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新亦旧的一代》第11章、新旧教育的变革


上文讲到过去中国的读书受教育,和考选人才的办法,以“四书”、“五经”作为标准,是由宋儒理学兴盛之后,自王安石的首倡开始。至于用“八股文”作考试取士的定式,是由明初开其先例。废止科举和“八股文”改以“策论”作考选的标准,则自戊戌政变以前,由康有为、杨深秀的上书力言其弊,而得光绪的同意实施,下诏正式废止,才结束了历史上以“八股文”考试的旧帐。但完全停止科举考试的制度,兴办近代学校教育,则是光绪三十一年(一九0五年)以后的事。

从中国教育思想的演变史来讲,废科举、办学校并非自光绪末年才开始。如果要了解这一代六、七十年来教育的演变,以及今后教育的趋向,追溯远因,应该要从鸦片战争以后,太平天国军兴和满清中兴的时期开始探寻,才能找出它的前因后果。换言之,近代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刺激,开始举办学校教育,其初是受实用科学的技术所影响,和军事上的需要而开此风气之先。废“八股”、废“科举”,在满清末代而言,是受到时势的逼迫,仓卒应变的事。并非如日本明治维新一样,变则全盘通变,有计划地变得干净利落。

自鸦片战争以后,满清政府迫于洋务的需要,从咸丰十年(一八六0年)设立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开始,到了同治元年(一八六二年),因总理衙门的请求,为了翻译外国语文和熟悉洋务的需要,于京师(北京)设立“同文馆”。但是当时“同文馆”招收生徒,指定专用正途的科甲人员。除了学习外国语文以外,第二年,又增设学习西洋的天文、算学。可是当时朝野的保守派,对于“同文馆”的设置,力持反对的阻力也相当的大。

到了同治五年(一八六六年),开始派遣知县斌椿率领官生赴欧洲各国游历。那时所谓的官生,大都从“同文馆”出身。在这个时期,由左宗棠发动船政之议,由沈葆桢负责办理造船工作,有关造船的技术职业教育,已经在半洋半旧的方式下开始了。

再到光绪二十一年(一八九五年)。张之洞奏议仿照德国制度,设立陆军及铁路学堂。二十三年,张之洞又奏设武备学堂。一直到戊戌政变那年,才开始设立经济特科,又设立京师大学堂,又诏改各省书院为学校。不过那时所谓的经济特科,并非现在狭义的经济学(Economics),那时所称的经济,是旧观念的经纶济世的通才之学。同年五月,又诏废“八股文”,改“科举”的考试文章为“策论”,跟着又诏各省府厅州县设立学校。再到光绪二十九年(一九0三年),才正式颁布学堂章程。

三十一年(一九0五年)再诏停“科举”,再举经济特科,设立学部。三十二年(一九0六年),宣布教育宗旨。

我们简略地了解了从咸丰十年(一八六0年)开始,中国接触了西方文化,逐渐改变固有的教育制度。到现在,已经有了一百年上下的历史。时代的推移迭相更改,历史的变革频仍。由此而看东西文化的交流,以及新旧教育制度的改革演变,对于国家民族的兴衰得失,便会产生无限的感慨。

我们现在以“温故知新”的态度,先把满清末期(光绪时代)有关变革教育制度的大要史料,重新翻阅一遍,然后再来讨论这一代教育与现代青少年的思想和心理问题的关键所在,便可“观今鉴古”而求出它得失利弊的前因后果。

附录资料

光绪十三年开始,由总理衙门奏定出洋旅游历人员章程十四条,是继同治以后派遣出洋留学考察,输入西方文化的实施办法。如云:

一、每年经费四万余两,以十员或二十员为额。二、考试人才,以长于记载、叙事有条理者入选。三、量官阶高下,酌给薪水。四、准开川资,准带仆役。五、游历年限。六、预支薪水。七、船价车价报销。八、游历地方川资。九、游历各地详细记载。十、各国语言文字科学,审择学习。十一、游历回华,应自明心得及著述。十二、由使臣领事保护照料。十三、各员先后具报启程。十四、父母老病不愿出洋者,准呈明免行。

张之洞初在两广总督任内,设立陆师学堂。到了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奏陈练兵改用洋操,设江南自强新军外,又在十二月,奏设陆军学堂及铁路学堂。奏谓:

自强新军开办情形,业已陈奏在案。德国陆军人员无一不由学堂出身,今欲仿照德制,练成劲旅,非广设学堂,实力教练,不足以造就将才。光绪十二年间,天津地方,曾设立武备学堂。即臣在两广总督任内,亦曾设立陆师学堂,虽学生额数有限,而此次创练新军,营哨各官,取之两处学堂出身之人,究视未学者领会较易,长进甚速,是学堂之益,确有明证。查江南省城原设有水师学堂,今于仪凤门和会街地方,创建陆军学堂,讲舍住屋操场,一例备具。学生以一百五十人为额,为马步炮队,及工程台炮各门,约以二年为期,二年后再令专习炮法一年。三年期满,分别甲乙,是为毕业。又铁路一项,学有专门,与陆军尤相关系。从前北洋亦经设有铁路学堂,但人数不多,殊不敷用。今拟另延洋教习三人,招集学生九十人,别为铁路专门,附入陆军学堂,以资通贯。其款项筹拨方法,陆军学堂开办四万数千两,在筹防局动款拨用。至常年经费四万余两,又铁路学堂经费二万数千两,即在山海关新认加解每年四万两,镇江关新认加解每年七千两项内动支,更劝募商捐以定之。

疏入报可。

这就是我们在上面所说,中国历史上教育的改制,开始仿照西方文化的教育制度兴办学校,是为了实用技术和军事上所需要的史料之一。

跟着而来的,便是光绪二十二年,始设官书局,任命孙家鼐管理大臣,积极接受西方文化洗礼的事:

先是光绪初,日割琉球,法割安南,英割缅甸,列强竞争,外患日迫。中外士大夫,多有知旧政之不良,潜思改革者。一八八八年,英美宣教士及领事等,创办广学会于上海,有志之士,相与译新书,讲新学,排外自大之气为之一变。及甲午战起,粤人康有为等,复继广学会设强学会于上海,尚书孙家鼐、鄂督张之洞等,均赞助之。于是京师官绅,相与设强学书局翻译新书,讲求时务。嗣经御史杨崇伊,奏请封禁。至是御史胡孚宸复奏请将强学书局,改归官办,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因奏请改设强学书局为官书局。

奉旨允准,并特派孙家鼐为管理大臣。

同年七月,又由工部尚书孙家鼐奏请开办京师大学堂。先是大学士李端棻奏请推广学校,以励人材,京师宜建立大学堂等语。朝命饬下管理官书局大臣孙家鼐,察度情形,妥筹办理。至是孙家鼐奏陈六事:

一、宗旨宜先定: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二、学堂宜建造:讲堂学舍,必爽恺宜人。仪器图书,须庋藏合度。

三、学问宜分科:拟分立十科:甲、天学,算学附焉。乙,地学,矿学附焉。丙、道学,各教源流附焉。丁、政学,西国政治及律例附焉。戊、文学,各国语言文字附焉。己、武学,水师附焉。庚、农学,种植水利附焉。辛、工学,制造格政各学附焉。壬、商学,轮船铁路电报附焉。癸、医学,地产植物各化学附焉。

四、教习宜访求:中国教习,应取品行纯正,学问渊深;外国教习,须深通西学,兼识华文,方无扦格。

五、生徒宜慎选:年以十五岁为度,以中学西学赅通者为上,中学通而略通西学者次之,西文通而粗通中学者又次之,分为三班。

六、出身宜推广:参酌中西,特辟三途。

甲、立科:仿前乡会试立算学、时务等科之例,咨送与考。

乙、派差:如应试不中式,量其所长,咨总署派往使馆充当翻译,或分布南北洋海陆军船政制造各局帮办一切。

丙、分教:泰西有师范学堂者,专学为师,学生如不应举为官,即考验后任为教习。至经费一层,应请飞饬南北洋大臣,无论何款,按月各拨银五千两,解交户部,作为京师大学堂专款。

疏入从之。

到了光绪二十三年五月,湖广总督张之洞,又奏设武备学堂。奏谓:

外洋武备学堂分为三等,小学堂教弁目,中学堂教武官,大学堂教统领。学术浅深难易,为此为差。今我国如救时计,虽不能遽设大学堂,而教武官之学堂似不可缓,今拟专储将领之材,选文武举贡生员及文武候补员弁。官绅世家子弟,文理明通,身体强健者,考取入学堂肄业。其功课章程,令洋教习酌议,课程余暇,即令其诵读四书,披览诸史兵略,以固中学根柢,兹于湖北省城东偏黄土坡地方,购地建造学堂,派员妥定课程,以期有实效而无流弊。

得旨允行。

光绪二十四年,也就是有名的戊戌政变那一年正月,诏设经济特科,正式设立京师大学堂,改各省书院为学校。

先是贵州学政严修,奏请开议专科,经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会同礼部议奏,允先行特科,次行岁举。特科约以六事,曰:内政、外交、理财、经武、格物、考工。由三品以上京官及督抚学政各举所知,咨送总理衙门,会同礼部,奏请试以策论,名为经济特科。岁举则每届乡试年分,由各省学政调取各学堂书院高等生,送乡试分场专考。

令高等学堂毕业者入焉,以谨遵谕旨,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宗旨。计分八科,曰:经学科、政治科、文科、医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商科。

诏各省府厅州县,将现有之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校,以省学为高等学校,郡城为中等,州县为小学,并祠庙不在祀典者,一律改为学堂。

五月,诏废“八股文”,“科举”改试“策论”:

经义试士,始于宋王安石,至明初乃定为八股文体式。尊其体曰代孔孟立言,严其格曰清真雅正,禁不得用秦汉以后之书,不得言秦汉以后之事。于是士人皆束书不观,争事帖括,至有通籍高第,而不知汉祖唐宗为何物者。康有为及御史杨深秀,会于本年三月,上书请废八股,为许应烺所驳,不行。四月初,梁启超复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废八股,书格不得达。至是康有为、张元济因召见,皆力陈其害,康至谓辽台之割,二百兆之价,琉球、安南、缅甸之弃,轮船、铁路、矿务、商务之不兴,以及民之贫,国之弱,皆由八股害之。帝喟然曰:西人皆曰为有用之学,我民独曰为无用之学。康即请曰:皇上知其无用,能废之乎?帝曰:可也。康退,告宋伯鲁,使抗疏再言之。疏既上,帝立命军机大臣批准,刚毅谓此乃祖制,不可轻废,请下部议。帝曰:部臣据旧例以议新政,惟有驳之而已,吾意已决,何议为?诏遂下。

略如云:

我朝沿宋明旧制,以四书文取士,康熙年间曾停止八股,考试策论,未久旋复旧制。一时文运昌明,儒生稽古穷经,类能推究本原,阐明义理。制科所得,实不乏通经致用之才,乃近来风尚日漓,文体日蔽,试场献艺,大都循题敷衍,于经义罕有发明,而浅陋空疏者,每获滥竽充选。若不因时通变,何以励实学而拔真才。著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

同年五月又诏各省府厅州县设立学校。诏谓:

前谕入京师大学堂肄业者,必由中小学递升。惟各省中小学,尚未一律开办,著各督抚饬地方官各将所属书院详查,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校。至于学校等级科目,应以省会之大书院高等学堂,郡县以次递降。所有小学中学应读之书,仍遵前谕,由官书局编译中外各书,颁发遵行。至于民间祠庙,有不在祀典者,即由地方官晓谕民间,一律改为学堂。

光绪二十七年八月,诏各省州县改设三级制学堂:

自七月下旬,诏各省筹建武备学堂,停止捐纳实官后,至是复命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改设中学堂,各州县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已而又命各省选派学生出洋肄业。

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间,颁布学堂章程,再诏停“科举”:

于省城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改设中学堂,各州县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定章程以鼓励之。凡由学堂毕业考取合格者,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名称。又特设管学大臣以专其责,此二十七年事也。二十八年颁定学制,命各省选择学生,派往西洋各国讲求专门之学。其后学制,递经改订,规模渐具,至是命由张之洞会同管学大臣,将学堂章程悉心厘订,议定进呈。

凡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大学堂、附设通儒院,六种章程各一册。又外国蒙养院,一名幼稚园,兹参酌其意,订为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各一册。另就原设师范馆章程参考订定初级师范学堂、优级师范学堂、任用教师等三种章程各一册。又农工商实业,另拟有初等农商实业学堂、附实业补习普通学堂,及艺术学堂各章程。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实业教育讲习所、实业学堂通则,五种章程各一册。此外管理法编为各学堂管理通则一册,又总括设教宗旨,为学务纲要一册。

当时称为赅备,并拟递减科举办法,疏入,命次第推行,并改任孙家鼐为学务大臣。

光绪三十一年,又诏停科举:

自二十七年七月诏废八股之后,科举仍每岁举行,至是因日俄之战,全国风动,直隶总督袁世凯等遂奏请立停科举,推广学校,廷议从之,遂下谕。略言:三代以前选士皆由学校,而得人极盛,实我国兴贤育才之隆轨。即东西洋各国富强之效,亦无不本于学堂,方今时局多难,储才为急,朝廷以近日科举每习空文,屡降明诏,准将乡会试中额,分三科递减。兹据该督等奏称科举不停,民间相率观望,欲推广学堂,必先停科举等语,所陈不谓无见。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又言:学堂本古学校之制,其奖励出身,又与科举无异云。自是科举遂废,学堂日兴,其留学欧美者所在兴起,全国风气为之一变。

到了光绪三十二年二月,宣示教育宗旨。诏曰:

考各国学制,大别有二:曰专门。曰普通。而普通尤为各国所注重,普通云者,不在造就少数之人才,而在造就多数之国民。今因中国政教之所固有,而亟宜发明以距异说者有二:曰忠君,曰尊孔,又宜箴砭以图振起者有三:曰尚公,曰尚武,曰尚实。著将钦定教育宗旨,颁示天下,悬之京外学堂。

看了以上的历史资料,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一个概念:在时代潮流的趋势中,要想真正融会古今中外而建立一个新的教育思想和制度,绝非单凭浅见的眼光而只图一时的快意和躁进所能成其事。同时,看了这些史料以后,也可了解我们现在有关文化教育等问题,仍然还是这个世纪中的老问题,只因时代意识的不同,表现的形式两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