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钵舍那品诸随烦恼所染污时,发生种种寻伺妄想。
上面讲修止哦,修观呢?观就是心理上的智慧,反省观察来的,毗钵舍那就是修观。你修止当然在修观,譬如我知道自己现在心理宁静不宁静,现在心里还有杂念没有杂念,这个就是观的作用。修止的时候一定就修观的。不过有时候观重,修观重了以后变成散乱了。那么有时候说,心没有反省,只有定下来,诶、止多了以后,奢摩他多了变成昏沉了。这个要晓得调整,所以很难!清净久了变昏沉、智慧观察久了变散乱!
所以永嘉大师在禅宗集上(《永嘉禅宗集》),既不散乱也不昏沉这个很难了!永嘉大师说:惺惺寂寂是,无记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乱想惺惺非。就是这样。心理清醒、头脑非常清楚,寂寂、心境啊清清静静,很寂灭,这就对了。如果心里说,什么都没有想坐在那里,什么都没有动念,可是昏沉的,这个就不是定了。寂寂惺惺自然,啊这个,啊这个,惺惺散乱也就非了;寂寂惺惺是,很清净,可是清醒的,没有散乱了;寂寂昏沉就非,就是这样,啊。所以这个永嘉大师的我随便引用到,不过他帮忙写给你们看,就是你们很多听过的,不过忘记了。
现在我们回转来就讲毗钵舍那品修观了,要身心清醒,反省,“诸随烦恼”,可是有烦恼、随烦恼心理污染了,啊,你就变成什么?“发生种种寻伺妄想”,你心里头自己会追寻,思想不会定下来,想到一、又想到二;想到台湾、马上想到美国、又想到很多、又想到大水灾、又想到温州市七百多人大水灾了、又想到什么什么、又想到那个工厂不好办了、又想到……这个就是寻伺妄想就来了。这是清醒的时候。
谓欲寻伺等,不正寻伺,及无明分寻伺,所起诸欲想等种种妄想。
佛经都是分析地归纳,只有一行两句话,如果这几句话我们写一部心理学的书啊,写一百万字了、五十几万字。这几句话怎么讲,因为你在修行的时候,“谓欲寻伺等,不正寻伺”,你的天生心里的下意识的习惯的欲望,寻、这个心理像猎狗一样到处乱跑,寻找;伺就是包括身上的感觉,情绪上的感觉、生理上的感觉,有等待的意思,自然的。就是我们有时候我们坐在那里,好像没有精神懒得动,人家说、哎你来做一下事,“等等,我休息一下”,实际上蛮清醒的,啊,可是提不起念头,那个也等于伺的作用。你下意识的寻伺等,不正的寻伺,怎么叫正的?怎么叫不正?不正寻伺,有时候譬如说和尚上座打坐啊,心里头想别的事情;或者我们修行人上座心里头不正,不正这个心理分析就太多了,包含。
那么这个我也只是简单给你讲,你所以要看了、研究了,自己要去想,不懂再来问我。不要听过了,好像都懂了,其实都白听了。
那么下面一句更麻烦了,“及无明分寻伺所起诸欲想等种种妄想”。有些你坐在那里很清净,打坐修行念经念佛,有些不是欲的寻伺来的哦,不是因欲界生理的冲动啊、或者精力满了,譬如说年轻人打起坐来,坐得越清净了以后,欲念冲动来了。这个欲念是讲男女的哦,有些不是男女。等于说穷人发了财啊,很想上街去买一点东西;你说有没有需要呢?不需要,不过啊,很想去走一趟花一点钱。这也是欲寻伺。
无明分寻伺就不是欲寻伺啊,自己心里头不清楚为什么,可是一股冲动的力量。这个是无明,所以莫名其妙不知为什么,没有动机没有原因的,有时候情绪(上来)。譬如我们有时候做人,一天精神忽然有几天,闷闷不乐。当然研究起来,或者是生理的,吃了饮食不对,消化不良;或者是伤风感冒,或者是什么;诶,有时候什么都没有,心理上的无明,就会使你沉闷,一点精神都没有。这属于无明这一部分的寻伺作用。无明自己也有寻伺的哦,觉得自己闷闷在那里,你真是闷闷吗?你里头很细微的寻找什么东西一样,啊或是感受什么东西一样,这个作用,寻伺两个作用,还是起来的。可是这个寻伺严格地分析:有欲的寻伺、有无明的寻伺。这个分析起来很多很多。
由无明分的寻伺,所起的引回来,使你欲望、欲界的欲望思想等,又倒转来,种种的妄想。这个种种一句话带过去,大家听了也懂了,可是自己没有反省!所以你们,为什么要你们懂这个?你自己做起功夫来,就不要我讲了,弥勒菩萨就在你前面都给你讲了,所以大家看了,自己要知道。诶,有种种妄想。
他说这两种原因,修观的时候、修智慧时候,由于正修习入出息的念,要怎么样去掉呢?还是要你就发现,如果你修行碰到,自己晓得,哎呀,你的意识心念,同出入息已经不合一了,分离了。由于重新拉回来,“由正修习入出息念,令寻伺等悉皆静息”,可以使自己心理、生理所起的,追寻、等待、感受等,通通静止下来,熄灭。
为欲对治彼无明分诸妄想故,纯修明分想,令速得圆满。
进一步,你这个觉得呼吸止于一念上,心也清净了。那么你要跳一步了,对治医治去掉无明。去掉,彼就是它,无明这一部分的妄想。譬如我们睡眠或者打坐,眼睛闭起来、耳朵不听外面,黑黑洞洞那个境界,也接近于无明。这个无明当中有没有妄想?有许多思想在。所以在这个时候,好像你觉得,我这一堂打坐蛮好、蛮清净、蛮舒服,实际上你在无明清净中!不过也算不错了。可是你想进一步呢,必须要纯修明分想!修光明定!诶,使精神生理完全要清楚的,令速得圆满。就快快达到了,所谓红教密宗叫大圆满。这是一段,这都是弥勒菩萨吩咐的啊。
复次,正勤修习入出息念,诸瑜伽师。于缘过去诸行寻伺,能令无间所生等持,有间缺者,速得损减。于缘未来诸行寻伺,能令无间所生等持,有间缺者,速得止息。于缘现在诸行寻伺,能令无间所生等持有间缺者,速得寂静。
你看到这个文字翻译得很啰嗦,它是非常细密、非常逻辑,他己经没有办法了浓缩到那么多。如果照外国的文化、照印度当时叫我们逻辑的办法,这三段三句话里头又是一部薄薄的一本书,好几万字了。
现在他告诉我们,我们正在修行人,正勤修习入出息的念,走这个法门方法来,诸瑜伽师,瑜伽师已经是正式在修习的人,有一点基础了。于缘过去诸行寻伺,我们自己下意识的心理,功夫越做得好,会缘到,攀缘,这个心理的攀缘会什么?过去一切的行为,会回想起来。是这样的,所以你们现在没有好好地修行打坐;修行打坐,打坐没有关系是外形的;真的修行修定了以后,诶,所以你们常常问:怎么恢复记忆力?记忆力就更清楚了,可是记忆力清楚了,有个大毛病来了,多少年前,乃至从小一切都忘记了几十年事情,你会清楚返过来的。当然这个功力如果强了以后,前生,投胎以前、再前生、再前生,也会返过来;所以能知过去就是这样来的。这是由于心理上缘过去的诸行,下意识的寻伺心理,会去追寻、寻找的。
譬如我们凡夫也会寻找的,凡夫寻找常常会、尤其人你看,普通一个人,人越到老了,老了以后专门讲过去的事情给后辈听,他头脑已经昏了,诶,一千遍一万遍尽管讲下去,现在事情当下忘记了;但是你们要注意哦,为什么老了,反是只能够回忆过去了?没有办法对付未来。现在的事他马上忘记,这是普通人。但是你知道,人老了光会看过去的事,快要死亡了,再活二十年,也不过二十年生(命)。死亡了以后,他又追寻前面去了;就是过去的就是未来,会追寻前面去了。修行人正好相反。
所以真得定的人,不仅能知过去,当然罗汉,我们道家讲,五百年前都知道,那算什么,一个罗汉可以知道八万四千劫;八万四千劫以前他不知道了,那除非菩萨境界。那么这些话不是空话哦,换句话我们拿唯物来讲,我们脑的作用、我们意识心理就有这个功能的哦。
所以他告诉你修行人注意,诸瑜伽师,真走这个出入息念,于缘过去诸行寻伺,能令无间所生,等持有间缺者,速得损减。这句话翻译的,你不能说他翻得……翻得非常真实、也非常正,啧,讲出来难,你注意啊这个文字。
他说这种功夫到达这个,能够、能令,能够使你无间,怎么叫无间?没有间歇性、没有间断的,叫做无间。没有间隔的、没有距离的。无间所生所起的那个作用,什么作用?等持,平等保持,啊平等保持,定与观,平等保持;心境也是身心轻与安,平等在保持。
好,它有这个作用。不过在这个里头,功夫不到,有时候有一点间缺的,有时候有片段断了,“速得损减”,就不会断了。
现在看懂了吧,我这样一讲。好,懂了,嗨,你回转来。懂了你不要骂玄奘法师翻得不好,他翻得真忠实。就是你读书不用心,读不懂。好,那么这一般修行啊,出家的、在家的、修密宗啊、显教,这个文字程度他本来文字修养已经不够,更读不懂了。啊自己,而且还要文字修养好、还要配合上自己修行求证到,你就懂了。
好了,我们懂了这句话了啊,“能令无间所生等持,有间缺者,速得损减”。那损减了什么呢?就是连续不断了,中间不会有片段停留,既不散乱又不昏沉。那好,那很厉害了,那什么厉害?“于缘过去诸行寻伺”,你反是对过去生前生,一点小事都知道。
譬如我举个例子,你们常常说,说我书记得多,诶,我昨天看到北京寄来,练性乾的,帮我,看我的书、把我书上引用这些诗啊、词啊、句子啊,引用出来,他要出一本书,有四百多首,四百多条;我自己看了都很惊讶;可是每一次看了,诶,是呀,这个字又错了,那个……我记得大概还不止四百多,就是随便讲出来说出来的,那大概也有千八,两千了。放在哪里?没有啊,放在阿赖耶识它那个宝库里头。哎,你定力久了,你就会知道。所以像你们读书读了听了,回去没有,因为你们根本也没有受过读书的训练,也没有修定的训练,所以听过了,当场明白,记不得啊。诶,你要晓得你没有记忆力,那你修定做功夫也是白修的哦。所以我常常骂人,有许多同学拿了东西,诶,这个位置拿了,放在这一边,等一下走就去了,不晓得归还原位。以前那个朱文光我就讲,哎你没有好结果……结果现在我想想他给我骂坏了,所以早早就死掉了。他就常搞这个事,拿了东西不会归还原位;这个以相上讲,这个人没有结果。诶,换句话,他脑子是无间里头有间缺者,他有断层,思想不连绵下去。读书也是如此、做学问也是。你不要光听了学佛,空念头空念头,你这个还是不了解,不行的。啊,所以很重要。那么这个是讲过去了。
于缘未来诸行寻伺,能令无间所生等持,有间缺者,速得止息。
好,我们心理上,普通人,尤其是修行人,对于未来的诸行寻伺,譬如念佛的人,念念,听了佛经说,念到一心不乱,就是阿弥陀佛现前,就站在你的前面;或者是将来就是佛放一个光明就来接引你,好,这个佛经听了就中毒了,然后打起坐来念佛啊,一边念、一边就想,咦,佛怎么还没有放光、还没有来接引我啊,障碍了。这叫未来诸行的寻伺,心理行为在寻找。但是未来诸行这个心,我们这个心有这个功能吗?的确有这个功能。所以真得定了以后,能知过去、也能知未来,就是这个作用。
可是在你修行初步阶段,就不可以在这样追寻。诶,这个追寻的功能对未来,这个心的功能很大,能令无间、没有间歇性的连续不断,所生的等持,有时候有间缺,譬如我们打起坐来,有时候念头忽然想到过去、有时候想到未来,譬如假使明天要到美国了,今天说,诶我先打坐,过去再说啦,票啊行李都收拾好,坐在这里很清净,忽然想想哎呀,昨天台湾还有些事情没有了,哦到美国以后怎么样?未来又来了,有间缺的等持。速得止息,赶快念头要回转来,出入息上。过去未来,讲了。
于缘现在诸行寻伺,能令无间所生等持有间缺者,速得寂静。
心理把你分三段了,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啊现在心呢?不过他分析、不像《金刚经》只给你讲般若的原则,他这里分别法相,把现状很详细的科学一样,用科学的、用逻辑的给你指出来。现在心理、诸行寻伺,一样能令无间所生等持有间缺者,速得寂静。你要回到安那般那念头上来,赶快寂灭下来。
注:本书根据南师1994年香港演讲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