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讲《瑜伽师地论》第五讲


“复次于诸静虑等至障中。略有五盖。将证彼时能为障碍。何等为五。一贪欲盖。二嗔恚盖三惛沉睡眠盖。四掉举恶作盖。五疑盖。贪欲者。谓于妙五欲。随逐净相。欲见。欲闻乃至欲触。”(十一卷)

……上次讲到328页,你们诸位自己看过了吗?……哪一位研究过的,上来报告,我旁听……试试看,胆子大一点……讲对了,就不需要听课了;讲不对是当然,没有关系……你来,来……话总会讲嘛……拿个椅子来坐着……大家应该这样练习。看你喜欢从哪里开始了……

(同学开讲)我从329页中间“略有五盖”开始讲。我是不乐意讲啊,只是他们一定要让我出丑,我就大概念一遍而已,如老师说的“不可或缺”,是应当的。(众笑)“略有五盖。将证彼时能为障碍。何等为五。一贪欲盖。二嗔恚盖。三惛沉睡眠盖。四掉举恶作盖。五疑盖。贪欲者。谓于妙五欲。随逐净相。欲见。欲闻乃至欲触。”

“贪欲者。谓于妙五欲。随逐净相。欲见。欲闻乃至欲触。”就是说,我们这种贪欲的念头,就是在色声香味触法里面当中。譬如说,我们想吃什么东西,想要什么东西,非常的强烈,像上次**老师也讲过:若我们想吃牛奶的话,很想吃很想吃,下辈子就会变成牛奶里面的虫子。这就是贪欲的作用,使我们的心识阿赖耶识,留下种子,这些种子到了因缘成熟时就会现行,现行又熏种子。

“或随忆念。先所领受。寻伺追恋。”这就是我刚才讲过的。

“嗔恚者。谓或因同梵行等举其所犯。或因忆念昔所曾经不饶益事嗔恚之相。心生恚怒。或欲当作不饶益事。于当所为嗔恚之相。多随寻伺。心生恚怒。”这是说,我们的嗔恚心,有时候我们共同在一起修行,难免都会有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发生,我们就会起这种嗔恚心。南老师说过,我们还达不到嗔心的境界,如果真是嗔起来的话,会拿刀子杀人,我们现在只是恚心而已,就是说,很愤怒的表现出来的那种行为。有时是触到事情才这样,有时是忆念以前曾经发生不愉快的事情而生气。就是说,有时候,我们无明来的时候都会有这种现象,或者我们打坐的时候,如果没有系心一处的话,有时也会想到这些事情,就会起嗔恚心。所以,常常会跟着自己的意志这样行事而嗔恚。

“惛沈者。谓或因毁坏净尸罗等随一善行。不守根门。食不知量不勤精进减省睡眠。不正知住。而有所作。于所修断不勤加行随顺。生起一切烦恼。身心惛昧。无堪任性。”就是说,我们有毁坏这些净戒的时候,不能守住我们的根门,或者我们吃的时候不知量,所以我们容易昏沉。或者不精进,没有减少我们的睡眠。所以我们所做的、所修的,都不能用功去做,生起一切烦恼,身心惛昧,就常常,像我们打坐,尤其像我,常常有点昏沉,我觉得就是因为我本身还不知道要如何地调整自己。

(同学讲完)

很好!还有哪一位?不要客气了,不要耽搁时间……都是几分钟,选你……扼要地几分钟……

(同学开讲)现在就接着下面,从掉举开始讲。

“掉举者。谓因亲属寻思。国土寻思。不死寻思。或随忆念昔所经历戏笑欢娱所行之事。心生諠动腾跃之性。恶作者。谓因寻思亲属等故。心生追悔。谓我何缘离别亲属。何缘不往如是国土。何缘弃舍如是国土来到于此。食如是食。饮如是饮。唯得如是衣服卧具。病缘医药。资身众具。我本何缘少小出家。何不且待至年衰老。或因追念昔所曾经戏笑等事。便生悔恨。谓我何缘于应受用戏乐严具朋游等时。违背宗亲朋友等意。令其悲恋涕泪盈目。而强出家。由如是等种种因缘。生忧恋心。恶作追悔。由前掉举与此恶作处所等故。”

这是讲的掉举盖,就是我们在修禅定时有五盖,刚才讲到昏沉,昏沉就是一种昏昧,心里不明白,很昏暗。掉举,就是心不能系一缘,脑筋妄想、散乱,就是起寻思作用,想很多现在、过去、未来的事情,脑筋在那里乱糟糟地想,就产生这种掉举的情形。我们通常想的很多了,譬如说亲属寻思,想起父母兄弟啊,想起以前的生活啊;国土寻思,想起社会啦,现在的国际形势,国家大事,常看报刊杂志,有时,你在静坐的时候这些事情就会涌起来。(南师:包括看电视。)对,包括看电视(众笑)。

或随忆念昔所经历戏笑欢娱所行之事。所以说,我们要守威仪戒,故不能随便嬉笑,因为这样子,威仪不守,常常嬉笑,种种放逸的话,你在静坐的时候,这个种子,过去这个事情会涌现起来,心生諠动腾跃之性,是诸恶作。就是生气的时候也一样,譬如刚刚不愉快,生气,生完了,在打坐的时候都会想起那个事情。总而言之就是说,使你不能心系一缘,使你心里扰动,想了别的许多的念头,这些都属于掉举范围内。当然,这里面讲的很多了,有时候自己还担心生活问题,现在的衣服、卧具怎么样?我生病了要怎么办呢?怎么样怎么样,未来的事情你也想得很多,担心的很多,这些都属于掉举盖。好,我先讲到这里为止,谢谢大家。

(同学讲完)

很好,还有哪位?……我们以后啊,大概很多机会都是这样练习,同我们每半个月讲戒时一样。

我们引用佛经文章的讲法就是:由二因缘故,故做此法。一者,逼着诸位非自己读书不可;二者,使大家彼此观摩学习。将来你们年纪大一点,有所成就,如何弘法。刚才,他们两位的报告,实际上都很好。不管有没有准备,能够这样讲,都是很正,很对。你们诸位都听到了,对不对?我的话没有过分吧?公平不公平啊?(有答:公平。)但是,问题在哪里?我们为了培养未来弘法,自己的修持,利他的关系。他们两位的讲法都对,但没得分量。为什么没有分量呢?讲出来的是文字禅,不能发挥,而且,没有实际的生活经验,配上一切的经验。所以,你们要注意啊,修正自己的行为也是修行之一,修行,行为就是人的生活、做事、做人。

今天是法尘师、慈仁师两位自动出来报告,给大家做一个开头的榜样,下次几乎每一个人都要讲到,讲不到就抽签,抽签还是躲掉了,运气好,就指名,非讲不可,讲出来讲,讲不出来也要讲。换句话说,你吃了饭,你总要吐一点出来吧,就是这个道理。大家要留意,所以,逼着你非看不可。

现在,我们再回转来讲,你们注意,我们的重点,研究《瑜伽师地论》不但是为利他弘法而需要看经,需要研究,需要了解讲,现在我们目前最重要的是为自己的修持而讲。我再回转来告诉大家同样的话,你们将来出去做法师时要了解,现在的讲经说法不能走从前的路子,从前的路子会使人家听得睡觉了。按照你们两位现在的讲法,比从前的路子已经很进步了。但是注意,不是说你们讲的不对,而是目前有两个限制放在这里:一是我还坐在这里;第二,又是一班熟面孔的同学。所以,你们想要发挥,已经心理上受了障碍。

可是,你要注意,将来没有这种障碍的时候,我们讲经说法的目的是利他,是为他人得利益,不是为了让人家看我讲得好不好,这个观念要拿掉。我们要把自己的身心投进那个佛法里头去,我们把自己的身心投到了听众的心里去,使人家得利益。即使你们将来不是出家做法师,在家出去上课办教育,也是同样的情形。教育的目的,站在台上做老师,不是给你来表演,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听众,下面的学生,为了使他们得利益,我们如何做到使他能够得到利益,那是你的目的。不是给人家叫好的,那不如去唱歌,唱得好一定被拍掌,不拍掌也要捧捧场,那才没有道理。这一点特别吩咐你们注意。

现在,我们按照原文,很详细地讲下来,为什么?为了利益自己,为了利益大家。

“复次,于诸静虑等至障中,略有五盖。”你看这句话,你们看书,一看就看懂了,对不对?看懂了吗?没有注意。其次,我们在修禅定的时候,打坐的时候,修静虑的时候,打坐不是静虑,是讲外形,修禅定的时候,“等至障中”,有很多的障碍不是一个一个来的,同时一起来的,所以叫做“等至”,懂了没有?我若不这样提出来,你们一看就看过去了。就是说,在修禅定的时候,有许多障碍是“等至”一起来的,一个念头之下一起来的,不是分开的,不是昏沉过了再来散乱,散乱过了再起昏沉。你们觉得是不是这样的?你们讲良心话,是不是昏沉过了散乱,散乱过了昏沉啊?(同学:一起来的。)所以,你们连打坐都坐不好……你昏沉的时候一定散乱,这个时候好像没有念头,有许多幻影,有许多幻的影子境界,这个时候散乱不散乱?非常散乱,很讨厌,格老子,今天又昏沉……不要老师看见……糟糕,很讨厌!你看,是散乱?是昏沉?所以,昏沉的时候正在散乱,你们没有检查出来了。同时,昏沉的本身就是散乱,为什么?因为不能使你得定嘛,所以,昏沉的本身就是散乱,换句话说,散乱的本身就是昏沉。一念觉性清明,万缘不起,哪有散乱,既然散乱,一定落无名中,自己不知,散乱心来不知来,去不知去,本身就是昏沉了,懂了吧?所以,散乱、昏沉一念之间,这些障碍是“等至”的,懂了吧?

你们怎么看不出来?你们都说他们两人讲对了,你们都收了他们两个的红包?是不是?怎么都赞成他们对了?哈!读书要注意,读经更要注意。你要晓得,古人翻译一个字都用了心思的,不乱下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读古人翻译的经典,一看下来,“我读懂了。”你读懂了?青蛙跳井——噗通!不懂!你看,现在一指出来,我讲的没有错吧?

“于诸静虑等至”的“障”碍中间,“略有五盖”,什么叫“略有五盖”呢?归纳起来大概讲一点,那么,还有一句话呢,仔细分析,还不止那么多。这就叫读经了,懂了吗?你们以后要注意,以后你们上来若能讲到这样,我多高兴啊,那我不晓得会开心死了!今天一夜都会散乱,不要睡觉了(众笑)你们讲的好,我欢喜地散乱了。“略有五盖”。

“将证彼时,能为障碍。”为什么用这句话?就是说,人随时可以入定,可以证道。但是你看,两腿一盘,上坐一修,这一刹那之间好像自己蛮好的,对不对?是蛮好的。但是,等到你一坐好,眼睛一闭,不好了,对不对?这一刹那之间就变了。所以,当你快要“证”入那个定的境界时,“障碍”起来了。你看,古人的文字下的多好,“将证彼”,“彼”即他,将要证到那个定境界时,起了“障碍”。

现在看来读书难吧?你们也是眼睛,我也是眼睛啊。我若不这样讲,你们都觉得自己看了书了。然后我说你们懒,不看书,你们还不服气,一肚子不服气,表面上不响,心里想:这个家伙好讨厌啊,我刚刚看过了,怎么说我没有看?你一个字都没有看懂。懂了没有?要这样读书、看经。所以,“将证彼时能为障碍”,这些东西都是心理作用自我起来做障碍。

“何等为五?一贪欲,二嗔恚盖,三惛沉睡眠盖,四掉举恶作盖,五疑盖。”你们爱睡的注意,越睡越不能得定,越昏沉,久睡伤气,医学告诉你。所以,越睡越打呼,你看胖子爱睡,一睡着非打呼不可。为什么打呼?气不顺啊,“噗……噗……”坐在那里就睡。因为他气不顺,久睡伤气,久动伤血等等,你要注意。所以,睡眠是障碍,掉举是障碍。这是修行最重大的五盖。

还有小五盖:财、色、名、食、睡。钱;男女关系,两性的关系,性的压迫,心理压迫,生理压迫;名,好名包括好胜,人为什么有好胜心?就是好名。虽然不好大名,“你看,你们做不到,我做到了,怎么样?”虽然不要人家恭维,自己那是顾盼自容,做好了事情的时候,“你看,你们做不好吧?我做好了!”“你看,一个帕子都洗不好,我洗给你看!你看,好不好?”这是名心。财、色、名、食、睡是小五盖,这是大五盖。

所以啊,我们怎么能得定?你们诸位是不是被五盖盖住了,盖者盖也,就把你捆住了,你冲不开了,闷住了。你看,五盖的这个“盖”字选得好。你们现在讲话,“我盖你的!”你就天天受盖。这叫五盖。

下面是分析。你看,《瑜伽师地论》很科学化,先提出纲要,拿现在的方式写文章,这本书不知要费多少纸了,上面是五个纲要,下面是分析。

“贪欲者,谓于妙五欲,随逐净相。”你们文字都看懂了,刚才都讲过了,实际上你没有仔细。“妙五欲”?色、声、香、味、触是五欲。我问你,你们两个都讲过了,你们大家都看过了,你不愿意看的那个东西,你喜不喜欢看?那就不“妙”了,那个不妙的色,不要你解脱,你也懒得看,转过来了。你看到一个刚跟你发过脾气的人,冤家,你看到他一定不看,因为他不是“妙五欲”啊,对不对?那个好看的,虽然为了戒律的关系不想看,只好站在那里,眼睛都瞄他一下,那就是“妙五欲”。声也是如此,好听的听,你听不听?一定听,虽然要打坐,心想:声音最好大一点。若听不见,还赶快打坐,想坐到心静好听见,对不对?所以,“妙五欲”的“妙”字是没有标准的,你认为的妙,我可能不妙啊。

所以,“于妙五欲,随逐净相”,随即追,跟着“五欲”跑了。“净相”是净土的相?什么叫“净相”?你喜欢的就是“净相”。譬如一位艺术家,看见喜欢的画,看到那个风景,“哎呀,好美啊!”然后,手这么一放,“啊,给大自然融化了!”那就是艺术家的“净相”。一位音乐家听到好听的,两个脚就在下面自然就拍起来了,手也拍起来,这是你喜欢“逐”声音的那个“净相”。你绝不会要不净相吧?如果一个人骂你:“你这个混蛋,你是讨厌鬼!”你还会拍腿、打拍子?你才不听呢,因为这不是你心的“净相”,晓得吧?所以,你注意佛经这两个字,我们一切众生“随逐”妙欲的“净相”,这个“净相”是随什么而定的呢?唯心而定,唯识而转,唯你心意识而转,对不对?这样懂了吧?以后出去要这样讲,说话有力,而且不要“嗯、啊、那么、这个”,这都不能要的。“随逐净相”。

那么,因此引发了你心的习气,所以:

“欲见,欲闻,乃至欲触。”“欲见”,随时想看见这个色相,“欲闻”,随时想听这个声音,色声两样讲了,下面的香、味是同样的,懒得讲了,文字上省略了,用“乃至”两个字,一路下来。“触”,什么是“触”啊?“窗子怎么开了?膀子不舒服!”触,感受。讨厌这个坐垫,“好硬啊!昨天谁给弄湿了,没有讲,屁股坐上去冰,触着不舒服。”触即感受,接触。乃至穿的一件衣服太紧,打坐起来觉得裤子太紧,触法。所以色、声、香、味、触,你看,我们为什么不能得定,就是在这里,“乃至欲触”。

那么,这种心理行为的生起是怎么来的呢?

“或随忆念。先所领受。寻伺追恋。嗔恚者。谓或因同梵行等举其所犯。或因忆念昔所曾经不饶益事嗔恚之相。心生恚怒。或欲当作不饶益事。于当所为嗔恚之相。多随寻伺。心生恚怒。”(十一卷)

“或随忆念,先所领受,寻伺追恋。”所以你看,真的佛法是个大心理学。我们有时候静坐起来,并没有色、声、香、味、触——你说我们大家那么糟糕吗?嘿,有时候一点都不糟糕(暂断)……不知道。当你坐到差不多入港的时候,就是将入静时,来了,有时候恍恍惚惚的,好像做梦一样,前面看到山啊、水啊,忽然,人的影像……这就说,过去生的种子现行起来,都是妙五欲的。“随忆念”,这个“忆念”不是你有意去“忆”它,阿赖耶识种子形成的。所以,不管是修外道或者修佛法,有许多人打坐坐得好的时候,认为自己,“哎呀,我都看到光了,看到人了,有神通了。”实际上,是阿赖耶识这些五盖种子所形成的,他以为是眼通境界了,都是这样入魔的,乃至于说跟鬼两个打交道了,乃至于说有眼通了——是通了,什么通?魔通,就是这个境界。这就是五欲盖的过去生到现在生的种性形成了这个习气影像而来,这就是唯识的道理,你们要研究,懂了吧。

所以,“或随忆念”,那一个境界是怎么来的呢?“忆念”所生,回想,不是你有意地去回想啊。譬如有一个经验,你们每天夜里将睡未睡,快要进入睡眠之间,将要进入睡眠境时,你眼前迷迷糊糊的有些境界,对不对?都有过这个经验吧?你们没有睡觉的经验啊?(对某同学说:)像胖子没有,躺下就睡,睡醒就起来,是不是这样?(答:不容易)不容易躺下啊?那你倒蛮好。差不多都有这个经验,对不对?这个时候,你是故意去想吗?没有,因为你想睡眠,并没有故意去想,可是,这个境界在将睡未睡之间就要来的,对不对?大部分有这个经验吧?这个就是“忆念”。由此“忆念”,你了解了,所以在打坐的时候,入定的时候就要注意了,有时候我们的忆念是这样来的。这个忆念是非有主的忆念,那么,没有主吗?有主,过去生阿赖耶识的种子生。我们众生对忆念的串习习气非常重,那是阿赖耶识起的忆念。所以,有时候觉得静坐坐到无念,那个无念里头正在有念,你没有检查出来而已。

所以,“或随忆念,先所领受”,过去,这个过去不是讲这一生啊,定力越高,有些境界来的越奇怪,你这一生绝没有经验过的地方现前了,绝没有经验过的事情现前了,那么,你懂了这个教理,你就晓得,啊,这是我过去某一生经过的,这个世界不是我这一生所经过的。我们每个人下过地狱,也上过天堂,他过去生的种子在这个时候呈现,这个就是“或随忆念,先所领受”。领受是受阴,“领受”,拿现在粗的文字讲,即过去经验过的,过去领略过的。“受”,受阴,过去在我们心性上,也是长时间了,受那个境界。拿现在心理学的名词,念头下意识地,就是第八阿赖耶识去“寻伺”它,去“追恋”它。

譬如说,我们经常说一个打坐的笑话,那个老太婆跟老头子学了打坐以后,“哎呀,真好啊,十年前人家欠我的十块钱,都忘了,一打坐想起来了,打坐真好。”你看是笑话,对不对?不是笑话!打坐静极了,真把你阿赖耶识的种子会跳出来,是,没有错。透过这个笑话,你想想看,这是什么力量呢?因为静极了,就把你阿赖耶识的种性翻出来了。所以有些人,本来个性蛮好,坐坐,脾气反而大,是过去生被压制在里面的嗔心跳出来了,那个毒发出来了。所以,有时候坐坐,就会哭起来,那是神经啊?不是神经,他过去生的那个慈悲心,乃至自己多生累劫的堕落,现在到了定境啊,自己好像讲不出来,也没有什么伤心的,可是会伤心起来,好像说:我怎么堕落到这一面?这是阿赖耶识的种子被挑动。所以,这个“寻伺追恋”并不一定是属于现在的现行,现行两个字懂吧?是来自种子上的,种性上的“寻伺追恋”。

这是讲广义的贪欲盖,要注意啊,狭义的贪欲盖比这个还严重。狭义的贪欲盖多半是现行里的,广义的贪欲盖则包括现行及过去生阿赖耶识的种子,狭义的贪欲盖现行里头的多。怎么叫现行?譬如说,你们年轻人正在谈恋爱时,想打个坐再去谈恋爱吧,打个电话?哼,不行……。你看第六代达赖喇嘛的情歌,第六代达赖喇嘛总不错吧?他自己讲的老实话,“动时修止静修观,历历情人挂眼前”,打起坐来,想观想准提菩萨的十八只手,一下子,他那个情人的手就出来了,并没有想她来啊!所以,“若把此心移学道,即身成佛有何难?”这是真的嘛。“入定修观法眼开”,打坐入定想观想菩萨。“祈求三宝降灵台”,祈求菩萨在定中现身。“观中诸圣何曾见”,打坐起来连菩萨的影子都看不见。“不请情人却自来”,不要念咒子,那情人的影子来了,这是现行的贪欲盖。这个力量比那个种性里的来的粗,其实,看着是粗,去的也容易、快。可是呢,你若没有经过修持,现行的力量就把你障碍住了,还不要说这个广义的了。我刚才提过,广义的有许多是阿赖耶识的种子发起来的,你在不知不觉中就上了当,中了魔障。现行的,乃至我想到父母……诶,想父母没有错啊?拿修定来讲,这一念就是眷属之念,你就障碍住了,现行起了就障碍,你要注意。

所以,现在讲的是广义的贪欲盖,还不讲狭义的,你们还要注意狭义的。这样清楚了没有?你们以后要这样讲,要这样读书,要这样读经。

“嗔恚者。”你看有许多人讲,“我从来没有嗔心啊,脾气好啊。”刚才我们吃饭的时候讲到血型,A型、B型、O型,哎呀,脾气大啊!其实啊,血型不一定,每个人的内在都有“嗔恚”性。你说脾气好的人不发脾气啊?他是闷气啊,闷在里头发。坏脾气的人连面孔上的每个细胞都讨厌,你看,有许多人,一看那个相,一脸肉都是横肉,你们看得出来吗?你们这里同学很多了,一脸都是横肉,或者,他的细胞里都有“嗔恚”,没有转化过来。若转化过来,哪怕你在金刚怒目的时候,你一看都是慈祥,那才把习气转了,你们要注意。你看,有许多人的笑,一脸都是横肉的,**相,你们注意。“嗔”是外表的,粗的;“恚”是内在的,细的。

“谓或因同梵行等举其所犯,或因忆念昔所曾经不饶益事,嗔恚之相,心生恚怒。”怎么样会“嗔恚”?简单一句话就是脾气大。我们同学里头脾气大的太多了,将来都成为“气大佛”,八十八佛之外的啊,将来都是九十九佛(众笑)。“嗔恚”是怎么来的?你们检查反省自己,“同梵行等举其所犯”,同学们在一起修行,我们这一堂人,大家在这里“同梵行”,共同修行。人家的错误你看不惯,脾气大了,对不对?你们有没有这个经验?(有答:有。)噢,太多了,不要谦虚了(众笑),太多了,看人家的错误看得透彻得很,把自己都忘了,“心生恚怒”“举其所犯”。然后呢,气得自己打坐都坐不好,障碍盖住了。你们回想一下看,你们气得脸红,红得要发紫的都有。还有呢?“或因忆念昔所曾经不饶益事”,或者想起过去受了人家一句话的气,现在一打坐想,格老子!气死我了!格老子!我当初脾气为什么那么好?现在越想越气!有没有?(有答:有。)哎,你们很好,坦白。你看,修行之难。所以心里头发怒。

“或欲当作不饶益事,于当所为嗔恚之相,多随寻伺,心生恚怒。”或者现在,就是在打坐的时候;或者就在今天,这个“当作”包括今天,包括现在这个现有的环境;或者如张尚德教授当年一样,那时他二十几岁,跟我打七腿直痛,看到我坐在上面,满堂都是老头子,很有地位,他越看越气,你看张教授那个眼睛,本来就(众笑)……他心里怎么想,格老子,我不坐了,我去找一颗炸弹,把你们这一批人都炸死了!都是饭桶,坐在这里干什么?你问问他,他就这样嗔恚,这就是“当作”,现场的。“当作不饶益事”,不利于众生的事,就是张教授那一年,他二十几岁时想拿一颗炸弹把这个禅堂连我都炸在里头。他本来就是这样想嘛,他有篇文章叫跟我算账,你们看过没有?有这个事了,他很坦白,是真的嘛,你问问看。佛经没有一句话是假的吧,所以佛能够知一切心,现在拿张教授过去自己经历的给你证明。这样一证明,你对这句经文读得就更亲切了。“或欲当作不饶益事”,当场就想做一件非常对大众不利的事,很坏的事。“于当所为嗔恚之相,多随寻伺,心生恚怒”,就是说,这个心理的现状,就是说你当场那个脾气,心里头压都压不住,越来越大。“寻伺”即现在心理学的联想,联想到一切,“多随寻伺”,然后,越想这个南家伙越坏,不止今天害得我腿直痛,前天还叫我念佛,简直狗东西,念个什么佛啊!都来了,联想都来了,越想越气,这叫“多随寻伺”,懂了吗?“多随寻伺”就是多多地跟着多方面的联想来,联想一来啊,脾气越来越大,“心生恚怒”,心里头脾气越来越大,这是广义的“嗔恚”相。

狭义的嗔恚相,弥勒菩萨在这一段没有讲,狭义的嗔恚相是什么?你讨厌自己,打起坐来,“格老子,怎么不得定呢?坐了三个月了……九月一号开始到现在……妈啊,我两个膝盖头怎么不帮忙呢?”对不对?有没有?(有答:有。)噢,有,对了,这就是狭义的嗔恚相,对自己都不满意。人生啊,有时候活着对自己不满意,你知道吗?你们有没有这个经验?个个都有经验。你看佛对心理学透彻透了,人生有时候活着,对自己厌烦。自己每天早晨起来,照照镜子,化妆一下,蛮好看;有时候,自己照镜子很讨厌自己,会不会?都有啊,狭义的嗔恚相,你们要注意。

所以,为什么自己修行不上路呢?不是打坐的工夫不到,是理不透!你把心里的每一个心理都自己检查清楚,没有不得定的,告诉你。所以要思维修,要参通这个理。同样的一篇书,你们会讲,我也会讲,为什么我比你们卖座啊?票房的记录高一点,为什么?(众笑)就是乱说,会说嘛。你们为什么不会那么乱说?因为你自己没有把自己的身心投进去,懂了吧?所以,要晓得这个道理,所以,自利、利他都是困难的事情,不是容易的。现在讲了“嗔恚”之相,休息一下,昏沉一下……