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万章》百里奚助秦的多种说法


万章问曰:「或曰:‘百里奚自鬻于秦养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秦穆公。’信乎?
孟子曰:「否,不然,好事者为之也。百里奚,虞人也。晋人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百里奚不谏。知虞公之不可谏,而去之秦,年已七十矣,曾不知以食牛干秦穆公之为污也,可谓智乎?不可谏而不谏,可谓不智乎?知虞公之将亡,而先去之,不可谓不智也。时举于秦,知穆公之可与有行也,而相之,可谓不智乎?相秦而显其君于天下,可传于后世,不贤而能之乎?自鬻以成其君,乡党自好者不为,而谓贤者为之乎?

在这里,万章似乎在对孟子使用武功上的「谭腿」招数,一招接一招的打出去,好像孟子住在万章这位学生家里,经济力量撑不下去的样子,心里在发急,想说「老师,你老人家可别坐吃山空,到外面做个官吧!」的味道。这当然是一句笑话。反正,他总是希望孟子出山,用伊尹说不动,用孔子也说不动,现在他又提出春秋时候的百里奚来。

万章说,历史上说百里奚自己卖身,不过「自鬻」两个字,只是在《孟子》这本书上万章这样说他的。这两个字相当重要,「自鬻」就是自己卖身,等于说他当时穷困潦倒,虽然拿了一张毕业文凭,但到处找不到工作,没有办法,只好自己卖身了。

古人卖身的情形,现代三四十岁以下的人,没有看见过,不会知道。如果是年纪大的人,还是见过的。民初军阀盘踞北方的时候,黄河两岸,遇上水灾、蝗灾的荒年,当地的居民无以为生,「逃荒」到长江以南的鱼米之乡来,就有人自己卖身。乃至在抗战期间,西北、西南的边疆地区,还有穷苦的人出来卖身,他们用稻草像打结一样,但不将两端拉紧成结,编成一个圈圈,插在头上,表示卖身,给人家当奴仆。古代的奴仆,有时价钱很便宜,像抗战时边疆地方,无论男仆女奴,一包女人用的绣花针,就可买到一个奴隶。如果买年纪较轻,身体健硕的女奴,再加两根头绳就可以了。女人束发的彩色带子就叫头绳。在夷区中,有的俘虏被卖来卖去,一生被辗转贩卖,到最后欲想赎回,都难以做到。

万章说百里奚自己卖身,只得了五张羊皮的代价,就成了人家的奴仆,做割草喂牛的苦工。由于他把牛喂得肥肥的,被秦穆公看见了,问他用什么方法把牛养得这么好,于是两个人讨论畜牧学,后来秦穆公请他当宰相。但现在历史上我们可查到的数据,并不是万章所说的那样,历史上的记载是:「在周惠王丙寅二十二年秋九月,虞大夫百里奚奔秦,秦始得志于诸侯」,他是第一位以客卿的身份相秦,而使秦国开始富强起来,他在诸侯之中,是有地位的宰相。

司马迁的《史记》则说,当晋国打败虞、虢两个国家的时候,虞国连国君都被俘虏了,而百里奚是虞国人,被虏后送到秦国,成为秦穆公夫人的奴隶。百里奚就逃出秦国,到南方「」这个地方——即现在的南阳市,可是又被楚国人抓去了。这时,秦穆公知道他在虞当大夫时的贤能,就以五羖羊皮把他从楚国人的手里赎回来,当时百里奚已经七十多岁了。秦穆公把他赎回来以后,和他讨论国家大事,他非常谦虚地自称亡国之臣,没有资格谈什么国家大事,结果两人谈了整整三天,秦穆公就把国家大政交给他。

在推举他的人之中,有一个是有远见的朋友蹇叔,百里奚在谦让的时候说,他得以脱离在齐国的穷困而到周去,也是蹇叔帮忙。周王子颓好牛,百里奚曾经为周王子颓养牛,等到颓要用他的时候,蹇叔阻止了他。周惠王二年,周王子颓作乱,到周惠王四年,颓被杀了,幸亏当年蹇叔阻止百里奚为颓所用,才没有被牵连进去。后来百里奚作了秦国的辅相,因为他是由秦穆公以五羖羊皮赎回来的,所以后世又称他「五羖大夫」。

百里奚当了秦国的宰相,可以说是富贵到了极点,可是他离开家,和太太分别的时候,因为家里贫穷,他太太杀了一只孵蛋的老母鸡为他饯行祝福,可是连烹鸡的柴火都没有,只好砍下一个门斗——现在到乡下的旧式房子还看得到这种装木门的门斗——当柴烧,将鸡烹了给他吃。后来,他当了秦国的宰相,还未及去接他的太太,太太得知他当了宰相,就到秦国找他。在当时可不比现在,可以在街头拿起公用电话,打一个电话就联络上了,那时一个外国的贫妇,想见当朝宰相,谈何容易,连在门口多站一下,也可能被抓起来治罪的,所以等十年也见不了面。她实在没有办法,自己卖身到宰相府中当浣妇——清洁工,才看到丈夫坐在大厅上。她就弹了琴唱起歌来说:「百里奚,五羖皮,忆别时,烹伏雌,炊扊扅。今日富贵忘我为。」百里奚听到才想起了往事,查问之下,才和他的太太重聚。这首歌名为《琴歌》,也是一首有名的古诗,不过这是后汉时的应劭所写《风俗通》中的叙述,已经和百里奚相隔千把年了,而且是收集自社会上流传的民歌,它的正确性,也是可怀疑的。

孟子对万章这个说法不承认,他说:没有这回事,也是多事者说的。换言之,孟子在这里等于对万章表示,你想卖我,我就是不卖。

孟子说:百里奚是虞国人,并不是那么穷苦的,他也是虞国的大夫。在周惠王癸亥十九年的时候,晋国用「垂棘」,产玉名地所出最好的玉,以及晋国产马著名的「」地的良马送给虞国,向虞国借道路去打虢国。虞国的另一位大臣宫之奇表示反对,建议虞国的国君不要答应;百里奚则一句话也不说,因为他知道虞的国君,不会接受这种意见,如果说了话,说不定自己要被杀的,所以他干脆不说话,跑到秦国去了。这时百里奚已经快七十岁了。

孟子一口气又接下来说:他到秦国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头子了,还有这个体能、精力,来以放牛、喂牛的方法,去和秦穆公见面吗?这是不可能的。而且这种方法不好,将来对他的声名会是一种污辱,他如果这样做,能算是智慧吗?他对他自己国家的国君,在国家危险时,都不说一句话而离开,这是他的智慧,但是他「知穆公之可与有行也」,所以才去秦国发展他的抱负。他是这样极有智慧的人,还需要去卖身吗?他当时认清楚了天下大势,只有秦穆公还有作为,一眼看准了,所以就到秦国去,实现他的抱负,使秦穆公扬名天下,传于后世,这要大贤大智的人才能做到。至于自己卖身,连一个乡下人,稍稍爱好自己品德的人也不肯干,何况一个有修养、有学问的人呢?当他第一步站出来的时候,会不择手段吗?这样一想,就知道你们说的是民间传说,是靠不住的。

历史的记载,不一定与事实相符,有时候是写历史的人,对某一个人有主观成见。人想做到大公无私是很难的,例如唐朝的历史,当时有一位大学者王通,唐太宗以下的开国将相,大部分是他的学生,可是唐朝的历史之中,连一篇王通传记都没有。因为王通和唐太宗的舅子长孙无忌不和,写史的人惧怕长孙无忌的威势权力,而不敢写王通,所以有时连正史都靠不住,更何况万章这里发问时,一开头就是「或曰」,用了不肯定之辞,以现代语来说,是「闪烁其词」。也可能是万章由于存心想逼孟子出来,故意说百里奚是「自鬻」的。所以孟子答复的话,也等于是辩护时拿出来的理由,可以说是有相当道理的。同时,他这样答复,是在替百里奚辩护,也是自辩,等于暗示万章说,不必再来游说我了,你希望我卖身给人,马虎一点站出来做事,我孟轲是不会这样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