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无录音,未校对)
我们这半年以来,也可以说是从去年、前年开始,反复讨论修行做功夫的实际经验,重新检讨由中国东方,所谓东方包括日本、东南亚、印度等等,普遍是“六妙门”,“数息、随息、止息、观、还、净”六个大原则上,在寻找、检讨、修持,受这个拘束,没有真懂 “六妙门”,所以我们把范围缩小,再三给大家讲“六妙门”,然后在文字上、口气上转了,要大家知道“六妙门”的修持,达到修行的效果,达到定、慧的效果,必须要了解“十六特胜”与身心的关系,大原则是这样。但越讲越多,分析得越多,大家越糊涂了,越不能连成一气了,这就是智慧的问题,研究科学、哲学、宗教都是这样,很简单的一个东西,越分析越搞不清楚了。所以可以说古圣先贤、诸佛菩萨都很有耐心的讲,反复的越讲的多了,越搞不清楚了。所以讲求得智慧之难。
因此,我们转过来,把“十六特胜”与“六妙门”修持的实际功夫配合身心,再转回来讨论,讨论要使你认识清楚,每一句话每一点,都要思量过来,我平常跟你们相处不大讲,都是说笑,真到了禅堂上课,就很感叹:不管你们怎么样,不能再糊涂了。所以古来的祖师讲,后来变成成语了,“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飞鸟尽迷巢”,这两句话后来变成后来祖师最好的说法词。谷口被白云遮住了,鸟本来在山里,鸟飞进飞出,多少的飞鸟找不到回家之路。
这里又岔过来一个文字的问题,昨天讲到修行三个原则:境、行、果。但你们都没有写报告给我,只有谢福枝写了,把“境”字写错了。也许你们都没有搞清楚,万事有个境界,譬如我们坐在禅堂、大家坐在一起,这是个“境”,这是一个现量,当下的一个境界,当你做“安那般那”的时候,知息入、知息出都是现量的境界。这又是第三个岔过来讲的,刚才讲到锦扬的驮背,现在讲福枝的境界,你们记录文字,这些观念就要搞清楚,别把它归到一类去了。
现在我们回到上面的话,你们听了‘六妙门”、十六特胜,这是做功夫第一步哎,连这个都没有摸清楚,光听,然后光听下面的一点,拿到鸡毛当令箭,这是不行的。尤其文字搞不清楚,要问哎。平常说笑话的时间都没有,这些都要搞清楚。
实际上“十六特胜”一切用功法门,基本上不离一心,佛法的基本是“一心”嘛,心就是佛,心就是道。什么是“心”?我们回过来在这里,有思想,有感觉,这是“心”吗?不是。思想与感觉、情绪等等是心起的作用而已,能起作用的那个根根是什么?那个是最基本要追寻的佛法的道理。那么我们讲“六妙门”、“十六特胜”,是讲追寻自己最初起、能起的那个本体,一个入门的方法。叫大家先了解入门的方法,“十六特胜”修行的程序,使你最后达到四禅八定,由渐修而达到顿悟成佛的境界,这一段话,是六七个月里反复讲的。在我觉得每次讲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很诚心的告诉大家,然后自己呢,听众智慧被蒙蔽,永远摸不清楚,这就是说刚才感叹的话,有位古代禅师的名言,“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飞鸟尽迷巢”,这两句话变成了千古名言、名诗。尤其诗里引用,成千上万的飞鸟都找不到归路。学佛的目的叫你“明心见性”、找到自己生命最后面的那个来路是什么东西。生从何处来?死向何处去?能生能死的那个归路是什么?那么佛提出来修行求证这条归路的方法,是“十六特胜”。
到昨天为止,我是一年多、两年来叫你们修证达到“心心知己”,轻安了,等于《大学》讲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得到轻安了,然后身体起变化,在一片光明中,再转到在学理上转到“四禅八定”,最后跳出来四禅八定,证得佛果。目的是这个。
这一点,我到今天为止正月初八,八天了,希望把这个理路先摸清楚。当然我不能照现在的办法,你们听了那么久,规定你们每个人至少写六百字到一千字的报告写给我,如果达不到,统统退席,不要进禅堂坐了,你白听!如果我这样一规定,那这个禅堂会空了,最多只坐两个人。所以,都不尽心的,不问你这些事只讲给你们听,你们听得进、听得懂也好,听不进听不懂也好,一概不问。目的是我想建立一个真正修“安那般那”,从一个普通入手达到一个有参证功夫的记录出来,虽然那么想,但不抱这个希望。至于不管有没有成果,你们自己只求心得,由实际的境、行、果,达到一点,那我是无比的高兴,可是我每一次都很失望。
我们今天也可以试问一下,讲到试问一下我把话又咽下去了,换句话我觉得你们连问题都提不出来,提出来都是错误的。真在这条路上,所谓这条路的意思,我连续所讲的这个系统由切实修证的经验,能不能提一个问题讨论。
这样吧,我不问,你自己心里准备,也许随便哪一天我要抽问你,抽查你实际的做功夫,这是一面,这一面,我把这个话等于讲完了,放在一边。另一面转过来我问你们,你们很多没有研究经典,没有研究佛学的,平常跟着我的人,叫你们注意看《楞严经》的“五蕴解脱”,有没有看呢?好。哪“五蕴”呢?《楞严大义》五蕴的解脱,“色阴”是什么呢?这属于物理的,对不对?“受阴”是哪几种呢?我给你补出来,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加心理的忧与喜,共五受。
“想阴”呢?“想阴”包括了百法明门论、唯识的八识,五十一种心所,都在“想阴”范围。
“行阴”呢?“行阴”你答的是“生、灭”,生、灭是“行阴”的一种表现现象,能生能灭的那个功能是行阴,很难搞清楚它。
“识阴”,心意识当然包括了八识。你答对了一半,表示你留意了。但是《楞严经》给你归纳,这“五蕴”是一个心所造的妄想。
归纳起来,你记得吗?
“识阴”是颠倒妄想。这个“五蕴”在佛学的基础上归纳起来,我们众生在这个世界的凡夫生命,是“五浊”,你记得吗?
色阴,劫浊;受阴,见浊;
李慈雄是个在家人,他最留意的生命重点,他在留意修行,他每天在忙碌、辛苦,比你们这里每个人都严重,我知道他都记得,他常常给我写报告,佛在《阿弥陀经》上讲这个世界是什么世界?叫做“五浊恶世”。所以叫“娑婆世界”,一切给“五浊”淹没,我们这个生命活着,是“劫浊”,兵荒马乱,战争等等中活着的;“见浊”,感受方面没有明心见性、找不到本来、看不清楚;所以思想永恒在烦恼中,“烦恼浊”。所以这一切众生的生命都在混浊、混乱中轮回生死,众生浊,“行阴”是幽隐,看不清;最后是因为没有智慧打开,所以心意识构成了现在的生命,由“生”带来这个思想,就变成“命浊”了。
“十六特胜”修定的功夫,叫我们这样修的,就要我们跳出来“五浊”,解脱一生。所以“十六特胜”修持,发展到直线的关系,旁线的关系,大小乘思想都没有脱离开来,这是慢慢的要补充的,今天总算考问,李慈雄代表答复了,虽然没有完全,扣十分、二十分,还有八十分,可是诸位你们参与修学的一班男女同学,要搞清楚哦。
我们先讲到这里,时间到了,先下坐行香。
新来的同学不知道,老同学要告诉她怎么叫“行香”。
轻灵的走路。
(大众行香) 方便上座。
李慈雄:想阴尽则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粘,过无踪迹,是不是做到了“十六特胜”就自然做到了?
南师:如果到了这个境界,“十六特胜”当然都包含在内。
李慈雄:识阴尽,如净琉璃内含宝月,一个是用镜子做比喻,一个是用水晶做比喻?
南师:实际上五阴统统是一心的一念,等于一花开五叶的变化,他对于每一叶的变化讲,实际上都是连着的。
已经敲了下座的引罄了,要坐的可以坐下去,不坐可以自由了。
注:本书根据南怀瑾老师2007年2月18日~3月8日于太湖大学堂讲座录音整理,定稿于202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