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关于安那般那的继续下去,这一段本来想把它省了,简略下来。因为大家你们诸位对于真正的佛学,配合佛法的修持、用功,没有真正用过心思,对于佛学没有下过功夫。平常尽管讲学佛啊,没有下过严格的这个、尤其没有下过严格配合的功夫,尤其一般讲佛学的,把佛学当成哲学了,实际上它是个生命的科学。
那么现在就是配合佛学的,同这个实际的功夫,研究生命科学。我本来想这一段把它简略过去了,或者将来写书的时候啊,再详细地说明。因为我们不要轻视了后来的人,啊,至少我是轻视现在人,呵,这个觉得现在讲到这里,还是把它再说明一下啊。
问,现在对于这个,上次提到过十六特胜的入息出息的等等,为什么分十六个特胜特别,胜就是特别不同,胜就是有长处的。这个胜代表了特别的好处、特别的长处。那么分成叫十六特胜,有十六个特点,拿现在话讲。那么现在提出对于佛学的,同修持、修证做功夫配合的一个问题。
“问,如是十六差别云何”?就是提这么个问题。如是,就是翻成现代话就是这样,照你上面所说的十六个不同的特点,差别,中间的不同处,同跟不同之处。分别开来,分析来说,“云何”,你怎么说呢?云何,你怎么说啊?
“答”,下面答案,“有学见迹已得四念住等,于入出息所缘作意,复更进修为断余结。是故念言,于念入息,我今能学念于入息;于念出息,我今能学念于出息。若缘入息出息境时,便作是念,我今能学念长入息、念长出息。若缘中间入息,中间出息境时,便作是念:我今能学念短入息、念短出息。如入息出息长转,及中间入息,中间出息短转。即如是了知,如是名为若长若短”。这是一段,因为一气要念下去,才分别来讲,十六特胜。
他的答案怎么说呢,“有学见迹”,有学是佛学一个名词,没有证到果位以前,还正在像我们大家都在开始做功夫学佛,正在有学的阶段。无学位,有学位同无学位,证得四果阿罗汉境界,最后不要再学了,到了家了,那叫做无学位。不是现在说有学位是硕士啊、博士啊,不是这个意思啊。有学还正在求学的阶段。无学位学到了家,小乘阿罗汉到了家了、证果了,叫做无学位。那么现在答,古文翻得简单,所以非加以解释,大家看不懂了。他说有学位“见迹”,有见道的现象、了解了。所谓见道包含了五个啊:邪见、身见、边见、见取见、禁戒取见。了解自己这许多,我们做人平常的,一般受的教育知识、或者宗教见解,这些都认为,都是不对的。放空了,已经见道,(那些)都是错乱的理论。
所以把这五见的道理,五见包含了很多了,就是宗教哲学等等,许多的偏见的理论都拿掉了。还没有得道哦,是见思惑的这个迹象的样子,已经了解一点了。那么已经到达了四念住的境界。四念住也就是四念处。我们再提一下:念身不净,觉得这个身体生命并不是最宝贵的东西,念受是苦,活到一切的感受都在痛苦,世间没有毕竟的快感,也没有毕竟的快乐,是短暂偶然的刺激,轻微的痛苦把它当快乐,念受是苦。念心无常,思想一切都是空的。念法无我,一切无我,无中心存在,就是这个四念处。也叫做四念处,有些翻译,旧的翻译叫四念处,这里翻译叫四念住。两个字用的有没有不同呢?有不同。四念处等于盖房子四个柱头,学佛小乘佛法基本的,念身不净、念受是苦、念心无常、念法无我。念住不同喽,譬如修白骨观已经念身不净,已经修到了,定在这个境界上,有所心得了,同功夫配合的就是住,住等于定,已经到达这一步的有学的境界。这个有学位,虽然还在有学阶段,没有证果,可是已经有相当成就了。
那么这种人,对于自己的出入息呼吸的出入,所缘作意,注意所缘作意,譬如大家都在打坐,练出入息,出入息它是生灭法。所以我在《如何修证佛法》上讲到,也等于这个批驳一般人打坐用数息法入手的,一辈子还在那里数息,我说你们也不是学会计,整天数数目字干什么?他教你数息法跟到随息,什么意思?呼吸往来是生灭法,它不是究竟的,进来出去、出去进来,你尽在那里玩这个东西干什么?等于小孩子玩玩意。要你了解出入息所缘作意,注意这四个字!你的观念、感受,同出入息所缘,拿大陆的话,已经挂上钩了。其它的杂念思想都没有,随时知道自己的所缘作意。作意等于现在翻译注意。你的意识已经跟气息俩配合为一了。这个才是真正的修出入法。
如果真的你们修持做功夫,不管你打坐不打坐,随时随地意念,这个第六意识,杂乱的思想没有了,随时跟出入息配合为一了,你身心起的变化、乃至头脑的智慧有不同了,大家并没有做到所缘作意啊。
他说已经得到四念住的人,已经有一点基础功夫了,对于入出息的所缘作意,也做到了。“复更进修为断余结”,就要进一步了,不要尽停留在那里。进一步修什么呢?断除心念里头的余结,结使!无始以来生命以来的那个习气,这个结要把它解开了。结解开才能……所以学佛,小乘的最高成就,就是解脱。解开了这个结使,心念根根,拿现在讲下意识的阿赖耶识的,下意识的那个习气。
譬如说,我们有些人讲哎呀譬如有些学佛的来问我,那个老师啊,这个很要命啊,我觉得平常啊,对于名啊利啊、男女关系啊、饮食啊,都不动念了,很清净;可是完啦,他说我在梦中还是一样啊,我说对啊,梦中能够还在用功,对于功名富贵一切都不动心,甚至于人家欺负你,你也没有起恨心了,那个对于结使的解开、根根上解开,还只能说差不多,还没有到家呢。
所以有些人念佛也一样,你白天可以作主,梦中就作不了主了。一种修养梦中也是一样,也觉得很清净,甚至梦来也知道是梦,要把它切断就切断。那个呢,还不能说解脱,还没有得道,不过在断余结的,这个功夫上,有一点起作用。断除余结。
他说所以你对于出入息的作意啊,已经做到了这步功夫。这步还是生理作用、还是唯物的,要进一步了心理上的,断除余结。怎么办呢?“是故”,古文,所以,拿现在话翻译,所以要“念言”,你的思想意念里头啊,有这个观念。对于入息进来,自己知道我现在随时随地进来都知道。“于念出息”呢,出去时候“我今能学念于出息”,这个念跟息俩配合为一了。
后来发展成道家,就叫做一个名称很漂亮,心息相依,心念跟息两个,相依为命,凝结了,总合了,“念于出息”,那么,心息相依。若缘入息出息的境界的时候,诶,我们要知道哦,这里还有个字,“境”字啊。
这是讲真实的功夫,所以普通把它佛经一看,当佛学一研究,完全是十万八千里不相干,你非作功夫才能体会。他说你对于这个入息进来的气同出息、这个境界的时候,我们知道入息进来有入息的境界,出息有出息境界。境界这个名称在中国文学上很重要,是佛学里头来的。
所谓像民国初年,就是清朝末年,有位大文学家叫王国维,讲诗词的,非常提倡诗词要有境界。一首好诗、一个歌没有境界,你像我们现在听街上流行卡拉OK唱的歌,非常讨厌,一点文学修养没有,还谈不到境界。那么像王国维所讲诗词的境界,“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有它的境界。这个境界呢、“人约黄昏后”还是男女约会呢?还是朋友相约?还是特务做情报用呢?不知道,这个里头有它的境界。
就是譬如说,他也引到,王国维讲到辛稼轩(辛弃疾)的词,梦里寻她千百度,当然在梦中找这个人、想一个人,连做梦都在想她,可是找不到。蓦然回首,突然一转头啊,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啊,譬如这个就是境界,他讲的文学境界讲得很好。
他境界的名称哪里来呢?现在我们不是讲文学啊,是说明这个“境”。所以我们作功夫每一下有每一下的境界。哪怕你的气进来,你的出息出去,都有它不同的境界。在这个境界当中,你当然是知道的。不知道,譬如我们睡着了,两个鼻子也在呼吸,一进一出啊,那没有境界,没有关系。为什么呢?因为你的意念,你的知觉意念并没有跟呼吸、睡眠的时候并没有配合。所以假定说这个人睡眠的时候,知觉意念跟呼吸俩配合,一定没有睡着嘛。这是必然的道理,这是个科学自然道理。要懂得这个道理才知道,修出入息是怎么样修了。
他说若缘入息出息的境界的时候,“便作是念”,你心里头有个了解,“我今能学念长入息”,“念长出息”,哎,你就晓得这一次,你随时心念配合,晓得这一次,有空气经过鼻子,其实进来的不是空气啊,是我们生理机能、功能上……所以为什么说,念出入息要空气?同空气没有关系。外面的空气等于打火机,因为外面空气,我们鼻子要呼吸,那个打火机一打,真正燃烧的不是空气啊。所以外面空气进来,是引发自己生命内在……拿我们黄医师话说,胎儿在胎中那个生命的功能,那个叫做“气”。
所以一般炼气功搞错了的,拚命把外面的空气吸进来,裹起来,放在里头,其实放狗屁,没有用的,不相干的。那外面这个打火机一样,打火机没有用,不是真火,我们要本身借它,才能够燃烧本身的。啊,所以他说你念长入息、念长出息,有时候息进来很长,这个长是本身的生命(功能),或者出去……你自己都要知道。
第二个更要知道,“若缘中间入息、中间出息”境界时候,“便作是念,我今能学念短入息、念短出息。如入息出息长转,及中间入息、中间出息短转”。我们这个讲出入息,首先给大家讲起啊,弥勒菩萨所提出来的,比《达摩禅经》更彻底。释迦摩尼佛当时在《长阿含》教他的儿子所用这个功夫的,只讲大原则。那么到了《达摩禅经》这个阶段呢,中国翻译呢,又清楚一点。尤其到了玄奘法师翻回来,弥勒菩萨这一段讲的,我们这个呼吸中间,一进一出,中间还有停留一刹那,那个阶段是中间息。上一次我们讲过,叫大家特别注意,听过记到吧?
他现在讲,当你缘中间入息、中间出息的这个境界的时候,你要了解、“我今能学念短入息、念短出息,如入息出息长转”。这个很难解释了,所以假使当佛经,一个和尚来敲木鱼念起,念了一辈子、念了一百辈子也没有用,他里头讲的是实际的学问,是个科学。就是说,我们晓得了解了中间息的阶段,这个里头他翻译的文字太古老了,也讲不清楚,在中间息你停留阶段,你息住了差不多脑子的思想念头能够清净了、不乱想了,可是这个脑子呢,如果用脑电波绑在头上,做这个时候的测验的话,那当你中间住息,脑子的念头,杂念也停止,这个电波的规律,走法同平常两样。啊,比较宁静。因为这个时候呢,进来念短入息、念短出息,呼吸有时候,并不像我们普通呼吸一样,只是一点感觉,好像要出去,一下,很快就不需要了。这叫短入息、短出息。
“如入息出息长转”,好像进来一下,反是觉得出去的,比进来时这个比较像长一点,可是啊马上转,转什么?转到中间息,就停掉了,念头也跟到停止了。以“及中间入息、中间出息短”,很短,就转到清净了。即如是了知,这个时候你就明白“如是名为若长若短”。所以佛经上说出息长、出息短,以中间停留气息为标准,而这样说明的。就是这个道理。
“若缘身中微细孔穴入息出息,周遍随入诸毛孔中。缘此为境,起胜解时,便作念言:我于觉了遍身入息出息,我今能学觉了遍身入息出息。若于是时,或入息中间入息已灭,出息中间出息未生,缘入息出息空无位,入息出息远离位为境;或出息中间出息已灭,入息中间入息未生,缘出息入息空无位,出息入息远离位为境”。
先到这里为止啊,非常难以了解啊。不能怪他翻译的不好,这一段是太……这个你们不要随便讲,让你们讲很难啊。
这个假设他另外一个方法,“缘身中微细孔穴的入息出息”,这个你们不知道了,理论上知道,也没有做过这个功夫,你们功夫也没有到达。我可以告诉你们,当然也没有传给你们啊,就是讲个道理给你们听。
譬如修密宗的,大家现在都喜欢,现在喇嘛活佛根本就不会,我就笑,哪有几个真学的?都没有,方法都没有。譬如密宗有个修法,叫做六种成就修法,它首先修气,实际上先学出入息。那么它产生一种修炼的方法,先要很多拜佛念咒子,念到好多,正式打坐起来,最后传你修法。那个修法你们不能修了,非常麻烦了。就是一定、一上坐的时候,做到全身十万八千个毛孔,每一个毛孔,那你观想都观想不出来,就站了一个菩萨。叫你们想一个菩萨都想不出来,它十万八千个毛孔,每一个毛孔细胞里站一个菩萨,譬如说金刚菩萨都要浑身而且都放光,放光跟这个大自然的呼吸两个相通。
有时候,譬如一个方法教你,你一坐一定下来,心念完全没有,十万八千个毛孔放彩色、七彩的光明出去,而且进来的时候,也把七彩的光明向内,一来一往在修。这还是初步喔,那我后面告诉你真正方法。所以世界上一般人说学密宗,学了灌顶,我只好笑,密宗的影子你都没有看到过,怎么叫密宗?那些老师们也故意骗人家,拿钱拿红包,影子都没有。那看得出来啊有没有做过这个功夫,像我们内行眼睛一看,就晓得你对不对,那是骗不了人,但是就有这种修法。
所以现在讲到这里告诉你,假使普通的修法出入息,你定,气到某一种“缘身中微细的孔穴”,粗的孔穴是什么?就是现在针灸。针灸全世界、我们发明到现在,一身有四百多个穴道,这还不算最微细。顶微细每一个毛孔都在呼吸,微细的孔穴。“入息同出息,周遍随入诸毛孔中”,充满的,普遍,身体跟宇宙两个、跟这个天地沟通了,呼吸。“缘此为境”,就是抓住这个方法做一个境界,有这个修法。“起胜解时”,慢慢你修持的,智慧也开了、懂了,功夫也真做到了。起了什么?胜、最特别,见解,理智上、理性上都懂了。
那么还要进修什么?“便作念言”,就要你意识就要了解了,我现在到了、功夫到了,“觉了遍身”全身每个毛孔入息出息,我现在能够学到了“遍身入息出息”。假使到了这个时候或“入息中间,入息已灭”,那么到了这个时候,你这个气,感觉到,这个同意识俩相配,就不是鼻子的呼吸了,换句话是意念在呼吸了。懂这个意思吗?意念在呼吸了。入息中间,一进来入息已灭,一进来,入息已经停止了嘛。
出息或者是“出息中间出息未生”,就是说你一进来,气感觉到进来,这一念停在这里,还没有出去,一生一灭。那么你就晓得“入息出息空无位”,自然达到,念头也空了,身体也空了。达到空无的那个位,那个境界。那么这个时候是什么?“出息入息远离位”,好像停止了,不需要进了,不需要出了,远离了。就会达到这个程度。它这个位是等于我们现在讲,就叫到达了这个程度。这个程度的境界。
或者出息中间,出息灭了,出息没有了,入息中间,入息还没有生。就是出去的时候还没有回来,这个中间停留一下,自然的啊,缘出息入息是空无的位置,就呈现了一个空无位。出息入息是远离位,为境。(哎呀,你那个带的另外一个版本,你有版本、这个影印第二行印不清楚了)
同学:是,每一个都不清楚。
南师:不是啊,你们买的有
同学:“便作念言”。
南师:啊?
李淑君:“便作念言。于息除身行,入息。”
南师:那么大家照你念的改一下,你黑板上赶快写。
李淑君:老师,我差不多每一份都写过了。
黄医师:改好了。
南师:啊,那我这一本没有,对不起,“即于此时,便作念言。于息除身行”,就没有身体的感受了,除身行的入息,没有身体毛孔这个感觉了。“我今能学息除身行”,这个很难弄了,就是达到最后,就是佛法真正空,空不是一个幻想的理念,要求证。除身行你就没有身体感觉了,行就是动能,除掉身行,入息。
“于息除身行出息,我今能学息,除身行出息”,就要达到这个境界。
李淑君:老师,这个他这边的标点是,我今能学息,除身行出息;还是我今能学息除身行……
南师:除身行出息,于息,除身行出息。
李淑君:我今能学息,除身行出息。
南师:对。“我今能学息,除身行出息,又即于此,若修若习,若多修习,为因缘故。先未串习,入出息时,所有刚强苦触随转”。他说到了这个境界,身行的身,行就是业哦,我们说人生来有业,就是有感觉,有身体的感觉。所以今天感冒了会痛苦、明天生病了会痛苦、后天病去了感觉到舒服一点,感觉舒服与痛苦,就是业力。这个业力哪里来?生命行。行就是现在科学讲,身体上的本能,从娘胎里头带来的本能活动,它永远不停止的。
它到这一步啊,本能停止会宁静下来,所以叫除身行除入息出息。你到了这个身行,这个密宗就叫业气。我们本身这个呼吸往来,生命功能是一股气,气是个代号,他现在搞错了,练气功就把空气吸进到……这个是乱搞,搞错了。不过大家错了不要叫了,天下人都醉了,你不要清醒了。你就看看他们醉的,要水喝的倒一点给他,没有水喝的,让他去醉死算了,你把他叫醒了,他会打死你。所以大家都醉了,都是疯子,你千万不要清醒啊,嘿嘿。所以这个道理啊,大家都认为呼吸是那个空气啊。
除身行。那么,“又即于此”,到了这个境界“若修若息”,你还正在修持还正在练习,修就是练习,练习就是修。“若多修习,为因缘故”,你很用功去学,“先未串习,入出息时”,还没有连串,就是说你用功没有连串,譬如说像我们大家在坐的人,我晓得达到串习的功夫还做不到。就是行住坐卧,乃至在办公室、路上走路、在开车,都还在这个功夫中,做不到。串习就是念珠一样,一串一串,串起来,每一步都没有停止。“串习入出息时”,那么你的心理起变化,所有刚强的苦触,譬如什么刚强?譬如我们在坐,李素美啊,或者是你们黄医师啊,平常出门,唉,身体这里强硬,这里有点通不过,哎呀,头这里好发胀,这就刚强的、很强硬,苦触,受痛苦的感触,随转。他说如果真的串习到入出息时,这些刚强呢,慢慢软化了,身体就变化了,病痛也转开了。
“今已串习”练习惯了,“入出息故皆得息除”,皆得息除(只好戴眼镜,连这一点都看不清楚,到底老了),好,皆得息除,“有余柔软乐触随转”,他说上面这个刚强的苦触都去掉了,那么另外产生柔软,身体柔软了,“乐触随转”,慢慢发生舒服的感觉,跟到来转化了。
到了这个阶段“便作是念:于息除身行入息,我今能学息除身行入息”,都做到了,“于息除身行出息,我今能学息除身行出息”也做到了。就是自然到这一步,所讲十六特胜就是对那个叫你们抄来的,那个普通佛学的,只是一个名词提起来,他(这里)讲内容。
注:本书根据南师1994年香港演讲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