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想真的走入佛法的境界,在这个境界上你再要观察,不是你这个定,定是心理状态意识凝定清净一个境界,这是给你个比较,所谓属于正念,三十七菩提道品里八正道所谓正念、正定、正思惟的一种状况。假定是这样一个境界修行,不管你在家出家到达这样,外面如果把你丢到另外一个非常复杂的环境,而平生最喜爱的要名有名要钱有钱、要男女关系有男女关系、要饮食有饮食、甚至于起心动念七情六欲,你还是动的,下意识的那个结使贪嗔痴慢疑的根根没有动摇。所以说在这样的境界,那么看起来是进入天人境界,天人境界是还靠行为的成果,不但是意识心理上,思想行为永远保持这个成果,乃至你起心动念,一有念头动了的时候,动念处处都是存善,没有贪嗔痴慢疑,没有这个五个是,贪瞋痴慢疑这个心理状态归纳叫做什么?思惑,非修不能证得。那么还有五个呢?见惑,哪五个?报出来听听看,五个见惑:邪见,身见,边见,见取见,禁戒取见。这个都是开头我们解释过的,你这个时候定在这个境界上,如果还在“见”、你身见还在,没有解脱,身见还在。如果你认为这个就是佛法就是道,已经偏差了,就是邪见了;如果认为,你说我现在这一念清净,身心都很清净,身体都忘记了,空空的,你就是边见了,对不对?如果你认为这个,我这个就是对了,是见取见;然后你认为永远保持这个其它都不敢起心动念,外界也不敢接触,善事也不敢做,做也怕把这个修行的境界跑掉,就是禁戒取见。这五见的根根,同这个五个见惑的根根,见惑就是思想的理论上的不清楚了,叫做迷糊了,所以见惑根根没有去。
五个思惑,尤其是贪、瞋,这个痴、慢、疑,动都没有动摇。譬如说,你一天到黑守在这个境界上,认为这个是,刚才我们拿见惑来讲,像我刚才一分析,你就是到达这个境界,如果落在这个五见上,你这个就是贪了,对不对?这样意思懂了吧。然后在这个境界上什么一切外面找你,做一点好事或者帮个忙,不行啊,我要修行啊,动都不敢动。然后如果扰乱你这个境界的话,你非生气不可,瞋心就来了。而且呢,贪图这个清净为究竟正是痴嘛。而且越到这个境界,越是功夫越用好了、我有道看你这些都是众生皆是混蛋,这还是贪瞋痴慢,究竟你这个对不对还是问题,是疑啊,贪瞋痴慢疑都存在。换一句话见思惑一分一毫都没有解脱,这个同修行的成果都没有关系。所以能够得到初禅的成果,就是拿十个,见思惑十个根本,至少是瞋念绝对没有了,只有慈悲了,瞋念绝对没有了,才能够到色界天人的境界,所以天人合一到这个,况且你都统统存在,我经常说你们学佛修行一脸都是仇恨的面孔,而且每一个人都讨债的面孔欠你多还你少一样,在外表表像的慈悲都没有,还不要说内在。而且是一股,我经常骂人的,一脸佛相,有人把我记录错了是福气的福,一脸学佛的那个相啊,不是福气的福,满口佛话,讲的都是佛说的话,哎哟慈悲啦,境界啦,回向啦功德,听到就烦,就是一脸佛相是满口佛话,已经入魔了嘛,佛法告诉你是融会到心里头。
所以这样的境界,第一个证到天人境界,你还生命没有结束,你的善行功德,由戒,光是守戒还是消极不敢为恶,还是积极的维持十善业道,功德圆满才到天人境界。那么如果,第三个问题,能不能这样就得果位初禅果了?不能,所以得初禅果位是见思惑里头要解脱,起码要解脱心境这个习气解脱十分之三了,不要说没有,还是要解除了十分之三。
中间这个问题更严重啰,那么天人境界同这个,即使你做到了,得了天人境界,我就现在身体死了,你这个境界在中阴还保持,没有中阴了,这样,直接以这个境界进入天人,当然还没有得果位哦。那么这个里头分好多了,所以初禅的果位……像你功力深一点,功德还是没有圆满,所谓或者有天人这个境界定一下,诶,又下来到人间,七次进修,才可以得到初果,初果才可以得到。
那么这个中间还有了,或者你是智慧高,愿力大的,证到一半上天人,或者天人再下来堕一半,在中途定住了,也有。这个里头就很细了。这个里头讲起将来再补充了,大概给你们。(某人问:什么叫中途啊?)就是由这里死后升天,这个路途上,或者在哪里再进修证果,或者不能进修证果,还要七次五次往返人间,下来的时候,正要入胎的时候在这个中间,就是这个中途。
某问:是算中阴境界吗?
南师:不是,这个凡夫叫中阴,这个不是中阴了。那么你说证果证个什么果呢,证初果的有余依涅槃的境界。有余依涅槃证到真正空的境界,当然范围很小。但二果有大,三果,大阿罗汉,即使到了大阿罗汉还在有余依涅槃没有究竟,还不是佛道。
那么我们这些都是连带的,你们对教理啊,什么熟练一点才能够搞清楚啊,现在不详细告诉你,现在我们重点讲修证。回转来,就是说你心念清净,这个修证功夫,拿我们现在现有的科学来讲,先不谈生前死后,不过还是意识状态的一个清明面,身体还没有死,脑细胞还活到的境界,所以还属于色阴区宇。那么这还是只讲心理上的哦,心理上的哦。生理上的变化呢,你对受阴是一点办法解脱都没有。所以你看很多修行人我们看到,都受现有身体的这个现象,四大不调的,病痛以及不顺畅的影响。这个如何来进一步了解这个佛道的境界呢,佛法进修呢?我们留到下一次再说。
注:本书根据南师1994年香港演讲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