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善业道根本是归纳成三个,贪嗔痴,贪嗔痴的再归纳是一念,一个念头。那么分析起来,向外的分析就很多了。向外分析,不过佛法采用这个业力心理的作用,是归纳分析、分析性的归纳的方法,分析以后归纳,尽量浓缩回来。
这个科学的方法,我们后世的科学方法,是拿一个根本的东西尽量分析演绎向外越分析越多。佛法对于这种心理的作用,在一念之间这个三个根本的这个心性的作用,所谓三毒烦恼贪嗔痴,分析起来很多很多。那么有轻的有重的,他分析以后归纳呢,譬如说就像《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的这个分类的系统,把这种心理恶业的状态,由意识形态、思想有关的,分成八十七个。
那么像,从佛的弟子下来那些记载的归到世亲菩萨的分类,《俱舍论》里头分成八十八个,八十八个这些造(业),接近于恶业多、善业少,这个状态,加上这十个身口意这三样,一共九十八个。但是这九十八个也好,多少分类也好,将来我们慢慢研究啊,很重要。
可是我们一般人研究了佛学,很多研究,把这个心理状态都回转来看自己的心理,这是佛法的一个学佛人的一个好处,也是一个流弊。他忘记了这些贪嗔痴、这些心理状态都是连带影响整个的社会人类,甚至于影响一切生命,影响一个整个的整体宇宙的变化。所以我们今天如果说拿这个佛学心理的观点来看这个历史,人类历史的演变,时代的演变,是非常严重一个问题。可是佛法的学者与佛的弟子们没有向这一方面去发展运用,多半回转来在个人、个体的这个要求,其实也没有要求到,知道理论,在心理上都用不上,明知其为善,去恶为善,可是都做不到。因此说佛的教育,真正的教育,佛法的教育,叫我们先修十善业道,先修人道,人做好,才能慢慢谈修道成佛,人没有做好,修道成佛几乎是不可能。
所以他提出来三界六道,六道里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的天人,人死后生命转来,死后转来如果要升天,也都是根据这个心理行阴这个业力而来,轮转这个生命,旋转的,无主宰,并没有个他力、佛菩萨,不是佛菩萨、上帝、神、阎王给你做主宰,也不是唯物的关系,也不是物理的关系,完全是你心理(行为)所受的果报,所以我们也讲过,不过在这里再提。
所以佛法的真正的重点有两个偈子,我经常给大家提,要记到,学佛的。一个认识自己的业力,“纵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这个偈子,这个很重要啊。“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它的因缘的道理,就是破除一般人类的宗教的迷信,由他力主宰的这个迷信,因缘是科学性的,“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另一个偈子,学佛基本要记到的,我们大家都晓得,都忽略了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重点在后面两句更重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不是那个静,三点水那个淨,“自净其意”,自己把意识心理洗得干干净净,所谓净土。“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诸佛是,佛不止一个,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是一切佛的真正的教义的宗旨所在。所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真正要认识佛的教义,这是很基本。(电话铃响)(同学:某先生平安到达。南师:哦,饶某某是吧? 答:对)
所以真的修行,只要我们,这个先把十恶业道的惯性,十恶业道就是我们现在生命,生来,没有成(就),现在要我们个个是佛,迷住了嘛,迷住了惯性的生命中这个十善恶,十个恶业道先把它转过来,先从心理行为上转变起。
所谓第一个贪心怎么转?广义的贪,贪要变成布施,所有给出去,不想占有,甚至自己的生命。不只是自己的所谓钱财、儿女,所以菩萨,妻子、头目、脑髓,妻子儿女,都可以布施掉。所以我说、人家说你学佛……我说我怎么够资格?做不到啊,我平常经常讲,佛经说故事,一个菩萨坐在那里,功夫很好,修行很好。这个一个天人来测验他,这个天人很可怜,给菩萨跪到;他张开眼睛一看,他说“你有什么事所求啊?”“哎呀,我妈妈生病了,这个医生开的药方啊,什么都有了,只缺一样东西。”“少什么?”“少菩萨一个眼睛,普通人的眼睛不行,要修道的菩萨的眼睛来做药引。”菩萨一听,把手一挖,给他了。这个孝子说,“哎呀,你慢一点嘛,菩萨。”他说“你搞错了,医生说要你的右眼,你把左眼挖了,没有用啊。”这个菩萨,“哎呀,糟了,只有这一只,再挖看不见。”哎!忽然一想“我错了”,这个念头就没有了,应该……这个孝子说“没有用了,药没有用了。”“为什么?”他说“你刚才心里悭吝一下。”(众笑)哼,所以我说……这是经上佛说的,我说人家说、诶你学佛,我说乱讲,我这不学佛,我做不到。啊,菩萨。所以要把贪心,这个故事说,他要转成布施。布施是广义的,舍其所有,不占有,甚至于说物质的、精神的,都要舍施出去,做不到当然是做不到,你要真的想学佛的行为是从这里(开始)。贪。
嗔心,我们这个嗔心是很顽固性,所以你看嗔心就是脾气了,我们普通讲杀人啊,杀人当然是大嗔心了。可是我们有时候恨人,讨厌人,可恶别人,看不起人,有时候看不起人,会使自己内在就会受不了,发起脾气来,这属于嗔心,很难转的。不但对人,对物有时候讨厌它,恨不得毁灭了它,把它打碎,都属于嗔心。所以嗔心要把它转成慈悲,这是慈悲,所以慈悲……布施是医治,佛法叫对治,对治是相对的医治你自己心理状况,布施是对贪心,慈悲是对嗔心。
般若就是印度的名词很难翻译,中国名字叫智慧,中国这个智慧两个字不能代表,就是超越升华的智慧,就是得道的、悟道的明心见性,所以还是保留它的发音叫般若。
不过般若是我们这一代读法,在日本还是保持唐朝、实际上像我们广东音温州音差不多,般若,般若,就是日本人翻译般若,还是这个音(bola)。
就是般若,现在叫般若,就是智慧,智慧是破一切的心理上的,不够的,愚痴,所谓贪嗔痴,痴就是愚痴,不知道,没有智慧。
那么心理上的根本的这个三个,贪嗔痴,是要这样去转变它,当然口业四种都要修改,都要自己随时留意变。所以软语,这个柔顺语,柔软的柔,顺,这个顺就很难讲了,譬如他发脾气,你也顺到他发脾气啊?怎么变成柔软语、喜悦语,这种种,就是改正自己的口德。我们中国人讲“你这个家伙留一点口德吧”,其实我们这一句话你看啊,“哎,你这个家伙留一点口德啊(师语气不同)。”这句话你说是善是恶呢?是恶。善业,劝人留一点口德是好话,是善的,“你这个家伙(语气带嗔)”,这一张口一半是恶话了,已经犯了戒,心理的恶,所以修行很难。
这个身业当然不杀、不盗、不淫,还是消极的,身业,积极的就不同了,不只不杀,甚至护生,保护一切生命,帮助人家等等。
所以把十善业道,啊,十恶业转过来走十善业道,不管你走了多少,你这个平生的修养,这就自然到达天人境界,这叫天人境界,由一个人升级了。可是你还没有找回来生命那个圆满、本自圆满、清净、吉祥圆满的那个本性。
那么所以佛法从这个基本开始,这就讲我们了解了这个,所以生命在轮转中,在这个轮回六道中,所以佛说,他为什么叫慈悲平等?佛说如果我们真了解自己的生命的话,每一个人前生前生前生、多少多生累世以来,到现在“积骨如四大须弥山”,我们每一次死了的骨头,丢下来的遗体堆起来到现在,堆起来比喜马拉雅、四个大喜马拉雅山还要多,他说我们每一次生死,死了的血比四大海水还要多,不要轻视了自己这一次生命不过是个分段里头的一段。一个公共汽车过路是一站而已,你前面走了多少站,未来的站头你看走不走下去,不走下去,你现在修行,赶快自己怎么跳出来,跳不出来还在那里旋转轮回。
所以他说这个生命我们在旋转、转轮中,在三界六道中,一切众生彼此互相做过父母,你们做过我的父母,或者我做过你的,互相做过夫妇,互相做过兄弟,也互相做过冤家,也互相做过爱人。此中的账是电脑都算不清了,以佛法这个道理看这个生命是这样一个东西。
所以他讲慈悲,对一切众生是“无缘之慈”,缘,这个缘是代表没有条件的,要爱他,“同体之悲”,你跟我俩都是同一个命,我们都是同一个月亮,同一个工厂,同一个月亮出来。而且我们都有亲密的关系,多生累世,互为兄弟,互为父母,谁做过谁的,谁都不知道。不是不知道,假设你回到了自己本性,找回来那个本来圆满清净,那个境界的生命的本来,你整个明白了,他跟我俩什么关系,我当年多少年前做过他什么什么什么,都知道。他是这么一个生命的道理,所以这个天人境界是这样来。
那么佛讲的这个十善业道真做到了家呢,真做到了家,形而上的道呢,做到了家的时候,找回来清净生命本性,既没有恶,也没有善,因为生命的本体本来圆满清净、吉祥,本来清净光明、吉祥圆满的,你如果找回来了,这此中无善也无恶。因为恶的固然是寂灭清净了,善的也寂灭清净了,在这个时候才是真的佛境界,才是真的叫做,一个代名词叫做净土,干净了。这个时候无恶无痛苦也无快乐,叫做极乐,是这么一个道理。
那么怎么去做到呢?我们为什么说打坐啊做功夫啊,好,这个是以后呢、从现在开始起,讲的嘛,统统以个人做单位,由心理上开始修,乃至心理上转变,身心两个一路都是修持的功夫了,修养的功夫了。修养的功夫,乃至分好多层次,乃至分好多等级,普通我们讲大乘小乘等等,这个都是看你修养分类的差别,那么一步有一步对治的功夫,啊,这个就是佛法的道理。
注:本书根据南师1994年香港演讲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