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统身心性命修行的探讨第十八章(2)


中庸中说与中论

南师:现在,今天我们在不做结论的结论,我要提出来一个东西,也是答复承思当时所提的有些问题,当然我没有详细给他谈。我们的文化由《管子》下来,重要的就讲到儒家孔子的思想,内圣修养重点是两部书,不是《论语》,是《大学》与《中庸》。

《大学》是孔子传心法的学生,“心法”噢,不是孔子学问,修身养性内圣之学达到外用,曾子著的这本《大学》。那么这个书我也出了,出了我写的一本书叫《大学微言》。我讲微言当然我的只知道一点点,我从来出一本书,没有吹牛自己真懂了,呵,每一本书我都声明,你看我的书题,没有说我懂了这个,懂了一点点。大学之道,讲“心、性”——“心法”。

到了曾子死了,哦,曾子的学生——子思——孔子的孙子,得了这个“心法”,著了一部书《中庸》,讲“心、性、情”,感情——人的内在有思想,由思想达到身心性命,这三个东西综合一个生命,著了一部书叫《中庸》。这本书我也写、也翻,也写了到现在没有出版,还在考虑,因为不像《大学》那么太详细答。《中庸》非常重要,所以我常常说读《中庸》,大家读成中国的“中(zhōng)”,错了。要用山东、河南口音,《中(zhòng)庸》,“这个事情对了没有?”河南人中原发音、山东人,“事情对不对?”“中(zhòng)” ——呵,就是“对”!哎,我的发音一般(不准),有山东朋友发音—

男生:“zhòng”。

南师:嗯,嗨,就是这个,《中(zhòng)庸》,都“对”了,打靶一样,打准了——“中(zhòng)”。如果拿中间的“中(zhōng)”讲《中庸》,也对、也不对,他也讲中间的“中(zhōng)”,但是重要是“中(zhòng)”。“庸”,起用,本体拿到,到身上才能“中(zhòng)用”。

这是“心法”,这两本,配合《管子》的这个《心术》。可是我们要知道,讲世界人类文化很有趣,中国有三本书,在子思在著《中庸》传中国传统的上古以来的身心修养,这一本书;印度呢,龙树菩萨这个阶段,写了一本是《中论》,也提到这个“中”,所以《中论》在佛法也很重要的书,讲明心见性,见地上非常重要。

大家喜欢说学密宗,我就笑,呵呵,一般人学密宗,密宗是什么他也搞不清楚,以为 “轰隆隆隆隆” 念个咒子、摇个铃啊,“哇——”传你个法啊、灌个顶啊,哦,这是密宗了!这是宗教性的信仰,糊涂,这个,呵!所以很多人得了这个,我说“哦——你是呼图克图!”我讲“呼图克图”,活佛的封号。我读的发音“呼图克图”意思说你是“糊里糊涂”,你懂个什么?!

密宗的最高法——黄教原始的、红教最高法门“大圆胜慧”,也可以翻成“大圆满”。譬如我前天给大家讲一下,大家看光的方法,是“大圆满”的一个点,看光观空最高的法门。我也随便抽了一下,嗨,就是珍珠宝贝拿来当泥沙一样撒一下,看你们懂得一点影子没有!红教发展到花教(即萨迦派),白教还迟一点,萨迦派,就是到宋朝元朝阶段,八思巴大师帮助忽必烈统一了中国这个阶段,最高的法门——“梦幻成就”,梦幻大手印,也是修“大圆满”这个来,所以八思巴十五岁十六岁就神通具足,帮助忽必烈征服中国。

所以在战争史上,研究军事学,元朝打中国等于没有什么打唉,呵,他的出兵很奇怪,在中国战史上。在西北高原,在西北,出兵就打西藏、打青海一带,只上了高原——西藏,西藏八思巴(使)西藏藏王就马上投降了,呵,所以投降了。所以蒙古始终对密宗,始终两个相互——政治跟军事政权结合在一起。

由西藏出兵下来就是云南,你看唐朝、宋朝四五百年,云南以西没有办法统一,而唐国的君王亡国是西南的作乱,大理。

元朝一下来,就是云南,一下就投降,呵,这时云南大理国立国了几百年,当时所有(人)夜里一下做梦,看到八思巴大师带领元兵过来了,手一比叫他们不要再打仗了,打不过的,赶快投降了,全体起来就投降,呵。这是迷信跟军事俩那个战略,你研究中国战史,非常有趣,军事法。

西藏一拿下来以后,马上从顺流而下,一直走到云南到广东、两广,打都没有打。广州城内所有的老百姓一夜之间,同样得一个梦——不要打仗,赶快投降,抵抗死很多的人,一下就进城了。

你看他从西北的高原,蒙古的骑兵,会用骑兵进高原这样下来。骑兵——在古代的骑兵就是坦克车机械化的部队,这样高原这么右手一包下来;然后从蒙古、青海、山西一带一出兵向北方北京这一边一走,左手一包,那么一包,中国全部完了!这个战争的战略路线走的是——(右、左)一包,就正入怀抱,很奇怪的用兵方法。

这个不给你们谈军事啊,谈八思巴的这个文化,所以密宗最高了。后来由这个演变到元朝、明朝的“大手印”跟禅宗,其实呢,红教、花教、白教都是禅宗加入进去,白教最高就是“大手印”了,就是禅,不过是渐修的禅,还不是顿悟,接近于顿悟。

好,我为什么讲到这里?重点不在这些。这到了明朝,出来一个人——青海人宗喀巴,到西藏出家做喇嘛,悟道了,创立教派,所谓现在黄教。达赖、班禅,蒙古的两位章嘉,还有一个什么?宏达,我常忘记的,这四位大弟子。

马宏达:哲布尊丹巴。.

南师:蒙古外蒙古的,内蒙古是章嘉,这个藏北是班禅,藏南是达赖。那么他的修法呢,黄教的修法不是“大圆满”、不是“大手印”,“中观正见”,刚才提到,龙树菩萨的《中论》“中观”,以般若中观为主。所以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论》啊、什么《密宗道次第论》,最后真见地成佛,也是要“中观”。“中观”的修法。

这个我现在讲的都是边缘的话,告诉你们知识啊,大概这——乱七八糟,摆了一大堆的菜,你们就不晓得哪里,一个筷子拿起来无法下手,因为我的好菜太多了,都摆在桌子上,好吃的太多了!重点刚才讲一个好吃的——“中观”,《中论》。《中庸》,儒家;在印度,是龙树菩萨《中论》。哎,我们中国有三部“中”的书,一个昨天给你们提,唐朝的开国的将帅,都是一个人的学生,王通——“文中子”写的《中说》,中央的“中”,说话的“说”。所以后世宋朝的儒家反对他,因为他太伟大了,“《中说》,你敢跟我们圣人两个比,《中庸》,你还写《中说》!”所以“文中子”死后,“文中子”这个封号,并没有皇帝给他封的啊,是唐朝开国这一班将相学生们给自己老师封的,称“文中子”。但是这里头你看到一个反动的思想,唐朝开国这一班将相,都了不起的人,“我还理你儒家这一套?我们的老师是——呵,一代——当代得道圣人,‘文中子’王通!”

哎,讲到这里,顺便给你(讲)——我们大家喜欢研究国文,读的《藤王阁序》,王勃写的,王勃是谁?“文中子”的孙子,呵,所以十四岁就写出那么好的文章,大概基因来源不同吧!哈。所以说我说要办教育,我们现在要办教育,目标要“文中子”呀!哎,好像我们这个这个承思想做“文中子”呢,哈哈,好啊!为什么?大丈夫应该培养后一代,我们自己不行,培养后一代出来嘛!做一个开国的名臣,安定了,了不起;唐代的文化,那多了不起啊!我们一边好像讲笑话,一边摆了很多菜,摆中国文化给你们去吃。

中国有三——(对提醒下课的同学说:)啊,我知道了,休息一下。三部“中”的书,子思的《中庸》;翻译过来的鸠摩罗什翻译的,这个鸠摩罗什翻译的《中论》;这个唐朝“文中子”的《中说》。都是很有趣的,是人文文化内修外养之学的。

等一下,我们休息一下,我给你提一下,讲《中论》的观点的重要,休息一下。(37:34)

南师:学问之道无穷啊,要融会贯通啊,做学问千万不要得少为足啊。

马宏达:现在换气噢,大家小心风寒。

南师:啊,秋天到了,我们要换新鲜空气,大家披个——背上不要受凉噢。

马宏达:我才查了一下那个子思和龙树菩萨,两个差不多将近六百年吧,这个历史的差距。

南师:有六百年吗?没有吧?

马宏达:子思(公元前483-402)在前——公元前这个五世纪,那个公元前483年生的,四百零几年死的;龙树菩萨是公元后两、三世纪的时候。

南师:不对,那个西方人讲的,不应该,不是的,不听那一套,那个是西方人说法。

马宏达:嗯。

南师:应该——宏达,所以无著、世亲(公元四、五世纪)也接受他的法,应该在后,比子思差四五百年,龙树(第十二祖)是前面的,龙树是佛过后的第三四代(第十四祖),禅宗的。

马宏达:龙树菩萨是马鸣菩萨的徒孙、徒孙。

南师:啊,徒孙,差不多。

南师:等一下。

小乌:下一堂。

南师:等一下。(40:00)

南师:哎呀,阿俊啊,又来了,好啊好啊。(42:44)

阿俊:巧克力是现在想喝,还是下节课?

南师:等一下,等一下噢,小乌问过了,我给她讲了。

阿俊:等一下,是吧?

南师:对,不是巧克力,今天不用巧克力,她带来了。

阿俊:是用那面糊糊,是吧?

南师:对对对。

阿俊:好。(43:20)

孙健:老师啊。(43:45)

南师:啊?

孙健:非常惭愧啊!

南师:你惭愧?

孙健:真非常惭愧,哎,老师我,《易经》的阴阳和谐或者阴阳平衡,是不是就是入定的境界?

南师:阴阳平衡是很粗浅的入定一个前相。

孙健:嗯。

南师:不是定力最高的境界,是个前面这个相,初步。

孙健:那就是你那天讲的这个东西跟曹洞宗,他们用《易经》,推崇用《易经》来——

南师:你按曹洞分五位君臣是五个次序,没有错。

孙健:嗯。

南师:分五个次序,五位君臣。

孙健:但是你不讲,我们都看不懂啊。

南师:那你讲了也不会懂,你理论懂没有用,要真实修持。

孙健:修持上不去。

南师:啊?

孙健:修持上很惭愧啊,真的!

南师:修持上不证,没有用。

孙健:是是是!

南师:嘿嘿。

孙健:呵呵、呵呵。

南师:我是注重修持求证,理论懂了无用。

孙健:没用,嗯,对对。

南师:那么曹洞宗,你看有一篇文章,曹洞要懂五位君臣。

孙健:嗯。

南师:英国人讲的“君中臣,臣中君”等等,那么同时叫这个、这个——有个叫什么《……镜》?啊,有一篇文章很重要的,一下想不起来了。

孙健:嗯,曹洞宗的。

南师:嗯,对,研究是这样,所以阴阳和谐是初步,一个情况。

孙健:老师,是不是当时这个像临济宗、什么这些宗,他们之间也有竞争啊,看谁的方法最好,是不是?

南师:它不是竞争。

孙健:嗯。

南师:等于各个学校现在是这里以物理为主,那个是以什么为主。

孙健:嗯,都是独创一派,修行方法有不一样吗?

南师:这个五宗宗派入门方法吧,最后都是成功了。但是一个很丑陋的事,哇,也反对,很不赞成!

孙健:嗯。

南师:都是后世子孙们、徒孙们搞的,等于学校这个是物理为主,那边是哲学为主,这个文学为主。

孙健:然后互相最后看不起了。

南师:然后互相拿到鸡毛当令箭。

孙健:哦。

南师:是这么一个事。

孙健:老师我给你写的条陈,你不要见怪啊。

南师:没有什么见怪,这有啥呢,我没有答复你。

孙健:我现在要好好——要好好修持了!

南师:因为你那个答复啊,反正我给你讲真话,后来你的我觉得太浅了一点。

孙健:嗯嗯。

南师:没有跟你俩多讨论。讨论,因为你是大学的,不好意思说你太浅了,所以就默然无语,有时候啊,嗯。

孙健:呵呵……(46:45)

“啪、啪、啪!”(47:05)

南师:哎,叫古道来一下。

马宏达:是。

南师:你那个倒,耽误时间,有口喝,倒那些,你先不要管。

南师:对对对,刚才突然一下想不(起来),曹洞宗一篇文章叫什么《……镜》啊?啊,啊,你也不知道?

古道师:如净禅师?

南师:不是。

古道师:文章?

南师:关于曹洞宗有一篇文章叫——等于说“大圆镜”,叫什么《……镜》啊?你不知道?

宏忍师:《宝镜三昧》。

南师:啊?

宏忍师:《宝镜三昧》。

南师:啊,《宝镜三昧》。

古道师:《宝镜三昧》,对。

南师:对对!

古道师:灵岩传承传给洞山禅师的。

南师:对对。

古道师:洞山禅师又传给曹山禅师的。

南师:嗯,对对,你写一下。嗯,这个刚才问的——孙教授问的曹洞宗,你要看《宝镜三昧》,可以作参考了,《宝镜三昧》。我一下想不起来。嗯,你写了,哦,她写给你了,呵,《宝镜三昧》,曹洞宗的,嗯。

啊,我们时间啊很短,等一下这一节课上完了,就吃晚饭,大家就差不多了啊。对不起,我就——我做事情,都做一半,有时候就算了,很抱歉。

众:哈哈。

南师:这个刚才讲到,譬如这个龙树菩萨写《中论》;哦,在中国写《中庸》,子思。

哦,对了,马宏达提起我,我就向大家交待。根据外国人研究、一般佛学家研究,龙树菩萨写的是后面,不是同时,差好几百年。我说错了,你不要听那些。龙树菩萨是马鸣祖师的弟子——徒孙,佛过后两三百年,这个先后,我所以讲中……依我来看法,同他们完全不同,一百年当中,一个世纪里头,这边出什么人,那么出什么,都差不多的。结果照现在学者研究,龙树菩萨比子思还迟个三四(五六)百年,不对的,完全错误!那就是已经到了无著、世亲(公元四、五世纪)讲唯识阶段,迟个四五百年,所以这个讲这些考据我很懒得管,觉得是差别很大、很大,因为现在人拿土里头死人的东西,拿来判断上古就是这样那样。我说考据很难,自己回想的自己几十年,都叫考据学家自己都考据不起来了,呵呵,这是顺便讲的啊。

刚才同学下课(问),我又答复了《宝镜三昧》,曹洞宗讲啊,曹洞宗特别地提出来。曹洞宗很有意思,特别依《易经》的坎离二卦而讲修持的作用,建立了功夫见地的“五位君臣”,这是曹洞宗;临济宗,是建立“四料简”。这些一下讲不完,有时间讲,上课,差不多在这里每天这样要讲一年到两年了。那么你整个这些文化思想,就要搞清楚一点。

这是刚才下课的时候,因为孙教授提到,还有宏达来给我讲关于这个龙树菩萨跟子思这个年代关系,顺便带一下啊,不是重要的。

南师:现在我们讲龙树菩萨的(《中论》之)“中观”,很重要一本书,你要学唯识学家的最后都归到“中观”去,都用龙树菩萨的“中观”修证。尤其西藏密宗黄教宗喀巴一系下来到达赖、班禅,现在谈不上了,他的中心最后是依“中观”证道的。

譬如很多的学者,我们现在,譬如张尚德教授所提的,看那个年轻和尚(演培法师1906-2005),我叫他年轻和尚,因为我认识他的时候,见他——他同我年龄差不多小,小一点多少不知道,这个叫什么顺——印顺的弟子,叫、叫——作?

女生:演培法师。

南师:啊,演培,他们都是研究唯识、写“中观”,我们当时说“咦,这个小青年和尚不错啊!”在重庆读汉藏教理院,北碚,他们都走这个路线的。

《中论》第一个偈子,我现在没有发给大家啊,印出来很多,一本书。你参这个偈子就知道:

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因为菩萨——大乘菩萨必须要先证得“无生法忍”,才成菩萨入道之门。“无生”,生而无生。换一句话说,我们不是对比,我喜欢顺便讲,中国的道家,我说世界上的文化,我这里又扯开了,最奇怪的,世界上一切的宗教、一切的哲学,都给你讲死的方面、灭的方面、空的方面;只有中国文化很特别的,讲生生不已的方面,很特别,这是东方文化中国道家、儒家的思想。

嗨,生灭是两头。我在《论语》上、还是别的书上都讲到过,你看世界上一切宗教、哲学有个特点,共同,宗教——世界上宗教、哲学对于世界是悲观的,对于生命看到是悲哀的,所以一切宗教都做一个共同生意:“这个世界多苦啊,你到我那里来,我为大家开了一个观光饭店,到我天堂去,就好了”。基督教、天主教在上面开了一个观光饭店,设备具全,价钱又便宜,呵,都到这里来,都管死的;当然佛教也开了一个,啊,天堂不好,到我西方极乐世界,怎么好,佛教也开了一个观光饭店,在西方极乐世界,比起来比天堂好像好一点,价钱也公道,哈哈哈;每一个宗教……但是我给其它宗教讲笑话,你们做不过佛教的,你们只开一个观光饭店在天堂。佛教啊,多了,分号,第一个西方极乐世界,万一我下地狱,没有关系,有个分号,地藏王菩萨在那里。天堂也有,地狱也有,西方也有,东方也有,十方都有佛的分号。万一我不生不死在这个世界上受苦呢,受苦难怎么办?没有关系,你念观音菩萨,他站到世界上救苦救难。我说你们生意做不过的!呵呵。

不过一切的宗教都看灭的一面,死的,都做死人的生意,所以宗教家是站在殡仪馆门口等的,随时看到,“你看嘛,又死一个,又抬走了!” ——死死不已的。世界上只有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中国,它不是的,它站在妇产科门口看,“哎哟,又生了一个了,你看!”嗨,“夜里又出来一个!” ——我说,“生生不已!”呵,我说,“你们没有吧!你们西方的宗教、哲学没有,只有中国有!”从《易经》的关系,是生生不已,《易经》也讲生灭,但是重点——我说,“你们宗教、哲学站在晚上看太阳,哎呀,日落西山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啊!我们中国文化道家是早晨看太阳,哎哟,东方又有太阳红,哈哈,不同!”这很奇怪的人类文化。不奇怪,生灭是两头。

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哈,回转来,我们看龙树菩萨第一个偈子,菩萨证入“无生”。“无生”呢,并没有讲——主张灭,没有讲死亡,也没有讲生;生灭是两头,都不用,不生也不灭,即生也即灭,非生也非灭,“无生”的道理了。

所以第一个偈子“诸法不自生”,没有个可以做主的,“无主宰,非自然”,你说万物是上帝造的?不是,它不是自己(生)的。

“亦不从他生”,“他”,就是没有一个做万物生命主宰的一个东西,“他”。

“不共不无因”,自、他不二,合拢来生吗?也不是,“诸法不自生”,“不”是“自生”,“亦不从他生”,也“不共”生的。那你看到了这个上面写的有,抄的啊,《中论·因缘品》,万法因缘所生,因缘本身就是空的,“无主宰、非自然”,是因缘生,因缘本身是空的,所以“不共”生,也“不”是“无因”生,有因果。但是“因”,并不是最初那个“生”。《中论》是现在要学,研究自然科学的人——爱因斯坦所以研究自然科学,最后做不了结论,可惜没有看过《中论》。《中论》,是物理的道理、科学道理,由哲学的逻辑否定了一切宗教,证入真正生命科学的东西。所以第一个偈语给大家:“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

“不”是“共生”的、“不自生”,一个观点了。

“不从他生”,这个观点,一切宗教讲“从他生”;一切唯物主义可以说是只重“自生”。

也不是自、他,心、物两个合拢来,夫、妻两个相配一样,阴、阳相配生,也不是。“不共”生、“不无因”生,所以叫菩萨得“无因无生法忍”,生生不已,没有生过;换一句话,灭灭不已,也没有灭过,所以《心经》告诉你“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就是“中观”,就是《中论》。《心经》上这几句话,“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就是“中观”,这叫“中观正见”。有这样观点,才可以谈学佛了。

最后,因果的关系,有一篇专门讲因果,一卷噢,《中论》。哦,在这儿,因果在最后,喏,“因果篇”,哎,来不及给你们印。《中论》,你们可以买来研究噢。我大概念一下,很有意思、很深!这一讲下去,也要好几个钟头课啊!

《中论·观因果品第二十》:“复次今以一异破因果。

因果是一者,是事终不然。因果若异者,是事亦不然。

若因果是一,生及所生一。若因果是异,因则同非因。

若果定有性,因为何所生?若果定无性,因为何所生?

因不生果者,则无有因相。若无有因相,谁能有是果?

若从众因缘,而有和合生。和合自不生,云何能生果?

是故果不从,缘合不合生。若无有果者,何处有合法?

是众缘和合法。不能生自体。自体无故云何能生果。是故果不从缘合生。亦不从不合生。若无有果者。何处有合法。”“因果是一者,是事终不然”,因果是一个东西吗?他说不对。

“因果若异者,是事亦不然”,因与果是两个东西吗?因是因,果是果,也错了。

“若因果是一,生及所生一。若因果是异”,“(若)因果是异”,“因……”,所以这个在印度的哲学逻辑讨论科学,很缜密的一个思想,因中有果、果中有因,还是因中无果、果中无因呢?比方我们一颗麦子、一颗米,种下去;种下这个麦子,是因了。他说你那麦子、同谷、同稻子这个米,你把它解剖了中间是空的,没有个东西。这个空的,为什么生生不已呢?你不能够说这个空里头的有个因在里头、有个基因在里头,没有基因啊!麦子、同谷子、稻子那个空里头没有(东西),等于这位同学学科学的噢,你是学机械的、物理的,最后夸克,夸克我说还没有到究竟,最后中间是空的。“(若)因果是一,生及所生一,若因果是异”,不一样,“因则同非因”。

“若果定有性”,这个果有固定的。“因为何所生”,这个“因为”不是问话了,这个“因”为什么来的?“因为何所生”,这个“因”是怎么来的?

“若果定无性”,这个“果”若无自性,“因为何所生”,“因”从哪里来?

“因不生果者,则无有因相”,因中无果,基因。“若无有因相,谁能有是果”?基因怎么会生出来另外一个果?比方啊,我讲随便借用,现在。

“若有众因缘,而有和合法”,众缘所生,才够成物理世界、精神世界,因缘所生。

“和合自不生”,“和合”——你把因缘因素分开了,光明还给光明、黑暗还给黑暗,都分完了,因灭了,它不是能够结合的。比如我们喝一杯牛奶,水、白糖、牛奶、或者加上别的东西,看起来是一个味,不是一个味,水是水,奶是奶,照科学把它分类,各管各的,它中间没有了,“云何能生果”呢?

“是故果不从,缘合不合生,若无有果者,何处有合法?”“合”就是因缘和合的,很多条件结合的。下面他有解释啊,不是解释,又加一点。

“是众缘和合法,不能生自体”,所以因缘生法不成立,理论。

“自体无故,云何能生果?”因缘分析了,刚才讲一杯水,有水、白糖、牛奶、或者加别的东西,或者不加,水是水,白糖是白糖,牛奶是牛奶,各管各的。

“是故果不从缘合生,亦不从不合生。”但是你说自生吗?不是自生,靠因缘和合才有现象。

“若无有果者,何处有合法?”假使空的,因缘所生,每个缘把它分析完了,中间没有东西,空的。等于一颗种子一样,比方啊。

他是一段、一段,一卷、一卷,很多的东西、问题。这本书《中论》,等于我们的儒家的《中庸》。

注:本书根据南怀瑾老师2008年讲座录音整理,定稿于202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