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研究》第49讲


五阴本因与边际

“汝等存心,秉如来道”,他说你们啊,好好发心,把佛说的这个修道,“将此法门”,在我死以后“传示末世”,后世,“普令众生觉了斯义”,使一切众生懂这个道理,“无令见魔”,不要给思想魔困住了,见就是思想。所以你们做功夫啊,修道啊,这个对啊那个对,都是你们的见魔。

“无令见魔,自作沉孽”,去造业啊,走错了路。“保绥哀救”,保护那些慈悲,保护,哀救,那些可怜的人:苦啊,菩萨你要指示我啊救我……佛菩萨也救不了你,你要懂理才能救你。“销息邪缘”,免得走歪路,令他们的身心入佛的知见,这还是拿《法华经》来讲,这个天台宗来讲,只是入佛知见,进入佛门的这个理论所知的、所看到的懂了,还没有开佛知见呢,开,啊,还没有示佛知见,示,表示、现出来,悟,悟到了,进入。不过这里进入不是《法华经》的第四个进入,这是初步入佛的知见。

“从始成就”,由这里开始这样用功,最后到成就,“不遭岐路”,不会着魔境的。你把这个道理认清楚了,他里头五阴里头分五十种魔境,走火入魔的境界。他说你把这个基本的道理拿住了,自己到了某一个境界现前,就是自己神通发起来一看,也知道是什么道理,要丢就丢掉了,没有什么,那个魔,魔不着你,就是要道理(拿住)。

下面就给你讲:

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死生,及诸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觉妙明精真,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多迷头认影。

明心见性,这个本性,就是我们讲《中庸》天命之谓性,这个东西他形容,几个字啊,这是很难解释的,这个中国字最美的用上了。他说精,这个精不要做精虫卵藏的精,形容词,精到、精实,这个精实也不要看成物质世界一样有个东西,这是生命的根源、真正叫真如,他说妙不可言,本来明净,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本觉。本来这个觉性是圆明清净的,上面没有生也没有死,生死是它过程的现象。

“非留生死”,这个自性上面,他的根根是没有,生死不过是上面过程的一个现象。“及诸尘垢”,也没有物理世界,也没有精神世界这些尘垢所留。甚至于虚空,我们这个宇宙的太空那么伟大,连这个都是一心之所生的,连这个都不是。这一切都是因为妄想之所生起,一念妄想起,所以妄想很难懂。

我们大家现在认得的,认为自己脑子里思想乱七八糟,只晓得这个是思想,你晓得你打起坐来那个坐在这里,这个生命活到这个肉体今天活到,这个活到的这个动能,这一点就是真正的妄想,自己还没有看到,非到行阴、识阴这个境界才看得清楚,“皆因妄想之所生起”。

“斯元本觉,妙明精真”,他说这个我们生命本来这个原来的,本来是佛,个个都是佛,人人都是佛,这个自性是妙不可言,光明清净,这个真正的心性啊,“妄以发生诸器世间”,整个的物理世界就是妄想这一念构成,自己虚妄妄想构成,在这里只能讲到这里。如果拿现在讲科学不晓得要怎么求证它,这个物理世界就是这一念虚妄构成一个假象,发生诸器世间,物质的世间。

他说等于演若多,演若多是个人名,是释迦牟尼佛在的时候,发疯了的,他早晨起来看镜子就是《楞严经》本经上这个人,演若多,自己看镜子,哎哟这个人好漂亮,哎呀,我的头呢?疯了,我的头没有了。镜子里是他的现象,他“迷头认影”忘记了自己头,看到镜子这个人找自己的头,这就是故事,是真的故事吧,比方吧,《楞严经》本经上面,他就是佛在世的时候,发生在他那个城市里头的,“如演若多,迷头认影”。自己头本来在,等于我们平常大家都有经验,一把钥匙一个东西放这里、放在口袋,还拚命在找,就是这样,结果找了半天,在口袋摸出来。一切众生如演若多,迷头认影。

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迷因缘者,称为自然。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

“妄元无因”,一切妄想的根源,它没有第一因,倏然而来倏然而去,“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讲妄想的过程呢,所以佛法建立了因缘,就是因缘的道理说没有个主宰,说无主宰非自然,一切皆是因缘所生,都是妄想所建立,“立因缘性”。所以他说佛说我一讲因缘,好,大家又迷住了这个名称,“迷因缘者,称为自然”,认为是唯物自然来的,不懂因缘道理,认为是自然来。其实啊自然来,唯物唯心都不对,唯心也没有对,嘿,心也不是,这就是佛法了。

“彼虚空性,犹实幻生”,他说你注意,整个的空,我们觉得空,乃至物理的虚空,这个还是个幻象,你不要认为空是究竟,有一个空,空还是个幻象。这个空是什么呢,空是颠倒妄想来,它也是个幻想。“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所以说因缘所生,或者说唯物唯心“皆是众生妄心计度”,都是颠倒妄想,使你的思想,使你的主观观念,随便判断,随便构成。

“阿难,”现在把它归纳,前面五阴是分析,分析配合用功的境界经过,你光是看了这个认为懂了,不行哦,你还要研究五十种阴魔的变化,在想阴里面,有时候你们自己,所以就走那个路道,用功起来一下理不懂了就是那个(阴魔)样子。

“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你知道了一切皆是妄想所生,妄想的现象怎么来,所以佛经上给你讲因缘所生法。因缘里头,唯识学、唯心这一方面给你说专门论因缘的多少经典,所谓讲因缘是心理过程的现象,说妄的因缘。

“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如果妄想真能够空了,那么讲妄想所起的因缘作用也是空花了,本来就没有这个事,因缘也不过一个名称而已,“何况不知”,当然转过来,可是你们什么叫因缘,什么叫妄想还是都搞不清楚,这是批驳因缘。“推自然者”,认为是自然来的,就是因为不知道……诶,刚才讲错了啊。因为不知道这个妄想过程说因缘法,因缘也是空的,这个道理不清楚,所以你们当然“何况不知”,根本不懂。因此自己主观认为是自然来的,唯物的,自然跟唯物是勉强讲,配上唯物,自然是印度有一种自然外道,有一套理论的。

“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因此,我、如来、佛,替你们开发,使你们明白,所以讲这个五阴的本因都是妄想。这个五阴的根本原因,色受想行识都是妄想来。

阿难。是五受阴。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浅深。惟色与空。是色边际。惟触及离。是受边际。惟记与忘。是想边际。惟灭与生。是行边际。湛入合湛。归识边际。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真修行成,开悟、得道,基本是五受阴,这个五阴一来,一动就有感受的作用,知觉与感觉是同样重要,有了感觉感想等等就五种妄想形成了,就是色受想行识五种。

“汝今欲知因界浅深”。他说你现在晓得追究,要逻辑分析五阴的,因果因缘它的界别,理论上的界限的浅深,他又给你做一个分类。

“唯色与空,是色边际”。色法就是物质世界,地水火风空,色到了最后,有,色的有就是地水火风了,真把地水火风,空了就没有色法了,色跟空是个边际作用,中间的界限。

“唯触及离,是受边际”。我们的感受,譬如挨拢来手这样抓你一下,两个合拢来这个有感觉、触,拿开了就分开,就没有受的作用了,所以你们打坐做功夫也是这样,你说病啊,痛啊,舒服啊,你把念头真的拿得开,它就没有舒服也没有痛苦,触与离,是受的边际。

“惟记与忘。是想边际”。记忆能够思想与一切皆忘掉,是思想的边际。

“惟灭与生。是行边际”。生跟灭,行阴的边际,不生起了自然就灭了。

“湛入合湛,归识边际”。清清净净的,这个边际就很难分了,清清净净回到清清净净的本位,这个是识的边际,识阴的边际。

“此五阴元,重迭生起”。等于五层宝塔一样,一个一个来,重重迭迭来。有时候色身,意识思想一动了就有行阴起来,或者是意识思想一动了,自己的思想就停不了,认为大彻大悟了,什么道理都懂了,它是重复重重迭迭生起。

那么再吩咐你根本。一切生命存在,心意识,意识动了就有,有了以后就有我们现在生命,你现在要回到那个本来,“灭从色除”,你还非从生理上,先从色阴空了,受阴空,想阴空,照次序来是这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这里就是根本。那么你说我现在想空,你生理色法没有转变,你空不掉的,哪里空?你说,我经常说,人啊,我们老了感觉,求生不容易,求死很困难。我现在一念就想死掉,你做到吗?不自杀不吃药做不到,除非色法真空了,一念走了,就放掉了。所以“生因识有,灭从色除”,非要从这个现身开始修。

“理则顿悟”,道理呢,一听就懂了,懂了有屁用,“乘悟并销”就没有了,懂了,是懂了,懂了,没有了这个道理空了,你也没有做到。可是这个道理变成功夫呢,“事非顿除”,不是道理懂了你功夫就到了,功夫一步一步一步,慢慢“因次第尽”,一步一步做来,渐修来的,讲得非常清楚,非常科学,大概所有佛经里头最科学修持是楞严了,一步一步。

那么再重点是下面,这个叫大家背来的,“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一步一步的修行,密切去做功夫,努力去做功夫,当然这里还没有告诉你,这只讲、完全讲功夫哦。

他有些文字翻译,你要批驳他,研究唯识的,所以他们批评楞严的,很多都是外道之见。因为什么,譬如说行阴尽者,这句话违反了佛自己说话,因为,般若所谓讲也无无明尽,哪里有尽与不尽?就是断见了。他不知道这个他是方便告诉你一步步功夫,至于你功夫怎么做好呢,还要配合你的行为,修一切善德,那是菩萨道了,就是看菩萨道的经典也没有给你们讲,你看《瑜伽师地论》,中间多少专讲菩萨行,小乘行为的,做功夫一句都不敢提,提了吓死你,一点做不到,一点影子都……非那个功德配上不行,就是这样。

那么,我们今天把这个,帮大家都是把这个文字上了解了,再做研究了,好,这个五阴生灭修法,《楞严经》里头讲得最清楚,是科学性的,这个生命科学,那么下一次礼拜几再讨论了,慢慢进入再讨论。

讲到为了讨论这个,你们要注意,那个生死来去根本,我们的重点,我们这个重点同《楞严经》同每一本经一样,这一次重点是从这个来的,生死根本从《入胎经》与生死中间来的。

那么在这里看了以后,尤其是黄医师更要注意了,在这个经典你找找看想想看,他那个中阴身怎么给这个基因俩裹起来了,啊?回去看一下,我们后天再继续下来。

这是我抽出来,你们关于这个中间的境界的变化,当然不一定有,可是必须要了解它一下。

黄医师:老师,这个这一段“若于群召,已获同中”,中(zhong第四声)是不是,这个这几句啊,就是第二页最后的第三行开始“此则名为色阴区宇,若于群召,已获同中”,中是不是中就是靶中的中呢,“销开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这就是大概就是说前六识转识成智。是不是这个意思呢?

南师:嗯,对啊。

李淑君:如果转识成智的话,那就属于般若见地上的,那么刚刚老师讲这一部分都是属于做功夫方面?

南师:功夫也要般若嘛。

黄医师:功夫到了这个阶段的时候就是转识成智?

南师:是啊,对,智就是般若了,其实凡夫也有般若啊,就是要你智慧理解清楚。

某同学:糯米粥。

南师:哦,有点心招待。

注:本书根据南师1994年香港演讲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