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研究》第24讲


轻安 悟入诸蕴

又钝根者应为宣说如是息念算数修习。彼由此故于散乱处。令心安住令心爱乐若异算数入出息念。彼心应为惛沈睡眠之所缠扰。或应彼心于外驰散。由正勤修数息念故彼皆无有。若有利根觉慧聪俊。不好乘此算数加行。若为宣说算数加行。亦能速疾无倒了达然不爱乐。彼复于此入出息缘。安住念已。若是处转若乃至转。若如所转若时而转。于此一切由安住念。能正随行。能正了达如是加行有如是相。于此加行若修若习若多修习。为因缘故起身轻安及心轻安。证一境性。于其所缘爱乐趣入。如是彼于算数息念。善修习已。复于所取能取二事。作意思惟悟入诸蕴。云何悟入。谓于入息出息及息所依身。作意思惟悟入色蕴。于彼入息出息能取念相应领纳。作意思惟悟入受蕴。即于彼念相应等了。作意思惟悟入想蕴。即于彼念若念相应思及慧等。作意思惟悟入行蕴。若于彼念相应诸心意识。作意思惟悟入识蕴。如是行者。于诸蕴中乃至多住名已悟入。是名悟入诸蕴修习。

好,现在要另起一段了。“又钝根者,应为宣说如是息念算数修习,彼由此故于散乱处,令心安住,令心爱乐。”他说这个用算的计算的方法,是对哪一种人说呢?他说是对钝根的人说,不是利根。钝根、利根两个代名词,不是聪明跟笨,根器太钝,智慧不够。譬如说你学问尽管好,学位也有,也可以讲普通的学问,非常好,什么知识也是专家,不一定你是利根,学佛不一定是利根,在佛法上是钝根。所谓利根的人,一讲什么这个方法,他马上就达到目的进去了,就达到那个程度。钝根的人就是那个刀啊,钝了一样,割肉的时候很痛,慢慢割,割了半天连个皮都割不破的,这个叫钝。钝根、利根是这个样子差别。

他说所谓数息法门,是“对钝根者应为宣说”,如是的息念算数的修习,所以对钝根人用这个方法,“彼由此故”,所以对“于散乱心”,慢慢使他散乱心把它捆拢来,“令心爱乐”。

我们讲到这里岔一段,因为你们不晓得,戴思博她研究过道家的。道家所谓用什么代表呢?道家是讲这个,汞跟铅两个做代表,汞是水银,铅是铅,所谓汞铅。也拿什么做代表呢?龙跟虎两个做代表,汞是龙,这个铅是做虎。又拿什么做代表呢?又拿男女做代表,又拿阴阳做代表,为什么?实际上都讲,道家归纳起来是神跟气俩个,他道家讲的神就是我们心地上现在明明白白,气就是呼吸自然之气,为什么用汞跟铅俩做代表?这是当年的用物理的,物理的(实验),汞是水银,这个水银只要倒开了,一倒到地下,就没有了,找不到了,散开了,可是水银怎么样使它不散开呢?水银里头放一点铅呢,水银散不开了,都把它吸收到铅里头,这个是古代的。那么后来卖水银的人,还有一个植物可以使水银不散开,卖水银人身上一定带花椒,水银万一打倒了,就马上没有了,就在地下,你赶快花椒一放,它水银不动了,吸收住了。那我们的思想呢,所以像汞一样,像龙一样,这个龙是变化无常,思想乱飞啊,龙虎。那么要一个什么呢?心念,这个心念是思想乱飞哦,心念是汞,所以靠气,练这个气啊,把心念慢慢慢慢收拢来,所以道家也是这一套。这里发挥起来是这样,这是讲算数的方法补充进来。

现在跟到就说,“若异算数入出息念,彼心应为昏沉睡眠之所缠扰,或应彼心于外驰散。”他说你在笨人、根器不好的人,你叫他打坐心宁静不下来,所以用这个方法。他中间有变化了,“出入息念”呢,他说那一般打坐,一坐起来慢慢就睡着了,是昏沉,并没有睡着,迷迷糊糊不知道了,昏沉,严重的昏沉就是睡眠了。“为昏沉,睡眠之所缠扰”,这是一个方向,心理状态。

或者打起坐来不能定啊,“或应彼心于外驰散”,心向外面乱想别的事情,搞了半天,“哎呀,不对不对,我忘记了数了”,又抓回来,不是昏沉,就是散乱,“于外”。因此这一类的人不能得定,初步“由正勤修数息念故”,“正勤”,注意两个字,正正当当很勤劳在修数息念。“故皆无有”,那么修数息念修得专一了,既不会昏沉,也不会散乱。所以他说佛说采用这个方法,但是注意,对钝根的。

“若有利根觉慧聪俊”的呢?“不好乘此算数加行”,利根的人有时候不喜欢用这种方法,这个利根的人啊,利根的人“觉慧”,知觉是特别高明,理念也特别清楚,智慧是特别高,而很聪明,慧是慧哦。所以有没有智慧,普通人学问好,人很聪明,只能讲聪明,聪明在佛学里头叫做“世智辩聪”,世间的智慧,“世智辩聪”,世间的智慧能辩,讲话伶俐,很聪明,学问也很好,但是并不见得是智慧哦,智慧就很难了。他说利根的人觉慧聪明俊秀,就是人才第一流,这一类人不喜欢修这个呆板的走数息这一条路,“不好乘此算数加行”,他个性不喜欢。

“若为宣说算数加行,亦能速疾无倒了达”,不过,你告诉他这个方法,他很快就进入这个境界,“亦能速疾”,很快,“无倒”,不颠倒,就明白了。“然不爱乐”于彼,可是不喜欢这样一个死的方法。

“彼复于此入出息缘,安住念已”,他们利根的人,一懂了这个,一观呼吸,自己此心同息啊,统统清净宁静了。

“若是处转,若乃至转,若如所转,若时而转,于此一切由安住念,能正随行,能正了达。”他说聪明的人,他不走数息的路线,他已经回转来走观心的路线。所谓念当中,这个呼吸也停止了,宁静了,念头起来,“若是处转”,这个地方念头转动了,他就马上把他扫掉、空了,“若乃至转”,到了某一个境界想到别的事散乱,他又把它空了。“若如所转,若时而转”,到时间转动了,他又把它拉回来住在那个清净境界。“于此一切由安住念”,随时正念安住此心,清净常明,“能正随行,能正了达”,随时跟到心念清净中,随时清楚自己,随时照这样的加行,“有如是相”,这已经进一步了,这是利根的人,不一定走这个路线,但是走呼吸路线也是加行法,是加工的方法,“有如是相”。

“于此加行,若修若习,若多修习,为因缘故”,所以不要轻视这个方法,对于这个修出入息的加行法,你好好去修习,甚至于多修习,以多修习的因缘关系,慢慢身心改变了,“起身轻安”,你的身体慢慢……,所谓轻安,就包括了气脉转变了,什么奇经八脉啊,这个任督二脉啊,密宗讲的三脉七轮啊,统统达到了,转变了。这里没有提气脉,他是讲修出入息,只修气不讲脉了。那么脉转了以后,此身就能够轻灵了,真的会轻灵,身体也会……所以修到了的人,“身轻如叶”,连骨节都变了,慢慢引发了,“及心轻安”,此心里头很轻安,譬如起心动念有烦恼来,烦恼,所谓“烦恼无由更上心”,古人的经验一句话,一切烦恼没有办法进到心里头来,最痛苦、最烦恼的东西到了这样的修习成功的人,心中所谓付之一笑,笑都没有笑,已经没有了,“烦恼无由更上心”了,到这个境界是心轻安。那么到这样的境界还没有进入初禅呢,叫做证到心一境性,这就是,所谓心一境性、离生喜乐慢慢才能达到,就是这里只有“证一境性”,当然你可以加一个字,证心一境性,良心的心。

“于其所缘爱乐趣入”,他说你能够到达这一步,当然你对于这个修持成就的境界、所缘境界就发生真正的,不是迷信了,发生爱好,发生乐趣,才真正证进来,趣进来。

“如是”,第二段了,“彼于算数息念,善修习已,复于所取能取二事,作意思惟悟入诸蕴。”这就进一步了,这就由修出入息,由修定,进入修慧的境界了。他说“如是”,这个样子,对于算数的息念,这息念不是念头休息了意思哦,出息入息这个念头,“善修习已”,你照这个呆板的次序,这不能够玩聪明的,练习惯了,修久了……好,你对“于能取所取二事”,譬如怎么叫所取呢?我们现在看书,或者在写字,这都是所取的境界,或者我心里头一件事情,抓得很牢,所取。“能取”,谁使你思想的?你的知觉哪里来?感觉哪里来?这是能取。“能取所取二事”,这个就叫,等于禅宗讲参话头,这是个问题。“作意思惟”,特别注意,“作意”也等于现在话讲注意,你要思想研究清楚了。“悟入诸蕴”,慢慢把这个生命的五蕴,你把它悟进去。“诸蕴”,为什么叫诸蕴呢?我们学佛的五个,这个生命佛说有几个蕴啊?大声一点。

某答:五个。

南师:五个,哪五个?

某答:色、受、想、行、识。

南师:对,色受想行识,写一下,色受想行识,这五蕴。色是有关生理的,地水火风的。受是感受,我们感觉状态。想是知觉状态思想。行,看不见了,就是生命的动能,今天我们活到,身体上血液也在流,甚至你睡眠了,血液照样在流,呼吸照样在走,随时它走,随时它流,这个是行蕴的结果,行就是动能,是生命本能,生命本能是所动的哦。谁使生命本能动的?后面有个东西哦,那个找到了,才是真正生命根本了。所以那个行蕴,行蕴的作用。我们知道了自己生命还活到,能够起这些作用,这个是识蕴,意识作用。这是五蕴讲清楚。他说你数息念这个修好了,“悟入诸蕴”。

“云何悟入”呢?怎么叫“悟入诸蕴”?“谓”,就是讲“于入息出息及息所依身,作意思惟,悟入色蕴”,第一个刚才提出五蕴的色蕴,色这个字是物理的,也是物质的,在我们人的身体上是生理的,他说你进一步修息,就是悟到了,就是智慧的参究,我们人有出气同入气,出入呼吸进来,身体今天活到,他这里讲,及息所依的身,我们今天身体不是我们真的,身体是有骨头、肉、细胞等等,现在西医讲七大系统,最近的是可以讲九大系统了,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这些等等加起来,我说你加上现在荷尔蒙系统,一切等等加起来,好几大的一个体系了,那么在古代佛学讲三十六样东西兜拢来这个身体,这个身体是个机械哦,是个机器人哦,没有东西的。只讲身体唯物来讲他的动能就是这股气哦,不是这个空气哦,就是我们生命的呼吸往来,呼吸往来并不是空气哦,就是我们生命里头所生的炁。假设一个出气出了不进来了,就死了,就那么容易,死亡就是那么容易的,如果气进来了,出不去了也死亡,所以生命在呼吸间。那么真正这个身体呢,不是这个肉体,以现有生命所依身就是这一口气。所以清朝有个诗人也做了两句诗,“悟到往来唯一气”,他也学佛,明白了,生命往来就是这一口气。所以我们讲三寸气不来,就是喉咙这里头距离只有二三寸,这里的鼻子、气一不进来就是死亡,生命就是那么简单。所以换这个道理来啊,我们晓得身体不是我们的真的身体,现有的身体,炁是我们的身体了。“所依身,作意思惟”,你要作意,研究清楚,“悟入色蕴”,你才慢慢进入、知道佛说的色蕴是什么意思,生理色蕴,换一句话我们身上每一个细胞,譬如腿吧,两条腿,你那个呼吸的功能不到达,两条腿就不动了,就死亡。虽然还活到,没有烂了,可是已经不行了。所以我们到死亡的时候,进出的呼吸断到哪里就停到哪里。啊,你就悟入色蕴了。

“于彼入息出息能取念相应领纳,作意思惟悟入受蕴”,他说你慢慢再进一步体会,我们为什么有许多感觉呢?身上的感觉。感觉是主要、当然是因为身体受物理世界各种的影响,或者饮食吃下去觉得胃上舒服,实际上胃上都是身上的神经系统传达给脑,脑部里头晓得舒服与不舒服,冷或者热。但是没有出入息作用的话,你有时候脑部起不了作用,所以也是气的关系。“入息出息能取念相应”,怎么叫相应?互相交感,“领纳”,他领受了,归纳起来,脑子觉得了,哦,你晓得受蕴,受就是感觉,感觉也靠气来,没有气就没有感觉了。

“即于彼念相应等了,作意思惟,悟入想蕴”,好,不管是这个生理上属于感觉,属于知觉的,我们知道知觉感觉、脑子加以分析这个属于想蕴,思想问题。

“即于彼念若念相应思及慧等”,想是粗的,是叫做妄想跳动。有时候我们不大想,快要睡着了,实际上你睡着了,在睡眠的时候还在思想,那个大家普通人看不出来了,那个不叫做想,叫做思的境界。“思及慧等”,所以“慧”、智慧的慧比思还要细,普通我们只晓得讲思想,想是粗的一层,思是细的一层,慧是更深入了。“作意思惟悟入行蕴”,所以我们人在睡眠了,实际上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真睡眠,脑子还在动,都在做梦,想不再想了,思想关闭了,好像脑子休息了,其实脑子没有停止,还在思的境界,不过一醒来已经忘记了,所以觉得自己没有做梦。这个思,要把想、念头做功夫停止了容易,要把思的境界(做功夫)停止了很不容易,思的境界是行蕴境界,生命生来他就在运转了。就“悟入行蕴”。

“若于彼念相应诸心意识”,最后又高了,你把到达这个程度再进一步,什么叫心?意识是现在第六意识、思想,可以说属于脑的作用。心已经不属于脑的作用,脑还属于唯物的,这个心是代表心物一元的心。这个识呢?识是第六意识前奏的东西,前面的东西,这个就要你研究唯识了,八个识,心意识都要认清楚。“作意思惟悟入识蕴”,所以佛最后告诉你,“万法唯心,是一切唯识”,是识蕴的作用。这个识蕴是什么?等于我们现在科学讲的生理机能的反应的东西,反应,我们自然有感觉,这个反应有时候是属于识蕴的东西。

“如是”,照这样,“行者”,这个行是指什么?修行的人,行者的意思,所以《西游记》上叫孙悟空是孙行者,就是这样来的,是个修行的人,他姓猴狲(孙),是个修行的人。“如是行者,于诸蕴中乃至多住名已悟入”,我要住在感觉状态入定,就在感觉状态入定;要住在观想、思想状态入定,就住在思想状态入定,五蕴随便可以调动的。“名已悟入,是名悟入诸蕴修习”,又进一步了,并不是到家哦,修行最初步的。

呃,这个朱守境是拚命要讲修行追求的,现在都……虽然讲道理,都是功夫给你讲了。好吧,今天先到这里为止,好好去研究。所以你看,这个都是二千多年前佛都告诉你了,都明白的告诉我们了,我们自己书看不懂,你就没有办法了。

某说:这要自己看,永远看不懂。

南师:对,你们自己看……那我也没有……

某说:永远看不懂,看了有五六次了,回去。

南师:可是我也没有老师教我啊,啊,这个参参看?你现在有个老师坐在这里哇啦哇啦教你啊,我当年就没有人教我,然后自己跑到峨眉山闭关,住山顶上,哦,同我说的一样哦,原来跟我讲得一样哦。这是个科学,他就那么详细的告诉你科学,很难看,啊。所以你看庙子上拚命把这些经书印出来,拚命送,我说你送去谁看啊?我告诉你有个人看,书虫看,所有经书、图书馆的书都摆在那里给书虫看的。

某说:它这一直看的经,是吃进去了。

南师:啊,吃进去了。你看玄奘法师留学回来,花那么多年集中了一千多学人,翻译给我们,他当时翻的唐朝的语体文哦,并不是古文,是当时的文体,现在看起是古文。你现在假设说,老师啊,把它翻译成白话文,我给它翻了以后,五百年后,人家看去,又是古文。

戴思博:老师,以一为算数,跟以二为算数,事实上是一样的。

南师:两样,逻辑上是两样。

戴思博:一进一出,数一。跟出的时候数一。

南师:一,他叫你进来的时候算数一,或者出去数一,二就是一进一出算一,就是一。

戴思博:是在一呼一吸算第一个一,是吧。

南师:对,对。

戴思博:它这个方法上,事实上是一样,也是在一呼一吸……

南师:不一样,呼吸都一样。

某说:观念上不一样,实际上一样,反正出,入息出息算一次。观念上把它两个算一次,只记一个的问题。

某问:一开始就数,是不是这样?

南师:你再看嘛。

某说:他不是数的问题,是意念的问题。

某说:对了。

某说:就是你的观念。

南师:这个科学逻辑上是意念问题,等于你做账的一样。

某说:做起来是一样。

南师:譬如我们一呼一吸……

某说:都一样,观念不一样。

某说:就像你一算的话,光是呼,吸的时候算,入的时候不理它,这样子,这个是一个观念。一个就是说入也理,出也理,就算一,这变成两个观念的问题了。

南师:就是做会计上的观念。

某说:总数一样。

某说:结果一样,我认为这里最大的益处就这一段话,就是使得我了解,算到十为止,不要算十一十二十三下去,曾经我算过,算到二十三、五十就乱掉了,这个很聪明的,只算到十。

南师:诶,你没有试过。(众笑)

某说:要算到一百,这样算。

南师:算十,你记下来这一次算到十个了,由十又倒转来算到一。你另一个观念已经记到两次了,第三次又转回来,由一又数到十,第四又十到一了,你晓得四次了,此心就不乱哦。

某说:这个很厉害的,因为原来我有算过,一就是按照自然数算法,十一,十二,十三这样算,一定乱的。

南师:这个你没有学过《易经》,所以中国古代文化的数理很高明,《易经》只用九个数字把宇宙万物算完了,只有一加一减,连十字都不大管,他这里也用这个方法。

注:本书根据南师1994年香港演讲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