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提到这个关于修安那般那出入息,昨天讲到这个《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所说的修数息观,我们借用天台宗的术语来讲,修数息的这个方法,四个。那么这四个大家都晓得了,那么他讲到修,像天台宗呢六妙门就分成六个阶段:一数,数息观,第二是随息,第二个,第三是止息。
如果修安那般那出入息,到止息为止得定,止。止是定的基础,还不算定的究竟,但是止是接近于定了。止的原则就是昨天所提的心一境性,心一境性,啊,心一境性是修定的基本。那么心一境性佛学的翻译,过去的旧的翻译制心一处,也是,啊。另外一种翻译啊系心一缘。那么这个以玄奘法师的,是不满意古代的翻译,新的翻译就是心一境性,其实也是制心一处、系心一缘,达到心境是专一,一个境界上,这个性质。这个性不是指本体之性,性能、性质,现在科学是。
这个到达心一境性的时候嘛,可以得止。这个观念先要了解,到昨天,在昨天所讲的这一段,到了昨天为止这一段的结论。
那么如果得止以后转入定境,止跟定两个是,除了佛法同一切宗教、一切哲学、一切外道的共法,共同所有,啊,共法。佛法是慧学,是不共法。所以天台宗,教一数这个方法、然后二随、三止、第四就转成观了,观就是不管这个安那般那,呼吸得到止了嘛,心一境性了,就转入观慧、观察心念的转变,(你,他们要参与,在哪里你要告诉他啊)观察心念转变,所以观到以后,把心的本体找回来,第五步就是还,第六步回到本来清净,所以五还六净。
这里到昨天为止也告诉大家的,到止以后,就要转入跟五蕴的配合修法,这个要配合五蕴。就是说如何认识五蕴,解脱了五蕴,才进入智慧观的成就。这个阶段要搞清楚了,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讲四个数的方法。譬如第一种是入息进来计数,第二是出息,出去计数,啊,出去进来,或者出息,这是第一种。第二种呢,或者是一出一入,中间,啊,这个总数计数。第三种是顺数。第四种是逆数。昨天是四个方法,都知道了,啊。
那么这里他没有像《达摩禅经》给你补充完,修安那般那修风息观。风息,宇宙间这个风,四大里头风,风能够生一切法,它有成长作用。所以胎儿在娘胎里也靠这个东西成长,人活到也靠这一股气。同时也能够毁坏一切法。譬如台风来一切吹垮了,可是台风来不是一切吹垮哦,一次台风过后给大地带来很多的生机喔,新的生命哦,同样的道理,是空接近于风。
所以《达摩禅经》专讲这个呢,给你讲得很仔细,叫我们心一境性,缘心在出气的上面,容易得清净,容易得涅槃,这个要注意喔!如果缘心在入气上面容易起散乱。为什么要出气,把里头的……在呼出去这个地方留意,最容易进入空性。这个道理,这几个要点补充完了啊。
补充完了,现在我们翻过来,继续下来,还是讲安那般那。那么昨天我们到达现在的,手边拿到这个,影印书的页码是四六九这个,对不对,四六九啊,下面一段了。
“若时无倒,能见能知。唯有诸蕴,唯有诸行。唯事唯法。彼于尔时,能于诸行,悟入缘起。”
就是到了安那般那得定的,这个心一境性不算得定啊,专一的境界,你随时没有散乱、没有昏沉。我们人为什么不能够得止、得定啊?有八种障碍,八种障碍注意哦!忧喜,心理状态,苦乐,这个上面没有,现在黑板上写给你,忧、喜、苦、乐、寻、伺、出息、入息,所以不能、这八个使你障碍不能得定,要注意啊!
至于忧喜,什么是忧喜呢?我们平常一个人心理上随时,心理状态在两个状态上。譬如一件事情做生意吧,打的算盘都很满意的,觉得前途无量,这是喜的一个境界。喜,并不一定是好事,在修道来讲是一种浮尘、是一种烦恼。忧,什么顾虑、担心、考虑,这些都是忧的心理。忧喜两个都是浮尘、烦恼,是顾虑。苦乐是感受方面,譬如我们吃饱了觉得舒服,其实吃多了很痛苦,有障碍,乃至衣服的外面的环境的感受,人生不在忧喜就在苦乐,一半心理、一半生理障碍。第三,我们就是专门用功,不管你修道家的密宗的,打起坐来,你心理状态在寻伺中,在寻找一个东西,想抓一个东西,下意识的要抓一个境界。伺,等于在观察、在等待,观察等待,所以叫寻伺,翻译。第三,因为呼吸往来有出息入息,这个生理的四大没有调整好,不能止息,因此不能得止、不能得定。所以修定修止的八障,这叫八种障碍,去了这个八种障,你可以得止、得定,但是很难。
先了解了这个道理,现在回转来讲我们本经上说的,“若时无倒,能见能知”,就是说你呼吸到静止的境界时候,没有颠倒意见了。所看到,这个不是眼睛看到喔,观念上了解,能知,“唯有诸蕴”,晓得我们现在这个生命在这里只有五蕴:色受想行识。但是五蕴之所以存在,就是我们生命有个根本的动能在动,这个就叫行蕴。行蕴也叫做业气,修密宗的叫做业气,生命这个善业、恶业、不善不恶业带来这一股生命的气息,它始终动能,心脏在跳动、血液在流行,“唯有诸行”。“唯事唯法”,这个时候你知道自己,我现在只有专一修安那般那这一件事,这个佛法钻入进去。假使能够做到这一步“彼于尔时,能于诸行,悟入缘起”,看一切行为都是因缘所生,所谓因缘所生,没有个永恒的,天下事一切事物没有永恒、没有究竟的。因缘所生,缘起性空。任何一件事,这个因缘聚会,譬如我们一堂坐在这,大家是因缘聚会,不会永恒的。当大家坐下来一刹那,已经开始在准备分开,随时缘聚就合、缘尽就散,一切它的本来的本性是自空的,悟入缘起了,这缘起就晓得性空了。
云何悟入呢?他这里分析给你讲,怎么样才能够进入缘起性空境界。“谓观行者。如是寻求,此入出息,何依何缘”,他说现在你到达了,呼吸进来呼吸出去,又不散乱又不昏沉,这个八种障碍都没有了,好像都定在这个气上,你要起观行作用,智慧反观。所谓以反观修行,如是在五蕴在内、在心理上生理上推究,我们这个呼吸,谁在呼吸?普通一般说是肺呼吸,肺没有办法呼吸,肺是呼吸经过的一个机器啊,当我们死了一刹那之间,刚断气,肺这个机器还是好的,它就不能动了。所以能呼吸的不是肺,也不是丹田。“寻求此出入息,何依何缘”,它靠哪一种力量,发生能呼吸的作用?何缘,哪个条件配搭拢来?你要自己在生命本源上观察清楚。
“既寻求已,如实悟入,此入出息,依身缘身,依心缘心”,你这样仔细的在定境中观察,这风息在什么上,你就悟到了解了。我们平常这个呼吸一进一出入出息依身缘身,如果我们感觉思想偏向在身体上,你就觉得出入息是身体肺的作用喽、生命功能作用喽;如果你抛开了身体呢,你就晓得,我念不动、思想不动,出入息也不动。思想动,出入息(动),所以你在身心两方面,你自然一个观察清楚,依身就缘身、依心就缘心。这并不是只叫你这样观察哦,它没有给你、这里没有给你做结论啊。
好,进一步,“复更寻求,此身此心,何依何缘”呢,那么进一步,我们这个身体究竟怎么来的?你说呼吸靠身体来,这个身体是靠我们的父母,换句话是一个男的一个女的,一个精虫一个基因的变化,跟女性排的蛋,两个一结合,变成了这个身体。我们也常常问,我说一个男性每一次性的、性的这个行为,啊,排出来的精虫有六亿到十二亿左右,还不定,起码六亿以上。那么我们一个男性,假设说很久了没有性的行为,这六亿每一次要排泄的,这个在里头新陈代谢怎么说法呢?医学有医学的解释,这里有这里的看法。譬如女性生下来就带来几千个蛋,每一个月在排卵期的时候只出了一个蛋,一年只十二次,给你多少年计算?啊?二十几年(同学:三十年),三十年计算吧,三十年,一个月只排了一次蛋,实际上你父母生下来以后,带了四千多个蛋,那些用不完的,还是做皮蛋啦?在身体里头还是做蛋炒饭啦?那又怎么样生灭变化呢?所以它是个科学问题。
你寻求此心、何依何缘?身心究竟、它的功能究竟是什么东西?何所依?什么东西作它真正的依报?何所缘呢?怎么作它累积条件?
“既寻求已”,你在这里反省追求以后,如实悟入,此身此心,依缘命根。拿现实来讲,这个身同这个心,因为你生命存在,命根是什么?注意喽,佛学两个解释,这个里头包含两个含义:有形的,像男人,男人的生殖器,在佛学的戒律上叫做命根;或者女性的生殖器、子宫,也是命根。这是有形的。这个无形的命根呢,我们生命就是一股气。所以假使这口气,呼吸出去了不进来,就是死亡。如果这一口气,不要你特别呼吸,你进来不出去了,也就是死亡。生命在呼吸间,就那么短暂。所以人生几十年,已经把自己看得太伟大了,没有(伟大),生命在呼吸间。
呃,但是呼吸在,不是这个风哦,也不是气,呼吸是个空的哦,没有东西的。风跟气两个,外面叫做风、在内部的身体以内叫做气,它是无影无形相、无声无色、无香无臭,都没有的哦。我们觉得风里头有香味,那是风吹过来,这个气带了别的东西,你闻到香味的。它是无形无色,是这样一个东西。而且它没有根的,它自身是空的,同一切物理的,你看电子原子分析到最后是空的。
所以讲到这些理论,我们要推寻到自己命根究竟是什么?所以弥勒菩萨告诉我们用功的方法,“复更寻求,如是命根何依何缘”,你要仔细反省,自己找。这个不是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是拿我们人的思想脑子的主观,来测验一个物理。这个生命的科学是,放弃了万物一切,回转来内在自己找的。它本身是个科学的原理是一样的,用的方法一个向外、一个向内不同。因此,叫我们对于“如是命根何依何缘。既寻求已”,你追寻以后“如实悟入”。
“如是命根,依缘先行”,才知道我们这个生命的根源,它是缘起性空,这是基本原则。这八个字反复用的哦!佛学的道理缘起的,一个生命来源,没有个主宰、也没有个上帝、没有个菩萨、没有个阎王、没有个东西,也不是唯物的,因缘是缘起性空,因为性空才能缘起。佛法的真义就在: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佛法的真义,反对迷信的。生命一切等等,宇宙万有,无主宰、非自然,不是唯物的,但是也没有个上帝哪个人主宰你,都是自己业力的安排。“如是命根,依缘先行”,靠一切因缘凑合,譬如我们现在还活着,因为有血液、有骨头、地水火风都还存在,所以才有命根起的作用,依缘先行,啊,是这个气的作用。
“复更寻求,如是先行何依何缘”呢,一步一步追下去,这是科学精神了,分析了更要分析。能够使生命这个动能行止,就包括生命动能,何依何缘?它根据什么、什么因缘来?
“既寻求已”,你仔细研究以后,“如实悟入。如是先行,依缘无明”,一念无明来的。这是小乘的说法,无主宰非自然,是心理的一念无明,无明代表最初那点东西。自己不知其所来、不知其所去,因此叫做无明。换句话无明也等于是黑暗、黑暗面,你始终没有大彻大悟以前,看不清楚,所以叫做一念无明。我们思想这一念,不知其所从来、不知其所从去,因此叫做无明。
所以十二因缘是无明缘行,现在倒转来给我们分析,这个行是缘无明来。“如是了知无明依缘先行”,无明是最早,这一念无明。
“先行依缘命根”,无明才有动力,一念无明动,就有生命动能在转动。因为生命动能转动,才有今天活到这个命根的存在。
命根呢,这又倒转来反复推究了,依缘身心两方面。身心呢,今天能够活到,就靠这个一口气。这个气,能够进来、出去,入息出息,当然最明显的代表是两个鼻孔,实际上全身十万八千个毛孔,包括身体上九个大洞,头上七个,下面两个,都在出入息。
“依缘入息出息,又能了知,无明灭故行灭”,所以一念无明空了,生命的功能行动不起了。行灭故,命根灭;命根灭故,身心灭。才究竟得到空。身心灭了,出入息灭,才能得定,停止了出入息。“如是名为悟入缘起”,这是对生命缘起性空,小乘的初步观法。
“彼于缘起悟入多住”,然后你得到了,修定达到这个境界,缘起性空呼吸定住了,经常在住的境界,还不是定哦,经常住在这个境界,哎。在,另新的翻译方法,住,止,初步,得止以后得住,住就是安住在这里;定,更进一步,固定在那儿。由这个道理,你一步一步去求证、实修,叫做“名善习修”,正修行之路,“是名悟入缘起修习”,就是这个道理,这叫缘起修习。
那么下面这些,都是讲缘起修习啊。缘起修习啊,十二因缘配合安那般那的这个修习的理论来的,这是第一。因为我现在为了,戴思博明天就要走,就是暂时停到,这一段停在这里,转入另外一部分,有没有?(同学:有,一起发了)都有发了?三十一卷,就是下面阿拉伯数字转到六三七。这是为了……下面我们暂时停这里,为了她明天就要回巴黎了啊,所以给她多带一点东西走,她自己好去用功啊。都找到了吗?六三七?啊,我喜欢有个答复,我才知道,啊我讲了大家好像入定了,我就不晓得你得定了没有,啊。
注:本书根据南师1994年香港演讲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