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统身心性命修行的探讨第十五章(7)


唯识宗旨楞伽藏

南师:《楞伽经》讲唯识,整个的唯识学,《楞伽经》就是一个纲要:“五法”,注意,“三自性”、“八识”、“二无我”,把唯识宗讲完了,《楞伽经》开始,很简单,同禅宗一样。什么唯识啊、什么华严,呵,什么天台都一样,归纳起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呃,什么“妄想分别”不需要了。

“五法、三自性”,大概提一提。你这样写:“五法、三自性”……嗨,哦,对,宏忍师父写了,什么叫“五法”,这个“五法”写了噢(名、相、分别、正智、如如)。

“名”、“相”,不是“相”、“名”,第一个是“名”。“五法”,注意哦,《楞伽经》,一切的学问、一切的佛法,“五法”包括完了。“名”是理念,道理。所以中国——注意中国文化周秦以前、汉朝秦始皇以前,我们有没有逻辑?有逻辑,大家不知道,这个叫“名学”,古代的逻辑叫“名学”,孔子讲“正名”,就是逻辑观念要清楚。世界上讲道理,学者有“名”就有“相”——现象。

“名”跟“相”怎么来的呢?思想来的。“名”、“相”、“分别”,“妄想”是宏忍师加上,不要加了,“五法”本身“名、相、分别”。“分别”就是分析思想来的。所以一切学者,人学佛修道不成功,给学问骗了,骗了叫四个字“徇名执相”。哎,这要换一块,你这个太小了!“徇名”,学者修道不容易成功,给学问骗了,在理论上拼命研究,学者不能做事,不能成功事业,也犯这个毛病,“徇名执相”,“名”、“相”上。“名”、“相”怎么来的呢?分别意识思想来的,统统在搞思想。譬如我们现在啊,还走社会主义啊、还在走什么市场经济啊、资本主义啊、一切一切……大家到现在一百多年都在谈“名”、“相”,“徇名执相”,分别来的。“五法”里头三个了,都是妄想,都不对的。

要分别心去了,自己宁静下来,得到禅定,“正智”——真的智慧发起了,自然就成道了,就是佛一样——“如如”,“如如”是成佛证果最后的境界。嗨,我说中文翻梵文翻得最好是如来的“如”,以及到成佛得道最高的境界翻到“如如”两个字,哎呀,绝了!好像是无为清净得道,也无道可得,不可得中就是这样得,“如如不动”。

这是“五法”,佛在《楞伽经》告诉你“五法”。尤其知识分子不要给学问骗了,“五法”,“名”,徇名执相,错误了,徇名执相都是分别妄想,宏忍师加了,我们言语上这样的都是分别——第六意识的分别妄想来。分别妄想不动了,那个天然,就是《大学》里头、《中庸》所讲“不思而得,不虑(勉)而中”,天然智慧发起了,就是得道了,叫“如如不动”,这是“五法”。这个里头《楞伽经》分析啊。

怎么叫“三自性”呢?学《楞(伽经》),就换一张纸了啊,你这个正面要换一张,宏忍师,“三自性”(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圆成实性),学唯识也叫“三无性”,学唯识法相的人,常常笑禅宗明心见性,他说唯识讲“三无性”嘛!呵,他不晓得法相宗这个“性”字是代表一个东西的“性质”、逻辑的范围,这个“性能”;禅宗讲明心见性,这个“心性”的“性”,代表“本体论”。是一个中文字、两个观念,这在中文文字学了叫做“借用”,我们要懂得文字学,一般不懂了。“三自性”,喏,《楞伽经》提出来,详细介绍“三自性”,你们学唯识《解深密经》里头,很详细了,就是心意识这个思想来都是外境界引起的——“依他起”,这个意念很厉害了,“依他起”。譬如我们这一百年来,很多的思想受外国影响,变成今天的中国文化,“依他起”,受外来文化影响有,这是表面。“依他起”,我们的思想感情是依物理世界的影响所引发的,“依他起”。很多很多,这个“依他起”。思想感情,换一句话,譬如我们要打坐,明明想心念清净,我们清净不了,为什么?生理里头在动,这个动向变化,“依他起”,心就散乱了。都是“依他起”,这个学问很大了,所以叫“依他起性”,这个“性”呢——这个作用呢,“无自性”,它没有——“不思议熏、不思议变”来的,所以他没有固定自己的性能存在,都是“依他起”。“依他起”很多哦,啊,包括很多很多,详细讲这个,嚯,很多的学问都在内!“依他起”,譬如我们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发明万有引力,“依他起”打开了智慧,也是“依他起”。譬如爱因斯坦发明东西,譬如那个什么夫人——居里夫人发明镭、镭射,“依他起”,他没有东西。

“遍计所执”,加个“所”,一切众生思想情感生命都“依他起”来,然后自己呢,“十二因缘”里头“爱”与“取”抓得很牢。“遍计”这个“遍”字注意哦,普遍,无所地,哪里都存在,无所(不在)。感情思想都受物的影响、都受情绪的影响。“遍计”,“计”就是计较,心里有个分别计较,分别就是计较,思想就是计较,感情也是计较。“遍计所”(“执”)抓得很牢,把假相当成真的。这个“五法”都是这样来,“依他起”、“遍计所执”来的。

如果依他不起、不遍计所执,就是“圆成实”相,本来是圆满的,本来是个个成佛的,个个都得道了。只有放下,不依他起、不遍计所执,哎,就是“禅”。

我们随便现在讲一个“依他起”,我们提一下禅宗,做一个比方。我看时间还有没有,你们要洗澡的啊,哈哈。譬如洞山祖师,什么浙江人,承思那边的人(诸暨),魏承思那边的。良价出家了,诸暨前后(的地方)。他悟道(地方)现在还在,古道师去了,洞山庙子很漂亮,原来出家在浙江出家的,五洩山。他悟道,最有名的哦,他,就洞山,在江西,过这条水流下来,他脱了鞋子那么过去,看到水里一个影子,悟了,前面用功辛苦打坐都不讲了,他写的有名的悟道偈: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应须凭么会,方得契如如。

“切忌从他觅”啊,“迢迢与我疏”啊。你不要“依他起”,身心性命“切忌从他觅”,你在身体上或者用太极、或者用yoga、或者用气功、或者用禅定、或者依身体来修道,都不是,“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越来越远,一般人学道不能得道、不能悟道。因为他过溪水,溪水里有个影子,看到自己影子悟道了,他才悟道。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越来越远了!

生命的究竟这个是什么?“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字广东话就是“他”,“kui”,我们中国人的唐朝、宋朝的国语叫“他”就是“kui”,广东话叫“kui”,啊,你到广东去“kui”就是讲“他”。“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渠今不是我,这个肉体不是我,我今也不是——哎,“渠今正是我”,好像我们现在活着这个身体就是我,其实不是我,不要在它那里找。“我今不是渠”,我现在不在这个肉体上,而肉体是我吗?不是我嘛,他在过水,看了影子悟道了。

“应须恁么会”,“恁么”是——也是唐宋的白话,你应该这样去理解,“方得契如如”。哎,“如如”刚才讲到“如如”,他说你差不多了。禅宗从这个理路进去,你定慧等持就可以到家了。

这首偈子,五宗宗派的开宗的祖师,“切忌从他觅”啊,“迢迢与我疏”,你根本也不要在学问上找了。这是顺便引出来啊,很多了!

讲“五法、三自性”,所以叫“三无性”。“八识”不要介绍了,你们研究唯识都晓得八个识啊,所谓叫你了解“八识”,唯识研究完了,就是为了证到“人无我”与“法无我”。所以我们这里开始叫你修安那般那,先证到“身空”了以后,才是“人空”。光证到身空、人空,算是小乘的成果;然后“法也空”,就是大乘。

今天就是简单明了,先讲到这里,我们做一个段落,这个介绍。详细的,自己去研究,好啊。

注:本书根据南怀瑾老师2008年讲座录音整理,定稿于202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