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再说嘛,你翻译成白话更好嘛!当时的人不肯,习惯了、不肯。
就是说我们现在眼睛耳朵鼻子这个肉体是有漏的五根。“有无漏识”,得道的时候啊,不能并行。换句话说,你真正悟道了,得到无漏果,这个身体变了,脱胎换骨了,一定变的。只要你今天悟到一点、证到了一点、心地法门打开了一点,它生理就起变化。你念佛也好,任何法门,你真的念佛念到一心不乱、真清净了以后,身体都不同,立刻五根起变化的。所以,有漏根与无漏识是不共的。
换句话说,真得到无漏果一念清净的时候,他这个身体、生理变了。“必俱同境”,换句话说心理变了,生理也变了;这个生理受心理影响。所以我们内行的人看别人,一看,你说得道没有得道?进步没有进步?你心中有没有烦恼?有没有什么妄想?眼睛一望而知,不要骗人。所以大慧杲说,你们悟道没有悟道,在我前面走三步路,你那个命根在哪里,我都清楚的,不要骗人了!什么叫做气脉通啊?有些人跑来跟我讲:“哎哟,我的任督二脉通了!”我说我的水管从来没有不通的时候!——通了?!什么叫做通了?哪个人气脉不通的啊?不通就死了!通到什么程度而已嘛。这个不相干呀!必须要得无漏果,那么你这个气脉,所以大家都说气脉通,修道家的,哎呀任督二脉、河车正转。我说我问你,这个河车要转到哪一天为止,你晓得吗?过去几年我常常[断录]不转了嘛,不动了嘛!怎么那么笨呢?“正转正转!通了通了!”通到什么地方去?你气脉通了,通到美国去?还是通到英国去?通了以后如何?转到此身无漏。所以道家叫这个作无漏之身,叫水晶塔子。这是北派的道家,邱长春那一派,“此身修到无缝塔”(无缝,没有缝),无缝就是不漏;也叫水晶塔,就是内外透明,也就是佛法所讲色界之身了,就是色界的身嘛。是这个道理。
“必俱同境,根发无漏识,理不相应故。”所以假使说,你认为以有漏(就是我们凡夫这个不健全的这个五根)能够修到无漏果,逻辑上道理绝对不通。这一点大家注意了!所以你修持,说果然不用四大原来是假的色身;但是,你五色根没有真修到绝对健康,你想念头清净,做不到的啊!你今天感冒了,哪里不舒服,你那个脸色——虽然在打坐,在那里……都在烦恼中啊。那个脸色肌肉,鼻涕都紧流,大概感冒了嘛!你说你那个鼻识、鼻根你就帮忙吧,你不流鼻涕吧,做不到啊!我打坐了,你不要流鼻涕——它照流啊!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根、识同时要转。“理不相应故”。
“此二于境,明昧异故”。所以根、识这两样之转;换句话,心与身、心理跟生理互相为影响,心与物互相为影响,“此二于境,明昧”——“明”就是光明的,“昧”就是黑暗的、无明。“异故”,绝对不同。这就是讲等无间缘,因缘的道理,这个等无间缘。
第三种,所缘缘。等无间缘,我们晓得因缘是本身,种子生现行,前生带来的业(善业、恶业、无记业)所累积的种子变成后生的现行。后生变成了今生、现在生。现在生的现行,累积起来,成为再后生的种子。等于我们做生意,这一块钱投资下去,就是种子,赚了钱了,由一块变成两块、变成三块——现行;越赚越多嘛,我再来投资大的生意。如此做下去,生意滚下去呀,越来欲望越大,慢慢开大工厂,慢慢想把地球买来,最后地球也买,倒给钞票赌光了!空了!那个空是凡夫的空。但是这个里头就是等无间缘。这个等无间缘,也就是所缘缘的道理。由一块钱,因此去赚两块;因为有两块,所以赚到了三块;因为有三块钱,所以赚四块。——所缘之缘,连锁排在那里。
“三所缘缘。谓若有法,是带己相,心或相应,所虑所托。此体有二,一亲二疏。”所缘缘的因缘的道理。这是讲,什么叫所缘缘呢?“谓”,就是讲,“若有法”,一切有为法,“是带己相”,我们起心动念,这个生命来的生理、心理两方面的作用,带质来的,带质境,就是带识——第八阿赖耶识的功能带出来,带自己的业力之相来的。因为自己这个因缘的本身,生命本有,带第八阿赖耶识种性的本质来的,所以每一个人生来,每一个众生、每一个东西生来,性质就不同;他阿赖耶识种子功能两样。所以有人,你譬如说一个母亲一个父亲生两个儿子、三个儿子,大儿子很慷慨,撒手千金,别人跟他一讲,好!朋友,帮忙!二儿子小气得不得了。那是个人种性不同。遗传不过是增上缘。他的本身业力,等无间缘与它所缘缘。所以“心或相应”,这个心是讲心所,我们后天心理的这些一切思想,或者不定业,跟它俩互相起感应的作用。
那么,心理跟它起感应的作用,它的功能是带第八阿赖耶识的本质来的。“所虑所托”,所虑就是我们思想的;虑就是思想。虑、“所虑”,指思想的。“所托”,哪个托给它呢?是第二重投影,等于说是投影过来的。心,我们的心王是能托。譬如我们办个托儿所,或者我们到火车站办一个托衣所,——“现在天气热了,你把衣服托在这里,十块钱一托。”——我们去托给他的我们是能托;他那个开这个店的,是所托。所以,心是能托。我们这个能托的心,托给我们后天了,后天的投影,因为有思想的习惯,就是所托。所以“所虑所托”。这个现象,你去观察它的所缘缘的自体,这个“体”是指这个,不是讲本体。所缘缘的自体有两种,一是亲因缘、一是疏因缘。
“若与能缘体不相离,是见分等,内所虑托,应知彼是亲所缘缘。”就是说,现在有个问题来了,有些同学经常问,老师啊我打坐,我已打坐修定修了很久耶!很多事情我没有妄想啊!老师你不要怪我啊!我没有妄想、我真没有乱想,我也没有想家,没有想妈妈,什么都没有想,也没有……哎,可是这个念头啊,它自己不晓得莫名其妙,莫名其妙会来。你不修清净还好,越修清净、杂念越多,对不对?这是当然,如果你不承认,你就犯了大妄语戒。你承认啊,是直心是道场——个个如此。问题就在这里。
这就是你”能缘体”,你心里本身本性那个种子能缘、能攀缘的那个功能。“不相离”,没有分开。“是见分等,内所虑托。”这不是相分、不是现状哦。因为你心里头又修道、修佛,越清净了,你慢慢同一个水一样,混乱的水慢慢澄清下去,澄清下去那些泥渣子掉下去,你心性本体的功能的见分看得更清楚了,所以你觉得自己的思虑特别多、思想特别多。本来就有那么多,你自己没有观察清楚。因为这一下澄清下来,你的见分“内所虑托”,这个思想啊,就是本身阿赖耶识种子带来的亲因缘、所缘缘。因为有过去的业力的习气,所以自然爱去思虑、爱去思想。
你现在说“我要修道了,要打坐了,拜托拜托你不要想好不好?”这是你现行的意识想自己,你那个八识阿赖耶识的种子那个业力的那个染污性它会出来的啊!“内所虑托”,那么你想这个会出来的等无间的缘你想把它断了,嘿!你不修到某一个程度能够清净啊?做不到哦!还有些人,你们坐坐得好一点,忽然前面看到什么、看到什么,那就是“虑托”啊、就是思虑啊!那就是念头。你不要认为是境界,有些人:“哎呀,老师啊!这个我没有想它呀,那硬是菩萨出现。”哈,那个菩萨就是“萨菩”!就是说你阿赖耶识有这么个影子。如果我不在讲唯识,我跟你们讲法、答复你们绝不是这样。因为你智慧不够,我答复你告诉你:这就是你在妄念!他绝不承认:“这个老师不通,我没有妄想嘛,这是境界啊!这是神通啊!”他慢慢就变神经了,变神通的兄弟去了,神通的老弟是神经啊!
即使你那个境界出来,我告诉你们哦,这是大慈悲告诉你们哦!你们万一碰到不要搞错了,就晓得这就是妄念,这是阿赖耶识种子带来所缘缘、亲所托缘,是所缘之缘。这是妄念来的。现在搞清楚了吧?懂了吧?所以不到那个时候——你说老师那你批日记不给我讲呢?因缘不到,不会告诉你。这个时候讲了你就注意了!平常我给你讲了你当我在放屁,不严重。所以说法一定要登座,这个时候你非严重注意不可了!要知道这个道理。这是亲所缘缘。
“若与能缘体,虽相离,为质能起,内所虑托,应知彼是疏所缘缘。”假设,现在有一个境界、有一个思想,“与能缘体”,能缘就是我们自己本心、八识心王(第八阿赖耶识)所起的用哦!
“能缘体虽相离”,同它没有关系,不是第八阿赖耶识。
“为质能起,内所虑托。”什么叫“为质能起,内所虑托”呢?所以啊,讲佛法只好讲到最通俗,你们在座的年轻朋友想你的女朋友的时候;或者你们这些年轻小姐想男朋友的时候;或者你们买了股票不放心,这两天减价的,睡觉睡着也是股票,那个号码都看得清清楚楚,这就是带质的。你想这个人,影像来了。所以“能缘体,虽相离。”不是你,刚才我讲,打坐做到心念完全不向外境、清净了,里面看到现象、境界起来了,就是这个。那么“能缘体,虽相离”不是第八阿赖耶识,“为质能起,内所虑托”,外面带质的影像引起的。还有实质的。等于刚才讲,有些人修道修到已经:“哎哟!看到什么……哎哟,哦!前面一个东西,哦,护法神!”那都神经了。你要晓得一切唯识所变。就是有个魔、有个鬼,怎么样?魔来怎么样?你说你是不是要吃我,我的肉比人家香一点,你吃吧!吃了以后我也是魔,跟你俩作对!它就不敢吃你了。人变魔,魔也是人做嘛!这些都是幻象。一切如梦幻空花,还管他什么佛?!所以禅宗祖师告诉你“佛来斩佛,魔来斩魔。”没有这回事。所以自身“为质能起,内所虑托”,这个不是亲因缘,“应知彼是疏所缘缘。”因为这有假带质的作用,我们看了某一种影像以后,这个影像留进来了,就是带质。
“亲所缘缘,能缘皆有。离内所虑托,必不生故。”所以什么叫亲所缘缘呢?“能缘皆有”。自体的功能,我们第八阿赖耶识带来的,心王本身、心这个本身它的功能,自然会起作用。所谓“不思而得,不勉而中”,能缘,心所能缘。“离内所虑托,必不生故,”但是,如果不是内心起的;这个“内”不是说闭着眼睛叫做内——所谓身心之内、身体自己“必不生故”,不是本身自己起的功能,它(亲所缘)不起来作用;它并不是没有了。换句话说,心境上亲所缘的这个东西,如果你修行不到妄念比较澄清,那个心的能缘的作用还看不见呢!所以等到外面妄想、妄念澄清了,内心的这个作用才看得见。所以呀,你看你们念“楞严经咒”、早晚功课,“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深心哦!非常深的呦!一层一层。
“疏所缘缘,能缘或有。离外所虑托,亦得生故。”至于所缘缘的疏因缘是怎么讲呢?这是比较外在的,“疏所缘缘”。在我们内在的本心上,“能缘或有”,这个“或”字注意,有时候也许有,不是全体。它到底非亲近。所以“疏所缘缘,离外所虑托”,离开了外面一切境界、思想(由外界所引起的、依他起),没有外界了;“亦得生故”,有时候莫名其妙也起这种作用的。
所以说,“第八心品,有义,唯有亲所缘缘。随业因力,任运变故。”所以,关于第八阿赖耶识同自己本心、本性的关系;“有义”,有一派的道理认为,“唯有亲所缘缘”,唯有自己内在的这个亲因缘(亲所缘缘)所生。总而言之亲所缘,它跟着自己的业力“任运转变”,什么叫“任运”?这两个字我们看禅宗书经常看到,拿现代的话就是绝对的自由、绝对的自在;自由不对,是自在。“任运”,很自然的流行去,悠游自在、任运在转变。
“有义”,有一派的道理,“亦定有疏所缘缘,要仗他变质,自方变故。”另外有一派佛过世以后的这些唯识学的大师们讲,这个疏所缘缘必须依他而起,依仗外境界的引发,改变自己的本质。所以慢慢习惯了,“自方变去”。换句话说,我们一个人生下来,自己的聪明,有天才、有思想,是亲所缘缘。因为有这个天才,他喜欢数学、他喜欢画画,把他送到学数学的地方去教育他;喜欢画画,把他送到学艺术的地方去,这是疏所缘缘。“疏所缘缘要仗他变质,自方变故”,慢慢把他教育增加,外面依他而起,本身再来变去。[引磬响](你好像对于钟点贪污哦!尽量希望我多讲啊?哦!唯识放假以前还有一次吧?没有啦?那这一次以后要等二月二十一的晚上了,这个《成唯识论》的“所缘缘”要缘到那个时候了。嗯,好。)
……二百九十四页,还在因缘这四缘里头转。好像四缘上一次讲到所缘缘,提到了一点,对吧?讲过一段,恐怕大家忘了。我记得是讲到三分之一,差不多一半。现在需要不需要复习一下?那就复习一下。我想大家已经还给我了,因为过年我收回来这些很多!(南师的幽默话)
这是因缘,因缘包括四缘,这是讲到唯识因缘生法,一切宇宙万有是因缘所生。这个因缘详细的分类——四缘的关系,四种缘。那么现在是第三种——所缘缘。
所谓所缘之缘,先解决这个名称问题。就是讲一切万有的现象,生起有法、一切有法之生起,由这个前因变这个后果,都有前因变后果、连续不断的,所谓所缘之缘。譬如像我们上楼梯,由第一步、第二步慢慢上,是一个圆周性的。这是一个所缘缘。
我们已经了解了上面因缘这两个字是讲亲因缘,自己第八阿赖耶识种子生出现行;多生累劫前生的因果,变成今生的自己的生命,这是亲的因缘。但是这个亲因缘,只是本身的因果还不能构成了现有世界的生命,必须有等无间缘这股力量、生命的力量流转。那么这个等无间缘还不构成生命,必须要父母男女的精血媾和这个肉体——增上缘。有了这个生命以后,我们以现行再来累积它的因果,变成未来的因果、来生的因果——所缘之缘。换句话,由昨天的事就有今天,由今天的事又有明天;前一个思想引起后一个思想,后一个思想再引起后一个思想。比如我们生病,每个人的身体,看起来任何一种病都不是偶然来的,都是自己平常身心两方面不小心,由前因所得的后果。譬如伤风、感冒是个病相,为什么会伤风?为什么有感冒?它由前因而引生后果的。为什么别人对我们不好?因为你自己对人并不高明——所缘之缘来的。大概了解“所缘缘”这个名词的道理。
现在《成唯识论》不是专指这个道理,专指生命因果的关系。所以第三点,原文“所缘缘,谓若有法,是带己相,心或相应,所虑所托。”什么叫“所缘缘”?它的含义,就是说一切万有,“法”——一切事、一切物,一切万有的现象;“是带己相”,都是我们自己本身第八阿赖耶识所发生的现象。宇宙万有就是我们一体的,并没有个他力主宰、来制造。但是也不是唯物论者,并不是一个断灭或者是无神。这个主宰是谁呢?都是自己的业力。“是带己相”,这是古文,如果我们把它加明白一点,是带识(唯识这个识)的“己相”(自己本身的相分)。所以宇宙万有,山那么高、海洋那么卑,海洋里有波涛的汹涌,高山有高不可攀的险峻,都是我们一切众生自己的心相的投影,是我们自己心相制造出来的。我们的心波汹涌不停,我们的心思非常险恶。所以一切法是带质自己相。
那么说“心或相应”,这个心不是指八识心王的心,就是我们心念、第六意识。“或”者,是不定之词,跟它相感应的。譬如说虚空,我们随时心跟虚空两个发生关系。我们现在坐在虚空里头不知道;假设把我们闭住了,前面没有空间了,我们活不下去,非常难受。所以一切法同我们心、思想都有关联。
现在所讲的“所虑所托”,就是我们能够思想思虑。所虑的,我们能够思想、所虑的。所以大家你看打坐修行,为什么思想你停不了?你没有见心体、没有彻底明心见性,你休息不来的、休息不了的。所以上次给你们提到,我们唯识八识里头有五个东西,叫五遍行,八识的每一部分都存在:作意、触、受、想、思。想是想,我们粗的现在大家心里头在研究、动心,就是想。思,你譬如静坐起来,觉得自己没有妄想,你什么都了解,那一点是思哦!思虑,就是这个虑。我们晓得这个所虑的,思虑这个虑是见分,是我们心体的能见,就是心性部分。“所托”,我们所寄托的——相分。这个世界我们这个生命,这个思想必须要有头脑、脑筋,脑筋是所托的相分;我们能思虑的,那个是见分。尤其学禅,你们想走修证功夫的路线,必须要搞清楚。所以“所虑所托”,这是所缘缘的范围。
譬如我们坐在这里,这个思想想东想西,虽然人坐在这里,想的是别的地方。譬如我们今天刚刚有个同学讲到一个古文《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他“所虑”的,大家拿到《成唯识论》,你看你脑子里想的不是《成唯识论》,算不定想到那个钞票丢掉了;等一下不晓得几点钟赶车子了……他这个思虑不能(停)——相分。
“此体有二”,他说这个作用有两种;“一亲二疏”,一个是亲的所缘缘(亲因缘);一种是疏因缘。那么怎么分别呢?
“若与能缘体不相离,是见分等,内所虑托,应知彼是亲所缘缘。”就是说,我们的思想,譬如我们大家参加过寒假静修的,或者修持有经验,坐在这里完全身心都清净了;尽管你清净到极点,有一个所知的脱不开,对不对?是不是这样?对吧?这一点所知就是你本身心之体的能缘体。“能缘体不相离。”所以,我们讲到《心经》是“诸法空相”,空了一切相。能起作用的本能,不是空也不是有,即空即有。所以“能缘体不相离”,因此,为什么得了大定、证了道、证了空相以后,发一切智慧、神通,无所不知。不然那个空相只是个断灭见了,就错误了。所以说“与能缘体不相离,是见分等。”这就是我们心的能见的、能知的那一部分——“能”。我们现在科学上所用的“本能”,中文的翻译这个“能”,还是借用唯识学里头出来的。
“内所虑托”,这个“内”不只是身体以内;就是我们死亡了,没有这个身体,死亡已经昏迷过后,中阴身一清醒过来,还是觉得有我的存在,我们普通叫它是灵魂,就是那个中阴身。就是说这个生命完了,另外一个生命还没有相应连接起来,中间存在的一段,所以叫中阴身、中有身。在中阴身(中有身)的时候,这个思想比我们现在还要灵敏啊!我们现在的思想因为有肉体的限制、这个业力的限制,有时候,譬如想到高雄、想到美国,我们要办好几个月手续才动得了。中阴身一念一动,想到美国去看亲人,已经到了,就在那里了。空间时间没有阻碍了,快得很!譬如我们做梦,梦到到美国、到哪里,快得很!它就是这个道理。这个是内,所谓是内,就是心以内的。“内所虑托”,自己心体本身第八阿赖耶识它起这个作用。“应知(所以你们应该知道)彼(像这一种现象,它)是亲所缘缘”,就是说你第八阿赖耶识自己心的功能自然地发出来这个作用,亲所缘缘。
“若与能缘体虽相离,为质能起,内所虑托,应知彼是疏所缘缘。”假设“与能缘体”,譬如我们现在的身体、这个生命,第八阿赖耶识是什么样子我们根本不知道。现在心理学所研究的最高不过到第六识,所以称下意识是第六识的背影;第七识现在心理学还不能了解;第八识更不了解。
就是说,“与能缘体虽相离”,第八阿赖耶识看起来好像,我们现在变成现有的生命。现有生命呢,靠这个肉体,“为质(四大)能起”,有了脑筋、有了心脏、有了思想,它会起思想作用。“为质”,带质境所起。似带质;假带质境,带这个质。譬如说,我们夜里做梦,因为我们白天想一个人,夜里梦到他,这个也靠脑神经、也靠第六意识的思想、相思的那一股力量所引起的梦境,是眼睛闭着、脑神经的回忆产生许多幻想,构成了想到看到这个人。乃至有时候梦见谈话还是真的,完全是真的;见面的时候一对,哪一天、哪一月,我跟你俩做梦谈什么,完全正确。这是必须要带质;“为质能起,内所虑托。”所思虑的、思想的作用。像这一种作用呢,“应知彼是疏所缘缘”,不算亲因缘。所以,亲所缘缘是什么?神通境界有时候是亲所缘缘——不思而得。所以你们看到现在所谓练功夫,说有眼通、眼睛闭起打坐、那个样子看到,那都不是的。真的大神通者是亲所因缘,你问他什么他已经知道了,那个境界。天眼通眼睛不要闭的啊!就是那么(睁着)这个眼睛就看见,不是这个肉眼看见。那个境界就是“所托”,是这个道理。就是这两个范围。
这两个范围,把我们现在心理的现状、思想,同透过现在心理的现状、进一步精神的现状,搞得很清楚了。
所以,“亲所缘缘,能缘皆有。离内所虑托,必不生故。”至于怎么样叫亲因缘、亲的所缘缘?所谓亲,就是自己本身最亲嘛!我们人什么最亲啊?老实讲,真正什么父母啊、兄弟姊妹啊、爱人啊、情人啊,那都是假的!都是骗人的!“我爱你呀!”最爱的还是自己。自己什么呢?肉体还不是最爱的,这个肉体说需要开刀、需要砍掉一半你才能活着,你就会说“赶快赶快!帮我砍掉!”还不是最爱的;爱的是“我自己”。自己那个东西你没有看到——就是这个心。就是“亲所缘缘,能缘皆有。”这个“能缘”,它的功能缘于一切万有之法。
但是,“离内所虑托,必不生故,”如果里头不起心动念,所以菩萨证到无生法忍的时候、念念清净的时候,亲因缘不起作用了。不是没有作用哦!是清净了。到达这个境界。所以你们学禅作功夫的,自己很可以——了解了唯识,不要自吹了,连影子都没有!“有一点清净心。”影子都没有!
“疏所缘缘,能缘或有。离外所虑托,亦得生故。”相反地,像我们现在的思想,心里这些念头,已经第八阿赖耶识业力的业果呈现了山河大地宇宙万有同我的身体,所以第八阿赖耶识的种子啊,“受熏持种根身器”,物理世界、身体、六根六尘,这个所起是“疏所缘缘”。“能缘或有”,但是这种作用啊,如果得了道的人啊,没有这个肉身存在,他的法身境界还是有这个功能,很大的——“能缘”。那为什么呢?像我们现在“离外所虑托”,假设没有头脑,这个人脑筋就震到了、白痴了,或者其他脑细胞一部分死亡了、没得思想了;因为这个外在(这个身体是我们的外在)、外在所思虑、思想所依托的这个东西、机器没有了;但是啊,“亦得生故”。有时候梦中境界、有时候出阴神的境界也会起来啊!
那么,详细的怎么样分析呢?
“第八心品,有义唯有亲所缘缘,随业因力,任运变故。”关于第八阿赖耶识的所缘缘、这个因缘的作用,有义[断录]……主张、他的理论,只有“亲所缘缘,随业因力,任运变故。”第八阿赖耶识身体上的这个起来的思虑、这一切作用——“亲所缘缘”。因为业力的存在,业力没有清净啊,你断不了。譬如我们有许多人修道学佛很多年,一提到生死问题,自己年纪大了、或者是身体不好了,最怕就是死亡。学佛法就是了生死啊,空嘛!空不掉。
“随业因力”,譬如刚才昨天我们有个老朋友也谈,一位朋友现在住在医院,快要死了。人品很好,学佛也很多年,样样好、做人样样好,要死都不肯断气。我说你赶紧告诉他,老师说的,叫你快一点走吧!这个世间没有留恋的。我说,你要晓得啊,他为什么不肯走啊?因为他还有六十万,对不对?这个朋友说:全对!我说你什么都没有,就一个人,还留恋这六十万干什么呢?!嘿!他世间法什么都可以放下;你以为他那么贪财呀?如果朋友送他一毛钱,他不要。所以我跟这个朋友讲:对不对?他说是这样一个人!我的一毫不苟取,你也不要碰我的;你的嘛,你也不要随便给我,我也不要。那么这个朋友讲他:我告诉他,你一个人啊,我们来看你也很困难哪!多请一个护士啊!噢,话都讲不出来,“不要不要不要!”为什么?这样比一下,他说我懂了!哦,一天多六百块钱,他舍不得。就是上氧气快要走了嘛,“还有六十万呢啊!”——业力,这就叫业力,你知道吗?
所以,你们自己觉得功夫好,什么都放得下;当然坐在这里精神很好啊,这个时候什么都放得下。真到你要命的地方,你看你放得下吗?就放不下了!所以说,“随业”,业力、这是一股力量,“随业因力”,你过去的业因这股力量余势没有断;“任运变故”。所以我们第八阿赖耶识的所因缘,我们自己做不了主耶!譬如说,“哎,你怎么来听课的啊?”我认识一个同学,“你同学怎么晓得这里?”他有一天认识某人到这来听课,一个一个……所缘缘,一个一个连着来的。那么为什么这个人(会来)?有许多人他想研究唯识还找不到机会,你怎么不想研究唯识又撞来的啊?——他过去生的业力的因缘,就是这么连锁就过来,就是“任运变故”。看起来好像莫名其妙,实际上每一种行为、每一种东西、每一个人与人之间见面、每一个地方到达与不到达,各有前因、各有后果。就是随业力的因缘,“任运”——不讲自然、不是自然——任运来的,运者运动,这个业力是一股动力,他就会撞到这样一个地方来的。
所以啊,佛法的道理,你们注意,我经常叫你们了解这个,“纵使经百劫”,所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佛法的真正精神。“纵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师对写板书的同学说:(亡)不是这个“忘”,没得“心”字啦!有人马上(笑了。)所以爱笑的人,他业力爱笑的就笑了。]“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因此说,真正所谓佛法包括一切宗教哲学就是四句话。另外一个偈子:“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一切的修行、就是四句话、四个字——“自净其意”。“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重要就是第三句。“是诸佛教”,是一切佛所教育人的。这两句话呢,讲了千百万道,个个都会说,没有一个人做到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大家都知道,个个做不到。
“自净其意”,注意啊!一切佛法,不管你禅宗、密宗、什么宗、什么教,不过四个字:“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你把这两个偈子,不是记到——身心做到了,修行的大事完毕!看你做不做得到。刚才我们陆先生认为你们诸位大菩萨、在座的所有菩萨们已经抄了、写了好几道,应该记得了。我想不可能!现在写了,因为陆先生提出来。下一次提到这个地方不要再写黑板,我们考一下,哪个人马上念出来,两百块钱赏钱;念不出来,三百块钱黄金!
这个“随业因力,任运变故”,这是亲因缘。这是一派的唯识学的大师们这样的看法。
“有义”,有一派;“亦定有疏所缘缘,要仗他变质,自方变故。”理论稍有不同。认为我们的业力前因变成后果,如果譬如我们假设变成中阴,或者没有找到一个父母投胎的时候,虽然我们在业力、中阴境界里有,这个果报虽然受打受骂,不会太痛。“亦定有疏所缘缘,要(依)仗他变质”,要依仗自己起心动念业力,变成了一个带质的物质境界来,然后自己再跟着变。比如我们假设投胎变一个人,因父母乃至父母家庭遗传的因素,父母的遗传就是增上缘,加进来这一股力量。那么这个父母的个性同业力与自己的业力刚好是相同;所以前天跟一位同学讲到孩子的问题,我说:孩子好啊、坏啊,孩子的坏处不要骂孩子,自己想起来脸红;都是自己夫妻两个的坏毛病遗传到他身上去了。孩子有一点长处,对不起,也是你自己两个人的好处。有时候是隔代相反的。这个东西很妙!所以“仗他力”,所以得到父母这个遗传,加上自己亲因缘这个业力有相同之处,变成现在的个性、现在的业力。“要仗他变质,自方变故”,自己也跟着这个因缘在转变。
但是有一派的理论,“有义”,另一个意义,“二说俱不应理”,这两种理论都不合逻辑,不完全对。“自他身土(dù)可互受用。”讲到这个自他身土这个“土”字,对了[断录]虽然同一个学校,讲起来他是我的后好几班的后辈。他写封信给我,那就是恭敬万分啊!虽然是同学,每次我接到他的信都在笑,太恭敬了!写信给我,“怀公”,都写“怀公”了!我常常回他的信:哎,我们俩是同学耶!你不要公啊公的,还来个爷爷咧!那个“公”太恭敬了嘛!你要这样恭敬过分,我受不了了!不管如何你总是我的同学嘛!他还是每封信都“怀公、怀公”的,这个真受不了!啊,这一点就是给你们青年反照;你们现在青年同学,“某人”,两点(:),那两点还点歪的。你看我们同学写信,有几个同学,才没有那么多的规矩!……他从来写信,“弟”都不敢称呼啊——“受教弟子”。那个“受教弟子”很严重了!那几乎是学生阶段了。我每次写信骂他,他每次都不改。前天写一封重要的信,就讲到这个“土”。
他说希望我啊提倡提倡。讲念佛的净土宗啊,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国土这个“土”字,所有的经典上都印成这个“土”字,是错误的;旁边、就是右上角要加一点。因为这个土不念成“土”音,应念成“度”,得度的度。如果这个国土(度)、佛的国度,要念“国度”,不是念“国土”。可是现在,他说好像我们小的时候,他还问我,因为我们小的时候都知道这个是念“度”,现在都念成土了。他说,你怀公啊,你可不应该啊!总要告诉后一辈子啊,这个要念度啊,不念土啊!印的经典里这里要加一点啊,不能少一点啊!不过他说我也翻了《康熙字典》,也是这个“土”;《辞海》上也只晓得“土”;后来我再翻,翻到最老的古文《说文解字》上面,那是文字的起源,才加一点,上面说明。[师对板书同学说:国土(度)的点不是加在那一边哦!加在那一边变成狗(犬)了。嗯。]“自他身土(dù)”。那么前天我回他一封信,“哎呀,”我说,“老兄啊!千百年的文化积非成是,全世界的人都是讲错的当成对的,我也就跟着他们就对起来啦!谁改得了哇!”我说你吃饱了饭、几十岁头发白了,“读兵书(评书?)而流泪,为古人担忧”,管他呢!实在改不了了。不过顺便讲讲了。像这些书上都是土嘛。
实际上,这位老朋友既然关心文化,提出这个话,我也顺便告诉你们。“自他身土(dù)”,度人无量这个度,古书上有时候用一个诗人杜甫那个“杜”。普通是土地;如果一个国家呢,不能念成土地了,所以“美国的国度”,不能说“美国的国土”,那就错了!显得我们这个民族没有文化。“国度”有尊重的意思,不管如何你的国家要尊重的。所以对西方有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国度”,不是“国土”。我们钟老居士啊,现在净土宗的老居士啦,将来跟从智他们两个人有另外一个庙子,有净土法会,将来好好提倡一下,这个责任交代给你了。我那个同学叫我“公”的,我现在是“钟公你去办!”哈!钟公去办!(台下有同学问:那么说净土应该说净度了吗?师答:是净度啊!对啊!就是净度啊!不错、不错。)
“有义,二说俱不应理”,所以这前面两个理论不圆满。“自他身土,可互受用。他所变者,为自质故。”这一段暂时切断。他是认为上面所讲两派没有道理。我们自己乃至父母,我跟你、我跟大家,我是我,你们诸位就是“他”。在你们的立场你们本身生命是“我”,我就是“他”。这个是“自他”。譬如阿弥陀佛是“他”,上帝是“他”,释迦牟尼佛是“他”;我是我。所以修行啊、我们念佛啊、或者祷告啊、或者是念阿弥陀佛啊,希望是自他合一的力量,所以阿弥陀佛接引你往生西方极乐国度。土一点没有关系啊!极乐国土嘛!(一笑)极乐国度——不要老土了,年轻人以后改过来啊!所以我们是我们,阿弥陀佛是“他”,变成他力了。所以我们说有时候自己修行不得力,要拜佛、要念佛是依仗他力的接引。但是你要知道,“自他”,乃至“身”(我们这个身体)、“土”(度,就是所有世界的国土、整个的虚空、三千大千世界),都是一个阿赖耶识、一个本体功能所变的,是同一的啊!所以自他国土,所以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也可以转变物质。“可互受用”,互相受用的。
“他所变者,为自质故。”譬如我们的精神,见分(精神)变出我们今天的生命、思想、我们的精神。我们的另外,精神附带,一个蜡烛点起来光明,比方啦,这个光明啊、这个蜡烛的亮光是我们的见分;这个蜡烛点起来,亮光在出来,黑烟也在冒,那个黑烟啊会构成物质的,是我们的相分。中国易经来讲,一个蜡烛的那个光明、精神部分、这个亮光是阳;那个黑烟冒出来变成实质的体,构成物质世界,那个是阴。那么所以说,“他所变”的,他力或者身体这个他、国度这个他,“一切所变,为自质故”,还是自己本身业力功能所变出来的物质,还是唯心所造的。
“故,自种于他,无受用理。”所以我们自己阿赖耶识的种性,必须要借重他力来变、才起这个感受的作用,这个理论是不圆满的。就是不是通力。偶然有些人业力不同,会构成这样,是有的。
“他变为此,不应理故。”所以依靠“他”所变的,或者非依靠父母的这个男女精虫卵脏给我们构成三元和合、有这个身体,这个生命的因果才呈现的,“他变为此,不应理故”,不合理的。他说,就是我们不再转一个肉身、这个中阴身给你成就;没有成就啊,在鬼道的世界还是受各种业果因果的报应,不能脱离。
“非诸有情,种皆等故。”其原因呢?一切众生,一切众生谓之有情,有灵知性的,有思想、有感情。所以一切有情,这个“非诸有情”,不是说一切有情“种皆等故”,每一个人种子所得的因果不同,所以有人的种性他就笨,有人种性聪明。同业里头还有别业的不同呢!
“应说此品,疏所缘缘,一切位中,有无不定。”所以圆满的理论呢,不是你们两派所认识的。你们因为功夫不到,见地还没有到,看不清楚生命真正的道理。他说真正的道理啊,“此品”,这个道理。亲因缘、亲所缘缘是阿赖耶识自身本际所变。关于这个“疏所缘缘”,“一切位中,有无不定”啊!在一切位当中,譬如说这个人一辈子做好人做好事,也不修道,死后的因缘种子,因为善根生天,生哪一层天呢?看程度不同。那么这个由人位变成天位。假设这个人因此这一生修道、得定了,又修功德、四禅八定证果了,证到初果就过了欲界,到了色界这个阶段了;二果更高了,上到色界——这个位不同了,所以心理因缘、业果报应、思想经历统统不同。等于你们说,用功打坐一下,多用功修定的人,一看这个气象不同了,嗯!很有功夫,样子也不对,不然是一脸乌黑、满身霉气。“一切位中,有无不定”,就是疏因缘的;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故有无它是不定的。
这个理论啊,要认识方面、见地上再准确。现在讲了半天,是很难懂哦。意思懂了,你再回转来看看这段文字,又看不懂了,对不对?我是艰苦经过来的呀!所以说你们爱听唯识,我是甚为钦佩呀!真的啊!现在是讲第八阿赖耶识,可是你要真讲修行啊,这一方面不通的,通通不对的。
“第七心品,未转依位,是俱生故。”所以第七识末那识叫“俱生我执”,所以我们只要生来有生命,自然就有个我的存在。我们眼睛早晨一睡醒,身体都没有感觉,眼睛没有张开,“哎呀,我想吃什么”,“我”就来了。所以啊,西洋哲学家迪卡尔所讲“我思故我存”,你思想一来,“我”就在思想中,这就是第七识这个“我”。有感觉、有思想就是“我”在哦!所以你说打坐起来我什么都没有了,“哎哟,就是感觉到清净啊!舒服啊!”你感觉到清净、感觉到舒服,有感觉、有感受、有思想就有“我”,有我就是第七识“我”没有了啊!哪里空得了呢?所以迪卡尔这个哲学家讲到这个程度都很了不起,第七识他已经看到了,差不多同中国王阳明是一个道理,看到了第七识了。可以说王阳明之“良知良能”只到第七识,第八识他还是不了解;迪卡尔也是同样,了解了第七识。第八识有人说康德是接近了,还是有问题,康德接近的不是第八识,是第七识的那个作用——相,你们研究哲学的好好研究康德看!就是这个道理。
一得到哲学通定力,到达了第八识,这个通掉了以后,那我告诉你,康德非起神通作用不可!那自然就起神通作用。神通不要修的呀!是要修来呀,只有第八阿赖耶识亲证到。这是一个不可逃避的证明。所以纯粹哲学当成思想学理来探讨,那随便你们去玩去,那不相干。要真的!所以第七识末那识是俱生我执,为什么叫“俱生”?只要有生命就来,一入娘胎,自己还没有第六意识、没有思想的时候,只要自己变成肉体这个胎儿的时候,在这个娘胎里头我执就来了。所以你看你们当过妈妈的都晓得怀胎多讨厌!那个孩子在里头一下滚来滚去。因为他在里头幻想啊,他不觉得自己入了胎了,他还在另外一个世界觉得在赛跑啊、运动会啊!他有时候赛跑啊、跳舞啊,你肚子就受不了了!就是由“我”执来的。
所以第七末那识这个心品,“未转依位”,如果没有得了道、没有转成阿罗汉、没有转成菩萨这个位置的话,“是俱生故”,第七识它与生命俱来的。除非得了四禅八定、九次第定证入菩萨道的境界,真空了我相了,那不同了。所以“未转依位,是俱生故。”
这个第七识,“必仗外质,故亦定有疏所缘缘。”所以第七识这个能缘部分、这个见分,必须要依仗外质;就是凡夫境界第七识的所缘缘,必须要得到另外一个生命。即使不变人、不入娘胎,假设是化生的变成一个蚊子啊、变一个什么,也必须要有那个身子给你起作用。等于这个电一样在虚空中不起作用,必须要通过这个电灯、必须要通过扩音器,这个电的功能才发出来作用。所以“必仗外质,故亦定有疏所缘缘。”
“已转依位”,已经到了阿罗汉菩萨境界呢?“此非定有”,就是第七识我执的这个疏所缘缘不一定有,空了。为什么呢?“缘真如等”,他证了果的人只在道的境界上,我空嘛!身空了。
“第六心品,行相猛利。于一切位,能自在转。所仗外质,或有或无。疏所缘缘,有无不定。”至于第六识来讲这个疏所缘缘,因为第六识最厉害了,就是我们思想意识、知觉感觉,统统是第六意识的作用。我们平常讲心的作用,实际上是第六意识,平常用的这个心就是第六意识。它的行相起作用,恒动的;行相非常猛、非常利、非常锋利。所以在任何的位上,能够自在可转。这不是任运自在——自己有时候做得了主的。所以第六意识的疏所缘缘作用所仗的外质,或有、或无,都可以。譬如假设到了出阴神阶段,没有这个肉体,它疏所缘缘也可以起作用;外道出阴神,照样可以起作用的。所以,疏所缘缘它是“有无不定”。怎么叫有无不定呢?第六意识它自己心念一空了,第六意识空了,这个疏所缘缘就不起作用了。这是第六识。
第八识、第七识、第六识都讲过了。
“前五心品,未转依位,粗钝劣故,必仗外质,故亦定有疏所缘缘。”就是前面眼耳鼻舌身这五个识。怎么又叫它是心品呢?都是唯心变出来的识相。“未转依位”,就是凡夫的境界。因为前五识是非常粗、非常钝、不锋利,非常顽劣、很顽固的,没有真实修行转不了。但是啊,它的疏所缘缘起了作用的话,“必仗外质”,必须要眼睛、耳朵这些东西;“故亦定有疏所缘缘。”但是必定的,都有疏所缘缘的作用。
“已转依位”,到达了成道的人,或者成为小乘罗汉、或者成为菩萨得定了,已经转了,转依此位了。“此非定有,缘过未等,无外质故。”那已经起了神通作用了,并不一定靠疏所缘缘才可以起作用。已转依位呢,“此非定有”,这些疏所缘缘作用不是一定有。
因为得了道的人,他时空观念都去掉了,所以缘过去、现在、未来等等,不需要讲外质的观念。可以一念变万年、万年变一念。那么尤其在定的时候、入定的时候,舌头根本不要动的,没有滋味的,舌识去掉了。不过你不要认为初步打坐就是入定啊!初步打坐你还在吞口水呢,舌头还觉得淡味,还有味呢、还有呢!身体还有气脉流通感受,身识还在,都不是的。呼吸还要数息呢,“一、二、三、四”还在那里赚钱呢!鼻识还在。除非入了初、二禅定,得到初禅定,前面三识没有了;身识,身体没有感受了,更没有气脉什么的问题了,身识空了嘛。舌头当然不动了,舌识不起作用了,暂时休息了。呼吸,气住脉停了,停止了作用。鼻识也不起作用,香臭也没有关系了。所以,只有眼识、耳识还存在。就是这个道理。这是讲到因缘里头的第三缘:所缘缘。
现在翻过来,第四种——增上缘。“四增上缘。谓若有法,有胜势用,能于余法,或顺或违。虽前三缘,亦是增上。”就是说,一切万有诸法当中、一切万有法当中,有些现象“有胜势、用”。这个“胜”就是特殊的、超胜,这个因缘的力量很大。譬如说我们到一个地方,现在我们到这个地方十一楼这么一个环境,对我们心理的影响是增上缘;如果我们现在坐在一个地方是阿里山顶,不需要电灯,自然很亮,啊!这外面是“白云万里,满目青山”,然后我们再研究唯识,大家坐在那里的心情,你想同现在一样不一样?那绝对不一样!虽然没有到极乐世界,那至少也觉得不在人间了!那个味道。是外境,增上缘、一切可以影响你,有极胜的、强有力的它的势、功力等,它的作用。“能于余法或顺或违”,能够对于其他的“法”——一切事物的作用,或者是顺、或者是逆(顺就是很顺利,逆就是相反的)。这是增上缘的道理、这个含义。
不过以增上缘来讲,前面三缘:因缘、所缘缘、等无间缘,也可以说在另一个逻辑观点上讲,也是增上,统统属于我们的增上缘,都可以归到增上缘。
我们知道,这一节由去年停留到现在,是唯识学讲到因缘的时候岔进来解释因缘的。仔细、详细研究这个因缘的作用,所以研究唯识学的人,必须要读五经、十一部论(也叫做十三部论),《大藏经》里有这部论,叫做《所缘缘论》;不过光读了《所缘缘论》,研究完了,因缘道理还不清楚。那么《阿毗达磨论》、《俱舍论》统统要研究过,对于因缘这个道理、佛法佛学这个观念,才比较清楚一点。所以你们不要《成唯识论》听一点,就想写唯识学了,不要闹笑话。天下的书多得很,所以欧阳修有一句话:“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这个读书不是那么简单,尤其研究佛学。
现在,“而今第四除彼取余,为显诸缘,差别相故。”现在讲到分析这个因缘的这个理趣、这个道理、这个内容的志趣。所以增上缘摆成第四,除开前面那三种不谈;也包括了那三种。那么除开那三种不谈,只讲增上缘。那么如果我们讲广义的增上缘呢?其余的都包括在内。为什么道理呢?“为显”,大家了解了一切因缘里头一切缘的差别相。所以因缘不能笼统。我们随便讲“我跟你俩见面有个因缘”,如果要请问起来哪一缘,就很难办了!当然有许多人专门问:“老先生跟你两个什么关系、什么关系?”屁的关系都没有!都没有关系;但确有关系。如果你一定要禅宗来讲啊,就没有别的话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是禅宗。但是它都有关系。
我常常说,你们体会因缘,很妙的!那么年轻的我们有时候在街上出门多了,路上看到一个人,好像似曾相识,两个人匆匆对撞过来了;想转过去看看他是不是,他又转身了;再向那一边赶,他又转过去;哎,这一下子转不到了——一辈子只是这么一面,从此没有再见。所谓“灵云一见不再见”,你们有没有这个经验?啊,对啊!年轻人一定在街上看女孩子都有这个经验!(一笑)这不是笑话哦!这就是有人跟你俩就是这么“一见之缘”。所以叫诸位修道啊,“未曾学佛,先结人缘”。有些人没得人缘的,他那个业力带来,他那个面孔看到都是仇恨,想好好跟他讲两句话……除了大菩萨,我们小菩萨做不到!他因为没有这个善缘。所以这个因缘道理啊,妙不可言!这就是说,各种因缘的差别相。
“此顺违用,于四处转,生位成得,四事别故。”他说这个增上缘有时候很顺利。譬如讲吧,我们一个人生下来,就是因缘来的,有了这个生命。有人生下来这个家庭也好、时代也好、碰上一切都好,享福一辈子、怎么都好,他前生的缘都是顺缘。同样的生命,有许多人那么可怜,我们常常看到遭遇的那么可怜,每个人遭遇不同。顺缘、违缘,这是相反的、恶缘来的,中间差别很大:有人前半生好、后半生不好,有人前后半生都好、中间不好,那这个真是奇怪了!这个是因缘道理。
所以他说,“此顺违用,于四处转”,互相在变化,互为因果、互为因缘。“生”,生命得到,生出来;“住”,存在;“成”就、成功;“得”到。这是讲原则哦!拿现在观念这些名词可以变的,不过还不要离开根本。生、位、成、得,因为在这四个原则上,譬如有人生下来,一切都很好、什么都好,父母好、样样好——时代不好。所以古人就讲,中国文化有一句话叫“生不逢辰”,一切好;时代的机运、世界的运气不好——生不逢辰。像我们现在在台湾长大的你们这些三十几岁的青年,样样好,生可以逢辰,那么好的机会。像我们以前读个大学,你问我们这些白发苍苍的老头子们,谈何容易哦!还没有飞机、没有火车,有时候读个书还背包包走路的。那要多少钱!走多远的路啊!哪里像你们坐在家里就可以读到大学,还有函授呢!生来很逢辰。
可是顺缘是好啊,万一一旦逆缘来的时候,那果报也不可思议哦!我告诉你。所以人在福中不要不知福哦!因为你们顺缘太好,逆缘一来就不能遭遇、不能够适应了。像我们这些老头子们,都在逆缘中,在那个时代的逆流中长大的;所以啊,该享受去就会享受,该吃苦处很自然,没有什么!牛粪跟大米饭和在一起吃,很自然地吃,就能做到。你们就做不到。所以我深深担心你们在台湾长大的这一代青年人,将来怎么办呢?太享福了!那就是金鱼缸养的金鱼一样,一叉就死了的,不能变化。
所以说,“然增上用,随事虽多,而胜显者,唯二十二。”他说这个增上缘,对于我们的生命所具有的增上缘,分析起来跟着人世间的事物来讲,随时随处多得很,详细讲不完。唯识始终是个归纳性的。就分析的路道,那我告诉你把唯识懂了,你专门研究现代心理学;不要跟着现代走,还要超过现代的心理学;你们可以著作不晓得多少部书了!未来你们是大师里头的大师,大字下面要加一点——“太太师”啊!就看你们学问真成就了。
他说,这个增上缘对我们这个生命增上作用最殊胜,就是最特别、最明显的有二十二种,哪二十二种呢?“应知(你应该知道)即是二十二根”,佛学里头讲“根”,二十二种根。所以我们常常学佛修道的人:这个小孩、这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