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次云何建立四无量定。谓诸有情有三品故。一者无苦无乐。二者有苦。三者有乐。
“复次云何”,他说再其次怎么说、建立四无量定?这四种无量定是菩萨境界哦。“谓诸有情有三品故”,他说为什么要佛法建立四种无量定?刚才无量已经讲过,无量无边。“谓诸有情”就是一切众生,分三品、分三类人。
一者无苦无乐,一种是完全没有苦没有乐,这个太高了。第二者是都有苦;第三种是有乐。苦乐是相对的,无苦无乐最高啊,这三种。
“如其次第”。因为众生,以苦乐,这个都是感受的境界,你知道吧,我们受,譬如说我们这个受,色受想行识,我们活到生命感受,心理的感受,身体的,尤其是身体感受,就是三个境界嘛:苦,乐、快感,无苦无乐,那么那两种,还有两种,忧跟喜,纯粹属于心理的。但是心理跟生理分不开的。所以以感受来讲啊,他这里提到三受:无苦无乐、有苦、有乐,三种。
如其次第。欲与其乐。欲令离苦。
所以佛学一切方法的建立,修持方法建立,为了度一切众生,大概分这三类。因为要给他快乐,人生就有苦,一切众生,生命感受的苦。譬如我们眼睛好好的,结果近视了戴个眼镜,戴惯了当然无所谓。像我这样戴到,我是一边讲,一边心里很怨恨很痛苦,真是不希望把它弄个架子,啊,很讨厌,啊,这也是苦。那除非把眼睛恢复了,不要戴架子了。就是欲与其乐啊,欲令要他离苦。
欲令其乐永不相离。于彼作意。有四种故。
所以世界上一切众生,我年轻时候学了佛就讲过,讲到哲学问题:世界上所有的生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不止人,所有的生命,只有个什么目的?离苦得乐。人要做生意也好、做官也好,都觉得怕苦嘛,所以要发财、或者要权利。为什么你要去读大学拿学位?为了将来,将来干什么?嘿,不要吃苦。啊,离苦得乐。众生共同目的是离苦得乐。但是世界上一切所求离苦得乐都非究竟,究竟是成佛。他说所以教育的方法欲令离苦嘛,“欲令其乐永不相离”,使他永远在快乐境界。那么“于彼作意”,对于他们的教育方法,告诉他们的意识心、怎么样开始修,转变自己。有四种。
如其次第。建立四种。照这样的次序呢,建立四种。
谓由与乐作意故。拔苦作意故。乐不相离随喜作意故。
这三种。就是他是建立四种了,第一种谓由与乐作意故,专门求道,幸福快乐;第二种是拔苦作意故,知道在苦难中,怎么跳出苦难;第三种乐不相离随喜作意故,有快乐幸福就有喜悦、就有高兴,这两个离不开的。建立前三件事。
建立前三。即于此三欲与乐等。为欲令彼不乐思慕不染污作意故。嗔恚不染污作意故。贪欲不染污作意故。建立于舍。
他说建立前面这三个啊,即于此、就在这个三点上,三欲与乐等,就要最后跟快乐,追求幸福快乐,这个是平等的。为了使他们“不乐思慕不染污作意故”,令他们不要想念,不乐于思想、仰慕,不染污的作意,就是自己心理永远清净。“嗔恚不染污作意故”,使他们要不乐意思慕、不染污的作意呢,使嗔心不会发脾气、不会怨恨人、不会烦恼、不会讨厌人。这个,反正的嗔恚的心理,譬如我们人讲好讨厌、好烦恼、好痛苦、好烦人、恨死他了,这些都是嗔恚心,染污自己的。为什么人有这个心理呢?无始以来已经这个意识心理上被染污了。啊,嗔恚不染污作意,没有嗔恚的心了,没有脾气了。没有脾气不是变一个混蛋了吗?绝不混蛋,脑子特别清楚,这是菩萨境界了。
第三“贪欲不染污作意故”。都是有个作意在最后哦,贪欲、贪心、欲望,这些都没有了。使贪欲的心理,不染污自己的意识。啊,三句话都是一样。
为欲令彼不乐思慕,不染污作意故,使他不乐意的思想,不染污的作意,等等都清净了。一句话,他讲的分析的,讲给人家。那么中国禅宗就讲放下,什么心都放下。放下在经典就是“建立于舍”,舍就是丢掉。啊,什么心,起心动念,有一点染污自己作意意识的,都把它丢光。
经言以慈俱心,乃至广说。现前饶益,故名慈俱。饶益相故名慈善友。
四无量心,哪四个无量心要注意哦,第一个是慈;学菩萨慈悲喜舍,这叫四无量心。四个心理养成的现状:第一个是慈、第二个是悲、第三个喜、第四个舍,舍就是放空。所以我们讲慈悲的心理,很难养成的。儒家孔孟学说就叫做仁,慈就是仁。所以我们后来中文仁慈两个字连起来用,仁是儒家的、慈是佛家的,同一义理,所以叫仁慈。
但是我们人真有慈心养成没有呢?不可能,几乎没有。讲是那么讲,偶然一秒钟起来的。“经言以慈俱心”,我们心念里头随时慈心,尤其在行为上、做事上。譬如说,昨天我们讲到开一个工厂,一个老板不过份的剥削劳力者工人、或者部下的精神智慧;乃至做一个领导人,随时晓得爱护部下的,这些这个需要、爱护人的福利,都是慈心、仁心的作用的一种。
所以以慈俱心,真养成仁慈的心理。这是只有一句话哦,仁慈是很多行为,那么就要研究《瑜伽师地论》菩萨戒的那一部分了。菩萨戒就是行为,学佛的。大家都没有看,也看不下去,看了你会害怕,而且很啰嗦,也做不到;真做到了,你慈心真的养成了。“乃至广说”,广泛的说起来很多了。
至于慈悲心的作用也很大,譬如说,佛绝不杀生,一切生命,一切众生啊,宁可都要这个恶死,讨厌死亡,而喜欢活到,这是必然的。那么佛法所以不杀生。可是假使碰到一个事情,修菩萨道的人,有一个人妨碍了大众的活到,如果这个人假使没有了,死掉了,把他杀掉的话,大众好好地活到;你说菩萨心杀不杀?绝对地杀,哈。但是杀了背不背因果?背因果,宁可我下地狱去,我还他的债,可是要大家好好地活到。
所以我经常提到,政治上,这个左宗棠讲的,一家哭不如一个哭,他主张杀人,这家伙坏透了这个人坏透了,杀了他,能够把坏透了的杀掉,跟他家里当然很痛苦,他知道杀了他,他说一家哭不如一个哭,如果我不杀了他的话,他害的人,或者是几千万人都在痛苦啊。
那么所谓慈心的应用,究竟到什么程度,它的方便就很多了。我刚才解释这些事情啊,就是说、乃至广说。这个运用之妙,等于岳飞讲带兵一样,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所以慈悲也很难的!所以佛教里头有一句话,慈悲,一味的光讲慈悲,不晓得用,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就不对了。
是给别人利益,给你幸福、给你利益。譬如说一个人说,哎呀,我要你,饭没有吃饱,能够给我一百块,你当然,马上给一百块,没有啊,身上只有十块钱,还向人家借一百块来给他;他马上可以吃饱的话,现前得到利益,“故名慈俱”,啊,你要知道现前,真实去做到,呈现。
“饶益相故名慈善友”,慈悲的意思啊,就是给人家,饶是富饶,益就是利益。充分,拿现在白话,充分给别人的利益、给别人的幸福,这个叫做慈的善友,善友就是菩萨。
其饶益相略有二种。一欲利益。二欲安乐。此二种相。一切无量之所显示。
其饶益相呢略有二种。诶,现在不是讲理哦,他现在是讲修定哦,所以你不要认为打坐是修定哦!这个心理培养就是定!意识的,这种定的境界就难了,菩萨不是盘腿打坐哦。自己的心随时在饶益,利益一切众生、利益社会啊、利益国家、利益人类、乃至利益一个人两个人。其饶益相,饶就是富饶,充分的,益就是利益别人。
它的现状大概归纳有两种,一是欲利益,二是欲安乐。“此二种相,一切无量之所显示”。那么这两种作用,欲的利益,这个欲就是两种喽、两种解释了。
欲就是要给他利益、要给他安乐,这是欲的道理。也可以解释我们现在生在欲界中,欲界中所需要的,利益跟安乐,能够你给他。这就包括一切无量之所显示,四无量心,慈心的无量心啊,这个原则的修法就是这样。你心中,永远在慈心中,这个慈的定境是无量定哦、没有一个境界的定哦;可是定境就是很不同喽,这是菩萨的定,就不是四禅八定那个定了。我们打坐不叫做定啊,打坐是练习定的一个初步又初步的,一个小数点,啊。
无怨者。离恶意乐故。所以使一切众生真的修慈心,没有埋怨、没有厌恶心,没有什么值得埋怨。譬如我们经常讲,我们这个生命活到很痛苦,自己有时候,诶,他妈的,烦死了。实际上自己在埋怨自己,对于自己生命活到,所以怨天尤人真有,有时候虽然不是那么骂,哎呀,我的天啊!这句话,这个下意识心理啊,已经在埋怨自己生命。所以此心做到无怨,对别人对自己,使他都无怨;离恶的意乐,一点坏的恶意都毕竟清净,真是离开了恶的,绝对是善的。离恶当然是善。意乐故,你的意识心境永远是平静的快乐的,这叫无怨。
无敌者。离现乖诤故。
这些都是心理行为。真正无敌就是儒家的勇,大勇、大智大仁大勇。怎么大勇?离现乖诤故,离开了,做到,现在行为上,没有怀疑的,没有觉到哪样跟人家在反对,离乖就是没有什么反对,也没有争论。反正道理都看通了,所以这样也对、那样也对;等于他们经常笑我,沙弥经常笑我,也问我什么话,太老师啊,对不对?对、对。或者你说这样对不对?对、对。她就在那笑我,你看这太老师讲什么都对!诶,那个时候我真对,离开乖诤故,没有什么,是对嘛。你说那个黑就是黑的不错啊,对啊;诶,好像黑里头也有点白的,对啊,黑里头是有白的。诶,你说黑白好像不分的?对呀,嘿嘿,也是黑白不分的嘛。你要透过那个理一看,没有什么可以乖诤。啊,这个是,那这是讲逻辑理论上,变成行为上就很难,那就很伟大了。那就是我们所讲的大学中庸之道,帝王领导学,离开一切乖诤。那是圣帝明王做得到。
无恼害者。离不饶益事故。
对于一切众生,绝不给他烦恼、绝不妨碍。所谓使一切众生无苦恼、也不受害。就是说我们学菩萨道慈悲喜舍的修法,四无量心,离开了、自己行为离开了什么呢?决不做不利益的事情,不充分利益的事,自己不做。
广者。所缘广大故。大者。利益安乐思惟最胜故。无量者。果无量故。
广者,所谓广大者,所缘广大故,大者呢?利益安乐思惟最胜故,随时随地。
无量者,这样的心理的培养,这就是心理上修行,就是真定境,四无量心。所谓修密宗的人,一上坐,修四无量心,跟到念一阵,我经常说,嘿嘿,修密宗最好,哈,你看,这个这个诸佛菩萨相、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都在前面,然后手里拿到这样一摆,嗯,须弥山那么大,世界上所有好处一看,都供养你供养你,哈,供养完了,反正想一想,屁都没有,一样都不肯拿出来;拿个手比一下,唔,供养供养,啊,学密宗。哈,那谁也会想啊,这个法门很贪便宜。
大家不晓得学密宗为什么用这个呢?因为众生做不到,先拿个假想的意识叫你练习准备的。诶,可是学密宗的人学佛法,以为真的供养了。你们看那些学佛的那个手印,喔,这个是代表什么?须弥山啊、这是四大部洲啊,所有东西同我的财产衣服什么都给你,然后手印打完了,你身上拿一百块钱拿给我,他说,不行诶,我等一下还要去吃饭,哈,半毛都没有,哼,哈,啊,所以啊。
我以前,嘿,密宗道场我常整人的,搞这些玩意儿。哦,大家都供养完了,诶,我说你的钱啊借给我好不好 不行啊不行啊,我下午还要用。我说你是三无量了,哈哈,四无量去了一个(众笑)。所以行最难!
如四大河众流杂处。善修习者。极纯熟故。设有问言。慈俱等心有何等相。故次答言。胜解遍满具足而住。胜解遍满者。增上意乐胜解周普。义具足者。圆满清白故。住者。所修观行日夜专注时专注故。
所以真做到无量者,这个时候,“果无量故”。“如四大河众流杂处”包容万象,心中像四大河流一样。四大河脏水秽水、大便泥巴、山上清净的水,众流杂处这四个字啊。众流杂处四个字做得到,是圣人境界,心境包容万象,善修习者,真正修行的人,从四无量慈心修起的。修到最纯熟的时候。他说这个时候,设有问言,设就是假设有个人问,“慈俱等心有何等相?”慈悲,俱就是从下意识起,就有慈悲的,有何等相呢?有些什么相等的现象呢?
这等于有个同学告诉我,哎呀,昨天做梦,梦到一个鬼啊来问我,要我这个手割掉给它吃。诶,我先有点害怕,后来想想我学佛,吃吧吃吧,只要你饱了就吃。诶,他说结果啊,饿鬼吃了,我心里非常舒服啊,这个就是说以慈俱等心,虽然是个梦境,但是真的现象你做到,也是一样的道理啊。
“慈俱等心有何等相?故次答言:胜解遍满,具足而住”。他说,八个字答复你,胜解智慧高了,特别的见解,你自然在心地上会流出来。而且是慈心同智慧具足而住。
那么怎么样叫做胜解遍满呢?“增上意乐胜解周普义具足”,他说慢慢使你自己的功德圆满,产生增加最殊胜,越来越向上面走,高一层,意乐意想为快乐。所以我们中国人儒家教人家为善最乐。世界上最快乐,帮忙人家的,帮忙痛苦人解决了一个问题、乃至给一毛钱、乃至帮忙他力气,自己那个时候最舒服,为乐。那么菩萨修这个增上意乐,胜解周遍,你的智慧也慢慢增加,脑筋慢慢好了。
具足者,怎么叫具足?“圆满清白故”。内心是非常圆满,心地越来越干净。所谓具足住,怎么叫住呢?“所修观行日夜专注,时专注故。”那么这个时候,你是心念妄想都没有了,心念为善最乐,功德到了,你心要得定,不要盘腿,已经定在那里。所修的观行日夜都专注,啊,是随时都专注。
问,再问如经言,善修习慈,极于遍净乃至广说,此何密意?
他说那我请问你,问弥勒菩萨了,当时在座听弥勒菩萨讲法的人,提出来问弥勒菩萨。他问:如佛经佛说的,很好修习慈悲心的人,善修习慈,极于遍净,遍净是什么?色界天有个天人,叫遍净天。就是包括了色界天天人境界。乃至广说,那就是儒家讲,这个天人之际,佛家这里讲天人之际了。就是说你的心量还包括了,比天人境界还要高。呐,包括了遍净天,此何密意啊?他说这个有什么秘密呢?
答:第三静虑。于诸乐中其乐最胜。
所以打坐修行,你修到第三步的第三禅天,第三禅叫什么禅呢?啊?啊?叫什么?
同学:离喜得乐。
南师:对啊,不要吐舌头,你们要有信心。对呀,自己讲了,不要怀疑,要有信心,啊,就增强自己智慧。就离喜得乐,第三静虑。在这个境界“于诸乐中其乐最胜”。离喜得乐这个乐,不是普通的男女性交啊、吃了东西喝了酒舒服,不是这个了。这个乐当中快乐极了。
忆念此乐。修习慈心。慈最第一故。
所以慈悲心的修法,不是那么简单。一般人怎么做得到呢?他要这个心境是配合做功夫的第三禅定,这个离喜得乐了,没有喜,完全在乐。这个修习慈悲呢,所以慈心第一,修菩萨道第一修的,慈是慈啊、悲是悲。
说修慈极于遍净。忆念空处。修习悲心。亦最第一。以修悲者乐欲拔苦。
所以说修慈,极于遍净。修慈心就自然真的大慈心的人,不是一天烧香打坐拜佛哦,他的涅槃死后的果报,一定生遍净天。
“忆念空处修习悲心”,慈心讲完了,慈是慈、悲是悲。怎么叫悲心呢?要你空念头,真空了才能起悲心!“亦最第一”,悲心跟慈心一搭,一样的都是第一等。
“以修悲者,乐欲拔苦”,此心直接是行功德向乐的上面走。当然是修慈心如果能不分别,是无缘之慈同体之悲,自然而做的。修悲心者,乐欲拔苦,乐意的,这种人个性啊,看到人家痛苦啊,就好像自己的一样,想解决人家,乐欲拔苦。
无色界中。远离众苦断坏等苦。彼都无故。
无色界中,到了无色界上面“远离众苦,断坏等苦”断了一切等等的苦。“彼都无故”无苦了。
是故忆念无边空处。修悲等至。作如是念。当令一切有苦有情。到无众苦及所依处。
修慈悲心的人,先要学空念、学空无边处定;空极了,悲心更大,“修悲等至”。那么你初学的人怎么办?初学就要发愿,慢慢训练自己。“当令一切有苦有情”,凡有痛苦的众生,我希望自己修道,使他们都得到没有一切苦,啊,这是悲心。
那么今天讲不完慈悲喜舍,大概提一下,其它就留下来,下面还有修定、光明啊。
这样啊,这次以后,到九月十五以后再候通知。
注:本书根据南师1994年香港演讲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