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那么我们现在都是简单的介绍。所谓天台宗采用了安那般那修止观,我们昨天就提出来,他利用安那般那出入息。出入息特别注意啊,我现在又舍不得,为你们舍不得,叫你注意十六特胜哦,十六种特胜是什么?再重复一道啊,这个拖时间了。
十六特胜,知息入,知息出,知息长短。
所以大家,譬如天台宗用数息观,第一个你就晓得先利用鼻子了。鼻子我们本来在呼吸,你知道自己这个气是进来,不是守住这个气哦,那变成外道做功夫了。你只知道气进来,其实这个数里头就有随息。
气进来到什么程度你要完全清楚哦。你先不要讲得定不得定,这是空话,你要知道息入,那么这个气一进来自然出去的,这个我们开始讲这个安那般那已经给大家反复讲过,又重新讲了。
我们一个小学生都知道现在,我们人为什么要呼吸?气进来要出去,因为外面气进来在里头就、到了身体内部二氧化碳就要变成碳气,所以气进来我们不出去很难过的,因为要把碳气吐出去。所以呼气就是自然要,这个身体本能不要你脑筋指挥的,自然会把碳气呼掉。譬如我们有几个例子,人很烦起来很痛苦的时候,为什么“唉”,要叹气呢?因为你心里一痛苦一烦里头碳气已经充满了,所以你自然的本能,“唉”,呼掉很舒服。
你譬如说,李传志,坐在这里,为什么给我们正骨头的时候,叫“哎,你注意吸气啊”,他要动的时候说“哎,你呼气啊”,你“呼”他就一动,假设你吸气进来在里头,他一动会受伤的,对不对?
李传志:是。
南师:嗯,就会受伤的,所以要你一定要配合你吐气。所以有许多炼气功炼武功的人很笨,尤其以前有些练少林拳,练南拳,广东福建是南少林拳,练那个猴拳的,这样扣紧,把这个一口气闭到,身体非坏不可。但是他靠什么时候呢,所以炼拳吐气开声,要发的时候,等于现在气功讲发功,我要打你的时候攻击,“嗨!”是吐气,为什么吐气会发生这么大力量?你要打人的时候不是说把气闭住拳打出,这个没有用的,甚至还打不死人自己骨头先断了。这是讲到呼吸这个作用要搞清楚啊,这是个科学的。
所以你看,李传志,给我们,要严重改变你的骨头治你病的时候,李传志很会哄人的了,老师,吸气啊吸气,好,吐气,“咔咔”,来了。要你吐气里头的把碳气吐完了,他就好动,而且吐气吐出去里头就松开了,我们呼吸进来如果把它闭在里头,肌肉神经细胞都会紧张起来的,所以一个人很注意力的时候没有呼吸哦。实际上注意力时候很伤身体也很伤脑筋,因为它碳气都在里头、放不松了。
所以说我们生病的时候哪个地方痛,尽管叫,人这个病人叫“哎呦哎呦哎呦”那么在叫,是嘴巴在叫哦,实际上他意念带到那个浊气那个碳气是停留在那个痛的地方了,假设真的把哎呦哎呦叫,意念把那个痛苦的地方,碳气把它放出去了的时候,你的病痛就减轻很多了。
这次给大家讲到知息入、知息出,我在说明,你看大家普通人怎么叫息入息出还不知道,现在我说明了,可是你们还打坐啊,学佛啊,你能够知道息入吗?随时,每一次进来你都知道吗?当然有功夫上一种是专修了,一种学大乘道不是专修,你还是做生意,还在办公,还在读书,还在忙,可是你有个心念永远宁静的,随时还在知道息入,知道息出,这个才是大乘的修行了。不是说你每天做两次打坐两次修行就够了。大乘的修行比小乘的难,他是个在家人随时要应付每一天那么多事,可是心境,还不装模作样来。你还坐在这里,还闭到眼睛坐起来,虽然在开会我要坐起来,这是变成装模作样。甚至开会还看不出你在打坐呢,还一样在看到东西,一样听到话,一样还可以答复你,一样自己里头做功夫,这就是难,所以大乘修行难在这里。
如果你在大庭广众开会还闭起来打坐,一看就晓得这个家伙不是神经就是魔道,不是学佛就是炼气功,当主席一看,大家一看,他是拿了公家薪水在这里不办事嘛!所以菩萨道难行,还坐在那里做功夫,你还看不出来哦。不是说大庭广众一天要靠打坐的,这个你们要注意。
所以你看我平常给你们讲话,比你们忙啊,为什么?你们那么多人只对付我一个人,晓得吧,那我一个人要对付他妈的那么多人。所以你要问大乘道,而且还要招呼那么多事,甚至你们谈话,这边谈话,我还叫你们“哎,某人你那个茶给人家倒一倒”,“哎,你那个凳子怎么不拿呢,”可是你们就这个耳根眼睛都没有那么灵便,都还要我叫。其原因,平常大家不想,他怎么说他修道打坐会管到那么多事?你们年纪还比我轻,为什么糊涂比我那么大?还只能够晓得招呼一面两面的事。因为你没有修定,定在这里,像刚才崔先生问我,学佛,观想佛哪个佛像好,还要我给他介绍一个佛像,我说我不知道,你去找哪个佛像好,你看哪一尊佛跟你俩好,你去找爸爸一样,找哪个人,拜干爸爸,找那个人做干爸爸,诶,这个干爸爸不错啊(众笑),哈,这个是你的。
所以知息入知息出,你看到那么简单,你这里就要反省。你要做到一条,特胜,你就已经到了特别的境界,你战胜利了,你就。
知息长短,第三条更难了。那么你要晓得,你们打坐,知道气到哪里,知道肺部大概知道,气能够到达了胃一直下去沉到下丹田,到达海底,到达了两个腿,到达脚心,到达脚指尖,有几个人感觉到呢,我们在坐的,你有没有?都没有?(某人:没有)
你,他点头他有了,也不客气,有了就说有了,那位,要注意,黄医师有,这都是真实,但是现在只感觉到有哦,不是我批评,他两个人的确是有了。
那么要知道,庄子说,凡人之息以喉,普通人的呼吸只晓得到肺部,自己还不知道,至人之息以踵,这两句话也讲过好多次,你们都知道了,凡人之息,普通凡夫只到喉部肺部,至人之息,有道的有功夫的,他气就到足跟。
要知息长、短。当然有些你做功夫,譬如他们黄医师马有慧都点头,他知道,已经到这个境界。可是有时候你注意,当然他们有这个经验,今天偶然碰到饮食太过多了,或有时候也觉得下不去,妨碍了,那么短,你要慢慢又要宁静下来使它打通,知道知息长短。
这一步呢,知息遍身,几个人有经验?黄医师有经验吗?现在?差不多了,你有经验吗?有经验,还有哪一位?知道这个息进来,全身内外,所谓内外五脏六腑都到了,而且每一个毛孔每个地方都到哦,那是很清楚的。有一天假设譬如说你今天起来打坐的话,早晨,事情很急,本来你要三十分钟,五十分钟,或者一个钟头才能做到遍身,可是为了赶飞机,为了什么,只坐了四十分钟走了,你就晓得有些地方没有遍,没有充遍,你有没有经验?没有充遍今天,虽然黄医师还去看病,也在开刀,也能够做事,可是他的本身觉得今天非常难受,对不对?
所以我常常告诉你们,你既然要做做功夫,做饭一样要把它做熟,这一锅饭放下去,水,还没有做熟,水不够了火不够了,就下来,端起来吃,夹生的饭,是不是这样一个经验,黄医师对不对?
你有这个经验,那一天就很痛苦,可是他忙啊,这个病人还是要看啊,他还是动刀啊,同他工作没有关系,那个是智慧脑在做哦,可是他的本身的感受这个身体,这个饭这一锅饭没有做熟在做,等于他这两天回来疲劳,休息不够拼命还要看病人,一边看一边自己头还是发晕的了,他给人家在摸,自己也需要人家摸了,不过没有人给他在后面摸就是了,是同样道理。所以知息遍身,这是第四个特胜了。他一条一条并不是照次序来,但是他有次序,也有次序也有关系。
第五步才除诸身行。息充满遍身以后,当然息遍身的人多半可以停止饮食了,这一点告诉你们经验,息遍身要完全遍身,还真要肠胃完全干净了。不然你外表觉得遍身啊,五脏六腑的胃气,胃跟肠里头还有东西的话,气并没有充满,还有浊气在里头,还有瓦斯脏气在内的,这一点是特别吩咐大家。那是当然我们现在都在家人做不到的,要专修行才做到了。那肠胃完全空了,气遍身那是不同哦,那不同,那你就专修三年五年,算不定你人可以腾空了,至少可以离地走路,离开地下这样虚空飘起走,会有这个境界。当然你不要问我,我是卖嘴巴的做不到的,但是我吩咐你是这样。
到了息遍身以后,第五步你看除诸身行。你在身体上,这个行是运动了,这个身体的气血的流通啊,心脏跳动慢慢就宁静下去。宁静下去,慢慢慢慢做到什么,没有身体感觉了。这个时候也不管气不气了,这个身行,感受方面。不像我们坐在这里,你看大家一坐到这里,一闭到眼睛虽然觉得蛮舒服,蛮痛苦的,因为乌龟一样有个壳,有一个有个茶杯把我们盖住在这里。所以我们觉得精神不够了,头昏了,是这个盖里头的这玩意不好了,那个电不充实了,这是气的问题。假设到这一步,然后除诸身行,等于这个盖子打开了,这个杯子呐,空了一样,就不同了。
这个以后,第六步就是受喜。感觉是心里是喜悦的,然后才是有快感,受乐的,那真是喜跟乐才来。
那么注意哦,第八个特胜,这里为什么,怎么叫受诸心行?所以我现在重复好多次了,再重复带你们。所以看佛经研究佛学,他是个科学你不要马虎,不要看过去了我都背来了,可以应付考试一下,没有用的。
怎么样第八才叫受诸心行呢?这个时候你心理上的,到这一步了,你心理上自己动一个思想,动一点感情,动任何一个念头都很清楚。你说那我现在很清楚,不对,两样,那个很清楚譬如说你修行到了这一步用功,你心里想起一个贪念,贪念,或者想起一个欲念,饮食的念吧,我想到某一样东西吃,这是贪哦,饮食的习气来了,你胃的感觉就不同了。这个心念一动,有时候你说,我想某一件事情,刚才某人给我讲一句话很不舒服,在这个时候一想到,你马上觉得肝脏这里不对了。心念同生理的反应就是那么快,你就知道。换一句话,你对于男女之间要动一个淫欲之念,你就马上感觉到一股心理上的心火就向生殖器方面冲动,就有发烧的感觉了,就会来了。所以古人讲欲火啊,欲就是火,这个欲火,诶,你就会来了。
譬如说,这是讲粗的了。细的你很难检查,到这一步,安那般那气到这一步,你就自己不需要你检查它就反应的细的。譬如说我们这个,今天刚才吃饭,我们大家,这个台湾来的朋友们坐在这里,感叹台湾这个选举,台湾的政局,那么我们一边吃饭一边说笑,管他妈的,就是引用宁波人的话,管他妈妈嫁给谁跟到慈溪走吧,嘴里讲得那么轻松,心里也很沉重,因为对台湾有感情啊,就觉得好像太可惜了,严重的这样一个心理。
好像这个外面事跟我们个人都没有关系,他里头,受诸心行的时候里头会有影响。那怕你一点,或者对某一个人发生一种妒嫉的,一种事业上名誉上的妒嫉啊什么,你自己都检查不出来,到这一步功夫的时候,受、就感觉,诸、一切,心理行为的感受得很明白,这不是思想上的哦,你马上这个功夫的这个境界就受影响。
所以到这里以后才告诉你。第九是什么?姚海侠(音)?
姚答:心作喜。
南师:第十呢?
姚答:心作摄。
南师:好,第十一是心作解脱,这三个。第九是心作喜,那你们看到这里应该提出问题,第六不是受喜嘛,你注意第六是受喜,受是感觉的状态哦,受是感觉的状态,但是到第六步这个受,感觉是只占四分之一二,心理是占四分之二。这个受有生理部分,生理一半心理一半的哦。不过这个时候还是受喜、受乐,到这里不是受的问题了,心,这是哪一种心?就要考虑了,整个心是喜悦心,你看不是受喜哦,没有说心受喜,你不要看这几个字都是马马虎虎的,里头都很多内容。
第十是心作摄。心力强了、坚强了,能够转变一切了。换一句话这个时候的心力动一念可以影响物,可以影响外面的,这个心有这个功能。
第十一,才是心能够真作解脱了。得解脱,解脱两个字也要注意,好像是衣服一样绳子一样解开了一个东西,生命的结扣,脱离了一个牵挂,所以解是解,脱是脱,这叫解脱,每个字要注意。
那么这个,第十二才观无常了。这个下面就转到智慧观了,那上面功夫一步一步已经过了。过了以后你还有上面这个阶段嘛,还是知息长,知息出,知息入,知息长短都有嘛,都具足的,都具备的,都现成的,这个时候才观一切世间诸法无常,靠不住,都是会变去了,这是真正可以体会到世间一切无常。
再,第十三叫做观出散。
第十四才真自己到达离欲的境界,超越了,超越欲界的。
第十五观灭尽,一切念,空了就空了,换句话真到了观灭,十六特胜,真到了观灭的功夫的话,同第十六观弃舍,观弃舍这个境界的话,我告诉你什么境界,才晓得身体年纪到了该走了,说诸位再见了啊,腿子一盘,可以走了,才会到这个境界了。
这都是从安那般那这些等等的白骨观修起到,这是功夫哦。你说可以走了,可以得道吗?没有悟道啊,这是功夫,这样功夫修持定力的弃舍。
所以叫,古人说修行到,预知时至,预先知道自己哪一天,或者明年几月几号要走了,预先知道。他怎么知道?你到了心作解脱的时候,这个阶段你就会知道。甚至说我想留到自己再活几个月,迟一步走请个假,慢一步走,那是看你的功力了。不过那个是违反法律的,违反业力的,多半不肯违反,世间因缘尽了,要走就走。所以说,那么这个里头我们也讲一个故事了,所以讲观灭、同(弃舍)。
所以你们常常问,诶,古代修行念佛的人都预先知道时间该走,走的时候那么清楚就走了,那就是无疾而终。当然无疾而终以后,你叫医生来检查这个肉体上还是有毛病,或者是血压高了,或者是心脏闭塞了,或者是其它地方已经有个癌没有发现,你过后检查不算,这个没有关系。他因为到这个时候也晓得这个里头不想留了,这个机器已经坏了。他十五可以观灭,十六可以观舍弃,抛掉就抛掉了,那个当然,这一种生死来去抛掉,不会受我们普通人那种病痛,那么严重的医疗的痛苦了。
所以我们插一个故事来,一下想不起来了,你们自己可以查。这个《传灯录》《指月录》上就有,这个哪一位禅师走了以后,他有个小徒弟在外面,这个大弟子也很有修行,很有功夫,很有见地,不止功夫了,他的佛学就是说明心见性见地也很不错了。可是师父偏偏带信告诉那个在外面的小徒弟叫他回来接法,接到这个庙子这个衣钵传给他,叫他出来做大师主持,这个徒弟拼命赶回来师父已经走了。当然这个大师兄心里不大痛快,这就是得道不得道悟道不悟道,还有一种妒嫉,还有一种人我的分别。徒弟回来说师父走了,好,师父啊,庙子上所有师兄说等你回来传法给你,这个小徒弟也不客气,自己就接手,当起大和尚来,等于说大学校长就接手了。接手了以后把师父的抬出去化了,烧化,那么这个徒弟站在旁边,这个小徒弟就讲、说法了,讲几句话,和尚烧化,禅宗,手里拿个火把当到那个场面都是柴,师父肉体坐在上面,还要说几句话的,说法以后就把这个火把一转丢进去,师父身体就烧化了。这位师弟看看这个大师兄,把火把一烧,就问这个大师兄,现在意思说,原文我现在记不得,你们可以查出来,下次或者宏忍师你们翻出来,说,师兄这一下我把师父烧了,你,就是说你的见解怎么样?你们在哪里见面啊?这个大师兄给他搞得很不舒服,他说师弟你不服我吗?他说你意思认为我还不够吗?好,你点香来,叫这个师弟点一支香来,香烟未断处,这一支香没有点完,你看……这个结果呢,当然点起香来了,他脚一盘,香烟,这个香还没有烧完他也走了。这个师弟就叫他名字,他说师兄啊,他讲,“坐脱立亡则不无”啊,你的修行的功力到达了,坐到了死,盘起,立亡,站到了要走就走,他说我不是说你没有这个功力啊,做脱立亡则不无,你是对的,“祖师意尚未梦见在”,还是不许可。他说真正的佛法在哪里,达摩祖师传禅宗心法意思在哪里,祖师的意思尚未、你做梦你影子都没有!翻译成白话,佛法的影子,你影子都没有,你梦都没有梦到,还是不许可他,死了还是骂他。实际上这个师弟骂他是真正爱他,真正爱护他,你不要认为你悟了道啊。
(《指月录 卷十七》瑞州九峰道虔禅师,为石霜侍者。洎霜归寂,众请首座继住持。师白众曰:“须明得先师意始可。”座曰:“先师有甚么意?”师曰:“先师道:休去。歇去。冷湫湫地去。一念万年去。寒灰枯木去。古庙香罏去。一条白练去。其余则不问,如何是一条白练去?”座曰:“这个只是明一色边事。”师曰:“元来未会先师意在。”座曰:“你不肯我那?但装香来,香烟断处若去不得,即不会先师意。”遂焚香。香烟未断,座已脱去。师拊座背曰:“坐脱立亡即不无,先师意未梦见在。”)
好,我现在引用这个故事,给你们说明一下,所以观灭,观弃舍,换一句话我们现在回来讲,不管你见道没有见,你想这个时代我们活得痛快,我常常告诉人,你们什么学佛修道成佛悟道明心见性,都不要谈,我们只要活到健康快乐无病无痛,死的时候不要麻烦自己不要拖累别人就是第一等人。你要做到死的时候不拖累自己不麻烦别人,就要到十六特胜观灭、观弃舍,说丢就丢,这个身体。
换一句话你十六特胜做到了呢,还有个秘密,那是佛学除了另外经典上你看不出来,那么你本人要留就留啊,那就更进一步的功夫了。不过再留到的不会像我们一样,譬如说你这个黄大仙也好、林一鸣也好,到了这一步功夫,说要留的话,明明知道自己对这个世间的寿命,因缘与父母妻子儿女子孙都够了,要走的时候,你还再留,那非变样子不可。
那么假设黄医师啊,香港一定找不到他,他也不晓得到哪里去了,哪里去了以后干什么,或者留个胡子,不留刮的光光的,或者再讨个老婆成家了,或者变成一个叫花子一个人在流浪了,流浪街头绝不让你知道他是谁了,那是另一件事了,那是另一件事。那么这个秘密本来不需要讲,我们做故事那么谈谈。
所以那么天台宗,我这个怕,再三再四这些印出来给你们,你们都照普通佛学一听过去一讲过去就完了,就抛弃了,这很可惜,都要仔细的研究。
好,天台宗的修法,讲到数息、随息、止息这一步阶段我牵连的他的内容,你翻翻这个天台宗的《摩诃止观》里头,甚至六妙门里头都带到有这些内容。
跟到他就不用这个安那般那再下去了。借用安那般那到达止的境界,止息止念的境界。十六特胜里头没有用止,注意到没有?真止,停掉了,心念真的停、清净了;这个境界以后,天台宗告诉你就马上要起观了,这个观不是十六特胜后面这几个观字,这要智慧观察。
我能够做到这个功夫得到这个定境,定境是心理所造成的一个现象。所以万法唯心,佛法,这个心要想哪里造、可以作意得成功,造得成功,所以九次第定神通妙用都是心的、你专心去修,所谓修就是专心一致的去造这个样子,造得到的。你造成功了定境,也是心造出来、修出来的嘛。天下的事情修得成功不修就坏掉了,对不对?像房子一样我修出来造出来,不造就没有了。这不是道哦,道是那个本来不生不灭在那里,那个是道。
好,所以天台宗修到这个止的境界,就告诉你赶快起观,因为你这个境界止在这里还是唯心所造的,所造的一个境界,后面有个能造的是什么?你要观这个去。换一句话说你得到了这个定,甚至于坐脱立亡,生死都来去可以做主,还没有了这个心呢。这是一心所造成的功夫的现状,这还是一念的境界,心念,就算修到专一的功力……
所以你赶快要观心了,所以观心在那个地方更要注意了,观。
因此天台宗叫做一念三观,因为你定的境界,刚才就讲到十六特胜,都是念跟生理跟风大两个配合而修到这个境界。你赶快要回转来再深入一层,观后面那个能观的、能止的、能定的那个功能是什么。就是你这个定的境界也是一念造成。可是这一念,所以天台宗,我在美国的时候有一个华侨从加拿大来,这个老先生姓什么我记不得了,修天台宗,他问了我一个问题,他说佛学上讲一念三千,三千一念,我一听他、说你是学天台宗的?他自己也搞不清楚,他说我看六妙门上看到的。怎么叫一念三千、三千一念?不是说这个念头来……有三千个烦恼也可以讲,三千大千世界这个物理世界无边的虚空就在这一念之间、中间。所以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在这一念中间。这一念可以变三千大千世界宇宙万有的功能,都同这一念的功能的那个作用是一个能。换一句话说,是一个能量,用科学的话,借用科学的话。你必须在这个时候要找本身那个能观的是什么,能做功夫的是什么。
那么能观的嘛……好,所以天台宗六妙门,第四步就是止以后起观。观这个东西了,观了,观什么呢,观这个念头。把这个能观的这个功能,心性之体找到了,还原了。所以第五步是还了。还到什么呢,能跟所,由所观的境界、所造成境界找到那个能观的本来,知道它本来是清净的,烦恼的本身它本来也是清净的,这些四大的转变这些心物的转变回到那个本来清净能上去了,心的能,所以叫做第五步叫还。由还这一步的进修,完全清净了,才是真正佛土,佛的境界,心净则国土净,所以叫净,第六步叫净。
那么观,还,观净,是慧观智慧的境界,那也对于佛学的般若部分讲空的一切经典道理就完全融会贯通了,自己心境也证入这个境界,就是还跟净的这个境界。
我们晓得,天台宗建立了这个修持的方法,包含了过去所翻译的一切佛经,这是在隋唐以前。隋唐以后的佛经,譬如像玄奘法师出去留学,这个时候天台宗这些东西他都清楚了,他为什么还要到印度去留学取经呢?他觉得过去翻译的佛学进来的没有全套进来,还有东西。因此他发愿自己到印度再去取经去留学,发愿二十年回来,所以他在印度留学二十多年,回来二十一二年了,就是二十年,大体上讲二十年,他是牺牲了自己的修行,为我们后世的人把真正的佛法拿回来。那么他翻译的经典就很多了,回来,不过大要的经典还不一定是玄奘法师,这里还有外国印度的这些佛的弟子高僧进来、自己翻得很多。譬如《华严经》后出的,譬如《楞严经》后来的,譬如我们现在《圆觉经》后来的,都是这个后来。
如果像天台宗这一种修法,他可以说依修止修观而证到禅的境界,
依《圆觉经》来讲,《圆觉经》讲二十五种修法,三个东西翻来复去,一个是修止,一个是修观,一个是修禅,禅那,禅定。有些他是同时修,三样成分同时修;有些是先修禅定,后修止,后修观;有些是先修禅定,第二步修止、修观,第三步转来修止;有些是第一步修观,再修禅,再修止。这个里头反复《圆觉经》上账是算得很清楚。他不是乱搞的,这是个科学,修行,所以佛法你做宗教的迷信,那完全是笑死人的了,这是全部是个科学的方法。
那么我们讲到这里,就是说很佩服很恭敬,真是顶礼膜拜天台宗的智者大师,从他这一代以后创建了这个修行的方法。把佛法整个把它组合拢来,这个真是了不起非常伟大的。所以真正的佛法佛教,印度从我们中国宋朝以后整个的没有了,给伊斯兰教进来印度,到现在也没有,他全部的东西精华留在中国了,由中国再传播到日本,到世界各地。
所以他的修持方法同后来进来的佛法,所有的规矩、所有的方法、所有的理论都相合,并没有不对,所以天台宗智者大师的伟大在此。
那么从天台宗以后,后来尽管是禅宗也在同一个时候兴起,越来越旺盛,我们一下步就介绍,下一次就介绍禅宗的这个方法了。尽管是那么了不起,可是一直到唐宋元明清,天台宗的传承一代一代的流传固然有断了,可是很多文人学者走的学佛的路线,修行愿意走天台宗路线,不愿意走禅宗的路线,理由在什么,天台宗有教理,有这些理论依据,有一步一步科学方法凭据。不像禅宗说直指人心言下顿悟,直指人心立地成佛,他们是不大、不敢领教的,所以这个靠不住,不太科学不合逻辑的。
那么今天我们大概把天台宗的补充,好像说了二三次了,再把它说啊有许多是重复,大概意思是这样,那么下一次转到禅宗的修行了,方法。
还有什么问题没有?不要客气,你不要谢我,谢我干什么,哈。
注:本书根据南师1994年香港演讲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