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统身心性命修行的探讨第十四章(4)


唯识所现识所缘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若诸菩萨缘心为境,内思惟心乃至未得身心轻安,所有作意,当名何等?”

南师:弥勒菩萨又问了,“慈氏菩萨复白”,“世尊,若诸菩萨缘心为境,内思维心乃至未得身心轻安,所有作意,当名何等”啊?

哦,问得很厉害!他问佛:“好,我懂了!‘世尊’啊,老师啊”,他说,“有些修大乘的菩萨们‘缘心为境’,当然都是内心上做功夫哦。‘内思维心’,‘为境’,‘内思维心’——当然内在的思想了,‘乃至未得身心轻安’——但是他达不到定的境界啊,坐在那里屁股还摇摆、身体不轻灵啊,心里不安详烦死了,做功夫初步也有啊,‘乃至未得身心’,‘所有作意’,可是他有些有信仰决心的,‘硬要坐下去,格老子给你痛死去’,也有这样啊”,当面问,“这样算什么?应该算什么?”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非奢摩他作意,是随顺奢摩他胜解相应作意。”

“佛告慈氏菩萨”言:“善男子,非奢摩他作意,是随顺奢摩他胜解相应作意”,他说这不叫做得止了。虽然在打坐,你要看到很多和尚、很多修行人、在家人,在禅堂打坐,一边打坐一边在那里(老师示范……)然后,看到这个和尚拿包子来了,(老师示范……)哈哈,这样,都不安呢,他又问了。这个佛告诉他:“善男子,对,他们还在辛苦(在)那里用功,虽然像,‘非奢摩他作意’,这叫没有得止哎,一点定力都没有,没有得止。但是不能说他不向好路上走啊,这叫做‘是’——就是‘这’,古文叫‘是’,就是‘这个’,‘是随顺奢摩他胜解相应’,总算向好心——向修止这个方向路上走了。”

“世尊,若诸菩萨乃至未得身心轻安,于如所思所有诸法内,三摩地所缘影像作意思惟,如是作意,当名何等?”

“世尊”,他答复了弥勒菩萨这个话,弥勒菩萨不答应,呵呵,这一定挖根挖底的,“世尊”,他说,“佛啊,‘若诸菩萨乃至未身心轻安,于如所思所有诸法内,三摩地所缘影像作意思惟,如是作意,当名何等?’”他说,“好了,那我懂了”。

是懂了,他说,“有些初修的菩萨,菩萨是统称,不管在家出家了,‘乃至未得身心轻安’,生理、心理两样都不安详,‘能于如所思’,所有佛法他理论都懂,也照样在用功。‘三摩地所缘影像’,譬如观阿弥陀佛、观准提菩萨、观观世音,影像也有。有些喇嘛专门修观的、念咒子也念得好,而心里,喏,一边是‘南无阿……南无阿……’,一边啊‘这个馒头太小了,南无南无阿弥陀佛,不晓得晚上吃牛肉啊、吃萝卜啊,啊南无南无……’,这样也是,他也在修——修了几十年”,他说,“‘三摩地所缘’的‘影像’,‘作意思惟’,你不能说他不在修”,他说,“‘如是作意’,这样境界,叫什么呢?”

“善男子,非毗钵舍那作意,是随顺毗钵舍那胜解相应作意。”

“善男子”,佛的答复,这也“非毗体舍那”,这个不要紧,这不是观了——不是正观,“是随顺毗钵舍那胜解相应作意”,接近了。也对,不能说不对,他功夫没有,也够可怜的,可是也对,像这样,等于我们学跑步,两个腿都走不动,慢慢跑,也不能说不是跑步啊!你不能说我两个腿走不动在跑步不算跑步,这是不合逻辑的,这个叫“随顺毗钵舍那胜解(相应作意)”。好,这个大原则答复了。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奢摩他道与毗钵舍那道,当言有异,当言无异?”

南师: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奢摩他道与毗钵舍那道,当言有异,当言无异?”问题来了,逻辑的来了,思维,弥勒菩萨这就问:“修止跟修观,这是两个事情、两个境界、两个量、两个范围,是一个——是同,还是不同?”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当言非有异、非无异。何故非有异?以毗钵舍那所缘境,心为所缘故。何故非无异?有分别影像非所缘故。”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他说,“哎——你问得好!‘当言非有异,非无异’”,他说,“不能说是一样,止跟观不能说是一样,也不能说两样。”

“何故非有异呢?”为什么说不两样呢?“以毗钵舍那所缘境心为所缘故”。他说为什么不两样呢、不是两样?因为修观的人,譬如我观呼吸粗、细,知息长,知息短,知息长短。因为观这个“毗钵舍那”,所观的境界,“所缘”的“境心”,你心还在这上面,不过散乱而已。也可以说,他也有一点止在这个上面,不算大止啊,有一点像止了,上面的。

“何故非无异”呢?怎么说这个没有两样呢?“有分别影像非所缘故”,因为他心还在散乱中间嘛,还在“有分别心”的“影像”境界里头,所以讲他不两样。

所以两样、不两样,他都答复了。这都很缜密的逻辑、缜密的文字。所以说,这些佛经你读来,你会懂得逻辑了,这叫科学头脑,思想分析得非常清楚,你一点逃不了的。不是,你这样弄了,可以做大法官了、做大哲学家,逻辑分析很清楚。所以真要学逻辑,有个人很清楚,毛泽东。

你看毛泽东自己讲,他的子女有一天回来了,我在台湾看到那个资料,子女读外语学校的。“哎”,他说:“你这两天干什么?”

“我在学校上课,外面学校。”他学翻译嘛!

“哦,你学翻译,你看佛经没有?”

他说:“什么啊,那是资本主义东西。怎么看佛经啊!”

毛泽东笑了,“你不看佛经,你还懂得翻译吗?”

你瞧,我这个话不是乱讲。他很清楚,哈。

所以你看佛经的逻辑翻译多清楚!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诸毗钵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彼与此心,当言有异,当言无异?”

那么“慈氏菩萨复白佛言”,再起来讲了,“世尊,诸毗钵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彼与此心当言有异,当言无异”呢?哎哟,来了噢,问题进一层了!他说修行——打坐修行的人,我们现在拿我们的话讲了,譬如他心中或者观一个菩萨,或者修道家的人,他修一口气在心里头,身体内在转来转去,或者我们修禅宗的“知息长,知息短”,同样的,不管你哪个,“诸毗钵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观气也好、观佛像也好、观咒语也好,都是影像,“彼与此心”,这个影像你人做的嘛、意识心造的,哎,同你心——心意识,一样,同一个东西;还是“无异”,不一样呢、还是一样,还是不一样?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当言无异。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识故。善男子,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

佛告慈氏:“善男子,当言无异”。第一点先告诉你“无异”,一样,没有两样。“何以故?”什么理由呢?“由彼影像,唯是识故”,一切“影像”都是心,是心起的意上面的“识”。什么叫“识”?唯识的“识”,注意我手里这个是什么?电筒,里头有没有电?有电、有电池。这个阿赖耶,那个电是——阿赖耶,这个是身;心,这个中间的电池是意,现在有没有亮啊?

众:有

南师:这是识,心意识就是这样,识是心意识的火花。可是一切世界的活动都是唯识所变的,懂了吧!研究唯识,你两位唯识的委员。

他说,它(们)之所以没有两样,心跟影像没有两样,影像是唯识所变的,“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识故”,所以你打坐坐着做功夫,功夫再好也是识。譬如你练拳,练出去,我们这个练太极拳的噢,你们或者练少林、八段锦,“嗯——”这个气布满了全身,那个是识,那个动念,我要这个气来,那个意,心、意、识。

对,这个“由彼影像唯是识故”,刚才讲到这一句,对不对?

众:对。

南师:“善男子,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所以这个影像在你心中各种境界,譬如你看到,你们男孩子看到个女孩子漂亮,心里念念不忘,随时想她、思她,女孩子看到男孩子也是一样。“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乃至梦中还梦到。

“世尊!若彼所行影像,即与此心无有异者,云何此心还见此心?”

“世尊,若彼所行影像,即与此心无有异者,云何此心还见此心?”哎,他问得好了,他说:“你说是一个,那么我请问佛啊!‘所行’的‘影像’”,譬如我们读书读了会背来,背来的是什么?‘影像’,对不对,是不是?

众:是。

南师:“这个影像与心是一个啊,对不对?刚才佛说一个嘛!”哈。

众:是。

南师:那弥勒菩萨:“哎,‘此心还见此心’,你老人家平常说‘心不见心’嘛,心是看不见的,‘识不见识’,为什么此心还要见到此心呢?”心不可见的,心不见心,无相无体。

“善男子!此中无有少法能见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善男子!如依善莹清净镜面,以质为缘还见本质,而谓我今见于影像,及谓离质别有所行影像显现,如是此心生时,相似有异三摩地所行影像显现。”

他说:“善男子”啊,“此中无有少法能见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嗨,他说你问得好,真空妙有,这个影像是心变的,心不能见心,见到影像即见此心。所以这里我们讲一点禅宗,岔过来偶然说一句。所以百丈禅师刚刚开悟了以后,他的老师马祖上堂说法,古代那个讲经的法台是很高的,坐在上面,上面有个半个竹帘子挂下来,百丈禅师徒弟首座弟子侍者,要把师父这个帘子拉起来,大和尚开始说话了。

所以百丈禅师一开悟,第二天,马祖升座的时候,百丈禅师过来,这样把帘子一拉,拉了一半,“咵哒”放下了!

马祖一看,不说话,也下座了,进去了。都不说,没有骂他不对,因为他晓得他。马祖进到房间,当然打坐在那儿。

百丈也过来,站在旁边。

马祖晓得他来了。

这个很精彩的表演,这是禅宗,不是普通参话头了。

马祖看到他来了,把眼睛歪转来看他一眼。

百丈也看到师父歪转来看一眼,百丈就过去把那个墙角那里那个鸡毛掸子——拂尘了,马尾做的,拿过来。

一拿过来,马祖,“喝”!

他就放回去。

我讲得不详细,这个中间他又拿过来,“即此用,离此用!”

这一段公案,你问古道,等一下说给你听。你翻开这书,很精彩!这个地方“即此用,离此用”,《楞严经》上讲“即一切法,离一切相”,我岔过来讲给你听,这样解释得清楚。

他问,他说,“既然影像就是它,‘此心还见此心’啦”,我岔过来给你们说了,把你们思想引开,又把你归起来,容易懂,他说,“善男子,此中无有少法能见少法”,‘即此用,离此用’,就是这个东西——心跟识(俩),“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当你念头一动,“影像”就出来,所以你思想(“影像”)就辈出,有思想就有“影像”出来。

“善男子,如依善莹清净镜面,以质为缘,还见本质”。你说“此心还见此心”吗?他说这个道理,就等于你拿一个很漂亮干净一副镜子拿到前面一看,就有我的面孔进去了;一进,带质境界,带这个假带质有这个影像,镜子心里就出现了,“还见本质”。“而谓我今见于影像,及谓离质别有所行影像显现。如是此心生时,相似有异三摩地所行影像显现”。所以你要懂,等你定境,在止观——修止观的时候,这个影像——清净的影像或者有分别影像、无分别影像,出现的时候,“离质别有所行影”,离开那个本质以后,有一个独影境界的虚无的影像,也会出现。所以你要懂“此心生”的“时”候,“相似”——差不多,同修定的境界——“三摩地所行影像”,所以你修行到定境就会呈现出来。因此有些人打坐、打坐,看到佛啊、菩萨什么就呈现,因为你心中有这个东西,下意识才有,你呈现了,并不是真的什么鬼啊、神啊、佛啊、菩萨来看你,你搞清楚。

“世尊! 若诸有情自性而住、缘色等心所行影像,彼与此心亦无异耶?”

那么“世尊”啊,“若诸有情自性而住、缘色等心所行影像,彼与此心亦无异耶”?好,这一层更厉害了!

他说那我要问,请问:“若诸有情”,“有情”就是人、一切众生,“自性而住,缘色等心所行影像”,他的自性——心的本能,死死抓住就是执著了,“所缘色心等所行影像”,这个是“色心”哦,不是性的心哦,“色”与“心”包括身体的——唯物的,色法地水火风空,像我们的头脑里头,心——平常的思想。“色心所行影,彼与此心亦无异耶”,同本体的心没有差别吗?他问这个问题。

“善男子,亦无有异,而诸愚夫由颠倒觉,于诸影像不能如实知唯是识,作颠倒解。”

他说,“善男子,亦无有异”,也没有两样,差不多一样。“而诸愚夫由颠倒觉,于诸影像不能如实知唯是识,作颠倒解”,他说都是唯识所变,心意识所变化的。可是一般凡夫看不清楚,认为有个真实的。

有些人乃至做了梦,明明是个梦,所以常常有些人来问:“老师啊,我又做个梦给你(讲),你说是什么意思?”

我就笑:“你太聪明,何必给我说这个?”

大家不懂我这一句话,做梦来问:“老师啊,我有个梦不懂啊,我问你。”

我说:“你太聪明,你给我说这个干什么?”

这一句话他以为我骂他,我是骂他,这句话怎么骂的啊?哈,有个古文,“痴人才说梦”嘛!哈哈,对不对?

众:哈哈哈。

南师:他来问梦,不是“痴人说梦”啊!这里——由一切凡夫颠倒的影像,“不能如实知其唯是识,作颠倒解”,一切皆是心意识所变的。

好吧,先讲到这里,我累了,你们自己去研究。我带领大家读一段,也讲到止观、大止观,同修定慧的差别,所以这一切学问都很深,随便抽一篇出来讲,因为我们的时间都很有限,啊。你们自己回去也看看嘛,《大藏经》都在啊!你们我看这几位读书年轻人读博士的,我们背后大家还赞叹你两个很会读书啊!趁年轻赶快读!这个里头科学的、哲学的、宗教学问多得很!你看佛经的组织非常严密,逻辑之清楚!一般人不读,买来放在那里,给虫读——给书虫去读,多可惜呀!

好啊,先休息一下,坐吧。所以我说印一段给你们做个参考,因为我是答复魏承思的止观、定慧差别,也不是专门答复他,顺便带出来了。

咦,有事吗?官大治,咦,官大治那里有问题吗?

官大治:没事了。

南师:啊?

官大治:没事了,下课了,老师。

南师:哦,是啊,我怕哪里有问题,我看这官大治跟那个机器样寂然不动。

官大治:下课了,我提醒一个事务性的事噢。

南师:啊?

官大治:我说我跟大家讲话,老师你休息吧,提醒一个事务性的事,因为有的同学反应这个有个别同学那个衣服大概没有洗吧、还是没洗澡、还是脚没洗,不知道,味道很——这个有这个情况,回去注意一下噢,那个洗洗衣服、洗洗澡、洗洗脚。

注:本书根据南怀瑾老师2008年讲座录音整理,定稿于202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