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晓了果,晓了功德者”,晓了,就是广东话明白了,台湾话***,又,再说;你知道了这个果,成果,晓了功德者,你明白了,这一种,功勋得证,“谓烦恼断究竟故”,此心中没有烦恼,永远是清净的念头了。那做人在世间你还活到的,可是外面环境有烦恼来没有呢?来,来啊,那是有违,上面讲违跟顺,违进来你还是没有烦恼,知道这个事情错了,倒霉了,倒霉了也没有烦恼,究竟还是清净,谓烦恼断,得到究竟了,那么情绪,到达什么境界,现出来“法乐住究竟故”,佛法的究竟之乐,知道这个清净了。
“又复灭道俱应晓了,即此二种,随其次第,名晓了果晓了功德”,那么你到了这个境界呢,你晓得一切心境,杂念妄想已经灭了,达成,进入了清净的道果,你自己都知道,就是苦集灭道都达到了,即此二种,随其次第,跟到一步一步功夫来,这就叫做晓了,你明白了什么是证果,晓了功德,你知道了自己修行功德。
“又”,再要注意呢,“谛现观阿罗汉果,俱应晓了”,可是上面给你讲是做功夫,是学习的过程,你还没有得学位的成果哦,这个跟到学位的成果是证得大阿罗汉,谛,谛是非常仔细;现,呈现出来,谛现;观,你观察到,阿罗汉的果位。自己晓得到达哪个程度,“俱应晓了”,自己心中都明白,这样“于见道位中,名晓了果,于阿罗汉果,名晓了功德”,如果你到达这个程度,你对于菩萨的见道位中,大乘,明白了我已经到了这个成果,有这个成绩了;如果你以小乘来讲呢,知道了是阿罗汉的功德成就,“名晓了功德”。
那么再告诉你空的道理:
若于此处无有彼物,由此道理观之为空,故名空性,即所观空,无可希愿,故名无愿,观此远离一切行相,故名无相。
刚才讲了空、无愿、无相,三个大乘的法印的道理,他现在补充说一道,所以弥勒菩萨的分析非常清楚,唯识法相就是分析清楚你们来求证。“若于此处无有彼物,由此道理观之为空”,什么叫空啊,我到那个房子去看看,你把房子门打开,若于此处,一打开门什么都没有,“无有彼物”,哎哟,你说那个房子空的,我们修空的也是一样的道理,故名空性,你自己身心里头,自己心念里什么都没有存在,这就叫空。
“即所观空,无可希愿,故名无愿”,即然到了空,有些人修行很多人到了空境界就会怕死,譬如我们那个美国同学包卓力,他每次给我讲,他说我知道啊,可是我到了空,哎呀我一身毛孔都立起来,吓死了。就是金刚经上讲,因为你先世没有修行没有那个功德,见到空反是会恐怖了。如果到了空无,无可希愿,到达了空,我也更不要求什么,就在空,就叫做无愿。在这个无愿空的境界,观察到这一个境界,一切行相都没有,远离一切行相,都不动心了。行就是动,一切念都不动,但是不是灰心不是自杀,也不是成了白痴,也不是变成植物人,头脑更清楚智慧更高,心境是空灵的,“远离一切行相故名无相”。空(无愿)无相给你讲清楚,这一段讲得清楚了没有?顶礼合掌膜拜弥勒菩萨,弥勒菩萨给你讲得多清楚啊。
那么他又提出来,“何故此中先说空性”呢,又提出问题了,那么你讲了半天学佛,为什么讲到这里,你老先生,你老兄,先提出空的道理,“余处宣说无常故苦,苦故无我,后方说空”啊。“谓若无无我,无常苦观终不清净,要先安住无我之想,从此无间方得无愿,是故经言,诸无常想,依无我想,而得安住,乃至广说。”
他提出来,何故,为什么你讲到这里先说空性呢,这些是,假设是个课堂上课,这些学生程度很高,也很调皮,提的问题很重要,为什么你这里先说空,余处,你在别的地方讲课演讲的时候,你是宣说无常,因为世间一切都靠不住,随时变去了,不永恒的所以叫无常,因为世间一切无常,所以一切皆苦,因为世间一切皆苦,所以证明这个世间没有真正一个我的存在,最后因为无我,你再说空啊,他说你在别的地方先说无常苦空,你的次序这样来的,你这一次为什么先说空啊?
“谓若无无我”,假定说没有,没有无我这个道理,无常苦观终不清净,假设说没有说无我就是有个我了,既然有个我,世间一切,有我存在也蛮好玩的,无常啊苦啊这些道理永远不得清净的,所以修行先要了解这个生命的究竟,没有一个真正的我,没有个主宰,没有个上帝,没有个佛菩萨做我们的主宰,连我们自己都不存在,这个身体是个机器,我们是个机器人,假借来,父母那里借来,一个精虫一个卵蛋借来这个身体暂时用一下,这个身体里头毕竟无我,我们今天觉得有我的存在,是因缘凑合,是个机械的兜拢来暂时存在玩玩的,毕竟是无我,“安住无我之想”。
“从此无间方得无愿”,所以佛经上说,诸无常想,一切世间无常,“依无我想,而得安住”,你毕竟无我,就晓得一切无常,两个配合你此心就安定了,“乃至广说”,发挥起来很多。
“彼于无常,观无我已,不生希愿,唯愿无相专求出离”,因为懂了世间一切无我,也是无常,不永恒的,知道了无我,所以对这个世间,菩萨道只有付出,只有布施出来,没有想收回什么,因为想收回,我对你好,你要还报我好,因为还报我,无我了,我不希望你还报我什么,不生希愿,“唯愿无相专求出离”,一切不着相,跳出来,“故此无间宣说无相”,因此讲无相的道理。
下面,就是下一次的课了,“复次”,出题目了。
云何有寻有伺三摩地,谓三摩地,寻伺相应。
云何无寻唯伺三摩地,谓三摩地唯伺相应,大梵修已为大梵王。
云何无寻无伺三摩地,谓三摩地,寻伺二种,俱不相应,修习此故,生次上地乃至有顶,唯除无漏诸三摩地。
云何无寻无伺三摩地现相,谓于寻伺,心生弃舍,唯由一味,于内所缘,而作胜解,又唯一味平等显现。
这都是下一次的课了,下一次还是到这里为止,下一次还要不要呢?
黄医师:这个最难明了。
南师:这个最难明,要的?
黄医师:少不得。
南师:啊?
黄医师:少不得。
南师:少不得,少不得……
某答:还是舍不得。
南师:舍不得。好,今天到这里为止。
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八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摄事分中契经事菩提分法择摄第四之二①
复次嗢拖南曰。
邪师住雪山。劝勉系属净。渐次戒圆满。穗成就为后。
有诸外道。于弟子众自立为师入出息念修习差别有十六行。广分别义如声闻地。应知其相。又勤修行诸瑜伽师。修习如是入出息念。尔时应知五障碍法。一者于其外缘其心散乱。二者入出息转有所艰难。三者掉举、恶作,缠现在前。四者惛沉睡眠缠现在前。五者乐与道俗共相杂住。如者五法,于未得定欲求心定。及得定已倍复增长。当知一切能为障碍。奢摩他品诸随烦恼所染污时。发身惛沈。生心下劣。由正修习入出息念。身心轻安能令惛沉下劣俱行身心粗重皆悉远离。毗钵舍那品诸随烦恼所染污时。发生种种寻伺妄想。谓欲寻伺等不正寻伺。及无明分寻伺所起诸欲想等种种妄想。由正修习入出息念令寻伺等悉皆静息。为欲对治彼无明分诸妄想故。纯修明分想令速得圆满。复次正勤修习入出息念诸瑜伽师。于缘过去诸行寻伺能令无间所生等持有间缺者。速得损减。于缘未来诸行寻伺能令无间所生等持有间缺者。速得止息。于缘现在诸行寻伺能令无间所生等持有间缺者。速得寂静。又若略说由能永断六种结故。当知建立二种四种及以七种诸果胜利。如经广说。云何六结。谓顺下分上分二结。见道修道所断二结。若起若生二分位结。如是别别当知总说有六种结。如其次第建立二种四种七种诸果胜利。
复次入出息念修习差别略有二种。一者有上。二者无上。其有上者。谓如有一独处空闲。以静定心如理观察。命根系属入息出息。若我于入息后无有出息。或出息后无入息者。如是命根即应断灭。而于无常行中。有希奇事入息灭已。我命根住。乃复得至出息生时。出息灭已。我命根住。乃复得至入息生时。彼由攀缘如是事故。深心厌离于三世境所发爱恚。净修其心。是名有上十六行修。当知无上。
复次如是入息出息念住缘细风色为境界故。名微细住。隔绝一切乱寻伺故。名不流散。发生广大身心所有妙轻安故。名不可伏。
复次修习如是入出息念。令身无劳善能除遣奢摩他品随烦恼故。令眼无劳善能除遣毗钵舍那品随烦恼故。由随观察涅槃乐故。名随观乐。由随领受第三静虑地中乐故。名领受乐。无染住故。无恐畏故。名安乐住。
注:本书根据南师1994年香港演讲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