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大乘显识经》讲记--3.06讲


【贤护,识是何义?识名为种,能生众类,杂报身芽,知觉想念同包于识,知苦知乐、知恶知善及善恶境,故名为识。】

他说,你另一个问题啊,贤护,他叫他名字了。“识是何义?”你刚才问我的,所谓你讲唯识,我们讲啊,现在世界上,当然现在这一方面的很少研究的啊。唯物、唯心以外,最重要的是佛学的唯识学,心物一元的。那么,他说,你现在问我“识”,这个定义,是什么意思?这个识啊,就是生命的种子。在这一本经上,他做如此解说啊,别的经典上有更详细的分析。

“识名为种,能生众类”,它的功能是生生不已的,在轮回转生。“杂报身芽”,我们这个身体,不过是这个种子的心物一元,等于这个水果的发的一种芽而已,啊。我们所谓这个识、这个内容包括“知、觉、想、念”,能够知道的,就是精神状态、感觉状态、我们的思想、我们的念,怎么思想跟念不同呢?不同。真的研究分析佛学的心理哲学思想,想是想,思是思,粗的叫做想。譬如我们现在一个任何一个人,一天脑子里不晓得多少想法,这样想那样想,它是跳动的、不衰的、流动得太快,那个是想。思是宁静的、很细的,一个问题解决不了,我们比方等于欠人家的钱,今天三点半银行到期,这张支票不兑现,明天坐牢,这边还在应酬给人家讲笑话,心里头那个东西忘不掉的,那个东西是思,不是想了。脑子里还在想,到哪里借钱,哪个地方想办法,那个是想,想跟思不同。念就更不同了,变成一种观念,比思还要细,它是一股力量永远存在。譬如你有一个家,你无论如何,在外面应酬,想了半天,还是等一下,心里头挂到那个家。那个也不是思,也不是想,那个是念。啊,这个分类很严格的啊,这里还分类不算严格,还是大概讲。

他说,所以思的作用,知的能知之性、感觉的作用、思想的方面、念的方面,“同包于识”,都属于识的范围。所以识的本身,能够,它的能知之性,能知一切,知道苦,知道快乐,知道好的,知道坏的,乃至分析外面的环境,善恶境界,这些作用统统合拢来叫做唯识,唯心唯识这个,叫做识,识的作用。这是他的答案,简单告诉你。

某女:这个有一个问题,这个识,那这个讲的识的话,刚刚譬如说像一股风这样子,那是不是、那每个人是不是各人有一个识?照这么讲的话,应该识是没有个体,这是因为……

南师:嗯,嗯,它,第八阿赖耶识是共体的,法界同体,等于海水,一个大海,都是大海水。可是这个海上起的浪啊,这个大的浪,还是海水变的,但不同啊。

某女:那所以现在我们的每一个个体的识里面,还是因为我们起分别开了,才有这个个体的识。

南师:对。

某女:其实这个识还是一股力量,看不见的一个形式,是共识里面的。

南师:根本上是共同的,所以“同体悲,无缘慈”,一切众生就是一心,佛讲的一心就是这个一心,啊,全体的,本体是一个。是不是这个问题?

某女:是。

南师:你问的是本体是一个,是吧?

某女:是,这个识。另外,然后现在我们讲说个体,个人有一个,联系起来讲识的话,还是分别体,还是个体的。这样说,在体上面讲,它是应该是一股一体的,没有分别的。

南师:对,在体上是一个,在本体论上是一个,现在讲的是作用,不是本体论,分别个识就有这个作用。是不是这样?问题完了吗?完了。他继续下去:

【如汝所问,云何识离此身而受余报?】

他说,你另一个问题,佛说的,你问我,他说你刚才问我的啊。“云何”,云何就是翻译白话,你说的、怎么说。“识离此身”,你问我为什么,“云何”就是说为什么,这个识离开了这个身体以后“而受余报”?另外还要去投胎、还要六道轮回受各种的报应呢?“贤护”,他答复的话:

【贤护,识之迁身,如面之像现之于镜,如印之文显之于泥。譬如日出,光之所及众暗咸除,日没光谢暗便如故,暗无形质非常无常能得其处;识亦如是,无质无形因受想显,识在于身如暗之体,视不可见不可执持。如母怀子,不能自知是男是女,黑白黄色根具不具,手足耳目类与不类,饮食热刺其子便动觉知苦痛;众生来去屈伸视瞬,语笑谈说担运负重,作诸事业识相具显,而不能知识之所在,止于身中不知其状。】

这样一段,他答复问题啊。我们再提原文,倒转来啊。他说,你问的,这个识离开这个身体,为什么要去另外受报?这个作用怎么样?他告诉贤护,他说,当我们这个人,这个识离开身体时,他说比方,他又做比方了。我们面对镜子,面一看镜子,镜子里就有一个我的面孔,有一个我的出现,“现之于镜”。譬如我们盖图章,这个图章,拿印色一沾上,纸上一盖,就另外一个印文在那里,“显之于泥”。他说就是这个样子。换一句话说一切生命都是另一个投影,都是一个投影过去的,它就起这个作用。他说比方太阳出来,太阳光所照到的,这个地方就黑暗没有了,等到没有太阳光照到了,黑暗一样的回来,啊,黑暗还是如故。黑暗同光明,它本身没有形状,因光的作用而来,“非常无常”,它不是每一个东西、每一个形状、每一个作用,“非常”,不是永恒存在的,它是无常的,随时变去。“能得其处”,所以不能拿永远存在来看它的。“识亦如是”,他说,我们这个识的作用也是这个样子,它是没有本质、没有形状,因为感受、因为思想显出作用在这个身体上,等于黑暗与光明,它没有自体,视不可见,也不可以抓住的,摸不到的。

他做了这些比方,下面还有个比方。等于我们一个女人,妈妈怀孕了,有儿子,当你初初怀孕,自己都感觉不到怀孕了,等到真有作用起来,已经是一个月、两个月以后的事了,“不能自知”。而怀孕的时候,自己不知道是这个是男的啊、女的啊,生出来是颜色白的啊、黑的啦,啊,或者是残废的啦,或者是健全的啦,“手足耳目”像不像我的样子,或者像爸爸样子、妈妈样子,都不知道。甚至,只有一样,孕妇吃了什么东西,冰冷、热的、刺激的东西,这个孩子在胎儿有动作。所以胎儿在、照佛学的讲法,胎儿在胎中等于我们现在处在外面一样,父母的饮食男女,照另外一本佛经说的,他说,我们母亲吃了烫的啊,那个胎儿在里头啊,就下了热锅地狱,吃了冰的,就下了冰山地狱,很难过。父母两个在做爱啊,胎儿在里头很痛苦,啊,父母两个讲情话、悄悄话,都听得见,都知道,啊。所以胎儿,如果讲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这一部分跟佛学讲的差不多了,他懂了,啊,此时对于父母的排斥与爱好,在这个里头已经埋伏下去了。

啊,他说,所以在这个时候,“众生来去屈伸视瞬,语笑谈说”,乃至生下来能够体能好的、挑得动的、有力气的,“担运负重,作诸事业”。“识相具显,而不能知识之所在”,可是呢,它有这个作用,你看不到它的形状,它就在你本身里头,“不知其状”,四个字,这是他答复这个问题到这里。另一个问题也是他所提的:

【贤护,识之自性遍入诸处,不为诸处之所染污。六根、六境、五烦恼阴,识遍止之不为其染,由此而显识之事用。】

他说,这个生命以后,我们有了这个生命以后,你说这个精神意识在身体上,究竟在哪一部分?《楞严经》上佛跟阿难讨论,究竟在你脑子里啊?还在你心脏啊?还是…,《楞严经》上讲了一大堆,对吧?“七处征心,八还辨见”。在这一本经典他很简单,直接答复了:“识之自性遍入诸处”,在任何一个细胞、任何一条神经、任何一个荷尔蒙、任何一滴血液里,它都有,“遍入”,它的功能“遍入诸处”。但是,“不为诸处之所污染”,譬如肝脏、肾脏,每一部分都是它的作用,它不会被它污染。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思想意识,六境对外面,眼睛对颜色,耳朵对音声,鼻子对闻的,舌头对味道,身体的感觉,意识的思想。六根六境之间,“五烦恼阴”,就是色、受、想、行、识,“遍止”,到处都有,“不为其染”,但是不是因为眼睛看了红的就不能看白的、看了白的不能看绿的,它没有受染污。“由此而显识之事用”,识的作用就是如此。这也是他答复上面所问的。另一个问题,“贤护”,他说你问的这个识的:

【贤护,如木机关系执一所,作种种业,或行走腾跃、或跳掷戏舞。于意云何?机关所作是谁之力?】

这个就问到,他反问这位贤护菩萨所问的。他说,譬如我问你啊,贤护,一个机器人,木头做的,啊,“系执一所”,后面一个总开关,有个地方,因此使这个机器人啊,傀儡,能够做动作,“所作种种”,或者跳、或者走、或者笑、或者这个这个跳舞。他说,“于意云何?”我问你的意思,你认为“机关所作是谁之力”,那个开关的地方是谁作的功能?

【贤护白佛言:智慧狭浅,非能决了。】

他说,这个对不起,我的知识太低了。他不敢答复,啊,他就推掉了,这个贤护菩萨蛮滑头的啊。他说,我对不起你老人家,我智慧太浅了,啊,我实在不知道。

注:本书根据南怀瑾老师1991年香港录音整理,定稿于2023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