息止到这个境界,如果止在这个止息或者杂念清净,杂念妄想没有,这个止,这个定久了以后,所以光到这个阶段这也叫做定,这是初禅的离生喜乐,进一步还可以定生喜乐,到四禅,你这个里头呢起功夫的作用,我们普通叫功夫,就是三摩地。各种境界都有经过的,甚至在定久了就发了神通也有,这个神通几乎离不开生理物理作用,就是说特异功能,这样也就是外道。

实际上你懂了止观的原理,前面的三步这个数息随息到达止息,这个里头就有观了,有你的慧,智慧的观察在内了。这个智慧观察呢,这里头你要产生一个问题了,拿现在医学讲是不是脑的作用呢?那是另一个问题来了,你暂时先把它停留在这里,这一讨论又扯开了。

那么你止到这里久了以后,这个止的境界呢,好,这一步,这个三步,数息、随息、止息,都属于安那般那的定的境界来做主体讲的话,你停留在这个境界上呢,那么发起了心理生理的特殊功能,往往被这个特殊功能也是一种境界,你被它骗走了,这个叫外道了。那么许多道家、许多学密法的人,到这里呢,起了许多作用,认为得道了,都是错误的,今天我是很明白告诉你们,因为有人提起这个问题,所以。

好,那么为什么第四个是观呢?其实刚才讲过,你有初步数息随息止息已经有观了。这个时候这个观是慧观了,智慧了。如果走到佛法路上,这个慧观观什么呢?知道我们前面数息随息止息,这个里头身心两方面作用它是体空的,它也是空的。都是唯心造的,都是念头造的,乃至气息地水火风的变化都是唯心造的。所以观,空了,观它的空体,就不管前面什么数息随息止息这些,已经到达止的境界了。修养修持已经到了这一步,是观这个体空,观这个念头,乃至我们知道自己能知,知道这一知,这个知性的作用它也是体空的,这个体空里头呢,是不是空呢?那么你空住久了观清楚了以后,再进一步,就是,进一步是我们讲话的方便,其实你很快,你有大智慧已经懂得这个空就是有嘛,就是妙有,这个生命的本体,即空即有,有是从空中来,空是从有回到那里去,所以这个非空非有这个是中观。

好,这个时候呢,所谓还,还到什么,三止三观,看清楚还到此心,就是这个此心哪一心呢?就是我们生命的本来心,本来清净的回到这里叫做还。也不住空也不住有也不住中观。实际上呢,你随时要住空境界也可以住,有境界也可以住,非空非有境界也可以。就还到本心的本来清净,认识这个,等于禅宗人讲一句话,认识本来了,本来面目,本来他的作用是这样,你认识了。这是还到这里,还到哪里去呢?还到自己的心性的本来的功能上去,拿言语文字来表达就懂了这个。懂了这个后面还有,这就是还,还到这里来,所以叫还,不然还到哪里去啊?

等于《楞严经》上,现在我是说等于引用,当然要你们真的研究的学问渊博,修持好就懂了嘛,修持好不一定读书哦,他自然会懂。《楞严经》佛在七处征心,八还辨见,把八个境相拿眼睛来开始回到心理上的,光明还给太阳,月亮还给发光体,黑暗还给黑夜,看不见的还给障碍等等,八处都还完了,他所告诉,佛告诉阿难,有一个东西的,光明、黑暗、障碍、通达等等八处都还完了,阿难,他说有一个东西还不掉的没有位置可以归还的,那个没有位置可以归还的,《楞严经》翻成中文,最妙的古文八个字,非汝还者。

某人:不汝还者。

南师:啊,不汝还者,非汝而谁?这是古文翻译的太美太妙了,不汝还者,不,就是没有一个地方是你这个作用可以归还的地方,你说还给虚空,虚空也有个,虚空是一个名词是个单位,还可以还的嘛,空还给空,还回去得去,连空都要还掉,那个不汝还者,没有地方可以还的,那个就是你的本心啊。非汝,那个不是你是什么?不是你,“非汝”,又是谁啊?《楞严经》是讲到这样透彻!等于说,可是在天台宗那个时候《楞严经》还没有来,天台宗的初期,所以晓得还到是这个。

那么为什么要加个“净”呢?然后你到达,智慧到这里,等于止观在双运了,三摩呬多。慢慢把自己的无始以来的贪嗔痴慢一切的习气一切什么,都清理了,这个时候虽然你有这个功夫有这个定力,你无始以来的贪嗔痴慢疑的这些习气的细的粗的根根,有时候你审察不出来那个毛病,你不要说见道的人,有些人修行很好见了道,你说他完全成功?没有哦。等于你看《楞严经》阿难跟佛讲,“令我更除微细惑”啊!最后那个迷惑,自己觉得我不要名不要利了,什么都不动心了,嘿,你认为不动心了,还有最微细那个根,厉害得很,拴在那里,这叫微细惑,都要扫干净了以后,这个就是净。真正净,没有恶,当然没有恶,没有坏的,也没有善,也无所谓清净不清净,至净,心地的净,证净。当时不讲净土,净土就变成阿弥陀佛那个净土一样了。混淆了,阿弥陀佛那个净土另一个道理,是有那个净土,等于说这个净是讲心净的完全干净了,这个才是六妙门的这个止观修定道理。

当然以此修去,了不起哦,也有成就。那么六妙门天台宗的,所以那个时候他提出来,后来你看《永嘉集》,他是由天台宗修道了,他已经悟道了,这个再到广东来请六祖印证,两个一样的,六祖说你对了,就到了,他是走天台宗入手。那么以教理来讲呢,所谓三个重点,解脱、法身、般若。

还到哪里去呢,还到得了法身。法身是怎么样,法身是解脱的。解脱了以后是大智慧成就,是般若。法身、解脱、般若,这个所以常常叫你们研究,我也发给你们永嘉大师的修法,后面他的原文,这个般若无痴即解脱。

李淑君:般若无着即解脱。

南师:啊,般若无着即解脱,你都记得你就写,你就报,免得我讲。

李淑君:般若无着即解脱,解脱寂灭即法身,法身不痴即般若。

南师:就是这样,三个转来转去,就是还净的道理。法身了,得了法身就是得道了。证得法身,法身没有一个身,这个身是假的,你觉得另外有个身体已经搞错了,就是空性,法身无痴即般若,般若不着即解脱,等等,这个三个是转来转去一样,你不能落在一边的。

那么天台宗所谓,那么至于讲成了佛得了道有三个生命的本来,不是我们现在的身体一样,叫法身、报身、化身,法身就是空体这个是法身,妙有起用的这个是报身,就是说我们现在妙有起用里头是报身,又产生了化身,妙有是变化无穷,法报化三身都在一念之间,就这个心念的作用,这就是究竟圆满,实在很了不起的。这是很简单的佛法,拿现在的心理学配上,拿现在的科学一配上,从这里发挥出来,是非常伟大的,生命同宇宙的道理都包涵在内了。这个就是补充了六妙门天台宗止观的法门,这个道理。今天就讲到这里,大家应该了解了。哦,你有问题是吧,我看你要动嘴了。

黄医师:“还”就是见道了?

南师:啊?

黄医师:“还”就是见道了?

南师:好,你刚才,对,忘记了,刚才还有人问,素美后来问,这个平常问,那么怎么样叫见道、修道、成道?

对,“还”就是见道了。

如果以天台宗这个六妙门这个范围来讲,还等于见道,净就是修道,证到极果呢,般若法身解脱就是三身成就,就是成道,就是这样。

你问的对,不到还的境界不算见道,严格地讲真正见道要到净的境界才是见道,所以见道也是修道在内,所以修道与见道这个里头,就是说大概分二三路,不一定,有些人说先见道而后才能修道,菩萨的路线。那么,也可以说,先修道,功用到了才能见道,两个。还有一个呢,见修同时,一边修持一边智慧开发了,修道就是见道,或者是见道了才能……

三条路线,也等于法身般若解脱一样,彼此彼此运用之妙是圆的,所以他是圆门,圆满的。不能停、死钉在哪一边的呆定地讲法,呆定地讲法就是见取见了,你主观成见停住在那里了,就不是中观之道了,这个问题很好,就是这样。

今天这样一讲,你们照此修去,五祖告诉六祖必然可以成道,照今天讲的路线,就怕你不是照此修去。

黄医师:星期五我……想的就是这个了,三止三观,就是在《解深密经》里面说,徧计所执,这个依他有……

南师:依他起。

黄医师:依他起,再圆成实性,跟这个就是三步都是差不多一样。

南师:对,这个唯识道理,实际上佛法就是一个道理,各宗各派各个菩萨说法,对众生的机缘他的程度表达不同。对了,你讲对了,等于说徧计所执……

黄医师:就是空了嘛,这个念头是空的。

南师:徧计所执是指凡夫的境界,把自己那个遍不用这个遍,双人旁的,就是普遍啊,那个严格讲两个字又不同,遍满抓住,抓得很牢,凡夫认为这个思想念头是真实的,就是徧计所执。见道,懂了以后,知道这个思想念头,心意识依他而起的,因境界因生理物理而引起的,引起了以后自己抓住很牢了,依他起性。如果知道了,认识是空,即空即有,依他起性以后不徧计所执,就是圆成实性,也就是等于中道,一样道理。

某人:还是唯识好。

南师:还是唯识好,哈哈,这也是个人有缘,就是这个道理。好,这是简单的讲哦,这三性啊,徧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

那么这是介绍了这一步修持止观了。

我们现在开始讲的,止观的道理,后来黄教的密宗西藏的,宗喀巴大师这个法系,他的系统,用这个密宗的观想的方法,最后的路线也是到达了这个中观的道理。所以黄教的以中观正见为目标的,智慧,成就以中观正见为目标。

那么现在我们要提出问题了,这一部分,听到这里大家还有问题没有?

某同学:老师,三止三观,空假中,跟唯识这个一切智、根本智、后得智这个……

南师:这个不是,两回事,两回事,你说一切种智,还有什么,你的国语我先要给你翻,后得智,还有什么,你还在乱想。

某同学:一切智,一切种智,后得智。

南师:一切智,一切种智,后得智,这是讲般若方面有分别了,见道程度的深浅,同这个,同你刚才,黄医师所问的唯识的三性不同,两个问题啊,那个唯识是比较深了。好,那是讲智慧的这个境界有不同的差别。一切智、一切种智、后得智是统统不同,而且把智慧与修持的成果,智慧的那个开发的道理有不同的差别,那个很细的。

好,今天这个问题差不多吧?差不多我们再要转到,由这个普通一般修止观的,差不多都是在这个范围里头转。

注:本书根据南师1994年香港演讲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