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行贪欲,离诸染着。」行菩萨道的人,有时表现得比一般人的贪心欲念还要重,这欲是广义的,不只是男女之欲。等于善财童子的五十三参中,有位大菩萨叫作无厌足王,他对一切都贪求,没有满足的时候。其实我们学佛就是学无厌足路线,比如大家早晚念诵的四弘誓,就拿其中一句:「法门无量誓愿学」,请问你学了几种法门?要你学这样不干,学那样太难了没有时间。真要学佛法的就要学「无厌足」,世间、出世间学问无所不知,没有自满的时候。
你们同学自以为什么课都来听听,但是不染着。那可是学到畜生道去了,无记就是愚痴,是很严重的。不染着是得慧了,然后丢开了。你不得慧就谈不上不染着,是无明。所以菩萨道表现的是贪欲,但不染着,你在歌舞声色场合,都有可能会碰上这些人的,你不要轻视任何一个众生啊!《华严经》的赞词有云:「三德已明贪欲际,酒楼花洞醉神仙」,法身、解脱、般若是三德,有了这三德,明白了贪欲的边际,才有资格去酒楼这些地方。菩萨已经证得菩提,即使在贪欲仍然没有染污心。
「示行嗔恚,于诸众生,无有恚碍。」行菩萨道的人,天天发脾气骂人,但是内心是慈悲的,对一切众生是没有怨恨的。等于是父母老师,为了孩子好而打骂,但内心可是在流泪的。
「示行愚痴,而以智慧调伏其心。」行菩萨道的人,比众生还要愚痴多情,其实表现出来的愚痴只是方便。他的作为只是「欲令入佛道,先以欲钩牵」,众生都为欲所困,他不能不用欲来化欲。
「示行悭贪,而舍内外所有,不惜身命。」行菩萨道的人,以布施利人为第一,但是在行逆行的时候,比铁公鸡还要小儿科,悭吝的不得了。当年虚云老和尚严格执行过午不食,吃过中饭会亲自巡视厨房上锁,看见一块锅粑都会收起来。跟他修行很苦,没有本事是吃不消的。你能入定的话,胃的消化迟缓,身体热量消耗很小。不然啊,那个胃空空地吊着,变得面有菜色,脸上是发青的。难怪在禅堂中,听到要打七不知有多少和尚来挂褡,因为每天可以有七顿吃,禅堂都变成馋堂了。
讲个禅堂的故事,一天晚上禅堂中僧人在打坐,其中有个是肉身罗汉,他的邻褡(坐在身旁的僧人)肚子饿得咕咕叫,罗汉就碰碰这位邻褡说:喂!要不要吃?厨房有锅粑。僧人答要。罗汉手一抓,就空手变了块锅粑出来给了邻褡。第二天大和尚上堂,说:昨天晚上犯戒的比丘出来!偷锅粑的比丘认了,大和尚就说,下去客堂。比丘去了客堂,跪着挨了香板,然后赶出山门。大和尚并不是为了少一块锅粑,而是这比丘显神通犯戒。你说大和尚有没有神通?他坐在方丈室中,怎么晓得禅堂上几百人之中有人偷了个锅粑?现在很多人还没真神通就玩起来了,手有点烫就说可以帮人治病,这不是真神通,不要乱玩。
学佛法是学作很平凡的人,规规矩炬、老老实实地做事,在那做事的环境中如何利益人家、帮助人家,就是修行。不要古里古怪地,整天闭目盘足,好像很神的样子,干什么呢?真正行菩萨道,虽然示行悭贪,而舍内外所有,牺牲自我不惜身命,才是真行菩萨道。
「示行毁禁,而安住净戒,乃至小罪犹怀大惧。」行菩萨道的人,有时外表行为看起来处处犯戒,毁坏了戒律,而实实在在内心比守戒的人还守戒,甚至于连一点小的疏忽都不敢。
「示行嗔恚,而常慈忍。」虽然在愤怒中,而内心大慈大悲,忍辱一切,这都是菩萨密行。
「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德。」外表看起来懒散,其实随时在定中,历代禅宗祖师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他在定中修功德,怎么修?这是菩萨的密行,不是我们能了解的。他可能化身出去,成为各种各类众生,去做功德。
「示行乱意,而常念定。」外表看起来很忙乱,不似修行人,但是真正佛法就在你一天忙乱处得定。成天吃饱了没事,在这里盘腿,其实是在散乱中,非但没有功德,反而是罪行。
「示行愚痴,而通达世间出世间慧。」外表看起来很愚痴,可是世间出世间一切学问都有,智慧成就第一。你们在社会上走动多了,会碰到有的人看起来是笨人,默默不言,但一讲起话来极高明,就是孔子说的:「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这夫人不是讲人家的太太,夫是个虚字。所以说,你怎么知道他是不是菩萨?
「示行谄伪,而善方便随诸经义。」外表看起来是在拍马屁、奉承人或作假,可是都是方便。有的人说话中不提一佛字,但是讲的都是佛法。我常希望你们同学能走这种菩萨道,尤其是今天这个时代,一讲宗教人家就头大。你可以不用说教的方式嘛,宣扬佛法不一定要讲佛经。可以把佛经变成电视剧、电影、笑话,只要把真理放进去了就是弘扬佛法。说不好听的,这就是「曲学阿世」,把真正的佛法作了改变,来拍世上群众的马屁。但是行菩萨道的人不怕这些罪名,他宁可谄媚众生,用善巧方便的手法,去表达佛法的精义。但自己要有修持,有善巧方便,才可以不照老路子走,否则你不要轻言佛教革命。
「示行憍慢,而于众生犹如桥梁。」外表看起来憍慢。有些老辈人走的就是这个路线,譬如欧阳竟无居士,那他之憍慢,脾气之大,额头的血管都是蓝色的,这种相的人脾气一定大,连太虚法师来看他,都不肯接见,憍慢到了这个程度。可是他真慈悲,有人向他跪拜,一定会被痛骂,但是你还没跪到地,他已经跪下来拜你了。你说他还要人拜他吗?他是拜人的。虽然憍慢,看不起任何人,可是你真的至诚向他求问,你跪下来了,他那么大年纪跪得比你还快,膝盖头着地还有声的。若是出家人拜他,他一定会提醒人家比丘戒律:出家人不可拜白衣居士。他虽然这么讲,你可要知道,大乘菩萨戒却要礼拜善知识的,善知识是不分在家、出家、男女、老幼。虽然菩萨示行憍慢,那是度众生的桥梁,以憍慢为教化。
你们学禅宗的有没有把禅宗语录都看完了?不要说把几千种语录看完,能把《指月录》《五灯会元》《传灯录》好好研究完的都没有一个。这些大禅师们的手法个个不同,有用骂的、用打的、用宽大的、用打坐的、乃至用睡觉的、用悭吝的,太多了。他们是用种种的善巧方便「于众生犹如桥梁」。学佛要度人,什么是度人?你作人家的桥梁是度人。度人的方法太多了,不只是劝人出家才是度人,那是作理发匠度人。度人是作众生桥梁,助他渡过苦海,解除他的烦恼痛苦,甚至进而使他证得菩提。
「示行诸烦恼,而心常清净。」外表看起来比一般人还烦恼痛苦,而内心常清净。我想起当年陪同我的老师去四川遂宁,当地有所好大的寺庙名叫东山寺。那香火之盛,每年香会时,四川一省有一百多个县,恐怕有一半的县都有人来朝圣。那里有位得道的和尚叫疯师爷,名气很大,很不容易见到。他一年到头住在厕所里,那可不是现代的厕所,过去山间的厕所就两条板,秽臭得不得了,苍蝇一大堆。他就在那里打坐,我们要爬到厕所给他磕头。我跟着我的老师去见疯师爷,想看看他是怎么有道法的。
那个庙子在山上,坐轿子也要一个钟头才上得去,路两边都跪满叫花子要钱。我老师先告诉我要多带些钱,上山时就一路分。老师告诉我,你看这一路上有多少大菩萨在里面。我问他,是哪一个啊?他就骂我,蠢东西,这还要问我?统统都是!我还以为菩萨大概是会放光的,身上挂有宝饰的,这下挨骂了。照我老师讲,这些菩萨都在烦恼痛苦中,他就是给你作警惕的榜样,把不好的下场给你看。我老师还叫我钱不可以丢给人家,要一个个好好地放。我只好要轿夫放低一些,好够得到放钱。老师要我干脆不坐轿子了,可是我装迷糊,懒得下轿,这就是憍慢。我心里可是怕走不上去,看不到疯师爷了!可是,就这么一个动作,自己都要反省,才是修行。
大菩萨的心地法门清净,本是没有烦恼的,可是为了表示与世间众生一样,故意做出来的,这就是「示法」,表示佛的法相法行。这个与众生一样的做法,也就是菩萨道「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中的同事。可是大菩萨虽然外示一切烦恼相,而内心深处是没有烦恼的,永远是清净的。
「示入于魔,而顺佛智慧,不随他教。」外表看起来像是走魔道,可是真正是行佛之道,不会入魔的教化。近几年来,我常收到许多国内外的来信,询问我对某某人有神通或某某人所提见解的看法,这使人为难。我的规矩是,如果有人问我某一件事,或者我会答。但是如果问我,某某人是这么说的,问我认为对不对,那我是不答的。一牵涉到人我,决不答复,否则就是犯了菩萨戒的「自赞毁他」。中国老话说文人千古相轻,我改了几个字来形容宗教界,就是宗教界千古相仇,彼此攻讦不休。跑江湖献艺卖膏药的,就是千古相恨,等于做生意说同行是冤家。学佛第一个要学谦虚,例如济颠和尚,已经成就了,仍然装疯卖傻,让人家看不起。
我讲这一段,是因为有很多朋友要我出来公开密法,我都推说没有时间。不过我一向的愿力是将所知的密法公诸于世,佛无密法,可是公开了更秘密,你也看不懂。六祖说得好,「密在汝边」,秘密在你那里,不在我这里。佛说一切众生自性就是佛,大家都是佛,可是你怎么成不了佛呢?这就是大秘密,不是老师能传给你的,要你自己找出来。
世界上各种秘密法门,原来都是魔道外道,这是真话。经过龙树菩萨的整理,把佛法的中观正知正见,装进了世间流行的秘密法门,因此形成了各种密宗法门。如果修习秘密法门,而没有佛法的正知正见,那是很危险的,一定走上魔道,绝无例外。密宗的宗喀巴大师,就标榜中观的正知正见,所以你们学密宗的要注意了,不是学个咒子、学观想就是密法,那只是见、定、行三法印当中行的一种。真学密法,要先通显教的教理,得了中观正见才可以修持这些法门。你学密宗而不清楚中观正见,那已经走入了魔道,你不必来问我了。
大乘菩萨纵然走入魔王的国度,他还是佛,不是魔,永远不会跟着魔走错了路。
现在再提醒大家,《维摩诘经》讲的是解脱法门,重点在见地。见地在经教是见道,能见道以后才能修道,但也可以说见修要同时。拿大乘的真正修法,也就是所谓无上乘的密道,有三个大法印,在密宗叫大手印:见(见地)、定(修持)、行(行愿)。要想学佛成就,这是必然的道理。见道之后的修道法门有百千三昧,都是在定。小乘的四禅八定是佛法与外道的共法,大乘的定是不共法,因为要慧入,要有智慧进来后修道。百千法门的定是无往不定、无时不定、无处不定,也无定相可得。要得如来正定,就还要起行。没有久住而不行者,佛也不住涅槃,无时无地不为利世利他起大菩提心、大悲心。
要成佛,这三个大法印的重点还是在行。如何做到?例如六波罗蜜,这要起而行之,不是光谈理论,或只是观想了事。但是只有行而没有见地,就是只有功德没有般若,那还只是凡夫法。有般若而没有功德,也永远不圆满。所以见、定、行,都不可缺。
《维摩诘经》的佛道品,讲的是见地的大手印,不要轻易地拍它当作佛学理论,那样自己的心地修持就用不上,修定时就不能得力,佛学只成了凡夫知见。最低限度,就抵不住生死、抵不住病痛。没有真见地、真修持、真行愿,是拿生老病死没奈何的。我们读这一篇会觉得文字很容易懂,但是行起来就很难。愈容易看得懂的,我们内心反而愈战战兢兢,因为难以做到。
大乘菩萨道是要在入世中出世,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以大宗教家的精神,作社会福利的事业。如果你到西方社会弘法,你的表达方法就要借用他们的习惯用语,才容易让人明白。
「示入声闻,而为众生说未闻法。」大乘菩萨绝不走小乘的路子。大家都知道的永嘉禅师,是通两个宗派的杰出人物,他修天台宗的止观而悟道,又得到六祖亲自印证,也能算是禅宗。他在《证道歌》中讲到:「大象不游于兔径,大悟不拘于小节」,有人看了就认为可以马马虎虎,不用守戒律了。这是大错,这里的「小节」是指小乘道。声闻道、缘觉道都是小乘。为什么叫小乘?以刚才提出的三法印来看,第一是见小,所见有限。禅宗大师形容小乘是担板汉,形容担着条板走,只看得到前方而已。第二是行小,行愿小,只想逃避现实、成就自己、了生脱死,不敢入世。见小、行小,因此定也小,所以只成就了出离三界的小乘无漏果而已。
声闻和缘觉之间也有程度上、层次上的差别。声闻乘比缘觉乘还要小。坦白讲,佛的弟子中,声闻乘和缘觉乘的人,大部分(并非全部)是出家众。当然也有大乘菩萨示现为出家众的,例如地藏王菩萨。
那么,究竟什么是声闻?就是依赖性,都靠世界有善知识、有佛出世,追随他们的教化,而不能自悟自了。因为是由听闻教化,熏习自己的菩提种性而悟道的。他们是小乘基本的群众,例如本经中的舍利弗、大迦叶就是。佛在世时,对声闻众讲四圣谛,他们由此证入菩提的不计其数,因为他们亲闻佛的音声,容易入道。四圣谛的苦、集、灭、道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但是只当理论,结果四圣谛者成了四剩谛,一点用处也没有。
真正四圣谛是不容易讲的,各位出家众要想发心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四圣谛,就要好好研究舍利弗、目连尊者的经教,譬如论部的《毘婆沙论》,他们都有论述如何由四圣谛很快证果位的方法。我常感叹,佛法仍在世间,并没有到末法时代,经教还在,只是我们不肯努力。如果肯努力,等于亲见了舍利弗和目连尊者。我也知道有人修行之外,还努力研究舍利弗和目连尊者的著作,因而经常有感应的。
但是,以大乘菩萨道来看,声闻众的法是不圆满的,所以他们甚至连佛说的大法都听不进去。例如《法华经》开头,佛正在说法时,小乘声闻的比丘就退席而去,总不进大法。
大乘菩萨为了教化根基小的声闻众生,就方便示现声闻身,但是毕竟是走大乘的大路。这就好像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学教授,愿意降低职位,去作幼儿园教师,可以教孩童他们未曾听过的大道理。
「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众生。」这和上一句是同样的道理。辟支佛是梵文的译音,意思是缘觉,有时也被翻成独觉。在无佛出世的时候,甚至佛经也不存在了,他由于多生累劫的修持,能够由因缘而成就,例如看到落叶,听到水声等,因而悟道,无师自通,独觉于世间。他的层次比声闻乘高,证得性空的面比声闻乘大。详细的道理各位去上《法华经》的课,其中都有的。所以严格说起来,辟支佛才能算是自了汉,一般的罗汉只能算高级的凡夫。
讲到这儿,想起多年前在基隆,有位已过世的道友,一定要拉我去看扶鸾,据说济公和尚显灵。我去到那里,他们正在开沙盘,结果就真写出了我的名字,还写了一首诗。基隆以多雨出名,那诗写道:
细雨蒙蒙天晚晴 海山一角觅知音
时人不识余心乐 踏破芒鞋访到今
写罢,这乩盘就停笔不写了,他们就说济公走了。这首诗好像是赞我,在场的人就有些惊奇,我就说瞎扯瞎扯。今天那位道友的夫人来看我,所以想起这一段。其实小说中写的济公和尚的故事,只有小部分是真的,大部分不是他的,而是梁武帝时志公和尚的故事。可是到今日济公和尚可是名闻中外,在欧美都有济公坛,有些地方扶鸾的一上来,就马上要酒,有时酒杯一端上鸾坛就干了。你说真有这事吗?要是我在场,一定会骂一声魔道,他一定不敢喝。
在西湖灵隐寺有尊济公和尚的像,手中还拿只酒杯。过去每天庙上要给他供一杯酒,第二天就干了。后来寺中来了位高僧,他要严格执行戒律,就去像前骂:活着时不守规矩,走了还要供酒,取消!济公和尚夜里居然托梦给庙中全体和尚,说老和尚骂得对,以后不要供酒了!这是在灵隐寺流传的故事。济公和尚其实是大菩萨,但是故意示现辟支佛身,正如《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所说,「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是同一道理。
「示入贫穷,而有宝手功德无尽。」许多青年同学常问,出家人或在家人如何学佛?现在这句经文的话,就是告诉我们学佛的形像和办法。他说大乘菩萨平常示现自己非常穷,虽然身上没有钱,但是随时可以撒手千金布施他人,这就是有宝手。密宗有个法门叫作宝手金刚,修好之后,把手伸进去一个盒子,要拿多少金银就有多少。这句经文真正的意义是,行菩萨道的人虽然自己很穷,然而为了他人,什么都可以布施出去。菩萨要能随时有钱用,而不用担心怎么来的,非多生累劫无量布施功德不可。
过去有位朋友,他身上从不带钱,因为他名气很大,去什么地方只要签个帐就可以了。这境界现在大家都有,有了信用卡也不用带钱,都成了宝手菩萨。
「示入形残,而其诸相好以自庄严。」大菩萨有时示现残疾的形像,但是他的内在具足一切相好庄严功德。《庄子》中提到好多人,例如支离疏,他们外形不成人样,可是男女老幼没有人不喜爱他、不尊重他的,这就是个例子。
「示入下贱,而生佛种性中,具诸功德。」这一条在当时的印度尤其重要,因为社会的阶级分明,甚至到今日仍然有阶级之分。所以佛在当时能提出众生平等的口号,还不只是人类彼此之间的平等,实在是革命性的主张。佛当时所带领的僧团,主管纪律的弟子就是贱民出身,而受管理的众人如迦叶尊者、舍利弗等,都是家世显赫,可见佛确实做到了平等。
这里说,大菩萨的行径虽然示现出生于下贱阶级,但是一切众生平等,皆有佛性,不受社会的阶级划分所限,具有与佛同样的庄严功德。所以六祖悟道后所讲的五句偈中,有一句是:「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自性中具备了一切功德、智慧、神通、三昧。
「示入羸劣丑陋,而得那罗延身,一切众生之所乐见。」人生本来是「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即使小小的不舒服,头痛、腰酸、疲劳、想睡,都是病。羸是有病瘦弱,劣是天生不健全。丑不用解释,不过丑和美没有标准的,看惯了的话,丑也不丑了,何况每个人的审美标准又不同。陋是不具全,像是特别的高或矮,特别的胖或瘦。
那罗延身,就是天人中金刚力士不坏之身。中国道家把适合修道的地点,分为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佛家也有类似的说法。山东的崂山据说就是这样的道场,经常有神仙在此聚会,那罗延窟据说就在那里。身体不好的同学要注意,就怕你不修持,如果见道了,得了正定,行愿成就,去修那罗延法还是可以修得金刚不坏之身。每个人要自己发心立志。菩萨入世修持,示现多病丑陋,但是修行成就了,得那罗延身,就会是一切众生所乐见。
当年我有位皈依的师父,他是真罗汉来的,可是面孔长得非常怪。他眼睛奇大,大到要戴平光眼镜遮一下。鼻子像头大蒜,嘴也奇大,上弯到脸颊上,耳朵小得像颗棋子,眉毛只有短短的两点黑。他的相貌如此,可是我们成天喜欢亲近他,觉得他很庄严。他每天不洗澡,一年到头只穿同一件纳袄,照讲是很脏的,可是他决不让你觉得不干净,甚至他住的地方还有一股清香味。他身上还有虱子,有时他坐着会动一下,就是虱子咬了,但他决不会伸手去抓。有个同学看到他衣领上有只虱子,就一把抓住。他忙叫这同学不要杀生,还把这虱子放进他裤腰中。这都是我亲自经历到的。
我这位师父妙不可言的事太多了,他说他曾花了两年多,从四川一步一拜,去山西五台山朝山。可是到了五台山,他拜的路线走错了,应该从前山上的,他居然绕到后山攀顶,那个坡陡的不得了,他也这么一路拜上去了。前一天晚上,山顶庙中的方丈梦到文殊菩萨对他说,明天早上后山有个活罗汉来了,要全寺郑重欢迎。第二天一早,方丈率全寺僧人披袈裟夹道等候,结果迎到了他。他还莫名其妙,死也不肯承认自己是活罗汉,但是众人仍然簇拥着他上大堂用斋。他的活罗汉称呼,原来是这么得来的。
更早的时候,他在成都的宝光寺,管了三年的茅房。过去的厕所不是现代这个样子,管茅房真的是整天与大粪为伍。过去在丛林下,上大解不是用草纸揩,而是用竹片刮。用过的竹片不丢掉,几百僧人每天要用,怎么来得及削,所以用过就投入水桶中。管茅房的每天就要把用过的竹片洗干净,晾干再放回茅房。他每洗过竹片,就拿在自已脸上刮一下,看看竹片是否光滑,怕把僧人的屁股刮破了。他这种修行,是真修行,我们哪里能比?
像这样的师父我有好几位,另一位用舌头刺血写了一部《华严经》,还把两根指头用布缠起来沾油烧了供佛,成了八指头陀。看了这样的出家人,我两个膝盖再傲慢也非跪不可,管他收不收,我就自己跪下皈依他了。所以你们连皈依也不会,还要先问肯不肯,这又不是谈恋爱,有什么肯不肯的。你恭敬他就皈依他嘛!这是你的事,他不收是他的事,学佛连一点气派也没有!
我介绍的这些师父,他们一年到头都不生病,样子虽丑可是庄严无比。硬是不洗脸,脸也不脏。虽然身上长了虱子,可是我们却不会嫌他们,可爱到了这个程度。我亲自体验到,修行人的功德庄严,会影响到众生对他的观感到如此的程度。
「示入老病,而永断病根,超越死畏。」人老真可怜,不是你们年轻人想象得到的:病得可怜也不是你们能想象的。有的大乘菩萨以老病示现,作为教化。年轻人有智慧的,看到了,能生起警觉之心,同时对老病者生起大慈悲心,能付出无比的爱心去照应他。
实际上,修行菩萨道是可以永断病根的,维摩居士在本经上表示有病,实际上他没有病,是在藉病说法。菩萨断了病根,度了生老病死的苦海,了了生死,示现老病只是为了教化。所以我常提醒同学,依佛所教,查遍三藏十二部,真要了生死,唯一的修持法门就是白骨观与不净观。
「示有资生,而恒观无常,实无所贪。」什么是资生?就是为生活做各种不同的生意、不同的职业,也就是谋生。要谋生就必须要入世,因为入世了,才有可能供养出世修行的人。行菩萨道的人,虽然在社会上做一切的事业,拚命的赚钱,他心里知道,一切都靠不住。钱财资产只是暂时属于我而已,毕竟不是我之所有,老病来的时候,什么办法都没有,所以「恒观无常」。懂了这个道理,虽然在谋生,一点也无所贪,没有据为己有之愿望。
「示有妻妾婇女,而常远离五欲淤泥,现于讷钝,而成就辩才,总持无失。」古人是多妻制的,中外皆如此。菩萨现居士身,有家庭生活,但是他内心的境界没有五欲的染污。换言之,他不会陷下去,淤泥是陷下去的。他永远是出离的,是跳出去的。他作人做事老老实实,不会太过精明锋利,反而显得木讷。但是真牵涉到佛法时,却又辩才无碍。怎么样才能做到辩才无碍呢?要你的修持成就陀罗尼,就是总持法门。古人有一目十行,博闻强记,悟性特别好,学过世间出世间一切法,学过不会失忆,更不会无记,这样就是总持无失。不是像我们,读了经就忘了,听了过后也忘了。你可不要马虎,要好好忏悔,这就是无记业果,多生累劫失念,所以这一生记忆力差。要忏悔,求多闻,不然来生更笨。
不要用陶渊明形容五柳先生的句子「读书不求甚解」来自解,故作潇洒。学佛可不能这样,一定要多闻强记。有了定力以后,记忆力更强。你如果自以为打坐入定,什么事不知不记,你那个定境就要多研究,可能是到了无明定境。这个千万不可有的,这时就赶快要修观了,不要只修止。也有的连观行也不应修,而是要修休息了,休息不是无明,不是昏沈,要搞清楚。各种法门要晓得对治。
「示入邪济,而以正济度诸众生,现徧入诸道,而断其因缘,现于涅槃,而不断生死。」大乘菩萨示现邪门的行径,而真正是为了使众生改邪归正,只是表达的方法不同。他旁门左道都来、都会,为的是度一切众生,就是前面讲过的:「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也就是「现徧入诸道,而断其因缘」的道理,佛的成就不是入于涅槃就不来了。
「文殊师利,菩萨能如是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大乘菩萨能做到这样子,表面上看起来不是走修行之路,才是真正的修行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