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我们抓住了这个原则,就讲本体,等于我们,这一次是第九次讲了。
同学女:是。
南师:第九次这个重提,把上面做个归结,重提一个开始。
好,现在讲我们三界六道,懂了这个原理,生命是哪里来的?所以,佛法讲这个生命来,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佛菩萨创造,也不是阎罗王创造的,也不是唯物的,也不是唯心的。因为生命的功能是心物一元的,也就是叫“自他不二”。佛法有没有承认有一个他力,有一个宇宙中间有鬼,有神,有上帝的存在,有没有呢?有,自己有没有?有,都有,“自他不二”。自己与他是一个功能,所以叫“自他不二”,是一个东西。
那么,既然无主宰创造,也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万法一切生命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生,所以因缘,就很多了。因缘所生,所以叫做“缘起性空”,因缘生起的,他的自性本体是空的,性空就缘起。
性怎么空呢?就是刚才《楞严经》引出来这几句话都告诉你,因为空所以才能缘起,缘起比方什么?等于我们现在今天晚上坐在圆桌上面这一堂人,都是东南西北来的。各个人有各个人、每一个都是因,每一个人也都是缘,凑在一起就有今天这个缘,谁在主宰?你说,因为老师的关系?嘿,我没有你的关系我也不会吹牛呢,吹给你听的,所以你是因还是我是缘?都搞不清楚的,因缘凑合,缘生性空,等一下散掉,大家都回家了,都没有。“缘起性空,性空缘起”,无主宰、非自然,也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的。可是他起的作用也是物、也是心,这么一个东西。
好,既然“缘起性空,性空缘起”,那么叫你怎么证悟去了解呢?讲因缘这个道理,这两个字,这个名词之下,两个中国字叫“因缘”。它内涵包括了四个条件,四个内涵,“因缘”,因缘是本身的,这是最亲的,这个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四个因素。好像你们过去有些已经听过课的,已经讲了好几道了。因跟缘互相为因缘,没有哪个是主体,哪个是附属,因缘是互相。譬如你跟我两个人,诸位跟我两个,大家跟我两个,你说我是因,还是你是因?我是缘还是你是缘?互相凑合拢来,不是哪个为主、哪个为客的,主客都是一样,有时候客是主,主是客,本身是个因缘。“等无间缘”,它永远平等性的在流动,中间没有间歇的,这个宇宙生命永远存在。“所缘缘”,有今天才有明天,有明天……有你就有我,有我才有他,有他才有他,他,他,他,一路连下来,连续不定的,“所缘”,所缘之缘,一个对一个关连上去,这个佛学还有个名称,中国文学里,变成文学叫做攀缘,一个勾一个,勾搭来。譬如在坐的众生啊,一个朋友带一个这样勾上来,都是攀缘来,一个抓一个。所缘之缘。
“增上缘”。增上缘,譬如说你拉他,他拉你,然后有这么一个地方,有这个圆桌子,有这么一个环境,就起来。这是大概讲,四缘的关系,四缘,详细将来会慢慢再说到的。
那么这个生命来源,这四缘关系是怎么呢?好,他讲出一个东西来,叫做“十二因缘”。“十二因缘”,这是要画一个圆圈的图表一样了,最好是一个圆圈型。你们要搞清楚,我想上一次也上过的,不过现在……(你圆圈弄好啊,你记得吧?记得,你自己写)
无明缘行,“无明缘行”,“无明”把它当第一位;“缘行”,这个你们学佛,自己打坐做功夫都有用的哦。“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
同学女:“受缘爱”。
南师:“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是个圆圈。十二个,这个佛法叫做“十二因缘”,十二个。你自己写完了,数一数看,少一个就掉了一个,赶紧找,去某某某某那里取回来,哈。
好,刚才我们提了啊!《楞严经》上“迷妄有虚空”,我们自己迷掉了,迷失了原来这个生命怎么来的。所以,禅宗祖师说,叫你参话头用功,并不是打坐、做气功哦;你追自己,父母未生以前,就是说,妈妈没有生我以前,我这个东西究竟是唯物啊、唯心啊?上帝哪里来?还自己哪里创造来的?我究竟在哪里?死了以后,大家说来生再来,有没有个来生啊?唯物学家说你不要骗人,那是宗教麻醉人的,死了,人死如灯灭,哪里有个来生呢?没有来生啊。换句话说,你怎么晓得没有来生?他也可以问你,你怎么晓得有个来生呢?两个永远辩不完的,你非要求证不可,父母没有生你以前哪里来?就是“迷妄有虚空”,我怎么样迷掉?没有迷以前是什么?你要找出来。这个是佛法的重点,所以学佛不是做功夫,不是迷信,不是崇拜。那么佛法在十二因缘告诉你,好,你先不要找那个,你的智慧一下找不到的。
他先告诉你生命来源,就是“无始之始”。等于这个圆桌面,我们生命,这个圆圈。这个圆圈,这个圆桌,请问哪里是起点?没有哪个地方是,“无始之始”,随便你定点,这个是人为假定。当你定下来,这里是开始,这里就是结果,所以叫无始无终。那么生命是这么一个圆的东西,比方“觉海性澄圆”,假定他是在这里做开始,所以叫做“无始之始”,先把它做一个人为的定点。人为定点定下来,佛再告诉你,这是叫做“第二门中”,以禅宗讲话,第一义,真理,无上的真理不好表达,现在下来就是第二个道理告诉你。
“无始之始”,开始了,开始第一个是什么?无明,无明就是莫名其妙。严格地讲,中国当时翻译“无明”,哎呀,我看这些古人们高明到极点,这两个字怎么给他想出来?梵文用这两个字翻。“无明”代表是黑暗,看不见,不明白,也可以叫做莫名其妙,这个生命不晓得怎么来。你说是现在讲这个生命,我们投胎是基因的变化,现在只到达基因了。明天的科学,在基因后面还发明什么东西不知道,到今天为止。第一个基因哪里来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个世界上先有鸡啊,还是先有蛋?先有男的啊,先有女的?这个已经又回到那个原来的题目去了。佛法现在说你原来题目不懂,“觉海性澄圆”,那个不懂。现在,先把你定位到无明来,无明就是莫名其妙。
无明缘什么呢?他这个作用、这个功能,无明就是业力,有一股生命的力量,这个力量叫做业力。这个业,上一次解释过了,包括三层意义,善业,恶业,无记业,这是一种力量。这个力量它永远是转动。“无明缘行”,它永远在轮转,所以叫做“轮回生死”,旋转的,它没有停止过。假定你说今天修行,你们想得道,就是这个行阴你把它切断了、停止了,这叫做定,叫做止。譬如你坐在这里,你这个思想,我们身体上血液,你尽管在打坐,你坐得最好、三天三夜不下来,你血液里头还在流动,还在行蕴。行,行阴没有断的。你的思想尽管说很空灵,没有想,微细的思想还在旋转。所以,无明缘这个行,它永远在转。这个行,行是个什么东西?你怎么看出来?
好,行缘识。譬如我们人打(坐)、清醒在那里,你什么思想、第六意识不大用。可是,常常你说,“哎呀,我休息一下”,迷迷糊糊;人家问你“睡着了?”“没有啊,你们讲话我都很清醒啊。”实际上“哎呀,我怎么睡了半个钟头了?”那个里头有一点清醒,有一点不清醒,那个是识的作用,还是意识状态。这个意识状态,现在心理学或者给它定名叫做潜意识、下意识,不可知,所谓潜意识、下意识就是无明状态。
“无明缘行,行缘识”,这是前面三个很重要,一个连锁一个来的,实际上这三个是,讲一个无明,它的功能、它的作用就有行,永远在转动。它的转动当中有精神,有生理的,有物理的。“无明缘行,行缘识”,这是前面。
好,这个识,碰到了什么?来投胎了,碰到一个男的女的来做爱。在性交中间,一个精虫跟卵藏一结合,你那个意识跟他两个,吸引力、电磁波一样,一吸就过来。三缘和合,就入胎了。这个入胎了,就是生命的开始了,叫做“名色”。
“名色”是两个字,这个名色是两层意义。“名”是什么叫名?理念的,人为的给它一个名称,所以名是名。“色”是什么呢?就是精虫跟卵藏,男女两个结合了,两个冻凝结拢来,带到你这个识。这个“识”等于灵魂,三缘和合,就是三缘和合了,凑拢了,就叫做入胎了。这个胎儿,名色就是入胎的开始。
这个胎儿在娘胎里头慢慢地成长,就构成“六入”。六个作用,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舌头、味觉,同身体的感觉,以及脑神经的成长,意识形成。色声香味触,就眼耳鼻舌身意,这个叫“六入”,六种东西。所谓怎么叫……翻译、中文翻译加一个“入”字啊?就是外面的物理世界影响,进入你的精神状态里来了,插进来了。现在大陆喜欢用“切入”,刀切一样切进来了。现在人真会造名称啊,就切入进来,所以叫“六入”。
有了这个身体,“六入”一开始,就构成了我们这个身体。第一个就是触受,感觉。触,分一种心理状态的触,接触的触,一种是生理状态的触。“触”是古文的翻译,非常好。譬如我们坐在这里,坐在空气里头,你觉得凉不凉?那个就是触的作用。触,我们如果用现在的名称,再进一步给它解释,就是“交感”,交感的作用。所以触电也是这个触。交感,跟物理世界起了交感作用。
触一来,就有受,就有感受了。感受呢,受,包括了简单的三个受作用,详细的五个受。乐受,就是乐感;苦受,苦感;不苦不乐受,中性的。再加上心理状态,喜受,高兴;忧受,烦恼,忧悲。生理跟心理合起五种受,这个生命构成了,在胎儿状态都有,受。这个受,我们习惯于受了,抓得很牢,所以我们人生活要享受、要舒服,讨厌这个痛苦的感受,感觉,这个受就抓得很牢。所以取,取就抓得很牢。抓得很牢,就有了这个生命,出胎以后,因为取就有,所以我们人生是处处抓有,不敢放空的。我们也常常,一个婴儿生下来你就看到,婴儿生下来手都是抓拢的,没有放开的,到了殡仪馆的时候就放开了,到死的时候全放开。是受,还是抓。取就是有,有就是生命存在,有缘生,这是现有阶段的生命。
由识开始进入名色,一直到这个生,这个取缘有,有缘生,这个阶段,这是现有的生命。这个生命呢,自然是老死,一定衰老,生老病死,一定死亡。死亡了以后生命完了么?没有。那个没有得道以前,没有回到那个“觉海性澄圆”以前,我们这个灵魂又来了,又在旋转。无明缘行,行缘识,再来投胎转生,这个叫“十二因缘”。
所以大家要学佛修道,想回到自己那个本性清净光明,那个佛境界,在这个十二因缘,这个这个轮盘在旋转的时候,你从哪里把它停止切断?哪里把它停止切断而得到定的境界?最后回转到那个“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那个就是你的生命本有的境界,那个境界到达了,你就是佛。一切众生个个都是佛,并不是只有一个佛,就是这个道理。
注:本书根据南师1994年香港演讲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