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我现在,不是,抽一(品)《解深密经》来,“分别瑜伽品”这一品,重点也是告诉魏承思的,他也佛学大家了。“分别瑜伽”,“瑜珈”就是禅定了——yoga,心瑜珈——禅。
宏忍师:讲义分一下?
南师:不是,只好你在上面印出来,不要发了。要发那么多,来不及啊,我们人手也不够,影印机也不够……
宏忍师:印好了,老师,印好了。
南师:那你就发给他们嘛!哎哎,印好了就发,不要放着,犹豫不决干嘛!那你赶快发,大家发。我以为没有印好,少一点嘛,也节省一点,我这个人很小气、很悭吝的,给他们吃多了又消化不了,拿去有屁用!
“分别瑜伽品”里头,这个“分别”是什么?分析给你听,禅定瑜珈,这是“大止观”了,就答复承思那个止观,这是“大的止观”。有个原则,我只说承思懂得,因为承思他是比较在这一方面,你不要看他喜欢喝酒骂人,他骂是有道理,因为他实在也看不惯,你们都不懂,他就骂人了,哈哈哈。
“分别瑜伽品”讲“大止观”,那么——哎,灯开亮喽!既然这样小的字,这个灯,尤其我虽然有眼镜我也懒得戴。戴吧戴吧,跟着大家念一念吧,同张尚德一样很慈悲,带领学生念吧,大概念一遍啊。这是一品:
《解深密经》卷第三分别瑜伽品第六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 译
尔时,慈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菩萨何依、何住,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毗钵舍那?”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当知菩萨法假安立,及不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为依、为住,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毗钵舍那。”
“尔时”,“分别瑜伽品第六”,这是“第三卷”里头的噢。“尔时”,这个时候。“慈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摩诃”是大,倒转来梵文的语句,就是——“慈氏”就是弥勒菩萨叫“慈氏”噢。
这个时候,弥勒菩萨提出来问佛:“世尊,菩萨何依、何住,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毗钵舍那”?修大乘,“菩萨”“依”靠、“依”照哪个法门——“何依”?“何住”,定在哪个法门上?
“修奢摩他”,止,“奢摩他”是止;“毗钵舍那”,是观。换一句说,这两句话,你们记得注解下来啊:“奢摩他”是止,“毗钵舍那”是观。弥勒菩萨问佛,菩萨道是两个方向,“何依、何住” ——修什么法门、定在什么境界上,在修大乘的止观?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当知菩萨法假安立,及不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为依、为住,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毗钵舍那。’”呵,佛在训话哦,你看到文字很好!佛听了,很严厉地骂、训这个学生,呵,换一句说,“你怎么还不懂啊?”佛经上说,佛告慈氏菩萨说,就告诉他:“嘿,你这个人,好小子啊!”哈哈,我们把他搞严重一点,“善男子”好像很尊称,一看见很不尊称:“你这个小孩!你应当知道,你不是不知道!”——“当知”,这两个字注意,“你是故意问我吧?你应该知道‘菩萨法假安立’”。
注意哦,大乘一切学问、一切法门,都是假设的,为什么讲这个是假设?骗人家。因为自性本体上是空的,什么都没有。教育法是诱导的,诱导是假设、假立。所以有时候,你懂了这个,有些科学、宗教、法门都是假设。假设是什么?人类的知识依分别心来建立,什么叫学问?学问就是这样建立。
所以“善男子,当知菩萨法假安立”。他凭什么假设呢?有个目的的,假设一个方法,等于我们要驴子——常常说要驴子跑得快,驴子前面吊一个胡萝卜,给驴子看到拼命向前面追;诸佛菩萨要度众生,假立许多方法,他的目的呢?“及不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希望个个成佛,希望个个众生大彻大悟,个个有成就,因此假立许多修行的方法把他带进来。“不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这个愿力,佛菩萨的愿力,“为依、为住”,大愿力。一个教育家——真正的教育家,不是现在人办个学校,或者做个教授,为了赚钱呢、为了兴趣,菩萨办学校讲学讲课不是为了这,为了他心中慈悲“愿”,这个愿力的深厚,要度一切众生。因此“在”——“于大乘中”,讲一个法门修止观——“修”行“奢摩他、毗钵舍那”,“修止、修观”,答复了。他就根据什么?以这个“为依”,以这个“为住”,答复得很清楚。不过佛经的翻译,你一下看不懂,文字搞不清,答复得很清楚。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如世尊说四种所缘境事:一者、有分别影像所缘境事,二者、无分别影像所缘境事,三者、事边际所缘境事,四者、所作成办所缘境事。于此四中,几是奢摩他所缘境事?几是毗钵舍那所缘境事?几是俱所缘境事?”
南师:“慈氏菩萨复白佛言:‘如世尊说四种所缘境事’”,嗨,弥勒菩萨挨了骂,听了严肃的训诫,他等于扒到什么?北方话,见到什么?扒着竿子就上了,一步一步抓来,就问佛,他说:“佛啊,你平常叫人‘说四种’修定打坐修行‘所缘’——抓四种大原则的方法。”“所缘”——抓到了。“境事”两个字,抓四种大要紧的境界来修行的。而我们诸位现在坐在那里,坐在太湖大学堂禅堂,你们大家做眼睛转一圈看看,这个是境——我们禅堂这个境,境界,这个就是事实,有“境”有“事”。他说“佛啊,你平常教我们大乘修行,修止观修定的法门‘有四种’的‘境事’,‘有四种’”。他不等佛说,他已经把佛的所教的归纳起来:
“一者、有分别影像所缘的境事,二者、无分别影像所缘的境事,三者、事边际所缘境事,四者、所作成办所缘境事”,这四种。
“于此四中,几是奢摩他所缘境事?几是毗钵舍那所缘境事?几是俱所缘境事?”
问题大了,你把逻辑都要搞清楚,所以研究唯识是严重地要懂因明逻辑,一个字不能差,啊!
好,我们现在回转来,弥勒菩萨听了训以后,你看吧,他就提出来,不等佛再说了,他说你老人家讲的,平常告诉我们,修止观是“所缘”,抓住这个法门有四种大原则:
第一个是什么?“有分别影像所缘境事”,有“分别”心的——有“分别”的“影像”。分别心是第六意识,就是我们的思想,我们思想。思想,注意有“分别”的啊!“分别”以外,注意两个字“影像”,你把它圈起来,“有分别影像所缘境事”。譬如你们今天念阿弥陀佛、念四臂观音、念准提咒,有没有影像,菩萨?菩萨像有没有?
众:有。
南师:当然有“影像”,咒语也有“影像”。哎,你说今天,我们这四五天听南老师在这里讲课,有没有这个“影像”?
众:有。
南师:当然有!第六意识境界,他说“一者,有分别的影像”。“所缘”——抓住这个、这个“境”界、这件“事”情,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呢?“无分别”的“影像所缘境事”,没有分别。譬如说,你们“放下,空了”,放得下吗?讲一句“放下、空了”,你们拼命抓一个“放下、空了”,已经落在“分别影像”里头。真的“无分别影像”,“一念不生全体现”,做不到的。也做得到,不是做不到,那是大菩萨道的境界了!第二点,他“无分别影像所缘”的“境事”,我先解释名词。
第三点,“事边际所缘境事”,严重了,我们吃饭、穿衣服、做人、做事,分分秒秒、随时随地在做事。譬如陈峰在干航空公司,宋军在沙漠里头治沙,你们孙健这些教授们教书、办学校,乃至说是这个讨饭、当妓女、唱歌、迷糊人,都是事啊!好事、坏事都是事啊!这里当然范围讲好事。“事”的“边际”,哎,事有没有边际啊?有边际。譬如陈峰讲航空就是航空,他不一定会做电机,各人(有)范围,每件事有边际的,所以《楞严经》叫“五阴解脱”,都有边际的。“边际”就是量的关系,逻辑是讲量。“事边际所缘境事”,菩萨的行为,都在“事边际”里头做“事”。
第四种是佛菩萨大菩萨境界,“所作成办所缘境事”。“事边际所缘境事”,第七识的关系——意根,“心意识”;“所作成办境事”,前五识——“眼耳鼻舌身”。我们做人要想成功一件事情,离开眼睛、离开耳朵、离开鼻子、离开嘴巴、离开身体,行吗,前五识?所以前五识很厉害的,第六意识也很厉害。但是我们的肉眼只看这里,佛菩萨修到止观,定慧修成功,可以得天眼通,他肉眼可以看到三千大千世界,是他的成就的——“所作成办”,我们所作不一定成办。所以凡夫做事,我们有本钱做生意,也不一定非赚钱不可。有时候是血本无归,所作不能成办,“所作成办”是很难、很难!就是心想事成,说做就做到——“空中来的,就出来个东西”,那智慧成就了,我们讲玄一点啊。
他说这四种,弥勒菩萨提出来的,归纳佛平常告诉的。
“于此四”种当“中”,“几”种“是奢摩他”?这四种里头,哪些属于修止专门修定的范围?
“几是毗钵舍那”?哪一点算是修观的范围?
两个方向,还有个方向,“几是(俱所缘境事)”?还是哪几个是止、观同时来的范围?
问得很仔细,是这样。佛经都是对话录哎,所以看佛经有什么严重啊!
所以人家问我:“哎,你三年在峨眉山闭关,顺便看《大藏经》,看什么?”
我说:“我在看《红楼梦》一样,看小说哎,都在对话哎!”
“是吗?”
“嗯!”
好,你看对话怎么讲: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一是奢摩他所缘境事,谓无分别影像;一是毗钵舍那所缘境事,谓有分别影像。二是俱所缘境事,谓事边际、所作成办。”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一是奢摩他所缘境事,谓无分别影像;一是毗钵舍那所缘境事,谓有分别影像。二是俱所缘境事,谓事边际、所作成办”。佛答复了,真答了,“哦”,他说,“你问得好!”
第一个是修止的范围,就是修定。什么是修止呢?“谓无分别影像”,一念不生全体现,或者是一个定境,修安那般那,这个心没有散乱、没有什么……“心一境性”,最后到心也空了,统统清楚,呼吸也止了,就六妙门达到“止、还、净”境界,无分别境界,一切才是真止,“是奢摩他所缘境事”,“奢摩他”是止——得大止。“谓”——这是怎么讲?已经达到第六意识“无分别”妄念了,无分别心就是没有妄想心,真心现前,智慧清楚,了了明明,心无所动,就是叫你们看永嘉禅师的,历历分明,既不昏沉,又不散乱,此心不动。他说这个“奢摩他所缘境事”,“谓”。
“二(一)是毗钵舍那所缘境事,谓有分别影像”,就是修观。观,所以你打坐在修观,你要观察清楚哎!所以我们的心的作用,哎,有六个作用(根本心、随行心、伺察心、确定心、总摄心、希求心),宏忍法师还记得吧!“观察心”,观察;“随”——“伺察心”,随时察;“能断心”,还有个什么?
男生:“决(确)定心”。
南师:嗯,“决(确)定心”六种,一念当中有六种的作用,分析起来。哦,嘿,宏忍师还记得,喏,“根本心”、“伺察心”。我们起心动念,譬如说我要今天吃晚饭,现在有个人你们晚饭吃饱了,这个比方不好。好,我要抽烟,拿一支烟来到你们前面,你抽吗?你已经知道我拿烟了,哎,心里想抽;你觉得老师拿来,不好意思,哎,不抽!伺察的,随时察心,心里有个知道:哎,这个也可以抽,不过不好意思。几个心在作用了,“伺察”。
“断除心(确定心)”,绝对不要、肯定不要。
“愿(希求)心”,我修行怎么动这个?
一心,心有这几个作用。
“毗钵舍那所缘”呢?“有分别影事(像)”,心起“分别”的时候,你这个同时都俱足。譬如我们修安那般那,我呼吸有没有专一,心有没有散乱,跟息两个能不能相依,都在一起?我这个定境,身体感受怎么变化?你都要清楚,其实你不要去求清楚,你的心本能就有这个本事!换一句话,止跟观分不开,“无分别影像”同“有分别影像”两个作用,几乎手心手背一样,你要很仔细搞清楚。
“二是”就是有分别影像止与观两个合起,“俱所缘境事”,两个同时的,“谓事边际”事,事情,对付事情,“敬其事”,就是做这件事情,一定成功,把它办圆满,就是我们读儒家的书,曾子著《大学》:“事(物)有本末,物(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一定有本末、有终始,哈,要分析就那么清楚!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依是四种奢摩他毗钵舍那所缘境事,能求奢摩他、能善毗钵舍那?”
南师:“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弥勒菩萨听到这里,又来了,“哎”他说:“佛,老师啊,我就请问佛啊,‘云何菩萨依是四种奢摩他毗钵舍那所缘境事,能求奢摩他、能善毗钵舍那?’”哈哈,这是逻辑的分析辩论,很精密的!好,换一句话说,弥勒菩萨说:“那我懂了”。
“云何”两个字,古文,翻译现在白话文叫做,“云何 ”是“为什么这样讲?”“云”,就是说话。哦,你们注意啊,现在繁体字,简体字流行讲不通了,“云”是说话。那么现在好,简体字把天上的“雲”打成这个“云”,哦,完了!有时候我们的文字里头是“魏承思云”,或者是“陈峰云”,用这个“云”字,他把你打变成繁体字,他变成天上的“雲”了,这气死了,有时候!这个中国文化搞得那么无聊的事!“云”是说话,“何”是为什么这样说,古文就是两个字,白话文是“哎,你为什么要这样说”,好几个字,好几个字哦,古文两个字“云何”,你为什么。因为“云何”两个字放在语句的前头,是外文梵文过来翻译的文法;要我们中文的文法呢,把问题讲完了,下面加两个“云何”,你怎么说。一样的道理。
所以这里呢用外文的,“云何菩萨依是四种奢摩他毗钵舍那所缘境事”,为什么这四种原则修行的路道,能够求、达到修止、修观呢?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如我为诸菩萨所说法假安立,所谓契经、应诵、记别、讽诵、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菩萨于此善听善受、言善通利、意善寻思、见善通达,即于如是,善思惟法,独处空闲作意思惟,复即于此能思惟心,内心相续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奢摩他,如是菩萨能求奢摩他。”
“佛告慈氏:善男子,如我为诸菩萨所说法假安立,所谓契经、应诵、记别、讽诵、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这叫做“十二部经”—— “三藏十二部”。我刚才念的十二个啊,再念一道,你们跟着点:“契经、应诵、记别、讽诵、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十二部分,所以叫“三藏”——经、律、论,“三藏”里头包括十二个部分,这十二个部分就是佛经的内容。
所谓“契经”:佛的对话录,记下来,有的是自说,有的是对话录,叫经典;
“应诵”:就是作的偈诵,等于中国人作的诗词;
“记别”:给徒弟授记的;
“讽诵”:大家唱念的经典或者念咒子;
“自说”:有些经典弟子们没有问,佛自己说的;
“因缘”:有些事情是因缘来的,(用)某一些故事来说出来一个经典,还有呢,逻辑上用譬喻说的;
“本事”:是佛说自己的前生、这一生整个的事,佛都说过的;
“本生”:在说自己生命多生累劫前生做什么、修的什么,佛经里讲;
“方广”:普及的,很多;
“希法”:有些特别的、秘密的,譬如《解深密经》这些也可以属于“希法”;
“论议”:就是大原则的在家讨论的论语记录,佛的弟子们所记的经典就是论。
这叫“十二部经”。我们懂了这个,那么再翻转来啊,他问的了,为什么修止修观,学佛那么重要?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如我为诸菩萨所说法假安立,所谓契经、应诵、记别、讽诵、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菩萨于此善听、善受、言善通利、意善寻思、见善通达,即于如是善思惟法,独处空闲作意思惟,复即于此能思惟心,内心相续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奢摩他,如是菩萨能求奢摩他。彼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故,即于如所善思惟法内三摩地所行影像观察胜解,舍离心相,即于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义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若忍、若乐、若慧、若见、若观,是名毗钵舍那,如是菩萨能善毗钵舍那。”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好啊,你要懂得,他说:“‘佛’,像我的说法——大乘说法、小乘余法,所有的法,都是假设的!”这个严重吧,这不是我们说,本来没有,要建立的。所以依禅宗来讲,前面——佛前面六尊佛,上劫到释迦牟尼,只有一个偈子,没有说一句话;只有这一个劫数里,释迦牟尼佛才说了那么多!因为有些劫数里,众生智慧很高,不需要说法,就是一个表示,他就悟道了;我们这个世界人,智慧很低,说了又说,宗教、哲学、科学,爷爷说了还不懂,婆婆再说,爸爸再说,妈妈再说,侯老师再说,Sami再说,说死了,还是个笨蛋!呵,一切法皆是假说——人为的建立——假说,等于——所以教育是诱导性的。一切法,“菩萨所说法假”设的“安立”——建立,学问——人世间学问,都是假设安立,譬如佛说,我的所有学问人世间变成“三藏十二部”。
“菩萨于此善听善受,言善通利,意善寻思,见善通达”,注意哦,三点哦!不然,我重一道(“遍”之义),“菩萨于此善听、善受”,两点;然后三个要点:“言善通利,意善寻思,见善通达”。你看佛经的文法文字多美,逻辑建立得很清楚。
“即于如是善思惟法,独处空闲作意思维。复即于此能思维心,内心相续作意思维。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奢摩他”。
承思,就是这里,大菩萨的得止,可以从思想进入、学问进入。
再来一道噢,他先讲了“‘三藏十二部’,我说的经典,所以你们研究经典,研究佛教教理一样可以得定成菩萨”。他说,“菩萨于此善听善受”,“听”,由老师教你,“听”进去了,接“受”了,内心的体会。
体会什么?“言善通利”,每一句佛经每一句话,老师所教的,每个学生做到是不得了,“言善通利”,老师讲的话,不但是明白——要通,还得利益,这一段。
“意善寻思”,你老师讲的话好的,佛菩萨讲的话,你在你的内在心意识里头要好好研究,透彻“寻思”。注意,魏“承思”也等于魏“寻思”,他那个“承”对不对?
“见善通达”,思想通了,研究通了,然后你真证到了看见,确实科学发明的确是这样一个事,就是“见善通达”。
所以你学来的佛法,“即于如是”,就在这个三个条件、这五个方向啊,我讲五个方向上,我一下就把它定出来了,为什么?“善听善受”嘛,“言善通利,意善寻思,见善通达”,对不对?好,这个能“即于如是”,你听来的老师父讲,不要辩——听话。
“如是善思维法”,禅定是要思维的,不是不修,叫你如何跟呼吸安那般那——“知息入、知息出”,你一样要研究清楚啊,喏,“善思”。
然后呢,你去专修,“独处空闲”,单独找个地方闭关,安静下来,把这个道理,身心再求证。
那么这样在思维求证一点一点体会,达到了“心轻安”,心理解脱了,气,哦,这个这个,注意不对,哦,不对。“复即于此能思维心,内心相续作意思维”,好,这个时候,你反转来,你的思想从哪里来,从脑子来啊、从心里来?我这个思想的东西是什么?回转来观心了,这叫做观心,这叫做参禅。“复即于此”,看到自己为什么有这个思想?“内(能)思维心”,好好追这个东西,这一心。刚刚讲了这些前一个念头跑哪里去了?后面念头还没有来,怎么来的?看清楚,“内心相续”的,这个心,我们的心思想是一天,量变,等于量子力学一样,是这个一个一个跑的、不连线的,连起来变成一条线。“内心相续作意思维”,譬如修安那般那“心一境性”,心为境性跟心,心气相依,就是这两句话:“能思维(心),内心相续作意思维”。
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奢摩他。
“如是”,照这样办,“正行多安住故”,你就这样,于这条正路去修行,累积起来,“多安住”了,定住了。
然后你功夫到了,起“身”体的“轻安”,就是我们修观这个安那般那的心,就是“知息遍身、除诸身行”,“除诸身行”“起身轻安”。
“身轻安”了以后,“及心轻安”,影响到无念了,杂念妄想也没有,心里。达到这个境界,叫得止,修“奢摩他”。他给你讲得清楚,佛都告诉你了。
“如是,菩萨能求奢摩他。彼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故,即于如所善思惟法,内三摩地所行影像观察胜解,舍离心相,即于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义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若忍,若乐,若慧,若见,若观,是名毗钵舍那。”
好,知道,你怕我咳嗽了、怕我累,叫我休息一下,好好好,休息一下,我也是有点累,这一下,很用心给你们讲。因为我很笨,讲不好,所以非常用心给你们讲,讲得我很累,也没有力气了,我也是“奢摩他”了——修止了。
所以佛经是这样的佛经,你们看清楚。所以我感叹,你们这法师们出了家,《大藏经》好几部,一部也不看,好好不研究,好可惜啊!这个有家当而不用啊,在那里向外缘在走啊,给人家骗了!
我这些书,我自己会读出来的哦,我也没有依过老师哦,我在山上看《大藏经》,谁帮的我?我说开始告诉你,我的书统统自己读的哦!为什么我读得那么清楚,你怎么不会呢?要研究研究。
马宏达:现在换气噢,现在换气,大家小心风寒。
南师:好,我要休息喽。(01:09:06)
男生 :我知道知道,我去年来过,就是那个“五·一”讲《黄帝内经》的时候。
南师:哦。
男生:就是那天晚上,您叫我把那个中医给做起来,我一直在做。
南师:好吧,你做中医了?
男生:对
南师:哦,太好了!
阿俊:茶要加点吗?
南师:不要加了。
阿俊:好。
南师:加了我会讲。
南师:没有问题吧,腰扎了?(01:11:30)
魏承思:啊?
南师:没有问题吧,身体?
魏承思:没有,没有。
南师:好啊。
魏承思:扎一针就干净了,晚上吃了一个包子……
南师:好啊,好!
魏承思:这个……
南师:晚上等一下,你问他们,睡以前再吃一颗云南白药,帮助筋骨流通。
魏承思:这一篇太重要了,老师!
南师:啊?
魏承思:你现在讲的这一篇太重要了。
南师:当然!
魏承思:过去是被那个智者大师骗了,他那个《摩诃止观》“摩诃”就是大,我以为这个就是大止观,被这个骗了,不会再去看那个《解深密经》了嘛!所以他那个《摩诃止观》这个“摩诃”叫叫大止观,实际上是小止观。
南师:嗯,对!
南师:哎,承思啊,承思啊!(01:12:59)
魏承思:啊?
南师:你看你扎一针,现在身体站在那里,这样,很了不起!喏,你转过来这一面,我一看你呢,你现在身体呢,变成这样——笔挺!保持这个,你身体改变了,太好了!晚上再吃一颗,叫他们拿一颗云南白药,自己人,不要客气的,你不问,他们以为你不要。
(课间休息略01:08:00-01:17:18)
“啪、啪、啪!”(打板声)
南师:要读书就要读经,做学问,学释迦牟尼佛,中国人,“释迦”是他的姓,中文如果翻译叫“能仁”,能够仁义的“仁”;“牟尼”两个字,寂静,寂灭;“能仁”、“寂静”,总合起来“释迦牟尼”,所以中文称为“释迦文佛”,最大的文学成就、文化成就的人,所以十号里头就包括释迦(佛)。所以要读书,这就是教育,他告诉你教育一切法都是“假立”,譬如我们这里儿童学校,李传洪、Sami、侯秀玲侯老师他们办的教育,我就笑,嘿,你们真会耍花样,都在“假立”,都是假设的,自己会想出来,把学生带领好好的。教育法也是“假立”,诸“法假设安立”,所以教育是诱导嘛,诱导使你走上善的路子,所以讲“奢摩他”。
“如是,菩萨能求奢摩他。彼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故,即于如所善思惟法,内三摩地所行影像观察胜解,舍离心相。”
刚才讲到是“心轻安”,“是名奢摩他”,是不是啊?
众:是。
南师:只讲到这里吧?
众:是。
南师:“如是”,像这样子做功夫。“菩萨能求奢摩他”,你说得止了。
“彼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故”,你得止了,譬如修安那般那,你觉得气、呼吸宁静了、止一了,心没有妄念,两个统一了,都达到宁定境界,你自然会得“身轻安”,身体障碍没有了;“心轻安,为所依故”,你以为这样到家了?还早嘞!
“即于如所善”的“思惟法内三摩地所行影像”,他说你就在修“心息相依”,比方,我拿这几天来讲;或者你在修准提法的圆满次第,心与虚空合一,如如不动,身心都没有障碍了,“即于如所善”,就是你所会的这个法门,“思惟法内三摩地”。
在这个里头,你说,“你这个时候,有心去思惟没有?”
“我没有动妄念啊!”
“没有妄念,你知道清净吗?”
所以有些人问我,“老师啊,我这两天很得力。”
“你怎么好?”
“嗬,做起来身心清净,一念不生。”
我说:“你知道吗?”
“知道。”
我就“嘿嘿!”
“也不动了。”
“你知道,不是动念了吗?哈哈,还要我说!”
“嘿嘿”——不懂。
不懂笨蛋,只好说:“好啊好啊,你很用功,了不起啊,拿个鸡蛋给你吃吃吧。”呵呵!
你说你不知道?那你昏沉,也不行。这个里头搞清楚。
“即于如所善思惟法”,“内”在的“三摩地”,为什么不翻译?定的境界,“三摩地”,很多的三摩地,我们中文就翻译成定境、境界,那个境界里,“所行影像”,譬如你念阿弥陀佛,一个佛像呈现了,虽然没有有形的现象,心中有佛了,一念清净,了了长明,既无散乱又不昏沉,这也是影像啊,“即于”心意识“所行”的“影”子哎,“即于(如所善思惟法,内)三摩地”当中的“所行”,行阴,这个形“像观察”还要仔细参究,禅宗叫“参”,“胜解”,在里头找出来。因为佛告诉我们啊,我们一呼一吸一念之间,有九百六十个思想在转,叫“微细惑”,你看不清楚。你以为一念不生清净,清净中间,微细的思想还在转呐,智慧最高的才看得清楚。“观察胜解,舍离心相”,心意识的都把它空掉。
“即于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义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若忍,若乐,若慧,若见,若观,是名毗钵舍那,如是菩萨能善毗钵舍那。”
“即于”,就在这样,“如是”,就是这样,“三摩地”,这个境界里,“影像所知义中”,你清,空——清净,也是个影像啊,心所发生的影像,你怎么晓得空?有个空,你意识由空的观念来的。譬如我们凡夫普通人,你睡着了什么影像都没有,你知道空吗?黄高证,睡着了?
黄高证:没有。
南师:哦,没有了。既然知道有个空,可以由它变成影像了。“所知义中”,在这个知性里头,好,还要参究,“能正思择”,所以“三十七菩提道品七觉支”,有个叫“择法觉支”,对不对?有没有?有吧?
众:有。
南师:“能正思择”,怎么“正思择”?心要用到,好,其实你看思想心,佛经,释迦牟尼这个逻辑分析的,你看这个叫科学,多仔细啊!所以西方人讲这个现在号称哈佛大学,啊,这个、这个什么认知科学,“哎”,我说,“你们西方美国不要瞎扯了,没有的了!这在中国才有,而中国也没有;只有我这里才有,我说全中国世界上,我吹牛啊,只此一家,别无分号,你们不要瞎扯了!”这里,我也没有,只有佛才有。他说在这个“正思择”下面你看来了,认知。
“极(最)极思择”,能够找出自己能思想的中心那个程序,思想中心里头,“能正思择”,“正”的,不向歪理上走。再加一句,“极(最)极思择”,透到极点,把自己思想心意识情绪观察得透彻又透彻,清清楚楚。
清清楚楚到什么地方呢?这是科学了——认知科学,注意哦,你们两个——几个学科学的,“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这八个字好厉害!周缘,逻辑叫周缘,一圈,任何一个地方在逻辑,周缘,“周遍寻思”。不是不用思想,这个时候思想,不是普通的意识,是智慧了——慧观,“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身体内部、心里思想每个动念、一点点感觉知觉,看得清清楚楚。
有没有其它的境界?有,这个时候,你还有身,身体还活着呢,还有感觉,“若忍,若乐,若慧,若见,若观”。几点啊?
李慈雄:五点。
南师:李慈雄讲了,五点。“忍”,这个就是坚忍力哦!你“周遍伺察”,譬如普通人打坐,坐起来很好,心境很静,“哎哟,屁股右边很痛啊!”这要忍得住了,你坐中还是带“忍”的。
“若乐”,“哟,屁股痛,哎哟,左边肩膀这里蛮舒服的!”比方啊,我说,是不是,有没有?
男生:有。
南师:嗯,对了,“若忍,若乐,若慧”,智慧明了,“我懂了这个道理。”虽然还在痛、还在乐,有慧,都具备啊。
“若见”,看到了,这个道理,“啊,就是这样!”这是叫空,这样叫清净,这叫无念。
“若观”,看到了,观察清楚了,“是名毗钵舍那”,这叫“观”,上面讲止,这一段讲观。什么叫“止、观”搞清楚了吗?佛都吩咐了。
魏承思:我还有个问题。
南师:啊?
魏承思:这里的“若”是什么意思?
南师:啊?
魏承思:这里的“若忍,若乐,若慧,若见,若观”,“若”是近似还是肯定的意思?
南师:啊,你们拿个(扩音器)下来,一个帮助,我听不清楚。
众:他说那个“若忍……”
南师:不要慌啊,他一个人讲话,
魏承思:这里边五个,就是“若忍,若乐,若慧,若见,若观”,这个“若”是什么意思?是近似的意思还是……?
南师:假使这儿是有,有时候不一定有。
魏承思:所以还是?
南师:对,假定。上面告诉他“诸法无常,皆应假立”。
所以注意噢,其它经典上佛也告诉你“诸法无常”,你注意啊,承思,“皆应假立”,说个空、说个有,也是假的,离假即真。所以教育是诱导,诱导我说就是骗人。哎,骗人,善骗就是道德,就是最高的,这是。“诸法无常”,这要记下来,“皆应假立,离假即真”。所以普通人“谎话说了一千遍,变成真话”,毛泽东常用的,呵呵呵呵,相反的用也对,噢,你问得好,解决了噢,“若忍,若乐,若慧,若见,若观”,统统包含在内,这个叫“观”,止观,都答复了。
“如是菩萨能善毗钵舍那”,这样,达到这个修行的境界,这位走菩萨道,才说可以你有资格修止观了,能够善于修止修观了,好,这个问题答复了弥勒菩萨。
注:本书根据南怀瑾老师2008年讲座录音整理,定稿于202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