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统身心性命修行的探讨第五章(6)


命蒂原来在真息

“啪、啪、啪”(上课打板声(02:10:29))

南师:这个、都到了吗?

哦,现在懂得“安那般那”这是个名称,梵文名称。“安那”,佛经有不定之词,现在印度的瑜珈认为“安那”是入息,这个气啊,怎么叫入息?注意!代表这个呼吸之气——风大,太高深了,学理比唯识法相、密宗还要高深;太高深了,用最浅近的方法,叫你生命利用。有个争论,《达摩禅经》上也提了一下。这个争论不相干,没有关系。有些经典上讲“安那”,(这)经典不是佛说的,佛经上释迦牟尼只提一个字“息”,翻成中文叫“息”,翻得太妙了,翻译得很高明,中文。先解释中文,“息”字是休息嘛。“息”字怎么写呀?

男生:自、心,为“息”。

南师:何碧媚(学英文出身)啊,怎么写?会写吧?啊?你告诉她,小乌。呵,自己的“自”,下面一个“心”字,叫“息”。自、心,为“息”,中文太妙了!这是中文的文字之妙,这个方块字的意义。好,我们先讲这一点哦。

《易经》上,是中国文化最早的,这《易经》是群经之母。中国文化第一部由图案变成文字,而中间包含了宗教、哲学、大科学,这是讲《易经》。《易经》提到“消息”两个字,所以我们中国人讲话,咦,最近有没有消息啊?对不对?变成俗语了。这一句话,最高的科学,也是最大的哲学。什么叫“消”?放射性、消耗的,都是“消”,我们生命都在放射消耗的,这个叫“消”;什么叫“息”?不消耗、收藏的、充实的,叫“息”。注意,“消息”是这个意思。一消一息,所以《易经》呢,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生生不已是“消”,生命的来源充实就“息”,“息”是这个意思。所以中国《易经》翻译,一来一往,呼吸的一来一往是“长养息”。

南师:那么我们人生命在娘胎里头自己没呼吸,你要去看那两本经哦!我现在给你“开示”,打开表示明白,这叫“开示”,你再去看,才看懂!不然你自己摸很可怜的,因为你们不是比我智慧差,因为你们很不细心、很不专心、很不愿意去摸。智慧是学理来的,学理是专心研究透进去,所以现在先给你打开,你再不去摸也没有办法。在娘胎里头没有呼吸,靠脐带,妈妈吃进来的东西。是父亲的恩情一半,父亲是精变成我们的骨头,就是骨头;母亲的血,养我们的五脏六腑变成经脉。这个身体是两瓣的组合,同我们的心脏一样一瓣一瓣。那么你现在假使你们这里没有研究医学的、生理学的呢,你看基因,基因是一个东西,然后一经(和合)它是一瓣,花一样分开两瓣,两瓣以后变四瓣,四瓣以后变八瓣,一瓣一瓣分。我们身体现在活着两瓣呐,左边右边,这样包拢来的,前后,你以为身体是整个的啊?什么都是两瓣。所以你仔细研究自己眼睛,这一边行、这边不行,有些人这边行、这边不行,有些人这边牙齿行、这边不行,有些人这只手行、这只手不行,有些人拉大便是肛门里头这一边挤出来的、有些这边挤出来,你们要这样体会,才懂得生命了。呵,那么细,这个生命,呵,很细很细,这个生命的奥秘。

这个讲起来又太多了噢,我又收回了,转过来讲这个“炁”,呼吸。所以胎儿刚才讲在里头七天一个“炁”的变化,七天一个“炁”的变化。这个“炁”就是唯识学所讲的“根本依”带种子来的。“根本依”,刚才崔德众还问我,“哎哟,我记得……”,我说“你错了,呵,‘根本依’依种子来,‘根本依’是种子后面。”“依”,就是一个一环扣一环,就是“缘”嘛!“缘”者,就是一环扣一环,这样来的。譬如我们五个指头握成拳,这样一个一个指头扣紧了才变成一个东西,这个拳才有力量。所以像我们教人家练拳,这科学的,怎么变成拳?几个动作(师示范):一、指头这样扣,二、这样扣,三、扣紧,四、第五个指头上,五,构成一个拳了。方的,扣紧结成一块了。不是说练啊,你就练拳,你根本没有扣紧嘛!第一节扣紧了,一、二、三、四、五,这是拳,平方的四角,等于这么一个东西。所以九个缘,一个一个扣一个、扣一个,“根本依”是这样来的。

一出娘胎,脐带一剪断,就没有靠娘的那个呼吸之“炁”了喽,变了,然后,嘴巴里头要护士高明,好的护士把你嘴巴里,婴儿没有牙齿啊,嘴巴里一坨什么——黑的脏的比大便还脏的血,很脏的脓啊血。所以婴儿有没有大便小便?有一点点。是七个月以后,在娘胎,五六月以后,有一点,后面。他没有东西进来,自己不是吃的,娘胎那个带子过来,“炁”在长大,可是呢,那个“炁”同娘胎带来还有营养进去,所以还有血在嘴里。那个护士要把那一块血,“哗——”挖得很干净!不干净啊,这个婴儿现在很可怜,我说现在人不会做父母,生孩子,那个护士不一定把你挖干净了。没有挖干净留一点嘴里,等到脐带一剪断,婴儿“哗”一开口,“噗”下去了,变成病,这叫“胎毒”,中医有,西医没有。“胎毒”带来的,都没有关系,年纪一大,身体一衰弱,这个“胎毒”一配上去,或者变成瘤啊、变成癌症,这样来的,很可怜的,这个生命是很宝贵、很麻烦。当你婴儿下来,一边护士要挖你嘴,一边医生“啪嗒”把那个脐带一剪断一扎,婴儿才没有(娘胎)呼吸了。

这里一扎了以后,婴儿“啊——”哭了,开口呼吸来了,鼻子进来,气进来。你注意哦,我刚才讲,听懂吧?脐带一剪断,婴儿本来,这个身体是一股“炁”长大的,他本来靠那个脐带娘胎带来,先天一“炁”嘛!到这个时候剪断了,变后天了嘛,另一个生命,“咔啦”一剪断、一扎,“啊——”里面有股“炁”出去了,鼻子气进来,然后开始呼吸了,这样才有呼吸,这是科学,要注意。

现在佛经上争论说“‘安那’是入气,先进气来后出气”;有一段佛经说“‘安那’是出气,‘般那’……”在那里争论,哈,很笑话的争论,没有关系,这梵文这个争论翻译。其实两回事,脐带剪断是先呼“炁”,没有错。婴儿的开口哭是呼“炁”“啊——”,我们难过起来“哎哟”——呼“炁”!这个呼“炁”是任脉,拿西医讲自律神经在里头,五脏六腑这股“炁”出,“啊——”这个呼“炁”。鼻子那个不是,空气一样,等于氧气进来,两回事。也可以讲“安那”先进来,“般那”再……不是的,两个系统,所以现在我告诉你。

所以你们看六妙门(六字诀),呵,六妙门(六字诀)是讲“阿”发音呼气,那个是任脉系统,五脏六腑的呼气,要嘴巴的。我们中国学武功、气功有四个字非常好,叫“吐故纳新”,非常好!嘴巴呼气完了,鼻子进来,那个是新的。所以真的要入定打坐,有时候嘴巴微微的开着的,因为五脏六腑这个浊气要出去了,新气会进来。这个很细的,这是做功夫了。这要注意听了。

所以婴儿一剪断,呼吸来了,一进一出,呼吸是生灭法,它不会停留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呼吸呢?这个生命变成娘胎这个儿子,吸进是氧气,到身体内部就变成碳气了。碳气是有毒的,但是也需要它,所以也不能久留,因此马上要碳气呼出去、新气进来。我们就在那里一天到黑“呼啊吸啊、呼啊吸啊”,自然就是这样来。

那么我现在在讲话用的气呢,哎,这里还在呼吸呢,鼻子、毛孔还在呼吸来往呢,讲话用的是五脏六腑的后天气,是两个系统。从来佛经、道家、密宗书上,没有像我一样告诉你们清楚的;换一话说,那些师父们自己没有修过,呵,没有经验,我心里在笑,你们没有下过功夫的,书本上看了有什么用啊!是这样一回事,呼吸。

但是一呼一吸是生灭法,所以我在讲课的时候笑,打起坐来修呼吸,数息,一气进来,这个等一下慢慢讲。我说你们修了一辈子都在数息观上,你学会计啊!计这个数字干什么?呵,我还笑,拿古人来开玩笑,陆放翁的词,你翻开陆放翁的名句,他也学佛啊,苏东坡这些都学佛学打坐,陆放翁的词句上,你翻看看,有一句很漂亮的,“一坐数千息”啊,他打起来数息观,一坐数了几千息。等于Sami问我“搞不清楚,我光在计数字,不是以呼吸、气为主,只以数字为主。”这个主客不分明了。数息是叫你一呼一吸,另外一个心里的——心意识的作用把它记住一个数字,干什么等一下再说。

呼吸往来,你要认这些。这个呼吸往来,我常常告诉人,你们修行要懂。我说你们自己睡觉也没有注意,像我们带过兵的、带过学生的,我很清楚。我说世界上什么最难看,死人也不难看,什么最好,几十个人一百人睡眠那个相是最难看的!你们不知道。像我们带兵,夜里去查那些兵勇,那些男的女的:如果女的睡觉啊,擦上口红,画上蓝的眼睛、黑的眉毛、红的头发,睡觉的时候,一龇牙咧齿的,喔——哟——那漂亮,那就是母夜叉!你看一堂夜叉,吓死人的!男的睡觉也一样,龇牙咧齿,打呼的,说梦话的“哎——呀,嗯——啊,哦——啊”,有些是呼吸用嘴巴张开“哦——啊,哗——啊,哗——啊”,很难看,人最不好看!你们带过兵、带过学生,再看看,看多了就知道了。都是这一股“炁”,生命作用。

真的睡着了,那个兵、学生,我如果查铺的时候我就看到,这个人睡着了,动都不动,摸摸鼻子没有呼吸了,那个叫“息”,睡着了。人真的睡着了,大概只要十五分钟这样停止睡着了,二十个几个钟头够用了,生命力量充沛了。平常在呼吸、那个睡的人在呼吸,脑子没有停,都在做梦。醒来自己不晓得做梦,没有一个人不做梦的,随时都在梦中,就是“独影意识”的,哎,这个讲唯识,我讲唯识可不是一般人(讲),(是)科学讲。“独影识”是什么、什么,哎呀,光说这些名词,唯识学家对修行屁用都没有!对修行、对生命求证身心性命无用的学问,留它干什么?!呵,呼吸,这是“息”,所以一呼一吸之间真的充满了的时候,好像停顿不呼不吸,那个叫“息”。数息,要懂这个,要看清楚呼吸的道理。

那么人的呼吸只有鼻子吗?为什么佛叫你、告诉你——只好先弄鼻子,这两个管子管呼吸。其实九窍都在呼吸,九个洞,我们身上,眼睛也在呼吸、耳朵也在呼吸、鼻子在呼吸、嘴巴在呼吸,脸上七个,下面两个大小便都在呼吸。你以为大小便肛门同前面,女的男的不在呼吸?呵,那完了,就有病了。再说呼吸十万八千个毛孔都在呼吸。所以前天我们讲传统打仗,讲这个敌人埋人,你把活的人挖一个坑埋,埋到这样留一半身体,死不了;你只要埋到心脏这里——两个胸口心窝子这里,上面不要盖,已经死掉了。到这里、到胸这儿,整个都在呼吸,身体。所以哪一部分不好,身体哪一部分有问题,哪一部分呼吸不行了,生命在呼吸间。这个刚才讲了属于什么“息”啊?大家还记得吗,黑板上,啊?

众:“长养息”。

南师:啊,这叫“长养息”。

注:本书根据南怀瑾老师2008年讲座录音整理,定稿于202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