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行善根,无有齐限。」发是发心,发心就是立志、动机。发行是把心理所想的变成事实行为。善根是把为善的根栽在心田,就是栽在唯识所讲的第八阿赖耶识中。因为是栽在身心的根里,连想都不用想,自然处处作善行,无往而不善,无为而不善,这是善根成就了。
菩萨道发行善根是没有齐限的。齐就是平等的,没有比较的。限是限度。菩萨发行善根是永无尽止的,不是说做到与佛齐了,就可以停下来,因为发行善根是永远无止境的。
有人只喜欢放生,放生是善根之一,可是我常劝人在都市中不要乱放生。例如你去菜场买些动物来放生,这不但不是放生,反而是杀生。有些卖动物的人晓得有人爱放生,他就拚命去抓来卖。甚至于你今天放生的,明天就又被抓回来,所以真放生是很难的,有时救了个小动物不见得是做善事,做善事是要智慧的。像有的人没钱还好,你一帮助他,他反而有本钱去作恶,所以说,没有智慧所做的善事,反而会变成坏事。
可是我是不管的,譬如好几次有人来骗钱,坐在那儿讲了两个钟头,脸上都冒汗了,因为讲假话是很吃力的。我明知是假话,还是坐着听他讲,最后问他,你究竟需要多少钱?他说要五千块钱。我当时家中只剩有四千元,就都给了他。他临出门还说过三天就给我寄回来。我说,不谈这个,你慢走。他一走,我的家人就问,为什么明明知道是骗人的还帮他?我同他们讲,唉,你想,一个人能讲两个钟头的话,二千块钱一个钟头也不贵,而且他讲得多痛苦,讲出一身汗来。本来那个钱是准备为家人过生日用的,这下不过生日,我替你做了好事。我后来还跟我儿子讲,这个人也明知我晓得他是骗人的,可是还敢来,胆子之大就值得佩服。而且他还编了一大套故事,也用了很多心思,所以纵然被骗也风流啊!这也是一乐也。
还有一次,在火车站有一个人拉住我,跟我问好,非常热络,我却完全不认识他。他直扯下去,而我要赶时间,干脆问他,你需要多少钱?他一听,忙说,您老有神通啊!我是要坐火车回家乡没路费。我就把身上带的钱交给他,自己走路回去。像这种事,我碰多了,都是很好玩的。
「以诸净国严饰之事,成己佛土。」这里与你们学净土念佛往生有关,要了解这一句,就要参考其它的经典了。阿弥陀佛有四十八大愿,药师佛有十二大愿。药师佛的十二大愿代表了东方文化,都是现在的现实生活,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包括了未来,是超越的。佛发的愿都是很大,例如,你敢不敢发愿要办一所学校,愿其中没有一个笨学生?做得到吗?你敢发愿,愿学生中没有一个会感冒,做得到吗?要包每一个人没病,连父母亲都做不到的。可是佛却发那么大的愿,你应该好好研究佛的每一条愿。
愿不是乱发的,愿也不是为自己祈求什么,发愿是将自己的心理行为布施出去,发愿就是立志。诸佛的佛土为什么那么清净庄严,那么美好?那是由诸佛与菩萨共同的愿力而来的。好比我们社会风气的好坏,是无法依靠领袖人物一个人的好坏决定,而是要每一个份子共同向这个路上努力,慢慢形成的。《楞严经》说「若能转物,则同如来。」学佛不能因为外在环境的波动而影响到自己内心,而是能以自己的心理影响外在环境。反过来说,如果是物来转心,被外在环境变化影响到心理,就是凡夫。
每个佛的发愿不同,这是佛与其它宗教不同之处,不是只有一个教主的愿力。例如药师佛的十二大愿,是有十二神将代表十二星座,一年有十二个月,一天有十二个时辰。他的愿与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不同。可是向东方药师佛土一直走下去,就会走到西方阿弥陀佛的佛土,所以东方琉璃光净土,和西方极乐世界净土几乎是一个。想参透这个道理,就要熟读每一个佛的愿力和境界,不要马虎读过去就算了。
那你学了佛之后要做什么呢?要「成己佛土」。所谓学佛是跟着佛去学,才是学佛。不是像一般人学佛,都是心有所求,都是求佛保佑的自私心理。要注意学习每一个佛的佛土庄严美丽之处,学他的行为,将来自己成功成佛了,也是这样的境界。
当年在上海,有条行走南洋之间最大的轮船,有一次,南洋有个有钱的老华侨,他有中国老一辈的习惯,越有钱越是节省,他从香港坐船去上海,买了大统舱的票。船上的茶房势利,看不出他是有钱人,对老华侨的使唤不耐烦,就说,你要是有本事就自己开一家船公司嘛!老头子一气,到了上海,一上岸就安排成立一家船公司,还要人去找那个势利茶房去上班。这是发愿吗?不是的,这是赌气。懂吗?
大家今天听了故事,要检查自己的心理,有时以为自己在发愿,其实是在贪图。真的发愿是舍出去,不求什么回来的,学佛就是学佛能舍的心。我们照着佛的一切行为做,就是学佛,就是修行。
所以发愿要往生净土的人,我劝你一定要读净土的三部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那样你才会晓得极乐世界是怎么回事。如果再要研究阿弥陀佛的来源,就要看《法华经》,上面说到有位皇帝生了十六个儿子,他后来出家成了大通智胜佛,十六个儿子也跟着出家,阿弥陀佛就是其中一个儿子,释迦牟尼佛也是其中之一。为什么刚好有十六个儿子,十六是两个八,这数字就要研究了,其中有内义的,这就是密宗,你找出这些道理就可以修行了。
「行无限施,具足相好。」无限量地布施,会有具足相好庄严的果报。为什么要在佛前供花?根据佛经,来生就会长得漂亮;在佛前供香,他生来世不会有体臭;这一生多布施医药的人,来生身体就少病痛。虽然有这些说法,但是相好庄严还是多布施来的,人家有痛苦你肯帮忙,这帮忙也就是布施。
六波罗蜜当中,第一就是布施。我们再重复讲一次,布施分三种:内布施、外布施、无畏布施。内布施也叫法布施,在精神、文化上帮助别人,讲经说法,为人解答疑难,都是内布施。外布施也叫财布施,是以财物帮助别人。我们小时候一定要读的《增广昔时贤文》有这么两句话:「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这就是财布施的道理。
佛经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位菩萨专修布施法门,天上的天人要试探他,就化身成一个小孩,哭喊着走到这菩萨面前。菩萨当然就问他是什么事,小孩说自己的母亲一只眼瞎了,医生说可以换眼睛,不过一定要菩萨的眼睛才能用。这位菩萨一听,当场就挖了右眼给他;天人就故意说,唉呀,医生说一定要菩萨的左眼才行。菩萨略想了一下,刚才挖得太快了,早知道先问一声也不致于白挖了,不过既然修的是布施法门,还是把左眼挖下来给了他。那晓得天人说,这一次你挖眼睛时犹豫了一下,效果就没有了,这左眼不能用了!
你看,布施多难啊!我们哪够资格自称学佛呢?至少我还舍不得把眼睛布施出去。但是我看过在社会上有许多人,他也不一定是佛教徒,他的行为却真是菩萨行,真是牺牲自我,在那一件事那一念上是无所求的。若是还要考虑一下,那就成了做生意的行为,就不是菩萨道。一无所求的布施太难了,有时见到人家有困难,当场慷慨解囊相助,回头一想,唉呀!我干嘛全部给了他?有这一念,你刚才捐了一千万都不算功德了。就像那菩萨捐眼睛,考虑一下就没有用了。
第三种无畏布施更不容易。人都经常在烦恼恐惧中,例如你们中有的人马上要大学毕业了,觉得前途茫茫,就是一种恐惧。无畏布施就是消除别人的恐惧。我常讲,有时碰到极度绝望的人,都准备要自杀了,我就对他说,你等三天,三天之内一定会有解决的办法。其实我说这话一点把握都没有的,按戒律是犯了妄语戒。可是他得到精神支持,过了一天半就不想死了,我宁可犯戒,这划得来嘛。这一句谎话救了他,就是无畏布施,真的无畏布施是大政治家、大救世主的行为。
老子说「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你把自己抛开,先谋大家的利益。大家有利益了,那我不怕没利益的。后来范仲淹把这句话发挥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也是无畏布施的精神。
六波罗蜜为什么先要我们布施呢?布施就是舍,也就是后来禅宗祖师讲的土话「放下」。我们处处舍不得,不止舍不得自己的财物、生命,乃至舍不得自己的名声。所以众生第一个根本问题是悭悋。悭悋是贪的心理行为,是人天生有的自我占有欲,占有别人来成就自己的伟大,占有别人来成就自己的财富,因为占有而自然变得悭吝,变得贪。用人世间的标准来看,如果一个人不努力把别人口袋的钱赚入自己的口袋,这个人就没有出息。所以会做生意的人都有第一流的头脑,他不靠偷不用抢,却能把你我口袋中的钱赚入他的口袋,你我还心甘情愿付给他,这本事大了。但是,这个心理就是贪,就是占有。
布施就是要对治悭悋,破除贪,破除占有,以我之所有救济他之所无。应该更正说,真正布施的精神,是连救济这个观念都没有的,这个救济观念是一种傲慢的态度,觉得自己比人高,因为可怜人家才布施,那就不是真布施,就算捐了千亿家财,还是没有布施功德的。但是有没有果报呢?当然有好的果报,然而好里面还有不好的。这种可怜人家的心理没有慈悲,慈悲是认为布施是应该的,视他如我的父母,我的子女,我最敬爱的人。而且重要的是,布施过后也不心痛,不要「慷慨布施易,从容掏钱难」。
「除一切恶,净身口意。」上面讲布施,是善,这里讲的是要除恶。我常说善与恶是很难讲的,尤其研究历史,古今中外许多伟大人物所做的事迹,事后看来是绝大的错误。可是他当时是念念要做好事,所以他个人的果报并不坏。但是后来的人却受他所作所为的不良影响,这是个过错,仍然是恶,只不过是小恶。
讲到底,佛法的基本道理只有四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每次念到这四句话,我个人都会感到惭愧,能够做到多少,实在是没把握。「诸恶莫作」已经太难了,这还是消极的行善;「众善奉行」是积极的行善,真菩萨行一定要做到。前两句是讲外在的行为现象,第三句「自净其意」是讲内在,是根本的道。
「自净其意」不是自空其意,净不等于是空,意念做到了一切皆空还只是小乘罗汉境界,落在一边。在禅宗讲就是「担板汉」,只看到空,没看到有。如果一动念,空的清净境界没有了,那不算是真定。
菩萨的戒定慧就在作人做事当中,乃至上入天堂,下入地狱,念念都在定中,不怕起心动念。因为起心动念的念头是净的,至善的,也等于《大学》所说的「止于至善」。前三句都做到了,就什么经典也不用研究了,那就是佛法了。所以第四句说「是诸佛教」。
唐代诗人白居易,别号香山居士,所以也称他为白香山,是个学佛的人。白居易在政途上是受过几次挫折的,有一次他被贬为杭州太守。当时有功名的人都喜欢在中央作官,外放到地方作官是降级。现今西湖还有两条堤,其中一条叫白堤,就是他当太守时修的,堤上一株杨柳夹一株桃树。另外一条堤叫苏堤,是苏东坡被贬到杭州时修的,也是一株杨柳夹一株桃树。西湖之美,与他们二人当地方官时所作的建设,都有关系。
当时杭州有一位有道的和尚,他本名已经没人知道了,大家只叫他鸟窠禅师,因为他在山崖上铺了草像个鸟窠一样,人就坐在上面打坐。白居易是地方行政首长,听说有这么一位和尚,就上山去看他。参拜之后,白居易就求鸟窠禅师指点一条佛法修行的明路。鸟窠禅师说,很简单,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一听不过如此,就说这道理连三岁的孩子都知道,鸟窠禅师回答说,可是八十岁的老头还做不到啊。白居易听了非常佩服,立刻向鸟窠禅师顶礼。
白居易讲的也是实话,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就是如此,哪有老师教学生去做坏事的?像我常讲一个故事,多年以前,我的孩子还很小,我一天到晚忙得不得了,有一天很累了,想睡一下,就交待孩子如果有客人来,就说我不在。后来有客人来了,孩子对人家说,我爸爸在睡觉,叫我说他不在家,这个客人听了就直接进房中找我了。这个不能怪孩子,因为我们教他不能说假话,就这么个例子,可以看出来善恶之间多难处理。
由此想起另一个故事。宋欧阳文忠公游嵩山,问一老和尚,古人有修行的可以做到谈笑风生,「坐脱立亡」,要走随时就走,很潇洒的,为何现在的人做不到呢?老和尚答:「古之人念念在定慧,临终安得乱?今之人念念在散乱,临终安得定?」怎么做得到坐脱立亡?你们打起坐来,念念在腿痛中,怎么坐脱立亡?
回到原来的行一切善,除一切恶,除一切恶要做到净身口意三业。佛学的观点认为我们凡夫的身口意,随时都在造恶业。身的恶业有三种:杀、盗、淫,是身体的行为。现代人生活讲享受,一讲享受就离不开杀、盗、淫。你要吃好的,就造杀业;我们的生活用品都是靠别人的劳力来的,每个人都在盗;淫,除了男女之事以外,生活过份享受奢华也是淫。
口的恶业最多,有四种:妄语、恶口、两舌、绮语。妄语是说谎话,我们几乎无时不在说谎话,日常寒喧最多,几乎是惯性说谎;恶口是骂人,不一定是骂粗野的话才是骂人,有时文人骂人是转个弯来骂,那骂得更厉害,也是恶口;两舌是挑拨是非,人与人在一起最喜欢讲是非;绮语是俏皮话,油嘴滑舌的话,不正经的话,空话都是。
意识的恶业有三种:贪、嗔、痴,是心理思想造成的。贪就是占有的欲望,我们无时不在贪欲中,连你请人顺便帮你做个什么事,也是贪小便宜;嗔是愤怒、埋怨的心理。怨天尤人也是嗔念。人没有不埋怨的,连老天爷下雨吹风都要怨,有诗曰:
作天难作四月天 蚕要温和麦要寒
行人望晴农望雨 采桑娘子望阴天
一个人任劳还容易,能任怨就很难了。历史上做大事的人都是能任劳,还更能任怨,甚至要任天下之怨而不悔。好多人物真把冤枉都带进棺材,历史对他们是很不公平的;痴就是智慧不够,道理不明。
身口意三业,翻过来就成十善业,是学佛的基本行为。我常说,学佛慢一点来,先学作人,人都没作好,想学大乘道成佛,没有那么简单的。
能把身口意三业改过来,就是除掉一切恶,不犯过错。能把人道的十善业道修好了,再修天道,然后再修声闻道,然后修缘觉道,再修菩萨道,最后成佛。这就是所谓的五乘道。黄教宗喀巴大师所造的《菩提道次第论》,就是走这个路线。他是根据印度一位祖师阿底峡尊者所著的《菩提道炬论》扩充而来,而《菩提道炬论》是由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演化而来。很多人学密宗,不懂这个教理,学了个咒子就回来轰隆轰隆地念,真是胡弄胡弄。中国佛法也是走这个次序,看永嘉禅师的文集,就知道他走的也是这个路子。
所以我常感叹,你们读的是什么佛学概论啊!真佛学概论是《瑜伽师地论》《大智度论》《摩诃止观》《宗镜录》《菩提道次第论》,现代人写的概论是「盖」论,是吹牛的。
佛法五乘道是五个阶梯。千万要注意!先学人道,就是十善业。再修天道,以至善配合禅定。然后才是小乘的声闻、缘觉,那禅定就更进一步了,配合解脱知见修的,最后才是修大乘菩萨道。中国佛法往往一上来就是大乘菩萨道,学得太大了,所以中国学佛的人变成专门吹大牛,连人道的基础都没有打好,这一点我们一定要认真反省。
「生死无数劫,意而有勇。」认为自己是学佛的人要注意啊!很多人的心态是只想修这一世,以后不来了。你不来是去哪里?要跳出三界外,可是哪里有第四界?佛菩萨都在三界之中转的,化身千百亿,以不同的身分和不同的姿态来教化众生。小乘罗汉以了生死为目的,以为可以了,可以不用再来,其实是不可能的!你定得再久,终究要出定的。非要回心转大乘不可,才会不畏生死,才敢入世,才真是了生死。
有人说要度众生,我就对他说,少吹牛了!连你家里几个人都度不了,还度什么众生?他说他家里宗教自由。是啊,因为你度不了,只好自由了。我可不敢吹这个牛,有时人家说我在度众生,我就说,对不起,我是为了吃饭。作人就要老老实实,尽一份心力,能帮到多少就帮多少,如此而已,不敢说度众生。我这么多学生,哪一个被我度了?真是「本欲度众生,反被众生度」。
佛菩萨是不畏生死的,大乘菩萨要悲智双运。你光知道放下万缘,那是消极的,要积极地入世来救人,「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槃」,才是菩萨道,所以菩萨也就是自寻烦恼的人,这要大勇气,大忍辱。
「闻佛无量德,志而不倦。」刚才讲过,研究净土的一定要注意阿弥陀佛发的四十八个大愿,光知道念佛是依赖的行为,好像念了佛,佛就会来救你。这也是贪便宜心理,如果我是佛才不来救你,你太没出息了。你能学到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的愿力,那当然往生。虽然这么说,一般人又不肯去研究阿弥陀佛的发愿,又认为念阿弥陀佛是愚夫愚妇做的事,结果自己搞得一事无成。我碰到这样的人就不耐烦,你要嘛就老实念佛,要嘛就下功夫研究,能做到任何一样,都是可以成功的。
「以智慧剑,破烦恼贼。出阴界入,荷负众生,永使解脱。」大乘的菩萨行是智慧的成就,不是迷信崇拜,迷信崇拜只是培养智慧的资粮。正信与迷信有时不容易分别,迷信有广义和狭义的,对一切理不透彻的事都相信,是广义的迷信;不论是宗教的,或者入世的学问,你还不透彻理解,就相信了,就是迷信。狭义的迷信是对某一种神,某一种主宰,盲目的崇拜。所谓正信,是把一切理弄透彻了,真正的觉悟了。
修行是求正信的智慧,这样的大智慧像是一把宝剑,能断一切烦恼,能破一切迷惑。人最大的烦恼是生死问题,生命怎么来怎么去?究竟有无前生来世?烦恼不是痛苦,而是困扰你的。
大乘菩萨修行为的是「以智慧剑,破烦恼贼」,而修行的次序是「出阴界入,荷负众生,永使解脱」。
「出阴界入」这里包含了很多佛学的东西。阴是色、受、想、行、识五阴。我们重复再说一次,色包含了四大,地、水、火、风,我们肉体就是这四大组合而成。受包含了各种感受,譬如冷暖、喜怒哀乐。想是思想。行是生命的动能,譬如说我们不能任意停止血液循环,不能让地球倒着转。说得好听是动能,不好听就是业力,业是行阴的表现。而一切的根本在识阴,心意识的作用。要跳出五阴是很难的,单单解脱身体的感觉,就很困难。生起病来,发烧、咳嗽,都是受阴,你想不咳嗽,它不听你的,这股动力你停止不了。真修行人,以智慧剑破烦恼贼,就可以跳出五阴。
佛学所谓的十二入,是十二根尘。外在的因素是色、声、香、味、触、法,就是六尘,它们透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进入我们身心,合起来就是十二入,十二根尘。
所谓十八界,就是上述的六根与六尘相对,生起六识,各有一界限,因此三六合起来共有十八,就叫作十八界,前面也说过。
真修行人,以智慧剑破烦恼贼,不但可以跳出五阴,还可以跳出十二入、十八界。这才是真正成就了。成就了之后,才能挑负起解救一切众生重担的勇气和决心,才能解决众生的烦恼痛苦,正是所谓一肩挑起天下众生的烦恼。
有这样的气派,所以能「以大精进,摧伏魔军」。五阴是魔,烦恼也是魔,都是来磨你的。我们人生的遭遇,没有那一件不是来磨练你的。能经得起磨练,就是大丈夫。如果被磨练垮了,就完了。所以说「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
为什么这里用大精进而不用大勇呢?因为是永远地求进步,不满足于今天的成就,明天要更进一步。如此精进修持,直到成佛境地。
「常求无念,实相智慧。」学佛怎么样证到空?要先求无念。无念是没有烦恼,没有杂想。譬如说打坐,有几个可以做到无念?无念不是没有思想,那叫作死亡。无念是什么都知道,非常清净的境界。六祖说「无念为宗」,他解释「无者无妄想,念者念真如」,所以无念是由两个观念组成。无念是完全没有念了吗?有念,是正念常在,也就是八正道的正思惟。人生不在昏沈就在散乱中,一辈子就在这两个中间转;得定是不昏沈,也不散乱。达到这个定境就是妄念清净,净念现前,也就是无念。
到了无念以后,自然可以见到空性,就有了般若智慧。这是般若实相的根本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什么是实相?实相是无相,一切相皆空,也就是《心经》所说的「诸法空相」。下面的经文,无论出家在家的佛弟子,都是要学习遵行的。
「行少欲知足,而不舍世法。」少欲知足,这句话似乎很普通,可是很难做到。开始学佛时并不是叫你完全断欲,而是要减少欲。能绝对无欲是证果的大阿罗汉才能做到。
广义的欲包括一切,不只是孔子说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一个人好山林清净,也是欲。喝茶是欲,抽烟是欲,喜爱文学也是欲,乃至喜欢读书也是欲。凡是贪图就是欲,修行能做到少欲就已经很难了。出家人修头陀行是最苦的修行,所以修这种法门的僧人叫作苦行僧,他穿的是粪扫衣,用捡来的布料拼凑缝起来的;常坐不卧,只打坐,不躺下来睡的;不三宿空桑,庙子都不住的。我们小时候看到过这样的僧人,戴着像雨伞一样大的草帽,背上背个韦驮菩萨的牌子,前面挂个木鱼,再背个包袱,全部家当都扛在肩上了。碰上刮风下雨,就在人家屋檐下坐一坐,他的斗篷就是房子。少欲知足就是头陀行的第一条。
少欲知足不仅是要求出家人遵守,在家人也要做到。少欲已经难了,知足更难。中国的儒道两家也都宣扬知足,这是东方文化共同的观念。依照东方文化的人生境界,什么是幸福呢?只有知足才能常乐,才能算是幸福。在我们小的时候,这种观念是基本的教育,那时教育的目的是教孩子如何作人,现代的教育受外国的影响,目的是为生活。其实生活也就是作人,但是变得很短视现实,一味追求幸福。可是幸福不是能追来的,只有知足才能有真正的幸福,幸福的标准也不是绝对的,只有自己心理上知足,就永远在幸福中。
看见人家吃得好,我也想吃好的,不过我能吃得饱的话,不管是吃好的吃坏的,那个舒服都一样的。你穿好的,我穿坏的,是有差别。但是穿到我不感冒不冻死,目的都达到了。小时我们都读过「他人骑马我骑驴,仔细思量我不如,回头一看推车者,比上不足下有余。」这就是叫我们知足。
佛的出家、在家两众弟子一定要注意,在行为上要做到少欲知足。社会上一般人对学佛的人要求很严格,这是错的,因为大家都是人,大家都在修。第一步先做到了少欲知足,然后是下面一句话:「而不舍世法。」这是入世的,不离作人的本位,不管在家出家,不舍离世间一切法。我常告诉出家的同学,不懂世间法你怎么学佛?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他世法全懂,太子出身,然后出家修出世法。有的青年一来就学佛,我看了头都大了,你连人都没有作好,还成佛?人怎么作都不知道!所以我常劝人,你先学作人再来,不是要推辞你,这是根本。如果连人都不会作就可以成佛的话,这种佛也不用学了。
当年我陪同禅宗老师,去四川万县看他的老师能缘和尚,这位太老师是近代禅宗的四大老之一,与虚云和尚齐名。我想象中的得道高僧一定住在山中,环境清雅。那晓得到了一看,太老师住在闹市当中的钟鼓楼上,外头是市场。他也没有如我想象的在打坐,而是在抽着长烟筒。我们师徒就向他磕头,太老师很客气,他赶快起身:「唉,好了,好了,起来,坐,坐。」然后他问我是谁,我师父向他介绍我是他的徒孙。他说:「噢,好啊,年轻人还学这个。」就起身去炭炉烧开水要泡茶。我师父忙劝他歇手,让给小辈来做吧。他执意不肯,亲自烧水泡茶端给我们,我们当然马上站起来,连说不敢不敢。他就告诉我们:「我已经不是大庙的方丈了,今天你们来我这小地方就是客人,世法的礼不可废。这是『万行门中不舍一法』。」
太老师引用的禅宗的名言「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第一句是说道体真空,得了道的无言境界,这个时候万缘皆空,万念放下。第二句是说起用,起用就是有,放下就空,提起就是有嘛!成了佛也是要说法、要作人的,作人做事有万行门,其中一点马虎不得的。
所以你们学佛的人要注意,「行少欲知足,而不舍世法」,这就是戒律!
一般在家人被称为居士,其实是不够资格当居士的。居士要有年高、有德等等条件。现在只要头上还留着两根头发就是居士,反正也没有关系了,爱怎么叫就怎么叫吧!不过我就不愿意当居士,我当不上,什么都不是。一般的居士们对出家人有过份的要求,好像出了家的就要离开世法。出家还要不要吃饭穿衣?当然要,既然要就还是在世法中。所以在家出家的学佛人千万注意,要「不舍世法」。如果为了想舍离世法而学佛,就已经错了。因此也要记得我们一再引用过六祖的话,「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不坏威仪,而能随俗。」这一句话严重了,第一个要求是针对出家众的,第二是对在家众。我们知道戒律是学佛人的行为规范,共有三部分。第一部分叫作威仪,也叫作律仪戒,就是现在学校里面属于训导方面的事,管品行的。譬如衣服要穿整齐,也是威仪,有些同学从美国读书回来,衣服穿得很随便,一问之下,他说在美国就这么穿的。我说你在美国看过什么世面?你在哈佛大学读了几年也就在那个小圈子中,美国的上流社会你有朋友吗?你去那边看看,人家还是衣冠整齐的!你就学到那些不入流的东西,然后回来说这是美国派头,你骗别人可别骗我!这就是威仪的道理。处处都是威仪,人要有人的风格和风度。有的人即使戴个眼镜也戴不好,滑到鼻子上去了,你就不能去调紧一下吗?任何小地方都要注意,尤其是出家人,更是要注意。
当年张献忠和李鹞子杀人如麻,他们杀到四川,一定要见一位有名的破山禅师。和尚见了他们,就要他们答应不再杀人;他们反将一军,如果师父肯吃肉我就不杀人。破山一听,好!拿肉来,我吃!这就是「不坏威仪,而能随俗」的智慧表现。
所以这一句经文是要出家人能做到随俗,而自己不坏威仪。不能随俗就不是菩萨道;进一步说,菩萨道不但能随俗,还能够下地狱,还能够变畜生。有经典说,要修一切畜生行才能成菩萨道,这话严重了。例如你想度狗,做不到,因为你不能说狗话,不了解狗的生活。所以菩萨要化身千百亿,要化成狗身,才能够教化狗。根据华严境界,地狱中有菩萨,魔鬼中有菩萨,畜生道也有菩萨。
「起神通慧,引导众生。」因此,菩萨能随时起神通智慧,引导教化众生。菩萨度众生,就是让众生搭乘自己驾驶的车船,乃至让众生骑在自己背上,把众生送到快乐清净的境界。度人的定义是牺牲自我,使别人幸福。
「得念总持,所闻不忘。」总持就是梵语陀罗尼,是总纲的意思。因此咒语也叫陀罗尼。咒语是不用解释的,你只要抓住这个就什么都抓住了。大家学佛不能得总持,所以脑子容易昏沈,听了看了很快就忘,有定力就是得念总持,脑力自然就好了。阿难就是修总持法门的,所以能把佛说的法,记得一字不差。
有的同学连刚才拿的这本书,是从哪个架子抽出来的都记不得,现在的事都记不得,还想修行到能知前生事的宿命通?如何能知前生事?就要得念总持,才能所闻不忘,因为所有的种子都在阿赖耶识中。
这个也是戒律,也是功夫,可以拿来考验自已一天到晚修行在修个什么。记忆力也是智慧,你脑力不好,学什么都不成功。你说因为自己什么都学不成功才来学佛,佛就那么倒霉吗?佛是第一流智慧的人才学得成的,要有悟力和记忆力的。所以打坐修持先要能把脑力健全,悟性要高,不管什么学问,一接触就理解就记得。定力够的人没有总持力不增加的。若是越修持记忆力越减退,那什么也不要谈了。
「善别诸根,断众生疑。」这一句是对法师们说的,法师负责教化,要能把人家的根器搞清楚,顺着解答人家的疑惑,使他走上正路。善别诸根,就是知道这人的根器,前生所带到这一生的脑力、功德力到什么程度,有没有善根。如果没有善根可以让他学别的,别的也是佛法啊!一切法皆是佛法。根器拿唯识来说,就是第八阿赖耶识的种性,拿现代教育的语言来说,就是性向。看这个人的性向适合什么,就导引他走上哪条路。这个人能画的,就教他多画佛像,他佛像画多了,自己样子也会转变。这个人爱唱歌,就教他梵唱,唱华严字母,唱好了也可以使人入定,这些都是方便。
「以乐说辩,演法无碍。」能够说法的,要能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什么场合说什么话。他如果是个鬼,你就得说鬼话来度他。
「净十善道,受天人福。」修十善业道,去恶为善,把身口意的恶业转过来,这个刚才讲过了。净十善道是修行的第一步,是修五乘道最初步的人乘道,前面也说过了。
光修十善业道就是学佛吗?不是。你注意这个经文,一个字都不能放过。是要「净」十善道,光是除一切恶、行一切善还不算,要善恶两头都不住,达到心净则佛土净的净土境界,这样才能受人天福报。
其实出家人比在家人有福报,头发一剃,就可以住在山明水秀的地方,即使在都市中,至少也有明窗净几。吃的虽然没肉,但是也有素鸡,这些都是清福。我们把福气分成洪福与清福。洪福是在这个红尘滚滚世间的福气,像普通人有儿有女有钱有地位之类,其实这都是烦恼,福气福气,福愈大气也愈大。有洪福的人往往享受不到清福,有清福的出家人,往往不珍惜清福。清福是哪里来的?是修十善业道来的。
明朝有个读书人,学问很好但是不出去考功名。他每天晚上吃过饭一定烧一炷香,一路拜到门口,然后插在门口。这个叫作烧天香,供养天神。他烧了几十年的天香,终于感动了天神,有一晚,天神现身在读书人面前,问他有何所求。读书人说自己一无所求,天神一听都为之动容;再问他真的什么都不要吗?读书人想了一下说,自己真的什么都不要,只希望能够健康长寿,游遍天下名山,一辈子没有烦恼。天神听了又动容了,说此乃上界神仙之福,不可妄求。他求的这个就是清福,你要求功名富贵都可以许你,你要求这个,办不到的。
你看,什么才是福?可惜有人享清福却不知人在福中,结果消了福报,那才惨了。所以「净十善道,受天人福」是享清福。有些学佛的人都很有福气,可是他不懂,反而向我埋怨说,自己学佛那么多年了,什么都没有。我反问他,你还能要什么啊?你已经很舒服了!怎么不明白呢?
「修四无量心,开梵天道。」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菩萨道的基本。怎么叫无量心?慈悲喜舍心都是无限的,胸襟开扩,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学佛先修十善业道,进一步修四无量心。修成了四无量心得什么果报呢?梵天道。上面已经说得天人福了,还有梵天道吗?修十善业道所得的果报,是欲界天的人天乘之报,有五欲之乐。修四无量心的果报,是欲界天再上一层,色界天的梵天之报。所以修四无量心的功德,比修十善业道大。
「劝请说法,随喜赞善,得佛音声。」「劝请说法」在《普贤行愿品》和其它经典中都常见到,是劝请诸佛菩萨和大善知识多多说法,就是弘扬教化。对别的教化也要随喜,就是要多鼓励,要「随喜赞善」。
大家读到「劝请说法,随喜赞善」可能觉得文字很容易懂。但是为什么佛菩萨还要人家来劝他说法呢?可见说法不是容易的,教化人不是件痛快的事,而是痛苦的事。在座诸位有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应该了解这种心情。所以诸佛菩萨有厌烦说法的心理,需要劝请,也需要鼓励。古代的戒律有这一条,百里之内有法师说法,不去随喜赞善是犯菩萨戒的,因为农业社会人口不稠密,文化不发达之故。现代都市交通发达,到处有善知识在说法,就不能严格遵守了,但是一有机会还是要劝请说法,随喜赞善。
再从反面来讲,经文这么说,可见得众生不愿意做这件事。众生的心理都希望让别人来做,自己只想占便宜,不肯出来。
其次,「随喜赞善」是我们要多多学习的,不只是对诸佛菩萨如此,对朋友也要如此。看到别人成功了、受人称赞,自己就心生妒嫉,这是凡夫常有的心态,是不对的。看到人家有好的行为,应该称赞他,多捧捧人家嘛!不要如此悭吝,连捧人家都不肯,这又不花本钱,为什么不干?学佛不一定靠佛经,看到别人家不好的心理行为,自己能引以为诫,看到别人做了好事,能跟着起欢喜心,也是菩萨道。因为一般人不但不爱随喜赞善,反而爱批评别人,所以造的口业也特别多。
能做到上两句经文,果报至少是「得佛音声」,来生的声音悦耳。声音也是相貌,例如有的人相貌很好,但是很倒霉。为什么?因为内相不好,声音破,就破了福气,也就是前生吝于赞人。有些人相貌不好,但是声音好,因而成了有名的歌唱家或演员,有可能是前生多念佛来的,更有可能是前生多随喜赞善。佛的音声我们没有听过,但是经上的记载是,听了可以使人开悟,心情宁静,这是多生累世口德累积来的。
「身口意善,得佛威仪。」能起心动念,外在行为都是佛的境界,自然得到佛的庄严形像,这也都是靠功德累积而来的。
这些福报要怎么样才修得到呢?第一步,要作好人做好事,净十善道,修到欲界天人的福。进一步,修四无量心,修到色界天人的福。而不以此为满足,还要劝请说法,随喜赞善,得佛音声;身口意善,得佛威仪。学佛就是这样学的,不是南无南无才算学佛。
「深修善法,所行转胜。」大乘佛法就是修一切善,这不是声闻缘觉众可以做得到的。你看,佛弟子们多半是出家众,专修声闻缘觉,固然少了做恶事的机会,但是离世修行是小乘道,不是菩萨道。大乘之道是积极地修一切善,不逃避。既然修一切善法,那就不免要入世。能跳进染缸而不被污染,是多么的难!所以菩萨修大乘道,难行而行,不断地进步,善上加善。
「以大乘教,成菩萨僧。」以大乘道,劝出家的小乘弟子们,能做到深修善法,所行转胜的菩萨道。
「心无放逸,不失众善。」坚持自己心念,毫不放松地行一切善。
「行如此法,是名菩萨不尽有为。」这一篇讲大乘菩萨道的缘由,是上方众香国的菩萨,来向释迦牟尼佛求法,佛交待他们「菩萨不尽有为,不住无为。」的道理。「不尽有为」是无止尽地修有为法,不是空,做善事就是有,不是空。
不尽有为还是需要智慧的,不是盲目的去做,否则善事反而会成恶事。我常说,害人利己的事不要做,利人利己的事可以做,可是世人都是拚命做害人不利己的事。大家检查检查自己和社会上许多的行为,是不是害人不利己的事居多?所以菩萨道是要「悲智双运」,「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槃」。
「何谓菩萨不住无为?」现在佛要交待「不住无为」的道理。无为是得了道,证得涅槃。菩萨为什么不住那个境界呢?
「谓修学空,不以空为证。修学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作为证。修学无起,不以无起为证。」空、无相、无作(或称无愿)是大乘的三解脱。空,是一切本空,开始学佛以空为基础;无相,是不着相,不被现象欺骗;无作,是作而不作,一切行为过了就算了(无愿是没有带着什么为求之念)。
昨天有位外地来的学生,他已是有名的教授,也常常为人说法。他问我一个问题,他那边有对夫妻已经生有两个女儿,还想再生一个儿子,前些时候一定要他来找我帮忙,我就说念念观世音菩萨的白衣咒。结果第三胎又生了个女儿,嘴上还缺一块。这教授就问我为什么不灵。我告诉他,佛菩萨没有保证过「有求必应」,这句话是后人写的。何况「有求必应」还有一条:「诚则灵」,怎么样叫诚恳是很难的。一般人学佛都是以投资的观念来学佛,根本不是学佛,灵不灵还是要配合善行。至于嘴唇畸型,你要去问一问那夫妻,在怀孕前和怀孕期是否吃了不对的药物,这是很有可能的。行为要自己负责的啊!全靠佛菩萨而自己心行不配合,是绝对不会灵的。所以当菩萨也真难,这个来求愿,那个也来求愿,一不合愿就变成怨了。
因为讲到无愿才想到这一件事,所谓无愿就是儒家说的:行义所当为之事,自己良心觉得应当帮忙的就去做,做完了也不要问代价。
你们也许会问,三解脱是空、无相、无作,那不是什么都放下来了吗?这里佛经告诉你,「修学空,不以空为证。修学无相无作,不以不以无相无作为证。」知道空,但是绝对不入空,空了谁去救世界?大乘菩萨是要入世行善的。所以「修学无起,不以无起为证」。无起就是不动心,学佛能够不动心当然很好,但是大菩萨积极为善,处处要找善事来做,不会以无起为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