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研究》第36讲


三摩地小大与无量

复次,容有是处。这是,容、不是容貌的意思,或者,有是处,有一个地方。这句话啊,“容有是处”是古文,翻成今天白话文:或者有一个地方,或有一人,作如是念,都是假设的提问题啊。或者有一个人,假定他有这个观念、思想。

如来与彼最极下劣,得慧解脱阿罗汉果无有差别。

他说这个,佛的成功、修道的成功,学佛就是得解脱是初步了,解开,脱掉欲界、三界的这个束缚,而得道了。如来是代表佛,佛与他们,与彼、他们,最极下劣最差等的、最末等的,得到智慧上解脱的阿罗汉果的人。就是说,佛同他的弟子们,甚至弟子们最后的最差的一等,阿罗汉,可是虽然是最差,阿罗汉已经得到慧、智慧的解脱了。

黄医师:这个已经说过了

南师:说过了吗?

黄医师:对,说过了啊。这个地方。

南师:那么就是下面一段了。

黄医师:下面也说了

南师:也说了?

同学:到这个……

南师:对呀,我昨天听到说是已经说了,那就不再讲了。

李淑君:可是老师昨天讲的,比上次讲的……

南师:那不管了,已经讲过了嘛。

好,那我们还是转回来,八解脱里头了。那么把这一段用功的……因为他们把我稿子放乱了,我就、忘了,没有说。

“复次云何有寻有伺三摩地”,这一段我们也讲过,对不对?啊?

某同学:有寻有伺这个讲过。

南师:就是“复次云何小三摩地”?这个开始啊。再其次,怎么说,得小,比较小,这是比较缩小一点范围来讲,三摩地就是得定,也不叫做得定,三摩地是定慧相等的。就是那个境界啊,就是得到佛法的那个修定的境界、止观的境界。就是缩小范围来讲,不是大的,讲过了。

谓或由所缘故小,观少色故。或由作意故小,小信、小欲、小胜解故。

譬如这个三摩地啊,就是学佛要达到一个标准的境界,进入定慧那个标准境界就叫三摩地。那么过去旧的翻译就叫三昧,三昧是浓缩那个翻音。他说这是讲什么呢,有些人学佛用功夫,“所缘故小”,他用一个方法修持的,起意识上的攀缘,意识上的攀缘是小的。譬如说,有些人说念佛,念一句佛号、或者有些人念一个咒字、或者有些人观一点亮光,“观少色故”,譬如修一点光明。

这个“所缘故小”,那包含很多啦,譬如念一句佛号、譬如说修净土的人,除了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佛号以外,对于修净土宗的三经一论,《观无量寿经》,佛说的啊《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这三本经,乃至这个净土论著、三经一论,或者是《大乘起信论》都不看,有许多人只要念佛就对了,现在大陆到处这样,净土宗,念一句佛就对了,这些讲禅宗啊、密宗啊,学教理都是多余,他是所缘很小,啊所攀缘的心。或者有些人学密宗修一个法门啊、或者观想啦、或者什么念个咒子啊,就是这样就对了……总而言之,所缘小的人很多啦,修的方法,不能说他不对,可是所缘很小。

“或者观少色故”,对于这个色法里头,譬如观空啦,修一个法门,或者是修光啦,一点点,啊这个也包含了很多,这两句。

“或由作意故小”,或者是第六意识,譬如说这现在的禅宗啊大陆上,也不晓得禅是什么,参个话头啊、永远抱到一个话头啊,参念佛是谁啊,一辈子参下去,其它的都不对。他的作意,他的这个意境上,所作意的就是小。那么这个小的范围呢?小信,譬如有一点信仰。大家譬如在座,也都是学佛了,其实都属于小信。你说你不信佛吗?也信,佛是个什么东西啊?老是也搞不清楚,不过也有兴趣而已。小欲,像也想打打坐啊,那打坐嘛,蛮舒服蛮清净就行啦,其它不多谈。或者有些人学佛,做佛教的学问啊,小胜解,小小的一点,特别的殊胜的见解。

故,这里说三句啊这个四句啊,“所缘故小,观少色故。或由作意故小。小信小欲小胜解故”。因此所得的三摩地啊,他的成就也就是小了。

“云何大三摩地”呢?要放大的范围说,“谓或由所缘故大”,他所攀缘的方法,着手就是大的。甚至观想、“观多色故”,那就很多了,譬如这个佛教像《观佛三昧海经》也就是念佛的法门,那是以佛的,以释迦摩尼佛做标准,由从小起,一直讲到涅槃为止;有这个理论,每个观想都要清楚,“观多色故”。或者是变成,后来变成密宗的各种各样的修法。譬如修一个佛啊,多手多脚,旁边还有很多的法器等等;其实那个样子观一个佛像,也是小色,不是多色。观多色就是观整个的宇宙观了、观整个的物理世界,心物一元等等,所有道理都在内。

但是、“而非无边无际观诸色故”,可是还是有范围,大到一个相当大的范围,并不是放到无量无边、观察一切色。这个观察一切色,我们是讲色相的色,如果严格地讲啊,就是进入了心物一元,还要了解物理世界的三界中间的道理。“或由作意故大”,他的用心利益啊,就是走大的路线。譬如我们常常说,我说你们学佛干什么,想成佛吗?“哪还敢啊”,呵,他佛都不敢成,还要学佛?或由作意故大,有些人立志是大。所以“上信”,最高无上的真信,不走小宗教迷信的路线。“上欲”,要求自己很大,就是要学佛即身成就,这一辈子要成佛。“上胜解”,最高无上的、最殊胜特殊的见解。“而非无边无际信欲胜解”,但是它有范围,不是散漫,不是无边无际啊,乱信,光吹大牛,说大话,信跟欲这些胜解不是无边无际的。

那么由这些,他特别提出来为什么说小大三摩地修行啊?“云何无量三摩地”?你看他讲大的里头无边无际无量都切开了,这个里头提到,另外提到:怎么样叫做无量的那么多的三昧境界呢?“谓或由所缘故。无量无边无际观诸色故”,因为他的所缘来的大。啊,这个无量很难讲,譬如有些人学佛一入手,什么宗教的形式都不着在心中了,他是走的这个从经教入手啊,走的心量就很大。譬如有些人爱吹大牛,四禅八定打坐都不需要,我来做楞严大定,《楞严经》上,这个一切众生无始以来都在定中;你譬如说我们在台北有一天,好像是沙弥啊还是素美,碰到有一位女居士,所谓女居士是佛教称呼了,一位小姐啦,带领一位很大的人物啊,学佛的,那么她们见面后来一谈,她们就问她:你修什么法呢?你怎么学佛?“啊,我一天到晚都在这个无相光中啊”。好了,她这个治不好了,不好意思多说了。无相光已经到了佛的境界了,哈,那怎么谈下去。这个好像沙弥啊李素美碰到,在**庵旁边的,哈哈,她们回来说,这就免谈了,不能谈了嘛,已经成佛了。

啊,无量光,因为他的所缘无边无际,有些无量无边无际观诸色故,大的,走的是大的。比如刚才举的一个例子,这人说我在无相光中,还是在有量,还是在上面一段。有些更扩大无量光中,啊,无量的三摩地中。

那么,或者由于作意故、或者无量无边无际的信欲胜解故,他的愿力就是大,有些人气魄大智慧大、一下手就是大。

这一段当中就是说,有些人,也是天生前生的根器,同样这一生,器量小的,走的就是小路。所以这个等于《楞伽经》佛也提过根器问题,小器的人,你不要跟他说大法,也不要说中乘的法;大器的人,你不要给他说小法;他个人根器硬是不同,这个地方等于说明了这个。

他这几段说明了,引出下面一个,“此中大心三摩地者”,什么叫大心呢?大菩萨。所以菩萨也叫做大心居士、大心菩萨。大心,心就是心量广大,大菩萨境界。

“谓于一树下,想诸天光而生胜解”,他说大心的菩萨,譬如打坐吧,在一棵菩提树下一坐,他的观念把整个的教理都通达了,想的是色界天上天人境界,观想、天人境界的光明。因此一来,他的智慧就引发了,引生特别殊胜的见解。

乃至广说,无量三摩地者,谓四无量。

好,就是拿这一句话做引头,详细广大地说明,所谓什么叫做无量心的大菩萨无量心,无量就是没有范围、没有量了。你譬如说一万丈、一千万丈、多少亿;譬如说我们现在人类,把卫星进到太空去,都计算的出来;计算出来就是有量,无量是没有办法计算了。这个三摩地,数学上没有办法计算了,这个叫四无量心。这是菩萨要修的境界。

云何于一树下,想诸天光而生胜解?

怎么样说,大菩萨们在一棵树下打坐,观想诸天的光明?诸天很多哦,我们天人境界记得吧?假使我们现在考试一下啊,三界知识初步的,三界一共多少天?譬如说天的光明,除了日月太阳,太阳月亮不过是我们这个世界的光明。上去四天王天,忉利天、兜率天,这都是欲界,欲界的天就是六个六欲天,再上去色界十八天等等,无色界四天等等;就是天,代表了一个单位啊。

在一棵树下想诸天,一切天人所放的光明而生胜解。这是观想来的啊,观想来,生出来见解。这是怎么说呢?

谓于欲界极厌坏已,得初静虑。为令此定善清净故,更修方便。

他说为什么必须要初禅得定?我们大家打坐老实讲,有时候坐着也很舒服,不管你念佛啊、参禅啊、修密宗啊、显教啊,谁能够跳出欲界的身体呢?连身体的范围都没有跳出来,更跳不出欲界。

所以真的大心菩萨一定,跳出了欲界,身心都脱离了。“极厌坏已”,讨厌极了,觉得欲界里头很不喜欢,一来就超越了欲界,因此很容易得初禅的定。这一句话特别注意。像我们这些做功夫啊打坐啊念佛啊,实际上所有的发愿理想,都在欲界的要求自己怎么样,永远跳不出去。谓于欲界极厌坏已呢,才能得到初禅的境界。

为令此定善清净故,更修方便。

得到初禅呢,初禅境性上,色界,第一步。这个三界天人表都有啊,所以叫你们平常要注意。到这个时候,自然自性的光明,同色界天人的清净光明接近了。为了更进一步,更修方便。因此他还要再用身心的力量、用心力量,再来修其它的方法,使光明更大。光明并不是代表了一切物质世界有色相的光明哦,就是心境上智慧的慧光,更放大了。

又闻诸天身带光明。便思惟彼身光明相遍一树下乃至大地大海边际。发生胜解。

“又闻”,同时听了佛学以后知道,“诸天身带光明”,欲界以上色界天天人身上都自己本身、色界天人他的生命有了,本身就会放光。那么这是佛告诉我们,我们也没有看到过。可是有些人信得过呢,在定中初禅定中,更“思惟彼身光明相”,观色界天,天人的身体发光明的相。“遍一树下,乃至大地大海边际,发生胜解”。甚至观想到,色界天的天人身的光明跟自己合一,这个就是密宗后来许多修法,都配合这个里头钻出来的,啊,都是这个。乃至跟整个的大地、大海,大海就是地球的海,四大海水无量无边,发生胜解,配合为一就是这个。

由三摩地。后后转增。有差别故。令所生起而有差别。

因为这种修持的方法,还是作意修持、还是意识境界的哦,啊,是作意来的。由三摩地,三摩地专一了,作意,譬如说,我们现在你们听了这个不要乱修啊,我倒是劝你们不要乱修,自己不要妄想是大心菩萨,你真如果一想,想久了以后你会变神经的哦。是大智慧有福德人,这一观想就变神通了。没有福德、没有智慧,你搞不好就变神经了。而且这种观想,一想,真有呈、色相真会出来的。

所以出来这个东西是魔是佛,魔佛本来不分的哦,呵呵,你观佛,佛变成魔了。这个都是理论,智慧上的东西,这是我刚才岔过来告诉你。

他说由于这样的修法,由三摩地定中后后转增,一步一步,后面跟到上来,又上来,你的功力越来越大,有差别故,一步有一步的功夫、一个有一个境界,“令所生起而有差别”。这样的修行,使你生起作用,的确有差别。

注:本书根据南师1994年香港演讲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