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研究》第29讲


悟入缘起 悟入四谛

南师:今天我们继续这个生命科学,在佛学的岔进来的这个安那般那法门,现在补充的,上次暂停了的,就是《瑜伽师地论》二十七卷……(那个找得到吗?他找得到吗?)

那么在我们影印的这个讲义是四六九页。(你坐在他们后面看,你们听这个很辛苦啊。嘿,老板来了?)

某答:及时赶到。

南师:我以为你今天没有来。

这个安那般那讲的,二十七卷,上一次讲到,由这个数息方法,就马上要转,真的修证到气、数息以后到达止息的境界,止息等于我们现在说白话,气住,不是脉停啊,气是气,脉是脉,生命的安那般那呼吸气静止了。脉又是一个问题了,所以后来密宗分成修气、修脉,一般密宗都是那么讲,实际上包括西藏那些活佛喇嘛都是乱七八糟,他也不懂修气是一部分,修脉又是一部分。

这个,那么这位大医师一听就晓得,脉宁定比修气更难。等于说心脏的跳动同脑电波的这个波动都静止下来,这是脉停的现象。

现在只讲修气的静止啊,修气不对,中国话讲,一讲气呀就专门觉到是空气与呼吸关系,是错误的。这个道理,黄医师知道,是内心的这个生命功能,那个叫息。所以始终佛经,天台宗也好,那么显教的佛经,只讲到出入息安那般那,他为什么不翻译成气呢?怕人家误解,同外面的大自然的风,或者把鼻子呼吸,呼吸属于风,当成息,这是错误的观念。那么这个认识清楚了,我们这一段,这个阶段讲的,这几个礼拜,都是因为我们法国同学戴思博在这里的关系。因为她一二十年的修持没有上路,所以这一次叫她转入这个法门,她比较上路,已经回去了,那么我们还停留在这一段没有完。现在正讲到止息的以后,马上要转,如果止息以后不转,这是一般普通所修的定学,所以止久了呢,拿我们现在流行,大陆流行的话,就起特异功能的作用。特异功能神通都不算道,那就是身体唯物,生理上所发生的一种特别作用。

佛法的正统在菩提,证悟菩提,由形而下,由生理物理达到形而上,宇宙生命的根本道理。如果不转,停留在定境,一个宁静的定、止息,甚至高一点到脉停,认为是得道,这是错误了,其实这个还是唯物作用。

拿现在观念,全世界的文化就在两个文化在争执,二十世纪乃至到二十一世纪,究竟是唯心还是唯物的。这个,这个文化的冲突是,正在开始。那么如果认为气住脉停就是道,其实还属于唯物部分。现在要,你看《瑜伽师地论》可以说这些,释迦牟尼同这个弥勒菩萨都有先见之明,他也怕未来的人类,容易走入这个误解,所以跟到在转。

我们上一次讲到这里,由数念息,数息念,进入五蕴,对不对?大家还记得吗?进入五蕴。

某答:对。

南师:是吧?你都找到了,彭嘉恒那里有是吧?

那么跟着接下去,“若时无倒能见能知,唯有诸蕴,唯有诸行,唯事唯法,彼于尔时能于诸行悟入缘起”。

这就是当时的翻译,玄奘法师翻译,不能说他(不对),花了很大的精神,很信实的翻译过来,当然现在人看不懂了。他说修到了止息的境界,“若时”,假设时间,当时,这个时间指当时,就是你自己功夫到达止息境界,“能见能知,唯有诸蕴”,譬如你打起坐来呼吸也停掉,很宁静的时候,这是一个境界。你知道清净,知道宁静,知道自己现在没有思想,当然你做不到没有思想,假定就是给你知道了,“能见”,这个见不是眼睛看见,心里内在的明白;“能知”,你知道;“唯有诸蕴”,诸蕴是佛学的名词,色受想行识五个蕴,“蕴”就是包涵在内。换句话说,色法是生理,受想行识都是心理,跟生理两个合起来。他这里没有提唯物了,因为只有个色法是唯物的。受,我们的感觉,生命的感觉,这是由生理的唯身、生理上的唯物跟唯心俩联合;想是唯心的了,当然现在我们活到的想,还不能完全算唯心,靠有脑的神经(功能),有脑就有,这个脑还是唯物的;行,生命的动能,包括我们身上流行的血液,新陈代谢,一切活动,这个行阴;识,精神意识状态。

他说你修到这个境界,“若时无倒”,你没有错误颠倒的观念,你就会了解,我们知道清净,知道坐在这里,这个能见的是什么?生命功能这个能见,因为你清净啊,你的呼吸停止,这是所见的所知的一种境界。能见能知的在什么地方,你要找清楚。譬如我们现在能够思想,因为我们还活着,这个生理机能没有坏,有脑,脑子使用,所以有反应;假定我们现在一口气不来,死掉了,脑子也停掉的话,心脏跟脑子停掉的话,你能知能见究竟存在不存在是个问题,这是个问题。当然你讲唯心,有一个能知的在哪里?这是这个道理。他说你当时如果没有颠倒见解的话,你功夫做到了,那么这个能知能见,我们翻成白话文加一个“的”字啊,那么你的能知能见“的”,只有诸蕴,身体内部心理内部,色受想行识这五蕴,你晓得这个还在这里,身心双方面感受还在。“唯有诸行”,这个时候行就是运动,你的心脏血液还在流动,鼻子虽然不呼吸,你细胞还在呼吸,内息还是有,这都是行阴的作用,生命功能永远在动。

“唯事唯法”,这是一件事,事就是那个境界,知道自己现在是清净的,这一件事。“唯法”,这个就是佛法,修持所到达的一步境界,一步,不能说全体。他说所以要在这个地方,“彼于尔时”,就翻成白话,他,就是指我们,当事人,在打坐修持的,你在这个时候,“能于诸行悟入缘起”,你就要智慧,所以佛法到了这里不是功夫了,要配合智慧的作用,能够,在这个时候“能于诸行”;行,怎么讲诸行呢,行是一种运动,譬如我们血液运动是心脏、血液这是一个系统,脑电波运动同血液有关联,它又是一个系统。甚至我们的思想的习惯,有时候没有停,精神方面又是个系统,这都是行阴的作用。所以行阴还有很多方面,所以因此说“能于诸行悟入缘起”。佛法讲一切生命,万有的现象,都是因缘所生起,并不是有个主宰。没有个主宰,也没有个上帝,也没有个阎王,也没有个佛菩萨,也没有个自我,因缘所生。缘起,他的自性是缘起,他这里没有讲空,缘起性空,他的本体本空的,但是这里不谈空,先叫你悟入缘起。

“云何悟入”呢?他说你用什么方法理解?这个悟不是大彻大悟,不是禅宗讲那个悟,就是你怎么样理解进去呢?“谓观行者,如是寻求此入出息,何依何缘,既寻求已如实悟入,此入出息依身缘身,依心缘心”,先讲这里,先切断啊。他说你在这个,内息完全静止的时候,你就要去观心,智慧的成就。佛法的成就是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所有世俗上一般做功夫他都能够到达,但是不是道,最后要找生命根源才叫做道。

他就是说“谓观行者”,你这个时候止要起观了。止,你的气息已经静止了;观,不是在气息了,你的心同智慧的作用。说“谓观行者,如是寻求”,“如是”就是白话翻译,这样,你要这样去找,“如是寻求”,你这样去研究,拿现在你要这样自己内在反省,追求,“此入出息何依”。我们这个呼吸,鼻子,有生命以来自然进啊出啊,他说“何依何缘”,它靠什么来的?不是靠鼻孔,也不是靠神经,怎么样人会有个呼吸进来出去,“此入出息何依”,它依靠什么来的?“何缘”,它的因缘怎么生的,你要仔细去寻找。

譬如,我们现在把鼻子呼吸完全停止掉,乃至把你塞住,一下死不了的,因为我们毛孔还有出入息。所以真正的出入息并不一定靠鼻孔,当然鼻孔是最大的一个出气筒了,一来一往,它所依的不是完全靠鼻孔,“何缘”,它靠什么东西?“既寻求已”,你会老老实实的切实反省追寻,你会,如实、很老实的,你会找出来,悟入,理解到这个入出息“依身缘身,依心缘心”。如果你的重点注意身体呢,你觉到这个呼吸靠身体来,靠神经的作用,靠鼻子啊,靠脑筋啊,靠……“依身”,所以“依身就缘身”,靠身体起作用。如果呢,另外一个观点,依心呢?就缘心了。你觉得不是生理的作用,完全我思想作用,就会了解是心了,这两个偏差。那么你们做功夫应该体会了,如果心是什么,思想,我念头一不动,气息也跟到念头静止了,念头一动了,呼吸就来了,这两方面的。所以说“依身缘身,依心缘心”,第一步了解这个。

了解了这个,“复更寻求此身此心何依何缘”,好,那追寻后面的了,现在呼吸因为我们有思想,指挥了这个呼吸,因为这个身体还活到,所以身心两方面来的了。好,我们要追寻了,这个身体同思想哪里来?再追,进入一步,“既寻求已”,这样你去找,你就会如实,老老实实,理解悟入“此身此心依缘命根”,因为我生命还存在。这个命根有很多的……两种解释啊,依普通生理解释佛学的命根,上一次给你们讲过的,在男女二性的生殖器部分,所以叫,密宗叫,道家叫这个下丹田,那么密宗再下去一点叫海底,那么这是粗的解释。细的解释,命根没有准定解释的,拿现在观念解释,那么以我们西医的方法来解释,命根应该在脑。当脑细胞还没有完全停止的时候,他还死不了,命根应该在脑,这是拿现在解释啊,我们没有确定它在哪里。他说你到了,研究到身心的根本从哪里来,靠命根来,好,你如果确定有个命根呢,生命有个根,“复更寻求如是命根何依何缘”,你再追下去,命根在哪里?生命的根本在哪里?像我们现在生命,只要一口气出去了不进来就会死亡,或者进来不出去也会死亡。那么初步你认为是呼吸上,其实命根不在呼吸上,你“何依何缘”?“既寻求已”,你这样去追寻以后,“如实悟入,如是命根依缘先行”,命根依缘先行。缘这个东西很难解释了,这就是佛学的因缘道理,譬如十二因缘,无明缘行,我们这个一个思想,人怎么会思想,第一念的思想哪里来,不知道。那么这个是小乘法门,这个不知道的把它定一个名词叫做无明。可是无明怎么来,靠行。这个宇宙物理同生命有个动力,行就是动力,永远在动。命根依缘先行,好像生命有个动能在动,“复更寻求”,命根他说就是靠动能来,因动所以活到,不动就死了,“先行”来,不是呼吸。

“复更寻求如是先行何依何缘”,好,那再有就……最初那个动力哪里来?等于我们现在世界上,自然科学发达到现在,从爱因斯坦,到爱因斯坦为止,从过去到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死了以后到现在,我们人类找不出来先行的是什么。譬如说宇宙有个动能,最初的动能是什么来?我们现在人类动能靠汽油,靠煤炭,靠热能,靠发电。那么这个地球没有靠发电,他怎么永远在转动?太阳月亮它怎么转动?最初的用--恒动,不断地动,那个能是什么?这就是行阴的作用。所以“如是先行”,这个动能啊,“何依何缘”。

“既寻求已”,你追寻了以后“如实悟入,如是先行,依缘无明”,这个动能,最后讲到唯心的。动,在佛学认为这个动,宇宙的物理世界的动能,同我们生命动能是行阴的作用。行阴后面还有个东西,这个东西讲不出来是什么东西了,佛学的名词叫做无明,所以叫一念无明,唯心的。但是这个唯心是心物一元的心,不是西洋哲学西方科学所讲的心。西方科学所讲的心就是意识,佛学所讲心不是指意识,意识不过是心的一部分的作用,要懂这个。了解了,所以讲“如是先行依缘无明”,这一念无明来,念不是思想哦,譬如我们睡眠,人为什么睡着了,睡眠状况就是这一念,生命的习惯。

“如是了知,无明依缘先行”,这一念无明起来,这个动能就不停止了;“先行依缘命根”,倒转来说命根依缘身心,刚才前面过来,现在反转来再说一道,“身心依缘入息出息”,再回到原来。那么他这里讲,其实这个入出息不是根本。他说你这样反复寻求,所以晓得出入息的重要,这是在这里。

“又”,应该一点啊,又是一个道理了,又是一段,“能了知无明灭故行灭”,一念无明灭了,不动了,清净了,这个生命动能慢慢静止了,它也没有了,“行灭故命根灭”,自己可以马上把物理世界,现有生命的命根,可以自己不要了。所以佛经说,大阿罗汉证到这样,他不想留了,就走了,再见了。“命根灭故身心都灭,身心灭故出入息灭”,他强调出入息重要。“如是名为悟入缘起”,十二因缘连锁来的,这样来。

“彼于缘起悟入多住,名善习修,是名悟入缘起修习”,换一句话你修出入息到达止息的阶段,你就把十二因缘的道理在功夫上,智慧跟功夫,所谓功夫,我们中国人讲话,跟修行的实际跟修止就要配合起来,这才走入佛法的范围。不然你抓住那个呼吸静止的境界当定境,不从智慧上了,那是外道。那有很多作用,什么神通了,特异功能都起来了。特异功能,我常常,我经常说的你们注意啊,神通跟神经两个分不开的,而且两个是相依为命的,说你是神通就是神经了。这个里头,真正的神通是智慧来,普通的就不行,这是一段。

跟到他说,“如是彼于缘起悟入善修习已,复于诸行如实了知从众缘生,悟入无常”,他说你修止的时候,是怕一般人学佛,觉到得止、得定境界以为究竟了,不起智慧的修持,这不是佛法。所以他强调,叫你由智慧透入这个功夫,证入形而上的根本。“如是”就是这样,你对于缘起这个理解,“善修习已”,证到这个境界了,“复于诸行”,再你看宇宙本身的生命的动能,“如实了知一切皆是缘生”,因缘所生。世间物理生命都是因缘所生,很多原因兜拢来,好像这个世界同生命存在,实际上世界跟生命都是空的。所谓存在,我们的生命存在,与物理世界存在,它不是永恒,是偶然的,暂时的存在。哪怕你十二亿万年也不过是很暂时,很短。有一个生命的根本不生不灭,不在这个时间空间上。所以悟到世间一切东西都是因缘所生,因为因缘所生,世间一切是无常,不是永恒的,无常就是不永恒。

“谓悟入诸行是无常故”,你了解了宇宙万有一切不是永恒,是无常,“本无而有”,本来是空的,现在存在是偶然的有。“有已散灭”,所有一切的有,最后是没有,都是死亡,都是空掉。

我们常说那个曹雪芹写《红楼梦》,他因为学佛懂了这个道理,所以变成文学的话,这个一切什么?你还记得曹雪芹在红楼梦上怎么说?

某答:无为有处有还无。

南师:啊无为,是下面一句,上面一句呢?

某答:假做真时真亦假。

南师:对对对对,“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世间一切都是因缘所生,真亦假。“本无而有,有已散灭”,一切有最后归无,所以学佛叫你生厌离心,四个观点都要注意的,这个,聚会必归消散,譬如说家庭啊,父母啊,子孙啊,五世同堂啊,家属很多,最后还是没有了,“聚会必归消散,和会必有别离”,一个人合在一起,一定要分别的,积聚必有消散,收集拢来钱财很多了,譬如历史总归变迁出去了。“积聚必有消散,合会必有别离,崇高必至堕落,有命咸归于死”,有生命最后是死亡,就是这样。积聚必有消散,合会终有别离,有命咸归于死,“有已散灭”,就是这个道理。就是一切宇宙万有的,现有东西是从空变有,性空缘起,缘起性空,他叫你在这个定中追寻这个道理。

“若是本无而有,有已散灭,即是生法老法病法死法”。生老病死是生命四个过程,本来是空而有的,最后有还是归到没有,回到空。所以在这个有到空、空到有这个中间四个阶段,生老病死,这是必然,四个过程。“若是生法老法病法死法,即是其苦”,因此人生是毕竟痛苦,没有真实,“即是其苦”了。

“若是即苦”,这个中间“毕竟无我”,没有个真实的我。像我们现在坐在这里,觉得这个身体这个思想是我,毕竟是没有,即是无我。真的我究竟在哪里,就是找这个东西,这一句话佛在这里没有说啊,就先告诉你小乘无我。“不得自在”,一切,生命世界一切,自己做不了主,不得自在;“远离主宰”,并没有个上帝,也没有个鬼,也没有个神,也没有个菩萨给你做主宰,生命自己成的。佛法是绝对破除迷信的,说另外有个他力的生命能够给我们做主宰是不承认的。远离宰主,“如是名为由无常”,世间一切无常,生命一切是苦,毕竟是空的,无我的,“由无常苦空无我行,悟入苦谛”,就是小乘道,苦集灭道。总之一切皆苦,这个世界,没有一个真实的快乐,一切众生把那个轻微的、比较减轻的痛苦,自己误解成快感,就是如此而已。悟入苦谛。

“又彼如是能正悟入,诸所有行众缘生起,其性是苦”。对于这个生命存在,这个世界如病如痈,一切皆以贪爱为缘,所以生命存在永远是一个人身上的毒瘤一样,是个癌症一样,是个痛苦的存在,怎么来的呢,因为众生的心里贪,抓住,贪包括抓住,一切都在抓住,爱,男女爱欲,贪与爱,引成了这个世界缘生,这个是一段。

“又正悟入即此能生众苦贪爱,若无余断即是毕竟寂静微妙,我若于此,如是了知,如是观见,如是多住,当于贪爱能无余断,如是名能悟入集谛灭谛道谛”。他说你晓得一切皆是苦,苦的根本,这个世界上人生生命的根本,是两个心理状态,精神状态,一个是贪求,一个是爱,爱欲,贪爱两个为根本,假定自己修出入息到达得止的时候,检查自己心理,一切贪爱若“无余断”,无余是个名称哦,无余是两个,无余也翻成无为,所以佛证到道叫做得涅槃,涅槃有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有余依得道的是罗汉境界,他悟到了空,可是呢,那个贪爱,那个留恋根根没有断,所以叫有余依;无余依,除了菩萨境界统统断了。

所以那么在大乘的经典上,我们讲过,《维摩经》上说过一个故事了,维摩居士有病,假装病,释迦牟尼佛就叫文殊菩萨带领一班弟子去看病,本来释迦牟尼佛叫大家,这些大阿罗汉啊,舍利子,阿难啊,这个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叫他们去看病,大家都不敢去,他说这位大居士不得了,他是在家的佛,我们每一个挨过他的骂的,每一个都给他收拾过的,最后没有人敢去,佛就叫文殊菩萨,在大菩萨里头的所谓智慧第一,你代表去吧,那么文殊菩萨就带领了这些弟子去了。去了以后,一到了,所谓我们现在和尚的庙子,大和尚住的叫方丈,维摩居士住的房间是四方一丈。可是在佛经上说,文殊菩萨带领这些佛的弟子去了好几万人,都进入四方一丈的房间里头,都容纳下来,而且每个人还有位置,这个房间不晓得是松紧尼龙做的哈。那么跟到维摩菩萨的站到旁边一个女的,这是他的徒弟还是学生还是什么人,不知道,漂亮天女就散花供养,就跳到虚空上了,站在虚空中这个花就散了,印度规矩,供养大家送大家花,这些花在空中飘下来到了这些大阿罗汉身上,就衣服上都沾满,只有大菩萨身上花都落到地上去了,这个很奇怪,那么有人就提出来问,咦,奇怪这个维摩大士这里,天女散花,花怎么在大阿罗身上还黏住,大菩萨身上就黏不住,都落到地下?那么他就说了,这些阿罗汉得道了,余习未断,叫结习未断,那个结习还有。你说当然我们黄医师啊朱守境啊,都是学佛很多年,什么跳舞厅啊歌厅都不去了,不过听到好听好看的还是看一下,余习未断,这叫余习,所以天花粘身,天上花还有黏到,大菩萨们在这个风月场中都滚惯了过来的,那是无余涅槃,这个无余,讲到无余道理。他没有停留的,习气的根根都没有,爱欲、贪的根根没有,所以叫无余。

现在我们再念一道啊,“又正悟入即此能生诸苦的贪爱”,贪与爱就是人生人世间一切痛苦的根源,能生诸苦的贪爱,譬如她的妈妈这几天住医院开刀,所以这个女儿这个女婿一步都不能离开,父母的贪爱根本就来了。所以我叫她,你还账、还账赶快还。这个贪爱,除了佛菩萨真的“无余断”,残余的根根都断了,假设到达这样才是道。所以不是说安那般那说呼吸停止了得定,身上发乐发快感,哎哟我也是佛法得道--是错误了,那是功夫。要从心理上这每一个习气变过来了,“即是毕竟寂静微妙”,这就是清净涅槃的境界,彻底的毕竟的是寂静的,这是微妙不可思议的境界。

所以你做功夫修行,“我若于此,如是了知,如是观见”,这个样子了解清楚,这样观察得清楚,“如是多住”,在这个万缘放下,万缘皆空的境界上定住,“当于贪爱能无余断”,慢慢慢慢你由定而生出智慧来,由功夫的定力的功夫,才能把余习的贪爱完全切断,那么叫做,“如是”,小乘境界到了最高境界了,苦集灭道就得道了,“如是名为能悟入集谛”,集就是抓拢来,我们一切众生都是在抓,集,因为集所以有痛苦,等于我们银行经理在这样,你看每一个大户头在那里拼命集,都在赚钱,赚钱就是集,钱越多痛苦越大,苦,集是苦的因,苦是集的果,要灭除了痛苦,只有得道,道是,修道是灭,得寂灭清净的,道是因,灭是果,这四个四谛的因果是这样。于此能悟入,在这个道理,在四谛法门上悟入,在观察,“能悟入能多住已”,达到了,“于诸谛中证得现观庄严”,这叫现观,呈现在前面了,这是戒定慧就到了。“是名悟入圣谛”的修习,小乘圣谛,大阿罗汉证得圣谛法门了,就接近了,悟入了。

“如是”,这个样子“于圣谛中善修习已”,苦集灭道四圣谛你达到了,“于见道所断一切烦恼皆悉永断”。见道所断的烦恼是什么?要考考大家来,什么是见道所断的结使?

某答:见惑,思惑。

南师:见惑是哪几个?

某答:身见。

南师:对,邪见,身见,边见,见取见,禁戒取见。见就是思想见解上,邪见就是偏差了,身见就是身体观念,所谓见,就是现在讲观念,这里思想习惯的观念里头的惑都断了。这五个见惑啊,邪见,身见,边见,见取见,禁戒取见包涵很多,见道就可以断得掉的,见道是断五见惑。五见是归纳,分析起来很多了,“一切烦恼皆悉永断”,譬如现在我们讲这个五见里头,到今天人类全世界的思想,大家不觉得啊,到今天工商业的发展,科技文明的发展是根据唯物来的,所以全世界现在都是迷信唯物的,大家想开发发展,钞票要追求,也是唯物的。唯心,心在哪里,不知道,即使西方哲学追寻唯心,或者是西方哲学追求唯物的,还是邪见中。生命的根本不是物也不是心,心物一元的,要真实在这个地方体会到。这是邪见问题,在见道上能够断的。身见,譬如我们做功夫打起坐来,尽管你学佛,无论如何都是为身体,身见。所以黄檗禅师,禅宗的百丈禅师的弟子,大弟子很了不起,黄檗禅师说,他的经验:身见最难忘,这个身见空不掉。无论如何你功夫做的好,觉得有个身体坐在这里,或者这里舒服那里不舒服,都是身见来。身见能够忘掉。然后更厉害是后面这几个呢,见取见,就是关于哲学科学的主观的成见,见取见,然后禁戒取见,譬如学佛的人非要吃素喽,非要皈依,或者念佛好啊,或者修密宗好啊学禅宗好,这些都属于见取见、禁戒取见等等,很难去得了。他说我们修安那般那开始到四圣谛道理搞清楚了以后,已经答出来了啊,“一切烦恼皆悉永断”。

注:本书根据南师1994年香港演讲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