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研究》第17讲


七觉知

跟到下面两个,七觉支、八正道这两个又单独成立的。七觉支中文的翻译,什么叫觉呢?就是菩提。菩提呢,中文翻译就是觉悟、智慧的成就。智慧的成就啊,七觉支七个条件,七个要素,啊。

第一个是念觉支。念,就是我们现在思想。我们的思想在佛学里头为什么叫一个念呢?又叫做心、又叫做意、又叫做识,心意识。为什么有一个念呢?这个念就是总括了心意识,这个思想感情感觉拢总的作用,统统归起来叫做一念。所以古人把这个一念呢,诶,归到什么叫一念之间,这个时间性呢?一念之间,它的时间性怎么讲呢?当我们这个人生命自然的呼吸,一来一往,一呼一吸之间叫做一念。诶,等于说,一呼一吸,啊,就是两秒,“嘀、嗒”,一呼一吸。啊,一来一往之间就是叫一念,一念之间。

一念之间有多少思想意识?那就很多了。啊,所以佛经上说,一念之间一切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当然不一定是这个数字,但是形容非常非常多的烦恼,我们自己都没有检查到。检查不到,自己检查得不出来。因此他把它归纳,心、意、识,这个作用归、用这个拢总的归纳叫做一念。

念怎么觉支呢?怎么觉悟呢?譬如说讲念觉支,大家反省自己,我们普通一个人每一天自己有多少思想?譬如今天我们现在坐在这里,由早上你们九点,不说八点钟起床吧,九点钟开始到现在,我们的思想经过了多少?碰到的事情多少?你现在我们检查自己的回忆,能够把这个十二个钟头里头,每一个细节记到的有多少?拿百分数来做比,百分之十有没有?大家自己反省看,很不可能。

换句话我们的念头是在……今天的日常生活经过了那么多,使这个念头过去了的,能够回忆得起来这个本领、这个本事都没有。就是说上面讲的,你这个念根同念力根本就没有。假使有,统统回忆得出来。所以为什么佛说成了佛得道的人有宿命通?前生我是男人、我是女人、我或者做过狗的、或者我跟他有冤的、或者我……他都会知道了,就是意念之力。意念之力,就发生了宿命通。

所以大家都晓得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念佛要念到意念不断!啊,倒转去的意念不断了,对于未来的意念不断了,这个念力构成啊,一念之间……所以佛经说,只要念一句“阿弥陀佛”立刻到达西方极乐世界。这个话不是骗人,这是个科学。啊,所以我在四十年前写一本书《禅海蠡测》里提出来,大家没有注意,不过有几个大陆上科学家已经注意我的话,世界上光速,现在科学上的光速最快,有一个东西比光速还要快,我叫它是念速。啊,譬如戴思博假使在法国,我晓得她昨天到,前天我一想,诶,她明天几点到……因为我心到了法国,一想她,这个法国同这里距离很远啊,飞机是(十几个钟头),你念头一想就到,想美国也一样,想台湾也一样。

念速。所以投胎的时候,一个中阴身在全世界、整个的法界里头,他跟这个父母有缘这个一念之间就去了,就是这个念速。所以一念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个科学,不是迷信,啊。

这个念觉支。刚才讲,你过去那么多念,你说,好,还有个未来的念,我常常问人,我说我问你一个问题,你学佛,你知道明天早晨你睡醒的时候,第一个思想会是什么你知道吗?你绝对没有办法有把握,不知道。因为你没有这个定力,关于自己的起心动念,每一个思想、每一个念头,那个警觉知性,那个一觉察,觉察那个意识的力量根本就不强。一个修行人觉察自己念头思想的力量是很强。

譬如我们看很多有学问人,很多活动家,讲话“哇啦哇啦哇啦”,或者是议论啊,或者是批评啊,或者讲学问“哇啦哇啦”,他的心根本散乱,有些自己讲了些什么,不知道。一个修行人当场在讲话,譬如我现在要讲话,我要讲什么话,甚至我现在讲出来一句话,一个字用对了、没有对了,我随时旁边一个“监察委员”站在那里,看到自己是很清楚的,这个属于念觉支。这都真告诉你修行,你要讲修行功夫,这个是功夫。

你这个没有做到,你所有做的功夫都是白做的。念觉支起心动念,念念觉到。念念觉到,甚至我现在起个坏念头也很清楚。我让这个坏念头发展吗?不发展吗?或者让这个坏念头,由坏而转成好吗?都靠你念觉支来。念念警觉!这是念觉支的道理。

那么佛学叫你三际托空,修行的功夫啊,我前面的思想过了……譬如说啊,我们讲:现在,没有现在,当你讲现在已经过去了,所以《金刚经》告诉你,“现在心不可得”,你说现在就没有现在,现在过去了。未来还没有来嘛!你说未来,一说未来,未来变成现在,现在已经过去了嘛。啊,所以过去、现在、未来三际,国际性的际,就是三个阶段托空,本来根就空的,没有根的。所以你哪里去找个空呢?不要找空嘛。所以大家说打坐起来求空,我说你空个屁啊。不是你去空它啊,它那个念头思想它本身来空你的啊!你想把这个念头留下,留不下来。三际托空,佛都给你讲完了,“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可得就是不可得,没有一个另外不可得!我加两句你就清楚了,所以当下就空掉了嘛。啊,这个就是念觉支。

那么你如果认清楚了这个念的本身,它是浮云来去一样聚散无常,根本在你心中没有停留,它也没有障碍到你,你为什么怕它障碍你呢?

你觉得,哎呀,我念头太多,所以静不下来,是你叫做“庸人自扰”啊。那个念头早过去啦,它哪里困扰你呢?你要随时这个样子明白,你的念觉支就来了,啊。念觉支是很重要!所以叫做觉支。为什么这个支?支就是一个根根分出来枝叉,像我们一个手一样,觉性是一只手,支就是指头,分支出来,一个根本。

所以念觉支是基本,很重要!修行。

第二个叫什么觉支呢?他这里只写一个字啊,你们要加上,叫择法觉支。这个就很难了,这是智慧之学了。择法(你黑板上帮他写一写),啊,择法觉支,一个佛法的法。

哪一个方法是正法?譬如每一个人生理不同、习气不同、感受不同,有人可以念佛、有人应该念咒子、有人修密宗、有人不应该修密宗、有人应该参禅、有人应该做气功、有人应该练什么……等于我跟本如师父来讲,我说你练的什么太极拳,当然他很相信我,练两下,咦……他就不好意思,诶,我说那个师父就教错了,你那个架子不是练这个拳的,明师教人一看,欧阳哲的身体,可以练某一种拳,啊。这个人柔柔的,张春明(音)律师这个身体,啊,或者勉勉强强练太极拳,还要练哪一派要配合他那个身体的。

啊,我说这个明师教人啊,有八万四千法门,就是“应机施教”,佛法叫“应机施教”。啊,在普通的教育上啊,就是叫做,有个名称一下想不起来了,(李淑君:因材施教)因材施教还是古话,啊,现在的话有个名称的,啊,这个西方人关于教育书上的,看他这个这个叫什么?一下想不起来了啊,啊,看他的性向,性向,对,而引导他。

诶,这个孩子的个性是喜欢画画的,你硬要叫他学机械,这不是糟蹋了他了?!他是喜欢机械的,你硬要叫他学佛学,你不是要他的命吗?啊,这是性向问题了。

啊,等于我们的择法觉支也这样,这是教育。对自己择法觉支呢?譬如说你们在座的人,很多念南无阿弥陀佛也知道,修准提咒也知道、念这个六字大明咒也知道,当然很多法门我没有教你们,不知道。哎,你应该知道择法觉支,不是一个方法可以修行到底的。尽管《楞严经》上说,两句话,佛说“方便有多门”,方法有很多,“归元无二路”,他说成功的结果是一样。但是你注意这个话,佛说的哦,佛当然不说假话。他说方法是很多,“归元”到了结果是一样。你可不要误解了,诶,他是讲结果是一样,你没有得结果以前、成果没有达到以前,那个方法有差别的哦。等于我们黄医师,譬如说董宏,刚刚下午才走,经常每一次来肚子痛,肚子痛,啊,胃肠不舒服了,“老师啊,我胃又不舒服”。你说拿胃药给他嘛,胃药给他几次都不对。然后我给他讲,董宏啊,这次来,我说我要给你吃药了。“哎呀,老师啊,我胃又难过了好几天。”我给他吃最热的药是毒药,吃了附子。那个附子不得了。嗨呀,他说舒服极了。啊,为什么?我说你胃寒到极点了,啊。等于那个孩子一样,我们黄老师啊,我差不多要叫他、他经常都喝冰水,喝得那胃搞寒了嘛,然后喔发燥啊、发热啊,口干,胃寒了嘛。因为胃寒了,附子给他一下去,那个大热药,他就舒服了。啊,这是讲教人的方法修行同看病一样,同黄医师下药一样,有时候同样肚子痛、头痛,这个人为什么头痛?为什么肚子痛?为什么他这个样子,习气这样重,改不过来?诶,你就要换方法了。

所以我叫人出去教人……,你自己修行懂了那么多,也要择法觉支。诶,有时候,哎呀,我今天,譬如有些同学说,这两天我打坐,坐不下去,不想坐。呵,不是你坐不下去,因为你没有择法觉支。我就不一定要打坐了,还是打坐可以啊,换个腿……譬如说我平常念佛,在这个时候,我晓得生理上有变化,心情上有……我就不用这个方法了。有时候用空,有时候要用有,有时候用不空不有,有时候用即空即有,方法变化万端。只有佛,所以才为天人之师,他什么都知道。

啊,普通一个不是明师,自己没有成道以前,只用一个死板的方法,经常要八卦丹万金油可以治百病的,那就糟了,治不好的。啊,所以择法觉支,第二个观念。第三个观念择法觉支,譬如一本佛经一本佛学,我们拿来一看,哎哟,这个好,这是小乘法门,哦,这个是大乘法门,啊,这是密宗的,诶,这个是男人可以修的,那个女人可以修的,这个是什么时候修的……这就要看清楚,要大智慧。就要前面的慧根下去了,慧力发展了,你才懂得择法觉支,你也觉悟了,叫择法觉支。

好,同样的,第三个是精进觉支,这个里头来了。有时候用功太精进了也不行哦。嘿嘿,啊,所以佛经上佛也说,修行如弹琴一样,你把琴弦上得太紧了会绷的,啊,你把琴弦上得太松了弹不出声音来。有时候用功是……所以常常有些人学打坐,我就常常很仔细吩咐大家:你们初步学打坐的啊,时间少坐,第一次试试看,自己只能坐半个钟头,你不要超过二十八分钟;次数多坐,一天多几次。你硬把时间好像拉长了,两个腿盘起叫做功夫,要命了,不但身体出毛病,你会一辈子讨厌打坐了,再也不想坐了,起个反动心理。

啊,这就是择法觉支与精进觉支要连起来。所谓精进,第一个观念是这样。第二个观念,精进觉支啊,你随时要警觉自己,不能松懈,这是精进觉支了。啊,不要以目前的满足为究竟,不断地求进步。啊,这才是精进觉支。啊,那么这个是三个,修行用功的最基本。

诶,七觉支的中心喜觉支,难了!譬如大家你们在座的好几个,包括我们朱经理啊,那么用功啊,喏,我们的香港的气功会会长彭老总在这里啊,气功会的这个、啊,我们这个,啊,香港的这个这个散仙啊,朱守静(音)在这里,啊,什么气功这些是到处都知道的。你们用功了那么多年,我看你们那个脸色每一天都是讨账的面孔、都是银行面孔,看到人都是欠你多、还你少那个样子(学员:嘿嘿),脸上没有喜容,心里头也没有喜。

喜觉支用功用到……诶,随时心境是宁静的、心境是快乐的。快乐是代表名词,严格讲是喜,喜跟乐是两个境界,佛学里头。喜是心理的,心里高兴、开心,所以佛经用莲花花开诶,啊,随时得喜悦。所以菩萨四个方面、四个条件:慈、悲、喜、舍。

所以一般人学佛不管他们出家在家,因为这位同学到这里,他已经把自己……你不要看他黄的红的挂在身上,他已经离开了他的身份,才敢到我们这个魔障的地方来,啊,在这里是群魔乱舞啊,哈,都是改正归邪的人,哈。

这个这个,你看问他,喜不喜呀?出家用功,心理并没有……,所以学佛的人写信给人家,后面是祝你“法喜充满”。那才见鬼了,我一点都不充满,法喜也没有,佛法的喜悦没有啊。懂了很多理论,身上用不出来。而且没有产生,心理像莲花一样开了的法喜。我看张春明有点像,一进门哈哈哈一路笑到底的。哈哈哈哈,那个大概不是法喜充满。啊,要法喜。所以喜觉支就很难了,这是功夫了。那么这个喜的意思讲了。

第二个学佛的观念,菩萨道、大乘道四个态度,做人做事四个字,慈、悲、喜、舍!每个字是一方面。只有爱人、只有善,没有要人家爱我;能够包容别人,不希望人家包容我;能够供养别人,不希望人家供养我;能够利益别人,不希望人家利益我;那是真慈悲。

所以菩萨道,我经常说两句话概括了,“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这是菩萨道,菩萨之路。道者就是菩萨道的行为之路,“行人所不能行”,啊,这个行不是走路哦,行为。别人所做不到的,我能够做到;“忍人所不能忍”,不是忍气哦,吃苦耐劳,牺牲自我。啊,这个忍,最痛苦的我来忍受。所以我说学菩萨的人,就是把人家的棺材抬到自己家里头哭,啊,把人家的痛苦挑到自己身上来。所以人家问我,你学佛?我说我没有资格,做不到。啊,这两句话就解释慈悲。

下面两个更难了,你慈悲、你去做,很不愿意(别人)痛苦的、帮忙别人,还要喜悦,还要高兴。不但自己心理高兴,还影响他的心理高兴。喜难,舍更难!一切都丢,都放下。一切都放下叫做舍,都布施出去了,都抛开了。啊,内在的抛开,痛苦、烦恼、感觉、知觉空掉,这叫内舍。外舍是财务、利益都布施给人家,外舍。

乃至说我爱你,你爱你……我们普通讲男女相爱,我爱你。我常常说什么叫爱?不过占有嘛!啊,就是说你给我发泄一下。真正爱你是我要帮助她。啊,你就是亲她一下也好,你打她一下也好,看你对她有什么利益,那就是爱,做不到的。真的爱,爱所以西方人翻译,慈悲就是爱,翻译错了的。爱跟慈悲俩有程度差别、境界差别,不能随便翻的。啊,慈、悲、喜、舍。这是讲到喜字啊,就包括了这样多内涵,啊,所以喜是这样的,这是功夫境界了,啊。

用功夫,你们打坐念佛也好、做气功也好、观想也好、安那般那也好,诶,先要做到一步啊,先来做到、心境觉得……诶,心中喜悦了,才可以得定力,接近定力。诶,每一天坐三堂,每一堂坐三十分钟,两个腿发胀发麻,放下来的时候,“哎哟,妈啊……”那是喜啊?那是“妈哎”,哈,那不是喜。真达到喜了以后啊,腿放得很松了,很自然无比的高兴,才得第二步轻安。

才可以接近于、正上路了。轻安,轻就是轻巧了,安就是安详了。我们每一天的生活,生理同心理,跟轻安对面,两个什么字啊?粗重。自己很粗,身体很重。譬如我们戴教授讲,啊,另外我们老同学了、老学生,戴思博最近怎么样?哦,年纪好像……身上每天起来,很难过啊,啊,早晨起来,就是粗重。甚至手拿动都觉得有困难,指头弯动都困难,粗重,越来越粗重,一粗重就是衰老接近死亡的现象。所以我们人,一个人背一个人,活人背在身上很轻,假使他死了断气,你背起来就很困难,很重。

啊,所以得定不得定啊,这个身体上同心理上两个东西,啊,有喜以后才得到轻安。轻安当然有程度的,有初禅的轻安、二禅的轻安,四禅八定一步有一步轻安的现象。啊,有轻安得了以后,慢慢再谈得定不得定。

好,轻安得了,你身体也轻灵了。啊,所以,这个成功了,譬如说你看这位法师年纪轻轻的,我看他身体一点都不轻安。对不起拿你做榜样,虽然他有一点装模作样,因为出了家嘛,走起路来要稳重,实际上是粗重,不是稳重。所以得了道的人“身轻如叶”,啊,轻灵的,态度、动作、头脑、思想,啊,敏捷的,身体是轻灵,“身轻如叶”,一片叶子在空中飘一样,要这样,啊,才得(轻安)。安是心理上,一天到黑是平安的。啊,轻安。所以轻安觉支。你自己随时检查嘛,七觉支。

这个到了以后,才到达定觉支,才得定了。那么定为什么叫觉支呢?你自己就晓得了,现在这个境界是到达初禅啊,还是到达二禅呢,还是到未到地定?在初禅(到)二禅,二禅到三禅,三禅到四禅,在这个中间定叫做未到地定,未得地的定。啊,譬如说,未到地,未到地的定,也就是中间定。譬如说由普通的定境,还没有到达初禅的这个中间,叫未到地定,也有点定境,没有到。到达了初禅,甚至到达初禅跟二禅的中间,没有到二禅的境界,这个是中间定。那么定的境界,定觉支,自己都要清清楚楚,这是什么境界,这就叫修行,叫觉支。

你这个都没有觉察得出来,你一般修行叫做盲修瞎炼,没有用。不管你功夫怎么好,你空中飞起来也没有用。譬如那个道家的那个神仙,诶诶,懂佛法的张、这个这个张紫阳,是雍正非常推崇他的。啊,所以他说,讲念佛法门他也讲,“不移一步到西天”。他的偈子心得报告,啊,“不移一步到西天”,啊,不要移动一步就到了西方,“端坐西方在目前”,“端坐西方在目前”。“顶后有光犹是幻,云生足下未为仙”。如果你这些境界没有到达,你就飞得起来,在空中飞也不算得道。那不过说有一点特异功能,物理作用,生理的作用。“顶后有光犹是幻,云生足下未为仙”。“云生足下未为仙”,啊,譬如说,这个定的道理,这是张紫阳的诗。他的这个修持的经验。“不移一步到西天,端坐西方在目前,顶后有光犹是幻,云生足下未为仙。”他说这还不是神仙境界,那是这个这个特异功能而已。特异功能不过是一种作用,生灭法,能够起得了就会丢得掉。道是不生不灭,不得也不失的,那个是道。所以定觉支,你到达了,哪一种定、哪一种自己很清楚。

但是你注意七觉支,下面是什么觉支啊?嗨,不是慧觉支了。对不对?五根五力下面,定以后是慧哟,哎,舍觉支!你这些一切都到达了,还要空掉,丢了,这是第一个观念。第二个观念,你要想到达这些六个觉支的境界,你念念都要空,都要丢掉,任何一个境界都不能着,不能停留在那里为究竟。等于佛在《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都不执着,这是七觉支的道理。那么超过时间了。

注:本书根据南师1994年香港演讲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